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研究是一本由上海師范大學;中西書局主辦的文化期刊,2016年創刊,季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調查與報告、理論研究、傳承項目、傳承人風采、非遺進校園、非遺在社區、史料與掌故。
《非遺傳承研究》創刊于2016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季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它是一本致力于深入探討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的學術期刊。該雜志的內容豐富多樣,涵蓋了非遺的眾多領域,包括傳統技藝、口述和表演文化、傳統音樂、民俗風情等,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全面而細致的非遺世界。
該雜志對傳統技藝進行了詳盡的剖析和解讀。無論是精湛的手工藝技藝,還是獨特的農業生產技術,都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瑰寶。這些技藝的傳承,不僅需要技藝人的匠心獨運,更需要后人的繼承與發揚。雜志通過對這些技藝的深入研究,讓讀者更加了解它們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價值。該雜志對口述和表演文化給予了高度重視。口述和表演文化是非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通過口頭傳承和表演藝術的形式,將歷史、傳說、故事等代代相傳。這些文化形式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雜志通過記錄和研究這些文化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它們,進一步推動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此外,傳統音樂也是該雜志關注的焦點之一。中國傳統音樂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無論是古老的宮廷音樂,還是各地的民間音樂,都是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雜志通過對這些音樂的挖掘和整理,展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同時也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重要的學術支持。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凡投稿3個月后未收到本書用稿通知,作者可另行處理稿件,請適時關注投稿郵箱回復。本書限于財力物力,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
(二)作者文責自負,文中所引文獻、圖片要有出處。對于侵犯他人版權或其他權利的文稿、圖片,本刊不承擔連帶責任。
(三)參考文獻的引用應遵循合理、正確、充分的原則,切忌漏引和盲目多引,并應把握參考文獻引用的相關性,把好量和度,鼓勵優先引用近5年內公開發表文獻。
(四)論文題目宜簡煉、準確,必要時可加副標題。主副標題要各有側重,主標題盡量傳遞核心論點、學術創新點,副標題應限定研究范圍、學科范圍,廓清研究對象,標識文章性質。題目用華文中宋小二號字,居中。
(五)正文一級標題采用漢字數字“一、二、三……”形式排序;正文二級標題采用漢字數字加括號“(一)、(二)、(三)……”形式排序,正文三級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1、2、3……”形式排序,正文四級標題采用阿拉伯數字“①、②、③……”形式排序。
(六)注釋采用尾注形式,請注意書寫規范。來稿需對所有引文(盡量不使用間接引文)認真核實,并注明出處,否則均視為不規范稿件,不予刊發。
(七)作者單位及職務.職稱,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等(請務必填寫可方便收到樣刊的地址)。
(八)文字精煉、表述準確無歧義、層次分明、條理順暢,以5千至8千字為宜。需提供200字左右的中文內容摘要和3-6個關鍵詞。
(九)有國家、部、省、市、校級科研基金項目資助的課題,請在首頁腳標處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可優先錄用。
(十)內容真實,數據無誤。為確保出版質量,文中附圖、照片要清晰(不小于300萬像素),并注明圖片內容、拍攝者信息(如遇圖片版權問題,由供稿者承擔相應責任,輯刊編輯部概不負責)。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上海市閔行區號景路159弄B座,郵編: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