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是一本由中國政法大學中歐法學院法哲學與交叉法學院研究所主辦的政法期刊,1998年創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專題研討、法哲學、法社會學和薊門學園。
《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是一本專注于法學領域的學術期刊,旨在促進法理論與法社會學的研究和交流,推動法學研究的深化和學科發展。致力于發布具有學術深度和前沿性的研究成果,關注法學理論和法社會學領域的重大問題和熱點,推動學科研究的創新。我們鼓勵學者們進行深入的學術探索,提出獨特的觀點和理論,為法學研究做出貢獻。倡導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鼓勵跨學科的研究和思考。我們認為法學研究需要從多元視角來審視和解析,既關注法律本身的規范性和邏輯,也關注法律與社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相互作用,以全面理解法律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哲學與法社會學論叢》強調法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結合,注重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的相互交流和借鑒。我們鼓勵學者們關注法學研究的實際問題和挑戰,探索法律在社會實踐中的應用效果和影響,為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實踐操作提供有益的建議和參考。堅持公正、中立、客觀的學術立場,尊重學者們的學術自由和獨立思考。我們歡迎不同觀點和觀念的學術討論和爭鳴,鼓勵學者們就法學領域的重大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以促進學術思想的碰撞和進步。重視學術知識的傳播與共享,鼓勵學者們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我們向讀者提供高質量的學術內容,以推動學術知識的普及和應用,促進法學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和影響力的增強。
該雜志致力于推動法學研究的深化和學科發展,堅持學術深度與前沿性、跨學科交叉與多元視角、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公正中立與學術自由以及知識傳播與國際交流的理念。我們希望通過雜志的出版、學術交流活動等形式,為法學界提供一個高質量的學術平臺,促進學術研究的交流與合作,為法學研究和實踐的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1、來稿收到后,編輯部將在兩周內通知作者是否送交匿名外審。外審周期為三個月,無論是否通過都將及時向來稿者反饋評審結果。
2、參考文獻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與之相應的文字。
3、題目應能準確概括文章內容,一般不超過20字。如非必要,不用副題名。英文標題內容應與中文標題相應。
4、作者如對文章題名、責任者、基金項目(名稱和編號)需做必要的解釋或說明,請在當頁用腳注表示;對于文章特定內容的解釋說明,請用“注釋”方式置于文后,序號用帶“[]”的阿拉伯數字表示,連續編號。
5、來稿需注明作者的真實姓名、單位、地址、郵編、職務、專業等信息,寫明電子郵箱及電話以便聯系。凡學生來稿請務必注明學校、專業和年級。
6、摘要應在200字以內,摘要中不能使用評論性的詞語,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結論,也可寫明具有情報價值的其他重要信息。
7、得到各類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應在論文首頁標注(基金名稱、編號),并請提供有關批準文件的復印件一份。
8、正文:一般應包括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三個部分,層次系統為1~3層,如:“1”,“1.1”,“1.1.1”,各級標序均左頂格,第2層后空1字距排標題。
9、表(圖)下須注明資料來源,在來源中如系引用年鑒數據,應按下式注明《xx統計年鑒(年號)》,如不是一本,則可用《x x統計年鑒》xx、xx年卷。
10、內容豐富性:稿件需要提供足夠的內容豐富性,包括對相關文獻的綜述、理論框架的建立、實證研究的結果等。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王府井大街36號。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