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蠶業·科普版是一本由廣西區蠶業技術推廣總站廣西蠶學會主辦的農業期刊,1964年創刊,季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養蠶竅門、高效省力化技術、防蠶病絕招、蠶藥指南、良種之窗、專家把脈、咨詢熱線、致富經、行情介紹。
《廣西蠶業·科普版》創刊于1964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季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它是一本致力于蠶桑產業科普教育的專業期刊。作為廣西蠶業領域的重要傳播平臺,該雜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廣大蠶農、蠶業科技工作者以及對此領域感興趣的讀者,普及蠶桑養殖技術、蠶絲加工、蠶桑病蟲害防治、蠶桑種苗繁育以及蠶業科研進展等方面的知識,旨在提高蠶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推動蠶業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首先,該雜志重點關注蠶桑養殖技術的科普。蠶桑養殖是蠶業產業的基礎,其技術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蠶繭的產量和質量。因此,雜志通過詳細解讀蠶桑養殖的各個環節,包括蠶種的選擇、飼料的配制、蠶室的建設與管理等,使讀者能夠掌握先進的養殖技術,提高蠶繭的產量和品質。其次,該雜志還關注蠶絲加工的科普。蠶絲作為一種優質的天然纖維,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前景。因此,該雜志會介紹蠶絲加工的新技術、新工藝,包括蠶絲的脫膠、漂白、染色、織造等環節,使讀者了解蠶絲加工的全過程,提高蠶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蠶桑病蟲害防治也是該雜志科普的重要內容。蠶桑病蟲害是影響蠶繭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該雜志會介紹各種常見的蠶桑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等,使讀者能夠了解各種防治方法的優缺點,選擇合適的防治方法,保障蠶繭的產量和質量。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原稿要觀點明確,資料真實,條理清晰,文字簡潔。標題要準確、簡明、準確,一般最好不要超過20個字符。科學實驗、研究報告、評論級等文章的全文一般不超過5000個字符,其他稿子不超過2500個字符。
(二)提交的項目必須包括標題、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全名、城市和郵政編碼,并用逗號分隔多個作者姓名。所有作者都代表公司的全名、城市和郵政編碼。原稿有中文摘要,三到八個關鍵詞。
(三)一、二、三級標題各占一行,其中一級標題居中,二、三級標題縮進兩個字符且左對齊,四級及以下標題后加句號且與正文接排。
(四)中文內容摘要300字左右,要求能夠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信息。中文關鍵詞3~5個,應為能夠反映論文主題概念的詞或詞組。
(五)正文中出現一百字以上的引文,不必加注引號,直接將引文部分左邊縮排兩格,并使用楷體字予以區分。一百字以下引文,加注引號,直接放在正文中。
(六)稿件注釋著作類包括作者、著作名稱、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古文獻可在作者前加時代;譯著可在作者前加國別;論文類包括作者、論文名稱、期刊號。來稿請一律采用尾注形式。
(七)表應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每幅表應冠有表題并在正文中標示“見表”,以確保每個表均在正文中被引用。
(八)稿件所涉及的課題如系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項目,應腳注于文題頁的左下方,作者單位的上方加注 “基金項目:項目名稱(編號)”,并附基金批準文件的復印件。
(九)數量和單位數量名稱及其符號使用法定度量單位(例如,將mu轉換為m2或hm2),具體取決于國家標準GB 3100-1993 《國際單位制及其應用》。外語字母表的大小寫、丁字體、上下角符號、數字和單位之間的空字符、易混淆的字符和符號。
(十)摘要應以第三人稱總結論文的實際內容,實驗研究類的論文摘要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等內容。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南寧市西鄉塘區下均路10號廣西蠶業技術推廣站,郵編:530007。本站僅做歷史信息展示,不提供任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