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學》雜志是一本專注于中國佛教研究的學術期刊,主要內容涵蓋佛學理論、佛教史地、佛教文化等領域。該雜志由一批資深學者和研究者組成的編輯團隊負責編輯和發行。該雜志的目標是促進中國佛教研究的發展,推動佛學的學術交流和理論研究。通過發表各種類型的學術論文、研究報告、學術評論等,為學術界提供一個廣泛討論佛教相關議題的平臺。
《中國佛學》介紹和探討佛學的基本理念、概念、理論體系,如佛教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等。通過研究佛教的歷史沿革、傳播路徑、建筑遺址等,揭示佛教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影響和發展。關注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影響。介紹和翻譯佛教經典、佛教文獻,為讀者提供原始資料和文獻研究的參考。對佛教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進行評論和評析,促進學術界的互動和合作。雜志的讀者主要是佛學研究者、文化愛好者和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士。該雜志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入的研究深受學術界和讀者的認可。
總之,本雜志旨在促進中國佛教研究的學術交流,推動佛學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發展。它是一個重要的學術資源,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和研究中國佛教的寶貴平臺。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為提升學術品格及貫徹學術標準,公正、嚴謹地對待每一篇來稿,本刊實行三審終審制。對于重要的或有爭議的稿件,編輯委員會將在與編輯部之外的專門研究人員協商討論后,最終決定是否錄用,但只以文章質量為依據。
(二)參考文獻的著錄項目要齊全。其著錄順序為:順序號,作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版本項(任選)刊名,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當整體引用時不注)。
(三)注釋主要包括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釋義性注釋是對文章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引文注釋包括各種引用文獻的原文摘錄,要詳細注明節略原文。
(四)作者姓名:署真名,多位作者之間以逗號分隔。并在文后附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民族、籍貫、工作單位、職稱、學位、主要研究方向。
(五)關鍵詞:3-5個,以空格號相隔。關鍵詞請按照《CYT173-2019學術出版規范關鍵詞編寫規則》編寫。
(六)基金項目?;痦椖恐肝恼庐a出的資助背景,包括基金和項目兩類。論文若有此種背景,應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列于作者單位之下列,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編號。
(七)前言須簡要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和目的,說明論文研究的熱點及存在的問題,點明主題的理論依據、實驗基礎、研究方法及結果,應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引言內容應避免與摘要和結論雷同。
(八)采用三線表,必要時可加輔線。表號和表題置于表的上方(小五號宋體字),表題中英文對照。表中量和單位的標示形式同圖(六號宋體字)。
(九)審稿程序:了解雜志的審稿程序,包括匿名審稿、評審意見和修改要求等。
(十)數字用法:執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詞組、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并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西城區華龍大廈B座1605室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集刊分社,郵編:100029。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