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文史》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季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
《廣西文史》雜志是一本專注于廣西地區文化和歷史研究的期刊,旨在加強對廣西本土文化和史的挖掘和研究,推動廣西文史學科的發展,為讀者提供深度而廣泛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和專題報道。每期雜志都圍繞特定主題展開,深入探討相關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并提供權威的專家觀點和學術研究成果。
該雜志以廣西地區的文化、歷史、民俗、藝術等方面的研究為特色,涵蓋了古代歷史、近代歷史、民族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它還還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和學術交流。雜志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文化沙龍、展覽等活動,為讀者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同時,它雜志還重視讀者的反饋和參與,設立了讀者來稿專欄,鼓勵廣大讀者和研究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觀點。
雜志的讀者主要包括從事文史研究、教學和文化事業的專業人士,如歷史學者、民俗學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藝術學者等,以及對廣西歷史和文化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雜志致力于推動學術交流和學科研究合作,積極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文章,促進學術觀點的碰撞和交流,提升學術研究水平。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本刊維護首發權,切勿一稿多投。稿件寄出3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者,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一律不再退還。
(二)本刊實行按篇出版,稿件一經錄用立即進入快速出版流程,保證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內收錄。
(三)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照正文中出現次序列于文后。以參考文獻:(左頂格)作為標識;序號(左頂格)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標示;每一條目的最后均以實心點結束。
(四)稿件篇名(題目)應簡明、具體、確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內容,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檢索的有關規則,并控制在20個字以內。
(五)正文部分小標題一般單獨占一行;段首小標題,前空兩格,后空一格。層次編碼依次使用一、二、三…;1.2.3.…;1)、2)…。也可使用1.1、1.2、1.3…的格式。
(六)注釋:對文內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說明,請一律用尾注。按文中引用順序排列,序號為:①②③……格式為:序號、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時間、在原文獻中的位置。
(七)作者簡介包括姓名、性別、籍貫、工作單位、職稱、學位、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郵箱。多個作者之間用分號隔開,同一作者的介紹之中不出現句號。如有通訊作者,請標明。
(八)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1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九)獲得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應在文章首頁地腳以“基金項目:”作為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
(十)投稿論文圖版切勿圖文混排。請按圖版在文中的出現順序分別編號(圖1、圖2……),以jpg文件格式保存,并將圖版編號標于文中相應位置;文末另請標明圖版序號和圖釋說明。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廣西南寧市七星路135號自治區農業廳2號辦公大樓1樓西102室,郵編:530022。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