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幸福感調查大全11篇

      時間:2023-03-13 11:08:3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幸福感調查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幸福感調查

      篇(1)

      大部分婚姻與愛情無關

      在本次調查中,48.9%的參與者認為婚姻是“過日子”,27.1%的人認為婚姻是“兩個人相依為命”,而選擇“實現美好愛情”的僅16.2%。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參與者的婚姻觀是理性、務實的。

      另一個問題的調查結果同樣支持這一結論。在回答“你認為愛情與婚姻的關系是什么”時,49.7%的人相信“婚姻是愛情的前提”,但也有40.5%的人認為“婚姻中的大部分時間和大部分內容與愛情無關”,還有4.2%的人選擇“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滿意,愛情可以完全沒有”。

      理性、務實的婚姻觀,一方面有可能使婚姻、家庭更加穩定。因為僅從愛情的角度理解婚姻很容易將其理想化,于是生活中一些難以避免的小矛盾、小摩擦就會使人感到無法容忍,繼而使婚姻變得更易破裂。“過日子”的婚姻觀則默認生活本身的平凡,即“與愛情無關的大部分內容和大部分時間”才是婚姻中的主要內容;而“相依為命”似乎更加強調對方之于婚姻的積極意義,如此顯然更有利于婚姻的穩定。

      另一方面,理性、務實的婚姻觀似乎也反映出一個事實,即在參與者的觀念與經驗中,婚姻的物質屬性要大于精神屬性,而這可能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參與者的婚姻幸福觀。在回答“婚姻給你帶來的幸福感主要在于什么”這個問題時,46.4%的男性選擇了“獲得一個在生活中可以依賴的人”,而認同“獲得奮斗的方向和動力”或“體驗愛情”者之和僅有30%;女性選擇“依賴”一項的比例則達到了65.9%,僅有18.1%的人選擇后兩者。

      希望配偶忠誠 自己渴望出軌

      在回答“你是否經歷過或渴望婚外戀”時,60.8%的男性和47.9%的女性坦言“是”。顯然,這些數據與近年來中國婚外戀現象不斷增加的事實形成呼應。

      對于這一調查結果,著名作家王海認為,喜新厭舊的心理深植于人性之中,而與社會環境的更替相比,人性的變化總是微小而緩慢的。看似居高的婚外戀比例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于社會對婚外戀現象的寬容。在各種制度、文化和心理限制解除后,如今的人們已經敢于釋放自己被壓抑的人性,并且相對輕松地承認這一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比例婚外戀人群的出現,是人性擺脫眾多束縛之后,社會寬容的結果。

      中國政法大學夏吟蘭教授對婚外戀的解讀則主要經由性別和歷史的角度。夏吟蘭認為,婚外戀的大量存在與中國人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夫多妻的心理基礎有關。雖然西方人在“性”問題上也顯得比較開放,但由于宗教、價值觀等方面的約束,他們對一夫一妻制度和婚姻還是比較尊重的。多數帶有“性解放”意味的行為都是在婚前發生的,一旦結婚,至少會收斂很多。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中,有錢人往往就是一夫多妻多妾。當婚外戀現象在當代中國大量出現之后,很多人仍然認為這種“多妻”、“多妾”、“多情人”的生活狀態是富有、時髦的標志。這種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推動婚外戀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社會環境對婚姻的重要影響在調查中也得到了證實。在回答“你認為社會風氣對婚姻是否有影響”時,59.2%的人認為“有很大影響”,38.2%的人認為“有一些影響”,兩者之和超過97%。絕大多數人認同社會環境對婚姻的影響,而婚外戀現象的日益增加顯然也與此有關。

      另一方面,婚外戀的大量存在已對傳統的婚姻倫理,即夫妻間應相互忠誠、相互信任構成一定的挑戰。在回答“你是否懷疑或曾經懷疑配偶發生婚外戀”時,41.4%的男性和46.5%的女性表示“是”,而前述近半數女性和多一半的男性曾經有過或期待進行某種背叛婚姻的行為這一事實,更使得夫妻間的懷疑言之鑿鑿。

      然而,另外的一項調查數據,又暴露出人們在忠誠問題上的矛盾。在回答“你能否忠于配偶”時,79.3%的人選擇“能”;對于“你認為忠誠之于婚姻主要體現為什么”這個問題,68.8%的男性認為必須在肉體、精神和物質等層面全方位地忠誠,而持此觀點的女性則達到81.1%。這說明在對性別比例進行平均計算后,有近75%的參與者稱自己至少能夠在肉體、精神和物質等方面忠于婚姻,然而,這卻與承認上述“經歷過或渴望婚外戀”的數字比例存在不小的分歧。

      排除不誠實的因素,這種看似矛盾的結果很可能暗示了人們對于婚姻忠誠問題存在著“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重標準。換句話說,相當一部分人希望配偶在婚姻中絕對地忠誠于自己,但與此同時,自己卻不希望接受婚姻忠誠條例的約束,對配偶履行同樣的忠誠道德義務。

      過半數人寬容婚外情

      盡管平均約有半數的調查參與者承認自己有過或期待婚外戀行為,并且依據大多數人的標準,婚外戀被視為對婚姻的不忠,但在問及“你認為幸福的婚姻有賴于什么”的時候,59.4%的男性和57.9%的女性均選擇“夫妻雙方的理解和包容”。這說明,多數人都認為幸福婚姻的首要條件是寬容。

      “如果配偶發生婚外情,你會怎么辦”時,38.1%的人選擇了“堅決離婚”,而50.4%的人表示出一定程度的寬容,選擇了“勸配偶結束婚外情,否則離婚”,另有11.5%的人對此表示了無所謂的默許態度,“只要不損害家庭的物質利益或危及婚姻則無所謂”。另一項調查結果顯示,53.5%的人認為婚外情應受道德譴責,41.6%的人認為“可以理解并寬容”,還有4.9%的人表示“無所謂”。 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不管是作為受害者一方的配偶還是社會的大多數,均對婚外情表現出了相當的包容度。而這種寬容也是為了維護婚姻和家庭的穩定,多數人以寬容和期待寬容作為尋求婚姻幸福的辦法。

      對于已經發生的婚外情,59.7%的當事人選擇“下決心結束婚外情,保護家庭和配偶的利益”。 25.1%的人選擇在情人與配偶之間平衡,15.2%的人選擇考慮重新選擇婚姻伴侶。從調查結果來看,當事人對待婚外情的態度偏向理性,多數婚外情現象因此無疾而終。王海認為,婚姻的幸福不僅來自感情與身體,它所牽涉的內容太多,以至人在追求幸福時不得不考慮到各個方面。就婚外戀而言,僅從這一行為本身體會到十足幸福的人應該并不多,因為當婚外戀影響到自己與親人關系的時候,婚外戀的當事人還是會感到不幸福。

      王海的觀點在另一個調查結果中得到了佐證:56.3%的人認為“婚姻使自己感到幸福”,其中,“性格”、“孩子”與“家庭”是維系婚姻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但有一個調查結果應當引起重視:接近六成人表示,婚外戀的原因是尋求情感的寄托。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性、務實的婚姻觀所帶來了婚姻與情感的背離,相當部分人的情感不能從婚姻中得到滿足。這是導致婚外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影響婚姻幸福感的殺手。

      調查:你認為維系婚姻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1、你認為婚姻是:

      選項 比例 票數

      過日子 48.9% 5,014

      兩個人相依為命 27.1% 2,772

      實現美好的愛情 16.2% 1,661

      說不清 7.8% 800

      2、你認為愛情與婚姻的關系是:

      選項 比例 票數

      愛情是婚姻的前提 49.7% 5,080

      婚姻中的大部分時間和大

      部分內容與愛情無關 40.5% 4,139

      說不清 5.6% 574

      只要婚姻的其他方面令人滿意,

      愛情可以完全沒有 4.2% 426

      3、你能否忠誠

      于配偶:

      選項 比例 票數

      能 79.3% 8,013

      否 20.7% 2,096

      4、如果配偶發生婚外情,你會怎么辦:

      選項 比例 票數

      勸配偶結束婚外情,

      否則離婚 50.4% 5,137

      堅決離婚 38.1% 3,890

      只要不損害家庭的物質利益

      或危及婚姻則無所謂 11.5% 1,178

      5、如果你發生婚外情,你會怎么辦:

      選項 比例 票數

      下決心結束婚外情,保護家

      庭和配偶的利益 59.7% 6,017

      平衡好情人與配偶的關系 25.1% 2,524

      對配偶與情人進行比較,

      可能重新選擇婚姻伴侶 15.2% 1,533

      6、你認為社會風氣對

      婚姻是否有影響:

      選項 比例 票數

      有很大影響 59.2% 6,065

      篇(2)

      (安康學院,安康 725000)

      (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摘要: 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當代大學生面臨著更加嚴峻的學習、就業、家庭、婚戀、人際關系等多方面的壓力,對幸福的追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整體幸福感狀況良好,但也存在偏差。基于調查,提出了提升大學生幸福感的建議:1.加強幸福教育,培養積極心理品質;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大學生體驗幸福感的機會和平臺;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4.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加強自我完善。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ollege students faced with more severe pressures such as learning, employment,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lso changed. Through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ell-being of colleger is in good condition, but there are deviations. Based on the surve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first, strengthen the well-be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 a positive mental quality; secondly, strengthen building of campus culture, and create opportunities and build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experience happiness; third,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rograms, and promote students’ happiness levels; forth,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self-improvemen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zation.

      關鍵詞: 幸福感 大學生 調查 建議

      Key words: happiness; colleger; investigation; suggestion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15-0255-02

      0引言

      恩格斯說:“每個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種“無須加以論證的” 、“頗撲不破的原則”。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模式的轉變,僅僅通過物質的滿足程度、社會地位的評價等已經不能作為衡量生活水平的全部標準,尤其是在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在滿足于基本的溫飽問題之上,更加追求一種內在的、對自身生活質量的充實需求,幸福日益成為人們所關心的話題。而大學生作為青年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的知識水平較高,思維較敏銳,其思想觀念代表著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這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也關系著國家的未來榮辱與興衰。近年來,大學生學業、人際、就業等壓力加劇,棄學、厭學甚至自殺等現象屢有發生,這些現象的背后隱藏著日益嚴重的心理問題,反映了大學生對自身生存狀態主觀認知和體驗中消極、不科學的一面。因而,對當代大學生幸福話題的探討理應成為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有著重要的價值。

      1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所謂幸福感,是指由人們所具備的客觀條件以及人們的需求價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個體對自身存在與發展狀況的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1]幸福感受一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制約,具有社會性,同時又受其本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個人的體驗所制約,因而,又具有個性。筆者選取陜西五所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方式,發出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798份,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基本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狀況。

      1.1 大學生對“幸福”的理解對幸福的正確理解是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正面反映,對大學生幸福理解狀況的了解,是考察他們幸福觀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你對幸福生活的理解”的回答,可以反映出他們追求幸福的方向。在“家庭幸福、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能和自己愛的人生活在一起、事業成功、有份滿意的工作、有知心朋友、有較好的人際關系、受到理解和尊重、有目標和追求、學習順利、為社會做出貢獻、自由自在、有權、有錢、隨心所欲、吃喝玩樂”等16個選項中。一致性最高的前五個是,家庭幸福、事業成功、自己和家人身體健康、能和自己愛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知心朋友,百分數分別為92%、75.56%、92.86%、77.1%、82.7%。而排列后五位的是,自由自在、有權、有錢、隨心所欲、吃喝玩樂,百分比分別為19%,12%,9.8%,7.2%,5%。“有目標和追求”“為社會做出貢獻”等社會評價指標已不是衡量“幸福”的首選標準,表明在個體價值和社會價值選擇上,當代大學生更注重個人價值。

      調查結果說明,大多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是積極的、向上的。他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健康的,對幸福的追求方向也是理性的,有價值的。當然也有少數大學生對幸福的認識存在偏差,這就需要我們對影響這些學生幸福感的因素進行探析,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幸福價值觀。

      1.2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基本狀況主觀幸福感是指評價者根據自我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估,是衡量個人和社會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2]主觀幸福感主要內容包括:健康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學校環境滿意度、愛情滿意度、學習滿意度、自我外貌滿意度、經濟滿意度、自我總體滿意度。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精力旺盛,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又缺少磨難,處事幼稚。因此,了解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可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提高他們對各個生活領域的滿意度,令其體驗到更多的積極的心理狀態,這無疑會對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塑造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成為新世紀的社會棟梁具有積極的重要的影響作用。

      對主觀幸福感10項滿意度進行5個等級劃分,即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很不滿意,調查結果如表2。

      從該表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的整體水平較高,但幸福感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如愛情滿意度、經濟滿意度、自我總體滿意度三項指標評價較低,說明由于還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獨立地位,大學生面臨著經濟、求職壓力,學生時代的愛情是奢侈品,這完全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

      1.3 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基本要素分析通過開放式問卷和個人訪談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幸福快樂的主要因素有: 客觀因素,如就業壓力、經濟壓力、學習壓力、身體外貌形象、家庭狀況、社會支持等;主觀因素,如人際關系、精神、人格、自尊、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等。

      ①身體外貌形象:身體外貌形象因素從很大程度上說是無法改變的,因而當有些學生在對自己這方面不滿意時,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自卑,從而影響到對幸福的感知度。②家庭狀況:在這里家庭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父母教養方式、家庭經濟、家庭社會地位等。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與父母教養方式中的情感溫暖、理解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懲罰嚴厲、過分干涉、拒絕否認因子呈顯著負相關。生長于和諧、融洽家庭孩子的幸福感更高。家庭經濟與家庭社會地位主要是通過影響主觀幸福感中的生活滿意度來影響學生的幸福感。當一個學生的家庭經濟較好,或者來自于城市家庭,其生活滿意度較高。相對的,當學生的家庭貧困時,要承受經濟方面的壓力,可能影響到其對幸福的感知度,從而導致對幸福的理解偏差。③社會支持:社會支持主要是指大學生來自于情感的支持, 比如人際關系間的友情支持、愛情支持、以及來自于老師的認可支持,這些都是影響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④人格因素:主觀幸福感在不同時期是相對穩定的,這與穩定的人格特質高度相關。大多研究認為,神經質和生活滿意度呈負相關,外向性和生活滿意度正相關。[3]這主要是因為在實際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方面,不同人格特質的學生會對相同的事情做出較為不同的反應。⑤自尊:很多研究表明,自尊和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大學生總體生活滿意度和總體自尊呈中等程度相關。即高自尊者對自己持肯定的態度,樂觀自信,有較好的應急方式,所以能較好的應付各類問題,幸福感相對高。同時, 集體自尊感較高的大學生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集體中位置,能夠在集體中體驗到較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這樣的大學生會體驗到較高的幸福感。⑥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自我效能和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高自我效能水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要高于低自我效能水平的學生。[4]使用積極應對方式,如面對、解決問題,會提高個體主觀幸福感水平。而使用消極應對方式,如逃避等,則會降低主觀幸福感水平。可見,提高安康學院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培養其積極應對方式有助于其主觀幸福感的提高。

      2對增進大學生幸福感的思考與建議

      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理性的幸福觀,提高大學生追求幸福的品質和能力,幫助大學生實現對幸福生活的構建,是大學生幸福教育的基本內涵。針對大學生幸福感的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建議從大學生本身和學院兩方面進行引導和教育。

      2.1 加強幸福教育,培養積極心理品質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認識幸福的本質,這是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體驗幸福,增強主觀幸福感的前提;加強大學生追求幸福的意志力的培養,提高他們追求幸福的挫折心理承受力,教育學生正確看待家庭與事業的關系,引導大學生正確協調自己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和享受需要與創造需要,認識和處理好個人需要和集體、社會需要的關系,使個人需要自覺地服從和融合于集體和社會需要之中;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挫折與成功的關系,充分認識自己,明確方向,避免盲目,樹立目標,堅定信心引導學生對挫敗正確歸因,消除悲觀,戰勝挫折,振奮精神,增強韌性,并及時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保證他們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適應環境,去創造幸福美好的未來。

      2.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搭建大學生體驗幸福感的機會和平臺

      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從不同側面與不同層次為大學生創造參與社會生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的條件和機會;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參與各種活動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在一定的集體或社會活動中的價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與社會規范和主流文化保持一致,在業余生活過得充實、豐富,有意義,在健康、積極、優美的校園文化生活中滿足需求、增長知識、發展智能、陶冶情操,增強他們的主觀幸福感。

      2.3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促進大學生幸福感水平提升

      幸福感是外部環境與內在心理素質綜合作用的結果,良好的心態、健康的人格是幸福感存在的基本前提。幸福是在人們不斷地完善自我,不斷地發掘自己的潛能和創造力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要開設大學生心理衛生、人際關系心理學、職業心理學等課程,幫助大學生擁有一顆愛心,心存一份美好的感情,不斷地追求幸福,深切地感受幸福,努力地創造幸福,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促進自我調適,更好地順應社會發展,從而提升幸福感水平。

      2.4 引導大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加強自我完善要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觀,明確人生目標,確立人生理想,正確處理金錢與人生、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防止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悲觀主義和虛無主義,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拼搏、努力、奮斗和奉獻中追求人生幸福,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抓住在校期間一切發展、提高自己能力和素質的機會,同時多關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標準,努力成才;加強與父母同學、朋友、師長和社會的溝通和交流,不斷提高人際交往技巧與能力,積累人際交往經驗,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磨練意志,提高應對挫折、克服困難、戰勝失敗的能力;正視自己的人格缺點,不斷完善自己,培養積極、樂觀、嚴謹、開放、自信、自強、獨立而穩定的有利于幸福感提高的人格品質。

      參考文獻:

      [1]苗元江.當代大學生幸福感調查研究[J].青年探索,2007,(04).

      篇(3)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個體按照自己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的一種心理感受。在國外,主觀幸福感已成了當前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門領域,在國內,也日益吸引心理學者和社會學者的關注,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從國內外的研究來看,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內容和范圍主要涉及理論研究、跨文化研究、影響因素研究和測量工具的研制這幾個方面。到目前為止,國外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才剛剛起步,除了介紹國外的研究成果和進展之外[1,2],大部分的研究對象是城市居民、老年人和大學生群體[38],罕見專門以農民為對象的研究。雖然有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對城鄉居民的主觀幸福感進行比較研究,但兩者的結論卻截然相反[9,10],曾引發社會和輿論的關注和質疑。因此,進一步研究農民的主觀幸福感,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粵西4市1縣5個村的300例居民。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28份,有效率為76%。其中,男112人,20~40歲46人,40~60歲40人,60歲以上26人;女116人,20~40歲45人,40~60歲56人,60歲以上15人。采取下村走訪調查,用明確清晰的指導語指導被試作個別測試,對文盲或看不懂題目的被試予以清楚的解釋和說明,做完后,立即回收問卷,并發放紀念品。

      1.2 研究工具 考慮到目前一些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問卷或量表受文化、語言和年齡等因素的制約,我們采用美國Gallup機構使用的單一項目測量(雖然基于單個項目的測查相對比較粗糙,但已證明是非常有用的[11]),由很幸福、較幸福和不幸福3個選擇項組成,得分各計為3分、2分和1分;Cantril(1976)編制的含11個等級階梯(0~10)的幸福感階梯量表[11],可測目前幸福感,過去幸福感(5年前)和未來幸福感(5年后);自編生活滿意度項目,由住房條件、經濟、子女、鄰里關系、周圍環境、總的生活滿意度這六方面組成,作為測量主觀幸福感的外部影響因素。使用SPSS10.0軟件包對有效數據進行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t檢驗等處理。

      2 結 果

      2.1 不同性別、年齡的農民主觀幸福感得分比較 對不同性別、年齡農民主觀幸福感得分進行描述性統計和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

      由表1可見,農村居民的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沒有統計學顯著差異,但總的幸福感在年齡上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多重比較(LSD法)發現,40~60歲的中年人的主觀幸福感顯著差于20~40歲(MD=0.1904,P=0.045)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MD=0.3061,P=0.012)。而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不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MD=0.1158,P=0.341)。農村居民幸福感的平均值為1.99,略低于2.00的中值水平。

      描述性統計發現,回答不幸福的人數為49人,占21.5%,同答較幸福的人數為131人,占57.4%,回答很幸福的人數為48人,占21.1%。交叉分析表明,女性回答不幸福的人數為30人,大大超過男性的19人,占61.2%;從年齡來看,40~60歲的農村中年人幸福感最差,在回答不幸福者中占57.1%。

      2.2 過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未來幸福感之間的得分比較 對農村居民的過去幸福感、目前幸福感和未來幸福感的相關分析發現,3者之間存在統計學上的顯著性正相關,其中,目前幸福感與過去幸福感、未來幸福感的相關較大(r=0.496**;r=0.495**),未來幸福感與過去幸福感的相關較小(r=0.286**)。對這三者分別進行t檢驗發現,三者之間有統計學顯著性差異,結合表1描述性統計結果表明,農村居民的目前幸福感顯著高于過去幸福感(t=8.401,P=0.000);而其未來幸福感顯著高于目前幸福感(t=17.374,P=0.000)和過去幸福感(t=21.342,P=0.000)。對年齡進行多重比較(LSD)發現,在目前幸福感上,年輕人顯著好于中年人(MD=0.5978,P=0.040),在未來幸福感上,年輕人顯著好于老年人(MD=0.8617,P=0.031)。在過去幸福感上,3個年齡層的人不存在統計學顯著差異。

      2.3 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各項目之間的相關分析 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農民的主觀幸福感與住房和經濟兩大因素的相關最大,且達到統計學顯著性水平。住房和經濟因素與目前幸福感相關最大,其次是未來幸福感,而與過去幸福感相關最低;從農村居民的未來幸福感來看,子女因素的相關性有所上升。

      2.4 生活滿意度各項目的描述性統計 見表3。

      從表3可知,在總的滿意度方面,有61%的農民是滿意的,但從農村居民對各個具體領域生活的滿意度來看,超過一半的人(51.3%)對自己的經濟狀況不滿意(含較不滿意和很不滿意),對住房不滿意者亦達46.9%。交叉分析表明,在對經濟不滿意的人中,中年人比例最高,為51人,占43.6%;年輕人45人,占38.5%;老年人21人,占17.9%。在對住房不滿意者中,中年人比例亦最高,占41.1%;其次為年輕人,占40.2%;老年人只占15.7%。

      3 討 論

      研究結果表明,農民的主觀幸福感不存在性別差異,這可能與當代農村婦女地位的提高有關。但在年齡上則表現出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中年段的農民主觀幸福感最差。畢明等人對城市居民主觀幸福感的調查也發現,35~54歲的中年群體的幸福感最低[3]。這個年齡段的群體往往承擔著較大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重,壓力大;再加上人到中年,在新觀念和新技術的學習上以及體能上都不如年輕人,使其難于適應轉型期農村急劇的社會變化,而倍感焦慮。因此,在考慮如何提高農民主觀幸福感時,應更多地關注農村中年群體。本研究發現,雖然大部分農民具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但農村居民的幸福感平均值略低于中值水平,說明農民的幸福感尚不夠穩定,感到很幸福者的比例少。因此,對大部分農民感到幸福這個調查結果不能抱有太多的樂觀心理。

      篇(4)

      三下鄉已經結束了,現在正是進行經驗總結的時候,我感慨良多,我們四個課題組在進行三下鄉的活動過程都經歷了各種不同的活動歷程,其中有困難、挫折、和氣餒,但獲得的更多的是成熟、勇敢、自信。

      “大學生幽默壓力應對與幸福感關系研究”課題組發揚不怕苦、不怕累、忠于學術、忠于實踐的精神,進行了一次開放性問卷,兩次預測,才進行正式問卷的發放,總共發放了300份問卷。在發放問卷的過程中,課題組遇到了了暑假期間,大學生大部分回家的困難,但是我們整個課題組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在中大、暨大、華工和大學城發放問卷,在此期間我們深刻的理解到堅持的力量和團隊的力量,圓滿完成了問卷的發放和回收,為實踐報告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在博士師兄的帶領下很好的完成了我們的實踐報告。

      “珠三角外來務工人員心理資本投資對促進職業成功、生活幸福的影響機制研究”課題組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對“經驗比知識更重要”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悟。讓我們明白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們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良好途徑,是促進大學生投身實踐,培養鍛煉增長才干的好渠道。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了大學生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為頭腦注入新鮮血液,從而更好的成長成才。社會實踐提高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士溝通交流的能力,拉近了我們與社會的距離,讓我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才干,為以后更好的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我們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了,在三下鄉的過程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心理學科學研究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實際的能力,更體驗到了一些深刻的東西,而這些都是我人生不可缺少的財富。

      第一、團隊成員的招募。三下鄉隊員的招募決不可隨隨便便招募。作為這個團隊的成員,每個隊員都要一定要有共同的目標,把團隊的活動當成自己的責任、當成自己的活動來辦,有強烈的主動精神,并且要有堅持到底的信心和決心。同時招募的成員盡量要各有所長,每個人能在團隊活動中發揮自己的力量,大家齊心協力把活動做的更好。

      第二、珍惜。是什么樣的緣分,讓我們能一起參加三下鄉,認識了這么多的朋友,為了共同的目標,付出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努力,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機緣難得,唯有珍惜。珍惜今天,珍惜生活,珍惜讓我富有!

      第三、責任。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 我們的各位組員都把追求順利、圓滿完成“三下鄉”的活動,寫出高質量的研究實踐成果當做的自己的責任,而對此次活動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即使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也毫不退縮,正是大家的責任感和熱情才促使了本次活動的圓滿成功。

      第四、團隊意識。來自不同專業的各位組員,在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良好的團隊意識是一切活動成功的前提。我們是一個團體,一個集體,一切都應該服從,不論是做什么工作,一切都應該為大家著想,為團隊著想。

      第五、溝通交流。每個人不斷地都會有些新的想法與體會,也許是喜悅,也許是憂傷,經常與隊員們談心,聽聽大家的心聲,了解大家的感想,可以促進理解,也可以集思廣益,或是彼此分享喜悅的心情。

      第六、主動。主動考慮隊伍里的大小事情,主動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主動地提出疑問,主動。這一個個主動,雖然簡單,卻意義重大,讓我了解到更多,學到更多。

      篇(5)

      一、研究對象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為廣州、深圳、東莞、珠海等珠三角地區的大學畢業生,年齡為18~25歲。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實際回收182份,有效問卷173份。其中,男性75人,女性98人。

      二、不同性別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

      為了探討不同性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差異,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來研究不同性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珠三角地區男、女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不存在顯著性的性別差異。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對主觀幸福感與性別的關系研究結論并不統一。在研究初期,學者在研究主觀幸福感時得出以下結論:不同的性別對個體自認的、公開的幸福感沒有影響,個體的快樂是不分性別的。近來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關于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的研究結果也有所不同。一些研究結果顯示在積極新的平均水平上,男性與女性非常接近。一些研究認為,女性傾向于體驗比男性更高水準的不愉快情感。有的學者認為,造成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是因為情境的特殊性。本次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對珠三角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影響不顯著,可能因為對于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而言,面對的是比較開放、社會經濟發達、就業機會比較多的環境,從而導致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在評價主觀幸福感水平時,并沒有顯示出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信任的積差相關分析

      由表2的統計分析結果可知,4個P值都小于0.001,所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預測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賴存在比較高的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四、多元回歸結果

      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得分為因變量,以依靠性、預測性、信賴的得分為自變量,對數據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結果見表3。多元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信賴自變量進入了回歸方程。

      從表3的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可知,可以建立以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主觀幸福感總分的估計值=57.658+0.749×信賴

      五、因子分析

      為了探討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由表4的分析結果可知,KMO值=0.821,因此,可以認為,因子分析的結果可以接受。Bartlett’S值=329.681,且P=0.000

      由表5的分析結果可知,若提取3個因子,則能解釋全部信息的78.957% ,接近80%,能反映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

      根據表6分析結果,可以建立以下因子模型:

      生活滿足=0.895F1-0.158F2-0.162F3;控制感=-0.016F1-0.036F2+1.OO3F3

      憂郁愉快=0.786F1-0.011F2+0.114F3;就業擔憂=-0.056F1+0.984F2-0.036F3

      松弛緊張=0.549F1+0.325F2+4.387E-02F3;精力=0.806F1+8.785E-03+5.814E-02F3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表5)可知,影響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3個因素為:

      第1個主因子在生活滿意度、憂郁愉快,松弛緊張、精力4個變量上的負荷較大,可理解為積極情緒。

      第2個主因子是就業擔憂,是指大學畢業生對畢業后就業情況的擔憂程度。

      第3個主因子是控制感,是指個體對自身行為、思想的控制。

      六、討論

      由表2可知,盡管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與預測性、信任度、依靠性、信賴存在比較顯著正相關關系,驗證了研究的假設。但從分析結果同時也可以看出,相關系數不高,這主要是由于調查的樣本較大,所以仍然存在比較高的顯著正相關關系。

      由表6可知,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主觀幸福感的第一個主因子是一種積極的情緒,包括心情憂郁愉快、生活滿意度、精力、松弛緊張,換而言之,是對生活的積極情緒,主要包括對生活感到滿足,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其次,是個體處于較放松的狀態。第二個主因子是就業擔憂,主要是擔憂畢業以后的就業情況,盡管就業擔憂是暫時的,但也會影響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第三個主因子是控制感。

      七、結論

      從以上的調查分析結果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不同性別的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沒有差異;

      2.珠三角地區大學畢業生的主觀幸福感與信任度存在顯著性正相關關系。

      篇(6)

      一、前言

      人類對于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亙古不變的,然而對于幸福的定義卻各有不同。幸福是一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質量評價滿足自己的生活滿意度。幸福取決于一個人的想法。主觀幸福感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平衡。生活滿意度是對生活的綜合評判,是衡量主觀幸福感的有效指標。情緒平衡包括兩個相對獨立的維度: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大學生處于一個生理和心理快速變化期,他們在解決問題的經驗和能力上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且還必須面對學習的壓力,愛的壓力和人際壓力,主觀幸福感也會因此發生變化。

      二、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主觀性幸福感測度量表,這一量表來自于Diener等人的設計,其中包含三個測度量表:生活整體滿意程度、積極與消極情感體驗,內部一致性系數(Alppha),這三者測度結果分別為0.797、0.763、0.829。這三個量表當中,其中第一個子量表中,生活滿意程度由五個子項目組成,第二個子量表由六個和八個項目構成,采取7級計分的原則,其中,在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方面需要將兩者的結果相結合,計算得分之和。

      在某民辦高校以及某公辦高校,分別進行量表440份的發放,其中有效問卷401份收回,問卷回收的有效率為91.1%。 數據均采用SPSS11.0分析。

      三、數據結果

      (一)學校性質對于學生整體幸福感影響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得出,對于大學生而言,整體的大學生活滿意程度以及消極情感上在學校性質上存在顯著差異(p

      (二)年級對民辦高校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由數據結果得出,不同年級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大一學生在各項的均值分別為19.85、25.15、17.27,大二學生在各項的均值分別為19.75、23.18、20.13,大二學生在各項的均值分別,17.27、26.73、19.55。

      (三)是否獨生子女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由數據結果得出,是否獨生子女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的影響不存在顯著差異,其中獨生子女在各項的均值分別為19.11、24.61、19.24,非獨生子女在各項的均值分別為19.86、24.71、17.92。

      (四)性別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幸福體驗影響

      數據處理后結果不難發現,民辦高校中,大學生積極情感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

      (五)原生家庭其與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幸福感顯著性影響

      通過數據分析不難發現,原生家庭區域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積極情感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P

      (六)生活費用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

      調查發現,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在生活費用上存在顯著差異(分別為P

      四、討論與結論

      由于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存在著體制上的根本差別,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大學生在整體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上存在顯著差異。公辦高校大學生在整體生活滿意度和消極情感上都顯著高于民辦高校大學生。

      年級、是否獨生子女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在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維度的影響均不存在顯著差異。

      男生在積極情感上顯著高于女生。研究中不難發現,從整體幸福感和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角度而言,女大學生總體優于男大學生,然而從情感的積極以及消極角度而言,兩者并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學生的性別對于整體幸福感和對于生活的滿意程度來說是顯著性因子,而研究的目的對象不同,結論自然也有所不同。

      就原生家庭所在區域因素而言,這一因子對于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生活的滿意程度具有顯著性的影響,結論是農村學生的滿意程度高于城市學生的滿意程度。雖然城市學生的經濟水平偏高,但是有更多的機會為大學生開闊眼界,認識到更多的新鮮事物,與此同時,城市中的生活壓力與農村相比也更大,這也是城市學生都對于整體大學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感都要低于農村學生。

      對于生活開支費用,整體生活開支在民辦高校大學生的生活中滿意程度呈現出顯著性的差異。民辦高校學生的整體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并不都是隨著生活費用的提高而提高。家庭經濟水平在達到平均水平之后整體生活滿意度會有所改善,但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并不會隨之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01).

      [2]李景華,胡潔,嚴標賓.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2).

      [3]李志,彭建國,彭曉玲.當代大學生幸福觀的調查[J].探索,2000,(03).

      篇(7)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甘肅某高校3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123人,女生170人;文史類專業179人,理工類專業114人;大一72人,大二97人,大三46人,大四78人。

      2研究方法

      采用《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對甘肅省某高校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總體主觀幸福感量表》由Fazio在1997年編制,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指定的一種定性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3]。量表共有33項,得分越高,表示幸福感越高。量表包括6個因子: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對健康的擔心(H)、精力(E)、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以及松弛與緊張(RT)。量表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0.78之間,分量表與總表的相關為0.56―0.88,內部一致性系數男性為0.91、女性為0.95,重測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

      3統計方法

      采用SPSSl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

      二研究結果

      1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狀況分析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均分為21.09(大于18),表明當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處在中上水平,大學生對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所處環境較為滿意。“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3.92±0.55)、“對健康的擔心”(3.8±0.76)、“精力”(3.48±0.71)、“憂郁或愉快的心境”(3.59±0.68)以及“松弛和緊張”(3.43±0.65)等維度的均分都高于中等水平(3分)。但是,在“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2.87±0.61)維度上低于中等水平,反映出大學生不善于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2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專業差異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文史類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上高于理工科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P

      3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城鄉差異分析

      表2的統計結果表明:城鄉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城市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上(除“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因子之外)高于農村大學生(P

      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家庭結構差異分析

      表3的統計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P

      5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性別差異分析

      表4的統計結果表明,女生的主觀幸福感得分稍高于男生,但無顯著差異(P>0.05)。

      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年級差異分析

      表5反映出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上不存在差異(P>0.05),其中大三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級,而大四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相對于其它年級最低。

      三討論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存在專業差異,文史類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理工科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這與鄭雪等的結果不同,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不存在學科差異[4];與尹海蘭的研究結果相反,她認為理工類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文史類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3]。這可能是由于抽樣方法不同或抽樣對象的構成不同造成的。文史類學生平時的學習壓力較小、娛樂活動較多,理工科學生實驗課程較多、生活相對單調,但是理工科學生的就業情況相對好于文史類學生。因此,研究結果的不同,需要考慮抽樣對象中文史類學生與理工科學生的比例是否適當,所在學校和地區的就業環境與校園文化環境。城鄉大學生在主觀幸福感方面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城市大學生在總體和各分量表(除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上的得分均高于農村大學生。這說明城市大學生比農村大學生要體驗到更多的幸福,家庭經濟狀況越好的學生越幸福。由于城市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學習條件一般都比農村大學生好、生活上壓力較少,而農村經濟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學習條件都較差,所以導致他們感受到的主觀幸福感要比城市大學生少。這與謝敏芳、李黎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農村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明顯低于城市大學生[5]。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家庭結構差異研究相對來說較少,本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獨生子女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高于非獨生子女大學生。這與我們的經驗和假設不太相符。一般來說,獨生子女由于沒有兄弟姐妹等玩伴,會比非獨生子女感受到更多的孤獨和寂寞,從而影響他們的心理發展和生活質量。研究結果與一般經驗的這種差異,可能主要是由于抽樣對象的年齡特點造成的。我們的一般經驗和基本假設可能更多來源于對年齡較小獨生子女的印象。但是,獨生子女大學生已經適應了家庭中只有自己一個孩子的生活,而且他們的交往對象和社交領域也不同于年齡較小獨生子女,人際交往并不只局限在家庭中。此外,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觀點,大學階段是發展親密關系(戀愛關系)的時候,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并沒有什么顯著不同,他們并不缺少戀愛對象。所以,獨生子女大學生并不會像年齡較小的獨生子女那樣會有較多的孤獨感。本研究的調查結果與陳靜、楊宏飛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6]。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沒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只在“精力”這個因子上男女生之間存在差異。這與張利霞、霍建勛(2009)測得的結果相同[7]。不同年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總體不存在差異,其中大三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稍高于其它年級,大四學生相對于其它年級幸福感最低,這與杜軍、張欣和何寶平的研究結果相似[8],可能是因為大四學生面臨著就業壓力。

      四對策與建議

      1確定適合自己的人生目標

      目標理論認為,目標和需要實現時就會產生幸福感。因此,幸福感會因人們的價值和欲望的不同而有差異,目標的不同層面與幸福感的不同成分相聯系[9]。如果大學生能夠充分地相信自己,由自己的興趣和實力來決定目標,讓目標吸引自己前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具有了從事任何活動,并且達到任何一個目標的信心和能力。大學生一旦敢于自主地確定自己的目標,并為著這個目標投入自己幾乎所有的精力時,離自己的目標不遠了,將會產生較高的幸福感。

      2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幸福的本質和獲得幸福的途徑

      首先,幸福面前人人平等,生命中真正的幸福必須靠自己付出努力,而不是靠別人,越是刻苦勤奮的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享受到的學習的樂趣就越多,進而感受到的幸福就越高。

      其次,建立積極向上的班集體,發揮班集體積極的社會支持作用。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增強個人的主觀幸福感,對于大學生來講,班集體是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社會群體,可以對內向的學生引導他們主動進行人際交往,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使其融入集體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幸福體驗。積極向上的班集體不僅僅會提高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最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滿足大學生的多種心理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開拓視野,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社會交往、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機會,創設大學生生活與學習的良好環境,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參考文獻

      [1]葉浩生,郭永玉.積極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尹海蘭.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人格特征的相關研究[D].河南大學,2004.

      [3]楊慧.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2008(10):182.

      [4]鄭雪,嚴標賓,邱林.廣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1(4):49-50.

      [5]謝敏芳,李黎.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現狀調查與研究[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8(6):105-106.

      [6]陳靜,楊宏飛.杭州市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3):52-55.

      篇(8)

      1、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樣本取自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2013級全體新生2957名,最后有效被試為2817名,平均年齡18歲。來自農村的為1734人,城市的為1083人。獨生子女為750人,非獨生子女2067人。文科學生為1014人,理科學生為1803人,為了全面了解大學生幸福感狀況,獲得多樣化的信息,本次調查采用《綜合幸福問卷》(Multiple Happiness Questionnaire,MHQ),MHQ 是在整合主觀幸福感(SWB)與心理幸福感(PWB)理論框架與測評指標的基礎上,建構的多方位、多測度、多功能的本土化的幸福感測評工具。該問卷包括一個指數(幸福指數)、兩個模塊(心理幸福感和主觀幸福感)、九個維度(生活滿意、正性情感、負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自我價值、友好關系、利他行為、人格成長)。獲取的數據采用統計軟件SPSS16. 0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

      2.1 大一新生幸福感及各維度描述性分析

      大一新生幸福指數分值均數為6.21,標準差為1.76,最高分9 分, 最低分1 分。超過5 分的占總調查人數的91.7%,認為有些幸福的22.3%;幸福的35.9%;很幸福的12.6%;非常幸福的3.9%。居于兩者之間的占17.0%,有8.3%在中點分5 分以下。表1數據顯示出四高(高健康關注、高利他行為、高自我價值、高友好關系)模式,提示大一新生具有健康向上、自信自尊、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較少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參見表1

      2.2 大一新生幸福感比較研究

      為了進一步了解不同因素對幸福感影響,我們對人口統計項目進行了分析。

      表2數據顯示,城市和農村的大學生在幸福指數上沒有差異,但是在生活滿意度和生命活力二個維度上,城市大學生高于農村大學生,表現為更珍愛生命,關注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與行為方式,更愿意幫助他人,富有愛心,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等特征。

      表3數據顯示,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在幸福指數上沒有差異,但在生活滿意度、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

      表4數據顯示,幸福指數在文理科組均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正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關注、利他行為、人格成長維度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正性情感維度上,文科大一生高于理科大一生;而在生命活力、健康關注、人格成長維度上,理科大一生卻高于文科生。

      3、討論

      本次調查大一新生幸福指數是6.21分;顯示出四高(高健康關注、高利他行為、高自我價值、高友好關系)模式,大學生幸福指數高于高中生(6.09±1.91)、中專生(5.73±1.83),但低于研究生(6.60±1.08),提示教育水平可能增進幸福感水平。早期研究,往往把獨生子女視為問題兒童,認為其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獨生子女。本研究發現,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幸福指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在生活滿意度、生命活力、自我價值、人格成長維度上,獨生子女高于非獨生子女。表現出更高的幸福自我評價,更多的生活滿意以及較少的負性情感,提示獨生子女幸福感水平高于非獨生子女。

      篇(9)

      大學生是社會團體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是社會未來發展中的主力軍。研究和分析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這對社會發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主觀幸福感的概念

      在主觀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國內外大部分學者和專家認可的是Diener的研究。他認為,主觀幸福感是評價者根據某種標準,對其生活質量做出的整體評估。這是從心理方面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

      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1.客觀因素

      人口統計學變量是指大學生的性別、年齡、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況。通過分析相關的研究結果,本文認為僅僅使用人口統計學變量來反映主觀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學的。采集的樣本數據不同,所顯示的調查結果也不同,有些結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經濟收入情況與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的關系。家庭經濟收入比較高的大學生群體,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也相對較高,二者呈現出正相關的特征。但是,有些調研的情況卻與這個結果相反。有些經濟收入相對較低家庭的大學生也同樣有較高的主觀幸福感,二者呈現較少的相關性。分析其內在的原因,這些經濟收入較低家庭的大學生相比收入較高家庭的大學生,更容易滿足目前的生活,他們的主觀幸福感標準相對較低,同等消費水平下更容易感覺到幸福。

      社會支持是指各種社會因素在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響。這種社會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觀因素。比如,當人口統計學變量受到社會其他因素影響的時候,往往會對原有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產生作用,這種作用可能是增強的,也可能是減弱的。上述社會支持也可能作用在主觀因素上。比如,某種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自尊心、人格特質等產生影響的時候,就會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同樣,這種影響的方向也是不確定的。

      2.主觀因素

      人格特質是主觀因素之一,它的分類是以艾森克的理論為基礎,從神經質、精神質和內外傾三個維度來影響主觀幸福感。學者陳燦銳在其《主觀幸福感與三大人格特征相關研究的元分析》中,基于理論和數據兩個層面詳細論述了主觀幸福感與三大人格相互關系。他認為:主觀幸福感與三大人格有相關性,主觀幸福感與神經質高度負相關,與精神質呈現較小負相關,而與內外傾之中的外傾性呈現中度正相關。

      自尊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主觀因素之一,也是預測主觀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可以直接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造成影響,還可以用自尊來測量和預測主觀幸福感的程度。有研究數據表明,正能量情緒指標與自尊呈顯著的正相關,而消極的情緒與自尊呈現負相關。自尊可以緩解大學生的生活和心理壓力,可以避免焦躁和多慮,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控制情感。

      歸因方式是當個體行為產生后果的時候歸納原因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認為個體行為產生的后果是個體行為本身所決定的,而外控型認為個體行為產生的后果是個體行為以外的某種外在因素決定的。相關調研表明,內控型與主觀幸福感呈現正相關性,因為這部分大學生會認為他們的成功是因為其自身堅持不懈努力的結果,他們將更多地受到行為結果的影響,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外控型認為個體行為結果是由外在因素決定的。這部分大學生會認為無論自身的成功或者失敗,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這種結果的取得對于其個體本身的影響程度非常低,但還是影響了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三、提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對策和建議

      1.社會方面

      社會要努力提高支持的力度和強度,為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努力降低因為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因素對主觀幸福感產生的影響。

      2.高校方面

      高校應在大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增加校內休閑活動,擴展大學生的休閑空間,加大對大學生休閑活動的投入力度,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休閑觀念,鼓勵他們采用健康的休閑方式放松自己。另外,高校還要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盡量減少大學生抑郁和焦慮情緒的出現。

      3.家長方面

      家長要加強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及時掌握和了解孩子的行為和心理變化,并對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在與孩子接觸和交流的過程中,要多鼓勵,少批評,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自尊,樹立自信,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4.大學生方面

      大學生應想方設法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渠道。當遇到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或者處于情緒低谷的時候,要能夠靈活地調節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及時適應新的環境。

      篇(10)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A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ZHU Lingchun

      (Learning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6)

      Abstract To survey the men and women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thods: general well-beings cale to survey the 60 graduate students. Results: Girl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our school.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our school sco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orm,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o the satisfaction of life and interests, sad or happy mood, energy, gir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in the three factor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s higher than male graduate students, it is likely to face the pressure from the latter and the expectations of society,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le graduat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Key words subjective well-being; graduate; factor

      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簡稱SWB)是個體根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性評價,是衡量個人生活質量的綜合性心理指標。①它主要包括生活滿意度和情感體驗兩個基本成分,前者是個體對自己生活質量的認知評價,即在總體上個體對個人生活做出滿意判斷的程度;后者是指個體生活中的情感體驗,包括積極情感(輕松、愉快等)和消極情感(抑制、焦慮、緊張等)兩個方面。②③

      目前關于主觀幸福感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對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的研究卻很少。作為具有高層次學歷教育的研究生,他們承受著來自學業、就業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精神壓力,有人對200名在校研究生進行心理健康相關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輕度和中度以上心理健康問題者分別達37.57%和10.05%。④這些問題如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消解,則會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因此,研究我校研究生主觀幸福感水平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對我校碩士研究生幸福感的現狀進行調查,其目的是通過了解我校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狀況,探討影響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因素,并分析男女研究生在各個因素上的差異,以便更好地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為促進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65名在校研究生為被試對象,剔除無效問卷5份,回收有效問卷60份,其中男生問卷30份,女生30份。被試者平均年齡21~2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2.5歲。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國版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用于測量被試目前所體驗到的幸福程度。總體幸福感量表(GWB)⑤由美國國立衛生院中心制定的一種測量工具,用來評價受試者對幸福的陳述。本量表共有33項,1996年國內段建華對該量表進行修訂,即采用該量表的前18項對被試進行施測,每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0.78之間。內部一致性系數男性為0.91,女性為0.95,重測一致性為0.85,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量表內容分成6個因子: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與緊張。全國常模得分:男性為75分,女性為71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越強烈。

      1.3 調查方法

      主試使用統一指導語向被試說明答題方法和注意事項,該問卷采取不記名的方式進行。

      1.4 數據處理

      將數據輸入excel表格,運用SPSS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一般資料

      表1 主觀幸福感男女生平均分差異比較

      注:**表示sig.

      根據檢驗可知,女生的主觀幸福感量表平均分(M=92.00)高于男生(M=73.7),具有顯著性差異(t =7.212,P

      2.2 我校男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因素差異比較

      分析可知,在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的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48);在精力的因子上,男女生有顯著性差異(p=0.009),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在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中,女生比男生高,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42);在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對健康的擔心因子女生高于男生,但無顯著性差異(具體見表2)。

      表2 主觀幸福感六種因子的性別差異

      注:*表示sig.

      3 討論

      3.1 我校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及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校女研究生生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國內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如王淑燕⑥對碩士研究生進行主觀幸福感調查,發現男生的生活滿意度、幸福感顯著低于女生。同時,女研究生在六個因子上得分均高于男研究生,其中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精力三個因子上具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我校女研究生更容易從生活中感受幸福,對目前的生活狀態和生活質量比較滿意。跟全國常模相比,我校女研究生總體幸福感的得分高于常模,差異有統計意義,這與馮翠仙、⑦錢宇鳳⑧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男生的平均得分比全國常模稍低,雖然沒有顯著性差異,但也值得我們關注。

      3.2 男女研究生主觀幸福感差異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同等條件下男生的壓力往往大于女生,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1)社會對他們的期望較高,雖然現在強調男女平等,但傳統的觀念仍然存在,如:男生被看作家庭、社會的“頂梁柱”,男生自出生以來,被灌輸的觀念往往是“你是男生,你應該很棒”,“你是男子漢,必須擔起重任”等等;(2)男生對消極情緒及心境的處理方式,“男兒有淚不輕彈”,男生不像女生遇到挫折時可以示弱,可以哭出來,或找人訴說等等,他們一般把消極的情緒埋藏在心里,然而放在心里的負性情緒不會自動消失,研究表明,消極情緒需要運用適當的方式宣泄出來,否則會影響個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3)現實中的壓力,首先是感情上的問題,我校是工科類學校,男女生比例不協調,男生人數遠超過女生,很多男研究生仍是單身,已有研究表明,處于單身的個體主觀幸福感一般較低。其次就業壓力,雖然男女研究生生都會面臨著這方面的壓力,但男生在這方面的壓力往往比女生更大,因為社會現實要求男生必須多掙錢才能在社會中生存,他們要靠自己,特別是研究生這個年齡階段還要面臨買房成家等問題。所以我們需要關注我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態,特別是男研究生,應幫助其疏解壓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注釋

      ① DienerEd.Subjectivewell-being:Threedecadesofprogress[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9(2):276-302.

      ② 張靈,鄭雪.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7.2:116-121.

      ③ 李幼穗,吉楠.主觀幸福感研究的新進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70-74.

      ④ 孫艷平,吳諒諒.浙江省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衛生,2003.5:514.

      ⑤ 汪向東,王希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增刊):83-86,127-129.

      篇(11)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收入不斷增加,越來越多人從溫飽走向小康再走向富裕,逐步形成收入橄欖狀的中等收入群體,中等收入群體已成為社會中堅力量,是市場消費的主體,在社會規范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社會結構中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但是,收入增加的同時,人的主觀幸福感是否也相應成比例的提升呢?針對這一問題,本文選擇福州地區的中等收入人群為調查對象,研究中等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與收入狀況的是否匹配,并對結果進行分析。福州作為福建省的省會城市,調查其收入與幸福感的現狀以及相互關系,關系到其切身利益,為未來的經濟增長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借鑒,也對同類地區的相關研究提供案例參考,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收入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

      國外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研究開始較早,也相對比較全面,國內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大都是集中在對國外已有的研究結果進行歸納統計分析,只有個別是直接針對收入與幸福感關系的實證研究。國內外的研究大都表明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較強的聯系;收入仍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但也有不少學者得出差異較大的結論,認為收入只是影響主觀幸福感諸多因素之一,主觀幸福感受到國家、地域、社會、心理以及價值觀等眾多因素影響。現將主要觀點梳理如下:

      1.1收入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這種觀點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正向關系,即收入更高時,人們的要求更容易得到滿足,其主觀幸福感相對也就更強,但此效用相對低收入群體要比高收入群體大得多。2000年Schyns 結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相對比較理論及個人特征理論,建立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模型,研究證明了此觀點。同年,Dieneretal在加爾各答對貧窮人群研究中發現,個體的收入和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密切。

      1.2收入僅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其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有限

      這種觀點認為,收入對幸福感的作用存在一個最高極限,一旦達到這個極點,收入的增加將不會使幸福感產生變化。Graham and Pet-tinato (2001) 發現,當收入水平較低時,絕對收入的增長能夠導致主觀幸福感的增強,但當收入達到一定水平后,絕對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作用會變弱。Cum-mins (2000) 分別分析低收入組、中等收入組及高收入組的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結果發現,對于高收入群體,收入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中等收入群體,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系數為 0.135;對于低收入群體,收入與幸福感相關系數上升到 0.257。以上研究剛好和美國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1974)有關收入增長與幸福指標研究結果相吻合。他的結論是在不同的個體之間,收入與幸福的關系并非直線型的,而是存在一個臨界點,呈U型關系,即在收入較低的群體中,收入是其快樂的主要影響因素,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存在正向線性相關;但是,相對于中高等收入群體來說,收入的增加反而伴隨著“快樂收益”快速遞減現象,在較高的收入階段,收入與幸福感的曲線關系幾乎趨于水平狀態,即收入的增加并不一定帶來幸福感的增加,這就是“伊斯特林悖論”。

      1.3影響幸福的非經濟因素

      決定主觀幸福感除了收入等經濟因素外,還有許多非經濟因素,例如健康、家庭生活、年齡、業余生活、社會環境、個人心理、社會價值導向等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2012年,廣東省調查過群眾的幸福滿意度發現,民眾認為在影響其幸福感的各因素中,家庭生活、健康、人際關系等項高居首位,而后才是工作穩定,收入增長,富余的業余時間,第三是社會穩定、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環境日益改善;最后是完善的社會保障、福利等體制。

      2.數據來源及調查結果描述及分析

      本文的數據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取得,結合福州當地的社會結構和平均收入水平,確定以收入水平和職業為劃分依據,選定問卷調查對象。具體來說,就是選出福州地區人均月收入在3000-6000元的區間內的群體為樣本,將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公司白領、專業技術人員(如會計、律師、醫務人員、記者等)、個體經營戶和其他職業的人群為主要受訪者。本次調查問卷共設置十個客觀題目和一個主觀表述題,主要內容分三個部分,一是有關受訪者的收入現狀、收入滿意度等;二是有關主觀幸福感的主要構成、影響因素以及主要壓力等項目;第三部分是針對主觀幸福感與收入之間的關系,如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大小、目前所得收入與其幸福指數是否匹配,最后,還從收入角度出發,直接給自己的幸福指數打分等。

      本研究共預定500份紙質問卷,對基礎數據進行整理過程中,將無效問卷剔除,有效問卷共計437份,其中,月收入在3000-6000元區間的,即符合項目研究設定樣本——中等收入群體的有248份。

      下面針對問卷樣本數據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

      (1)不同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評價統計,如表1。

      調查問卷中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分值設置為91-100、81-90、71-80、61-70、51-60五段區間段,計算具體指標時分別折算為95、85、75、65、55五級。通過統計發現,不同的收入群體對其主觀幸福感的評價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收入較高的群體,總體主觀幸福感自我評價也較高,平均值達到79.4;而中等收入群體的評價分值也居中,平均值為78.82;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群體,他們的主觀幸福感平均自我評價只有74.33,差距較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中較高收入者,除溫飽等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外,還可以有富余的收入來豐富額外的、有關提升生活質量方面的要求,所以幸福的自我評價也較高,反之,收入較低時,生活的主要重心還在為溫飽而努力,基本生活外的可支配收入就相對缺乏,人的需求滿足程度就比較低,所以,其主觀幸福感評價也低。

      (2)福州地區中等收入群體按照職業標準分類情況統計,如表2。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中等收入群體對主觀幸福感評價平均得分是78.22(百分制),相對較高,這與前人的研究中結論認為,對中低收入群體而言,收入的增加對主觀幸福感的提升效用仍然較大是相吻合的;從評分標準差看,樣本總標準差達到11.39,可能是因為問卷中對于主觀幸福感的自我評分區間間距較大,這在預估范圍內,尚可接受;按職業分類統計分析發現,相對而言,專業技術人員的標準差值尤為顯著,達到了17.22,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專業技術人員專業分類較多,差異較大,其收入和工作壓力差異也大,所以主觀幸福感的樣本離散程度也較大;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標準差只有9.27,低于平均值,說明其職業和收入相對穩定,所以人的主觀感覺也較相似。

      (3)中等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與收入關系圖,如表3。

      表3 主觀幸福感與收入關系圖

      從上表看,認為二者之間沒有關系或者關系不大的僅占18.9%,而認為他們之間有一定關系的就有135人,占樣本總數的55.65%,而且還有25.4%的人認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很有關系。說明在這一樣本群體中,超過八成的人都認為收入還是對人的主觀幸福感有影響的。分析其原因,由于中等收入群體的絕對收入已經能滿足生活基本需求,但是,跟高收入者相比,其富余的程度遠遠不夠,還是對收入的增加有一定的期待,所以,大都認為收入對其幸福感的提升還是有促進作用的。

      (4)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表,如表4

      表4 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表

      從上表看出,在影響收入的各種因素當中,比例最大的是生活質量,將近七成的人都認為,它是重要影響因素;而收入項目僅有60人選擇,只占四分之一不到的比例;超過40%的人認為,豐富的業余生活也是提升主觀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同時,社會環境、政府服務也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此項統計,再一次表明,收入與生活質量、業余生活、社會環境和政府服務等各因素一樣,都會對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但是其作用并不顯著。

      3.結論與建議

      本文在對相關文獻整理歸納基礎之上,總結有關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福州地區中等收入群體實證調查,據統計分析表得出如下結論,即這一群體的幸福滿意度達到中上水平;而且大部分人都肯定,收入與其主觀幸福感存在一定的關系,收入對提升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隨著收入的進一步增加,二者之間的關系會逐漸弱化;人的主觀幸福感同時還深受生活質量、業余生活、社會環境以及政府服務所影響。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伊斯特林悖論”。

      提高中等收入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幾點建議:

      (1)維持經濟穩定增長,增加人們的收入,滿足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2)進一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創造豐富的業余生活項目,維持安定、良性的社會環境,提供優質的政府服務,為提升主觀幸福感創造客觀的因素。

      (3)從個體內在看,要加強社會學、心理學的教育,提高自身對事物的判斷能力和感知能力。

      (4)要樹立正確、健康、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導向,培養民眾快樂的人生觀和正面的價值觀。 [科]

      【參考文獻】

      [1]任國強,桂玉帥,劉剛.收入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國際的經驗與國內的證據.經濟問題探索[J].2012(7):24-29.

      [2]管皓.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研究: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J].南開經濟研究,2010(5):56-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国产|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九九热这里只有在线精品视|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影音先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免费|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色综合|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妻人人玩| 久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播放 | 94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66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最新|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第一页 |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尤物TV国产精品看片在线|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久| 99re6在线精品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