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青年法律評論是一本由中山大學法學院主辦的教育期刊,2018年創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國際視野、本土眼光、科技與法、域外經驗。
《中山大學青年法律評論》創刊于2018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它是一份致力于為青年法學人搭建一個學術成果的交流平臺,活躍學術研究氛圍,開闊研究視野的學術期刊。該期刊由中山大學法學院學生組織負責編輯工作,從征稿、編審到最終的排版印刷等工作均由學生獨立完成。
該期刊的創辦,旨在為青年法學人提供一個展示自己學術研究成果的平臺,鼓勵他們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推進法學研究的發展。同時,通過刊登不同領域、不同觀點的論文,也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和學術爭鳴,進一步推動法學研究的繁榮和發展。該期刊的編輯工作十分嚴謹,對每一篇來稿都進行嚴格的審稿和篩選。編輯團隊成員具備扎實的法學基礎和較高的學術素養,他們在審稿過程中不僅關注論文的研究內容是否具有學術價值和創新性,還注重論文的寫作質量和表述規范。
除了嚴謹的編輯工作外,該期刊還注重版面設計和排版印刷的質量。在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也力求使每一篇論文在呈現上更加美觀、大方,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更加輕松愉悅。該期刊自創刊以來,已經刊登了多篇優秀的法學論文。這些論文涉及到的主題十分廣泛,包括但不限于憲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國際法等領域。這些論文不僅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也為相關領域的法學研究和實踐活動提供了有益的參考。此外,該期刊還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與其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法學學術期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通過互相交換稿件、參加學術會議等方式,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投稿請以word文檔形式以附件發送。word文檔標題只須填寫論文題目,無須填寫作者信息,word正文內亦無需包含任何作者個人信息,以保證匿名審稿。
(二)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別、籍貫、職稱、職務、學位、工作單位、研究方向、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郵箱等表明作者身份的內容。
(三)來稿篇幅以1萬至1.5萬字為宜,原則上不超過2萬字。本刊面向國內外知名法學院校在校學生征稿,暫不接受其他人員投稿。
(四)摘要是客觀反映論文主要內容,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的短文。內容必須短、精、完整,篇幅100-300字,不應出現圖表、冗長的數學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號、縮略語。
(五)引用報刊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文章標題、刊名、刊期 ;引用書籍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書名、出版社、出版時間和頁碼 ;引用互聯網資料,請注明作者姓名、文獻名、網址和時間。
(六)注釋序號用[1]、[2]、[3]……標識。正文中的注釋序號統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時候也可能是詞或詞組)或段落標點符號之后的右上角。
(七)本刊尤其歡迎細致的制度分析和案例研究,也特別歡迎選題良好的翻譯稿件以及有見解的法學經典著作書評,不接受無問題意識的空泛議論或簡單介紹,也不接受無深度的表面化評論。
(八)稿須符合學術規范,注釋體例參照《法學研究》。注釋是否符合本刊體例要求不影響稿件評價,但注釋是否符合學術規范將影響稿件采用。
(九)內容豐富性:稿件需要提供足夠的內容豐富性,包括對相關文獻的綜述、理論框架的建立、實證研究的結果等。
(十)注釋與參考文獻:注釋是對論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用帶圈數字注于當頁頁腳;參考文獻是論文中引用的觀點、數據和材料等內容的出處,用帶方括號的數字(如[])按順序編碼標明,并與文末編碼對應。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蓮花池西里7號,郵編:10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