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合理消費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或許許多小學英語教師經常有這樣的心得摘要:一節設計得思路清楚、連接緊湊、邏輯嚴謹的英語課學生卻反應平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為什么呢?還得從小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去分析,才能得出結論。
人在學習時,有兩方面的因素在共同參和,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指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想象力、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是相對于智力因素而言的,主要指動機、喜好、情感、意志和人格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智力因素在成人的外語學習過程中起主要功能,而在兒童的外語學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卻具有決定性的功能。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相對缺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坐不住,坐不久,愛玩、愛唱、愛游戲、愛活動、愛表現,“好玩就學,不好玩不學”,不可能像成人一樣拿著厚厚的一本書讀呀、背呀、分析課文的語法結構,但他們有優勢,那就是記憶力好,形象思維好,模擬能力強。同時,語言運用是一種程序性知識,是一種自動化能力。小學生學外語重要在于碰到熟悉的語境就脫口而出而不是先思索講這句話要用到哪些單詞,然后再根據語法規則將其構成句子。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小學生學習外語動力主要來源于非智力因素,學生學習英語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喜好,所以一節邏輯嚴謹的英語課不一定能吸引學生。要想吸引學生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非智力因素參和教學過程,把學生學習過程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首先,學生的動機、喜好和外語教學。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英語,動機和喜好密不可分,甚至喜好就是動機,動機就是喜好。總而言之直接動機勝過間接動機,他們之所以學英語是因為“我喜歡”,喜歡英語老師、喜歡英語課可以表演、喜歡英語課課以唱歌、喜歡英語課還可以跳、玩等,少有學生說為了學好英語而喜歡上英語課。所以在感情上接近學生,做學生的朋友,和學生交往樹立平等的觀念,留意他們有特色的語言,觀察他們喜歡的活動,偶然參加學生“幼稚”的游戲,對他們和藹可親能讓你成為學生心目中“好玩”的老師,這是維持學生直接動機的基礎。除此之外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圍繞任務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有趣的活動,迎合學生對演、唱、做、玩、畫等形式的活動有較大的喜好的特征。如在鞏固英文字母的書寫時,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英文字母畫畫。如下圖所示摘要:
第二,學生的情感、情緒和外語教學。英語學習中的情感,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英語和使用英語而產生的體驗,基本的情感可分為快樂、悲哀、厭惡和懼怕等。情感有調節行動的功能,對學習有動力或阻力功能。積極的情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喜好,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而消極的情感妨礙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取語言輸入和吸收消化的效果以及大膽使用語言的信心。教師的評價是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重要途徑。表現得好,撫摩著學生的頭說摘要:“Fabulous%26#33;”;做得不夠好就告訴他假如能怎么樣就更好了。學生善于從兩個方式中學習,一、從肯定中得到強化;二、從示范中得到糾正而不會喪失信心。教師要重視情感因素,促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狀態,使之勇于并樂于使用所學的語言,從中獲得成就感,永遠不能對自己失去信心盡管事實上他并沒有學好。
情緒是學生上課時具體情況下的心理狀態及由此決定的外部表現,表現為興奮、興奮、著急、疲憊、無精打采等。語言學習有時需要不斷的機械操練,假如教師一味地“Sayafterme,please.”語言學習便無法不是一種枯燥的東西。機械操練更加需要興奮、覺得好玩等情緒,此時動作是一個絕好的選擇。要教“dance”就跳舞,要教“run”就跑步,即使教“Iamgoingtoyourhouse”也一邊拍手、跺腳一邊說,學生不但練得很好而且樂此不疲,情緒高漲。
第三,學生的意志和外語教學。學生在課堂中的意志體現為自覺地克服各種干擾以認真參和教學活動的心理過程。坐不住,坐不久是小學生最典型的意志體現。教育要順其天性而開發,外語教學也要因地制宜。學生坐不住要求多些教學游戲,學生坐不久要求動靜結合。讀累了聽一會音樂,坐累了唱一首actionsong。
第四,學生的人格和外語教學。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指的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固的心理趨向和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通常表現為聰慧、外向、嚴謹、遲鈍、害羞和不拘小節等。心理學探究表明學生的人格對其英語學習能力、效率等的影響有很高的相關系數。一個主動、外向的學生比一個害羞、依靠的學生把握英語的速度快,應用英語的能力高。前者往往羞恥心較弱,耐挫折力較強,而后者情感細膩,不善于表達,學習以內省為主。對于前者要給以更多的機會,善于利用其來帶動全班朗讀、發言等,可以給以一定的否定性評價;對于后者除了適當的鼓勵外,應當給以適當的機會通過傾聽別人來學習,非凡注重保護其自尊心和學習的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Glaser把非智力因素開發稱為“新能力”探究。“新能力”概念的提出,改變了有關人類能力的理論內涵。學習者學習外語的能力應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大部分。探究非智力因素開發的途徑亦成為外語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非智力因素開發,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參和教學過程,對有效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果無疑有重要的功能。
參考資料摘要:
1.《創新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孫渝紅周振義周東王莉玲http摘要:///cxw/jiaoyu/suen.htm
2.《小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小學英語課面臨的挑戰》劉道義《中小學英語活頁文選》2001年第8輯
3.《外語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應用》趙偉榮北京161中學(教海縱橫1999-12)
4.《小學英語課程應遵循的幾個原則》王薔《中小學英語活頁文選》2001年第8輯
5.《學和教的心理學》皮連生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摘要】作為一個現代型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地位,上訴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每一個方面都應該做到最好,否則將功虧一簣,至少會在短期內影響銷量
【關鍵詞】作為一個現代型的企業 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地位
【本頁關鍵詞】核心期刊 論文 寫論文
【正文】
3 案例剖析作為一個現代型的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的地位,上訴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每一個方面都應該做到最好,否則將功虧一簣,至少會在短期內影響銷量,讓我們來剖析一個例子,曾風靡整個亞洲市場的SK - II,其興衰成敗的原因。3. 1 將明星效應和科學數據結合起來完美的打開市場。“舒琪- - 肌膚的年齡只有16歲! ”這不是目測的結果,而是用專業儀器測量出來的,在科學面前,沒有人不相信是SK - II神奇的護膚效果,一時間,該系列化裝品中被標榜為“神仙水”的精華乳液風靡真個亞洲。SK - II成功的走出了第一步,牢牢確定了自己的市場地位。3. 2 塑造誘人的產品文化在該產品的網頁上,講述了一個日本僧人偶然發現米酒釀造者都有一雙細嫩的手,于是科學家在米酒的發酵過程中提煉出一種名為“P ITERA”的混合物,從而產生了今天的SK - II。這種然和先進技術的演繹更讓消費者信賴。3. 3 正當SK - II在中國的寶潔公司蓄意待發繼續這一神話時,很多長期使用該產品的女性提出了質疑。該產品一旦停用,原來達到的效果馬上消失,而且比附比以前更差。直到不久前,業內專業人士結實了“P ITERA”之謎,這是一種能加快新陳代謝的物質,并不能經常使用。此時,該產品的品質遭到前所未有的懷疑,出現“退貨潮”寶潔公司在沒有做出任何合理解釋的情況下,制定了苛刻的退貨條件,激起眾怒。2006年9月22日, SK - II通過跨國公司發表申明,決定暫停在中國的產品銷售,即而退出中國市場。至此, SK - II功虧一簣。這一神話不可能在延續,即使重新回到中國市場,讓原有的消費者接受,恐怕也要很長的時間,要下很大的功夫了。倘若,在處理該事件時,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而不是高傲的要求消費者簽署不合理的推貨條款, SK - II也許還能維持在中國的銷售,而不是完全退出中國市場。如此多的實例告訴我們,一個企業品牌的創立、發展、維護都是不能大意的,要想打出國內名牌,甚至國際名牌,更是要具備以上每一種素質。真切的希望中國的企業能構建出更多的消費者心中完美的品牌。
【文章來源】/article/48/18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首先,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寫作意義。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支持下,農民收入連續幾年獲得穩定增長,農村的消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與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當前,農村是擴大內需的突破口,經濟增長的潛力在農村,而農村資金短缺,農民貸款難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村市場的發展。這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是相違背的。
本課題通過分析農村消費信貸的現狀,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策略,可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提供政策建議和理論依據,使我國農村需求潛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金融市場實現繁榮。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寫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獻綜述法。在前人的基礎上,全面分析農村消費信貸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相應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當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狀況為切入點,定性的研究阻礙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從調研農村消費市場和消費信貸情況入手,深入分析新時期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狀況,針對制約我國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因素和農村消費需求和消費信貸需求的特點,并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研究,進而提出開拓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策略。
最后,我想談談這篇論文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通過分析農村消費市場的需求狀況,指出目前農村消費市場缺少足夠的信貸支持,從側面說明拓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過分析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現狀,提出目前農村消費信貸市場還存在著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金融服務機構信貸資金投放不足、農村信貸產品創新落后于經濟的變化發展以及農村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第三部分針對我國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資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務完善,運行安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同時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開拓創新,推出多樣化的信貸產品;政府部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改善農村金融的外部環境等若干對策。
與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創新的之處是對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消費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問題和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闡述。
本論文經過一二三稿并最終定稿,在這期間,我的論文指導老師——***老師對我的論文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和指正,并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這里,我對她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畢業論文答辯自述,希望各評委老師給予評價和指正。謝謝!
上午好!
我是**專升本**班的***,我的論文題目是《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研究》。這篇論文是在我的指導老師***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完成的,在這段時間里,*老師對我的論文進行了詳細的修改和指正,并給予我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在這里,我對她表示我最真摯的感謝和敬意!下面我將這篇論文的寫作研究意義、結構及主要內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師作簡要的陳述,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導。
首先,我想談談為什么選這個題目及這篇文章的研究意義。
我當時之所以選擇《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研究》這個題目是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很多企業都因為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走向衰退。如何使企業既能保持目前的發展,又能在未來依然取得良好的發展勢頭等持續發展問題,引起各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因此,我們無論從社會財富創造、國民經濟發展、國家財政收入、充裕就業機會、提升市場競爭力等哪一個方面去進行考察,都需要對其不斷地進行研究,以不斷提升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能力,從而促進我國經濟更快的發展。
其次,我想談談這篇文章的結構和主要內容。
我的論文主要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企業的盈利能力的涵義,之后又從企業的生命周期角度闡述了企業一旦失去持續盈利的能力,根本就無法維持生命,突出了持續盈利能力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持續發展已成為企業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我們應在企業消亡和終結前,盡可能地延長企業的壽命,使其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內實現其最大的價值。這既是對企業的盈利能力概念的補充和完善,也為下文進行深入論述打下了基礎。
第二部分,著重分析了哪些因素影響了企業保持持續盈利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惡心競爭;二、戰略規劃缺失;三、缺乏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管理體系;四、企業家浮躁的心態。
第三部分,主要從外因和內因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現狀,并對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做了原因分析,指出外因只是對企業的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并不是制約企業發展的決定因素。而真正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還是在于企業內部,并且具有普遍性。
第四部分,主要是針對前文所提到的影響企業保持持續盈利能力的因素和現存企業中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1.不斷創新,回避惡性競爭;2.加強企業的戰略規劃,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3.建立完善的核心制度和科學管理體系;4.企業家要具有企業家精神和良好的心態;5.塑造優秀企業文化;6.高瞻遠矚,樹立遠大發展意識。同時,也將論文的結構作了最后的收尾和完善,使論文整體結構完整,論述合理。
問題的提出[①]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08年按支出法計算,河南省國民生產總值18473.14億元,居全國第五位,最終消費支出為7759.33億元項目管理論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2.0%(最終消費率),低于全國最終消費率平均水平6.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25位。2007年河南省政府消費支出2011.27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3.4%(政府消費率),居民消費支出4820.00億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2.1%(居民消費
圖1 河南省消費不足的邏輯推理
率),按照著名發展經濟學家H.錢納里等實證研究,政府消費率一般維持在11.9%—15.0%之間,河南省政府消費率符合H.錢納里的標準結構(箭頭 1),但是居民消費率卻遠低于標準結構中的居民消費率大于60%的水平論文服務。在居民消費支出中,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為8837.46元項目管理論文,占城鎮居民收入的66.793%,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居全國倒數第5位。據初步統計2009年河南省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4.2%,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恩格爾系數標準,河南省城鎮居民生活水平自1996年已進入小康層次,消費方式已經開始由生存型向享受發展型轉變,基生活消費已經基本穩定且彈性較低(箭頭2),所以非基本生活消費低是才是問題的根源(如圖1)。
一、基于非基本生活消費模型分析
1、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概念及界定
生活消費按滿足人們需要的順序,可分為基本生活消費和非基本生活消費,基本生活消費是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須的、最低限度的消費。非基本生活消費則是基本生活消費的對稱,是超出維持勞動力再生產所必需的消費。一般而言項目管理論文,人們只有在滿足了基本生活消費的條件下,才有可能發展非基本生活消費。本文參考了《消費經濟學大辭典》的合理詞義解釋部分,并對非基本生活消費做了一定的延伸和補充論文服務。非基本生活消費是指在滿足人們維持和延續其生命的基本生活消費的前提下,用于滿足自身發展和發揮其體力、智力以及為使生活舒適的物質消費、精神消費和勞務消費的總稱。生活消費支出、基本消費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分別用CE(consumption expenditures)、BLC(basic living consumption)、NBLC(non-basic living consumption)表示。
2、擴展線性支出系統(ELES)下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模型構建
假定某一時期人們對各種商品(服務)的需求量取決于人們的收入,而且人們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分為基本需求和超過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兩部分,居民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后才將剩余收入按照某種邊際消費傾向安排各種非基本消費支出。非基本生活消費的ELES模型需求函數[②]:
參數是邊際消費傾向,滿足:0
對模型的進行變形:
令V=;a=;b=
對方程式進行回歸可得a*和b*,進一步可求出:
3、非基本生活消費的計量分析
模型采用1993—2008按收入水平分組的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支出的截面數據,為了修正和避免數據出現異方差,本文采用了加權最小二乘估計(WLS)法對方程參數進行回歸估計項目管理論文,權重W=resid^(-2)。顯著水平選取為0.05。t(d)是β*i的t觀測值,R2為方程的可決系數論文服務。
通過EVIEWS軟件進行WLS回歸結果如下[③]:
2008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598.6320 R2=1.000000 D-W=2.276046 F=358360.2
2007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31.44564 R2=0.999890 D-W=2.310967 F=988.8286
2006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59.77045 R2=1.000000D-W=1.776125 F=3572.506
2005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回歸估計參數
tβ=2019.675R2=1.000000 D-W=1.427389 F=4079087.
2004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回歸估計參數
tβ=239.4272R2=1.000000D-W=1.674908 F=57325.39
2003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回歸估計參數
tβ=128.6925R2=0.999795D-W=1.609279 F=16561.75
2002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180.7875R2=0.999991D-W=1.718861 F=32684.13
2001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175.2843R2=0.999999D-W=1.181300 F=30724.59
2000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30.37496R2=0.999990D-W=1.323353 F=922.6385
1999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445.2760 R2=1.000000 D-W=2.680368 F=198270.7
1998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133.6603R2=0.999997D-W=1.623019 F=17865.07
1997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341.95878R2=0.999954D-W=1.505179 F=1760.539
1996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99.82376R2=0.999999 D-W=1.794003 F=9964.783
1995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1196.196R2=1.000000D-W=1.504203 F=1430885.
1994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3144.5403R2=0.999990D-W=2.396234 F=20891.89
1993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42.16312R2=0.999993D-W=2.142866 F=1777.729
1992年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ELES模型的估計參數
tβ=202.8902R2=0.999990 D-W=1.223436 F=41164.42
匯總回歸方程估計結果,通過Excel軟件處理結果如下:
表1 1993-2008年河南省城鎮居民基本消費和非基本消費支出情況單位:元
類別
年份
CE
a*
b*(β*i)
BLCi(BLC)
NBLC
2008
8837.46
1475.782
0.562177
3370.727
5466.733
2007
7826.72
1268.192
0.593939
3123.156
4703.564
2006
6685.18
1603.482
0.511453
3282.145
3403.035
2005
6038.02
1209.152
0.541007
2634.358
3403.662
2004
5294.19
1197.215
0.522404
2506.753
2787.437
2003
4941.60
955.1838
0.562634
2183.946
2757.654
2002
4504.68
1417.536
0.480717
2729.795
1774.885
2001
4110.17
676.3441
0.651922
1943.082
2167.088
2000
3830.71
814.1469
0.633153
2219.309
1611.401
1999
3497.53
745.6160
0.607170
1898.063
1599.467
1998
3415.65
882.5848
0.605248
2235.796
1179.854
1997
3378.02
590.5870
0.681768
1855.838
1522.182
1996
3009.35
596.1219
0.635379
1634.908
1374.442
1995
2673.95
622.2854
0.615177
1617.069
1056.881
1994
2155.15
359.2111
0.684511
1138.585
1016.565
1993
1609.26
393.4778
0.608181
1004.234
605.0264
1992
1342.58
260.5322
0.674353
800.0448
542.5352
數據來源:1994-2009年河南省統計年鑒
二、基本生活消費與非基本生活消費圖示分析
1、量的圖示分析
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在1992年僅為1342.58元,在2008年達到8837.46元,基本生活消費自1992年的人均800.0448元變化到2008年的人均3370.727元,非基本生活消費也從1992年人均542.5352
圖2城鎮居民消費支出、基本生活消費與非基本生活消費比較
元增加至2008年的人均5466.733元。如圖2所示,我們不難發現,基本生活消費的變化趨勢比較緩慢,而非基本生活消費的上升趨勢較明顯。其中,2001年非基本生活消費在首次超過基本生活消費,雖然在2002年有所下降項目管理論文,但是在2003年非基本生活消費又超過基本生活消費,并逐漸擴大差距,截至2008年非基本生活消費已超出基本生活消費2096.006元。
2、增量投向與拉動分析
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量(CE)明顯呈倒“U”型,從1993年的人均266.68元降低至1998年的37.63元,隨后逐步上升,其中,近兩年的人居民消費支出增量明顯,2007年為人均1141.54元,2008年為人均1010.74元。基本生活消費增量(BLC)的波動不明顯,在九十年代前期逐步降低,隨后又逐步上升到1993年的水平項目管理論文,維持在人均200元左右,增量投向比和貢獻率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基本生活費已趨于穩定。與基本生活消費增量不同,非基本生活消費(NBLC)波動比較明顯,總體呈逐步增加趨勢,說明非基本生活消費受外界影響較大,也是拉動增量增長的主力論文服務。增量投向比與貢獻率也能很好的說明這一點,非基本生活消費增量投向比從1993年的0.23433上升至2008年0.75506,期間雖然起伏較大,但是趨勢比較明顯,貢獻率也從1993年的4.7的百分點擴大至2008年9.8個百分點。分析的結果(表2)表明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拉動潛力比基本生活消費大。
表2 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增量投向與貢獻率比單位:元、%
年份項目
CE
BLC
NBLC
增量投向比
貢獻率
BLC/CE
NBLC/CE
CR1
CR2
1993
266.68
204.1892
62.4912
0.765671
0.23433
0.152087
0.046545606
1994
545.89
134.351
411.5386
0.246114
0.753886
0.083486
0.255731578
1995
518.8
478.484
40.316
0.92229
0.07771
0.222019
0.018706819
1996
335.4
17.839
317.561
0.053187
0.946813
0.006671
0.118761009
1997
368.67
220.93
147.74
0.599262
0.400738
0.073415
0.049093658
1998
37.63
379.958
-342.328
10.09721
-9.09721
0.112479
-0.10133984
1999
81.88
-337.733
419.613
-4.12473
5.124731
-0.09888
0.122850116
2000
333.18
321.246
11.934
0.964182
0.035818
0.091849
0.003412122
2001
279.46
-276.227
555.687
-0.98843
1.988431
-0.07211
0.145061098
2002
394.51
786.713
-392.203
1.994152
-0.99415
0.191406
-0.09542257
2003
436.92
-545.849
982.769
-1.24931
2.249311
-0.12117
0.218166218
2004
352.59
322.807
29.783
0.915531
0.084469
0.065324
0.006026995
2005
743.83
127.605
616.225
0.171551
0.828449
0.024103
0.116396465
2006
647.16
647.787
-0.627
1.000969
-0.00097
0.107285
-0.00010384
2007
1141.54
-158.989
1300.529
-0.13928
1.139276
-0.02378
0.194539115
2008
1010.74
247.571
763.169
0.24494
0.75506
0.031632
0.097508152
注:CR1、CR2代表基本生活消費、非基本生活消費對城鎮居民生活消費的貢獻率。CR1=g*BLC/CE項目管理論文,CR2= g*NBLC/CE,其中g=(CEt-CEt-1)/ CEt-1
三、預期收入與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模型分析
1、預期收入與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模型構建
建立預期收入與非基本生活消費模型需要對預期收入的形成機制做出某種假定,本文主要采用自適應預期模型,假定消費主體對收入的預期是通過一種簡單的學習過程而形成的,其機理是,消費主體會根據自己過去在作預期收入時所犯的錯誤的程度,來修正他們以后每一時期的預期收入,用數學式表示就是:
Yt*=Yt-1*+λ(Yt—Yt-1*),其中Y*為預期收入,λ為適應系數,0≤ λ≤1項目管理論文,模型的推導過程為:
NBLCt=??+??Yt*+??t………………………………(1)
將變形后的收入自適應過程代入(1)式:NBLCt=??+??[λYt*+(1—λ) Yt-1*]………………………(2)
將(1)—(2)×(1-λ),整理得:NBLCt=λ??+λ??Yt+(1—λ) NBLCt-1+[??t—(1—λ) ??t-1] ………………(3)
令a=λ??,b0=λ??,b1=(1—λ),ut=[??t—(1—λ) ??t-1] ………………………………(4)
模型可以變形為:NBLCt=a+ b0Yt+ b1 NBLCt-1+ut t………………………………(5)
對(4)式一階自回歸模型進行回歸,可以得到a、 b0、 b1的估計值,代入(4)式可求出模型估計值。
2、預期收入與非基本生活消費的實證分析
1)通過eviews軟件分析得出以下回歸結果[④]:
表3 自適應預期模型回歸結果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405.7075
128.1870
-3.164967
0.0075
Y
0.607486
0.090002
6.749687
0.0000
NBLC(-1)
-0.538431
0.253073
-2.127573
0.0531
R-squared
0.978529
Mean dependent var
2276.867
Adjusted R-squared
0.975226
S.D. dependent var
1383.685
S.E. of regression
217.7894
Akaike info criterion
13.77229
Sum squared resid
616618.6
Schwarz criterion
13.91715
Log likelihood
-107.1784
F-statistic
296.2347
Durbin-Watson stat
1.97388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2)模型檢驗
德賓h檢驗:
通過excel軟件計算,Var(b1*)= 0.221790948,回歸結果中D-W=1.973887
= 0.059412
因此接受原假設??=0,說明該回歸模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
統計推斷檢驗:
由表3數據可得可決系數R2=0.978529修正的可決系數為0.975226,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較好論文服務。由回歸的結果可以看出t(b0*)=6.749687項目管理論文,t(b1*)=-2.127573,prob(b0*)=0.00000
3)預期收入與非基本生活消費的方程
NBLC=-263.7151+0.39487Y*
從式中我們知道,預期收入對非基本消費有顯著影響,當預期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就有0.39487元用于非基本生活消費。
四、政策建議
河南省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已達到富裕層次,通過基本消費與非基本消費支出的趨勢描述以及各自的增量投向與拉動分析,可知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已經趨于穩定,非基本生活消費是擴大消費居民消費的關鍵,從回歸的結果看,預期收入對非基本生活消費有顯著影響,所以增加和穩定城鎮居民預期收入是提高城鎮居民消費的著力點。
參考文獻
[1]黃心田,易法海.湖北省城鎮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趨勢分析[J] 統計與決策,1999(02)
背景:隨著科學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重。旅游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業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行業。旅游活動要順利進行,交通是影響旅游活動的眾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交通的發展,旅游就無從談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充要條件。旅游過程一般以景點為節點,以交通路線為連接而形成閉合系統,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夠、娛等各種活動。從旅游業的發展里程來看,交通始終起著支配作用,是旅游業發展和產生的先決條件,同時,世界旅游業的發展也促進了交通的發展。不管旅游活動是以什么為目的,達到什么樣的等級水平,若要完成這樣的閉合系統運轉,驕傲同是充分必要條件;換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線通達、交通工具運輸,又要有交通路線,交通活動將素有旅游內容串聯起來,設計出一個較優化的旅游計劃。可以說,沒有交通就沒有旅游。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發明、應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發展的標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與旅游業的關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種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現,也帶來了旅游方式的轉變。
研究意義:旅游行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社會學、旅游中心地理論、旅游心理學等等眾多理論成果和學科。雖然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我認為,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還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業畢竟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業也必定會快速的發展變化。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都需要我們去繼續研究,繼續應對,所以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課題仍舊沒有過時,仍舊有其研究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10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游行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01;卞顯紅、王蘇潔,2003;吳剛等,2003),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07(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06.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07.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關鍵詞:獨立銷售 捆綁銷售 供應鏈 互補商品
引言
近年來,捆綁銷售已成為眾多企業普遍采用的共生銷售策略。捆綁銷售是指企業將兩個及以上的產品或服務結合在一起以優惠的價格進行銷售的新型共生營銷方式。從企業視角來說,捆綁銷售一方面有利于擴大企業自身品牌的影響力,增加產品的市場銷售額,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日常營銷費用和資金風險。從消費者視角來說,捆綁銷售不僅能夠為消費者帶來價格上的便利,而且可以減輕消費者選購的時間和精力成本。例如微軟公司將其“Xbox One”與分立式Kinect捕捉單元機進行捆綁銷售;當蘋果手機新品上市之時,中國三大通訊運營商(移動、聯通和電信)與蘋果公司會推出一系列4G套餐蘋果合約機業務。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和服務都能隨意地“捆綁”在一起,其要達到“1+1>2”的效果取決于捆綁產品的協調和相互促進。例如不少用戶在下載及安裝軟件的時候都遭遇過很多不良捆綁軟件的侵害,其中,大部分捆綁軟件在強制安裝的情況會給予用戶一些提示,但是這種提示通常都很隱蔽,往往被人所忽略,甚至有些垃圾插件和捆綁軟件靜默安裝,系統也無法檢測到,讓用戶不勝其煩。捆綁銷售的產品最好是互補性產品,進而能夠有效地消除“強行搭配”之嫌,強烈喚醒消費者購買需求的欲望。
捆綁銷售策略實施對供應鏈運作進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變革激發了學術界理論研究熱情。Adams&Yellen(1976)深度分析了市場壟斷背景下公司銷售運作戰略的選擇。研究結果表明,捆綁銷售是一種更加有效的方法,可以使公司獲得更多利潤。Bakos&Brynjolfsson(1999)研究得出在壟斷情況下公司進行不相關產品的大量捆綁銷售有利于獲得更多利潤。
Venkatesh&Vijav(1993)從時間和金錢對消費者影響決策視角下,深度探討了捆綁銷售的最優定價策略。Yadav(1994)從實證調研角度對比分析了獨立銷售和捆綁銷售下消費者能力的剩余。研究結果表明,捆綁銷售能夠更有效地刺激消費。鞏永華等(2011)研究了移動互聯網行業中捆綁銷售對產業鏈最優價格策略的影響,并提出了幾種合理的供應鏈協調機制。研究結果表明,基于SP和MP合作滿意度的Nash談判收入分配模型,可以有效地協調供應鏈各方主體利益。呂魁等(2012)構建了多產品競爭的擴展Hotelling模型,探究了范圍經濟和轉換成本視角下捆綁銷售對網絡產品供應鏈均衡運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在特殊條件下,捆綁銷售定價與轉換成本無關,而當范圍經濟效應滿足一定條件時,捆綁銷售不僅提高消費者剩余,而且增加社會福利。魏航(2012)構建了隨機效應下MNL模型,深入探討了同質時鮮產品捆綁銷售的最優化決策問題。李四蘭和景奉杰(2014)研究了在產品的實用性和享樂性的背景下捆綁銷售與消費者預期愧疚和購買意向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實用性商品和享樂性商品捆綁時,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增加,而預期愧疚感減少,并且起到價格銜接的中介作用。
在上述文獻基礎上,本文構建了生產互補品的制造商和出售互補品的零售商組成的兩階段供應鏈,試圖從理論上回答:在何種市場條件下,供應鏈主體傾向于捆綁銷售策略?捆綁銷售策略將會如何影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利潤變化?
問題描述與假設
市場中考慮一個制造商和一個零售商組成的兩級供應鏈,其中制造商和零售商分別生產和銷售兩種互補商品,例如紅雙喜公司同時生產乒乓球和乒乓拍,體育用品零售店又同時銷售乒乓球和乒乓拍;格力電器同時生產和銷售空調柜機與掛機。
針對供應鏈采取的銷售策略,本文將分兩種情況進行討論:
互補品獨立銷售:零售商把兩種互補商品進行獨立銷售,參考Zhang H(2002)和但斌等(2012)類似需求函數假設,在這里將兩種互補商品的需求函數分別設為:
互補品捆綁銷售:零售商把兩種互補商品進行捆綁銷售,參考Yan R L(2014)類似需求函數假設,在這里將互補品捆綁銷售時的需求函數設為:
Hb=K-pb+λ(p1d+p2d-pb)
其中,K表示互補商品的市場基本需求,為了區分兩種互補商品,假設產品1生產成本為0,產品2生產成本為c(c≥0),p1d和p2d分別表示低成本和高成本互補品獨立銷售時的零售價格,pb表示捆綁銷售時的零售價格;(0<<1)表示兩種產品的互補程度,越大表示產品互補程度越高;λ(0<λ<1)表示捆綁折扣價格敏感系數,當p1d+p2d>pb時,λ越大表示捆綁策略對產品需求的正向促進作用越大。
模型構建
(一)獨立銷售策略
下標符號M、R和SC分別代表制造商、零售商和供應鏈整體。當供應鏈采取互補品獨立銷售策略時,根據上述條件,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潤函數分別設為:
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間進行Stackelberg博弈(見圖1)。根據逆推歸納法,πdR分別對p1d和p2d求導并令其為0,可以得到p1d和p2d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解之可得: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1-0106-01
消費經濟學在我國是一門新學科,其研究對象是一定社會條件下消費領域的經濟關系及其發展規律,即基于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一切關于消費的問題。與其他學科相比,消費經濟學具有極強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所以教師在消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消費經濟學的教學目的是什么,這是教師和學生都必須清楚的問題;二是學生怎樣才能達到教師的教學目標,在一定時期的教學后,學生能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能否發現當前社會的消費行為、消費需求、消費心理、消費水平及消費結構等現實問題;三是當代大學生大多接受過良好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獲取信息渠道多而廣,而且思維非常活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點難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所以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給學生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需要了解消費經濟學目前的教學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并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
一、消費經濟學教學模式現狀及其問題
如今的消費經濟學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師講授的模式,是以教師講解理論知識點為主,大多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的是將理論知識點以例子或者解析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學生在課后根據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后將之運用到生活中(羅鈺,2012)。而消費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它結合了宏觀消費和微觀消費的問題,根據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儲蓄決策、投資決策、信貸及勞動供給決策等,來進一步研究產業結構和產業發展、消費方式及總需求等宏觀現象。因此,學生僅僅依靠消費經濟學課堂上的理論學習,無法將各個知識點在生活中進行靈活應用。為了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需要改變目前的消費經濟學教學模式,不僅要重視課堂理論教學,還要輔之以實踐教學模式。
二、消費經濟學教學模式改進措施
1.學術論文探討模式
消費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能夠運用知識點來分析實際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講解概念性的知識點,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馬向暉,2011)。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優秀學術論文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一些經典的學術論文不僅融合了理論知識點,還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案例相結合,對其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應用,具有極強的邏輯性。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選取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經典論文和學生一起閱讀,品鑒論文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盡量將枯燥乏味的論文變得生動有趣。
2.項目團隊實踐模式
項目團隊實踐模式是指學生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在教師的引導和監督下解決教師布置的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具體做法是:教師將學生分組,然后設計好教學項目,項目需要涉及到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并能運用理論知識,將項目分給學生小組,引入具體的問題,引導并監督他們去解決項目中的問題,最后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匯報和展示項目實踐成果并進行自我評價,教師同時給予點評和分析。教師在項目團隊實踐模式中主要起到引導和監督的作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解決項目涉及問題時鞏固所學理論知識,還能將其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使理論知識得到充分的吸收和應用,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從長期來看,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案例分析模式
案例分析模式可以作為理論教學模式的補充,主要是教師選取消費經濟學所涉及的相關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討論,例如采用“印度的假日經濟現象”案例來分析假日經濟的形成條件及其影響。因為僅講理論知識可能會非常枯燥及乏味,所以采用有趣的案例分析來與學生一起交流,可以很好的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比較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另外,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課堂所涉及的案例也可以交給學生課后去搜集,然后帶到課堂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可以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從而提升學生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消費經濟學是經濟類和管理類學生的重要課程,其教學效果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教學效果息息相關。因此,消費經濟學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勇于創新,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上爭取質的飛躍。總之,在消費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也要讓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的現實,最主要的是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學會正確的運用知識,獨立的解決實際問題。
當今,湖南省社會整體結構正從農業的、鄉村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轉變,農民工的數量在急劇增長。由于經濟收入低、超長的勞動時間、超強的體力勞動、惡劣的居住條件、環境上的壓抑和相應社會保障的缺乏,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分析體育人文環境(文化、科技、教育、信息)如何影響農民工體育消費的心理和行為,找出影響他們體育消費的心理和體育行為的關鍵因素,提出促進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活動的相應對策,最終達到增進我省農民工的身心健康、盡量減少和避免各種流行病、職業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和勞動效率,促進《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面實施的目的,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1]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文將湖南省14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的農民工作為研究對象,以建筑業和服務性行業工作的農民工為主要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文所需要的研究信息,分別對相關部門行政領導、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設計問卷——(體育人文環境對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影響的調查問卷)。湖南省包括14個地級行政區,每個地級行政區抽取四個縣(東南西北方位各一個縣),每個縣發放50份調查問卷給當地的農民工。累計發放農民工問卷2800份,回收2710份,回收率為96.8%,其中有效問卷2366份經濟論文,有效問卷回收率87.3%,符合統計學要求。對問卷的效度采用經驗評價方法進行了檢驗。聘請了10位專家對問卷的內容和效度進行了檢驗。其中有7位專家認為問卷的內容和效度完全合理,3位專家認為基本合理。并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對問卷進行了修改完善。因此,本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小論文。采用再查信度的檢驗方法,每個縣分別抽取10人再次進行問卷調查,時間間隔為兩個月,經比較,信度系數為0.93,表明此次問卷調查的結果具有較高的信度。
1.2.2專家訪談法
就本研究涉及的問題,本著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走訪有關專家以及在各種職業農民工的相關部門的負責人,就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的現狀、農民工體育消費的體育人文環境以及農民工在體育消費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訪談,并請有關專家對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
1.2.3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需要,查閱了大量關于體育人文環境對湖南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影響方面的信息資料和文章,并進行比較分析,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及實證依據,為本文的設計和構思提供了參考。
1.2.4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問卷用Spss11.5版本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處理。
1.2.5邏輯分析法
通過文獻資料的獲得,在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經數理統計后對其進行邏輯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體育人文環境的內涵
社會體育人文環境,是指以關心人、尊重人、重視人、為人的身心和諧發展服務為宗旨,在社會體育的發展與管理中,加強對人民群眾體育生活和體育文化教育工作的關懷,體現“以人為本”,宣傳健康體育思想,傳達體育人文精神,不斷增強人民群眾體育健康意識,構建科學健身、文明健身、快樂健身。[2]城市體育文化內涵給人一種歷史感,傳統的體育項目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代化的體育項目不斷更新,理念不斷升華,使傳統與現代和諧并存,有些特色體育項目能夠展示對體育文化名人的尊敬,對體育文化傳統的尊敬。[3]總結體育人文環境包括文化環境、科技環境、教育環境和信息環境。
2.2文化環境對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任何人都處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體育消費必然受到所在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和制約。體育消費價值觀是體育消費群體對體育整體化的評價或價值取向,是體育消費者心理結構的核心經濟論文,它反映著農民工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對其心理的制約和影響。我省農民工的消費很注重性價比,說明我省農民工的消費價值觀和民族的傳統價值文化是緊密相連的。調查還發現,我省18%的農民工愿意與家人共同參與體育活動,這說明我省農民工家庭體育的觀念在逐步形成,從而影響到他們的體育消費。
2.3科技環境對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提供有利條件。[4]
2.3.1科學理性的價值追求
大眾開始崇尚體育的科學技術,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對高科技產品的興趣。[3]調查表明,僅有18.6%的農民工認為每個家庭擁有一件以上的體育健身器材“沒有必要也不愿承擔”,但82.5%的農民工認為是“必要”的,其中38.7%的農民工“能承受”,43.8%的農民工“不能承受”。這說明農民工已具有一定的體育消費意識,但是能力有限。
2.3.2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
我省農民工在體育消費和體育運動時傾向于選擇能顯示自己身份、地位和象征自己成就的體育服務和體育項目。地理活動空間對體育消費結構的影響活動場所愈近、時間愈短,費用愈低,體育消費機會就愈多。體育場地與設施是農民工參與全民健身的物質保障。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大多數農民工認為工作單位和居住地的體育場地與設施不能滿足需要,其中,有36.5%的農民工認為有點缺乏,30.2%的農民工認為非常缺乏;僅有少數農民工認為工作單位和居住地的體育場地與設施十分充裕,占調查總人數的2.8%。
2.4教育環境對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不同學歷文化層次與知識水平的群體,他們的體育消費觀念和參與體育行為的動機是有差別的。[4]在項目的選擇上,高學歷的人由于經濟收入和體育價值觀念的影響,更容易接受高檔次的體育娛樂項目,而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群體,對于體育的消費沒有過高的要求,無論哪種體育項目只要符合個人興趣,符合個人經濟收入,達到鍛煉的目的即可。[5]
調查結果顯示,我省不同學歷的農民工在體育消費的結構上有所不同,高學歷的農民工用在體育康復治療和購買體育器材的比例遠高于低學歷的農民工。不同文化程度的農民工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但散步、慢跑和快走仍是他們共同的喜好小論文。此外,文化程度和收入較高的農民工多選擇球類活動和器械性力量練習,文化程度和收入較低的農民工則多選擇器械性力量作為他們的活動內容。
2.5信息環境對我省農民工體育消費心理和行為的影響
信息環境,指的是一個社會中由個人或群體接觸可能的信息及其傳播活動的總體構成的環境。[5]在現代生活條件下,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大大縮短了人們的社會距離經濟論文,體育的特殊社會價值和它的迅速發展,使書刊、廣播、電視等逐步普及的各種傳播媒介中的體育信息量不斷增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廣為傳播,使人們不可能不去了解體育。信息環境對體育消費和行為產生更了一定的影響。[6]體育健身指導和宣傳對農民工健身技術、技能的形成和健身知識的掌握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農民工體育興趣、習慣和能力的養成。調查中,大多數農民工認為從未有人指導,是調查總數的56.1%,有26.2%的農民工認為很少有人指導,僅有1.5%的農民工覺得總是有人指導。
3.結論
3.1目前我省大多數農民工在人文環境的影響下已具有了較強的體育健身意識和一定的體育消費意識,但體育健身行為和體育消費能力仍然較差。
3.2 我省農民工的體育消費問題還沒未到足夠的社會關注,而農民工對體育消費也沒引起足夠的重視。
3.3我省大多數農民工都很喜歡也愿意參與體育健身活動,但由于大多數農民工居住地的體育場地設施相當缺乏,也缺乏相應的體育健身組織機構開展農民工群體的全民健身活動。
4.建議
4.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圍,以提高我省農民工對全民健身的認知水平,激發他們參與全民健身的動機。
4.2將我省農民工的體育健身納入到整個社會支持網絡中,建立、健全對農民工的社會救助、社會保障及服務的網絡。
4.3完善相關法律,制定專門的體育服務體系的法律。保障我省每一個農民工有均等的機會參與體育活動,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保證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賢峰,袁玉濤.城市農民工體育消費現狀研究[J]. 學理論,2010,15.
[2]林偉.新時期我國社會體育人文環境的審視[J]. 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1.
[3]孫華清.建設和諧大連體育人文環境的幾點思考[J]. 遼寧體育科技,2008,4.
[4]海琦.我國農民工體育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 宜春學院學報,2008,4.
[5]周學榮,譚明義.我國兩次群眾體育現狀調查情況的比較研究[J]. 體育科學, 2004,7.
研究意義:旅*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是在這一課題的研究,國內國外都已經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旅游經濟學理論、旅游社會學、旅游中心地理論、旅游心理學等等眾多理論成果和學科。雖然這一課題的研究已經取得了眾多成果,但是我認為,對這一課題的繼續研究還是非常必要的。旅*業畢竟是一個興起不久的行業,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業也必定會快速的發展變化。各種各樣新的問題,新的情況都需要我們去繼續研究,繼續應對,所以社會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一課題仍舊沒有過時,仍舊有其研究意義。
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中的朝陽產業,它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影響關系。從理論上講,旅游業并不直接增加和創造社會財富,它只是通過旅游者的旅游消費使社會財富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進行再分配。如何讓財富進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礎。旅游業是人民經濟發展狀況的標志。旅游消費不屬于人們的基本生活消費,它是社會經濟實力、人們收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以說,一個地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的的標志。同樣一個地區的交通發展狀況,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狀況。
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使旅游日益成為現代人類社會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帶薪假期的增加,旅游業將持續高速度發展,成為世界最重要的經濟部門之一。據預測,未來10年間,我國旅游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游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游消費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xx年我國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例達到8%;到20xx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作為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業,在我國將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很多省區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業作為支柱行業和重點行業來發展。如何處理發展機遇與其帶來的交通壓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國內外相關研究狀況:旅游交通的理論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繼剛、楚義芳,1999;關宏志等,20xx;卞顯紅、王蘇潔,20xx;吳剛等,20xx),普遍認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礎設施、設備以及運輸服務。孫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比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規劃、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國內學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國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狀況主要集中在交通與旅游目的地發展關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等方面。
參考文獻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xx.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杜學。旅游交通概論。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來逢波。區域交通與旅游的關聯性探析[J].交通企業管理,20xx(11)。
李偉。旅游學通論。科學出版社,20xx.
孫有望,李云清,論旅游交通與交通旅游。上海鐵道大學學報,1999,(20)。
譚穎青。從羅定市旅游交通規劃看區域旅游交通網絡的規劃原則。社會科學家,20xx.
汪正元。論我國旅游交通的幾個特性及其發展方向。旅游學刊,1989(03)。
2.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擬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論文深入探討交通與旅游業的關系,分析交通工具的發展對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對交通的反作用。通過對比、類比、以及數據分析,交通與旅游業的發展展開研究。根據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細研讀相關著作、作品,使自己對課題有一個透徹的認識。在閱讀的過程中隨時將個人心得記錄下來。
2)大量查閱國內外關于交通與旅游業發展的專業文獻,總結他人的觀點,并與自己的觀點相比較,從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進自己的觀點。
3)借助互聯網了解中外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對于對于交通與旅游業的觀點和看法,充實完善自己的觀點。
4)和論文指導老師保持密切聯系,尋求指導,為文章潤色,力爭出色。
3.預期成果形式。
4.本課題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前期已開展工作。
重點:交通的發展對旅游業帶來的積極意義,和應對消極影響應采取的策略難點:具體分析交通對旅游業都產生了那些影響,如何產生的。以開展工作:查閱相關資料,草列提綱。
5.完成本課題的工作方案及進度計劃(按周次填寫)。
第七學期第7周:確定選題,與指導老師見面。
第七學期第8-9周:完成開題報告。
第七學期第10周-第八學期第9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七學期第14周:完成中期報告,參加中期檢查;
旅游消費結構是指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所消費的各種類型的旅游商品(包括物質、精神、服務商品)及相關旅游消費資料的比例關系【1】。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消費水平越低,基本性需求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的比重就越高;反之,旅游者的消費水平越高,非基本性消費支出所占的比重就越高。非基本旅游消費支出的高低是反映旅游消費結構是否合理的顯性指標,國際通行指標顯示,其最低警戒線為30%,旅游發達國家已高達60%以上,其基本旅游消費支出則控制在30-40%【2】。我國則恰好相反,由于我國旅游業發展水平低,旅游者用于基本旅游消費的支出長期占總花費的70%左右,而非基本旅游費用支出僅占消費總額的30%左右,與旅游發達國家的水平相距甚遠。
一、安徽省國內旅游消費結構現狀
表-1安徽省國內旅游人均花費構成
年代
平均每人花費總和
交通費
住宿費
餐飲費
購物費
其他
2000
505.60
53.42
120.52
98.17
90.98
142.51
2001
521.15
46.79
120.96
96.72
95.03
161.65
2002
572.98
57.32
141.66
97.82
104.12
172.06
2003
553.98
47.12
138.87
107.76
90.33
169.9
2004
656.30
57.10
149.30
124.30
126.50
199.1
2005
661.50
56.63
141.09
123.58
128.91
211.29
2006
646.26
46.75
135.77
121.75
126.56
215.43
2007
713.81
57.21
126.33
143.54
157.42
229.31
2008
730.59
56.23
130.75
中圖分類號:F014.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025-03
價格與消費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經濟因素,價格水平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變化。根據價格曲線也可看出,價格越高,消費需求越低,價格越低,消費需求越高。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特別是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肉禽蛋、鮮菜、汽油、柴油、石油、液化氣等商品價格均保持在高價位上運行,人們日常的生活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價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與宏觀經濟運行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首先,價格作為一個現象,折射出的是整個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實質性問題。此外,價格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同時扮演著“市場調節器”與“宏觀經濟運行指示器”的雙重角色。因此,物價波動一直是各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更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物價這一關系到民生的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認真研究、科學合理地分析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是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我國物價水平的歷史與現狀
(一)我國歷史各物價水平變動階段
第一階段:1953―1965年(共13年)。這一階段,我國物價水平經歷了一次劇烈的升降,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出現了一次高聳的峰和深陷的谷。1959~1961的3年中,零售物價水平持續上漲,于1961年到達頂峰,漲幅為16.2%。1962年,零售物價下跌,1963年跌至-5.9%的波谷,峰谷落差達22.1個百分點。
第二階段:1966―1976年(共11年)。在這一段時期內,我國物價水平的變動幅度極小。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增長率曲線幾乎是一條水平直線,其漲幅從未超過1%,跌幅也僅有一年略微超過1%,最高點(1975年,0.6%)與最低點(1969年,-1.1%)之間的落差只有1.7個百分點。這一時期零售物價的高度穩定,是特定的歷史條件造成的,當時的中央政府直接通過行政手段凍結價格。這樣,盡管經濟在劇烈地波動,而價格水平卻“紋絲不動”。
第三階段:1977―1999年(共23年)。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物價水平長期僵持不變的局面被徹底打破,零售物價開始持續上升。1999年的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為1978年的359.8%。在這一時期,價格漲幅的波動性也變得非常明顯。從1977年到1999年,我國物價漲幅可觀測到4次明顯的循環波動。
第四階段:2000―2007年(共8年)。中國經濟在經歷了1991―2001年的完整波谷―波谷經濟周期后,從2002年起重新進入本次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2003年與2004年實際GDP增長速度接近潛在GDP增長速度,而2005年實際GDP增長速度超過潛在GDP增長速度,其間通貨膨脹卻相對溫和。在2006年中國經濟繼承了2005年的強勁擴張趨勢,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保持高經濟增長與低通貨膨脹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增長型經濟周期的位勢上,2006年將構成本次經濟周期的波峰年度。2007年,中國宏觀經濟管理繼續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采取中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兼顧經濟穩定的內部平衡目標與外部平衡目標,進一步促進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以及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全面拉動,在總體經濟景氣進入本次經濟周期收縮階段后延續其繁榮形態。2007年實際GDP增長速度略低于潛在GDP增長速度平穩回復至潛在GDP水平。
(二)我國現階段物價變動的狀況及原因
物價上漲影響居民的生活,從2007年以來我國物價漲速明顯加快,成為經濟運行中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2007年1―11月份CPI同比上漲4.6%,漲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3個百分點;尤其是11月份CPI同比上漲6.9%,環比上漲0.7%,創1996年底以來的新高。另外,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和央行公布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等均呈現加速上升的勢頭,已超出各方預期。
從統計數據來看,2007年的CPI上漲具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以11月份為例,當月以糧食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8.2%,推動CPI上漲了6.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88.6%,其中糧食價格同比上漲6.6%,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同比上漲38.8%油脂價格同比上漲35%,鮮菜價格同比上漲28.6%,鮮果價格上漲12.9%,鮮蛋價格同比上漲10%,水產品價格同比上漲6.8%。而工業品價格和服務價格基本保持穩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項目后,前11個月的核心價格指數僅同比上漲1%左右。
物價上漲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原因之一:國際市場價格的帶動。由于石油價格持續上漲,美國等國家大規模開發生物能源,對玉米、大豆等糧食需求量大幅增加。這導致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進而拉動了國內糧食價格上升,并影響到以糧食為原料的食用油、肉、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價格。
原因之二:成本推動。近10年來,我國主要農產品一直低位運行,稻谷、小麥、玉米、大豆、油菜籽、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現在的價格,多數低于10年前的水平,只有個別品種略高于10年前水平。但與此同時,種植養殖成本隨著生產資料價格和農村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而大幅上升,所以,目前農產品價格上漲帶有明顯的恢復性質。
原因之三:供求結構失衡。由于去年上半年生豬價格跌到谷底,導致生豬存欄下降,去年下半年生豬價格開始進入周期性上漲階段。部分地區出現的疫情,也加劇了生豬供應的緊張。
民以食為天,糧食、肉、禽、蛋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今年以來食品和副食品價格的上漲過猛,波及面過大,豬肉的漲價帶動了其他生活資料(如牛羊肉、蛋、奶)價格上漲。這是事關人民群眾(特別是在校學生、進城務工人員、城市低保人群等弱勢群體)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事關全局、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勢必影響到千家萬戶居民的生活質量。漲價使多數中低收入城鄉居民的生活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但沖擊最大的是城鄉中低收入家庭,尤其對一些縣城的民工生活沖擊較大,感到壓力沉重。
二、物價上漲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物價波動主要由市場中的商品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即供給小于需求是物價上漲,供給大于需求是物價下跌,供給等于需求時物價穩定。物價波動可以調整市場中商品供求關系,即供給小于需求時抬高物價可以使供求平衡,供給大于需求時降低物價可以促使供求平衡物價波動。
CPI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是反映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統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衡量一般家庭(不含共同事業戶)實際購買各項消費性商品及勞務價格變動情形。所得稅、購置土地、住宅及人壽保險等支出不屬查價范圍。
大多數國家都編制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反映城鄉居民購買并用于消費的消費品及服務價格水平動情況,并用它來反映通貨膨脹的程度。
從2001年起,我國采用國際通用做法,逐月編制并公布以2000年價格水平為基期的居民消費價格定基指數,作為反映我國通貨膨脹(或緊縮)程度的主要指標。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城調總隊負責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編制及相關工作,并組織、指導和管理各區市的消費價格調查統計工作。
我國編制價格指數的商品和服務項目,根據全國城鄉近11萬戶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構成資料和有關規定確定,目前共包括食品、煙酒及用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交通和通訊、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251個基本分類,約700個代表品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就是在對全國550個樣本市縣近3萬個采價點進行價格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國際規范的流程和公式算出來的。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 P02Q02+…+P0mQ0m)*100
式中:P――商品價格;Q――商品數量;m――商品的種類;t――現期;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進行比較的基期里居民對有關商品的支出總額;分子表示居民在現期以現行價格購買相同種類、同樣數量的商品支出總額。
把上述公式用文字簡化表達就是:
CPI=現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基期購買商品支出總額×100(商品是同類商品,與取樣樣本有關)
19世紀中葉,德國著名統計學家厄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在研究英、法、德和比利時等國工人階級不同階層的家庭調查資料時,得到一系列數據,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他發現了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或個人收入越低,其食品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反之,其比重越小;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會逐漸減少。對國家而言,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平均支出中購買食品支出的比重越大,這一規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后來,人們把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稱為恩格爾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全部生活消費支出)×100%
恩格爾定律的原理非常簡單:一個家庭或個人維持生命所必須的食品數量是基本不變的。在這個前提下,恩格爾系數值越小,即食品支出占家庭或個人支出的比重越小,自然就意味著家庭或個人的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則說明生活水平越低。因此,可用恩格爾系數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和經濟發展成就。聯合國糧農組織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更是將恩格爾系數作為評價國家貧富和地區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為絕對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在我國,恩格爾系數同樣受到高度重視,無論是政府機關的工作報告,還是新聞媒體關于本地居民生活水平的報道,都可以見到恩格爾系數蹤影,使用頻率極高:中國宣布“總體達到小康”所依據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恩格爾系數”;政府機關很多工作計劃的依據也是本地的恩格爾系數。
恩格爾定律是在假定價格不變的前提下而提出的,其受影響較大除收入以外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物價水平:當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因此,物價水平上升,恩格爾系數就會上升,反之則下降。而影響恩格爾系數的主要因素有收入狀況、物價水平、耐用消費品的消費狀況、福利政策和消費習慣等。其表現為:
1.近年來我國恩格爾系數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服裝支出、醫療保健支出、交通通訊支出和住房支出的不斷增加造成的:當居民購置住房等耐用消費品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用于食品的支出就會減小,因此恩格爾系數會下降;當老百姓對醫療、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增加時,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一定的情況下就會擠占對食品的消費,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下降。
2.隨著家庭設備用品消費的增多,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當居民的個人可支配收入剛開始增多時,生活消費會從溫飽型消費轉向營養型消費時,谷物在食物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會不斷減少,肉乳品及精細食品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因此,在生活剛剛開始好轉的某段時間內,恩格爾系數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上升;家庭設備用品相對于一般消費品來說,使用期限較長,單位產品價格較高。居民為了購買耐用消費品,一般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儲蓄,在維持基本生活的食品支出不變時,其它各項消費性支出就會減少,因此積累期的恩格爾系數會上升。
3.當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時,恩格爾系數是上升的:食品消費數量不變時,消費物價水平的提高意味著名義收入不變時實際收入的降低,即意味著在相同收入下食品支出的增加,從而導致恩格爾系數的上升。
4.物價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居民消費的水平。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因此,居民對食品價格非常敏感,稍有異動就會引起居民的廣泛關注。由于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使得收入對生活的保障作用逐步減弱,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更難以承受。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必然帶來居民生活消費支出的增加,因為食品這類生活必需品消費彈性小,替代效應不明顯,不管價格是否上漲,必須得消費。價格上漲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欲望,通常物價上漲時,人們為了緩解這一壓力,不得不降低消費檔次,減少消費數量來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也就造成了消費量的下降,生活質量的降低。
綜合以上分析,消費品價格特別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給中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帶來一定困難,其生活質量有所下降。具體表現在:一是采取買價廉質次的商品,來確保量的滿足。二是提取存款或借錢應對急需。三是改變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減少非必需品的消費。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支出成為壓縮對象。四是主要消費品價格的快速上漲,還給低收入居民家庭增添了沉重的精神負擔、心理壓力和價格預期。
三、建議
綜上所述,提出以下建議:要加強價格監控和調控,大力提高居民收入的同時,積極促進居民消費。政府應堅決制止搭車漲價和哄抬物價的現象,維護市場的穩定;對房地產業等價格過高的行業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抑制商品房價的過高過快上漲;對低收入階層在擴大就業、提高低保水平、確定最低工資標準等方面出臺操作性強的政策;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鼓勵和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居民消費能力,從而帶動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的大幅提高,促進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當前的宏觀調控重點,既要控制投資過快增長,緩解資源瓶頸,加強對通脹的預警和疏導,又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培育市場和有效擴大消費,緩解消費品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
主要解決方案:
1.應適當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我國投資增長速度過快,經濟局部過熱與多年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且投資結構欠合理無不關系,因此,為降低投資增長速度,抑制通貨膨脹的惡化,緩解經濟結構的失衡,適度調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很有必要的。
2.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緩解對生產資料的過度需求。一是堅決遏制某些行業和地區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加強和改進信貸管理,人民銀行要按照國家產業政策要求,加強“窗口”指導,商業銀行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信貸審核。三是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行業制定限制性價格政策,控制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同時,加強對煤、電、油、運的協調,緩解瓶頸制約。
3.努力促進糧食增產,增加糧食供給,使糧食價格回升到一個合理水平。由于以糧食為基礎的食品類價格占居民消費價格的權重大,食品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在低收入群體中所占支出比重較大,所以,保持糧食價格基本穩定、合理回升至關重要。一是要搞好糧食總量平衡工作,引導糧價穩步回升,逐步達到一個合理區間。二是要加強農資價格監管,穩定農資價格,穩定糧食生產的物質成本。三是要在糧食生產方面給予稅收、信貸、價格等政策優惠,減輕種糧農民負擔,保護和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
4.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首先,房地產市場價格的快速上漲構成物價水平上漲的一個方面,而且對消費者的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其次,房地產業的產業關聯度較大,對房地產的過度投資構成了能源、原材料供給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次,從房地產市場的價格的具體波動情況來看,土地價格和商品房價格上漲較快,而土地租金價格上漲有限。這說明,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和需求以及與此相關的價格波動具有泡沫成分,這可能隱含著巨大的金融風險。因此,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是控制物價上漲和金融風險的良策。
5.對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進行適當控制。貨幣供應量的超速增長是導致近期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所以今后一段時間,要對貨幣信貸過快增長進行調控:一是要加大公開市場業務力度,對沖因外匯占款投放的基礎貨幣;二是對金融機構進行“窗口指導”,提高金融機構資產質量,適度控制貸款規模;三是要解決長期機制問題,進一步探索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促進國際收支平衡,解決外匯占款導致的基礎貨幣投放剛性問題,使貨幣政策調控更加有效。但要注意,這種調控只能是微調,力度不宜過大。這是因為,一方面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固然可以在壓縮投資需求方面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卻無助于結構性矛盾和供給瓶頸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需求增長必須通過增量貨幣才能實現,如果實際信貸規模出現大幅下降,在短期內對快速增長的經濟會產生很大的擾動。一旦投入產出的鏈條被人為割斷,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甚至重新回到通貨緊縮的泥潭里。
6.加強價格監測分析工作,建立價格異常波動應急機制。價格監測是價格決策和宏觀調控的基礎,要突出監測重點,完善有關制度,密切關注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狀況和價格走勢,善于發現傾向性和苗頭性問題,建立應對價格異常波動的應急處理機制,及時提出控制價格上漲的意見和建議,做到未雨綢繆。
參考文獻:
1.王爾中.物價上漲對福建城鎮居民生活的影響.2005
2.江學軍,唐煥文.中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會議論文,1997
3.劉宏宇.從宏觀市場價格到市場“負熵”.會議論文,1996
4.蔣衛東.人民幣實際匯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學位論文,2007
5.王振龍,趙昌昌.統計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6.黃小雄.關于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物價指數反常規問題研究.學位論文,2006
7.南蘭.我國物價周期波動的實證分析.學位論文,2006
8.姚大鵬.對我國近期通貨膨脹現象的研究.學位論文,2005
9.盛陽.對當前中國物價波動分析及對策研究.學位論文,2005
10.劉飛.我國價格指數和經濟波動關系的實證研究.學位論文,2005
11.艾慧.中國當代通貨膨脹理論研究.學位論文,2004
12.劉士寧.我國貨幣流通速度變動趨勢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學位論文,2003
13.孫武斌.1992~1996中國價格總水平上漲治理政策研究.學位論文,2000
14.中國進入物價較高時代.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7
15.余豐慧.物價上漲中百姓生活不下降.期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