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小麥栽培技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該技術是地膜覆蓋栽培與傳統壟溝種植有機結合的一項小麥抗旱增產技術,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延伸和深化。它集農藝、微型工程、生物管理、機械化操作以及集流高效用水于一體,具有生產實用性、經濟高效性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性,克服了地膜穴播技術本身難以克服的對土壤條件要求較嚴格、人工鋪膜、掏苗費工費時、追肥困難和水分不足等突出矛盾,適應范圍廣、操作簡便、便于田間管理,易被農民接受和掌握。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提高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1增產增效情況
2006年我們結合優質專用小麥良種補貼項目的實施,在碧玉鄉景木岔社進行了試驗、示范,膜側溝播小麥較露地小麥集雨增墑、增產效果十分明顯,各生育期土壤耕層(0~20cm)含水量提高了1.35%~5.35%;穗粒數平均增加4個,千粒重平均增加2g,有效穗數增多1.10萬,平均畝產增加56.20kg,增幅35.60%,增產優勢十分明顯。
2技術要點
2.1機械選擇該技術可采用膜側播種機一次性完成起壟整形、鋪膜覆土、深施化肥、膜際條播、播后鎮壓等多道工序。具有壟面保墑、起壟集流、壟溝增墑的特點。目前使用的膜側機有山西產2BM-1/2型、定西產2BFMC-2型、秦安產2MBFC-1/2型。
2.2栽培技術
2.2.1選茬整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的旱地,茬口以豆類為好。播前結合施肥深耕耙耱,使土地平整、綿軟、疏松、無根茬、無土塊、田面平整。
2.2.2施足底肥。播前結合耕翻一次每667m2施入優質農家肥1500kg以上,尿素10~15kg,過磷酸鈣20~25kg。
2.2.3選用良種。優質專用小麥品種選擇品質應達到國家優質強筋、弱筋小麥標準和優質中筋小麥質量要求,符合市場需要,產量高,質量優,抗性強,適宜當地條件的品種,根據通渭縣實際應選擇蘭天10號、蘭天16號、中梁24號、中梁25號、靜麥1號、靜麥2號。
2.2.4種子處理
選種曬種播前將種子精選,剔除秕粒雜物,達到干、凈、飽、純、健,種子飽滿度在98%以上,凈度達99%以上,純度在98%以上,將精選好的種子選擇晴天晾曬2~3d。
藥劑拌種地下害蟲嚴重的地塊,用50%辛硫磷乳劑50g加水3kg,均勻灑在50kg種子上,邊灑邊拌,晾干后播種。用15%的粉銹寧100g干拌種子50kg,可預防銹病、白粉病。
2.2.5覆膜播種
壟及壟間距以45~50cm為一帶,壟面寬20cm,壟高10cm,壟頂呈圓型,壟間距為25cm,種植溝內種2行,寬行距25~30cm,窄行距20cm。
地膜用量選用幅寬35~40cm,厚0.005強力超薄膜,畝用量3kg。
覆膜播種采用人力或畜力牽引,起壟、覆膜、播種作業一次完成,并在膜面每隔5m打一土腰帶,以防大風揭膜,要求帶寬一致,地膜兩邊壓實。
播種時期冬小麥9月中下旬播種。但最遲不過10月5日。
調整播量一般播量9~10kg/667m2為宜(比直播量少10%~15%),畝保苗25~30萬。
播種質量采用膜側溝播機作業播種,起步時要將膜頭壓緊壓實,起壟要直,壟面呈圓弧形,行走速度要均勻,深淺一致,并及時檢查下籽情況,防止缺苗斷壟,一般播種深度為5cm,播后將壟溝耙耱平整,以利收墑和出苗。
2.2.6田間管理
越冬前管理播種后如遇雨地面板結,要及時破除,抓全苗。冬季防止人畜踐踏,踩破地膜,并嚴防鼠害,確保地膜完好。
越冬后管理①中耕除草。小麥返青后,對雜草嚴重地塊要及時中耕破除板結,疏松土壤,拔除田間雜草。
1良種準備
(1)品種選擇。當前我省在皖北推廣的重點品種以新麥18、煙農19為主、皖麥19為輔。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殺蟲的作用,還有壯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麥規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選曬種的基礎上,采用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復合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施優質有機肥45t/hm2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磷酸鉀225~300kg/hm2,硫酸鋅15~30kg/hm2等。
2.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垡等。
3播種
3.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氣溫降至16~17℃時播種,皖北地區在10月10~15日播種為宜。
3.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健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4田間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
4.1.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三至四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1次水,確保早發趕齊。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①澆冬水。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會窒息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斷根,鎮壓劃鋤。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旱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4.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適時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采用20%壯豐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懸浮劑15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4.2.3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優質強筋小麥栽培的主攻目標是保持和提高所用品種的品質遺傳特性,不能因栽培措施不當而降低該品種的烘烤品質指標。搞好優質強筋小麥栽培必須把優質放在首位,以品質為核心,通過合理栽培,從而獲得高產高效。
優質強筋小麥適宜區以河南省以北中部冬麥區為主,大致在北緯38°~40°。該地區常年降水500~600mm,其中小麥生育期間降水150~200mm,抽穗至成熟期降水50mm左右,尤其是小麥生育后期干旱少雨,有利于籽粒蛋白質積累和強筋力面筋的形成。
1培肥地力
1.1加深耕層,精細整地
實現小麥優質高產,依賴于強大的根系,這就要求加深耕層,為根的生長創造深厚疏松的耕層。深耕可以增產,要求深度25cm為好,深耕應根據原有的基礎,逐漸加深耕層,深耕必須配合細耙、多耙,注意防旱保墑,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塊,更要掌握好宜耕期,借以粉碎坷垃,踏實土壤,清除根茬,保住底墑,使土表平整,利于播種,達到早、深、凈、細、實、平的要求。
由于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改善強筋小麥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所以進行優質高產栽培,必須以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水肥條件為基礎。應培養土壤肥力,達到耕層有機質1.0%以上,全氮0.09%以上,堿解氮70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鉀90mg/kg,有效硫16mg/kg以上。在這種地力條件下,經配方施肥,良種良法配套,可達到優質高產。
1.2增加有機肥投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綜合指標。培肥地力的中心環節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機肥投入,增施以農家肥為主的各種有機肥和秸稈還田。
1.3平衡施肥,增加無機肥投入
在總施肥量中,一般除施有機肥45t/hm2以外,無機肥也應適當增加,要求施純氮180~225kg/hm2、磷(P2O5)135~180kg/hm2、鉀(K2O)75.0~112.5kg/hm2。硫酸銨和硫酸鉀不僅是很好的氮肥和鉀肥,兩者也是很好的硫肥。上述總施肥量中,全部有機肥、化肥中氮肥的50%、全部的磷肥、鉀肥均作底肥施,第2年春季小麥拔節期再施留下的50%氮肥。
麥收“胎里富”,無論是肥沃水澆田還是旱地麥,底肥對產量和品質的形成都很重要,尤其是多施肥效久、養分含量高的農家肥,可以為小麥生長發育源源不斷地供給所需養分。強筋小麥生育后期吸氮力比一般小麥強,因而施足農家肥就顯得更為重要。
2一播全苗
2.1立足抗旱防澇
改善麥田灌排設施,做到溝溝相通,內外相連,能灌能排,旱澇保收。
2.2主推“適墑、適期、精播、機播”四項技術相配合
適墑是一播全苗的基礎,優質強筋小麥的適生區為兩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適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兩合土18%~20%,黏壤土20%~22%,黏土22%~24%,低于上述指標,應澆好底墑水,還要保好口墑,以確保一播全苗。土質十分黏重的地塊,也可先種,后噴灌或澆蒙頭水。適期精量播種是苗壯的基礎,早播小麥生長過旺易形成老弱苗,晚播小麥苗弱、群體不足。推廣機械精勻播種可確保播量準確,達到苗全、苗勻、苗壯的目的,并提高播種作業效率。
2.3推廣適時精播技術
適播可以保證小麥冬前有足夠的積溫,利于培育冬前壯苗。適期播種要根據品種的冬春性和當年的氣候條件而定,一般在正常氣候條件下,河南省豫西、豫北地區種植的半冬性品種以10月3~10日播種為宜,弱春性品種可在10月13~20日播種。黃河以南的豫中、豫東地區半冬性品種以10月8~13日播種為宜,弱春性品種以10月15~23日為宜。根據近幾年的生產實踐,在精細整地、足墑下種的前提下,半冬性基本苗150~180萬根/hm2,播量75~90kg/hm2;弱春性品種基本苗195~225萬根/hm2比較適宜,折合播量97.5~112.5kg/hm2。具體到每塊地的播量要根據種子的千粒重、發芽率、整地和墑情等綜合確定。
3田間管理
實現強筋小麥優質高產,除打好播種基礎外,還必須加強田間管理。俗話說:“種好是基礎,管好是關鍵,關鍵在冬前?!彼^冬前就是指出苗到越冬前(河南省北部約到12月20日,中南部約到12月31日)。
3.1冬前管理
3.1.1保證全苗。在出苗后要及時查苗,補種浸種催芽的種子,這是確保全苗的第1個環節。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結,應及時進行劃鋤,以破除板結,達到通氣、保墑、促進根系生長的目的。
3.1.2澆冬水。澆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年后早春保持較好墑情,應于立冬至小雪期間澆冬水,對地力高、底肥足、群體適宜或偏大的麥田,適期內晚澆,可不施冬肥;對底肥不足或中低產田,冬前群體小、長勢弱或因旺長而脫肥的地塊,應在適期內早澆,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
3.1.3推廣化學除草。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學除草。但使用化學除草劑一定要嚴格按產品說明書進行,不可隨意加大藥量,不能漏噴、重噴,同時要選擇無風晴天噴霧。對噴過除草劑的器械,必須做好清洗等善后處理。
3.2春季(返青期至挑旗期)管理
3.2.1拔節期追肥澆水。該時期追肥澆水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籽粒的營養品質和加工品質;有效地控制無效分蘗過多增生,控制旗葉和倒2葉過長,建立高產小麥緊湊型植株;能促進根系下扎,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有利于延緩衰老,提高粒重;能夠控制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階段的植株生長,促進單株個體健壯,利于小穗小花發育,增加穗粒數。
3.2.2澆挑旗水或開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數,并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
3.2.3推廣化控、化除新技術。對于一些植株偏高的優質強筋小麥,如果群體偏大,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返青期群體超過1500萬穗/hm2的麥田,河南地區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麥苗返青開始生長時,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用壯豐安450~600mg/hm2或多效唑粉劑600g/hm2對水750kg/hm2進行噴灑,可以有效控制倒伏。噴灑時要注意選擇無風的晴天,日平均氣溫10℃有利于麥苗吸收,并注意不重噴,不漏噴,以達到理想效果。
3.2.4防治小麥紋枯病。返青期至起身期是防治紋枯病發生的最好時機。防治用藥,根據幾年來的試驗,以粉銹寧為首選藥物,用藥按有效成分225g/hm2以上防治。噴灑方法主要是噴藥時加水量一定要達到600kg/hm2以上,嚴格操作方法,方能達到防治目的。
3.3后期(挑旗期至成熟期)管理
3.3.1灌漿水。小麥開花后土壤水分含量過高,會降低強筋小麥的品質。因此,強筋小麥生產基地在開花后應注意適當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要過高,在澆過挑旗水或開花水的基礎上,不澆灌漿水,尤其要避免澆麥黃水。
3.3.2防病蟲。小麥病蟲草害均會造成小麥粒秕,嚴重影響品質,白粉病、銹病等是小麥后期常發生的病蟲害,應切實注意加強預測預報,及時防治。
3.3.3追肥增粒。在挑旗期結合澆水追施105~120kg/hm2尿素,可以有效地減少小穗、小花退化,一般可增加穗粒數6粒左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籽粒蛋白含量1~2個百分點,提高面筋含量和質量。這是面包小麥栽培中品質提高的一項關鍵措施。
3.3.4葉面噴肥。葉面噴施硼、鋅等微量元素,可提高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在揚花后5~15d噴施BN豐優素和磷酸二氫鉀,可改善籽粒商品外觀,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1良種準備
(1)品種選擇。當前我省在皖北推廣的重點品種以新麥18、煙農19為主、皖麥19為輔。
(2)種子處理。種子包衣不僅有防病、殺蟲的作用,還有壯苗的作用,是今后小麥規范栽培的方向。在精選曬種的基礎上,采用種子包衣或用殺蟲劑、殺菌劑、生長調節劑復合拌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和預防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的發生。
2整地施基肥
2.1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強地力
肥沃的土壤是小麥優質高產的基本保障,要保證小麥在獲得高產的基礎上,品質達到優質強筋小麥標準,對土壤肥力的要求比較高。整地時,一是要施優質有機肥45t/hm2以上,農家肥缺乏時,實行小麥、玉米秸稈還田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二是測土配方,科學施肥。中高肥力地塊,一般基肥施尿素150~225kg/hm2,磷酸二銨300kg/hm2,磷酸鉀225~300kg/hm2,硫酸鋅15~30kg/hm2等。
2.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標準是:一平、二勻、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cm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復平,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做到澆水時畦內“寸水棵棵到”;二勻是墑情均勻,肥力均勻;三松是要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要細耙,做到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無架空暗垡等。
3播種
3.1適時播種
在影響小麥形成壯苗的諸因素中,溫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種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壯苗的關鍵,必須適期播種。氣溫降至16~17℃時播種,皖北地區在10月10~15日播種為宜。
3.2適量播種
播量的多少,要因地因條件因品種制宜。中產田因地力不是太好,適當增加播量,可較多地依靠主莖穗爭取高產。高產田若播量過大,易引起群體過大,通風透光不好,個體生長弱,易倒伏;若適當降低播量,群體不會過大,個體健壯,抗倒,穗大,產量較高。播量的多少是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不同的品種要掌握一定的播種量。
3.3播種深度
播深一般以3~4cm為宜,深淺一致,可使出苗迅速,苗齊,苗壯。播種過淺,易落干,缺苗斷壟,易受凍害;過深,出苗率低,出苗時間長,苗弱,分蘗晚,分蘗少,次生根少,難以形成適宜的群體結構。
4田間管理
4.1抓好冬前冬季麥田管理
冬前冬季小麥的生育特點可概括為“三長一完成”,即長葉、長根、長蘗、完成春化階段發育。這個時期管理的任務是:促苗齊,苗勻,苗足,培育壯苗,實現合理群體,為麥苗安全越冬和春季生育良好打好基礎。
4.1.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采用于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的方法。小麥三至四葉期進一步疏密補稀,將疙瘩苗疏開,栽苗后普澆1次水,確保早發趕齊。
4.1.2合理施用冬前肥水。合理施用冬前肥水是進一步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結構的關鍵措施。冬前肥水的施用要根據地力、苗情、墑情、氣候條件等來決定。①澆冬水。一是把握好澆水時間。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初澆水,這個時候日平均氣溫通常在3~5℃,夜凍晝消。澆水過晚,水滲不下,遇到寒流時地面易結冰,麥苗會窒息死亡。二是澆冬水后,一定要在墑情適宜時及時劃鋤,破除板結,保持墑情。②追冬肥。追冬肥一般結合澆水進行,一是冬肥不應過量,對土壤肥力高、群體量大、壯苗、旺苗,應少施或不施冬肥,以免倒伏或貪青;二是不需澆冬水的麥田一般可不施冬肥;三是底肥中未施足磷肥的地塊,要注意氮磷配合施用。
4.1.3深中耕斷根,鎮壓劃鋤。深耘10cm以上,可以斷老根,促新根,深扎根,對小麥根系有促控作用,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能明顯地控制群體的發展。對于過旺、群體過大的麥田,可以在立冬前后采用鎮壓措施。鎮壓在午后進行,以免早晨有霜凍壓傷麥苗。劃鋤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可以滅草、松土、彌補裂縫、防旱保墑、減輕或防止凍害等。
4.2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4.2.1返青起身期管理。返青、起身期主攻旱返青,穩健生長。對群體適宜的高產麥田,小麥返青起身期可以不施肥水,以控制麥苗過旺生長。對個別群體不足的麥田,在起身前后適當施肥澆水。適時化控、除草,3月上中旬小麥起身期,對群體偏大、有倒伏危險的麥田,采用20%壯豐安乳油600mL/hm2+75%巨星干燥懸浮劑15g/hm2對水450kg均勻噴霧,起到化控防倒、化學除草的目的。
4.2.2重施拔節肥水。具體的追肥時間應根據墑情和苗情而定,一般群體適宜的高產田,宜在拔節初期至中期;對于群體偏大的麥田,宜在拔節中、后期追肥水。
4.2.3澆透孕穗水。孕穗期是小麥一生中需水臨界期,此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提高結實率,增加穗粒數。
4.3注重后期管理
4.3.1澆好灌漿水。抽穗灌漿期是小麥需水最多的時期。小麥在揚花后10~15d及時澆灌漿水,以保證生理用水;同時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干熱風,延緩葉片和根系衰老,增加粒重,提高蛋白質、面筋含量。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3)05-0138-01
近些年來,黑龍江省全面開展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工作,集成了小麥高產攻關技術的規程,將各項技術環節都落實到位,實現了小麥高產逐年提升,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是一項具有很強技術性的工作,必須要對其采取配套的標準化先進栽培的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改進以及提升優質小麥品質以及產量,使得優質小麥能夠實現高產,最終取得更好經濟的效益。下面,筆者就淺談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
一、優質小麥高產栽培實施的關鍵技術
1.優選品種,是保證小麥優質高產的重要因素
為實現小麥優質高產,選擇豐產性強、品質優良、采用“三圃田”方法提取的墾九10號原種,以及克豐12、龍幅麥19等作為主栽品種。
2.適期適量適墑播種,保證小麥高產
科學確定小麥的播期,是高產的關鍵,通過近幾年的試驗表明,適時早播,能夠獲得高產。
3.精細整地,秋深施肥,為小麥生長創造良好的苗床
茬口豆茬為好,重耙兩遍,輕耙一遍,地塊要達到“平、深、細、透、碎、實”的達播要求,達到上虛下實,地塊平整,表土無大塊,耕層無暗坷垃,真正做到精細耕作,能夠實現一次播種保全苗。
4.堅持配方施肥,分期施肥,大力推廣氮肥后移和增施鉀肥技術
采用基肥、種肥、噴肥相結合的辦法,能合理分配肥料用量,確保后期需肥量,延長葉片功能期,促進結實率和抗病率,結合測土配方施肥和高產目標產量,設計畝施純肥22斤,N:P:K=1:1:0.4,磷鉀肥2/3基肥、1/3種肥,氮肥4/5基肥、1/5種肥,結合化學除草在三葉期、五葉期每公頃噴施尿素5公斤,在抽穗前結合防病每公頃噴施尿素5公斤+磷酸二氫鉀3公斤。
5.推廣密植栽培模式,為小麥優質、高產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
提高小麥產量,增加密度是關鍵性措施之一。為此,我們近幾年設計畝保苗株數由過去的50萬株提高到55萬株,并且在提高勻度上下功夫,主要采用450條播機縮壟增行,由原來的15公分行距調整到最小11公分,在增加密度的基礎上使小麥群體與個體發育更合理,使小麥產量得到提高。
6.加強田間管理,為小麥優質、高產提供必要保證
針對高產地塊高密度、高肥量的實際,控高是高產必不可少的一項技術,我們的思路是在三葉期結合化學除草噴施一遍矮壯素,公頃配方為:苯磺隆0.1公斤+2,4 D異辛酯0.5公斤+壯豐安0.45公斤+尿素5公斤。抽穗前如果株高高于45公分結合防赤霉病噴施第二遍矮壯素,公頃配方為:麥壯靈0.4公斤+多菌靈1.5公斤+尿素5公斤+磷酸二氫鉀3公斤。
7.適時收獲,保證質量
因小麥收獲期正值雨季,要保質保量將小麥收獲,根據氣象條件,對小麥完熟期進行以割則割,以聯則聯,保證小麥收獲及時,顆粒歸倉。
二、結語
本文中,筆者主要從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的播前準備、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選用優良的品種以及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要精細播種這三個方面對優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余衛東;陳懷亮;;河南省優質小麥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研究[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與糧食安全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霍治邦;;影響西瓜F_1代種子數量的遺傳因素初探[A];紀念全國西瓜甜瓜科研與生產協作50周年暨第12次全國西瓜甜瓜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陳靜;抗病、優質小麥—簇毛麥—黑麥三屬雜種種質材料的選育及其分子細胞遺傳學研究[D];四川農業大學;2001年.
食用糯性裸大麥研究進展
蒙啤麥1號不同播期與施肥處理對產量及蛋白質含量影響
農業科技期刊編審論文修改實例辨析
晚播小麥生育特點及適宜密度研究
揚農啤5號不同播期和密度對產量的影響
甜玉米新品種引種鑒定與評價
逆境條件下夏玉米不同品種生理特性研究
黃淮地區現代玉米育種目標
淮北地區幾個小麥新品種(系)適應性研究
昆明地區大麥新品種(系)適應性研究
武威地區春小麥滴灌條件下高效施肥技術研究
潮鹽土種植小麥施用氮磷鉀效應研究
小麥3414田間肥效試驗研究
鎂肥在水稻上的應用研究初報
60%新馬歇特EC防除旱直播稻田雜草藥效研究
多種藥劑防治水稻稻飛虱試驗研究
不同藥劑防治水稻褐飛虱藥效試驗
國外大麥種質資源的評價與利用
氣候條件對旱地小麥生產影響及抗災措施
大理州啤酒大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規程
溫光敏兩系雜交小麥綿雜麥168冠層結構與灌漿特性研究
昌寧縣溫涼區粳稻超高產精確定量栽培技術
大麥新品種鄂大麥13栽培技術研究
雜交秈稻氣候適應性及播種期的研究
高產水稻看葉促控技術
石羊河流域限水條件下啤酒大麥栽培技術
大面積水稻高產增收成效與措施
淮稻13號特征特性及機插栽培技術
武育粳3號的種植前景及高產栽培措施
水稻大面積高產增效創建工作成效顯著
建湖縣測土配方施肥成效顯著
里下河地區蒜瓣土徐稻3號“3414”肥料效應試驗
多效唑對大麥生長發育的影響
水稻氮磷鉀肥平衡施用技術研究
啤酒大麥后期肥料施用技術
豫南地區大麥田間化學除草技術
大麥高效育種技術與新品種培育研究進展
35%寨丹乳油防治灰飛虱等害蟲應用效果簡介
水稻生育性狀的遺傳相關性及其對產量的貢獻
超級青稞的育種研究與應用前景分析
黑河地區小麥主要栽培技術
不同播種時期對大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優質高產抗條紋葉枯病粳稻新品種鹽稻8號的效益評估
氣候變化與大麥生產
“施豐樂”在大麥新品種閩麥02上的應用效果
不同藥劑防治水稻秧田灰飛虱試驗
徐稻3號病害發生簡介及防治要點商榷
稻曲病的發病規律及新藥劑“愛苗”的防治示范
1. 前言
我國的人口數量在世界人口總量上比重大,人口數量的持續上升和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對糧食農作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還是處在發展中階段,農業產品上的自力更生問題,長期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和部門的重視。有句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我國作為世界上小麥出產量大的國家,小麥的種植面積和出產量較大,其生產對促進我國經濟建設、提高糧食的穩定性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同時不僅是北方人的主要物質食糧,還是作為主要原材料應用于食品產業中。
2. 小麥栽培技術的分析
2.1根據各地情況,明確適合的優良小麥品種
眾所周知,小麥產量的變化與氣候、地理、地域等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一般小麥在溫度偏高、水分適宜的區域出產量大、波動?。粍t在溫度偏低、水分偏多或者較少的區域出產量小、波動大。所以,要根據各地的氣候、土壤、水分等實際情況,明確適合的小麥品種,調整各地區種植的結構,在播種前選擇具有防治地下害蟲和土傳、種傳病害,提高種子發芽率,促進作物健康成長,提高作物產量,改善作物品質等功效的制劑輔助小麥播種,在使用小麥品種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小麥產量,還要考慮小麥的播種時期、溫度和品質等方面,合理的播種時間可以有效的確保小麥的品質,若不在合理的時間范圍內都會對小麥的質量造成不良的影響。正常情況下,小麥播種的適宜溫度在14-18℃,在適宜的各項指標下,可以按照不同品種的小麥的特性,確定小麥的播種量。
2.2整地要細致
土壤是保證小麥等作物正常生長的物質基礎,小麥的種植離不開土地,為了提高小麥的產量,在播種前要對土地進行細致的處理。播種的質量與整地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在整地過程中全部使用機耕和深耕的形式,一般情況下耕深保持在22-26厘米。在完成機耕作業后再進行機耙,要將土地粑透、耙平、踏實,表土細碎,滿足上松下實的要求,確保小麥根系正常進行呼吸作用,并達到適宜的蓄水能力,同時要保持耕層深度相同,土地表面平坦,消除其中的根茬,這樣對后期小麥苗的生長和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2.3施肥要合理、科學
要進行科學合理的施肥,對改善小麥品質有著重要影響。在施加有機肥料的前提下,保持小麥含氮量的穩定,增加小麥含磷量,補充小麥含鉀量等。首先,在犁地過程中給土壤施加一定的有機肥,這可以進一步增加土壤里的有機含量。其次,在施加有機肥的時候還要施加適宜的無機肥,要做到平衡施肥,這樣小麥才能夠在一個各項條件適宜的環境中正常健康的生長,才能夠滿足小麥高產量、高品質的要求。
2.4加強小麥田地管理工作
第一,要進行定期的除苗。小麥在生長過程中會伴隨有雜草的出現,然而雜草會對小麥光合作用發生的碳水化合物轉移與呼吸作用有著不良的消極影響,減弱了麥苗對生長元素的吸收能力,從而影響了蛋白質的合成。第二,要進行有效的病害蟲防治,適當使用地中寶粒劑、粉銹寧乳油來防治病害蟲和紋枯病。第三,要進行合理定期的灌溉。在冬季追肥階段對其進行第一次澆水,在氣溫為5℃進行第二次越冬澆水。
3. 對小麥栽培技術發展提出展望
首先,要始終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穩定性,要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與和諧性,深刻認識時代潮流的發展和方向,合理利用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將小麥栽培技術與生態建設緊緊聯系在一起,滿足發展和建設的可持續要求。其次,要加強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現代化信息技術與小麥栽培技術深入結合,推動小麥栽培技術現代化、信息化,增強了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動力,提高技術改進、完善的實時性。第三,始終明確高產量和品質優的原則,增強小麥產量和提高小麥品質兩者是互不矛盾的。但是,部分地區在達到高產量要求的情況下,不注重小麥的質量,從而致使高產量與品質優兩者失衡。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食品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以后的小麥生產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高產量和品質優發展步伐相一致,從而確保小麥的出產量和品質。
4. 結語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有著顯著的增強,各項科學技術有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平臺,尤其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糧食方面,小麥栽培技術同樣有了更進一步的改善與提升,推動了小麥的生產發展,增大了小麥在糧食產量上的增長比重。因此,增強對小麥栽培技術的研究,根據小麥的生產區域規劃,實行小麥種植地域化,栽培出適宜各個區域自然環境條件的小麥,促進高產、優質小麥的研制開發與推行,保證小麥總出產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這不僅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還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社會穩定、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8-150-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experiment teaching in edible crop cultivation,we discussed experiment teaching contents and model,method and test of teaching,and so on. Mean while we also summarized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urse,and we hoped they would be helpfu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oo.
Key words:Crop cultivation;Experiment teaching construction;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Discussion
作物栽培學是農學專業的主要專業核心課程,也是農業科學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作物產量的提高過程中通過改進栽培措施所占的比例達60%以上,為解決我國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栽培作物涉及露地生產、促、控、調技術的重復性和穩定性,難度大,地域性強。所以,作物栽培學具有很強的實踐重要性。目前,作物栽培學實驗教學仍以傳統的“灌輸、模擬”為主,即“教師講解―學生課堂實驗―課后完成實驗報告―教師評閱”的教學模式。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其創新性思維能力很難得到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難得到提高。致使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走向生產第一線后發揮的主導作用緩慢。為了增強學生對作物栽培學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傳統教授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本文叢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作物栽培學的實驗教學建設和探討,并取了一定的效果。
1 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綜合性設計型實驗教學
2015年4~6月份本校的農學專業開設作物栽培學實驗課,這個季節是農作物的播種時間,首先,學生分組調查大豆,玉米,水稻,棉花,小麥和甘薯等農作物的在浙江省的種植制度,進而來確定播種時間。實驗根據栽培和繁殖方式的不同,設置了棉花和甘薯這2種作物的播種栽培技術,棉花是有性繁殖,選取棉花種子進行育苗移栽的方式進行播種,提高成活率;最后,要做好苗期管理,除了一組出苗很差外,其他的組出苗率均達80%以上。甘薯采取扦插的方式進行無性繁殖,剪取培育好甘薯苗,進行甘薯扦插移栽。通過這2種栽培技術比較,學生掌握作物的主要栽培模式。讓學生更了解農作物的種植制度和播種方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對栽培技術的學習興趣。還設置了小麥主要經濟性狀指標的調查實驗,讓學生了解哪些性狀是和小麥產量直接相關的,有助于在小麥栽培技術上重點把控的環節,以提高學生的栽培管理技術。
2 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進
從室內轉入田間地頭,邊講授,邊實踐。注重師生互動,采用探討式教學,分作物探討,注重啟發式教育,提升學生思考的空間。農作物常用的播種方法有哪幾種?棉花為什么不宜直播,而進行育苗移栽?為了比較這2種的優缺點,讓其中一個小組進行了直播和育苗移栽的實驗,看哪種播種方法出苗率高。提高和加深了學生對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還可以構建由實驗實習、專業實驗、科研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系列等組成的新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以新增田間農事操作與田間實驗技術必修課和抓好課程論文、畢業論文實施與交流為主要內容,以建立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為重點,加強和優化實踐教學環節。一般3月完成種子準備及播種的相關實驗內容,4~5月完成苗期相關的實驗內容,6~7月完成蕾花期相關的實驗內容,8月以后完成莢期及成熟期相關的實驗內容。將作物栽培學實驗課程安排在2個學期完成,可以讓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生育期的實驗,實驗內容充實、實驗效果比在一個學期完成整個實驗的效果有明顯提高。具體實施如下:
2.1 選地 帶領學生了解農場附近的土質和土壤,選取適合農作物播種的地段。
2.2 整地 提前做好播種前的整地工作,深翻細耕,澆水,施肥等工作。棉花是育苗移栽,提前將營養土和蛭石混合,裝入營養缽中,蓋上薄膜保溫保濕。
2.3 處理種子 為了棉花種子出苗率高,先將種子浸泡過夜,待種子露白后,進行育苗播種;甘薯長到7~10cm左右,從育苗大棚中剪取薯苗,選取陰雨天氣進行移栽,可以極大提高成活率。
2.4 栽培管理 播種后,分若干個小組,每天抽空去田間及時觀察出苗情況,保溫保濕,做好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工作。
蘇徐2號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中心育成,2003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蘇審麥200301),同年申請國家植物品種權保護(申請受理號為20030277.9,公告號為CNA001079E),2003~2004年分別列入農業部和江蘇省優質小麥推廣品種,2005年列入國家跨越計劃推廣品種,江蘇省農業科學院享有該品種的自主知識產權。
1主要特征特性
蘇徐2號屬半冬性中熟偏晚品種,全生育期236d,較陜229遲熟1d;幼苗半匍匐,生長健壯,長方穗,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外觀商品性好;株高85cm左右,株型緊湊,葉片上沖,莖稈粗壯,抗倒能力強;籽粒結實性好,
每穗38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抗白粉病,中感條銹病和紋枯病。
2產量與品質表現
我地一般產量6 000~6 750kg/hm2,高產田塊7 500kg/hm2以上。該品種品質突出,據江蘇省農林廳統一取樣,南京經濟學院分析結果:容重773g/L,粗蛋白含量15.76%,濕面筋含量36.8%,面團形成時間10.9min,穩定時間14.0min,弱化度20BU,評價值81.0,綜合品質指標達到或超過GB/T17896-1999國家優質小麥——強筋小麥一級標準。經電泳測定,確認其攜帶5+10優質亞基,是現階段淮北地區唯一符合GB/T17892-1999優質小麥強筋小麥一級標準的優質面包專用小麥新品種。
3高產栽培技術
3.1地塊選擇
選擇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排灌設施齊全的田塊種植;地勢低洼、地下水位較高、排水不暢的田塊不適宜種植優質強筋專用小麥。播前應整平土地,耕層深度應達到25cm,上虛下實,適墑播種。
3.2種子處理
為了確保播種質量,播前應做好選種、曬種和藥劑拌種工作。播前應選擇粒大飽滿、均勻、色澤鮮亮的種子,于晴朗天氣,將種子攤曬2~3d后,配以粉銹寧、活力素、多效唑、辛硫磷等藥劑混和拌種,確保一播全苗。
3.3適期播種,擴行精播
蘇徐2號屬半冬性中熟偏晚品種,抗寒性好,分蘗成穗能力強,適播期較長,我地最佳播期為10月5~15日,適期早播,擴行,行距23.3cm,精播用種量75~90kg/hm2,以基本苗120~180萬株/hm2為宜。
3.4科學施肥,合理運籌肥料
淮北地區在施氮量300kg/hm2條件下,適當增加后期用氮量,在雌雄蕊和藥隔分化期重施氮肥,在抽穗開花期追施少量氮肥,即采取冬小麥氮肥后移延衰高產栽培技術,在取得一定穗數的基礎上,?;ㄔ隽T鲋?,以提高強筋專用小麥的品質。因此,氮肥施用應圍繞“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則,施足基肥,控制臘肥、返青肥,重施拔節孕穗肥。基肥一般施土雜肥45m3/hm2以上,純N 135~150kg/hm2,視苗情臘肥、返青肥盡量少施或不施,以施純N 45~60kg/hm2為宜;拔節孕穗肥占總用量40%,分2次施用,一次以穩穗、增粒、保產為主要目的,拔節肥于拔節期(基部第1節間定長,群體葉色落淡)施用純N 75~90kg/hm2;另一次以提高氮素籽粒轉化數量保優為主要目的的孕穗揚花肥,于抽穗前后施用純N 30~45kg/hm2,條件允許可以在生長后期進行葉面噴氮,以半仁至乳熟末期噴氮最好。磷肥以基施為主,施用P2O5 120~135kg/hm2;鉀肥施用K2O 150kg/hm2,基施與返青拔節后追施各半為宜。
3.5三溝配套,加強水分管理
寧陽縣蔣集鎮是生姜種植大鎮,種植面積約800hm2,大都采用小麥套種生姜立體種植模式?,F結合生 產實踐將該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麥采取溝麥種植方式,溝距60cm,其中埂寬40cm,溝寬20cm,溝底播種小麥。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種1行生姜。
2栽培技術
2.1合理安排,輪作換茬
生姜是不耐連作的作物,在無病姜田塊,連續種植3~4年后應換茬種植其他農作物,間隔2~3年后再種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發現病株,要及時換茬,間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寬余地區間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嚴格選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產條件和土壤基礎是小麥、生姜間套作的關鍵,應選擇土層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氣、排灌方便、無姜瘟病的輕壤地種植。在此基礎上,秋季小麥播種前要深耕細耙,科學配方施肥。并根據土壤蟲情,施入3%的辛硫磷顆粒劑75~90kg/hm2或黑礬225~300kg/hm2,進行土壤消毒。
2.3品種選擇,合理密植
小麥品種要選用株型緊湊、分蘗力強、成穗率高、增產潛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種,如淄麥12、濰麥8號等。生姜要選用姜塊肥大、皮色黃亮、不干縮、未受凍、無病蟲害的健壯姜種,如寧陽黃姜、萊蕪大姜等品種。姜種的處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選壯芽3個步驟進行。小麥播種量97.5kg/hm2左右,成穗達525萬穗/hm2;生姜采取帶芽姜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
2.4適期播種
小麥適宜播種期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規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麥成熟時適時收獲,收割小麥時,只取麥穗,留下60cm高的麥秸遮蔭。在小麥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選擇肥大、皮色亮黃、無病、無蟲蛀的姜塊作種。催芽前用多菌靈或G-1型生姜增產劑浸種,選擇無風晴天將姜種放在地上晾曬,中午翻動1次,晚上搬回室內,堆積4~5d,保持溫度11~15℃,使姜種“發汗”(困姜)。這樣反復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廚房內)。開始溫度不要超過20℃,以后逐漸升高并保持在23~25℃,約20d出芽。出芽后溫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間相對濕度要保持在80%~85%。當芽長到花生米大小時,即可分芽播種。分芽時保證每塊60g左右,并有1~2個壯芽。套種日期以5月4~12日為宜。播種前3~5d,先在播種行內開深15cm、寬10cm的溝,施優質圈肥22.5t/hm2或餅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靈15kg/hm2,混合后施在溝的陽面。播種將芽塊橫向平播于溝底,株距15~17cm,種植12.15萬株/hm2左右,隨后用土蓋嚴,厚度以4~5cm為宜。
2.5科學管理
生姜套種完畢后要澆1遍水,澆水或雨后要及時劃鋤。播后15d生姜頂芽出土,應及時澆出苗水。一般每周澆1次水,追肥后要勤澆水,4~5d澆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別是熱雨后應及時澆清潔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個分枝時,輕施提苗肥,追施硫銨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麥秸稈,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餅1 500~2 250kg/hm2,復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進入根莖生長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復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結合追肥進行培土,使原來的溝變成壟,壟變成溝。壟高10~15cm,寬25cm左右。
2.6病蟲害防治
1特征特性
鄭州9023為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高產育種研究室育成的特強筋優質小麥品種。弱春性,早熟,全生育期220d左右,幼苗半直立,苗期生長健壯,葉片上沖,株型緊湊,株高80cm左右,抗倒性較好,拔節后生長迅速,兩極分化快,紡錘穗型,長芒、白殼、白粒、角質、籽粒飽滿,一般有效穗600萬穗/hm2左右,穗粒數在31粒左右,千粒重42g左右,活稈成熟落黃好,一般產量7 500~9 000kg/hm2,最高產量達10.5 t/hm2(試驗田產量)。高抗赤霉病、條銹病,中抗紋枯病、葉銹病、葉枯病。
2栽培技術
2.1培肥土壤
土壤是供應小麥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和水分的基礎,高產小麥要求土壤必須有良好的整體結構,豐富的養分,適宜的環境條件。
(1)秸稈還田。土壤肥力是決定耕地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作物高產穩產持續增產的重要條件。作物秸稈還田現已成為主要的有機肥投入方式之一,起到了顯著的土壤培肥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同時還可以減輕因焚燒秸稈帶來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來源,也為土壤有機質積累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作物秸稈中含有大量的營養元素,通過秸稈還田,土壤有機質、速效鉀、腐殖質增加,通透性改善,蓄水保墑降漬能力強,產量普遍提高。但應注意秸稈要切碎、滅茬、旋耕、混合和覆蓋,以提高耕整質量;反之會使小麥根系懸浮在秸稈與土層中間,影響初生根下扎,導致吸水吸肥困難,直接影響根系生長,使地上部分群體生長量不足,直接影響后期產量。
(2)合理肥水運籌,重施底肥。確?;视昧浚追士墒┯糜袡C肥22.5~37.5t/hm2,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施用尿素225~300kg/hm2,過磷酸鈣750kg/hm2或48%含量復合肥375~450kg/hm2,硫酸鉀、硫酸鋅各300kg/hm2,在施足底肥后深耕耙透。
2.2精細整地
在施足底肥后,深耕耙透,整地要求平、細,上虛下實,若底墑不足,應灌底墑水,以保證足墑下種,一播全苗。
2.3種子處理
(1)精選種子。精選種子的目的是消除雜質、癟粒、不完全粒、病粒及雜草種子,以保證種子粒大飽滿整齊。
(2)曬種。播種前選擇晴朗天氣曬種2~3d,能促進種子后熟作用,提高種子生活力,并使種皮充分干燥,透氣性改善,播后吸水膨脹快,發芽勢和發芽率提高,出苗快而整齊。
(3)藥劑拌種及種子包衣。藥劑拌種進行消毒是防治種子帶有病菌以及在苗期易發生的紋枯病、全蝕病等侵染為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可用粉銹寧拌種。為了保證出足基苗,可加入強力增產素,如用多效唑拌種既促進形成壯苗又可控旺促壯。
2.4適期精量播種
(1)播期適時。適宜的播期是保證充分利用秋末冬初適宜生長季節的溫光資源,小麥生長發育進程與最佳季節同步,在全生育期的各生長發育關鍵時期達到相應的生長發育指標的關鍵技術之一,可形成壯苗越冬,為春發穩長、增穗增粒、實現高產打好基礎。因鄭州9023屬弱春性早熟品種,在沭陽種植茬口和播期是關鍵問題,根據2002年引進種植到目前幾年的實踐經驗證明,播期不能過早,必須控制在10月20日以后播,早播田塊(10月20日前播),冬前生長旺,如遇到冷冬年、春季倒春寒,凍害嚴重,造成麥苗死亡,嚴重影響產量。
(2)精量播種。精量播種是保證高產小麥整齊均勻的基礎,使麥苗所占有的營養面積均勻,保證小麥出苗后群體中個體間的發育整齊一致,減少株間差異,為培育健壯個體奠定基礎。播種量根據肥力水平而定,一般控制在120~180 kg/hm2左右,高肥力水平可適當減少播量,晚茬、弱茬應加大播種量。
2.5田間管理
(1)苗期和越冬期管理。壯苗是小麥高產的前提,冬前麥苗的素質關系到后期大穗、大粒的形成,能否安全越冬要看麥苗長勢情況,過弱過旺都不能安全越冬,也不能達到高產的目標。因而必須抓好查苗補缺、除雜草、清溝理墑,確保旱灌澇排,越冬前單株分蘗不足2個以上,麥苗過弱或發生凍害的麥田,要結合臘肥早施分蘗肥;越冬前若出現拔節旺長現象,應進行葉間噴施壯豐安化控蹬苗,達到苗齊苗壯,搭好豐產架子。
(2)春季和后期管理。此期是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期,以爭取穗大粒多,壯稈不倒為主功方向,取得高產優質必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①清溝理墑,確保雨后灌排暢通,預防小麥受旱受漬。②在小麥返青至拔節期間,結合施肥除草,防治病蟲害。③看群體長勢,追施拔節肥,施尿素105~120kg/hm2,以利于小花分化及光合產物向莖基部節間輸送。抽穗后結合病蟲防治,加磷酸二氫鉀和粉銹寧噴霧,既可促進花粉發育增加結實率,又可防治白粉病及紋枯病,提高籽粒品質。
2.6化控
用矮苗壯或多效唑拌種可促進壯苗,早分蘗,增加單株分蘗數;同時還能使小麥的第1、第2節顯著縮短,假莖粗增加,葉片增寬增厚,形成矮壯植株,防倒伏。小麥返青以后,地上部分開始旺盛生長,但此時高節位的分蘗仍在產生,這些分蘗一般不會成穗,只會造成群體過大。此時可用生長素類復合制劑,促進頂端優勢,抑制側芽的生長,既可促進主莖及冬前大分蘗的生長,又可控制無效分蘗的產生和防止群體過大。在合適群體的前提下,為保證小麥莖稈矮壯,提高后期產量,在小麥生殖生長期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顯著增加實粒數和千粒重,有利于品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