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春朱自清課文解析大全11篇

      時間:2022-07-10 21:58:1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春朱自清課文解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春朱自清課文解析

      篇(1)

      2、學會從分析修辭手法入手,獲得運用修辭描寫景物的語言的特點,體悟句中所蘊涵的作者所表達出來的豐富情感。

      3、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于景物描寫之中表達內心的情感。

      [任務分析]

      1、起點能力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七年級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學生都比較喜歡寫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正好可以利用學生學習美文的興趣,從本文運用的比喻、擬人、襯托修辭手法入手,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品味作品透過語言美所表達出來的情感。同時,七年級的學生也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初步掌握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含義、運用及其在語言中的表達效果,進而探究思想感情。

      2、界定相關概念:

      (1)比喻: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點的乙事物來描寫或說明甲事物。它有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詞(表示比喻關系的詞語)、喻體(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依據描寫或說明的方式,比喻可分為“直喻”、“隱喻”、“類喻”、“借喻”、“對喻”、“博喻”、“簡喻”、“詳喻”、“引喻”、“虛喻”等十類。

      (2)擬人: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法,把本來不具備人的一些動作和感情的事物(包括物體、動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擬作人,把事物人格化,變成和人一樣的有感情、有語言、有動作的。擬人可以通過形容詞、動詞或名詞表現出來。

      (3)襯托:襯托是語文學科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襯,即用甲事物(賓)配襯乙事物(主),就顯得更清楚,更鮮明,更突出。襯托可分為正襯與反襯。

      [使能目標]

      1、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寫景)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所運用的修辭手法。

      2、粗解情意。分析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寫的景物特點及語言特點。

      3、聯想比較。能把握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與作者的情感之間有何相通之處。

      4、品味感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于景物描寫之中表達內心情感。

      [教學過程]

      一、原型定向階段

      (一)捕捉初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寫景)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的句子,并指出運用的修辭手法。

      典型例子:“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解析]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

      (二)粗解情意。分析運用了修辭手法的句子的景物描寫的景物特點及語言特點。

      1、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中景物的特點。

      (1)分析所寫景物有何特點,景物與比喻中的喻體、擬人中被人格化的事物之間的關聯。

      如上述例子:一圈小山有什么特點?搖籃的形態又是怎樣的?

      [解析]一圈小山和搖籃二者從形態上看是一樣的,四面高,中間低,都是四面邊緣起伏舒緩,中間平坦舒適,所以把一圈小山比作是搖籃。

      那些小山低聲說話,把小山人格化,賦予了人的有語言、有情感的特點。

      (2)如何運用比喻和擬人使得所描寫的景物更加具體、形象。

      如上述例子:把小山比成搖籃,搖籃是給誰睡的啊?搖籃給人以什么感覺呢?

      [解析]搖籃是嬰兒睡的,很舒適柔軟,給人以安全感,使得小山亦很溫馨。

      2、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景物描寫中的句子的語言特點。

      (1)比喻和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語言達到何種特點。

      [解析]運用比喻修辭手法,一圈小山和搖籃有相似之處,即二者邊緣起伏舒緩,四面高,中間平坦,使文章語言更加生動、形象,給人舒適溫暖的感覺。

      運用擬人修辭手法,即“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獨具魅力的語言給人以溫和之感,使文章語言更加具體可感,突出濟南的冬天是讓人感到安適的。

      (三)聯想比較。能把握運用修辭的景物描寫的語言特點與作者情感之間存在著何種相通之處。

      (1)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句子在語言上給人以何種感覺、體悟。

      如上述例子:濟南城能夠感受到小山給予的什么?小山又能給予濟南人們什么呢?

      [解析]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把小山比喻成舒適而柔軟的搖籃,給予人們的溫暖閑適的感覺,老城還在“安適地睡著”,小山不忍打擾,只是像哼唱搖籃曲一樣和濟南城“低聲地說”。不僅是對躺在搖籃里的濟南城說的,還是對生活在城里的人們說的,并且語言上呈現出清新流動的特點。

      (2)比喻和擬人的運用,使得語言生動形象,指出其表達的感情。

      如上述例子:運用了修辭手法達到流動的語言,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解析]從各個角度入手,生動真切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溫暖、舒適的喜愛之感,歡喜之情。

      (四)品味感悟。學會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表達出內心豐富細膩的情感。

      [解析]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得語言更加形象生動,也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很大程度上更加形象生動、真切深摯地表達作者對濟南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贊賞、驚嘆之感,字里行間蘊含著感人的脈脈溫情,潛藏著朦朧的春意,所以人們才會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使得寫景的整個畫面靈動起來了,想著想著也溫馨、暖和起來了。

      二、原型操作階段

      在原型定向階段通過學習目標獲得了原型。此階段要求操作活動以“捕捉初感―粗解情意―聯想比較―品味感悟”這一原型的整體框架展開的方式出現,依次按照模型的操作要求做出每個動作,不遺漏或跳躍,形成完備的動作動覺映象。

      基于上述原型,逐一分析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襯托修辭手法的所有句子:

      ①“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②“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③“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⑤“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⑥“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⑦“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

      ⑧“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⑨“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⑩“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篇(2)

      在一次次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如火如荼地展開著。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重視師生互動活動,以及互動活動的多樣性和有效性,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從而構建起主動、合作、探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于是出現了小組合作課、活動課、研讀課等教學表象。課堂活潑熱鬧,學生似乎行動起來了,原先沉悶呆板、平平淡淡的語文課有了很大的改觀。可我總覺得課堂上的主動權依然牢牢地掌握在教師手中,學生的行動還是離不開教師預設的思路。課堂上“活”的僅僅是表象,而不是實質。如何實現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角色轉換,依我之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一定的“余地”。

      一、時間上留有余地

      留白是藝術中的一種常見手法。藝術的魅力常常顯于“猶抱琵琶半遮面”和欲語還休的含蓄留白。文學作品是藝術,課堂教學也是藝術,高明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在時間上應該給學生留有余地,顯現自己的“留白”意識。文學作品表達的妙處,從某種程度上看,在于說與不說之間。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該發現和延續這樣的精妙之法。新課程強調,要重視發展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說的過多過實,把課堂塞得滿滿的,占據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那么發展學生的這些能力只能成為一句空談。學生不論是對文本的研讀,對文本問題的提出,還是對文本中蘊含情感的體驗與共鳴都需要足夠的時間空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自由討論得出的結論,即便有不足之處,也遠比老師灌輸的答案更有營養、更彌足珍貴。教師要有所“舍”,才能有意外的“得”。在課堂教學中在時間上對學生留有余地,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利于激活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為教學的深入進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但也要避免過猶不及。課堂上的時間是寶貴的,把時間空間留給學生,不是讓學生“放羊散漫”,而是要求教師精簡教學陳述,精選教學環節,從而實現更高的目標。因此一堂課根據不同的文本,教師要進行不同的時間分配,什么時候給學生研讀、思考、體驗,留下多少的時間空間,都需要老師根據教學經驗細細去把握,做到松弛有度。教授《變形記》時,我講解了卡夫卡的異性寓意,和學生探討了孫悟空的異性寓意,之后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知識、生活實踐,講述了自己發現的一些現代異性想象,分析了異性寓意。這個過程我認為是學生對書本間接知識的一個延伸、改造和升華。我給學生留下了50%的課堂時間,我覺得這是值得的。而在教授《勸學》時,我安排學生利用課前的預習時間去疏通文義,歸納實詞、虛詞,課堂教學時,針對有關荀子的學習的意義和學習的態度的觀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展開討論,我給學生預留了30%的時間,既不影響知識目標的完成,又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目標和情感的目標的重視。合理地規劃課堂時間,把學生和教師放在一個平等的地位上去看待,充分利用45分鐘,才能實現教學相長。

      二、內容上留有余地

      把課文內容說得通透明白,如同看一部未經剪切的毛片,失去了想象的空間,也就缺少了參與其中的樂趣和二度創造的激情。很多文學作品本身存有大量的空白,召喚讀者的自我解析,具有無窮的魅力,教師切不可在教學過程中輕易進行填充,讓作品失去靈魂,而應該把這些空白留給學生做“自耕地”。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詩中的空白留的富足,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觸動的又是何人之情,內容上總是留下一些激發人去想象、去體會的空白,而不是密密實實,不留縫隙的。莫泊桑的小說《項鏈》結尾是開放式的,充滿了無限的可能。得知項鏈是假的,馬蒂爾德是驚訝、悲傷、憤怒,抑或是高興?她往后的歲月是幸福的開始,還是悲劇的延續?如此充滿懸念的結尾,作者卻沒有寫出來,戛然而止,留下無窮的想象的空間。任何文字填充進去,都會限制另外的無數種想象的美麗,收不到“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老師需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參與文本,于“空白”中讀出“存在”、品味“存在”。

      空白具有召喚學生自主創造力的作用,它對學生呈現出開放的狀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情趣、見解對作品進行自由自主的再創造,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因此老師不僅要指導學生去關注文本中預留的空白,還要帶領學生去挖掘深藏在文本中的空白。魯迅的《祝福》,文章一開頭,就安排了主人公祥林嫂的結局,但從“我”疑懼自己害死了祥林嫂到短工的那一句“還不是窮死的”,看似有問有答的內容,卻在行文中留下了一片大空白——是誰害死了祥林嫂?是她的婆婆、是魯四爺、是柳媽、還是“我”?通過學生面對空白時的求知渴望,對空白步步挖掘,答案層層深入,抽絲剝繭的坦露出來,這樣的自我獲得,比教師的講授要更深刻,更能啟迪學生的心智。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發現這些空白之處,交給學生一塊自由發散思維、深入思考問題的領地。

      但內容上的留白也不宜太多,如果文本中已經有預留的空白,老師教學時,相對的要給學生一些冗余,冗余與留白是相對的,它保證了文本信息的確定、有序和可預見性,是學生接受信息、理解文本、重新整合,乃至最后的情感生成的基礎。如果不確定、不可預見的東西太多,文本的文字與內在指向之間的聯系被切斷或者太模糊,會讓學生陷入思維的混亂,每個字、每句話都認識,就是不知所云,對文章的表達主旨琢磨不透。教師主動從文本中給學生創造留白的空間時,既不能高冗余,又不能多空白,內容需要精挑細選,應該有利于進一步深化特定的主題、能讓學生據此聯想類比生成,把握好內容留白上的度。

      三、情感上留有余地

      篇(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打造卓越課堂的課程中,我們也應與《標準》的要求一致。“卓越課堂”要求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積極轉變學習方式。具體一點就是改變過去傳統的單純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愿學、會學、樂學,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享受的成功的幸福。這一要求是與《標準》中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致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新的學習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自學、導學、助學、評學。下面,我將論述這幾種學習方式在具體的課堂中運用與體現。

      一、教師導學

      “導學”不等于常規意義的“導入語”,它還包括“學習目標”出示。語文教學的導語設計,往往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文體類型、作家風格、作品的內容和具體寫作方法以及特定的教學環境(包括所教學生的思想水平、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年齡差異和個性特點,還有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而靈活運用的。而導入語的設計必須與你所設定的“學習目標”相契合。學習目標的設定也必須是“三維”的、有層次的、明確的。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留有空間,有既定目標,更應有“生成性目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盡最大可能發展自己的學習潛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如在學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學:“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繪過春天,贊頌過春天。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古代詩人描寫春天的佳句――杜甫《絕句》、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泊穿瓜洲》)……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奉為描繪春季的經典作品,朱自清先生的《春》,下面將進入自主學習階段,同學們要完成的學習目標是:朗讀課文,勾畫出你認為有韻味兒的詞語或者句子,并做批注;用結構圖的形式整理作者的寫作思路。這兩個學習目標既有知識與能力目標,也能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還提供了方法指引。在老師這樣導學下,學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自學,而第一個目標還給了學生極大的發揮空間,為后面的學習,對文章語言品味作了較好的鋪墊。

      二、當堂自學

      當然,在新課程背景下,“自學”的范疇非常廣。本處指的是課堂內的“自學”。卓越課堂對學生在課堂內的“自學”提出幾個層次的要求,以完成老師預設的學習目標;能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做好圈點;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大膽創見,實現生成性目標。當然,自學既是一種外在的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深層次的自我能力的培養。既有內在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又要在學生掌握一定學習策略的基礎上“會學”,同時還得在意志力的基礎上“堅持學”。因此在“自學”過程中,教師的“導學”仍然不能忽視。仍以《春》這一課的“導學”為例,其中一個“自學”目標是對自己認為有韻味的詞語進行勾畫并批注。關于批注,學生在小學階段應有所了解,但其精神內涵未必能夠把握。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中進行示例解析,使學生對“批注”這一形式有直觀的印象。

      三、同伴助學

      “同伴助學”是打造卓越課堂的必要學習方式。孔子也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擁有志同道合的學習朋友,對相互的學習是有極大提升的。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個班級一般有6~8個學習小組,一個小組有6個左右的學習伙伴。小組內按照“同質”或者“異質”分組。兩類分組各有優劣,當然分組的目的都是為了體現合作學習這一精神。同伴助學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可以在很多時機得以實施。課堂自學之后自然會產生疑惑,這個時候就可以發揮助學的功能,小組成員間相互答疑。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更是助學精神大放異彩的時候,小組成員擰成一股繩,將合作進行到底。

      四、活動展學

      所謂的“活動展學”,其實就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展示。在這里,一定要注意不能曲解了“成果”一詞。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公開課,學生對老師的提問都是對答如流,天衣無縫。老師預設的目標學生完美的實現,這樣的課堂不是卓越的課堂,這是弄虛作假的課堂,沒有任何生命力的課堂。真正的卓越課堂里,學生的“展示”是不確定的,是生成的,甚至是有破綻的,但正是這樣的展示,才是學生學習成果的最好展示。通過這樣原生態的展示,我們老師能夠近距離地觸摸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才能夠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指導后面的教學安排。通過這樣的展示,同學之間能夠看到自己及同伴的學習能力,能夠激勵先進,催促后進。總之,卓越課堂要求的展示學習活動形式不必拘泥,但必須是尊重學生的學習,以一切學生發展為本的展示活動。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卓越課堂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是成功的開始,卓越課堂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變革是不竭的動力,卓越課堂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讓我們和學生一起,朝“卓越”進發吧!

      【參考文獻】

      篇(4)

      【中圖分類號】G642

      曹明海先生在著作《語文教育文化學》中指出:"如果說基礎教育是人的成長與發展的必經之路,那么,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母語教育課程,則是陶冶人性,建構靈魂,完善心智,促進生命個體成長的搖籃。"在所有學科中,語文可以說是最貼近人的心靈,最接近人的生命的學科。每一個文學作品的誕生,都凝聚著作者對生活的感知,對生命的體悟。《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里提到:高中語文課程應該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始終在探討審美,在思索如何將新課標中對審美的要求落到實處。于是,大部分的老師借助多媒體,通過音頻、視頻,將文本轉化為靈動的音樂,轉變為可觀可看的影視劇,為了美而美,部分老師覺得改變了課堂形式,就達到了培養審美情趣的要求,表面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形似創新,實則換湯不換藥,結果只是讓語文課變成成了一堂音樂課、影視劇品評課,學生站立在文本面前,依然不知道這樣的文本究竟美在何處,他們都認為這樣的文學作品是美的,但是這種美不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的,是老師強加給他們的。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田芳曾說:"國語不是訓治之學,而是活思想問題,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所以,究其語文審美教學的最重指向,是對生命的思考,我們通過教材中的文本,通過我們的教學,讓學生去感受生命的律動,要讓學生知道擺在我們面前的生活無論是光鮮的,還是晦澀的,無論是令人歡欣的,還是讓人沮喪的,無論是一路鮮花,還是滿路荊棘,都會讓我們懂得生命的厚重,都會讓我們體驗到成長的快樂,都一樣值得我們珍視。所以語文的教學就應該直抵人的生命,直達人的靈魂深處。

      一、 告別"大一統"式的教學

      學術界一直都沒停止過對語文課程性質的大討論,20世紀50年代,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時代語文課成了一種變相的政治課,后來當人們意識到這樣的錯誤性時,在1956年又將語文課本中教材的選材選定為經典名著,于是語文課又成了活生生的純文學課,然而又有人提出這種純粹的文學欣賞忽略了對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在對語文學科不斷的認識和改革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介入對語文教學的討論、深思、探究,漸漸的語文的教學發展到了一個極端,工具性勝利的壓倒了人文性,對于人的培養,對于情感的教育慢慢淡化出語文課堂,開始出現了以教參中的觀點為主流觀點,進而操控整個課堂的"大一統"教學,不同教師對同一文本的解讀是完全相同的,不同學生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是完全相同的,所謂的"標準答案"壓制著學生的聲音,語文文本的理解漸漸成了一種公式化的解讀,古詩詞中只要出現懷古,就是詩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看到魯迅的小說就是對封建禮教的批判,這種刻板的"大一統"教學,讓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教條,于是造成學生在不認真閱讀文本的前提下,就先入為主的對文本進行"準確無誤"的解析。這些現象都讓當今的語文教學走向尷尬的境地,更多的學生認為,對于語文我學與不學,聽與不聽都是一個樣,我只需要背一背老師講的答題技巧,同樣能在考試中取得高分,這樣的"大一統"教學的確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了理想的分數,本是以"立人"為主的語文教育,慢慢成了"積分"的呆板化教育,"成績至上"論壓抑了許多孩子心靈的成長和個性的解放,不要說語文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就是最基本的人文關懷都在這樣"大一統"的教育中慢慢消失,在這樣枯燥的課堂里,學生的個人情感得不到重視,心靈得不到解放,個性無法張揚,于是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漠視生命,輕生的現象屢見報端。由此,我們不得不認真審視我們的語文教育,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對生命的思考太少太少,對生命的尊重度也太輕,我們一味的追求著升學率,卻忽視了最基本的人文關懷,我們一味的強調著標準化,卻忽略了學生是個有獨特思想的生命個體,我們始終在談論人文關懷,我們始終將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擺在最前端,可是在最為基礎教育組成部分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將生命教育淹沒在了這標準化的、"大一統"的教學里,我們生生將生命的美的體驗、對生命的尊重剝離出了我們的課堂,我們成了客觀的、非生命性知識的搬運工,卻忘了我們的文學是生命的載體,我們的語文教育是對生命的審視和解讀。將生命意蘊導向教育,讓語文教學充滿生命活力,是最有意義的教育,"使學生能夠敬畏生命,欣賞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喚起學生對生命的憐愛"。

      二、 師生對話--生命里的遇見

      讓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性,不僅僅要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要做學生的傾聽者,而學生則應該做一個教學的參與者。

      (一)教師要做學生的傾聽者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自己對生活的獨特認識,故而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學生內心的聲音,這種聲音不是教師灌輸的,不是教參約束出來的。就像伽達默爾所說的"理解一個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種對話中理解自己",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用心傾聽學生對自己的理解,對自己心靈感悟的表達。作家之所以能將平淡無奇的生活轉換成一種對生命的思考,在于作者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對生活中痛感的切身體察。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傾聽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領悟。郁達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荷塘月色》,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等等,不論哪個時代的文學作品,都是來源于作者對生活縝密的思考,我們通過對這些文本的解讀,要讓學生學會觀審自己的心靈,表達內心對生命的感受。春之明媚,夏之絢爛,秋之靜穆,冬之凜冽,不同的季節會帶給人不同的生命體驗;月華皎皎,光影交織的畫卷帶給人的感受并不非得是教參中所謂的作者由悲到喜,又由喜轉悲的情感變化;童年、少年、青年,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是一本巨大的深刻的教科書,所有的生活經歷都叫我們認清什么是成長。因此我們在解讀教材中的文本時,不能總是以教參為中心,將文本的內涵"讀"給學生聽,而是我們去聽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以自己的個體體驗去思考文本,表達內心,在文字與自己的生命體驗之間,學生才能真正的探究作者的內心,讀懂作者的靈魂,感受到作者心靈的搏動,最終喚醒學生真實的生命情感。

      (二)學生要做教學的參與者

      我們的課堂是師生間心靈的對話,言語的互動,缺失了任何一方的引導、表達,這個課堂都不能稱之為是一個成功的課堂。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在對課文進行解讀和處理的時候始終是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始終將學生引進課文中來,比如李鎮西老師再教授《沁園春長沙》時,對學生說:把自己當做青年,去讀這首詞。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告訴學生:在朗讀時,你就是朱自清。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學生不是一個單純的傾聽者,不是對文章的欣賞者,亦不是文章的評論者,而是整個教學的參與者,是文本的當事人,將自己放進文章中去,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作者,才能真正體悟到文中的情思,才能擦出智慧之光,才能激起心靈的碰撞。以置身事外的姿態去看待一個文本,以事不關己的心態去聆聽一個故事,永遠無法真正體會什么是生活的真諦,什么是生命的厚重,什么是內心的隱忍,什么是情感的爆發。從這樣的層面來說,我們的課堂又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她更像是一個人生舞臺,透過文字我們看到了世間萬象、人生百態。學生、教師,我們都是參與這百態人生的重要角色。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生命審視的過程,是精神成長的過程,沒有生命情懷的語文教學注定不會激起學生的共鳴,更無法讓學生獲得生命精神體驗與滿足。法國作家孔巴茲說:"未來的學校應該培養靈魂,鍛煉精神,優化情感,是學生成為熱愛世界的人。"這才是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語文教學的終極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篇(5)

      語言是語文學科的特質,教學中師生與文本對話實質是一場思想的交流和會晤。教師應從細處落筆,掌控作者情感抒發的著力點,深入文本,向縱深延展,分析語言的妙處,從而漸入佳境。如:“黑的人便搶過燈籠,一把扯下紙罩,裹了饅頭,塞與老栓;一手抓過洋錢,捏一捏,轉身去了。”(魯迅《藥》)按照小說情節演進過程來看,屬于故事的開端:“買藥”一節。對這一細節分析,著力點有二:一是動詞的使用;二是標點符號。

      “動詞是語言的骨頭,是建筑的材料。”(王安憶《小說家的十三堂課》)施事與受事本是一組相對的語義概念,與動作的發出者、接受者相關聯。教師可以從六個動詞入手,動作的發出者完全系“黑的人”,他占據主動地位,連貫、嫻熟、老練地發出:“搶、扯、裹、塞、抓、捏”。而受事者“華老栓”,明顯被這些一貫的動作驅使著,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人血饅頭”這筆交易就是在這樣一種場合下完成的。再探,分號將六個動作截取為兩段。“搶、扯、裹、塞”的語義中心指向是“人血饅頭”;“抓、捏”指向的是“錢”。施事者一串連貫的動作,最終指向是“錢”。革命烈士的鮮血,被這樣的兩個人,以一場交易,草草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諷刺背后的悲嘆,在語言深層結構分析中帶出的張力,彰顯著作者情感寄予的力度。

      二、析語法,煉語言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語言便是語文課堂的內核,脫離了語言解析的語文課堂會是什么樣子?一旦遇到幾個知名的作家作品,猛然下料,大談特談思想成就,孰不知,學生認知水平可能根本無法與“思想”接軌。活生生的語文課,便成了文學批評課。囿于應試,不考不教,造成學生語言知識的薄弱,大學老師責怪高中,高中老師責怪初中,試問,這樣的惡性循環何時休?

      錘煉語言,學習方法,巧妙運用應該是分析語言的常態。如:“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柔和的角度上。”(李樂薇《我的空中樓閣》)從語法角度分析這個語句:狀語倒裝。倒裝的目的是強調,簡單地說,誰倒裝強調誰。正常語序是:我的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上,十分清新,十分自然。顯而易見,小屋與山的位置關系:清新、自然。同理類推,“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狀語倒裝,強調的是:馬克思發現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就像達爾文發現的有機界發展規律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不難理解作者恩格斯對逝者的贊頌與評價。

      用語法知識分析語句,錘煉語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可是偏偏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東西,理應發揚光大的知識,卻少得可憐。語法知識的缺失,勢必給語文學科教學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不難理解,筆者在學生時代就學的文章,轉而為人師,這篇文章還“霸占”著大中小學教材,何故?從語法角度審視,經典永遠是經典。

      三、抓文眼,悟語言

      “文眼”是窺探文章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更是理解文章內涵、精神的一把鑰匙。如杜甫《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對于此聯,教師可能專注于描寫的景物有哪些?更甚者,課后練習也是這樣設計的。景物包括:“細草、微風、岸、危檣、夜、舟”。但是,“獨”字怎么理解?詩的內涵就在這個字上。“獨”字就是引領詩歌情感內涵的筋節。旅途中的夜晚,詩人踽踽獨行,“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用“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曠達氣象襯托詩人的“獨”。

      再比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水,一去不復返,隱喻時間。再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以愁緒喻流水。所以,才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李白《行路難》)再一層,“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詩人李白開篇就以“愁”字起筆,感喟時間易逝,無路請纓,一股愁情就已縈繞心間,揮之不去,這時的酒杯也就被詩人當作了媒介,一吐心中塊壘。恰逢三兩知己,“與爾同銷萬古愁”。“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不難發現,探究“文眼”對厘清作者情感抒發的“內燃點”和感情的基調大有好處。

      四、借修辭,看語言

      巧妙運用修辭手段可以給語言增色,這個道理誰都知曉。但語文學習,最終指向“用”,也就是“表達交流”。葉圣陶說:“閱讀和寫作,吸收和表達,一個是進,從外到內,一個是出,從內到外。”“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別康橋》)從字面梳理,“金柳是新娘”。常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在作者的筆端,反過來使用,將“物”看做“人”,仿佛依依惜別的不是母校而是人一樣,足見詩歌語言的奧秘所在。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2-002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使學生通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等等。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育要充分發揮新課程的獨特優勢。語文教師要認識到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的中學語文教材,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材的講解中應該注重道德和思想品質的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內涵。

      一、在課文語言文字的教學中滲透德育

      悠悠中華五千年,中國有著太多太多讓人仰慕的東西,包括四大文明、文字等等,而漢字則是見證中國悠久歷史的重要載體。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有著無法比擬的神奇力量。魯迅先生對漢字概括的 “三美”“音美以感耳,一也;形美以感目,二也;意美以感心,三也。”即可說明漢字的美麗所在。作為現在的中學生,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只有懂得自己民族語言的精美,才能了解到中華民族文化的精深和源遠流長。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要使學生懂得學習語言文字的重要性,使學生明白熱愛本民族的語言本身就是熱愛祖國的表現。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必修一的 “梳理探究”部分《優美的漢字》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的教學,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感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學生熱愛漢字、熱愛祖國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在名言警句的積累和理解中滲透德育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無論詩詞、散文還是小說,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這些優秀的篇章不僅有著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特有的文學特色,而且往往含有許多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警句。對于這些經久不衰的閃爍著思想光芒的名句警句,教師應該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例如,在屈原的名篇《離騷》中,就出現了不少閃爍著人性光輝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可以讓學生學習詩人“憂國憂民,熱愛祖國”的偉大情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可以讓學生體味詩人“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人生追求;“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可以讓學生感受詩人“潔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尚節操;“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可以讓學生理解詩人“嫉惡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執著精神。在教學中,就這篇課文中的名句進行解析,對學生健康思想的形成,無疑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語文教材中的優秀篇章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學生容易理解背誦。教師在教學中把它抽出來重點講,從而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教學中滲透德育

      《高中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能用普通話流利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新課標的語文教材選入了大量的優美課文,這就使朗讀顯得愈發重要。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朗讀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素質培養將會起到積極的影響。引導學生朗讀《沁園春?長沙》,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感悟一代偉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懷和豪情壯志;朗讀《燭之武退秦師》,可以讓學生學習古人國難當頭,不顧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朗讀《小狗包弟》,可以讓學生感悟作者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懂得“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朗讀《勸學》,可以讓學生領悟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和良好的品德。朗讀《定風波》,可以讓學生感受詞人淡定從容、豁達灑脫的形象,體會作者豁達的胸懷和作品曠達的意境。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朗讀教材中的優秀篇章,通過有意識的朗讀訓練有機地滲透思想道德教育,帶領學生打開傳統美德的寶庫,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四、在課文作者的講解和課文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探究教學中滲透德育

      篇(7)

      從2009年以來,我學校都在嘗試昌樂二中、洋思中學的課堂模式,形成了基本的“學案引導學生自學、學生質疑師生互動、展示交流教師精講、總結提升達標檢測”課堂四模塊,我們的語文課堂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自主、質疑、展示、精講,成了新形勢下課堂的主流。在這樣轟轟烈烈的課堂改革中,我們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好像語文課原來特有的那種品、賞功能缺失了。不可否認,課改后我們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了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但我們始終堅信,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有位名家曾說過:“語文課堂要充滿詩情,要讓學生享受語文學習,教師享受語文教學;讓課堂充滿文化氣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一句話,我們的語文課一定要有語文味。語文的本體是什么?——聽說讀寫練、字詞句段篇。語文要學的就是這些。具體來說,語文味表現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那么,語文課怎樣才能上出語文味?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我淺談以下幾點拙見。

      一、語文教師必須先有“語文味”

      在課改中,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素養,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教師首先要知道哪些東西不屬于語文。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不是德育課,不是審美教育課,不是純粹的思維訓練課,不是花哨的綜藝活動課,不是天文地理課或其他自然知識課,也不全是語言課、語文知識課或文學課。無論把語文課上成上述單純的那一種課,都與語文味是背道而馳的,或者說不是我們所提倡和期待的。

      語文課一定要上出語文的味道,這就要求我們每位語文教師必須先有“語文味”:把培養學生的語感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要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感悟漢語言的一些基本規律與特點。其次,教師自身要不斷提高漢語言的素養和語感水平,需要教師有對語言敏銳的把握能力和良好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二、語文課上讀出語文味

      讀,是學習語文的最好方法。“識字、讀書、做文章,中國古代教育就干這三件事。”語文課是一門“抑揚頓挫”的藝術,我們應該給學生營造一個多讀書、讀好書的氛圍,讀要貫穿教學整體。讀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中,對文章的感知靠讀,感悟靠讀,理解靠讀,情感的熏陶也靠讀。語文味是讀出來的,反復地讀、思考著讀、美美地讀。讓學生通過范讀、默讀、誦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語言,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章。從而形成正確的語感、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離不開誦讀,誦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是誦讀者與文本言語之聲的碰撞、交流、融合,以讀代講、代問;以讀傳知、悟情;以讀啟思、悟理;以讀賞美悟神,通過讀,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語文素養。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我設計了三個大的教學板塊,1、初讀,理思路。2、再讀,悟感情。3、細讀,品語言。以讀貫穿教學始終,在讀的同時用班得瑞的鋼琴曲《春野》作為背景音樂,從而使學生在反復的朗讀活動中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美,細細品味了文本節奏明快、樸實清新、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寓教于讀,寓學于讀中,使學生如臨其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在“讀”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語言特色。

      三、語文課上寫出語文味

      語文教學的宗旨在于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落腳點在于寫,寫是對聽、說、讀的綜合檢驗,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反映,如何通過閱讀教學給學生一些寫作的引領,這得看教師的專業功底,教師能走進文本賞析,走出文本導寫,學生就會寫作,就能寫作,就能寫好,讀中學寫,學以致用,這是語文教學的真諦之所在。

      為此我們指導學生閱讀就應當集中把握三個問題,其一,寫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研究內容——一句話、一個段落、一個層次乃至全篇,都應有個正確的認識。其二,是怎樣寫的:引導學生研究寫法——練字遣詞、辭格運用、詳略處理、表達方式、表現手法等形式問題,應根據需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地解釋清楚,使學生悟其“道”,得其“法”,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教學功力。其三,為什么這樣寫:引導學生提高品味、鑒賞作品的能力,搞清之所以“這樣寫”的作用和功效,增強其理性認識。當然,還應該引導學生在具體篇章中去認識形式,借鑒形式進而學會運用形式,真正把語文課上出語文的味道,體現出文本色彩。

      四、語文課上品出語文味

      語文課姓語,語文教學應該以語言為基本。烏申斯基指出:“比較是思維的基礎。”品味比較是閱讀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語文課要關注文字,所有教學細節無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發,并緊緊圍繞文字形成波瀾,要“著眼于精神,著力于文字”。重視文字語言的賞析,就引入了對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韻味體悟的源頭活水。

      1、品“文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們透過題目,可以捕捉到許許多多的信息:文章的體裁,故事的梗概,寫作的脈絡,作者的觀點……文章,通過題目這一眼睛,向讀者暗送秋波,眉目傳情。課文教學的第一步,就要品讀文題,抓住了這一點就牽住了牛鼻子。

      2、品“詞語”。“語文課是美的,它潛伏在語言的深處。”教學中啟發學生選擇課文的精湛詞句與跟他相近詞句進行比較,采用“加一加”、“換一換”等方式,仔細解析它們在一定語境中的意義、范圍、程序、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細微差別,讓學生比較,推敲感悟課文語言,對培養學生錘煉語言的良好習慣,增強教學境界的藝術美,濃化課堂教學的“語文味”極為有利。

      篇(8)

      引言:

      學科教育帶有學生觀,這一點在盲校教學過程中顯得更為重要。由于教育對象的與普通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是要在教育過程中進行深入思考。無論是教學行為、教學方式,還是教學理念都要采用個性化思考,來進行課堂教學。語文教育對于盲生來說,可以說獲得外界信息最直接的途徑。因此,盲生語文教育實施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社會認知和文化認知。從社會認知維度上來講,由于視覺上的障礙,盲生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是不存在的。這一點由不得我們不承認。然而,發揮盲生聽覺的積極能動性來進行語文教育的學習是具有關鍵性功用的。如何來進行語文教育策略和路徑的思考,則是從事盲生教育教學工作的每個教師所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1.盲生求知訴求考察與實現

      從現實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盲生的學習動機性較強。對知識的重復性學習也是高于普通的學習者。處于視覺性的差異,學生對外界的感知主要來自的學生的聽力系統。所以,學生更加善于提問,并充滿著想像的空間。考慮到教學環境與盲生的心理需求,從學生的身心發展出發,教學人員無論是在講解,還是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的,都要關注學生具體需求。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從現行課標上來看,社會化與生活化教學的提出,給盲生教育教學來帶來了指引性方向。從學生具體的需求和生活實踐入手,進行學生交流的途徑和策略的論證。通過個性化與社會化學習相關課堂教學手段來滿足盲生的各類知識的需求。

      相對單一的盲生生活,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每個信息都有著一系列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從不同的視角和空間進行自我理解式的想象,甚至是超越現實生活的具體場景。當教學人員的提到朱自清的散文《春》,富于詩意的教學場景帶來學生不同內容的想象,并且,一個簡單的詞語學生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偷偷地”、“草坪”、“空曠”等一系列的充滿想象的空間,都會引起學生的思考,并且,部分學生通過周圍事物的類比,給出了個體想象中的春天。教人員則需要因勢利導,從學生的的情感升華的空間出發,對學生進行想象空間上的補充,實現學生春天圖像的生成。通過給學生發言的時間,進行相互記憶或者理解上的春天的建構。同時,教學人員在一定程度上找到相關春天描寫的其他的聽力材料來對學生印象的春天進行的融合,使學生在體驗自我想象與他人想象接觸過程中,獲得對知識的獲得。

      2.允許學生的不同聲音

      語文教學分為能指和所指,也就是說存在著真實事物和想象的空間。盲生大多數沒有見到過真正的現實中的事物,只能通過聽的途徑進行一系列的思考。而教學人員在教學過程中的難以進行一系列的規范化的教學,同時,也沒有必要進行規范化教學。由于個體的想象未能有規范性范式進行規定,理解或想象上出現偏差是正常的現象。因此,教學人員要認知和理解盲生個體性形成和認知模式的了解。例如余秋雨先生《鄉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理解“郵票”一詞則產生較大的差異,從修辭上來看,郵票則是感情傳遞的一種工具,客觀點說,是虛擬的意象表達的一種,作者表達著一種濃烈的思鄉之情,而抒發心中的想念于筆尖。學生們在聽完課文則表現出不同的聲音,對于意象的理解也產生相對較大的分岐。然而,在分析完課文以后,學生則能夠大體上理解游子的心情。學生們通過教學人員的講解,進一步認知了余先生所要表達的主體思想。

      但是,對內容的剖析則還是存在著較大程度上的不同。教學人員則要聽取學生們不同發聲外,要有包容的心態,來面對每個積極地發言的個體,對于怯于發聲的學生,在給于一定時間的思考,鼓勵其發言,來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眾所周知,記憶是存在于個體之間,也是存在于相互之間的互動上,學生要針對一個話題進行討論,這樣才能獲得學生個體上思考與空間上的互動。從而,增加學生心理上的認知和知識層而的擴展,對于大多數盲生來說,打開心靈的窗口,語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語文教學課堂則是更加良好的交流場所。對學生個體來說,是一個能夠進行相互接觸,理解相互之間情感的最佳場所,無論是任何情境下,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行大膽的發言,對學生個體化的培養都是有著積極地意義的。

      3.學生閱讀障礙與突破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閱讀是個體知識能力的提高的重要因素。閱讀也是教學人員實現教學不可或缺的必然路徑。所以,閱讀是極為必要。對于盲生來說,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果的閱讀則是教學人員要解決的重要難點。通常情況下,閱讀從以下四個層次入手,第一層面,是使學生能夠進行簡單的字體感知,這一階段我們稱之為感讀階段,此階段是較為簡單的讀書階段,學生往往在這一階段有著較高的興趣。第二層面,則是閱讀一些簡單的故事性教材。這一階段,難度有所提高,是原有簡單知識的整合與提高。對于大多數盲生來說,還是能夠跟上學習的。

      而第三層面,則是對文本的意義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學習,以社會知識為背景進行一系列的現實知識的理解,從根本上來講,這一階段則是轉型期,部分學生則出現高原情況,難以學習或者獲得新的知識。當然,第四個層面,則是對經典性書籍與文章解讀,這一階段則是需要學生長期的積累和不斷進行自我能力的提升,才能實現的具體的要求。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在語文教學中難以獲得短期內的突破。對于教學人員來說,盲生閱讀的能力的提升,則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實現語文教學的四個階段轉型,也是語文教學實現的具體表現。故此,教學人員往往通過基礎性解讀和解析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力的提升。

      從建構主義基礎上來說,這種做法具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學生也因此獲得的一定基礎能力的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知識的積累。學生的基礎知識扎實,而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轉型的的表現過程中體現時間上的差異性較大,遠遠縮了成型期時間概念。其中,教學人員進行個體性解析或者對個體的具體思維進行有效的引導的情況下,教學人員往往會形成與學生步調一致的思維來促進個體思維的成長。

      4.結語

      盲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學人員要考慮到學生的特殊性,從多元性適應的角度出發,給學生以身心雙向的全方位影響,從學生知識訴求進行考慮,從學生個體思考方式進行考慮。給學生充分討論和表現個體自我的機會,給學生一定的交流機會,對學生表現的差異要及時進行思考,以促進其知識結構上的完善。社會、心理與精神三方面,都是影響個體成長的具體環境,盲生個體的需求則表現為心理上與社會上的,更加表現為精神上的,所以,教學人員要多元的視角來思考語文教育教學,來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

      參考文獻:

      篇(9)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1A-0036-02

      語文、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語文又是基礎的基礎。這道明了語文學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語文教育工作者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不單要注重字、詞、句、篇的教學,還應該根據語文學科的內涵,將其與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充分發揮語文的特殊功效。這對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作用。

      一、語文教學與德育的聯系

      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提高社會主義的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這個提法告訴我們,語文學科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比其它學科擔負著更大的責任.也具有更多的優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辯證地處理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的關系,達到“因文釋道,因道悟文”的目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分析特點,確定重點,選好結合點。這里的“特點”是指學生實際特點與教材實際特點,即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他們所處環境的影響因素,教材的文體屬類、表述的內容、表達的中心等。我們在開展結合思想品德教育的語文教學時,應分析這些特點。手中的教材哪幾篇適合學生。可結合哪個專題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結合等,這些均要明確歸類。教師可通過擬出教育點,確定重點,選好結合點,對學生進行有計劃、循序漸進、系統而又自然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學生正處于“質”變期,他們由幼稚向半成熟過渡,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矛盾交錯在一起。在網絡開放的大環境中,“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因素必然沖擊著他們,因此,我們對他們要側重于革命傳統人生觀、健康的道德品質教育,以促進他們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塑造美的心靈。綜觀教材。分類后適于革命傳統教育的有《生命的意義》、《記一輛紡車》、《七根火柴》、《儉以養德》、《誰是最可愛的人》等文章;公而忘私、處處為人民著想的品德教育有《紀念白求恩》、《分馬》、《荔枝蜜》、《有的人》等課文;進行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教育的有《,你在哪里》、《市長》、《驛路梨花》等詩歌和散文。

      抓住學生特點、明確重點、選好結合點進行教學,在思想品德教育上不貪大求全,不平均用力,而是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師授之自然生動、生聽之親切深刻,思想品德教育就達到應有的效果,學生會受益匪淺。

      (二)教學形式多樣。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語文教學全過程有預習、講讀、練習三大階段,同理,思想品德教育也要通過這些過程中的階段、環節來實施,力求做到形式多樣、自然熏陶、潛移默化。例如《紀念白求恩》一文教學中。可安排在預習階段來實施,要求學生想想:白求恩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什么值得贊揚?我們應該學習白求恩的哪些精神?使學生在思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在教《生命的意義》一文中.可要求學生反復朗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一段,使學生受到熏陶感染。但要記住,千萬別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要努力做到“文道統一”,在論“道”中“量”要適可,“形”要多樣.“聯”要自然,力求做到“因文釋道,因道悟文”。

      二、語文教學與美育的聯系

      審美教育,是與德育、智育、體育并存發展的一種教學體系.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和健全體魄的強大源泉。語文課本的內容,幾乎均選自古今中外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優秀名篇,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從語文課本上學到美學,是當代中小學生的共同愿望。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嶄新課題。

      (一)“形式美”的教學。美的內容必須配上美的形式,使學生得到形式美的熏陶。葉圣陶先生的大作《蘇州園林》,其結構十分精巧,形式很美.“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一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整篇結構,本身像蘇州園林那么精致美麗。賀敬之的《回延安》采用了陜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兩行一節,節節押韻,形式活潑。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有味”與“無味”對比鮮明;《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以敵之矛,攻敵之盾,具有層層推進之美。柯巖的《,你在哪里》,全詩句式整齊,間隔反復和鋪排的詩句,形式也十分優美。課文中美的形式比比皆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分析課文時要抓住這些“形式美”的特點進行分析,使學生既學到語文知識,又得到美的熏陶。

      (二)“人物美”的教學。“美是在個別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的思想”。母親在娃娃的眉心點上一顆紅點。姑娘在鞋幫繡上一朵春花,小伙子在長長的趕車鞭上掛一簇紅纓子,都能使人領略到生活的美。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描寫“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稍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么淳樸可愛”,作者從膚色、身材、姿態、精神風貌和氣質,展示了戰士的樸實之美。《梁生寶買稻種》寫梁生寶“頭上頂著一條麻袋,一只胳膊夾著用麻袋包著的被窩卷兒”,三條麻袋讓人聯想到農民那種一心為集體、艱苦創業的精神,這是一種農民的淳樸之美。《第二次考試》描寫陳伊玲的服飾“嫩綠的色”和“咖啡色”,讓人聯想到“春天早晨亭亭玉立的小樹”,這是艷麗美,是青春之美。《七根火柴》中“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的打開了紙包,那是一個黨證,揭開黨證,里面并排著一堆火柴,紅紅的火柴聚集在一起,正壓在那米紅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這是一種崇高之美,它使我們看到了革命前輩的情操之美。《我的老師》中“他從來不大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寫出了師生間的心靈相通之美。《愚公移山》中,愚公為了子孫后代的幸福,生命不息,挖山不止,智叟卻笑而止步,寫出了愚者不愚,智者不智之理。魯迅的《為了忘卻的紀念》寫的是馮鏗烈士“她的體質是弱的,也并不美麗”,這是用反襯的手法,寫出了人物的心靈之美。教師在分析這些人物形象時,要通過語言、動作、性格特征等展現人物美。

      (三)“環境美”的教學。小學語文《少年王勃》里的詩句“水天一色,霞鶩齊飛”描繪贛江壯觀、秀美的自然景色。烈士在《可愛的中國》里曾這樣寫道:“不但是雄偉的峨嵋,嫵媚的西湖,優雅的雁蕩,與夫‘秀麗甲天下的桂林水’可以傲倪一世,令人稱羨,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是的,神州大地無山不秀,無水不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這樣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達的皂莢樹,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昧,油蛉在這里低唱,蟋

      蟀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和木蓮藤纏繞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寫出了百草園這環境的靜態美。《春》中風“像母親的手撫摸的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信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是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寫出了環境的柔和美。《聽潮》中“它從我們的腳下撲了過來,響雷般地怒吼著,一陣陣地將含著血腥的浪花濺在我們的身上”,寫出了環境的粗獷美。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楊朔的《香山紅葉》、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分別為我們展示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之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去飽覽那一幅幅淋漓的畫卷,去贊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姿,去領略美麗的無限風光,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教學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語文教學與理科的聯系

      (一)詞語教學與理科的聯系。本文中的“理”特指“自然”的意思。實踐證明,運用語言學常識能較準確地解析理科中的概念和含義,而不至于張冠李戴。反之,在教學一些詞語如“事倍功半”或“事半功倍”時,單用語文角度去解釋“倍”數和“半”數就比較抽象,學生不易接受。而從數學角度去解釋這兩個詞語,把“倍”與“半”用“4”與“2”來比較解釋,就淺顯多了,學生也較易理解。

      (二)語文教學與理科的聯系。在一些說明文的教學中,很有必要與理科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在教學《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教者就會對“死海不死”的原因進行解釋。要使學生明白這個原因,就必須涉及到物理學的“浮力”問題和化學中的物質元素結構問題。死海為什么“不死”?就是說人跳進死海不會沉下去,這就說明海水的“浮力”大。死海中的水浮力為什么這么大呢?這就得用化學角度去解釋死海中水的成分。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如果教學《死海不死》這篇文章時。單從語文角度去解析是很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中國石拱橋》、《人民大會堂》課文中的結構問題,盡可以從物理學“力學”的角度去解釋。這樣教學,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提高語文課的教學質量。

      篇(10)

      人物形象分析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對作家塑造的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來揭示形象最本質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從而了解作者的人生體驗和審美理想。引導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進行鑒賞、評價,不僅有助于把握人物形象的美學意義,并通過對人物情感的體驗,促使學生受到振奮、震動,看到人物精神世界中最美的內涵,影響其心理行為。《小桔燈》中的“小姑娘”這個人物形象非常典型,在她幼小、瘦弱的外表下隱藏著美麗的精神世界,小小年紀就承受貧寒的不幸重壓,要面對的惡劣環境。然而她用“笑”,挺直身子來迎接不幸,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來對待現實、憧憬未來,表現出鎮定、樂觀、勇敢的精神。對光明,對幸福的渴望支撐起小姑娘燦爛、豐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透過人物形象的表象,去發掘人物形象豐裕的精神之美,不但可以使學生看到完整、立體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通過學生的體驗領會,產生情感的共振及對形象美學意義的認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人物形象的特點,剖析人物形象的精神世界,把那些無序的美學內容串聯起來,給學生展示具有質感的完整的精神美的內容,這樣可以觸動學生審美的情感,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通過語言分析來感受意境美

      語言是構建意境的材料,作家為文達意,為了做到“毫發無遺恨”,對語言的運用是頗費心思。蘇霍姆林斯基曾要求學生成為“詞的音樂家”,說明了表達在創設意境中的作用。所以,抓住語言分析,口嚼其詞、品其味,往往能使文章的“境界”全出。這時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審視,用審美的經驗感知,就可以欣賞到意境美,發現作家的審美追求。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里的“山”,作者把它比成一個“小搖籃”,烘托看護者的“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的撫慰,濟南人“含笑”的欣慰和“這樣的溫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的憧憬,構筑了“慈善”的濟南冬天的意境,折射出甜美安適,溫情寧寧的美學內涵。這種清新、靜美的意境,無疑可以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無限美好,感悟意境的深邃的力量。

      再來看朱自清名篇《春》中對雨景的描繪,那在暮色之中的雨,朦朦朧朧。寫燈光,家家一燈如豆,隔著蒙蒙的細雨望去,燈火四周呈黃暈的光芒:寫鄉村景色,農人有“撐著傘慢慢走著”,有“披蓑戴笠”,一派田園風光;寫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作者用擬人手法,著力渲染春雨沐浴的溫馨,傳達出春天雨中安靜和平的氣象,表現繁復的靜態美,營造了一種妙不可言的意境。通過語言分析,結合運用聯想思維,可以把學生引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體會和發現美,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

      三、通過對環境的分析來透視生活美

      環境有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之分,共同構成人類生活的舞臺。這些環境既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舞臺又決定了人們的愛好、習慣和作風,影響了性格的形成。所以,環境描寫是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特殊的藝術價值。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不同環境描寫和小主人公對生活的不同認識,形成了作者對兒童生活的意義詮釋。熱愛自然,自由快樂,成為作品之中兒童生活的美的基本內容。然而作品的意義不僅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它借助這個小小的生活側面,反映了封建教育的弊端和作者對生活美的追求。

      通過環境分析來透視生活美,不僅僅可以拓展語文教學的審美領域,還可以啟迪學生領略文學藝術作品的巨大魅力。正確把握生活的本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來發現美

      朗讀是書面語文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像,感受作品意境,并能引起群體效應。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解析,能以聲音增強原作的力量,誘發通感,起到培養審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聽別人讀,可以自覺地進行審美判斷,真切感受到作品的情韻和氣勢,產生共鳴,受到感染,怡情怡性,自覺接受語文教育,如,魯彥《聽潮》描繪的落潮圖是:“海在我們腳下沉吟著,詩人一般。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霧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低低地、輕輕地,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葉飄零在水中,海睡熟了,大小的島嶼擁抱著,偎依著,也靜靜地恍惚入了夢鄉。星星在頭上眨著慷懶的眼瞼,也像要睡了。”讀這些句子,語音要輕柔,語調要低而舒緩,從而體會作者的愉悅甜蜜之情,進入夢一般的意境中。而大漲潮到高峰時,情態變了:“海終于憤怒了,它咆哮著,猛烈地沖向岸邊,襲擊過去,沖進了巖石里,又撥刺著巖石的壁壘,音響越來越大,戰鼓聲,車輪聲,機翼聲,摻雜在一起,像千軍萬馬混戰起來。”讀這些句子,語音要加重,語調要高昂,速度要稍快,從中體會作者積極向上的情懷,腦中再現大海漲潮到高峰時的雄壯美。

      因此,語文教學要努力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風格和情感的蘊含,做到“物以情觀”“情以物興”。用心去感受作者對人生的深深思考與精美巧妙的藝術構思,進而產生審美的愉悅。

      篇(11)

      小學生在高年級的學習中,需要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所以教師要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有效的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好學習上的主動權,同時也可以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只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才能在語文課堂中理解好教師所講述的內容。

      一、培養好學生的預習意識

      進行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其實就是要讓學生進行群體性的自主學習,也就是說學生要按照學習任務與目標等方面的要求來對語文教材進行有效的閱讀,以此來實現個性化的感悟,提出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形成對課堂學習的期待感。因此,語文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前的預習指導工作,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只有真正讓學生明確不預習就只能被動地聽教師的講述,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幫助學生掌握好文章內容,跟上教師的步伐,實現思維的有效發展。對于一些通過預習想在課堂中驗證是否與教師講述一致的學生來說,也可以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收獲更多的語文知識。所以,學生通過語文預習,可以感受到預習所帶來的好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

      二、做好預習方法的指導工作

      1.初讀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標準中針對不同階段的閱讀有著不同的閱讀目標,同時也提出了相關的要求。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在學習新的內容時正確與流利地讀出是主要的目標,但是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師要鼓勵學生找出文章中的生字與生詞,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來解決好問題,從而理解好文章的主要內容。

      2.默讀法

      在預習中常常會用到默讀法,而且對于這一方法來說,是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找出文章中相關內容的一種閱讀方法。其中,省略了發音以及耳朵上的監聽,這樣也就使得默讀成為一種比較高效的預習方法。在這一方法中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有效的思考。

      3.速讀法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得到了更新,這樣也就使得社會中的信息量在快速增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預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好速讀的方法。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求學生要快速地思考,頭腦也要跟上眼睛的步伐來進行分析,從而理解好文章中的內容。如,學生在對《軍神》進行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通過速讀的方法來找出文章中因拒絕使用麻醉劑而獲得醫生稱贊的事跡。這樣也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中軍神的含義。通過有效地速讀,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同時也可以獲取好文章中的重點。

      4.研讀法

      對于一些語文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來說,教師就可以指導其研讀一些專題性的文章,以此來為學生的下一階段發展奠定基礎。如,在學習《匆匆》以前,教師可以讓學生查閱一些與朱自清有關的資料,或是通過分析《荷塘月色》等文章來明確作者的藝術成就與愛國情懷等方面。

      5.適當地拓寬預習的范圍

      就語文預習來說,其實就是針對教材中的文章來進行預習。但是通過教學實踐可以看出,一些學生在教材剛剛發下時就急于翻閱。所以教師就可以花費一些課時來引導學生針對新教材進行瀏覽,同時還要指導好學生,讓學生按照相關的順序來預習。(1)要先觀察好教材中的彩圖。(2)觀看教材中的目標,掌握好需要學習的內容與重點環節。(3)還要掌握好教材編者的意圖與要求等方面,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構建出完善的知識體系,從而掌握好學習的目標,更好地選擇好課外的閱讀內容。(4)學生在學習單元以前,還要讓學生針對這一單元中的內容進行預習,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初步理解文章中的內容。

      6.指導學生在學習中正確地運用資料

      學生在面對新的學習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一些相關的資料來進行預習,以此提高預習的效果,同時也可以獲取更加全面的認識。如,在學習《三打白骨精》一文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去查閱一些作品的背景資料,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進行延伸性的閱讀,找出《西游記》中一些比較經典的段落來豐富學生的認知。在這種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7.幫助學生養成記筆記的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再好的記憶力也不如用筆寫一寫效果更好,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預習課文的過程中要避免局限在傳統的預習模式中去,而是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通過標記出重點與難點,可以在教師講解的時候加深印象。

      綜上所述,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進行有效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也可以減輕教師在教學上的壓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裴健.小學高年級語文的預習指導問題分析[J].華夏教師,2014(10):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app|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 嫖妓丰满肥熟妇在线精品|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A∨精品影院| 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2020最新久久久视精品爱|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首页|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香蕉| 欧美亚洲另类精品第一页| 久久久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jizz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天影视香蕉| 2024国产精品极品色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xxx|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片夜色在线|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欧美精品天天操|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码|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