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創刊于2009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其主要范圍是關于儒家典籍和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涵蓋了專人撰寫的論文、專著、專題研究以及文獻整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時還關注有關該領域的學術動態。該期刊在選題方面一直保持著新穎的眼光。刊登的文章深入研究儒家典籍和儒家思想的方方面面,以全面了解和解讀儒家傳統文化的內涵。無論是對于經典文獻的解讀,還是對于儒家思想的深入剖析,都展現了獨到的見解與創新性的研究方法。這使得該年刊成為研究者們了解和掌握儒家學說的重要窗口,也為廣大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傳統文化的途徑。
同時,該雜志不僅注重報道廣度,還追求理論高度。在面對復雜的儒家經典和思想體系時,該年刊旨在為研究者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學術觀點和分析,推動儒家學說的發展與傳承。無論是對于儒家倫理學、政治學、教育學還是傳統禮儀制度等相關領域的論述,都力求從多維度、多角度、多層次地探討和解讀。這為研究者們提供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研究材料,也為廣大讀者呈現了儒家思想的豐富內涵。由于其學術價值和研究內容的重要性,它受到了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關注和好評。成為學術界和儒家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考資料。
該年刊通過提供最新進展的研究成果和學術動態,促進了學術交流與合作,也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挖掘與發展。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文化傳承方面,期刊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總而言之,以其新穎的選題、廣度的報道、理論的高度以及受到業界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為儒家典籍和儒家思想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學術平臺。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該年刊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推動儒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對于重要的或有爭議的稿件,編輯委員會將在與編輯部之外的專門研究人員協商討論后,最終決定是否錄用,但只以文章質量為依據。
(二)來稿請注明作者工作單位及第一作者職務職稱、性別、學歷、出生年月、通訊地址、郵政編碼和聯系電話。
(三)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等,或者采用1、1.1、1.1.1等,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四)中文摘要一般不超過400個漢字,英文摘要為250個實詞左右。中、英文摘要內容要對應,力求用詞、語法、拼寫、含意和邏輯正確。
(五)正文用五號字,行距為固定值,20磅,各一級標題居中,一級標題為小四號,加粗,二級標題居左,縮進兩個字符。其他正文用5號。
(六)論文中的注釋全部使用腳注。使用序號123…在文中上標“123…”,同時在論文后注釋列表排序123…注釋中凡屬于提供文獻出處的,都歸入參考文獻。
(七)圖要精心設計和繪制(有刻度線的框圖用坐標紙繪制),結構應簡潔、明了(圖中不宜有太多字符),圖幅大小適中。
(八)如果來稿系基金項目資助的論文,請在首頁論文題名后以“宰”符號標注,并鏈接至論文首頁地腳中表明基金項目的類別、名稱、項目編號。
(九)文章內容:征稿活動要求參與者提交與甘肅農業相關的文章,可以是原創研究、實踐報告、經驗分享、政策分析等。文章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質性和可讀性,能夠展示作者在農業領域的專業知識和見解。
(十)同一文獻兩次或兩次以上引用,第二次引用時,若緊接第一次引用注文,則徑注“同上注,第×頁”;若第二次與第一次引用之間有其他注釋,則在作者名之后,注明“前引注N,第×頁”。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05號,郵編:100871。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