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研究是一本由唐研究基金會;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歷史期刊,1995年創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專欄 文本製作與書籍文化、論文。
《唐研究》創刊于1995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作為唐代歷史與文化研究領域的佼佼者,憑借其嚴謹的學術規范和深厚的學術史積累,在學術界贏得了廣泛的關注與贊譽。這本雜志不僅致力于推動唐代研究的深入與發展,更在學術交流與融合方面發揮了橋梁與紐帶的作用,將國外學者的先進研究方法和理論引入中國學界,為唐代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雜志始終堅守學術規范,注重論文的原創性、學術性和嚴謹性。每一篇發表的論文都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確保其內容的準確性和學術價值。這種對學術質量的嚴格把控,不僅提升了雜志的學術地位,也贏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可。同時,雜志還注重學術史的積累與傳承,通過對唐代歷史與文化的深入梳理和挖掘,為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研究線索。
在推進唐代研究方面,雜志始終走在前列。它不僅關注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傳統議題,還積極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視角。通過發表一系列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雜志不斷推動唐代研究的深入與發展,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啟示。
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
(一)來稿請務必遵守本刊書寫規范,引文正確,中英文摘要齊備,并用規范繁體字書寫。如不遵守本刊規范,將不予處理。
(二)手寫稿件,必須用橫格稿紙單面書寫;字體使用規范繁體字,除專論文章外,俗字、異體字改用繁體字;引用西文,則必須打字。歡迎用計算機打字,請用與方正系統兼容的WPS、Word等軟件,用A4型紙隔行打印。
(三)一律使用新式標點符號,除破折號、省略號各占兩格外,其他標點均占一格。書刊及論文均用《 》,此點尤請海外撰稿人注意。
(四)第一次提及帝王年號,須加公元紀年;第一次提及外國人名,須附原名。中國年號、古籍卷、葉數用中文數字,如貞觀十四年,《新唐書》卷五八,《西域水道記》葉三正。其他公歷、雜志卷、期、號、頁等均用阿拉伯數字。引用敦煌文書,用 S.、P.、Ф.、Дх.、千字文、大谷等縮略語加阿拉伯數字形式。
(五)注釋號碼用阿拉伯數字表示,作〔1〕、〔2〕、〔[3〕……其位置放在標點符號前(引號除外)的右上角。再次征引,用“同上”X頁或“同注〔1〕,X頁”形式,不用合并注號方式。
(六)注釋一律寫于頁腳;除常見的《舊唐書》《新唐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等外,引用古籍,應標明著者、版本、卷數、頁碼;引用專書及新印古籍,應標明著者、章卷數、出版者及出版年代、頁碼;引用期刊論文,應標明期刊名,年代卷次、頁碼;引用西文論著,依西文慣例,如 P. Demiéville, Le concile de Lhasa, Paris 1952,pp.50-100。書刊名用斜體;論文加引號。
(七)中文論文必須附五百字的中、英文摘要,同時提供大作的英文名稱。
(八)來稿請寫明作者姓名、性別、工作單位和職稱、詳細地址和郵政編碼,以及來稿字數。
(九)論文題目應當簡潔明了,反映論文的主旨。論文題目應便于讀者檢索、轉抄和引用,中文題名不宜超過20個字;外文題名不超過10個實詞。不宜采用抒情意味、反問意味的主標題和副標題。
(十)前言:主要概述本文的立題依據、研究思路、實驗基礎及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說明本文研究目的、創新性或特點等。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成府路205號,郵編: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