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朱熹觀書有感大全11篇

      時間:2022-12-08 04:21:2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fā),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fā)表云整理的11篇朱熹觀書有感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fā)。

      篇(1)

      “一疑”:巧悟內(nèi)涵,學用結合

      疑問是求知的鑰匙,也是根本。在詩中,詩人朱熹的一句發(fā)問,開啟了思考之旅。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經(jīng)典的句子所蘊含的哲理?我先從學生的疑問講起。

      師:你有什么疑問?

      生:我想知道題目明明是《觀書有感》,但是為什么沒有寫到讀書?

      圍繞“觀書”這一個可感的行為,我讓學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與讀書有沒有共通之處?使池水清澈與讀書使人變得聰明有沒有相通之處?請舉出相關的例子。

      通過具體的事例,學生發(fā)現(xiàn),詩人朱熹的思維角度新穎有趣,將池水的清澈與讀書結合起來,實在是妙不可言。讀書代表將活水引入池塘,不斷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則代表將人從愚蠢變?yōu)槊髦堑倪^程,這是一個知識積累的過程,需要努力。

      學生根據(jù)同學學習的故事,講述同學在學習中獲得的收獲及發(fā)生的心智變化。也有的學生根據(jù)自己讀過的書,講述自己的知識積累過程,感受到讀書帶給自己的好處。這些都是直觀可感的,學生由此也從“為有源頭活水來”中感受到詩句的精妙。

      《觀書有感》是一首情與理相融合的詩,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贊嘆。學生從詩作中領悟到讀書的妙處,并且能夠從中感悟詩作的哲理。學生在后來模仿了這種寫法,并將這種寫法應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這也是我這節(jié)課的收獲。

      “二談”:巧引作者,知人論詩

      古詩教學中,因為隔著時代背景,要讓學生透徹地理解古代詩歌的內(nèi)涵,就要從作者入手,讓作者從詩歌文本中走出來,讓學生了解作者。為此我分了兩步來談朱熹,先從朱熹的詩引入,談朱熹的成就及學養(yǎng)。“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句詩是什么意思呢?學生從字面上很快就理解,這是勸誡人們珍惜時間。那么此詩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據(jù)課前收集的材料,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著,我從朱熹的故事講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課題串聯(lián)起來:朱熹是個非常喜歡思考的人,很愛問“為什么”,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他勤學苦讀,讀了很多書。有天休息時,他來到一個小池塘邊,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覺悟,寫下了這首詩。

      學生對朱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并能從故事中了解詩的背景,同時激發(fā)出探究詩歌文本的興趣。

      “三讀”:巧問詩眼,理趣盡顯

      古詩貴在讀,讀為學習的精髓。進入詩歌正文的課堂探究環(huán)節(jié),我采用了句句讀通透的讀書方法,一讀準,二讀懂,三讀好。

      在閱讀指導中,教師要明確目標,體現(xiàn)閱讀教學的層次性。如在初讀時,我要求學生將生字新詞讀準確。

      師:剛拿到一首詩,先要怎么學?

      生1:讀好這首詩。

      師:不錯。現(xiàn)在請大家一起來讀。

      我指名學生讀,根據(jù)學生讀的情況進行初讀的指導。有學生誤讀“半畝方塘一鑒開”的“鑒”字和“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為”字,這些都需要教師正音,讓學生理解字義。

      師:“為”怎么讀?

      生1:“為”(二聲聲調(diào))。

      師:它是什么意思?

      生2:“為”是“因為”的意思,所以讀“為”的音調(diào)。

      學生通過初讀,了解了字義并能夠讀準詩歌,其中包括韻腳“i”(“開、徊、來”)。

      師:朱熹信步走到池塘邊,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見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寧靜,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師:這樣的景色,可用什么詞來表示?

      生5:寧靜悠遠。

      篇(2)

      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 朱熹《觀書有感》)

      4、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觀書有感》)

      篇(3)

      古詩詞的內(nèi)容極其豐富,春、夏、秋、冬,寫景、抒情、詠物、言志……可以說是應有盡有。但無論哪一首古詩、什么內(nèi)容的古詩,它在遣詞造句中都講究平仄、對仗、韻律。因此,每一首古詩詞讀起來都是那么朗朗上口,令人意猶未盡。誦讀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方法之一,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法。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正是告訴了我們誦讀對于學習古詩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在教學朱熹的《觀書有感》一詩時,分為三個步驟來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體味古詩的韻味美。首先,正確誦讀。要求學生讀準每個字的讀音,把古詩讀正確。檢查時,教師相機正音“鑒”“徘徊”“為”這幾個難讀的字音。“為”在詩中意思為“因為”,所以應該讀第四聲。其次,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美。檢查朗讀時,特別強調(diào)了第三句古詩“問渠哪得清如許”后面的標點是問號。古詩中的標點大多運用了逗號和句號,而這里有個特殊的標點問號。所以這句要讀出什么樣的語氣呢?指導學生讀出疑問的語氣。最后,讀出古詩的韻味美。提醒學生關注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發(fā)現(xiàn)了什么?學生通過誦讀發(fā)現(xiàn)最后一個字押了ai韻。我告訴學生,音韻有十三道轍,韻母是ai和uai,稱為懷來轍,屬于柔和級。因此,這首詩讀的時候聲音要柔和些才好。此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讀出古詩的韻昧美。

      二、多管齊下,感受古詩意境美

      古詩教學時,要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賞詩的意境,情感才能得到升華。

      1.激發(fā)興趣,使學生進入意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就能主動參與到新課的學習中去,并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好的古詩詞課堂,教學導入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閱讀期待。

      例如,在教學《觀書有感》時,我首先出示了三句名言讓學生誦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活到老,學到老”“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然后告訴大家這三句名言都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所說的。學生一下子就對朱熹這個人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接著,出示朱熹的人物簡介,讓學生對作者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我話鋒一轉,介紹道:朱熹是勤奮讀書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讀書讀累了,便出去散散心。他走到一個小池塘邊,看到了池塘中清澈的池水。眼前這一潭看似普通的池水,卻使他陷入了沉思,引起了他關于讀書學習的思考。于是,他情不自禁寫出了一首千古流傳的詩――《觀書有感》……這樣的課堂導入,從名言人手,引出關于作者的資料,再介紹作者寫詩的背景,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心,讓學生對學習古詩有了一定的期待。

      2.抓住詩眼,讓學生賞析意境

      每首詩都有詩眼,抓住詩眼,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詩中有深刻含義的詞語,即詩眼,反復推敲,仔細揣摩,來賞析詩的意境。

      《觀書有感》這首詩的詩眼就是“清”這個字。課上,我問學生:“你知道詩中描繪的是什么景物呢?”學生立馬發(fā)現(xiàn)了整首詩都是在寫方塘的。我接追著問:“這半畝方塘有什么特點呢?用詩中的一個字眼來回答。”學生一下子找到了“清”這個關鍵字,也就是這首詩的詩眼。接著,教師再引導學生瀏覽全詩,找一找哪幾句詩描繪了方塘清的特點?由此來引導學生認真品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賞析古詩的意境美。

      3.想象漫游,讓學生深入意境

      古詩詞有著“詩中有畫”的特點。教學時,我從再現(xiàn)詩的畫面人手,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來了解詩的大意。品讀第一、二句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在學生理解了“鑒”“開”“天光云影”“徘徊”這些關鍵字詞的意思后,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聽老師有感情地誦讀這兩句時。學生邊聽邊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樣一幅畫面?學生的表現(xiàn)是令人欣喜的,將半畝方塘的美景描繪得栩栩如生,令人無比向往。

      三、討論明理。領悟古詩哲理美

      篇(4)

      (一)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

      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寫學海泛舟,“讀”生春水,此一境也。

      (二)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寫學貴得“源”,為有活水,此二境也。

      (三)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寫學成自如,“尋”芳泗水,此三境也。

      第一境:“熟讀”生春水

      為學者在初學階段,對學習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而在讀書中“節(jié)節(jié)帶疑”,很花力氣。像一艘“蒙沖巨艦”動不動就擱淺了!只有進行“疏浚”,才能使巨艦慢慢啟浮。那么用什么方法“疏浚”呢?就是朱熹特別強調(diào)的“熟讀”。他認為初學者尤其要在“熟讀”上花力氣,“讀書之法,謂始初一書費十分功夫”,“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處于之口”。“熟讀”的過程也是學習層層探索的過程,使之“去盡皮,方見肉;去盡肉,方見骨;去盡骨,方見髓”。用此詩的比喻說法就是用“熟讀”作“疏浚”,為“蒙沖巨艦”開航,去盡泥沙,引來“春水”漫漫,水漲船高……往日難以“推移”的“蒙沖巨艦”而今卻“輕”如“一毛”了!真是“熟讀生春水,入門見功夫”。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難道沒有這樣的體會嗎?我在教學初期,雖然理論上否定“灌輸型”,內(nèi)心隱處卻脈脈含隋,唯恐自己少“講”了,漠視了學生的“讀”,現(xiàn)在看來,“向來”“枉費”了多少“推移力”,培養(yǎng)的學生又怎么能浪遏飛舟“自在行”呢?語文課堂的主體應歸位于學生,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讀懂讀通。語文課內(nèi)與課外閱讀匯聚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誦讀是學生進入文本的橋梁,反復誦讀可以讓學生基本把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寫作思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能生發(fā)出學生個體的情感反應、體驗,并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上的認同,產(chǎn)生心靈之弦上的共鳴。

      第二境:為有活水來

      讀書的第二境界真誘人!那“方塘”如鏡,彩云倒影,天水相映令人眼花繚亂,天光水色在水中徘徊。這里的“徘徊”意在讀書者應反復思索,朱熹這一觀點與《論語》中提倡的學思結合是一致的。現(xiàn)代《教學論》中也認為:“思維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因而讀書就得開動腦筋思索,就得自我設障立疑,培養(yǎng)多思、善思、樂思的習慣。“思慮者,智之道也”,意思是:深思熟慮是求智的法則啊!讀思須緊密結合,讀是基礎,思是關鍵,其實就是讀書的第二境界。

      “徘徊”的目的就在于尋根溯底,左右逢源,要找出“方塘”之所以“清如許”的原因。朱熹認為讀書要有源頭,要不斷地開源,就像樹有了根,枝枝葉葉從根起,像水有了源,涓涓活水源頭來,讀、思是開源的關鍵,讀是夯實知識基礎,思是深化知識層次,猶如“闊開基,廣開址”。“源頭”找到了,“活水”引來了,即謂“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所以教師須引導學生讀中有思。

      第三境:尋芳泗水濱

      上面談到學貴得源,引來活水。如循此續(xù)行,讀書者就能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力,到運用自如的第三境――“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最高境界。

      篇(5)

      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

      3、內(nèi)無妄思,外無妄動。——朱熹《朱子語類》

      4、心統(tǒng)性情者也。——朱熹《近思錄》

      5、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近思錄》

      6、一心可以興邦,一心可以喪邦,只在公私之間爾——朱熹

      7、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先于讀書。——朱熹

      8、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朱熹

      9、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10、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朱熹

      11、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過者,益友也;其謅媚輕薄,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12、十年浮海一身輕,歸對梨渦卻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朱熹

      13、禮即理也。——朱熹

      14、責己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朱熹

      15、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謂遠矣。——朱熹《朱子全書》

      16、為學讀書,須是耐煩。——朱熹

      17、鳥畏死,故鳴哀;人窮反本,故言善。——朱熹《論語集注》

      18、人之進學在于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朱熹

      19、仁者,以天下為已責也——朱熹

      20、涵養(yǎng)、致和、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yǎng)為首,致和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21、圣人之所以為圣也,只是好學下問——朱熹

      22、不以小惡掩大善,不以眾短棄一長——朱熹

      23、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

      24、月盈則虧,日中則昃——朱熹

      25、無一事而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成功之路也——朱熹

      26、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27、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28、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

      29、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30、守正直而佩仁義——朱熹

      31、自敬,則人敬之;自慢,則人慢之。——朱熹

      32、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朱熹

      33、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34、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主于身為心,其實一也。——朱熹《近思錄》

      35、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疑漸漸釋,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朱熹

      36、朋友,以義合者。——朱熹

      37、活到老,學到老。

      38、自修則人不得以非理相加。——朱熹

      39、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40、圣人所說底話,光明正大——朱熹

      41、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是要多讀遍數(shù),自然上口,永遠不忘。——朱熹

      42、涵養(yǎng)、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養(yǎng)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朱熹

      43、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基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朱熹

      44、虛心順理,學者當守此四字。——朱熹

      45、立志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46、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

      47、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賢地位。——朱熹《范純?nèi)收Z》

      48、嘉賞未嘗喜,抑挫未嘗懼。——朱熹

      49、心,生道也。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惻隱之心,人之生道也。——朱熹《近思錄》

      50、蹉跎莫譴韶光老。——朱熹《四時讀書樂》

      51、志者詩之本也——朱熹

      5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53、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

      5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朱熹

      55、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朱熹

      56、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57、當務之急,不求難知;力行所知,不憚所難為——朱熹

      58、天下事,壞于懶于私——朱熹

      59、唯能不為,是以可以有為,無所不為者,安能有所為耶——朱熹

      60、世路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朱熹

      61、"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四書集注》"

      62、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朱熹

      63、看文字須大段精彩看,聳起精神,豎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劍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須要透;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方始是。不可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朱熹

      64、書冊埋首何日了,不如拋卻去尋春——朱熹

      65、不能感人,皆誠之不至。——朱熹

      66、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朱熹

      67、自古圣賢,皆以心地為本。——朱熹《朱子全書》

      6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則以石為玉而又炫之也。

      69、存天理,滅人欲——朱熹

      70、言常苦于有余,行常苦于不足。——朱熹

      71、自古圣人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信——朱熹

      72、讀而未曉則思,思而未曉則讀。——朱熹

      73、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74、為學,正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朱熹

      75、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慎勿談人之過,切勿矜己之長。——朱熹

      77、胸懷坦蕩,正大光明。

      78、思誠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為思誠之本。——朱熹《四書集注》

      79、人之操履無若誠實。——朱熹《宋名臣言行錄》

      80、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無著力處。——朱熹

      81、人光明磊落便是好人——朱熹

      82、謙固美名,過謙者,宜防其詐。——朱熹

      83、心大則百物皆通,心小則百物皆病。——朱熹

      84、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朱熹

      85、師嚴道尊,教乃可施——朱熹

      86、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

      87、未得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88、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89、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朱熹

      90、憂在內(nèi)者本也,憂在外者開也——朱熹

      91、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2、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朱熹《勸學詩》

      93、傲慢褻狎,導人為惡者,損友也。——朱熹

      94、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95、讀而不曉就思,思而不曉就讀。——朱熹

      96、心平則氣自和。——朱熹

      97、學者須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朱熹

      篇(6)

      為了切實提高古詩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古詩內(nèi)容,感悟古詩的內(nèi)涵,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我經(jīng)過長期探索研究,掌握了“望聞問切”四字訣教學手段。“望聞問切”本是中醫(yī)用語。望,指觀氣色;聞,指聽聲息;問,指詢問癥狀;切,指摸脈象。合稱四診。醫(yī)生以此來為病人進行診斷,對癥下藥。在課堂上,我通過“望聞問切”(觀生色、聽生音、問生情、摸生惑),了解學生對所學古詩的學習狀況,抓住關鍵問題,進行有效指導。

      現(xiàn)以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古詩《觀書有感》的教學為例,談談在古詩課堂教學中“望聞問切”四字訣教學手段的運用。

      本詩的教學,可分為以下三大步驟:

      一、檢查預習

      多媒體出示詩詞:

      觀書有感

      ( )朱熹

      半畝方塘一______開,天光云影共______。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首先,我請一位學生上來給這首古詩添加作者年代、所缺字詞、標點,其他學生在作業(yè)紙上完成。以此來“望”學生預習時有沒有了解作者、掌握生字,注意與一般古詩不同的標點符號。

      其次,請幾位學生讀古詩,“聞”學生是否讀得字正句順,多音字“為”在本詩中的讀音是否正確。

      再次,理解帶點詞“鑒、徘徊、渠、如許”及劃線句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意思。以此“問”了解學生對詩的詞義、句意的掌握情況,對于理解存在問題的地方引導學生思考交流,從而達到理解整首詩的目的。

      最后,“學貴有疑”。“對于這首詩的學習,同學們還有沒有問題?”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疑問。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詩的題目與詩的內(nèi)容聯(lián)系不大”。這樣就“切”到學生最為困惑的問題,也是學習這首詩要解決的難點問題。為古詩課堂教學第二步研習奠定基礎。

      二、研習

      首先,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請學生看圖,通過這幅圖,可不可以看出這首詩的內(nèi)容與題目的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望”來發(fā)現(xiàn)兩者的聯(lián)系。學生通過圖畫,知道這首詩是朱熹在看書的間隙看到窗外的池塘而生發(fā)靈感創(chuàng)作的,所以叫《觀書有感》。

      其次,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感受詩的情趣和意境。我提出一個問題:作為一學大師的朱熹,他寫這首詩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寫他讀書時看到的景色嗎?這一“聞”一“問”,又把學生引進了詩文與題目有何深度關聯(lián)的思考。

      最后,點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句話,請學生再次說說它的意思。“看看這句話能給你帶來那些啟發(fā)?”“切”一下學生是否能把所學的書本知識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因為年齡小、閱歷淺,思維達不到那樣的深度。為了降低難度,我切入課前預設的環(huán)節(jié)——仿寫練習:池塘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才能變得那樣清澈;人要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變得__________________。

      學生通過此項練習,知道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的道理。同時也明白詩文與題目的密切關系——塘與水也即人與書。學生理解了古詩的意思以及蘊含的道理,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練習。

      三、練習

      多媒體出示作業(yè):

      1.朗讀并背誦《觀書有感》

      2.解釋括號中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1)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3.仿照例子填詩句

      例句:人要不斷讀書,不斷汲取新知識,才能變得更加聰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會有不同的收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時間,抓住機遇,努力奮斗,莫等歲月消逝,機會失去,空悲切,直后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篇(7)

      不遠處傳來了一陣悠揚的樂曲聲,聞聲尋去,原來是雄偉壯觀的音樂噴泉,啊!噴起來了!中間的水花直沖云霄,邊上的小水柱也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噴泉一收一合,過了一會兒,音樂優(yōu)美了起來,水花也放輕了腳步,柔和的向我們招手.音樂響亮了些,水花也跟著節(jié)奏:強弱弱,強弱弱.就像少女一樣靈活地舞動著身子.音樂的聲音隆重了起來,水花也慢慢變大了,噴泉像一把利劍直沖云霄,一群頑皮可愛的孩子一窩蜂似的擁向噴泉,跳啊!笑啊!公園里洋溢著的快樂就像噴泉一樣爆發(fā)出來,孩子們沖進噴泉,泉水淋濕了他們的衣服,但是他們依舊是那樣開心,那樣快樂.音樂噴泉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歡樂.

      再往前行,你會看到一個好似"書本””的池塘,那就是朱熹名詩<<觀書有感>>中的"半畝方塘””了.半畝方塘的中央還有一座小小的石拱橋.站在橋上俯身往下看,透過清澈的水,可以看見成群的魚兒在嬉戲,好不快活.魚塘里的水能源源不斷地從石像魚嘴里冒出來,所以魚在池塘里才能取得足夠的氧氣,長久地生存.看著這樣的景色,我情不自禁地吟誦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

      篇(8)

      18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陸游〈文章〉)

      184.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宋。陸游《書憤》)

      18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宋。楊萬里〈小池〉)

      186.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87.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188.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宋。辛棄疾〈南鄉(xiāng)子〉)

      189.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宋。姜夔《揚州慢》)

      19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91.春*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192.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19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宋。朱熹《春日》)

      194.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195.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宋祁《玉樓春》)

      196.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俞文豹《清夜錄》)

      197.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梅堯臣《雪梅》)

      篇(9)

      我的家鄉(xiāng)在尤溪,那里有大理公園、紫陽公園、沈郎樟公園。不過我最喜歡的是美麗的沈郎樟公園。

      走進沈郎樟公園,踏上鵝卵石小路,來到小路的盡頭就是音樂噴泉。每當周末夜幕降臨的時候,音樂噴泉就開始噴水了。瞧,那水柱時而像直沖云霄的火箭;時而像婀娜多姿的仙女,時而像五彩繽紛的煙花……真是千姿百態(tài),令人賞心悅目啊!

      走進南溪書院,映入眼簾的是半畝方塘,池塘里的魚五顏六色,有的是黑色的;有的是紅色的;還有的是金色的。它們時而成群結隊地搶魚食;時而懶洋洋地游在池塘里;時而互相追逐、嬉戲……站在半畝方塘旁,我不由地想起了朱熹爺爺?shù)囊皇自姟队^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半畝方塘旁有兩只石雕大鯉魚,它們的嘴里源源不斷地吐出水來。半畝方塘后面是文公祠,文公祠里面有朱熹爺爺?shù)牡裣瘢茄劬季加猩瘢瑲庥钴幇骸?/p>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沈郎樟公園,這就是美麗的沈郎樟公園!

      二年級:戰(zhàn)7869

      篇(10)

      是的,每當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聽到他的叮嚀和囑咐,我慶幸自己從小就在這中叮嚀和囑咐聲中長大。我為我生在這座山城而感到驕傲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么關系。”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 的人看了就稱贊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shù)慕虒О。 避噹镯懫鹆藷崃业恼坡暋?/p>

      朱熹爺爺,您的敬老愛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著我們后一輩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小時候刻苦攻讀的故事已在我們腦海里深深生根,您小 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的話語,我們已牢記在心中。現(xiàn)在我們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以您為榜樣,刻苦攻讀著。我家正同尤溪縣的最高學府——一中比鄰,我每天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時,一中的教室里就亮起了無數(shù)盞燈,亮得如同白晝,住校的學生們都來到班級晨讀;深夜,他們還在翻閱著各種資料,在學海橫渡,在書山攀登。正因為這樣,僅只一中這所學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學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學子羅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為了省文科狀元,順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zhì)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有后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后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fā)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州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xiàn)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xiàn)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篇(11)

      3、十年磨一劍。——唐.賈島《劍客》

      4、不是虛心豈得賢。——宋.王安石《諸葛武侯》

      5、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唐.杜荀鶴

      6、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7、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送安驚落第詩》

      推薦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亚洲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小草|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99精品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成人精品永久免费AV|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99在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 四虎精品影院永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视不卡| xxx国产精品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福利|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97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精品国产爽爽AV| 国产精品.XX视频.XXTV| 91精品国产品国语在线不卡 |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1818| 九九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新网站 | 国产精品白丝AV嫩草影院| 成人国产精品动漫欧美一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免费在线|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久久|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