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作為一本環境領域的學術期刊,投稿難度一般,但仍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學術實力。具體詳情需結合期刊定位、審稿流程以及投稿者的研究質量綜合評估。以下是詳細分析:
了解期刊信息: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期刊創刊于1992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中國科學院武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的環境類月刊。該雜志以中文出版,擁有國內刊號:CN 42-1320/X及國際刊號:ISSN 1004-8227。旨在成為環境領域的先鋒,及時反映環境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入探索環境規律,助力環境事業的繁榮。通過高質量的論文和研究成果,為環境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環境創新與進步。
期刊級別與定位: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期刊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擴展版)、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CA 化學文摘(美)、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Pж(AJ) 文摘雜志(俄)、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數據庫收錄。獲得了Caj-cd規范獲獎期刊、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RCCSE學術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優秀期刊、北大圖書館收錄期刊等榮譽。主要欄目:區域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發展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該期刊的讀者群體主要是環境工作者、環境研究者、環境政策制定者以及對環境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投稿須知:
(一)正文每段第一行起空兩格;文中獨立段落的引文,首行另起空四格,回行空二格排齊,獨立段落的引文首尾不必加引號。獨立段落的引文字體變為仿宋體。
(二)參考文獻應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加方括號在句末右上角標出,并按引用的先后順序列在文末。
(三)來稿請附200 字以內的中、英文結構式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
(四)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居中。譯文的署名,應著者在前,譯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號標明國籍。
(五)基金項目:如果論文是項目成果,請按“項目名稱(項目號)”的形式寫出。項目名稱與項目號兩者都要有。
發表周期:
采用三審制(初審、復審、終審),《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如果超過預計的審稿時間仍未收到回復,可以主動聯系編輯部詢問進度,若想縮短周期,流程協助可咨詢在線客服。
投稿建議:
投稿《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期刊需注重選題創新性與格式規范性。建議投稿前充分研讀近期刊發文章,并嚴格遵循雜志社要求,對于具備一定學術實力的作者來說,是一個相對好投且發表周期較短的期刊選擇。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發表范例
-
保護性耕作下蠶豆生育期土壤有機碳、氮含量變化與分布特征
作者:田效琴; 賈會娟; 熊瑛; 石超; 王龍昌; 黃召存; 陳嬌; 邢毅
-
長株潭城市群農業用地損失的動態模擬研究
作者:朱政; 朱翔
-
市場與政府對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的協同作用分析
作者:劉迪; 孫劍; 黃夢思; 胡雯雯
-
小農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效率與成本改進:倡導農地流轉還是發展社會服務?
作者:梁志會; 張露; 張俊飚; Jorge; Ruiz-Menjivar; 劉勇
-
個人規范對農戶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分析——基于拓展的規范激活理論框架
作者:郭清卉; 李昊; 李世平; 劉麗
-
農戶生態耕種采納意愿及其異質性分析——基于TPB框架的實證研究
作者:謝賢鑫; 陳美球
-
近15年來長江口控制站徐六涇懸沙變化特征研究
作者:劉帥; 何青; 謝衛明; 郭磊城; 沈芳
-
基于Landsat影像巢湖藍藻水華暴發時空變化特征及其驅動因素分析
作者:李晟銘; 劉吉平; 宋開山; 梁晨; 高佳
-
近61年來長江荊南三口水系連通性演變特征
作者:李景保; 于丹丹; 張瑞; 楊波; 代穩; 何蒙; 徐志
-
洞庭湖出口徑流變化及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作者:程俊翔; 徐力剛; 姜加虎; 朱乾德; 于丹丹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