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小鳥教案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當今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教學質量是第一要務,學生安全是第一責任。”安全教育乃是學校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內化學生的安全意識,可有效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筆者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深有體會!
初夏的一個清晨,我在教室上數學課。由于是大量的計算練習題,教室里氣氛顯得有點沉,學生們都很認真地在埋頭做題。這時,一只畫眉鳥不經意間從窗戶上邊飛進教室,不停地在上方盤旋,并展示著它那美麗的歌喉。學生雖仍做著練習,但眼睛的余光都已投向了小鳥。為了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學習上,我趕緊打開了教室的前后門,試圖讓小鳥早點飛出去。也許是小鳥發現了幾十雙眼睛都在盯著它,它感到了不安與害怕,剛才還顯得若無其事的它一下子變得六神無主,開始在教室里亂沖亂撞,就連叫聲也變得尖銳刺耳,就在此時,前門的一縷光亮讓它終于看到了可以逃生的希望。于是,它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向光亮處沖去,就在那一剎那間,它撞到了門上并摔到了地上。所有的學生都不約而同地跑向門口,但畫眉鳥已經永遠地閉上了雙眼,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同學們頓時都難過極了,還有女生掉下了眼淚。都說:“好可憐的小鳥。”平時最愛瘋跑的李秋陽同學說:“怎么會一下子就撞死了呢?”教室暫時恢復了平靜,但我知道學生的心仍未平靜下來,他們的心仍被那只小鳥牽動著,再上數學課已顯得毫無意義。于是,我靈機一動,順勢就這次意外的“小鳥事件”在全班展開了一場以“珍愛生命,心系安全”為主題的研討會。
首先,結合“小鳥事件”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有的說要愛護小鳥,有的說要從小鳥身上汲取教訓,不做危險和冒險的事,還有的說生命太脆弱了,要珍惜生命……真沒想到,小小的意外卻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有如此大的震撼影響。
接著,我又讓同學們具體談了如何才能做到珍愛生命。同學們更是爭先恐后,發言異常踴躍。有的說上下樓梯要靠右行,走路不擁擠,不追趕,不瘋跑,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有的說不攀爬高處,不做危險游戲。有的說不再胡吃亂喝,不下河洗澡,等等。就連班上幾個平時最不把安全當回事的調皮鬼的神情也變得凝重起來,表示今后再也不會去做那些危險的事情。
“小鳥事件”過后,我發現平時那些愛追逐打鬧的孩子走路變得規矩起來,也不見那些攀爬樓梯的孩子了,下課后亂買小吃的孩子也變得少了。部分家長反映,在家里愛打架的楊森林、李秋陽、孫善文也變得懂事多了。許多孩子還把“小鳥事件”講給家長聽,要求家長騎車、走路、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看見這些變化,我十分驚喜,沒想到意外的“小鳥事件”對安全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如此大,真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通過這件事,也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對小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教師空洞的說教收效甚微,顯得空白乏力,但我們只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機,把現實中的小事進行正確引導,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安全行為教育,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強等特點,安全教育也絕非一次“小鳥事件”就能一勞永逸的,仍需我們長期不懈地抓下去。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背誦課文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美的感情。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應接不暇”造句。
3、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感受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體會課文描寫景物靜態和動態的方法。
教學難點:
1、有感情朗讀課文有關部分。
2、想象大榕樹的奇特和美麗以及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部分的有關句段,背誦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樹的美麗奇特。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陸續”造句。
3、認識“鳥的天堂”,初步體會景物動態和靜態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作者簡介。
2.揭示課題。
(對作者巴金作簡單介紹,既是一種文學修養的熏陶,也是從語文的內部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
要求:(1)讀正確;(2)讀通順。
思考:談談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自由讀是一種面向全體、照顧差異的讀書方法,目的在于讓每個學生能對課文有一個完整初步的了解。)
2.檢查反饋。
(1)課堂交流:你對“鳥的天堂”的認識。
(這個問題的設計旨在促進學生認真閱讀,學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學情;教師的寬容評價,有利于學生樹立閱讀的信心。)
(2)個別讀課文,隨機學習生字和部分新詞。
(讀的是個別學生,檢查出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字詞的學法似乎有些凌亂,但有實效。)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脈
1.速讀課文。
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怎樣分?為什么?
(1)自己讀讀、劃劃、想想。
(2)小組討論,重點討論“為什么?”
(簡化分段,強調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初步體會景物的靜態和動態描寫。)
2.檢查反饋。
四、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輕聲讀課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寫的情景。
2.質疑:在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問題?
(尊重學生的質疑,鼓勵學生相互作答,教師重點指導。質疑是一種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學生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和能力,又激發學生邊讀邊思。)
3.在這些句段中,選擇你最喜歡的有感情朗讀。
(1)嘗試有感情朗讀。
(2)朗讀指導。
(3)有感情朗讀有關句段。
4.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背誦7、8自然段。(機動)
(給學生選擇的權利,也就是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的閱讀能力。)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二部分的有關句段,感受“鳥的天堂”里眾鳥紛飛的壯觀景象。
2.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理解“應接不暇”、“留戀”等詞語的意思,會用“應接不暇”造句。
3.精讀課文,體會課文描寫景物動態和靜態的方法,了解作者觀察描寫的精細、巧妙。
教學過程:
一、精讀課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較:這三段話之間有什么不同點?
(引導學生在感性閱讀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領悟作者觀察、描寫之巧妙。)
(2)嘗試將這三段話按樹根、樹枝、樹葉的順序改寫成一段話。
(這是一項語言表達練習,同時也是理解的深化。)
2.自由讀課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話表達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來自于課文的什么地方?
(寬泛的問題,有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心理空間,善于表達自己的感受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素質。)
(2)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
①理解“我們繼續拍掌……有的在撲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寫的情景。
B.有感情朗讀句子。
②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應接不暇”。
二、熟讀課文,體會寫法
1.自由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課文。
比較:兩個部分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學生在這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較,教師應有限度的認可這些答案,并引導學生認識在內容和寫法上的本質聯系和區別,比如靜態與動態等。)
2.有感情朗讀課文第一、第二部分有關句段。
三、延伸課文,鼓勵探索
1.置疑。
(在置疑中幫助學生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彌補一些教學中遺漏的問題,可以稱為教學民主,也可以理解為因學而教。)
2.介紹“鳥的天堂”的地理位置、歷史與現狀,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美。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默讀課文,理解內容,感受文中描寫的“鳥的天堂”那人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和諧之美,增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4.領悟作者抓景物特點進行聯想的表達方法,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生動。
教學重難點: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2.體會“鳥的天堂”的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并能用各種方式表達個人閱讀感受。
教學準備:
1.課前師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上網或查閱有關《鳥的天堂》的資料(文字、圖片、音像等),開資料展示會。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自選目標,展示預習成果。
課前,教師提供給學生能體現層次性并帶有方法提示的“預習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自選目標和方法來預習。課前5分鐘,學生對照“預習要求”,匯報自己完成哪些任務。課始,教師抽機檢查,鞏固預習所得。
(評: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自選目標的預習考慮了學生個體差異和潛能的獨立學習。預習成果的展示,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二.整體感知課文。
1.交流自學感受:鳥的天堂給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個詞、一個短語或一句話來說。
2.速讀課文:找出文中寫出了作者經過鳥的天堂后發出贊嘆的句子。
課件出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三.揭示研讀專題,開展研讀。
㈠讓學生圍繞以上這句話提出問題,從中提煉研讀專題:
①前一個“鳥的天堂”指什么?后一個鳥的天堂指什么?
②為什么巴金爺爺會發出“‘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這樣的贊嘆?
獨立研讀課文2.小組合作研讀,得出初讀成果。
㈡集體交流:
1.引入學習描寫大榕樹的相關段落。重點學習七、八自然段,體會榕樹的美。
⑴圍繞描寫榕樹枝桿多、樹大的相關語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讓學生了解大榕樹的特點,體會、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通過交流,相互啟發,共享學習心得。教師順勢進行朗讀指導)
⑵圍繞描寫榕樹葉子的相關語句,啟發學生聯系上下文,聯系學生實際,以及自己的感受談體會,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教師要珍視學生的個體感受。)
通過以上環節,歸納:
遠:許多株一簇簇
榕樹大
近:一株干:不可計數綠
根:垂伸茂盛
枝:臥富有生命力
葉:翠綠堆
⑶教師參與朗讀7、8兩段,進一步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體會、感悟榕樹奇特的美。
(評:把閱讀與質疑有機結合,把閱讀與思考有機結合,把閱讀與感悟有機結合,讓學生經歷“讀—思—悟—通”的學習過程,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行為中,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2.引入學習描寫群鳥的相關段落,體會百鳥齊飛的動態美。
⑴演示課件(群鳥齊飛圖,配樂朗誦課文),讓學生重點品味12、13自然段;
⑵自由練讀12、13自然段,再小組個人賽讀,每組評出最棒的一個人;
⑶小組推薦,選兩位同學朗讀12、13自然段;(課件配樂)
⑷交流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⑸師生共同感悟,這“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評:以不同形式的讀來代替講,在讀中理解文章內容,感悟表達技巧,拓展升華和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四.創設情境,進行語文實踐。
推薦“小鳥”參加鳥類演講比賽。課件出示主題:我們的生活多么快樂。
要求:根據課文12、13自然段的內容,發揮想象,自由表達。
1.以小組為單位,自由練說,評出一位高手參賽。
2.生準備后交流,生生互相評價。
小結:精彩的演講,使我們更加喜愛大榕樹,也更加珍惜我們快樂自由的幸福生活。當然也忘不了人類對我們的友善與保護。此時,我們也更能體會出巴金老爺爺的贊嘆:
齊讀:“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
(評:把演講這一學生熟悉的活動方式引進課堂,把教材“還原”成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現實的、生活化的“生命態”中展開“對話”,活化了教材。)
五.自選練習
教師出示以下三組不同形式的練習,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長任選其中一項,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1.摘抄:把本課中自己喜歡的好詞佳句或精彩片段摘抄下來;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28-0041-02
妊娠糖尿病是指在妊娠期間首發的糖代謝異常,持續高血糖狀態和血糖劇烈波動對孕產婦和圍產兒均存在一定的危害,導致不良的妊娠結局,因此妊娠期合理控制血糖對母嬰結局十分重要[1]。筆者所在醫院比較了分次胰島素皮下注射和胰島素泵持續輸注治療妊娠糖尿病的療效,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9月-2012年8月筆者所在醫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9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空腹血糖(FPG)≥5.3 mmol/L、100 g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1 h血糖≥10.0 mmol/L、OGTT 2 h血糖≥8.6 mmol/L、OGTT 3 h血糖≥7.8 mmol/L,符合上述兩項或兩項以上者。研究對象剔除合并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妊娠期高血壓、已發生酮癥酸中毒、高滲昏迷者。根據隨機數表法分組,A組患者39例,年齡24~38歲,平均(28.54±4.25)歲;體重58~72 kg,平均(64.52±5.61)kg;孕周24~38周,平均(31.28±2.56)周;其中初產婦22例,經產婦17例。B組患者40例,年齡22~36歲,平均(27.86±4.33)歲;體重60~74 kg,平均(64.73±5.58)kg;孕周25~37周,平均(31.35±2.83)周;其中初產婦24例,經產婦16例。比較兩組患者年齡、體重、孕周、孕產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控制飲食,每日的飲食攝入既要能夠保證維持妊娠的熱能和營養,不產生饑餓性酮體,又不至于升高血糖,影響胎兒發育,并注意適度運動。在此基礎上A組患者接受分次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分別于早、中、晚三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諾和靈30R,起始劑量為0.4 U/(kg?d),根據血糖水平適當調整劑量。B組接受胰島素泵持續輸注治療,采用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基礎量諾和靈R,三餐前皮下輸注負荷量諾和靈R,起始劑量為0.4 U/(kg?d),基礎量和三餐前負荷量各占總量的50%,分時段設置輸注量[2]。采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監測患者血糖水平的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血糖飄移度和低血糖發生率的差異。
1.3 評價指標
空腹血糖控制在5.6~6.7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6.7~7.8 mmol/L者認為血糖控制達標。當血糖水平低于2.8 mmol/L,患者出現頭暈、乏力、出汗、肌肉顫動等癥狀可判斷為發生低血糖反應[3]。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比較兩組血糖飄移度和低血糖發生率發現,B組與A組比較,血糖飄移度明顯較小,低血糖發生率明顯較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妊娠糖尿病多發生于妊娠中晚期,如血糖水平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發生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昏迷,易導致流產、早產、胎兒畸形、巨大兒、胎兒窘迫等嚴重不良后果,影響妊娠結局。在控制飲食、適度運動的基礎上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4]。
妊娠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不僅與血糖水平升高相關,還與血糖水平劇烈波動有關,有研究表明血糖水平劇烈波動的危害性甚至超過了持續高血糖水平的作用。血糖漂移度是各時段血糖值的標準差,反映了血糖水平的變異程度,如血糖飄移度過高,提示血糖水平波動較大[5]。
與傳統的三餐前皮下注射胰島素方法比較,應用胰島素泵可模擬生理性胰島素分泌模式,具有更好的藥代動力學效果,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妊娠期這一特殊的生理時期,孕婦本身代謝增加,加之胎兒的消耗影響,在夜間更易出現低血糖,妊娠中、晚期糖皮質激素、孕酮、雌激素、胎盤泌乳素等具有胰島素拮抗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也會引起血糖升高。尤其是糖皮質激素的“黎明現象”作用下,早餐后血糖更難控制。而胰島素泵持續皮下輸注可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通過靈活設置相應的時段參數,調整基礎胰島素的輸入,更加平穩有效地控制血糖。此外妊娠期女性常需要少量、多餐進食,傳統的分次皮下注射法較繁瑣,劑量也不好控制。胰島素泵可將三餐前追加的胰島素分次進行小劑量追加,避免了多次皮下注射的痛苦,操作也更加方便[6]。
本研究中與分次注射胰島素者相比,采用胰島素泵治療方案的患者血糖飄移度較低,治療期間低血糖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較低,提示采用胰島素泵治療可以達到更加穩定的血糖控制效果,使妊娠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其妊娠結局。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妊娠糖尿病的治療中應用胰島素泵,療效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可維持血糖水平穩定,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吳靜,薛耀明,李晨鐘,等.利用動態血糖監測系統觀察妊娠糖尿病患者孕中晚期的血糖漂移[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0,18(6):449-451.
[2]董淑芬,姜廷輝,那昕,等.胰島素泵聯合人胰島素在妊娠糖尿病治療中的應用及護理[J].職業與健康,2011,27(12):1435-1437.
[3]陳頻,葉洪江,王惠玲,等.速效胰島素諾和銳治療妊娠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臨床研究[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1,13(6):486-490.
[4]覃冠德.妊娠糖尿病胰島素治療過程中低血糖癥原因分析[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2,7(6):3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62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50例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36~78歲。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46例;糖尿病病程5~30年,空腹血糖(FBG)8.2~22.0mmol/L,餐后血糖(PBG)12.0~2.95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IC)7.6%~14.2%,38例有不同程度周圍神經炎,30例有糖尿病腎病,34例伴有視網膜病變。隨機分為兩組,兩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依據:①糖尿病病史;②持續或反復發作的上腹部不適1個月以上,包括以下癥狀中的3項或以上: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體重減輕。③經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或B超證實胃排空延遲、胃內有大量潴留液。④輔助檢查包括鋇餐、B超、胃鏡、實驗室等檢查排除食管、胃及十二指腸、肝、膽、胰及腸道等器質性病變。⑤無結締組織病、嚴重心腦血管病、精神病。
治療方法:50例糖尿病胃輕癱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5例,對照組25例,所有病例均給予糖尿病正規治療,即嚴格控制飲食、適量運動、皮下注射胰島素。治療組在該基礎上口服曲美布丁片,每次0.1g,每日3次,飯前30分鐘服用,同時加用六味安消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飯后服用;對照組單用曲美布丁片口服,每次0.1g,每日3次,飯前30分鐘服用。療程均為3.0天。
療效觀察:療程結束后隨訪病人,根據觀察指標(腹脹、早飽、厭食、噯氣、惡心、體重減輕),結合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或B超檢查制定療效。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復查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或B超示胃排空正常,胃內無潴留液。②有效:癥狀減輕或觀察指標中部分癥狀消失,復查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或B超示胃排空延遲,胃內潴留液明顯減少,胃蠕動加快。③無效:癥狀無減輕或部分癥狀較前加重,復查上消化道鋇餐透視或B超示排空延遲,胃內潴留液無變化或較前增多。
統計學處理:治療前后用X2檢驗。P
結 果
治療組25例,顯效20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為96.0%,無效1例;對照組25例,顯效11例,有效11例,總有效率88.0%,無效3例。2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討 論
胃輕癱是指胃的排空極度延緩,糖尿病患者由于多種代謝紊亂而發生嚴重的胃排空延緩,即為糖尿病胃輕癱[1]。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慢性并發癥,是常見的胃腸動力疾病。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持續增長,據文獻報道,2型糖尿病患者中固體胃排空延遲者占30%~50%[2]。它的主要特點是胃動力下降、胃排空遲緩、胃節律紊亂,而導致胃潴留。常見的癥狀包括早飽、惡心、腹脹、嘔吐、呃逆、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糖尿病胃輕癱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①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②胃腸道激素失調;③糖尿病微血管病變;④高血糖;⑤胃電節律紊亂等。
根據上述發生糖病胃輕癱的原因,首要的治療是控制血糖,可以直接解除由于高血糖導致的胃、十二指腸動力障礙,同時可以間接減緩患者的植物神經病變。由于胃植物神經病變是胃輕癱最重要的原因,故緩解神經病變的治療都可以治療胃輕癱[3,4]。曲美布丁為外周性腦啡肽類似物,作用于外周阿片肽受體,也通過離子通道途徑調節腸運動,對全消化道運動均有調節運動,對全消化道運動均有調節作用[5]。并促進胃排空,增加食管下端括約肌壓力,同時還具有末銷鎮吐作用,因此使用曲美布丁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改變了以往應用動力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及易引起腹瀉[6]等不良反應。六味安消膠囊由中藥土木香、大黃、山奈、訶子、堿花、寒水石等組成。具有和胃健脾、導滯消積、行氣止痛、清熱潤腸之功能。曲美布丁與六味安消膠囊聯用治療糖尿病胃輕癱,作用協同,加強胃動力,不良反應少,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改善胃腸功能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姚民秀,李盈,尹濰.糖尿病胃輕癱的治療進展.臨床薈萃,1997,19(12):881.
2 柯美云,藍宇.糖尿病胃腸并發癥的動力障礙及其機制.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3,19(3):164-165.
3 藍宇,吳政玲,張日霞,等.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及其相近端胃功能的影響.基礎醫學與臨床,2005,25(增刊):228-229.
[中圖分類號] R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1(a)-0040-02
伴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時,由于患者的血糖水平過高,其手術風險相對非糖尿病明顯更高,容易導致手術治療效果欠佳,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如何選擇合理的麻醉方法是降低糖尿病患者手術風險的關鍵,常用的麻醉方式包括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而關于這兩種麻醉方式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還有待臨床進一步的探討[2]。該次研究通過對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00例糖尿病患者進行隨機對照分組,其手術麻醉方式分別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以比較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在糖尿病患者中應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手術治療的糖尿病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進行擇期手術治療,均具有糖尿病史,其空腹血糖達到7.0 mmol/L,餐后2 h血糖達到11.1 mmol/L[3]。此次研究在患者及其家屬知情的情況下獲得其同意,且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審批許可。按照隨機分配原則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9例,年齡為50~85(67.84±14.51)歲,糖尿病病程為2~16(9.13±4.59)年,包括23例膽結石患者、12例子宮肌瘤患者、15例闌尾炎患者;觀察組中,男20例,女30例,年齡為51~85(68.06±13.42)歲,糖尿病病程為2~17(9.75±4.64)年,包括22例膽結石患者、13例子宮肌瘤患者、15例闌尾炎患者。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前,對患者的血壓和血糖進行控制,使患者的血壓、血糖維持在穩定水平,確保患者水電解質保持平衡、尿酮呈陰性,禁飲。麻醉前45 min,于患者肘部建立靜脈通路,將乳酸鈉林格溶液注入,再進行麻醉。對照組患者的手術麻醉方法為全身麻醉,麻醉誘導采用0.04 mg/kg咪唑安定、0.1 mg/kg芬太尼、2 mg/kg丙泊酚、1.5 mg/kg琥珀膽堿,氣管插管,麻醉維持以1.5 L/min的速度給予患者氧化亞氮與氧氣混合氣體、濃度為1%~2%的異氟醚吸入,并間斷靜脈注入維庫溴銨、芬太尼;觀察組患者的手術麻醉方法為硬膜外麻醉,采用穿刺針于患者T9~10至L3~4椎間隙進行穿刺,將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和濃度為0.33%的丁卡因注入,達到阻滯范圍(T4~L5)即可,再給予1 mg/kg哌替啶、0.05 mg/kg氟哌利多。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的平均動脈壓、心率,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結束時、手術后3、24 h的血糖情況,并于術后24 h對患者的尿酮進行檢測,比較兩組患者的尿酮陽性率。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麻醉前后的平均動脈壓、心率變化情況
麻醉后,兩組患者的平均動脈壓、心率均明顯增高(P
2.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點的血糖情況
觀察組患者手術結束時、手術后3、24 h的血糖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尿酮陽性率
術后對患者的尿酮進行檢測后發現,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尿酮呈陽性,其尿酮陽性檢出率為4%,對照組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尿酮呈陽性,其尿酮陽性檢出率為18%,觀察組患者的尿酮陽性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術是一種外科治療手段,通過在人體局部進行操作,達到去除病變、修復損傷的效果。由于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創傷,故在手術中存在一定的風險,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較高,胰島分泌功能出現障礙,在麻醉后或手術后容易出現血糖增高情況,這主要是因為在手術過程中,患者機體由于受到外界刺激,往往會生成兒茶酚胺,釋放大量的皮質醇及胰高糖素,導致糖原分解能力逐漸增強,葡萄糖的吸收受到影響,血液中的糖含量異常增高,表現為血糖增高,嚴重時還可能會導致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4]。因此,如何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手術風險是臨床治療伴有糖尿病的手術患者時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由于糖尿病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或手術后出現血糖增高,與手術麻醉密切相關,故選擇合理的麻醉方式至關重要[5]。臨床上的常見麻醉方式為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其中,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狀態下患者的大X皮層投射系統無法阻斷傷害性刺激的傳導,導致患者的兒茶酚胺分泌過多,進而導致患者的神經興奮性增強,容易引起血壓增高、心率加快等應激反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穩定較為不利,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手術被迫中斷[6]。硬膜外麻醉主要是通過將物直接注入到椎體中,可使物的藥效直達中樞神經,對傷害性刺激向中樞神經的傳導進行有效阻斷,從而減少兒茶酚胺等活性物質的分泌,使患者機體內環境保持穩定,血糖代謝維持正常狀態,從而減輕手術操作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響[7]。
該次研究旨在比較兩種麻醉方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發現,盡管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均出現一定幅度的波動,但麻醉后觀察組的平均動脈壓、心率均低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手術過程中應盡量選用硬膜外麻醉,不僅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血糖影響較小,還可降低尿酮陽性率,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陳振明.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對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血糖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14):110-111.
[2] 桂俊杰,鄭守權,南美紅,等.探討糖尿病患者外科手術麻醉的臨床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3,4(21):36-37.
[3] 王穎.糖尿病患者外科手術麻醉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7(7):164.
[4] 郭東升.不同麻醉方式對妊娠期糖尿病產婦血糖水平影響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2):50-51.
[5] 榮學武.麻醉在糖尿病病人外科手術中的效果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8(5):113.
(廣東東莞市人民醫院廣東東莞523000)【摘要】目的 探討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臨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在我院手術切除前列腺增生病例的臨床資料,其中300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100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分析兩組病例術前、術后相關指標,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沖洗液吸收量、導尿管留置時間以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治療前列腺增生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并發癥少等諸多優點,且與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相比,其安全性更高。 【關鍵詞】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中國分類號】 R69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4-0458-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URP and TUERP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our hospital surgical resection of prostate hyperplasia cases clinical information, including 300 cases by TUERP,100 case byTURP, analyze and compar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lated index.Results the research group peri-operative bleeding, operation time, flushing liquor uptake, Lien catheters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a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IPSS and QOL score, Qmax and bang PUV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are greatly improved, But the two groups of postoperative contrast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1.2手術方法:所選病例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者腰麻,取膀胱截石位。研究病例采用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經尿道直視下將電切鏡放置于精阜稍遠端,觀察前列腺增生情況,在精阜近端6點處往下切割至前列腺內外腺間隙,并向左右擴大切割范圍。于6點處將電切鏡鞘置入內外腺間隙,前推和擺動內腺部分將其撬離外腺,若出血及時用電凝止血。若內外腺比較粘連,使用切割電流銳性分離,當分離至5-7點位置距膀胱頸部1-2cm處時,向兩側葉逐漸擴大撬離范圍至12點位置,最后切除整個增生腺體大塊,用Ellik沖洗器吸出組織碎片進行病理檢查。對照組患者采用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于5-7點位置電切切割中葉至暴露白色環形纖維的前列腺外科包膜,然后進行腔內分割左右兩側葉,最后切除整個增生腺體,進行創面止血。術后留置導尿管并用生理鹽水持續沖洗膀胱。術后詳細記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導尿管留置時間等指標以及并發癥情況,并對比分析手術前后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生活質量評分QOL,最大尿流率Qmax以及膀胱殘余尿量PUV。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P
表1 兩組手術觀察指標對比分析(X±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評價參數對比分析(X±s)3 討論3.1 TURP與 TUERP:由于TURP采用逐層切割方法,術后很容易殘留腺體組織,導致復發,而且繼發出血、低血鈉、尿失禁的發生率均較高,另外增生腺體大小限制了TURP手術的適應證。而TUERP在切除過程中判斷內外腺更準確,其結合了前列腺切除術經尿道手術和開放性的特點,主要技術要點是手術者可使用Gyrus-PKS被動式工作手件結合鏡鞘前端以及電切環來進行推切技術,可以較好地掌握切除深度,更清楚且容易地將前列腺腺瘤剝離并剜除,可在有限的手術時間內切除增生組織,更徹底切除外科包膜內前列腺部增生組織,減少了前列腺增生復發的可能性。并對內環境以及臟器的影響小,遠期療效可能更好,尤其適用于既往患有前列腺炎或者前列腺體積較大的病例[3]。另外切開黏膜找到增生腺體與外科包膜的界面是本手術的關鍵,過淺或過深均會影響到增生腺體的剝離效果,這要求手術者必須具有相關的臨床手術實踐經驗。 4.總結通過對本組資料進行研究顯示TUERP切除前列腺增生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等指標均優于TURP,而術后兩組IPSS和QOL評分,Qmax以及PUV基本一致,說明兩組取得了一樣的治療效果,而TUERP術中切除增生組織徹底,出血更少,手術時間更短,其安全性更高,另外其可以有效避免修切前列腺尖部時誤傷尿道外括約肌,降低發生尿失禁、復發性尿梗阻以及排尿困難的發生率[4]。總之其具有出血少、療效好、并發癥少,復發率低,性價比較高等優點,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另外有文獻[5]報道將TUERP聯合TURP治療前列腺增生同樣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值得對TUERP和TURP進行進一步研究。參考文獻[1]劉孫偉,王書華,等.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療效及安全性比較[J]. 右江醫學.2010,4(38):400-401.[2]阿力木江?吐拉洪.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療效比較[J]. 現代預防醫學,2011,8(38):1576-1577.[3]溫天奮,何志新,等. 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與電切術的比較[J]. 中國當代醫藥.2009,8(15):16.[4]王強東 ,董振佳 ,羅時龍.經尿道雙極氣化前列腺剜除術40例報告[J],實用臨床醫學,2005 ,5(6):82-83.[5]柳榮強,高鑫.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與經尿道前列腺剜除術聯合治療前列腺增生癥的臨床體會[J].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7(6):719-720.96
[中圖分類號] R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12(c)-0131-02
Analysis of Effect and Security of Initial Periodontal Combined with Tinidazole Capsules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odontitis
CAO Qian, ZHANG Jie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enter Hospital, Langfang, Hebei Province, 06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and security of initial periodontal combined with Tinidazole Capsules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odontit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periodontiti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th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ente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4 to October 2015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the control group(34 cases)were given initial periodontal treatment, the research group(45 cases)were given tinidazole capsul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plaque index, sulcular bleeding index, attachment loss, mobility change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laque index, sulcular bleeding index, attachment loss and mobility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0.86±0.21),(0.80±0.23),(1.93±0.51)mm and (1.06±0.37)mm vs(1.06±0.41),(1.23±0.33),(3.16±0.47)mm and(1.39±0.41)mm,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y comparison,(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initial periodontal combined with tinidazole capsules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eriodontitis is obvious, which is worth promo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Initial periodontal; Tinidazole capsules; Diabetic periodontitis; Security
糖尿病的牙周炎發病、病變程度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糖尿病性牙周炎為糖尿病主要并發癥之一,此病癥其發生與發展既包括糖尿病導致的全身與局部性缺陷,同時包括感染特點,主要有:牙菌斑形成、厭氧菌以及牙齦桿菌感染等,臨床表現為牙周袋的形成、牙齒松動、牙齦充血以及牙槽骨吸收[1-2]。該研究為尋找治療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有效方式,整群選取中國石油中心醫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79例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行不同治療方法并觀察其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并回顧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中國石油中心醫院收治的79例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臨床資料,按不同治療方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與研究組(45例),前者男女比例16:18,年齡35~75歲,平均(61.62±5.17)歲,病程1個月~9年,平均(4.25±1.33)年;后者男女比例21:24,年齡36~74歲,平均(63.22±4.18)歲,病程1個月~8年,平均(4.17±1.05)y;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牙周檢查,指導口腔衛生,化驗血糖等指標并記錄,對患者齦上潔治與齦下刮治,同時平整根面,采用3%的過氧化氫+0.9%的氧化鈉溶液注射交替沖洗,棉球隔濕,采用2%的碘甘油對牙周袋實施上藥。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替硝唑膠囊(H10970376, 0.2g)口服,2粒/次,1次/d;兩組均治療6 d。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菌斑指數、齦溝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松動度變化情況,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方法
數據用SPSS 21.0軟件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組間比較行t檢驗;百分比(%)表計數資料,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比較
兩組菌斑指數、齦溝出血指數、附著喪失、松動度改善情況均明顯改善(P
2.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3例(6.67%)患者于服用藥物過程中出現惡心、納差以及金屬味,但患者自愿繼續治療,未進行處理,于療程結束2 d后,上述不良反應自行緩解并消失;對照組未出現明顯不良反應;兩組患者于治療中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牙周炎為當前發病率較高的感染性病癥之一,不僅對人體口腔健康造成影響,同時為糖尿病及冠心病等諸多系統性病癥產生與發展之危險因素,而多種病癥相互作用將加劇患者牙周組織的破壞風險與速度[3]。為尋求治療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有效方式,該研究予以中國石油中心醫院收治的79例糖尿病性牙周炎患者行不同治療方法,并觀察其效果與安全性。
該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菌斑指數(0.86±0.21)、齦溝出血指數(0.80±0.23)、附著喪失(1.93±0.51)mm、松動度(1.06±0.37)mm優于對照組(1.06±0.41)、(1.23±0.33)、(3.16±0.47)mm、(1.39±0.41)mm,且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6.67%,未經治患者自行好轉且無嚴重不良反應,表明牙周基礎聯合替硝唑膠囊治療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較高。其結果與陳新等研究中糖尿病牙周炎患者相關炎癥因子數據的改善相符合,考慮分析可能因為:糖尿病患因其自身抵抗外來細菌及病毒防偽功能下降,膠原蛋白異常代謝,末梢血管異常及傷口復原的能力降低等原因,導致維護牙周組織健康的能力削弱。而傳統牙周基礎治療過程中,可將患者牙菌斑與牙石去除,同時可將牙周袋中壞死組織及其潰瘍上皮、炎性肉芽同時刮除,為牙齦及其根面附著創造有利條件[4]。但由于牙周袋芽體解剖存在復雜性,且糖尿病存在易遭受感染的特點,導致臨床中單純牙周基礎治療并不能實現理想效果[5-6]。替硝唑膠囊作為新型硝基咪唑衍生藥物,其于治療梭形桿菌、消化鏈球及厭氧菌等牙周疾病中,可發揮高效抗菌效果,其用藥方便,且局部性藥物濃度較高,從而擁有較好滲透性,充分實現對口腔內厭氧菌的較好控制,達到治療糖尿病性牙周炎的目的,且與牙周基礎治療聯合運用,療效高且療程短,無嚴重不良反應[7-8]。但該研究受條件制約,未分析聯合治療對患者遠期生活所造成的影響,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與探討。
綜上所述,牙周基礎聯合替硝唑膠囊治療糖尿病性牙周炎的效果顯著,且無嚴重不良反應,聯合治療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付敏,呂巖,郭斌.維生素D3對老年糖尿病性牙周炎的免疫調節作用[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12,10(1):45-48.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8.
[3] 馬敏,趙曉帆,李曉潔,等.牙周基礎治療對寧夏地區回、漢人群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糖、脂代謝的影響[J].口腔醫學研究,2014,30(1):63-66,69.
[4] 陳新,譚新偉,劉洪臣,等.鹽酸米諾環素聯合替硝唑治療2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病的臨床研究[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4,29(6):664-667.
[5] 韓春,柯杰,趙桂芝.糖尿病性牙周炎與氧化應激的研究進展[J].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12,22(8):484-488.
[6] 盧淑青,修殿芳,密保琴.牙周基礎治療35例糖尿病性牙周炎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3,15(7):92-93.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基本資料本次研究對象為我院2010年到2012年收治的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患者的病史均超過1年,并且都經過過主要治療。其中男性患者有26例,女性患者有24例,患者的年齡最小的為63歲,最大的為78歲,平均年齡為71.3歲。患者的體重指數在20到29千克每平方米之間。所有患者在最近兩個月期間的血糖控制情況比較差,并且糖化血紅蛋白的比例超過10%。所有接受研究的對象經過全面的檢查均排除心肌梗塞、腦出血、腦血栓、各種腫瘤以及高熱感染等不能夠順利通過本次研究的疾病。
1.2方法采用隨機的方式將5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均分成兩組每組有25例患者,一組作為甘精胰島素組對其采用甘精胰島素加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一組作為中效胰島素組對其采用中效胰島素加門冬胰島素進行治療。對于兩組患者均在晚上21點前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胰島素。胰島素的用量為:最開始的時候,分別以甘精胰島素和中效胰島素作為基礎胰島素,用量為全天的一半,剩下的用量采用門冬胰島素,將門冬胰島素均分成三組,于每餐前采用皮下折射方式注射。根據患者的血糖情況可以在早餐前對中效胰島素組患者注射一定量的中效胰島素,沒經過兩三天的治療就根據病人的血糖情況調整一下甘精胰島素和中效胰島素這兩種基礎胰島素的用量。每天三餐前后和患者睡覺之前分別采用指尖測試的方法測試患者的血糖水平。在入院時對患者的血紅蛋白糖化水平、血常規、尿常規、心肺肝等進行全面的檢查,經過兩周的治療之后再對患者相應的指標進行檢測,統計并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指標變化情況。
1.3治療效果評定經過兩周的治療之后,患者出現全身危重疾病或者是胰島素全面的使用量不低于1IU/kg.wt,患者就應該退出本次試驗研究。患者全天血糖水平均低于4.0mmol/L的為低血糖,患者空腹時血糖水平≤7.8mmol/L或者是餐后兩個小時的血糖水平≤11.1mmol/L定義患者的血糖水平達標。
1.4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對于治療過程中得到的相應數據統計資料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如果得到P
2結果
2.1入院之前兩組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比表見表1。
2.3兩組患者的安全性比較在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都通過了本次試驗研究,甘精胰島素組患者中有1例出現了低血糖,中效胰島素組患者有6例出現了低血糖。兩組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比例存在統計學差異,并且甘精胰島素組患者的比例明顯低于中效胰島素組患者的(P
3討論
通過本次試驗研究可以得到兩種胰島素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標均能夠發揮有效的控制作用,并且這兩種胰島素在治療老年糖尿病的過程中均不會導致患者出現全身性的重大疾病而退出治療,這說明兩種胰島素在治療老年糖尿病中具有一定的臨床醫用價值。通過最終的治療效果以及安全性分析可以得到,甘精胰島素能夠使患者的血糖變化幅度相對較小,達標時間相對較短,基礎胰島素的使用量相對較低,發揮效果的作用時間更長,控制效果更加有效,導致患者出現低血糖的比例比較低,因此,甘精胰島素性對與中效胰島素具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和更高的安全性。
因此,綜合考慮甘精胰島素在治療老年糖尿病過程中,注射次數少、用量少、出現低血糖風險的概率小、血糖波動范圍小、藥效時間長等諸多的優點。在臨床上使用甘精胰島素的安全性相對于中中效胰島素更高。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03-87-03
原發性高血壓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的以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原發性高血壓的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1],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2]。近年研究顯示,血尿酸(serum wricacid,SUA)水平與高血壓的發生、發展存在著相關性[3-4],提示血尿酸水平可能是高血壓病的危險因素或獨立的預報因子之一。筆者通過纈沙坦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的比較研究,旨在探討兩種藥物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果及對血尿酸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2月~2013年3月在本院就診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84例作為觀察對象。全部病例診斷均符合WHO高血壓指南診斷標準的和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標準進行診斷,即靜息狀態下經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血壓測定,血壓值或測定所得的平均值均超過正常(收縮壓≥140mm Hg和/或舒張壓≥140mm Hg)。全部病例均能夠排除繼發性高血壓,伴有性低血壓、心動過速;除外心力衰竭、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死病史者;或有嚴重的肝、腎功能障礙者;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共入組84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其中治療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41~75歲,平均(65.3±6.5)歲;病程1~14年,平均(4.3±1.6)年。對照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齡42~74歲,平均(64.8±6.9)歲;病程1~13年,平均(4.7±1.4)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顯著性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在低鹽、低脂飲食的基礎上予以纈沙坦片80mg,每日1次,空腹或餐前口服。治療組:在低鹽、低脂飲食的基礎上予以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達藥業集團(吉林)有限公司,H19991083]5mg,每日1次,空腹或餐前口服。兩組療程均為8周。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值、血壓達標率及血尿酸水平。診所血壓達標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中制定的降壓目標,計算診所血壓達標率。血壓達標標準為: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完成統計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壓值變化比較
由表1可見,兩組治療前收縮壓、舒張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收縮壓、舒張壓與同組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后血壓達標率比較
由表2可見,治療組治療后血壓達標有26例,
2.3 兩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前后血尿酸變化比較
由表3可見,兩組治療前血尿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治療后血尿酸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血尿酸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體內產生嘌呤后,會在肝臟中再次氧化為(2,6,8-三氧嘌呤),有20%來源于含嘌呤或白的食物,其余的80%由體內合成或核酸分解代謝產生;2/3尿酸經腎臟隨尿液排出體外,1/3通過消化道和汗液排出。當機體嘌呤代謝發生紊亂和(或)腎臟等排泄障礙均可引發血中尿酸水平增高。實驗研究表明,血尿酸可能通過炎癥物質、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S)及胰島素抵抗等機制導致高血壓的發生[5]。與此同時,高血壓狀態下微血管病變能夠致使組織缺氧,增加血乳酸水平,使腎臟清除尿酸減少,且能增加尿酸形成過程中的次黃嘌呤、腺嘌呤以及酶等底物。高血壓的發病隨著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升高。有研究報道,高血壓和腎臟本身疾病引起的腎臟病變時導致高血壓患者血尿酸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6]。
目前,已證實長效鈣離子拮抗劑(CCB)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s)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有較好的降壓效果。纈沙坦是一種口服有效的特異性的血管緊張素Ⅱ(AT1)受體提起拮抗劑,它能夠選擇性地作用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亞型,使AngⅡ與血管緊張素Ⅱ受體結合被阻斷,使血管收縮和醛固酮的釋放被抑制,從而產生降壓作用。本組研究結果顯示,纈沙坦與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均能改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李嶠,金文,王妍芳.纈沙坦對社區老年原發性高血壓的療效評價[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5):361-362.
[2] 張德太,宋斌,張科,等.長病程高血壓患者早期腎損害多指標檢測的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9):1934-1935.
[3] 張華,畢海寧,施文賀.不同分級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癥患病率的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1):252-253.
[4] 曾曉瓊,劉淘真,史俊敏,等.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血尿酸水平與高敏C反應蛋白的關系[J].貴州醫藥,2007,31(5):446-447.
1.2研究方法:兩組患者在停用所有口服降糖藥之后,仍繼續按以往飲食控制及運動治療,優泌樂25組使用優泌樂25 (雙相賴脯胰島素25/75,美國禮來公司生產)早、晚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優泌林30R組使用優泌林30R(人胰島素30/70,美國禮來公司生產)早、晚餐前30 min皮下注射,為期26 w的臨床治療觀察,治療的起始劑量均按每日早0.2 U/kg、晚0.1 U/kg計算,在每周監測血糖的基礎上調整胰島素用量,每次增減2~4 U,分別在治療13、26 w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患者以下指標:7個時間點血糖(三餐前后、睡前,每周測一次7個時間點血糖各取平均值)、HbA1c、尿微量白蛋白(尿Alb)、體重(BMI),并以問卷形式記錄治療開始時和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實驗結束時胰島素使用劑量及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且在治療開始和結束時檢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指尖血糖采用美國強生穩豪型血糖儀測定,HbA1c和尿Alb由德國拜耳公司提供的快速測定試劑盒,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由本院生化室統一檢測。
1.3統計學處理:數據均用x±s表示,兩組間數據比較及組內治療前后對照均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
2結果
2.1一般資料比較:40例患者均按要求完成試驗,兩組患者在使用胰島素治療前與治療后13、26 w進行BMI、血尿常規、肝腎功能、血脂檢測,差異均不顯著。
2.2主要觀察指標:兩組患者HbA1c在同組治療前與治療后26 w比較均明顯下降(均P
表1兩組治療前后BMI、尿Alb、HbA1c的比較
表2兩組治療前后7個時間點血糖水平比較(單位mmol/L)
2.3不良反應:40例患者在使用藥物治療期間均未發生肝腎功能損害、皮疹等,兩組患者均有輕中度低血糖發生,使用優泌樂25組低血糖發生率為10%較使用優泌林30R組低血糖發生率40%顯著降低(P
2.4使用藥物劑量比較:兩組患者均按血糖控制達標要求接受了26 w的藥物治療,優泌樂25組和優泌林30R組初始量各為(12.6±3.8)U/d和(12.6±4.6) U/d,治療26 w結束時兩組使用劑量為(28.2±8.4)U/d和(32.6±6.4)U/d比較差異不顯著,但優泌樂25組胰島素用量較優泌林30R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