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白芷的作用與功效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3、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白芷祛風止痛,主要適用于病在陽明經者,頭額、眉棱骨、上下齦都屬于陽明經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進行治療。治頭痛可配蒿本、蔓荊子等;治眉棱骨痛屬風寒者可單獨應用;屬風熱者可配黃芩同用。
4、為治鼻淵要藥,有化濕通鼻竅之功,多配合辛夷、鵝兒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還可用于毒蛇咬傷,有解蛇毒作用,古代有單用煎湯內服,用渣外敷的記載,現代有些蛇藥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內。
1、營養功效:白粥水具有滋補元氣,止瀉功效,生津液,暢胃氣的功效。白粥水有清理胃腸、潤澤肝腑、平肝散火的效果、如果是受得了清涼的青壯年,吃白粥水的時候可以配合一些生菜,效力更好,選購新鮮鮮嫩的生菜切成絲狀,將生菜絲放入碗底,沖入煲好的白粥,即可食用。白粥水既有清理胃腸熱滯的效果,加上生菜的清熱效果,收效自然更佳。
2、白粥的作用:中醫認為大米味甘性平,具有益精強志、和五臟、通血脈、聰耳明目止煩、止渴、止瀉的功效,稱譽為“五谷之首”。大米,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滋陰潤肺、除煩渴的作用。古代養生家還倡導“晨起食粥”以生津液,因此,因肺陰虧虛所致的咳嗽、便秘患者可早晚用大米煮粥服用。經常喝點大米粥有助于津液的生發,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皮膚干燥等不適。煮粥時若加點梨,中醫養生效果更好。
(來源:文章屋網 )
3、白菜能通腸利胃,除煩解渴,益腎填髓,可以消食下氣,止咳解酒。
4、白菜中含有的植物纖維、果膠和維生素等,有阻止腸道吸收膽固醇和膽酸汁的作用。對膽結石和動脈硬化患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1.紅花白芷粥
取紅花5克,白芷10克,大米100克。將紅花、白芷入鍋加適量的清水浸泡5~10分鐘,用小火煎煮30分鐘后去渣取汁。將大米入鍋加此藥汁煮成稠粥即成,可每日服1~2劑,連續用藥2~3天為1個療程。此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適合神經性頭痛患者使用。
2.白芷羊肉湯
取白芷20克,羊肉500克,芫荽、生姜、食鹽各適量。將羊肉洗凈、切成小塊,與白芷一起放入砂鍋內加適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燉煮2個小時,調入芫荽、生姜、食鹽即成,可每日服1劑,分早晚2次服下。此方具有疏風散寒、溫中補虛的功效,適合因受寒而導致頭痛的患者使用。
3.川芎白芷粥
1.丁香 丁香來源于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干燥花蕾。丁香主要產于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亦有栽培。丁香也稱“公丁香”,因此,既然有“公丁香”,自然也有“母丁香”了。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來公丁香是在花蕾由綠剛剛轉紅時就采收,而母丁香是丁香的成熟的果實,公丁香小(1~2厘米),母丁香大(2~2.5厘米)。二者除了大小不同,香氣也有差別,公丁香的香氣濃郁,而母丁香的香氣較淡。丁香性辛溫,具有“溫中、暖腎、降逆”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呃逆、嘔吐、反胃瀉痢、心腹冷痛、疝氣等。丁香含有較多的揮發油(丁香油)。現代藥理實驗表明,丁香的揮發油有抗潰瘍和抑制胃腸的推動作用,有抗氧化和抗菌作用等。丁香的藥用一般為2~5克,但是,對于陰虛內熱、熱病的患者則不適宜。
丁香在超市和一般市場都可以買到。作為調味品,我們大家可能都使用過丁香。如聞名遐邇的“十三香”,其中就有丁香。西式泡菜的制作中除了使用其他香料外,也要使用丁香。
母丁香又叫“雞舌香”,其功效與丁香相似,但藥效較丁香弱,也有溫中散寒的功效,但是中醫臨床一般多以丁香入藥。
2.八角茴香(大茴香)八角茴香來源于木蘭科植物八角茴香的干燥果實。八角茴香主要產于亞熱帶地區,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均有出產。八角茴香也稱“大茴香”、“大料”。八角茴香每年可以采收兩次,8~9月間為主要采收期,第二年的2~3月采第二次。八角茴香通常由八個瓣組成(少數有6~13個瓣),味微甜,有特殊香氣。以個大、色紅、油多、香氣濃者為好。八角茴香性辛溫,味甘,具有“溫陽、散寒、理氣”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胃寒嘔吐、疝氣腹痛、腎虛腰痛、除干濕腳氣等。八角茴香含有較多的揮發油、脂肪油以及蛋白質等。現代藥理實驗表明,八角茴香的揮發油有促進腸蠕動的作用,可以緩解腹部疼痛,有祛痰作用;另外,其乙醇提取物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八角茴香的藥用一般為3~6克。陰虛火旺者要慎用,多服有可能加重病情。
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八角茴香,特別是有烹飪經驗的人,他們可以用八角茴香調制出各種美味佳肴。
在使用八角茴香時,要注意一種同屬植物莽草的果實,莽草的形狀與八角茴香非常相似,極易混淆。莽草的果實有毒,不可誤用。其主要區別是:莽草的果實比較小,每瓣的尖端向上彎曲呈鳥喙狀,味苦,帶有樹膠樣氣味。
3.小茴香小茴香來源于傘形科植物茴香的干燥成熟果實。小茴香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采收一般為秋季果實成熟時,將全株割下來,曬干后,打下果實。小茴香黃綠色或淡黃色,光滑無毛,果實極易分離成兩個小分果,分果呈長橢圓形,背面有五條隆起的縱向棱線。氣味具有特異的芳香和甜香氣,味微甜。小茴香性辛溫,味甘,具有“溫腎散寒、理氣和胃”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寒疝疼痛、偏墜、胃寒嘔吐、食少、脘腹脹痛等證。小茴香主要含有揮發油,現代藥理實驗表明其揮發油有增進腸蠕動、排除腸道氣體、減輕疼痛的作用。小茴香的用量為3~8克。陰虛火旺者慎用。
小茴香作為調料這里不用多說,但是,在明代嘉靖年間刊印的《救荒本草》中記述了茴香的一種食用方法:取茴香嫩苗摘洗干凈,水焯,用油、鹽調味,“食味美香”。如大家有興趣不妨試一試。
4.白芷白芷來源于傘形科植物白芷、杭白芷和川白芷的干燥根。白芷產于東北地區及山東、河北等省,現各地有栽培。杭白芷產于浙江、福建、河北等省,均為栽培。川白芷產于東北地區及山東、江蘇、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在夏秋間葉黃時挖出根,并除去地上部分及須根曬干或炕干;浙江地區習慣加石灰拌,放置一周后曬干或炕干。白芷和川白芷的根一般似胡羅卜狀,長2~24厘米。杭白芷與上兩種白芷的區別是根具四棱。白芷的香氣濃烈,味辛苦。
白芷性溫,味辛。具有“解表、祛風燥濕、消腫排膿、止痛”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外感風寒、頭痛、鼻塞、眉棱骨痛、齒痛、寒濕帶下以及瘡瘍腫痛等證。白芷主要含有揮發油和香豆素。現代藥理實驗表明白芷具有鎮痛作用、解熱作用、抗炎作用、對動物子宮的收縮有抑制作用。白芷的藥用量為3~10克。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民族節日,以紀念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天家家要吃粽子、熏艾、劃龍船、喝雄黃酒,并用雄黃酒點在小孩子的額頭上點上雄黃,可以避免“五毒”的侵害。還有的地方大人、小孩在端午節要戴上用五顏六色的線做成的不同形狀的“香包”,這種“香包”由多種植物香料配成,里面就含有白芷。民間認為掛這種“香包”可以“避邪氣”,這個“邪氣”從今天的觀點來看就是一些季節性的傳染病。而中醫歷來認為這些具有芳香氣味的藥物大多都具有這種作用。現代藥理實驗也證明了一些含有揮發油的藥物的確有殺菌或抑菌作用。
5.砂仁砂仁來源于姜科植物陽春砂及縮砂的干燥成熟果實。陽春砂主產于我國廣東省、海南省,廣西地區亦產,多為栽培。縮砂產于越南、緬甸、泰國及印度尼西亞等國。陽春砂在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帶殼低溫焙干。縮砂在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稱為殼砂;剝去果皮,將種子團曬干,即為砂仁。廣東陽春地區產的砂仁個大飽滿,品質最佳,奉為地道藥材。砂仁氣味芳香濃烈,味辛、微苦。進口者質效皆次于陽春砂。
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化濕、健胃止嘔、安胎”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因脾胃濕阻及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不思飲食、嘔吐泄瀉、胎動不安等證。砂仁主要含有揮發油。現代藥理實驗表明砂仁有促進消化液分泌的作用,有增強胃腸蠕動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砂仁的藥用量為3~6克。入湯藥一般要后下。
砂仁在藥店、食品店和菜市場的干貨調味品攤位都可以買得到。
6.草豆蔻草豆蔻來源于姜科植物草豆寇的干燥成熟種子團。草豆蔻主要產于廣東、廣西等地。草豆寇一般在秋季果實由綠變黃時采收,曬至九成干,剝去果皮,再繼續將種子團曬干,或先將果實用沸水稍稍燙一下,曬至半干,剝去果皮,將種子團曬干即可。種子團近球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氣香,味辛辣。草豆寇以種子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草豆寇性溫,味辛,具有“燥濕、溫中、行氣”的功效。中醫臨床用來治療寒濕阻滯脾胃、脘腹脹滿疼痛、嘔吐、泄瀉等證。草豆寇主要含有揮發油。現代藥理實驗表明草豆寇有殺菌、止痛、助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草豆寇的藥用量為3~6克。入湯藥一般要后下。
草豆寇具有去除膻味、怪味,增加菜肴特殊香味的作用,在制作鹵水時也經常使用草豆寇。
7.草果草果來源于姜科植物草果的干燥成熟果實。草果主要產于云南、廣西、貴州等地區,一般為栽培。草果在10~11月間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干即可。草果呈橢圓形,具三鈍棱,頂端有一宿萼殘基,基部留有果柄,表面灰棕色或紅棕色,并有明顯的縱溝。草果的種子破碎后有特殊的氣味,味辛、辣。
俗話說“一白遮百丑”,說明人們對美白一直是很向往的,尤其是女性朋友,更是熱衷于美白。打開電視,鋪天蓋地的美白廣告讓人眼花繚亂,而大多數美白產品含有鉛,對皮膚不利。殊不知,這小小的白芷就有美白的功效,外敷美白效果好,而且不含鉛,無不良反應。做法是,準備一瓶50克的潤膚霜,取50克白芷研成粉末,將兩者攪拌均勻,置于陰涼處保存。使用方法也很簡單,洗干凈臉后,抹上即可,每天使用一次,長期堅持可使皮膚光潔柔嫩。再給大家介紹一個美白名方——七白散。顧名思義,七白散是由七種帶有“白”字的藥物組成:白芷30克、白蘞30克、白術30克、白茯苓(去皮)9克、白及片4.5克、白僵蠶6克、白附子9克,以上七味共研末,作洗面用,有養血柔肝、緩中消炎、治療面膚黯斑之效。如果有過敏情況,應立即停用,重者應及時就醫。
治療風寒感冒
白芷有祛風、散寒、除濕的功效,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濕邪者。現代研究也證明,白芷有解熱、鎮痛、消炎的作用。感冒伴有發熱惡寒、流清鼻涕、頭痛、身體困重等癥狀的,就可以用白芷。一般與羌活、防風、蒼術、細辛等中藥配伍使用,如著名的九味羌活湯就含有白芷,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的代表方劑。如果是感冒初起,病情不是很重的時候,可以飲用白芷荊芥茶,用法是:取白芷30克,荊芥穗、茶葉各3克,將白芷、荊芥穗研成末,服用時取6克粉末,然后用沸水沖茶葉,取茶湯送服粉末,每日2次,可祛風散寒,解表止痛。
消除偏頭痛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發作性神經血管紊亂疾病,中醫認為,偏頭痛的治療主要是以祛風止痛、散寒通竅、平肝息風等為治療原則,而白芷可散寒通竅、祛風止痛,對偏頭痛、眉棱骨痛、齒痛等均有療效。現代研究也證明,白芷具有鎮痛作用,主要是緩解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還能解熱抗炎。白芷川芎湯是治療偏頭痛的偏方:白芷、川芎各10克,蔥白7根,水煎服,每日1劑。白芷性味芳香,不宜多煎,一般用水浸泡1小時左右,煎沸后再煮5~10分鐘即可。吹鼻散是治療偏頭痛的名方,不同出處的吹鼻散有不同的藥物組成,其中較為流傳的是以下藥物:白芷、細辛、生石膏、乳香及沒藥,上各味等分,共研細末后備用。使用時,取0.5~1克藥末吹入鼻中,頭痛在左則吹入右鼻孔,頭痛在右則吹入左鼻孔,一般10分鐘左右即可止痛。
治瘡瘍腫毒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此體會,有時候身體會突然出現瘡瘍,即有紅腫熱痛的突起,十分痛苦。白芷辛溫散結,有消腫排膿止痛之力,是外科的常用藥。白芷對于初起的瘡瘍有消散之力,可以研成細末,用醋調和后外敷患處。對于潰后的瘡瘍可以排膿,膿出不暢者配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治療瘡瘍腫毒的外用方如意金黃散就含有白芷,還有姜黃、大黃、黃柏、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天南星、天花粉等藥物,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因熱毒淤滯所致的瘡癤腫痛,癥見肌膚紅、腫、熱、痛者療效佳。
2 桃葉荷葉枕。取桃葉和荷葉各等份,置于陽光下分別曬干,粉碎成粗末,混合均勻后用紗布包裹起來,縫住邊縫,制成薄型的枕芯,置于普通枕頭的上面使用,可每隔兩個月換藥1次。此方具有化痰降濁、活血化瘀的功效,適合有眩暈、頭痛、心悸、健忘、精神不振、面唇青紫、舌質暗、有紫斑或瘀點等瘀血阻絡癥狀,或有眩暈、頭痛、頭重如蒙、胸悶、心悸、體胖倦怠、食少多寐、舌體胖、苔白膩等痰濁內蘊癥狀的高血壓患者使用。
3 荷菊菖蒲枕。取荷葉1000克,白800克,石菖蒲250克。將上述藥物置于陽光下曬干,粉碎成粗末,混勻后用紗布包裹縫好,裝入枕心中,制成藥枕。此方具有健脾化痰、平肝清熱、明目降壓的功效,適合有頭暈、頭痛、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瀉、面紅、易怒、舌胖、脈弦弱等脾虛肝旺癥狀的高血壓患者使用。
防 風
防風秉辛溫而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每多用于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等。
防風入肝經,祛風解痙,常用于肝風內動或破傷風角弓反張、牙關緊閉、抽搐痙攣等,還可用于木郁侮土而致腹痛、腹瀉。
防風尚有治療腸風便血的特殊之功。如反復發作而日久不愈,前人的經驗認為是大腸有風邪,可在所施之方中加入防風,每收良好的效果。
【功效比較】 防風解表祛風治全身疼痛的效果比荊芥好,而荊芥祛風解表發汗的作用比防風明顯,故臨床上常荊防同用。
用量用法:5-10克,入煎劑、酒劑或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主要用于外風,凡血虛發痙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白 芷
白芷又以芳香燥烈之性而祛風除濕止癢。可用治寒濕帶下及風濕瘙癢等證。
白芷有消腫排膿止痛之功。故常用治瘡瘍腫痛,未潰者能消散,已潰者能排膿,且能生肌長肉而祛腐生新。
【功效比較】 白芷與細辛均能止牙痛,但細辛偏于齒髓疼痛或夜間牙痛;白芷則偏治齒齦連面頰腫痛的牙疼。
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血虛有熱或陰虛火旺者忌用;癰疽已潰者也宜適量,以免傷氣血。
紫 蘇
紫蘇氣味芳香辟穢,行氣寬中,和胃止嘔,解魚蟹之毒。常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等病,又可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嘔瀉等。
本品分蘇葉(用于解表散寒)、蘇梗(行氣寬中),紫蘇為梗葉具用(和胃止嘔),蘇子則另有章節。
用量用法:5-10克。不宜久煎。
附 藥:蘇梗
為紫蘇之梗。性味辛、甘,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寬胸利膈,順氣安胎。適于胸腹氣滯、痞悶作脹及胎動不安、腹脅脹痛等。用量5-10克。不宜久煎。
羌 活
羌活升太陽經和督脈經的陽氣。故能治太陽經頭痛。亦常為其引經藥。
羌活以其祛風勝濕,散寒止痛之功,多用于風濕相搏而致的全身骨節疼痛,頸項疼痛,脊背強痛,有良好的效果。尤以上半身疼痛最為適宜。
【功效比較】 羌活與獨活雖同為治風濕證,但羌活偏于上半身之風濕,善治脊、項、背、頭部的疼痛;而獨活偏于下半身之風濕,善治腰、腿、足、脛的疼痛。
羌活與桂枝都能祛風散寒,但羌活善治頭項脊背部之風寒;桂枝善祛肩、臂、手(指)部的風寒。
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羌活辛溫燥烈,因血虛而致的身痛慎用。
藁 本
藁本以其辛溫之性,能解表而散寒邪,入太陽經而又會督脈,上達巔頂,又有止痛之功。故用于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巔頂痛或痛連齒頰及偏頭痛等。又常為巔頂部疾病之引經藥。
藁本能祛風勝濕,督脈經又與腎經相連,故又用于風寒濕邪所致的痹證,如腰痛或肢節痛等。
【功效比較】 藁本散督脈經風寒,善治巔頂痛;白芷散陽明陰經風寒,善治前額痛;羌活散太陽經風寒,善治后頭痛;川芎搜少陽經風邪、解少陽經之邪,善治兩側頭痛。
用量:2-10克。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散,凡血虛頭痛及熱證均忌用。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由牛蒡子(炒)、羌活、防風、黃芩、白芷、川芎、大青葉、連翹、玄參、天花粉、桔梗、葛根、柴胡、赤芍、甘草、淡竹葉等組成。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熱、鎮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腦血流,改善微循環障礙等作用。清瘟解毒丸常用于外感時疫、憎寒壯熱、頭痛無汗、口渴咽干、大頭瘟等。本文對清瘟解毒丸的藥理作用進行綜述。
1 主要成分藥理作用
1.1 牛蒡子
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學名: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藥品化義》記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熱毒。味苦能清火,帶辛能疏風,主治上部風痰,面目浮腫,咽喉不利,諸毒熱壅,馬刀瘰疬,頸項痰核,血熱痘,時行疹子,皮膚癮疹,凡肺經郁火,肺經風熱,悉宜用此。”現代研究牛蒡子具有抗菌抗病毒、降血糖、鈣拮抗、抗腫瘤抗誘變等作用。牛蒡子常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風熱或肺熱咳嗽、咯痰不暢;咽喉腫痛;斑疹不透;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瘙癢;瘡瘍腫毒及痄腮等。
1.2 羌活
羌活具有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止痛等功效。羌活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濕而止痛,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才考慮使用。羌活用于陽痿遺精,腎虛作喘,遺尿尿頻,腰膝冷痛,五更泄瀉等。
1.3 防風
防風是中藥材,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防風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定搐等功效。《長沙藥解》記載:“行經絡,逐濕,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現在藥理研究表明防風具有解熱、鎮痛、鎮靜、抗菌、抗炎等作用[1-3]。防風常用于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濕痹痛,破傷風等。
1.4 白芷
白芷(學名:Angelica dahurica)為傘形科當歸屬的植物,始載于東漢《神農本草經》,名白,芳香,列為中品。白芷具有祛風濕,活血排膿,生肌止痛等功效。白芷用于頭痛、牙痛、鼻淵、腸風痔漏、赤白帶下、癰疽瘡瘍、皮膚瘙癢。《日華子本草》記載:“治目赤胬肉,及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疬、腸風、痔瘺,排膿,瘡痍、疥癬,止痛生肌,去面疵瘢。”
1.5 川芎
川芎是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莖。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川芎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滯腥痛、癥瘕腫塊、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是治療頭痛之首選藥物。《日華子本草》記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川芎具有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壓,抗氧自由基,抗血栓形成等藥理作用[4-5]。
1.6 連翹
連翹為木犀科植物連翹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實。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等功效。連翹常用于癰疽,瘰癘,高熱煩渴,丹毒,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溫熱入營,神昏發斑,熱淋尿閉等。《日華子本草》記載:“通小腸,排膿。治瘡癤,止痛,通月經。”
1.7 桔梗
桔梗(Balloon Flower),別名包袱花、鈴鐺花、僧帽花,有止咳祛痰、宣肺、排膿等作用。桔梗主要用于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肺癰吐膿、痢疾腹痛、胸滿脅痛、目赤腫痛、小便癃閉等。《藥性論》記載:“治下痢,破血,去積氣,消積聚,痰涎,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現在藥理研究表明桔梗具有祛痰、鎮咳、降血糖、抑制胃液分泌、抗潰瘍、抗炎等作用。
1.8 柴胡
柴胡清虛熱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柴胡具有解熱、抗炎、促進免疫功能、抗肝損傷、抗輻射損傷等作用。柴胡常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治療高脂血癥、流行性腮腺炎、單皰病毒角膜炎、多形紅斑、眼色素膜炎等。
1.9 甘草
甘草,(學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別名:國老、甜草、烏拉爾甘草、甜根子,是一種補益中草藥。甘草生用偏涼,可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用偏溫,能散表寒、補中益氣。《本草新編》記載:“甘草,味甘,氣平,性溫,可升可降,陽中陽也。無毒。入太陰、少陰、厥陰之經。”甘草含有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二羥基甘草次酸(dihydroxyglycyrrhetic acid,即grabric acid)、甘草苦甙(glycyamarin)、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lycyrrhetinic acid)、甘草黃甙(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素(liquiritigenin)、異甘草黃甙(iso-liquiritin)、甘草西定(licoricidin)、5-0-甲基甘草醇(5-0-methyl glycerol)、異甘草醇(iso-glycyrol)等。甘草常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2 清瘟解毒丸藥理作用
清瘟解毒丸具有清瘟解毒的功效。清瘟解毒丸主要有解熱、鎮痛,抗病毒,抗菌、抗炎,增加腦血流,改善微循環障礙等作用。方中柴胡、防風、白芷、淡竹葉、羌活、葛根、天花粉有解熱、鎮痛作用;大青葉、牛蒡子對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腦炎病毒等多種病毒有抑制作用;川芎能增加腦血管搏動性血流量和改善腦微循環障礙;黃芩、白芷、天花粉、甘草、連翹、玄參等均有抗炎、抗菌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莉,周勇,張麗,陸蘊如,王旭丹,葛東宇,鄧巧虹.防L多糖增強巨噬細胞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9(03).
[2]周勇,馬學清,嚴宣佐,張麗,牛建昭,趙離原,陸蘊如,葛東宇.防風多糖JBO-6體內對小鼠兔疫功能的影響及抗腫瘤作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04).
玉蘭花開放時溢發出如惠蘭樣的幽香,可供食用。一般于一二月采花蕾(編者注:玉蘭花蕾中藥名叫辛夷,為治鼻炎要藥),花開后采花,鮮用或曬干用。將新鮮花瓣洗干凈后,用面粉、白糖和水調成面糊油煎,即成香脆可口的玉蘭餅,此外,還可入肴做菜制湯,味醇厚,花香濃,持久而不散失,亦能腌制糖漬。
現選幾款玉蘭花食療的制作方法,供大家選用。
玉蘭魚球 白玉蘭花15朵,青魚肉200克,雞蛋5只,精鹽、味精、黃酒、蔥花、生姜末、麻油、精制植物油各適量。先將青魚肉洗凈切碎,玉蘭花洗凈切成絲,與黃酒、蔥花、生姜末拌勻成餡。取雞蛋清調勻,并加少許麻油、味精、精鹽。將魚肉泥制成小球狀,放入雞蛋清中蘸勻,裝盤。另取玉蘭花瓣數片,圍繞盤子四周分散,上籠蒸熟即成。
這道菜的特點是魚香花鮮,具有滋陰健脾、祛風宣肺功效。
玉蘭花燉豬腦 白玉蘭花10克,豬腦2個,川芎、白芷各5克,生姜1克,麻油、精鹽、味精各適量。先將豬腦剔去紅筋,清水洗凈備用。把玉蘭花、川芎、白芷去雜洗凈,放入紗布袋里扎緊。將生姜去皮洗凈切成片。煮鍋洗凈,豬腦和布袋一同入鍋,加入清水,蓋上鍋蓋,置于旺火上煮沸后改用小火燉1小時左右,去布袋,加入麻油、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這道菜的特點是鮮嫩芳香,具有通竅補腦、祛風止痛功效。
玉蘭片熘雞片 白玉蘭花8克,雞脯肉250克,精制植物油、精鹽、味精、黃酒、鮮湯、生姜末、蔥花、濕淀粉、雞蛋清、胡椒粉各適量。先將玉蘭花摘瓣洗凈,把雞脯肉去筋切成薄片放碗內,加少許精鹽、黃酒、雞蛋清、濕淀粉,拌勻上漿。將鮮湯、味精、精鹽、黃酒、胡椒粉、濕淀粉放碗內兌成芡汁。炒鍋燒熱,放油燒至四成熱,下雞片滑透,撈出瀝油。鍋內留底油,投入蔥花、生姜末,煸炒熟后,倒進雞片、玉蘭花瓣、兌好的芡汁,翻炒幾下裝入盤內即成。
這道菜的特點是色澤乳白、花香醇美、雞片滑嫩,具有補氣益血、補精益髓、宣肺通鼻功效。
玉蘭花爆肉絲 鮮白玉蘭花5朵,豬里脊肉250克,精制植物油、精鹽、黃酒、味精、胡椒粉、雞蛋清、濕淀粉、鮮湯、蔥絲、生姜絲各適量。先將鮮玉蘭花洗凈,切成絲放在盤內。將豬里脊肉切成長4厘米的絲,放入碗內,加精鹽、味精、黃酒、雞蛋清、濕淀粉拌勻上漿。將鮮湯、味精、精鹽、黃酒、胡椒粉、濕淀粉放碗內調成芡汁。炒鍋上火,放油燒至四成熱,下入肉絲滑透,撈出瀝油。鍋內留底油,投入蔥、生姜絲,煸炒熟后放入肉絲,兌好芡汁,翻炒均勻,淋上熱油,盛裝盤內,撒上玉蘭花絲即成。
這道菜的特點是花香色白、味鮮滑嫩,具有滋陰潤燥、補腎養胃、散寒宣肺功效。
玉蘭花黑魚湯 白玉蘭花3朵,鮮黑魚1尾(重約500克),精鹽、黃酒、味精、胡椒粉、蔥段、生姜片、精制植物油、雞油、鮮湯各適量。先將白玉蘭花洗凈,切成絲,放裝盤內。鮮黑魚去鱗、鰓,掏出內臟洗凈,在魚身兩側各剁直刀(刀距1.5厘米),放入盤內。炒鍋上火燒熱,加水燒沸,下黑魚燒沸,撈出放清水盆內,輕輕將魚皮去掉。炒鍋上火,放油燒熱,下入蔥段、生姜片,煸炒透,下黑魚煎炸,加入鮮湯、黃酒、精鹽、味精、胡椒粉,燒沸后撈出蔥段、生姜片,撇去浮沫,連湯帶魚倒入大湯碗內,撒上玉蘭花,淋上雞油即成。
各論部分的學習重點是每味藥的功效與臨床應用,中藥學中要講授的中藥有300多味,逐一講授無疑令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如何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教師必須解決的問題。經過多年的中藥學授課,逐漸摸索出以比較法為主的授課方式,得到學生的認可。要運用好比較法,必須同中求異,正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既要強調藥物共性,又要突出藥物個性。對于功效相似的藥物,采用歸納比較的方法進行講授。以發散風寒藥為例,性味均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可治療外感風寒表證,這是它們的共同的功效與臨床應用,一般在概述部分加以強調,可避免講述具體藥物時不必要的重復。在講到具體藥物時應重點根據藥物的不同特點,進行比較講述,突出每味藥物的個性。發散風寒藥中,麻黃為發散風寒第一要藥,發汗力量最強,用于風寒表實證的治療,此外,又可宣肺平喘、利水消腫;桂枝發汗力較麻黃弱,風寒表實證和風寒表虛證皆可應用,尤善于治療風寒表虛證,此外又可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羌活、白芷、細辛、藁本均為辛溫燥烈之品,既可發散風寒,又可勝濕止痛,既可治療風寒表證,又可治療風濕痹證,此外,白芷和細辛可通竅,白芷又可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細辛又可溫肺化飲。而且要跟學生強調,四味藥歸經不同,因此各善于治療不同經脈的疾病。如羌活入太陽經,白芷入陽明經,細辛入少陰經,藁本入厥陰經,因此,治療頭痛時,項背疼痛選擇羌活,眉棱骨疼痛選擇白芷,牽扯牙齒疼痛選擇細辛,巔頂頭痛選擇藁本。這樣對比鑒別講解,就會使學生加深印象,有利于理解和記憶,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養學生的臨床用藥思維
中藥學內容繁雜,課堂上所講解的中藥有限,學生在畢業后在臨床及科研工作中,會遇到有些中藥不熟悉,因此必須在授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臨床用藥思維。如講授中藥應用時要突出辨證用藥的特點,引導學生運用中醫藥理論分析藥物功效,根據功效推導其臨床應用。以為例,從其性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分析,引導出有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從疏散風熱推導出可治療風熱表證,從平抑肝陽推導出治療肝陽上亢證,從清肝明目推導出治療目赤昏花證,從清熱解毒推導出治療瘡癰腫毒等。這樣不但使學生系統掌握了藥性理論,而且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綱挈領地解決學習難點問題
對于中藥學的學習,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是中藥的具體配伍應用非常難掌握,這就需要在授課過程中注意教學內容前后呼應,解決難點。即在講中藥的具體配伍時聯系總論部分所講的中藥配伍方法,給學生歸納為增效和減毒兩大原則。增效的配伍包括采取兩種功效相同或類似的藥物合用的相須配伍和為提高主藥的功效采取不同類而功效相近的藥物配伍,或采取功效不同的藥物配伍的相使配伍。如治療陽明氣分證的石膏配知母,脾虛水腫證的黃芪配茯苓等等。減毒的配伍包括相畏配伍和相殺配伍。如半夏配生姜,生姜可緩解半夏的毒副作用,金錢草配雷公藤,金錢草可殺雷公藤毒等。只要掌握了中藥配伍的這兩大原則,中藥的具體應用配伍便容易理解與記憶,并可舉一反三,為今后臨床選藥組方及方劑的靈活加減應用打下良好基礎。7結合現代藥理講授中藥藥理是以中醫藥基本理論為指導,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和機體相互作用及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中醫學專業的學生既要繼承中醫藥學的傳統理論,又肩負著中醫藥學理論現代化的使命。所以既要遵循中藥傳統理論和應用形式,又要結合現代藥理講授。針對中藥傳統理論和應用,講授中藥應突出辨證用藥的特點,使學生掌握運用中醫藥理論分析中藥的功效,以中藥的功效聯系主治、用法、配伍規律。同時又要讓他們了解中藥現代藥理知識。如講授白術時,因其可補氣健脾、燥濕,既可治療脾虛濕盛之泄瀉,又可以治療氣虛便秘。其作用機制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與白術對腸管的雙向調節作用有關,即白術對腸管的影響與腸管所處的機能狀態有關。在正常情況下有興奮作用,在興奮狀態下,呈抑制作用,在抑制狀態時,又呈興奮作用。實踐證明,既遵循傳統理論,又結合現代藥理講授,不但可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科研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