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漢學·輯刊》期刊投稿需要注意以下信息:
一、基本投稿方向
該刊是一本由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主辦的歷史期刊,1996年創刊,本刊主要欄目有:漢學一家言、學術訪談錄、漢學文獻研究、漢學家專頁、中國文化經典在海外、中西語言接觸與域外漢語研究、中國文史研究。旨在推動歷史學科發展和歷史教學實踐創新。
二、內容與格式規范
(一)電子稿請用MicrosoftWord文檔,A4版面,簡體中文,正文字體用五號宋體,1.5倍行距,注釋采用頁下腳注,每頁重新標號。采用電子郵件投稿時,務請作者認真核校定稿,注意文章的完整和段落連接。郵件主題格式為“作者姓名+文章題目”。論文及譯稿篇幅請控制在8000字以內。
(二)文題應做到簡明、醒目,避免使用縮略語、字符、代號,中文文題一般控制在20個漢字以內。
(三)引注應能體現所引文獻資料的信息特點,應與其他文獻資料相區別;能說明該文獻資料的準確來源,方便讀者查找;有引有注,不得引而不注或注而不引。
(四)文章的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職稱、學位應標明,以“作者簡介:”作為標識,置于篇首頁頁腳。
(五)數字:執行GB/T15835-1995《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公歷世紀、年代、月、日、時刻和計數、計量均用阿拉伯數字。
(六)內容摘要篇幅為100~300字,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可單獨成文反映論文內容,應明確指出文章的創新點,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詞。關鍵詞數目3 -8個。
(七)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市級以上基金資助或屬攻關項目,應標注于文章參考文獻后,書寫內容包括:項目來源、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并附基金證書復印件或影印件。
(八)截止日期:確保您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您的稿件。如果您需要更多時間完成稿件,請提前與編輯部聯系,并盡量遵守要求。
(九)引文標注采用腳注形式,用阿拉伯圈碼(①②③……)統一編碼,編碼置于引文右上角,每頁重新編碼。請注意核對引文,確保出處無誤。
(十)來稿一經被本刊采用,即表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編輯部在全球范圍內使用該作品著作權中的紙介質和數字化制品形式的復制權、發行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上述權利的許可使用權。作者本人可以在后續作品中引用該作品或將其匯編在非期刊類文集中,但需注明該作品首次發表于我刊,并將該作品后續使用情況告知編輯部備案。若對此條有異議,須在稿件刊發前向編輯部特別聲明。
三、審稿周期
《國際漢學·輯刊》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發行周期為:半年刊,期刊級別:省級期刊,建議投稿前仔細核對格式要求,避免因細節問題延誤發表。
《國際漢學·輯刊》創刊于1996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半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作為一本專注于國際漢學研究的學術期刊,承載著推動該領域交流與發展的重要使命。它不僅是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更是一個思想碰撞的陣地,為全球的漢學研究者提供了一個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學術觀點、探討學術問題的寶貴空間。
該雜志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觀點,這些學者不僅來自于中國,還涵蓋了亞洲、歐洲、美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研究背景、學術理念、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都對漢學有著深厚的興趣和獨特的見解。這種多元文化的交融,使得雜志在學術觀點上呈現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為讀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術視野。
在涉及的領域方面,雜志同樣表現出了廣泛而深入的特點。它不僅涵蓋了漢語言文字、文學、歷史、哲學等傳統漢學領域的研究,還涉及到了文化、藝術、傳媒、教育等跨學科的研究。這些研究領域的廣泛覆蓋,不僅展示了漢學的博大精深,也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更為重要的是,它在學術質量和國際化視野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它注重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創新性,對于投稿的論文都會進行嚴格的學術評審,確保每一篇論文都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究價值。同時,該雜志還積極尋求與國際學術界的合作與交流,邀請國際知名學者擔任編委和審稿人,參與論文的評審和推薦工作。這種國際化的學術視野,不僅提高了雜志的學術水平,也為漢學研究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該刊被國內多個核心數據庫收錄,包括:知網收錄(中)等,這顯示了其在歷史學界的學術影響力和權威性。
此外,《國際漢學·輯刊》期刊還榮獲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等,這些榮譽不僅證明了其學術質量得到了廣泛認可,也為其在歷史學術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