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法研究是一本由浙江大學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主辦的政法期刊,2002年創刊,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判例評析、域外公法、名作書評、專題論文。
《公法研究》創刊于2002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半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該雜志是一份以公法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術期刊,旨在促進公法領域的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致力于推動公法領域的學術研究與理論發展。公法是法學的重要分支,涉及國家權力、憲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等方面的研究。我們致力于提供權威、前沿的公法研究成果,發布原創研究論文、學術評論、法律案例等,并推動公法理論的創新和發展。我們關注國內外公法領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學術進展,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建設。作為公法學術期刊,我們強調法治原則和憲政原則對社會和政府行為的重要指導作用。我們關注公法領域的法治理論和實踐,支持各國法治建設的經驗交流和比較研究。我們注重憲政制度和法治體系在各國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政府行為的合法性。
《公法研究》關注公共權益和公共利益的保護。公法領域的研究與實踐關注的是國家權力與公民權益的平衡和權力行使的法律合理性。我們倡導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的保護,關注公共利益的實現與維護。我們鼓勵研究行政法規章程、行政訴訟程序等,加強對國家行政行為的監督和公眾參與機制的探索,為公共權益的保護提供學術支持和理論指導。注重跨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公法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需要綜合運用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視角和方法進行研究。我們鼓勵公法研究與其他學科領域的交叉合作,促進學科融合和創新。我們推崇在公法研究中運用多學科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論,豐富公法學術研究的內涵和廣度。鼓勵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公法領域的研究具有普遍意義和國際影響力,各國學者需要開展廣泛的交流與合作。我們關注國際公法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成果,主動與國際學術界進行對話與合作。我們鼓勵國際學者在本刊發表優秀的研成果,推動國際公法學術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中國公法究的國際化進程。
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
(一)來稿提倡言簡意賅,詳略得體。來稿務請遵守學術規范,遵守國家有關著作權、文字、標點符號和數字使用的法律和技術規范以及本刊的有關規定。
(二)每篇參考文獻,要求注明在文章中的使用位置;參考文獻,必須方便讀者查找,至少要能找得到,一般包括作者名、文獻名及文獻出處三個部分。
(三)題目簡明扼要,緊扣主題,要有足夠的信息,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便于檢索。一般不用符號、公式和縮略語。題目中不建議過多使用定冠詞,尤其首字母不使用定冠詞。
(四)文中注釋一律采用頁下腳注,用阿拉伯數字編序,注明作者、書(或文章)名、出版單位(或期刊名)、出版年份(或第*期)、頁碼(請遵循GB/T7714-201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2015年)。引用古籍稿本、抄本、刻本、影印本的,只注版本卷次,不注頁碼。
(五)注明所有作者的姓名,工作單位名稱、所在城市和郵政編碼(中、英文),并注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別、籍貫(具體到城市或縣)、最高學歷、職稱、職務、主要研究方向、電子郵箱、詳細通信地址和聯系電話。
(六)內容摘要:反映研究對象和范圍、采用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得出的核心結論,體現論文的創新性和學術影響,旨在提高論文的引用量與轉載量。一般以400-500字為宜。
(七)如果來稿系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請在首頁論文題名后以“宰”符號標注,并鏈接至論文首頁地腳中表明基金項目的類別、名稱、項目編號。
(八)正文語言準確、簡明、生動;用書面語,不用口語;應樸實無華、具體、不空泛,對事物的表述不宜作渲染。一些已知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不宜詳細敘述,應利用文獻標注的方式加以引用。
(九)圖務必使表格科學、簡潔、自明,按國際要求采用三線表,表頭不允許有斜線。物理量的中文名稱、代表符號及法定計量單位三項要著錄齊全。
(十)文章結構和格式要求:學術期刊通常會要求稿件按照特定的結構和格式來撰寫,如引言、方法、結果、討論等部分。您需要遵循特定的投稿指南來準備您的稿件。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之江路51號浙江大學法學院,郵編:310008。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