法律史譯評是一本由廈門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政法期刊,2013年創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法律史、文獻、歷史檔案。
《法律史譯評》創刊于2013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雜志的創辦和持續發展,無疑在中國法律史研究領域中構成了一次重要的突破。該雜志的出現,不僅為國內外學者提供了一個高質量的學術交流平臺,更重要的是,它呈現了漢學界對中國法律史的全新研究成果,極大地推動了這一領域的學術進步。
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被納入世界體系,中國史成為全球史的一部分。中國法律史作為中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自然也成為全球有志之士的共同事業。然而,長期以來,由于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國內學者對境外學者研究中國法律史的成果了解甚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法律史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和學術視野的拓展。雜志的創辦,正是為了及時將境外學界的論著介紹給國內學者,推動海內外法律史學科學術交流與國際化趨勢。
它主要選取海內外漢學界對中國法律史的全新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大多基于新出文獻和歷史檔案,視角獨特,方法新穎,理論前沿。雜志的內容涵蓋了上至先秦秦漢,下至晚清民國的法律史上諸多問題,旁涉出土文獻、思想史、行政史、中外關系史等諸多學科,具有較強的可讀性和學術性。這些研究成果的引入,不僅為中國法律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也極大地拓寬了研究者的學術視野。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集刊編輯出版周期較長,故本集刊不反對一稿多投,但堅決反對一稿多發。論文投寄本集刊時,應未在其他刊物發表或者即將發表。若論文已被他刊錄用,或是參加將會結集出版的其他學術活動,請務必及時告知本集刊做撤稿處理。
(二)所有來稿請遵守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請勿一稿兩投。所有來稿均不退稿,請自留底稿。來稿若一個月未接到用稿通知,可自行處理。
(三)注意引用近兩年國內外的最新文獻。本刊采用順序編碼制標注參考文獻,文獻序號按出現先后排序,并在文中相應處標出。
(四)一級標題用編號一、二、三、,二級標題用(一)、(二)、(三)、,三級標題用1.、2.、3.,四級標題用(1)、(2)、(3)。一級標題居中,二級左對齊,三級標題左縮進兩格。
(五)標題:正文中標題用一、(一)、1. ……標明,內容應符合國家現行規范,并使用國際標準計量單位。
(六)注釋一律采用腳注。腳注用小五宋體,包括文獻作者、文獻題名、出版社及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起止頁碼,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字序號標注,每頁單獨編號。
(七)來稿請提供作者筒介,注明姓名,出生年份,性別,籍貫,學位(或在讀學歷),技術職稱,聯系電話及通訊地址、郵編。
(八)關鍵詞是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一般應選取稿件中的關鍵性詞組,避免使用較寬泛的詞,數量3~8個。
(九)若來稿無特別說明,視為作者同意本刊以非專有方式向第三方授予其論文的電子出版權及匯編、復制權利,以及文摘刊物對論文的轉載、摘編等權利,并同意集刊公眾號“法律史評論”網絡首發全文。
(十)正文中的圖或表分別按圖1、圖2、圖3、……或表1、表2、表3、……順序編排,圖的標題位于圖的下方,表的標題位于表的上方,并注明數據和資料來源。如有補充說明,應以“注:”的形式進行說明。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22號廈門大學法學院,郵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