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cdma技術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事件及背景分析
中國已經逐漸進入廣泛使用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俗稱3G)的時代,但對電信運營商而言,3G網絡的建設和運營具有規模大、分階段、周期長和未來不確定性較高等特點。如何評估3G項目的投資價值一直是廣為關注的焦點。傳統的項目投資價值分析方法不能滿足對不確定性較高的項目進行定價的要求。復合實物期權定價模型能更貼切地反映在3G項目中的多重期權特性,更適合對階段性較強的項目進行價值分析。本文將運用復合實物期權模型對澳門基于cdma技術的3G項目進行定價分析。
澳門3G項目(CDMA技術標準)的建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其投資歷程如下:
表1-1 澳門CDMA投資歷程
時間
事件
意義
投資計劃
2005年3月10日
中國聯通中標獲得澳門CDMA牌照
正式進入澳門移動通信市場
-
2005年5月27日
中國聯通獲準經營采用CDMA2000 1X系統的公共地面流動通信電信網絡及提供跨地域流動電信服務,有效期為8年。
中國聯通獲準提供CDMA漫游服務的權利
首年投資1.71億澳門元,建成CDMA 1X制式網絡,以提供漫游服務
2005年10月18日
CDMA澳門流動電信網絡開通
開始提供CDMA漫游服務
-
2006年8月10日
中國聯通獲準經營采用CDMA2000 1X系統的公共地面流動通信電信網絡及提供兩個頻段內運作的公用地面流動電信服務
中國聯通獲得本地運營CDMA服務牌照。CDMA2000 1X可平滑升級到3G網路。
2006年計劃增加投資4800萬澳門元,在后續二年內累計投資額不低于4000萬元
2007年5月29日
中國聯通獲正式建立及運營3G的牌照
建立及運營CDMA2000 1X EV-DO系統,真正提供3G服務
為建立3G業務,首年將投資4000萬澳門元;隨后三年累計投資超過9000萬澳門元
2008年7月27日
1.引言
在CDMA系統中,由于多個用戶的隨機接入,使用的擴頻碼集一般不完全正交,非零互相關系數會引起各用戶間的多址干擾(MAI),在異步傳輸信道以及多徑傳播環境中多址干擾將更為嚴重。隨著同時接入系統用戶數的增加,多址干擾的功率也在增加,致使誤碼性能下降,系統容量受限。
多址干擾的抑制,可以通過選擇相關性能好的擴頻碼,結合功率控制、糾錯編碼等進行。但功率控制的方法并沒有從接收信號中真正去除多址干擾,只能暫時緩解這種矛盾;另一方面,由于信號在移動通信信道中呈現瑞利衰落,功率控制系統無法補償由快衰落引起的信號功率變化,特別是當移動臺速度很快時,功率控制技術會失效。而多用戶檢測是將造成多址干擾的所有用戶信號信息均看作有用信號信息,對單個期望信號解調,來降低多址干擾和遠近效應的影響,也降低了系統對功率控制控制精度的要求,可以有效地利用上行鏈路頻譜資源,進而提高了通信系統的容量。論文格式。
但是,多用戶檢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使用訓練序列。而訓練序列的不斷發送會造成頻譜資源的大量浪費,因而人們轉去研究不需要訓練序列的盲自適應檢測。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可以不需要訓練序列,在僅知道期望用戶地址PN碼及其定時信息條件下自適應跟蹤信道中用戶地址PN碼的變化,更有效地抵消小區內和小區間的多址干擾,很方便地應用在上行和下行鏈路。論文格式。
目前已有多種盲多用戶檢測方案被提出。在類型上,這些算法大致可分為基于子空間的,基于統計的,基于恒模的,以及直接型的,此外還有基于高階累積量的算法、基于最大似然比的算法、基于卡爾曼濾波的算法以及基于神經網絡的算法等等。由于結構相對簡單,且可以自適應實現,本文關注了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算法。
以下將簡單介紹幾種常用的盲自適應多戶檢測算法。
2.系統模型
為了方便,我們只考慮一個具有K個用戶的同步CD MA系統,信道為A WGN信道,令比特持續時間為Tb,碼片持續時間為Tc ,N =Tb/Tc為擴頻增益,K為用戶數。接收信號經過采樣后可以表示成矩陣形式:
(1)
其中rT=[r1 … rN]是一個比特時間內接收到的信號向量,S=[s1 …sk] 為用戶的歸一化擴頻碼矩陣,sk是具有單位能量的第k個用戶的擴頻碼,A=diag(A1,…,AK)為接收信號的幅度矩陣,bT =[b1 …bk]為用戶的信息向量,bk取值為{-1,1},n 是E{ zzT}= 2I的高斯白噪聲。假設用戶1為期望用戶,那么線性接收器的輸出為
(2)
其中CT =[C1... CN]是延遲線的權系數。
3.幾種盲自適應檢測算法
3.1最小輸出能量檢測算法(MOE)
最小輸出能量檢測算法(MOE)的基本原理是在保持期望用戶能量不變的情況下,使總的輸出能量最小。所以,可以將求解加權向量的問題轉化為如下最優化問題:
(3)
式(3)中 R=E(rrT),其最優解為:
(4)
MOE的解與MMSE的解w= R-1s1相比,只相差一個常數,對性能無影響。但是直接計算最優解需要計算矩陣逆運算,計算量大,為O(N3),一般都是通過自適應的方法求得w。采用標準隨機梯度算法,具體迭代為:
(5)
其優點是計算量小,為O(N),缺點是收斂速度慢,不能保證收斂,而且在擴頻碼不匹配的情況下性能較差。
3.2恒模算法(CMA)
CMA算法是一種被應用于信道均衡的算法,消除信道引起的ISI。CMA的代價函數可以描述為:
(6)
在Godard算法中e定義為:
(7)
這里可以取一個正數。
我們采用標準隨機梯度算法,根據以上各式可以直接得出:
(8)
其中y( n-1)是濾波器n-1時刻的輸出,y(n-1) =wT(n-1)r。
恒模算法利用發送信號的權幅度統計特性調整系數,使輸出信號的幅度保持恒定。恒模算法的缺點是可能收斂到干擾信號上,而不是期望檢測的信號。
3.3基于MMSE準則的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算法
基于MMSE準則的多用戶檢測器,應滿足使系統輸出的均方誤差(MSE)最小:
(9)
滿足該式的最優解為w0=R-1·p1,其中p1= E{b1·r}。采用最優權矢量最陡梯度法可以表示為:
(10)
假設接收信號滿足以下條件:①用戶發送的信息符號滿足E { bi}=0, E{ bi2}=1;②不同用戶之間的信號不相關,即E { bibj }=0, ij;③用戶信號與噪聲不相關即E { b;n}=0。實際系統中上述假設條件都較容易滿足,此時有
(11)
此時可以將(10)簡化為
(12)
其中,y( n-1)是濾波器n-1時刻的輸出,y(n-1) =rT(n-1)w(n-1),自相關矩陣
R=r(n)rT(n)。
該算法與LMS算法類似,因而具有LMS算法收斂速度慢的缺點。基于該算法的多用戶接收機的復雜度與傳統單用戶接收機相同,但其抗遠近效應的能力則明顯增強,其性能要優于MOE盲多用戶檢測器。
4.仿真實驗
4.1對基于CMA的多用戶檢測算法的性能進行了仿真。
假設用戶數為6,其中用戶1為期望用戶,且信噪比SNR=20dB用戶1的信號功率為1,即A12=1,其他用戶的信號其中前4個干擾用戶的功率相等,且Ai2/A12=10dB, i=2, 3, 4 5;第5個干擾用戶的干擾功率為A62/ A12=20dB,權矢量初始化為w( 0) =s1,圖1中給出了不同常數值e下的算法的性能比較結果。論文格式。
由圖(1)可知,e值不同,則CMA算法的性能也不一樣,e=1時算法的性能優于e=0.1時的情況。
圖1不同值時CMA算法的性能比較
4.2對本文提到的盲算法進行仿真比較
我們采用31位長的Gold碼作為擴頻序列,干擾用戶數為4,信號功率分別為SNR=10dB, Ai2/A12=30dB,i=2, 3, 4 5,計算可得SIR=9.98dB,實驗中我們用時間平均代替數學期望。
圖2盲算法收斂性能比較
首先設e= A12,,步長=1e-5,圖(2)給出了CMA算法、MOE算法、基于MMSE準則的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算法的收斂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三種算法都收斂,其中CMA算法收斂速度最快,穩態性最好;基于MMSE準則的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算法收斂速度跟穩態性能都次之;MOE算法的收斂速度最慢,穩態性能最差。
5.結論
CDMA系統具有容量大、低功率、軟切換、抗干擾強等一系列優點。但是,在CDMA系統也存在多址干擾,遠近效應等一系列問題,而多用戶檢測是CDMA系統中關鍵的抗干擾技術,能進一步提高系統容量,改善系統性能。盲檢測由于不需要干擾用戶的信息而得到廣泛的關注。
本文重點研究了CMA算法、MOE算法、基于MMSE準則的盲自適應多用戶檢測算法,并且通過MATLAB仿真證明了CMA算法更為有效。
參考文獻:
[1] XiaodongWang and H.Vincent Poor,'Blind Multiuser Detection: A Subspace Approach',IEEE Transactions onInformation Theory,Vol.44,No.2,March 1998.
[2] Gilhousen K SOn the capacity of a cellular CDMA system [J].IEEE
Transom VehicularTechnology,1991,40(2):303-312.
[3] Duel-Hallen A,Holtzman J,ZvonarZ. Multiuser detection for CDMA
system[J].IEEETrans on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1995, 2(2):46-58.
[4] HonigM, VerduS Blind adaptive multiuser detection [J].IEEE Trans
on InflammationTheory,1995,41(4):944-960.
[5] W .Lee,R .L .Pickholtz,Constant modulus algorithm forblind multiuser detection,IEE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Proceedings,1996. Pp262-266.
[6]M .L .Honig,Orthogonally Anchored Blind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using the Sato Cost Criterion,Proceedings.,1995 IEE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Theory .Pp31 4.
[7] 黎海濤,徐繼麟.多用戶檢測算法及其在IMT-2000中的應用.
無線通信技術.2001年第2期.pp. 1-6.
[8] 王慶揚,張青,韋崗.CDMA移動通信系統中的多用戶檢測技術.
移動通信.2000年第2期.pp. 41-45.
[9] 張賢達著.現代信號處理,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pp 245-256
1 引言
本論文主要針對移動業務運營支撐系統在面向3G多媒體業務平臺時所需要進行的轉變及設計展開分析討論,以期給出一些可供借鑒的平臺建設方案和技術指導,并與同行分享。
2 3G多媒體業務支撐平臺要求分析
3G網絡所支持的業務與2G網絡相比有較大的變化,從基本的語音業務拓展到多媒體業務,新業務的特點對業務支撐系統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業務捆綁
3G業務眾多,針對用戶的消費習慣細分客戶群,推出各種捆綁業務和服務營銷包,業務支撐系統需要支持業務捆綁打包銷售。
2.2 更靈活的計費方式
3G業務增加了對QoS的要求,除了要實現傳統的實時計費和按內容計費模式外,業務支撐系統還需要將QoS作為計費要素之一。業務支撐系統還需要根據不同業務采用按時長、流量和使用次數等方式計費。3G的計費采集點眾多,協議復雜。業務支撐系統應該能夠統一而不失靈活性地計費。
3 移動業務運營支撐系統的設計及實現分析
3.1 基于軟交換技術的業務支撐平臺開發
3.1.1 平臺的軟交換開發
隨著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在一個公共的分組網絡中承載話音、數據、圖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制造商所認同。在這樣的業務驅動和網絡融合的趨勢下,誕生了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網絡模型,實現在分組網絡中,采用分布式網。
網管中心軟交換綜合網管系統遵循TMN系列規范設計,分為網元管理層、網絡管理層和業務管理層等功能層次。軟交換體系各種設備都提供相應的管理器,實現設備的本地操作維護功能,同時在網管系統中可基于SNMP管理協議與TELNET實現對各設備的集中管理,包括相關參數的指配。
3.1.2 多媒體業務的平臺實現
在對3G多媒體業務平臺的設計布置中,采用WCDMA3G平臺協議,其中WCDMA系統設置了WAP網關、LCS定位服務平臺、MMS、Java平臺、短信中心和網關、流媒體服務器;CDMA2000系統設置了定位平臺、Java平臺、多媒體郵件平臺、流媒體平臺、WAP平臺、可視電話平臺、BREW平臺以及短信中心和網關。其中的多數業務平臺對于不同的3G技術是可以共用的,具體情況如下:
短信系統通過信令網與3{3網絡相連。WCDMA中,短信系統可以與核心網MSC相連,也可以通過Gd接口與SGSN相連。CDMA2000中,短信系統只與核心網MSC相連,由于WCDMA與CDMA2000所支持的信令協議不同,2種技術應分別設置短信系統。
定位業務既可以通過信令網也可以通過IP網連接3G網絡。由于WCDMA與CDMA2000網絡所支持的協議不同,而且WCDMA、TD-SCDMA與CDMA2000在無線定位的實現方式上各不相同,3種技術應分別設置。
WAP、Java、彩信、流媒體等同屬于口網上開展的業務,它們對不同技術的網絡所支持的IP協議是通用的,只要承載在同一個IP平臺上,3種技術能夠實現業務平臺共享。
3.2 運營平臺對多媒體業務的接入設計
3G時代相比于2G時代,移動多媒體業務成為了應用的主流,這也是3G的魅力所在。然而,要實現多媒體數據業務與平臺的接入,在目前的3G網絡平臺中也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為此,本論文主要討論HSDPA(高速下行分組接入)多媒體數據的接入,從而實現3G平臺的多媒體業務運營支撐。
HSDPA的基本原理是在R99的空中接口體系中,數據重傳方式是由RNC來負責完成的,數據重傳需要繞經Iub接口。數據重傳的周期較長~NodeB僅僅起到一個根據RNC的指令完成物理層編碼、傳輸的功能,NodeB本身基本不具有對物理資源的控制和調度能力,而在HSDPA中,為了在空中接口上實現更大的吞吐能力,對NodeB的功能進行了增強,在NodeB的層面引入了物理層重傳和快速資源調度的概念,通過在更靠近空中接口的NodeB上引入這些原本只RNC才具有的功能,加快了重傳以及對空中資源調度的效率。
為了實現HSDPA的功能特性,以及更好的完善移動多媒體數據在平臺上的介入,需要在物理層規范中引入設計三種新的物理信道:
3.2.1 高速下行鏈路共享信道(HS-DSCH)
在下行鏈路上,傳輸用戶的業務數據。采用固定的擴頻因子,由于需要給公共信道、HS-SCCH及相關的DCH預留可用的信道碼,所以最大可用信道數為15。傳輸時間間隔定義為2 ms(3個時隙),遠小于R99中規定的10 ms、20 ms等長度。從而大大縮短了數據重傳時終端和NodeB之間的往返時延。
3.2.2 高速下行共享控制信道(HS-SCCH)
在下行鏈路上,傳送HSDPA的專用信令,如傳輸格式和系統資源指示等;采用固定的擴頻因子SF=128,每個終端最多可以同時監測4個HS-SCCH。
3.2.3 高速專用物理控制信道(HS-DPCCH)
一、引言
上世紀70年代末,誕生了被稱為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雙工FDMA模擬調頻系統,但由于模擬系統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為基礎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所取代,相對FDMA系統有諸多優點,如頻譜利用率高,系統容量大、保密性好等。與此同時產生了以CDMA為基礎的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相比TDMA系統具有低發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軟容量、軟切換、采用多種分集技術等優點。
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圖像、話音和數據相結合的多媒體和高速率數據業務的業務量大大增加,人們對通信業務多樣化的要求也與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統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這些需求,所以誕生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國際上承認的3G標準有三個: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這里主要從各個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對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綜合比較
由于WCDMA和CDMA2000這兩種技術都是將CDMA技術用于蜂窩系統,許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統,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許多相試之處:從雙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屬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滿足IMT-2000提出的技術要求,支持高速多媒體業務、分組數據和IP接入等。但它們在技術實現、規范標準化、網絡演進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WCDMA和CDMA2000各有優勢和缺點。WCDMA技術較成熟,能同廣泛使用的GSM系統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統能提供更加靈活的服務;而且WCDMA能靈活處理不同速率的業務。其缺點是只能共用現有GSM系統的核心網部分,無線側設備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優勢是可以和窄帶CDMA的基站設備很好地兼容,能夠從窄帶CDMA系統平滑升級,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單元,升級成本較低,核心網和大部分的無線設備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兩倍,手機待機時間也增加了兩倍。缺點是CDMA2000系統無法和GSM系統兼容。
1.WCDMA與CDMA2000的物理層技術比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層技術細節上有相似也有差異,由于考慮出發點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術特點。WCDMA技術規范充分考慮了與第二代GSM移動通信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對GSM核心網的兼容性;CDMA2000的開發策略是對以IS-95標準為藍本的窄帶CDMA的平滑升級。
(1)這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相似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內環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統是干擾受限系統,因此為了提高系統容量,應盡可能的降低系統的干擾。功率控制技術可以減少一系列的干擾,這意味著同一小區內可容納更多的用戶數,即小區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統中引入功率控制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統都支持開環發射分集,信道編碼采用卷積碼和Turbo碼。
③系統均采用軟切換技術。所謂軟切換是指移動臺需要切換時,先與新的基站連通再與原基站切斷聯系,而不是先切斷與原基站的聯系再與新的基站連通。軟切換只能在同一頻率的信道間進行,因此模擬系統、TDMA系統不具有這種功能。軟切換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換的可靠性,大大減少切換造成的掉話。
④WCDMA工作頻段:1900~2025MHz頻段分配給FDD上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FDD下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TDD雙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頻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差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擴頻碼片速率和射頻帶寬。WCDMA根據ITU關于5MHz信道基本帶寬的劃分規則,將基本碼片速率定為3.84Mcps。WCDMA使用帶寬和碼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徑分集、更高的中繼增益和更小的信號開銷。CDMA2000分兩個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兩個階段。CDMA2000系統可支持話音、分組數據等業務,并且可實現QoS的協商。室內最高數據速率達2Mbit/s,步行環境384kb/s,車載環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單載波上采用碼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擴頻,射頻帶寬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網標準。WCDMA要求實現與GSM網絡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協議作為上層核心網絡議;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帶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為自己的核心網絡協議。
③WCDMA進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證更好的信號質量,并支持多用戶。
④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業務而部署的所有業務也支持WCDMA業務,為了完善新的數據話音網絡,CDMA2000-1x需要添加額外的網元或進行功能升級。
2.WCDMA與CDMA2000網絡接口的比較
3G標準的基本目標是能在車載、步行和靜止各種不同環境下為多個用戶分別提供最高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無線接入數據速率。為多個用戶提供可變的無線接入數率是3G標準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別用于900MHZ和2GHZ兩個頻段CDMA2000的碼片速率與IS-95相同,兩系統可以兼容。WCDMA的碼片速率為3.84Mcps,顯然WCDMA系統中低速率用戶或語音用戶的移動臺成本會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統中則不會如此。
WCDMA的接口標準規范、制定嚴謹、組織嚴密,而CDMA2000的接口標準嚴謹性有待加強。IS-95廠家設備難以互通,給運營商設備選型帶來了較大問題;3G許諾的高速無線數據服務必須可以和話音一樣實現無縫的漫游,這是至關重要的。多媒體信息要漫游、視頻通話也要漫游,沒有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稱其為3G。漫游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商業利益。在這方面WCDMA顯然更勝一籌,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動用戶均有唯一標識,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這一點。
3.WCDMA和CDMA2000網絡演進的比較
(1)WCDMA的網絡演進技術
現有的GSM系統利用單一時隙可提供9.6kbit/s的數據服務。如果復用多個時隙就能升級為HSCSD(高速電路交換數據)方式;此后出現了GPRS(通用分組無線業務),首次在核心網中引入了分組交換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數據速率。接著繼續升級采用8PSK調制,這樣傳輸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這就是EDGE;WCDMA的數據傳輸速率將高達2M/s。
(2)CDMA2000網絡演進技術
主要的CDMA2000運營商將來自現在的窄帶CDMA運營商。窄帶CDMA向CDMA2000過渡的方式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4.4kbit/s,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廠商開始采用IS-95B標準,理論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進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級為CDMA2000。
窄帶CDMA系統向CDMA2000系統的演進分為空中接口、網絡接口及核心網絡演進等方面。
①目前窄帶CDMA系統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數據速率為14.4kbit/s,由IS295A升級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帶CDMA網絡接口的演進主要指窄帶CDMA系統A接口的升級和演進。對于窄帶CDMA系統,以前其A接口不是規范接口(即不是開放接口),窄帶CDMA和GSM的A接口的規范相比較,GSM是先有A接口標準,然后廠家依據標準開發;窄帶CDMA是廠家各自開發,然后廣泛宣傳,最后憑借自身影響修改標準。
③窄帶CDMA的核心網在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后,從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國CDMA試驗網和紅皮書以IS241C為基礎,IS241D規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規范還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國的前景
對3G標準的選擇不僅要看其技術原理及成熟程度,還要結合本國國情、市場運作狀況等因素進行考慮。按目前的進展來看,兩種標準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種,但可以共存。
在我國,GSMMAP網絡已形成巨大的規模,歐洲標準的WCDMA在網絡上充分考慮到與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術上也考慮了與GSM的雙模切換兼容,向WCDMA體制的第三代系統演進,從一開始就解決了全網覆蓋的問題。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統,對GPS依賴較大;在小區站點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過GPS實現同步,將造成室內和城市小區部署的困難,而WCDMA設計可以使用異步基站,運營者獨立性強;對于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我國在GSM蜂窩移動通信方面發展成熟,而窄帶CDMA系統尚未形成規模和產業。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術,并且使用新的頻段及話音編碼技術等。因此GSM網絡雖然可采用一些臨時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數據服務,卻不能提供一種相對平滑的路徑以過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設計是以IS-95系統的豐富經驗為依據的,因此窄帶CDMA向CDMA2000的演進無論從無線還是網絡部分都更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將系統軟件升級,即可將IS-95基站升級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見,WCDMA和CDMA2000還將長時間在我國共存,鹿死誰手?尚未分曉。
參考文獻:
一、引言
上世紀70年代末,誕生了被稱為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雙工FDMA模擬調頻系統,但由于模擬系統固有的先天缺陷,在90年代初被以TDMA為基礎的第二代數字蜂窩移動通信系統所取代,相對FDMA系統有諸多優點,如頻譜利用率高,系統容量大、保密性好等。與此同時產生了以CDMA為基礎的數字蜂窩通信系統,相比TDMA系統具有低發射功率、信道容量大、軟容量、軟切換、采用多種分集技術等優點。
隨著網絡的廣泛普及,圖像、話音和數據相結合的多媒體和高速率數據業務的業務量大大增加,人們對通信業務多樣化的要求也與日俱增,而一代二代系統遠遠不能滿足用戶的這些需求,所以誕生了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它能夠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流等多種媒體形式,提供包括網頁瀏覽、電話會議、電子商務等多種信息服務。國際上承認的3G標準有三個:CDMA2000、WCDMA以及TD-SCDMA,這里主要從各個方面做WCDMA和CDMA2000的對比研究。
二、WCDMA和CDMA2000的綜合比較
由于WCDMA和CDMA2000這兩種技術都是將CDMA技術用于蜂窩系統,許多的思想都是源于CDMA系統,因此WCDMA和CDMA2000有許多相試之處:從雙工方式上看,WCDMA和CDMA2000屬于FDD模式。WCDMA和CDMA2000都滿足IMT-2000提出的技術要求,支持高速多媒體業務、分組數據和IP接入等。但它們在技術實現、規范標準化、網絡演進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
WCDMA和CDMA2000各有優勢和缺點。WCDMA技術較成熟,能同廣泛使用的GSM系統兼容;相比第二代通信系統能提供更加靈活的服務;而且WCDMA能靈活處理不同速率的業務。其缺點是只能共用現有GSM系統的核心網部分,無線側設備可以共用的很少。
CDMA2000的優勢是可以和窄帶CDMA的基站設備很好地兼容,能夠從窄帶CDMA系統平滑升級,只需增加新的信道單元,升級成本較低,核心網和大部分的無線設備都可用。容量也比IS-95A增加了兩倍,手機待機時間也增加了兩倍。缺點是CDMA2000系統無法和GSM系統兼容。
1.WCDMA與CDMA2000的物理層技術比較
WCDMA和CDMA2000物理層技術細節上有相似也有差異,由于考慮出發點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技術特點。WCDMA技術規范充分考慮了與第二代GSM移動通信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對GSM核心網的兼容性;CDMA2000的開發策略是對以IS-95標準為藍本的窄帶CDMA的平滑升級。
(1)這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相似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內環均采用快速功率控制。CDMA系統是干擾受限系統,因此為了提高系統容量,應盡可能的降低系統的干擾。功率控制技術可以減少一系列的干擾,這意味著同一小區內可容納更多的用戶數,即小區的容量增加。因此CDMA系統中引入功率控制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②系統都支持開環發射分集,信道編碼采用卷積碼和Turbo碼。
③系統均采用軟切換技術。所謂軟切換是指移動臺需要切換時,先與新的基站連通再與原基站切斷聯系,而不是先切斷與原基站的聯系再與新的基站連通。軟切換只能在同一頻率的信道間進行,因此模擬系統、TDMA系統不具有這種功能。軟切換可以有效地提高切換的可靠性,大大減少切換造成的掉話。
④WCDMA工作頻段:1900~2025MHz頻段分配給FDD上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FDD下行鏈路使用,2110~2170MHz頻段分配給TDD雙工方式使用。其中WCDMA和CDMA2000利用1900~2025MHz頻段(上行),2110~2170MHz(下行)。
(2)兩個標準的物理層技術差異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擴頻碼片速率和射頻帶寬。WCDMA根據ITU關于5MHz信道基本帶寬的劃分規則,將基本碼片速率定為3.84Mcps。WCDMA使用帶寬和碼片速率是CDMA2000-1X的3倍以上,能提供更大的多路徑分集、更高的中繼增益和更小的信號開銷。CDMA2000分兩個方案,即CDMA2000-1X和CDMA2000-3X兩個階段。CDMA2000系統可支持話音、分組數據等業務,并且可實現QoS的協商。室內最高數據速率達2Mbit/s,步行環境384kb/s,車載環境144kb/s。CDMA2000在前向和反向CDMA信道在單載波上采用碼片速率1.2288Mcps的直接序列擴頻,射頻帶寬為1.25MHz。
②支持不同的核心網標準。WCDMA要求實現與GSM網絡的兼容,所以它把GSMMAP協議作為上層核心網絡議;CDMA2000要求兼容窄帶CDMA,因此它把ANSI-41作為自己的核心網絡協議。
③WCDMA進行功率控制的速度是CDMA2000的2倍,能保證更好的信號質量,并支持多用戶。
④為了使支持基于GSM的GPRS業務而部署的所有業務也支持WCDMA業務,為了完善新的數據話音網絡,CDMA2000-1x需要添加額外的網元或進行功能升級。
2.WCDMA與CDMA2000網絡接口的比較
3G標準的基本目標是能在車載、步行和靜止各種不同環境下為多個用戶分別提供最高為144kbit/s、384kbit/s和2048kbit/s的無線接入數據速率。為多個用戶提供可變的無線接入數率是3G標準的核心要求。CDMA2000可分別用于900MHZ和2GHZ兩個頻段CDMA2000的碼片速率與IS-95相同,兩系統可以兼容。WCDMA的碼片速率為3.84Mcps,顯然WCDMA系統中低速率用戶或語音用戶的移動臺成本會大幅上升,在CDMA2000系統中則不會如此。
WCDMA的接口標準規范、制定嚴謹、組織嚴密,而CDMA2000的接口標準嚴謹性有待加強。IS-95廠家設備難以互通,給運營商設備選型帶來了較大問題;3G許諾的高速無線數據服務必須可以和話音一樣實現無縫的漫游,這是至關重要的。多媒體信息要漫游、視頻通話也要漫游,沒有這些基本要素,3G就不能稱其為3G。漫游涉及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商業利益。在這方面WCDMA顯然更勝一籌,它支持全球漫游,全球移動用戶均有唯一標識,而CDMA2000尚不能很好做到這一點。
3.WCDMA和CDMA2000網絡演進的比較
(1)WCDMA的網絡演進技術
現有的GSM系統利用單一時隙可提供9.6kbit/s的數據服務。如果復用多個時隙就能升級為HSCSD(高速電路交換數據)方式;此后出現了GPRS(通用分組無線業務),首次在核心網中引入了分組交換的方式,可提供144kbit/s的數據速率。接著繼續升級采用8PSK調制,這樣傳輸速率可以上升至384kbit/s這就是EDGE;WCDMA的數據傳輸速率將高達2M/s。
(2)CDMA2000網絡演進技術
主要的CDMA2000運營商將來自現在的窄帶CDMA運營商。窄帶CDMA向CDMA2000過渡的方式為IS-95AIS95BIS-95CIMT2000。IS-95A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4.4kbit/s,為了提供更高的速率,1999年部分廠商開始采用IS-95B標準,理論上支持115.2kbit/s的速率。IS-95C進一步使容量加倍,最后升級為CDMA2000。
窄帶CDMA系統向CDMA2000系統的演進分為空中接口、網絡接口及核心網絡演進等方面。
①目前窄帶CDMA系統的空中接口是基于IS295A,其支持的數據速率為14.4kbit/s,由IS295A升級到IS295B,可支持64kbit/s。
②窄帶CDMA網絡接口的演進主要指窄帶CDMA系統A接口的升級和演進。對于窄帶CDMA系統,以前其A接口不是規范接口(即不是開放接口),窄帶CDMA和GSM的A接口的規范相比較,GSM是先有A接口標準,然后廠家依據標準開發;窄帶CDMA是廠家各自開發,然后廣泛宣傳,最后憑借自身影響修改標準。
③窄帶CDMA的核心網在美國經過多年發展后,從IS241A到IS241B到IS241C,我國CDMA試驗網和紅皮書以IS241C為基礎,IS241D規范在1999年底,目前IS241E規范還未正式。
三、WCDMA和CDMA2000在我國的前景
對3G標準的選擇不僅要看其技術原理及成熟程度,還要結合本國國情、市場運作狀況等因素進行考慮。按目前的進展來看,兩種標準最后不能融合成一種,但可以共存。
在我國,GSMMAP網絡已形成巨大的規模,歐洲標準的WCDMA在網絡上充分考慮到與第二代的GSM的兼容性,在技術上也考慮了與GSM的雙模切換兼容,向WCDMA體制的第三代系統演進,從一開始就解決了全網覆蓋的問題。而且CDMA2000采用GPS系統,對GPS依賴較大;在小區站點同步方面,CDMA2000基站通過GPS實現同步,將造成室內和城市小區部署的困難,而WCDMA設計可以使用異步基站,運營者獨立性強;對于電信設備制造行業,我國在GSM蜂窩移動通信方面發展成熟,而窄帶CDMA系統尚未形成規模和產業。
WCDMA采用全新的CDMA多址技術,并且使用新的頻段及話音編碼技術等。因此GSM網絡雖然可采用一些臨時的替代方案提供中等速率的數據服務,卻不能提供一種相對平滑的路徑以過渡到WCDMA。而CDMA2000的設計是以IS-95系統的豐富經驗為依據的,因此窄帶CDMA向CDMA2000的演進無論從無線還是網絡部分都更為平滑。在基站方面只需更新信道板,并將系統軟件升級,即可將IS-95基站升級為CDMA2000基站。
由此可見,WCDMA和CDMA2000還將長時間在我國共存,鹿死誰手?尚未分曉。
參考文獻:
不管上述數據的準確性如何,實際運營的效果都與聯通的既定目標相去甚遠。據聯通新時空(為聯通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專門負責為中國聯通建設cdma網絡)的董事長兼總經理王穎沛透露,去年完成的一期工程容量為1581萬戶,再加上今年二期工程的擴容,2002年底其容量可達到近3000萬戶。
如今,聯通cdma全面放號已經一月有余,其市場反應仍然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的。而據透露,中國移動的gprs網也將于今年世界電信日(5月17日)全面投入商用(目前已經能夠看到中國移動關于gprs網以及gprs手機的廣告)。屆時,cdma的前景將更加險不可測。
回顧中國聯通cdma從審批、建網、試運營、再到全面放號的整個風雨歷程,筆者深深地感受到,其實cdma項目本身并沒有什么錯,錯就錯在中國聯通的一系列推廣策略上,正所謂“定位明確,策略錯位”。可以說,是中國聯通自己親手葬送了一個大好的項目,同時也葬送了一個有利的機會——一個趕超中國移動的機會。
一、定位明確
應該說,中國聯通cdma項目的推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不是一時的義氣之舉。有兩點可以佐證:一是據媒體透露,當初中國移動也有意發展cdma項目,并與中國聯通展開過激烈的競爭,只是由于管理層的“不對稱管制”思維才使中國聯通拿到了這個炙手可熱的項目。二是中國聯通也曾經花了數千萬人民幣,請著名的麥肯錫(中國)公司做過詳細的市場調研和充分的論證,得出的結論是cdma的前景一片光明。
而筆者也一直認為,中國聯通的cdma項目是經得起理論和實踐的考驗的。
(一)“買方經濟”的到來。
中國移動通信產業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從“賣方經濟”朝“買方經濟”的轉變。消費者變得更加成熟,其消費的主體意識日漸增強,消費的選擇性也顯著增強。
這就使得以前的那種舊的“運營商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消費者就選擇什么產品和服務”的“供求” 模式一去不復返,新的“求供” 模式正在變成現實——“消費者需要什么產品和服務,運營商就得提供什么產品和服務”。
這種轉變是一種革命性的轉變,它直接導致了中國聯通cdma項目的推出。正是因為這種轉變,中國聯通才不得不采取市場細分與差異化的競爭戰略,以更好地滿足中、高端用戶的需求。cdma正是中國聯通進行市場細分,采取差異化競爭戰略的選擇。
(二)競爭策略的轉變。
國外媒體在評論中國聯通時,常說她只會打價格戰。的確,由于手握信息產業部的“上方寶劍”(可以比中國移動的資費水平下降10%),中國聯通在移動通信市場上單靠價格戰這把利器,就使得自己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001年底的28.3%。
但是,價格戰也是一把“雙刃劍”。在運轉效率低下的問題沒有解決的前提下,價格戰使得中國聯通的利潤率逐年降低——堂堂數千億的盤子,卻只有區區幾十億的利潤。這對一個靠“壟斷概念”來吸引投資者的上市公司,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正因為如此,中國聯通不得不改變自己的競爭策略,擺脫“低質廉價”的路線,而走“優質高價”之路。而cdma項目正好為中國聯通競爭策略的轉變,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三)“80/20”法則的出現
“80/20”法則簡而言之是指,80%的用戶僅提供了20%的利潤,而20%的用戶卻提供了80%的利潤。如今,這種現象也出現在了電信行業。
arpu,即每個客戶每個月的消費水平,是用來衡量一個電信運營商的用戶質量的主要指標,目前中國聯通的arpu僅為80多元錢(中國聯通董事長楊賢足語),遠不及中國移動的水平(中國移動為125元)。這使中國聯通利潤率逐年降低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而導致中國聯通的arpu水平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即是,中國聯通的中、高端用戶太少,用戶質量太差。由于中、高端用戶一般都是早期的手機用戶,而那時的中國聯通根本就沒有什么競爭力,這就導致了絕大部分中、高端用戶都聚集在了中國移動的旗下。
而目前電信行業正是那20%的中、高端用戶創造了80%的利潤,那80%的低端用戶卻僅創造了20%的利潤,盡管他們耗費了大量的電信資源。
因此,“80/20”法則的出現,使得中國聯通不得不橫下一條心,投資數百億資金上馬cdma項目,希望藉此機會爭奪中國移動的中、高端用戶。
(四)gsm之爭已經告一段落
盡管中國聯通在2001年底的市場份額達到了28.3%,但仍然無法撼動中國移動在移動通信市場的老大地位。而且,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需求的不斷發展,基于2g的gsm網已經不能夠滿足用戶的需要,3g的時代即將到來。可以說,聯通與移動的gsm之爭已經告一段落。
但對3g乃至4g的未來,誰也沒有把握。這是一個多方面力量博弈的結果,涉及到移動通信運營商、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甚至是各國政府等力量。
在中國政府和美國高通的鼎力支持下,中國聯通選擇了cdma項目。應該說在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年代,聯通的這種選擇是無所謂對與錯的,關鍵是看聯通自己怎么走(令人非常遺憾的是,聯通并沒有走好)。
二、策略錯位
關于中國聯通上馬cdma項目這一戰略性的問題,筆者認為并沒有什么錯,這一點上面已經詳加敘述。但是為什么cdma的市場反應不是很熱,筆者認為主要問題出現在中國聯通的市場推廣上,屬于策略失誤(或者叫策略錯位)。
下面,筆者將簡要分析一下導致cdma市場冷清的幾個主要原因。
(一)定位明確,促銷錯位
中國聯通cdma的定位是中、高端市場,這一點是毫無非議的。但是,在實際的市場推廣中,聯通的目標似乎并不是中、高端市場,出現了促銷錯位的現象。
例如,中國聯通一直希望借中國踢進世界杯的東風,把cdma與足球、韓國聯系起來,以期迅速打開市場。為此,中國聯通為cdma實施的許多市場推廣都是圍繞著足球的概念來進行炒作的,如“世界杯期間的熱門上場隊員——聯通cdma”等。但是,殊不知,中、高端用戶的球迷比例遠遠低于低端用戶的球迷比例。如果球迷中有很多中、高端用戶的話,那些足球俱樂部也不會把球票的價格定得那么低。
(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
由于中國聯通的gsm系統并沒有因為cdma的誕生而停網,而在繼續提供服務和吸納用戶,這就使得中國聯通必須同時運轉gsm和cdma兩塊牌子。但是,中國聯通除了在母公司下面有一個聯通新時空公司(主要負責cdma的網絡建設)之外,在具體負責市場推廣的各省級分公司里并沒有一個獨立的cdma運作部門,各省級分公司幾乎都是由同一市場部同時運作兩代移動通信模式。
其實,本來對于別的行業或者企業來說,這并不成為什么大的問題。但是,對于中國聯通來說,這卻是一個大的問題。在cdma推出之前,在運作gsm之時,中國聯通給廣大消費者的印象是一個提供“低質廉價”的產品和服務的電信運營商。而cdma是一個定位于“優質高價”的網絡,不但要打技術牌,更要打服務牌。由同一個部門運作兩塊差異明顯的牌子,難免損害cdma的高品質形象。
(三)技術領先,服務落后
對于中、高端用戶來說,是技術更加重要,還是服務更加重要?關于這一點,中國聯通選擇了前者,而中國移動則選擇了后者。為此,中國聯通大打技術牌,通過各種手段向廣大用戶灌輸相對于gsm系統來說cdma的環保性和健康性。而中國移動則大打服務牌。如,在一些機場里建立“全球通休閑吧”,為用戶提供各種上網、充電等免費服務。實踐證明,中國聯通錯了,而中國移動對了——中國移動的中、高端用戶穩坐在其gsm系統里,紋絲不動。
其實,技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服務卻能夠被廣大中、高端用戶親身感受到,而恰恰服務也正是他們所需的。再加上由于cdma本身在技術上也存在著某些不成熟性,學術界對此也褒貶不一,因而單憑技術牌,而忽視了更現實的,也是廣大中、高端用戶更看重的服務牌,是很難打動理性的中、高端用戶的。
(四)自亂陣腳,自貶身價
既然聯通cdma定位于中、高端市場,就要注重培育cdma的高品質形象。這必然要求公司形象(中國聯通)與產品形象(cdma)的有機統一。因此,在cdma的推廣階段,中國聯通應該形成一個核心的概念,一切以維護高品質的形象為出發點,不管是cdma,還是中國聯通,或者是其它產品,要有“一盤棋”的概念。
遺憾的是,中國聯通并沒有這么做,或者沒有做好,或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僅以其一則“短信互通,友情暢通”的廣告為例。其廣告語說“5月1日起,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實現短信息全國互通。這一天終于到了,用短信息互相慶賀吧!”這明顯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的做法。這則“訴苦”型的廣告“明白無誤”地告訴了廣大用戶——中國聯通是一個弱勢群體。盡管消費者一般都有同情弱者的習慣,但在消費上,他們卻只買產品和服務的帳。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弱勢群體也等價于低質的產品和服務。
三、戰略重塑
(一)宏觀分析
1、機會(o)分析
(1)管制政策
由于電信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涉及到國家的經濟命脈,因此中國政府對電信產業一直實行著非常嚴格的管制政策。移動通信產業也不例外,特別是存在著很嚴格的進入管制。
(2)國產化情結
為民族經濟的健康發展考慮,一直以來,中國政府都具有很強的國產化情結,對移動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產化也不例外。由于在2g(gsm)的發展上,中國的移動通信設備制造業起步較晚,致使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都被國外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們所霸占。鑒于上述教訓,中國政府力排眾議,決心發展cdma,以扶持中國自己的移動通信設備制造業。
國產化也給中國聯通帶來了一定的優勢:一、國產化的移動通信設備相對來說價格較低,而且樹立了cdma國產化的形象。二、由于是國內廠商,彼此間傳遞信息將變得更加容易,這將有利于移動通信產業鏈的有機銜接。三、國內廠商的力量都比較較弱小,相對于跨國公司來說,它們較易控制。
(3)中、高收入階層形成
由于國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目前已經出現了一批有經濟承受能力的、并愿意追求卓越服務和高品質享受的消費群體。據去年12月11日出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透露,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批中、高收入階層,“中產階級”的時代即將到來。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2.1%)(占人口總數的百分比,下同)、經理階層(1.5%)、私營企業主階層(0.6%)、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1%)、個體工商戶階層(4.2%)等較高收入群體。
(4)中、高端用戶的優質性
一般來講,相對于低端用戶,中、高端用戶的價格彈性不是很強,他們更加關注價格以外的東西,如售后服務、通話質量等,因而電信運營商可能獲得的消費者剩余也較多。此外,中、高端用戶還具有一定的榜樣作用,他們的行為方式和消費習慣一般處于潮流的尖端,較易被低端用戶所效仿。
2、威脅(t)分析
(1)反壟斷的呼聲
隨著反壟斷、促競爭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移動通信技術和市場的快速發展,中國政府可能逐步取消對電信產業,特別是對移動通信產業的進入管制。這對中國聯通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可能削弱了一頭虎(中國移動),但同時也引來了兩條狼(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這必將加劇移動通信產業的競爭程度,從而有可能減少中國聯通cdma的市場份額。
(2)國產化的后果
移動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國產化也可能拖中國聯通cdma項目的后腿,除了在基站等網絡建設方面可能對整個cdma系統的正常運轉造成一定的影響之外,最大的影響將來自手機上。由于手機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對中、高端用戶來說尤其如此。因此,國產化后的cdma手機可能因為其沒有品牌優勢,或者造型不甚完美等原因而不能夠吸引日益洋化的中國消費者。此外,國內廠商可能會因為對cdma系統市場前景的把握不定,而在cdma制式手機的大規模生產上猶豫不決。
(3)市場規模的制約
盡管我國的中、高收入階層已經形成,但絕大部分的國人仍然屬于較低收入階層。據去年12月11日出爐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透露,目前產業工人階層(22.6%)、農業勞動者階層(44%)、辦事人員階層(4.8%)、商業服務人員階層(12%)和城市無業、失業和半失業階層(3.1%)仍然占了我國人口總數絕大多數。
(4)中國移動gsm的反撲
中國移動是中國移動通信產業傳統的壟斷電信運營商,具有非常強大的市場力量,控制了中國移動通信產業高達72%的市場份額。面對中國聯通的cdma,中國移動最近推出的一系列聲勢浩大的反撲行動,以gsm對抗cdma。特別是她最近大打“服務牌”,期望以此保住gsm的市場份額。
(5)中國移動gprs的出擊
據透露,中國移動的gprs網將于今年世界電信日(5月17日)全面投入商用。目前,消費者已經能夠看到中國移動關于gprs網以及gprs手機的廣告。由于gprs網相對于cdma網具有后發優勢(消費者一般會“天然”地以為后推出的東西會比先推出的東西更加先進),因此對cdma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6)中、高端用戶的難促銷性
中、高端用戶一般是比較理性的消費者,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和豐富的消費經驗。此外,他們更在乎追求卓越的服務和高品質的享受,因而其需求較難滿足。因此,與低端用戶相比,對中、高端用戶的促銷更難。
(二)微觀分析
1、優勢(s)分析
(1)產品的技術優勢
屬于第2.5代的cdma系統與屬于第2代gsm系統相比,在技術上具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比較優勢,如語音通信質量上、數據傳輸速度上以及抗輻射等方面。特別是曾經使用過gsm系統的高端用戶,對gsm系統的劣勢有比較深刻的體會。
(2)公司形象的優勢
作為新興的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一直是我國電信產業的“寵兒”。由于其誕生于中國電信獨家壟斷經營的市場格局之下,被賦予了打破壟斷、促進競爭,進而推動我國電信產業更加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的歷史使命,因而倍受管理層的“恩寵”。在消費者心理也因為樹立起了挑戰者的形象,深受消費者的厚愛。
(3)定價優勢
由于實行“不對稱管制”的政策,與中國移動相比,中國聯通在資費水平上擁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可以比中國移動的定價低10%)。
2、劣勢(w)分析
(1)認識的誤區
對于非專業人士,除非親身感受到,可能并不會認同cdma系統的在技術上的各種優越性;即使認同,也可能對選擇cdma系統的必要性提出懷疑。
(2)兩代系統的沖突
由于中國聯通目前擁有gsm和cdma兩代系統,而這兩代系統無論是在運行網絡的技術上,還是在目標市場的選擇上,抑或在產品和服務的策略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如何有機地運轉這兩代截然不同的系統,使它們都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就成了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三)swot分析
swot 優勢——s 劣勢——w
(1)產品的技術優勢(2)公司形象的優勢(3)定價優勢 (1)認識的誤區(2)兩代系統的沖突
機會——o so戰略 wo戰略
(1)管制政策(2)國產化情結(3)中、高收入階層形成(4)中、高端用戶的優質 1、以中、高收入階層為主要的目標市場。2、樹立公司和產品的形象優勢。 1、讓目標市場群體“知曉”cdma的技術優勢。2、兩代系統獨立運營。
威脅——t st戰略 wt戰略
(1)反壟斷的呼聲(2)國產化的后果(3)市場規模的制約(4)中國移動gsm的反撲(5)中國移動gprs的出擊(6)中、高端用戶的難促銷性 1、與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結成戰略聯盟。2、同時打技術和服務兩張牌。3、有針對性地打逆向價格牌。 1、加大游說管理層的力度。2、做好cdma的過渡性工作。3、注重營銷手段的多樣化。
四、戰略分解
(一) so戰略的分解
1、以中、高收入階層為主要的目標市場。
盡管目前cdma的市場反應有點不太盡如人意,但中國聯通絕對不能夠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市場策略——轉而發展低端用戶。如果那樣的話,不但cdma網絡的數百億人民幣的前期投資難以回收,而且將重蹈gsm系統覆轍。此外,這對中國聯通的公司形象也將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
因此,cdma應該以中、高收入階層為主要的目標市場,注重投資回報率,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最有利可圖的客戶群體,以有效地為優先客戶群體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絕不能因急于拓展市場而盲目吸引非高端用戶群體。
為此,中國聯通對外宣傳的媒體和形式的選擇都要符合中、高端用戶的接受方式和思維習慣,而不能夠打錯靶子。如,中國聯通可以贊助浙江知識經濟俱樂部,在星級酒店里面樹立pop廣告牌,等等。
此外,中國聯通應該以理性的宣傳為主,同時要注意榜樣的作用。如,可以把目標市場分成幾個群體,分別邀請相關群體中的偶像級的人物,如經理階層的王石、專業技術人員階層的鐘朋榮等做廣告。這肯定會比中國聯通的“無名氏”廣告(如“我是╳ ╳ ╳”類型的廣告)效果要好。
2、樹立公司和產品的形象優勢。
作為新興的電信運營商,中國聯通一直是我國電信產業的“寵兒”。由于其誕生于中國電信獨家壟斷經營的市場格局之下,被賦予了打破壟斷、促進競爭,進而推動我國電信產業更加持續、快速和健康發展的歷史使命,因而倍受管理層的“恩寵”。在消費者心理也因為樹立起了挑戰者的形象,深受消費者的厚愛。
中國聯通應該積極利用自己的這種形象優勢,在公眾中樹立自己“積極進取、勇于挑戰、品質高貴、服務卓越”的美好形象。同時,要樹立起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推動中國電信產業的發展,進而為廣大消費者帶來更多社會福利的崇高形象,最終贏得顧客的青睞和好評。
為此,中國聯通要大力加強公共關系的建設和管理,與政府、產業界、學術界以及媒體和大眾等諸方面搞好關系,著重自身形象的宣傳和培育。
針對中國移動的gsm系統,中國聯通應該通過各種廣告或者非廣告的形式,把cdma系統打造成高貴、典雅、時尚、豪華、卓越的形象,把它打造成一個精品網絡。而把gsm系統貶為陳舊、過時的形象,以此吸引高品位的白領階層。關于這一點,中國聯通也可以效仿百事可樂對付可口可樂的做法。
另外,絕對不能夠針對中國移動的gsm系統來打價格戰。要樹立高質、高價的形象,使自己與中國移動的gsm系統區別開來,維持自己獨特的市場定位。如,中國聯通可以在廣告詞中套用“讓一部分人先享受起來”等訴求語,以吸引中、高端消費群體。
(二)wo戰略的分解
1、讓目標市場群體“知曉”cdma的技術優勢。
中國聯通應該積極地、主動地通過各種媒體,以廣告或者非廣告的形式,向目標消費者群體宣傳gsm系統的劣勢和cdma系統的比較優勢。關于這一點,中國聯通可以充分仿效百事可樂對付可口可樂的辦法,以實驗等方式有比較地進行。
同時,可以邀請一些通信領域的技術專家或者權威現身說法,進行技術上的講解和分析。或者邀請有關部門進行關于抗輻射等環保因素方面的技術鑒定,以增加說服力。關于這一點,中國聯通可以仿效佳潔士等牙膏產品的做法。
2、兩代系統獨立運營。
目前,中國聯通除了在母公司下面有一個聯通新時空公司(主要負責cdma的網絡建設)之外,在具體負責市場推廣的各省級分公司里并沒有一個獨立的cdma運作部門,各省級分公司幾乎都是由同一市場部同時運作兩代移動通信模式。一套班子同時運作兩塊差異甚大的牌子,這難免有損于cdma的高品質形象。
因此,中國聯通應該建立一個獨立的cdma市場推廣、運作部門,以使中國聯通的cdma真正區別與gsm系統(包括中國移動的和中國聯通自己的),把cdma系統定位于中、高端市場,以服務取勝;而把gsm系統定位于低端市場,以價格為贏。
(三)st戰略的分解
1、 與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結成戰略聯盟。
由于對cdma的市場前景把握不定,致使國內的許多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都不敢大膽上馬cdma手機生產線。而且由于國產手機在品牌、形狀與功能等方面的劣勢,使得終端設備這一個環節成為了中國聯通發展cdma系統的一個制肘。
為此,中國聯通應該利用自身強大的實力,堅定國內廠商對cdma系統的信心。如中國聯通可以大量定購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的手機,或者在出現了銷路不暢等問題時負責進行補償等。中國聯通還應該幫助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樹立自己cdma手機的品牌優勢。如中國聯通可以出面或者出資協調或者協助各cdma手機生產商像川酒一樣做“集體廣告”等,樹立國產cdma手機的綜合品牌優勢。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中國聯通應該與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結成戰略聯盟關系,或者實行后向一體化策略,參股、持股甚至控股國內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以解決設備供給上的后顧之憂,同時達到多角化經營的目的,以增加收益、減少風險。
2、同時打技術和服務兩張牌。
在大打技術牌的基礎上,中國聯通應該著力于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即大打服務牌。對高端用戶的服務可以分為核心服務、有形服務和無形服務等三個部分,其中別具意義的是要提供意料之中的有形服務和意料之外的無形服務,特別是后者。
針對中國移動的“服務牌”,中國聯通應該針鋒相對,推出許多適合于中、高端用戶需要的服務方式。如,中國聯通可以跟各大銀行合作,研究、推出一種軟件,實現類似“一卡通”的“一機通”功能,以此樹立cdma手機“一機在手,一切不愁”的盡善盡美的服務形象。
另外,中國聯通可以為中、高端用戶提供捆綁式的產品和服務,并引入捆綁式的定價策略;同時建立價格壁壘,以留住中、高端用戶,讓低端用戶自動退出cdma系統。
總而言之,要讓中、高端用戶明白,中國聯通的cdma系統不僅僅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產品,還是基于顧客各種需求的一個全面解決方案。要想用戶之所想,急用戶之所急,讓cdma手機成為其工作上的得力助手、生活上的知心朋友。如,可以把中國聯通分布在各地的營業廳改成“聯通沙龍”,為更好地為中、高端用戶(乃至低端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3、 有針對性地打逆向價格牌。
鑒于中國移動即將推出直接對抗中國聯通cdma系統的gprs系統,中國聯通有必要針對gprs系統大打價格戰。
這種價格戰將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價格戰。其操作程序為:(1)中國聯通首先應該積極尋求服務創新,爭取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這種服務最好能夠超過一般中、高端用戶的消費能力)。(2)在此基礎上,再與中國移動的gprs系統大打價格戰,把價格定在一般中、高端用戶能夠接受的范圍,從而打敗中國移動的gprs系統。
(四)wt戰略的分解
1、加大游說管理層的力度。
中國聯通應該加大對政府的游說力度,以最大程度上把握政府的想法和未來計劃。為此,要主動為政府實現其公共政策的管理目標提供必要的技術上和信息上的支持,并盡可能地影響政府的決策,使對移動通信產業的進入管制能夠盡量延長。
同時,由于cdma系統當初也是中國政府力推的,中國聯通應該積極地利用這種優勢,使中國政府做出更多有利于中國聯通cdma系統不斷發展的政策和決議。
此外,中國聯通應該充分利用自己的這種優勢,在新的電信運營商進入之前,或者站穩腳跟之前樹立自己新的競爭優勢(包括政策或者市場等各個方面的競爭優勢),以達到勝之不武的目的。
2、做好cdma的過渡性工作。
目前,中國聯通推廣cdma系統的一個極大的障礙就是,許多中、高端消費群體對cdma的前途沒有信心,因而在購買決策上猶豫不決。
為此,中國聯通應該讓用戶真正“知曉”cdma系統的前途(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并為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提供各種完善的解決方案,切實做好cdma的過渡性工作,以解決中、高端消費群體的后顧之憂。
3、注重營銷手段的多樣化。
中國聯通應該創新性地進行cdma系統的市場營銷工作,要不拘一格地促進營銷手段的多樣化。
稅源監控系統是稅務機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稅源信息進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稅務信息化應用系統。一般由企業端和稅局端組成。安裝在企業的企業端系統功能是用于對企業進行稅源信息監控、采集和數據傳輸;安裝在稅務機關的稅局端系統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稅源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利用。稅源監控系統是稅務機關對重點稅源企業進行實時監管的重要工具,應用先進信息技術提高系統功能,對稅務機關降低稅源監控成本,提高稅源監控實效,從源頭堵塞稅收流失具有重大意義。
一、無線監控技術簡介及3G-EVDO優勢分析
1. 無線監控技術簡介
目前無線監控技術實現上有下面幾種方式:
(1)模擬無線數據收發模塊實現。該類監控數據傳輸距離主要由發射機的發射功率來決定,監控范圍受發射距離的限制,范圍小;數據在空中傳播,易受電磁等干擾,數據可靠性不好;模擬傳輸沒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數據傳輸率很低,不能滿足稅源監控要求的從企業原料采購到成品銷售的多個重要環節產生的數據采集及時性、準確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網絡實現。這類監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網絡,它的最大特點是打破了距離的限制,從而可以實現遠程監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業務或語音業務進行業務監控。語音業務就是利用語音信道進行通信,把各種信息轉化成語音信號計算機論文,通過語音信道發送。缺點是:由于網絡傳輸不穩定,短信中心容量等問題,信息發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發送到接受很多情況會有較大時延,加上內容長度限制和GSM上網速度只能達到9.6kbps,這種網絡環境無法滿足企業稅源實時監控和準確性的要求。
(3)GPRS網絡實現。GPRS是由中國移動推出的2.5G服務,是在現有的GSM系統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新的分組數據承載業務論文服務。GPRS與GSM語音的根本區別是,GSM的基礎是電路交換,GPRS的基礎是分組交換。因此,GPRS特別適用于突發性的、少量的數據傳輸,也適用于偶爾的大數據量傳輸。和GSM相比的優點是傳輸速度較快,缺點是數據傳輸速度偏低,有跳躍性,只能滿足部分視頻監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統CDMA2000的演進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術。3G-EVDO系統設計的基本思想是將高速分組數據業務與低速語音及數據業務分離開來,利用單獨載波提供高速分組數據業務,而傳統的語音業務和中低速分組數據業務仍由 CDMA2000 1x系統提供,這樣可以獲得更好的頻譜利用效率,網絡設計也比較靈活,抗干擾能力強、信號穿透能力強、系統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為3G 技術標準之一。
2. 3G-EVDO技術優勢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統的升級,兼容了IS-95系統的空中接口技術,在升級上只需進行軟件方面的升級。而CDMA網絡經過7年多的建設,通信網絡覆蓋全國,基礎設備完善齊全,將會是最快升級到3G網絡的系統。通信過程中不會產生脈沖式射頻,當在周圍各種強電設備密布的情況下,不會給其他電器設備造成射頻破壞。3G-EVDO通信網絡覆蓋全國,并成為成熟和穩定的網絡,為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接入環境。3G-EVDO系統本身網絡的安全性就好,傳輸過程中滿足IP化和多媒體化的需求,系統具備視頻編解碼處理、網絡通信、自動控制等強大功能計算機論文,直接支持網絡視頻傳輸和網絡管理,使得監控范圍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比較符合以后的發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達153.6kps的無線數據通訊帶寬,采用信道資源分配方式,可確保基于無線局域網絡的稅源監控系統企業信息傳輸的實時性。目前從技術先進性上來看,3G-EVDO是各種無線網絡通訊技術中最新的改良技術,在網絡安全、傳輸、解碼、分配、覆蓋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二、3G-EVDO技術在稅源監控中應用的意義
伴隨著網絡技術3G業務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基于3G系統的無線局域網絡監控系統將會用到各個領域,3G技術與稅務信息化的結合也是大勢所趨。目前國內有關無線局域網稅源監控系統產品多數為針對2G無線網絡系統進行開發的,由于稅源監控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統本身又具有帶寬小、抗干擾能力差、衰落嚴重、誤碼率高等特點,稅源監控數據傳輸容易掉包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無法達到實時監控的作用。如何將遠程的監視、系統遙控、監控無線化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既可以基于無線網絡進行遠程的監視、遙控和圖像的傳輸,又具備通常稅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費用合理,能夠更加有效地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將安全防范技術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是目前稅源監控信息化的應用的最大需求. 開發基于3G-EVDO無線局域網絡的稅源監控系統實現稅源監控管理網絡化、無線化、遠程化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實施全方位的稅源動態監控
基于3G-EVDO的企業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可深入企業生產經營全部環節,進行實時監控、采集企業生產、經營真實信息,實施全方位的稅源動態監控和納稅評估,對提高稅源信息采集質量、加強信息共享和綜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稅源管理實效具有重大意義。
2.有利于解決復雜工業環境下有線網絡稅源監控技術難題
有關稅源監控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在國內也已有少量報道,但企業現有的局域網絡都是有線網絡,在工業環境復雜的企業生產環境中有線網絡的應用受到環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難、損耗大、傳輸距離短、分布范圍有限、運行成本高的缺陷。無線局域網絡監控系統具有無限的無縫擴展能力,可組成非常復雜的監控網絡。無線網絡監控系統是監控和無線網絡傳輸技術的結合,它可以將不同地點的現場信息實時通過無線通訊手段傳送到無線監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稅源監控成本
目前從技術先進性上來看,3G-EVDO是各種無線網絡通訊技術中最新的改良技術,在網絡安全、傳輸、解碼、分配、覆蓋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優勢,具有綜合成本低計算機論文,只需一次性投資,性能穩定可靠,維護費用低,無需專人管理的特點。建立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有利于提高稅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稅源監控成本,解決有線局域網絡下監控中存在的監控點多、傳輸距離遠、覆蓋范圍寬、實時性強、適應復雜的生產環境等技術瓶頸。。
三、基于3G-EVDO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設計
1.總體目標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線網絡傳輸的企業稅源監控系統基礎之上,以3G-EVDO集群技術替代現有的有線網絡監控、數據采集與傳輸,設計實現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相比現有的有線網絡稅源監控系統,系統功能可在以下方面達到提升:
(1)稅源監控范圍擴大。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可實施全方位的動態稅源監控,對企業生產經營的采購、生產、庫存到銷售都進行了全方位的動態監控,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的數據信息進行實時采集傳輸和分析利用。使稅務管理部門能夠全面了解企業的實時經營情況,全面掌握稅源信息,減少稅收流失論文服務。
(2)稅源監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術的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監控系統不再受企業地理位置的限制,適合遠距離傳輸,數字信息抗干擾能力強,不易受傳輸線路信號衰減的影響,能夠進行加密傳輸,可以在數千公里之外實時監控現場。特別是在現場環境惡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現場的情況下,數字視頻監控能達到親臨現場的效果。即使現場遭到破壞,也照樣能在遠處得到現場的真實記錄。
(3)稅源監控實效提升。系統采用3G-EVDO集群技術、視頻壓縮編碼等諸多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進行信息采集與傳輸,由于對視頻圖像進行了數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快速處理能力,對其進行壓縮、分析、存儲和顯示。通過視頻分析,可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進行聯動報警,從而實現無人值守。提高稅源監控范圍、質量和效率。
2.技術路線與技術關鍵
(1)技術路線:系統從設計到開發采用基于無線局域網絡稅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術、視頻壓縮編碼等諸多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進行數據無線網絡傳輸的新型系統,運用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和3G-EVDO無線網絡數據傳輸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統一的信息采集機制、統一的數據信息監控機制,構建面向應用監控、預警的信息化系統。采用跨平臺跨數據庫的設計技術、J2EE技術、三層/多層結構技術、3G通訊標準、TCP/IP協議等技術進行分析設計和數據交換標準。
(2)技術關鍵:基于3g-EVDO無線局域網絡技術稅源監控應用研究,提供3G網絡接口實現數據傳輸、共享、分析、預警;網絡帶寬自適應技術,根據網絡帶寬自動調整視頻幀率計算機論文,適應爆發性、大容量數據傳輸;基于無線網絡的點對點、點對多點、多點對多點的遠程實時企業生產經營現場監視;具有面向異構網絡環境的綜合管理能力。
3.技術創新
(1)采用3G-EVDO 、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等網絡通訊新技術,實現企業生產經營“購、產、存、銷”關鍵經營環節監控,解決傳統網絡傳輸方式的無法適應監控點多、傳輸距離遠、覆蓋范圍寬、實時性強、適應復雜等網絡稅收監控瓶頸問題,實現實時數據傳輸、接收,保證信息的安全性、穩定性、準確性、及時性;
(2)采用3G-EVDO 、H.264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等網絡通訊新技術在企業生產關鍵環節實現實時的稅源信息采集,從源頭控制發票開票信息的不實,通過技術手段對企業真實的經營信息的分析,測算銷售數據,與納稅申報信息比對,實現異常預警。
(3)采用3G-EVDO網絡通訊新技術通過一個系統將多種系統整合在一起,將信息自動化,財務分析,稅源監控功能集于一身,實現對各類稅源信息的傳遞、交流、共享、存儲、協同,實現數據集成及數據的集中展現,做到全方位稅源實時控管,有效解決企業,稅務機關,政府,生產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真正實現了監控系統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
【參考文獻】
[1]尹遜政,路勇.一種基于GPRS技術的遠程監控解決方案[J].計算機應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監控與移動無線圖像傳輸技術[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遠,張其善.基于GPRS技術的數據采集遠程網絡監控系統.無線電工程[J],2004,Vol.34(1):21-24.
隨著網絡的發展,城市的室內覆蓋已不存在問題,覆蓋的重點也逐漸向山區、高速公路等高難度覆蓋區域轉移。直放站以其靈活簡易的特點成為解決簡單問題的重要方式。本文通過對無線網絡覆蓋問題的分析,討論了直放站在移動通信中的重要作用及應用。
1直放站的定義
直放站(又叫中繼器)屬于同頻放大設備,是指在無線通信傳輸過程中起到信號增強的一種無線電發射中轉設備。無論是GSM直放站、CDMA直放站還是3G直放站,其原理是基本相同的。直放站的基本功能就是一個射頻信號功率增強器。
2直放站的分類
2.1從傳輸信號分有GSM直放站、CDMA直放站和3G直放站
2.1.1GSM移動通信直放站是為消除GSM900MHz/1800MHz頻段移動通信網的小范圍信號盲區或弱信號區而設計生產的通信設備。被廣泛應用于地下商場、停車場、地鐵、隧道、高層建筑的辦公室等基站信號所無法到達的信號盲區,同時對于消除城市因受高樓大廈影響而產生的室外局部信號陰影區或邊遠郊區個別村鎮的弱信號區也具有相當好的覆蓋效果。
2.1.2CDMA直放站可以擴大CDMA基站的覆蓋范圍,大大節省CDMA網絡建設的投資(一個CDMA直放站的投資約為一個CDMA基站的十分之一)。特別是在高層樓宇、地下(如地鐵)、以及盲區等特殊環境下,CDMA直放站將充分發揮它的優勢。由于各種地理環境和用戶的要求不同,所需的CDMA直放站的類型也不同。
2.1.3CDMA直放站是為了消除移動通信網覆蓋盲區或弱信號,延伸基站信號覆蓋的一種中繼設備,它能解決消除城市因受高樓大廈影響而產生的室外局部信號陰影區,地下停車場、地下隧道、商場、電梯等基地無法到達信號的盲區,提高了覆蓋范圍增強了信號覆蓋延伸。
2.1.4與傳統的2G無線通信系統相比,由于3G無線通信系統主要使用的頻段在2000MHz附近,根據電波傳播衰減規律,顯然3G的無線信號比2G的無線信號衰減得更快。這樣,在同等功率情況下的3G基站和直放站的覆蓋范圍都比2G的要小。所以在達到與2G網絡同等的覆蓋水平時,需要更多的直放站來完成網絡覆蓋。由此我們可以預期,在即將到來的3G無線網絡建設中,直放站也必然仍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2從傳輸帶寬來分有寬帶直放站和選頻(選信道)直放站
2.2.1GSM移動通信寬帶直放站的主要特點:
高的系統增益且增益連續可調;采用先進的數字濾波技術,帶外抑制特別好;全雙工工作,很高的上/下行隔離度;兩端口標準設計,安裝極為方便;內置電源且設計有電源保護系統和免維護備用電源接口;采用ALC技術,輸出電平連續可調,穩定可靠;可選智能監控,故障自動報警及遠程維護;高線性功放,性能穩定等。
2.2.2GSM移動通信頻帶選擇直放站的主要特點:
高的系統增益且增益連續可調;全雙工工作,很高的上/下行隔離度;中心頻率和帶寬任意可調,滿足不同客戶要求,帶外抑制好,不同營運商之間的信號不會產生相互干擾;內置電源且設計有電源保護系統和免維護備用電源接口;兩端口標準設計,安裝極為方便;采用PLL控制技術的選頻模塊,性能穩定可靠,噪聲系數低等。
2.3從傳輸方式來分有無線直放站、光纖直放站和移頻傳輸直放站
2.3.1無線傳輸直放站
下行從基站接收信號,經放大后向用戶方向覆蓋;上行從用戶接收信號,經放大后發送給基站。為了限帶,加有帶通濾波器
2.3.2光纖傳輸直放站
將收到的信號,經光電變換變成光信號,傳輸后又經電光變換恢復電信號再發出。
2.3.3移頻傳輸直放站
將收到的頻率上變頻為微波,傳輸后再下變頻為原先收到的頻率,放大后發送出去。
3直放站的應用
直放站可以擴大服務范圍,消除覆蓋盲區,如高山,建筑物,樹林等阻擋物而形成的信號盲區;在郊區能夠增強場強,擴大郊區站的覆蓋;沿高速公路架設,增強覆蓋效率;還可以解決室內覆蓋,如大型建筑物內信號衰減信號盲區、地下商城、遂道等衰減信號盲區;另外,將空閑基站的信號引到繁忙基站的覆蓋區內,實現疏忙等。
3.1公路、郊區重點農村的覆蓋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速公路逐漸增多,公路的覆蓋成為一個很大難題,為了有效節約資源,直放站在這里得到了廣泛應用。,某條高速公路如果全部利用宏基站覆蓋,共計需要15個宏基站,采用宏基站帶直放站方式,只需要8個宏基站,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
3.2“L”型覆蓋
某一風景區位于山谷中,距離基站不到4公里,但由于被山脈阻擋,根本無網絡信號。在山脈的盡頭安裝一直放站,由于直放站接收信號的方向和發射信號的方向成一定的角度,相當于基站的電波在直放站處轉了一個彎。依靠山體的阻擋,直放站的施主天線和服務天線分別放在山體的兩側,隔離度很大,直放站的性能可以充分發揮,很好地解決了該風景區用戶的通信問題,還使該基站的通信距離向山谷里延伸了6公里。
3.3開闊地域的覆蓋
人口分布較少的開闊地域是使用直放站進行覆蓋的典型場合。當直放站采用全向天線時,只要有一定的鐵塔高度,在直放站工作正常的情況下,3公里內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直放站的增益作用。但距離超過5公里以后,直放站的增益作用就迅速消失,用手機進行基站接收信號電平測試,無論直放站是否工作,接收電平都沒有明顯變化。這是因為在平原開闊地區,房屋建筑和地形地貌造成的傳輸衰耗相對較小,而隨空間距離的增加,電波按32.45+20logf(MHz)+20logD(公里)的規律衰減;即距離每增加一倍,電波衰減6dB。
4直放站的優點及不足
4.1直放站的優點
4.1.1同等覆蓋面積時,使用直放站投資較低。在平原地區室外一個全向基站可以有10km覆蓋半徑;一個全向直放站可以有4km覆蓋半徑;就覆蓋面積而言,六個直放站約相當于一個基站。六個直放站的設備價約為一個基站的80%。但考慮到機房租用和裝修、交直流電源、空調、傳輸系統和電路租金等費用,六個直放站的費用只相當于于一個基站的50%,甚至更低。
4.1.2覆蓋更為靈活。一個基站基本上是圓形覆蓋,多個直放站可以組織成多種覆蓋形式。如“一”字型排開,可以覆蓋十幾至幾十公里的路段。也可以組織成“L”型、“N”型和“M”型覆蓋,特別適合于山區組網。
4.1.3在組網初期,由于用戶較少,投資效益較差,可以用一部分直放站代替基站。用戶發展起來后現更換為基站,替換下來的直放站再進一步放置在更邊緣的地區,這樣一步步地滾動發展。
4.1.4由于不需要土建和傳輸電路的施工,建網迅速。
4.2直放站的不足
不能增加系統容量。
4.2.1引入直放站后,會給基站增加約3dB以上的噪音,使原基站工作環境惡化,覆蓋半徑減少。所以一個基站的一個扇區最好帶兩個以下的直放站工作。
4.2.2直放站只能頻分不能碼分,一個直放站往往將多個基站或多個扇區的信號加以放大。引入過多的直放站后,導致基站短碼相位混亂導頻污染嚴重,優化工作困難,同時加大了不必要的軟切換。
中圖分類號:TN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前言
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和統計結果,我們可以知道,目前世界上大約有六百個城市已經開始或者計劃建設無線城市網絡,從而滿足人們的寬帶公共接入、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務的需要。現在無線城市網絡建設開始在中國內地興起,并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而且中國的無線城市網絡建設方案中提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同時青島等一些城市已經開始了無線城市網絡建設的試點工作。現在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掀起了無線城市網絡建設的運動,各個大小城市都在進行這方面的建設或者是論證工作。我們可以發現,中國的無線城市網絡建設并不是由電信部門主導的,而是由政府發起的。原因是目前的無線城市網絡建設并沒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盈利模式,很多的電信運營商就望而卻步了。因此,本文主要是從無線城市網絡的特點出發,提出建設無線城市網絡的策略。
二.無線網絡城市的特點分析
無線城市網絡具有其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是在與有線寬帶對比的得出的,大體可以將其特點概括為:各個城市的無線網絡建設,從其城市的基本經濟結構、區域布局,以及各個城市的無線網絡建設的策略出發,將城市的無線網絡建設成為一個,任何人、任何的事物、在任何的時間和地點都可以毫無阻礙的連接通信,實現較高水平的信息化社會。當然我們可以將其具體分為以下幾點:
1.網絡隨處都有
包括高速的寬帶網絡、高覆蓋的移動網絡、傳感器網絡以及3I/3C融合網絡等,這些網絡必須要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連接到。
2.無線網絡的服務無處不在
也就是說無線網絡的必須是全方位的,具體的服務包括人性化電子政務、智能化增值服務、多類型信息內容服務等。
三.無線網絡城市的應用
網絡主要是用來應用的,無線網絡也是如此這樣。許多的電信運營商都將應用擺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無線網絡的應用也是無線城市網絡建設的重點。當今的無線城市網絡的應用范圍很廣,但是主要總結起來,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應用。
1.政府方面的應用
無線城市網絡在政府方面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應用于公共服務,即應用于公共圖書館無線網絡接入以及資料搜索、還有實時的道路交通的影像信息,也就是我們說的電子眼。
(二)應用于公共安全,即無線網絡應用于公共場所的監控。對于緊急事件的無線通信以及對于警務的實時查詢等。
(三)應用于教育服務領域,通過無線城市網絡就可以容易的進行遠程教育、遠程視頻講座及進行遠程的學習交流直播。
(四)應用于電子政務領域,無線城市網絡可以有效的幫助政府進行現場辦公,進行有關資料表格的實時無線下載。
2.企業方面的應用
(一)應用于企業的零售、物流領域,無線城市網絡可以幫助企業現場為客戶服務,現場查詢貨單,現場進行庫存管理。
(二)應用于制造業領域,無線城市網絡可以對制造企業的廠房進行實時監控,對設備進行實時的維護,以及對工廠進行有效的實時在線管理。
(三)應用于金融保險業領域,無線城市網絡可以實時進行報單的提交,實時進行金融查詢和交易。
3.個人方面的應用
(一)可以即時通信,無線城市網絡可以方便人們進行上網,進行QQ、MSN等通信軟件的即時接入,方便人們的通信。
(二)方便人們商務辦公,無線城市網絡可以幫助人們進行無線的網絡辦公,這樣就可以隨時隨地洽談生意,隨時進行股票交易等。
(三)方便人們獲取資訊,無線城市網絡可以使人們隨時了解新聞,隨時關注時事,進行資料搜索,隨時隨地掌握最新資訊。
(四)方便人們休閑娛樂,人們可以利用無線城市網絡看視頻,打游戲,網絡聊天等。
四.無線城市網絡的建設策略分析
一直以來,無線城市都被定義為是利用WiFi、WiMAX等寬帶無線接入技術,建設覆蓋整個城市或城市主要地區的寬帶接入網。眾所周知,自2004年以來,就一直延續這個模式在進行無線城市的建設,結果可想而知,一敗涂地。
WiFi,本來就是局部熱點覆蓋的技術。WiMAX也只是廣域覆蓋的技術,都不是全程全網的技術。WiFi相對而言.發展較好,現在基本每臺筆記本都內置WiFi。大部分智能手機也有WiFi的功能。WiFi上網非常方便,但是WiFi的維護困難,沒有集中的網管,而且由于覆蓋范圍的問題,經常放在一些公共的設施,如道路電線桿、書包亭上。壞了,不知道;搬動了,也不知道,沒法管理。而且供電也是問題。WiMAX雖是廣域覆蓋的技術,但是產業發展成為瓶頸,曾經刮起一片熱潮。
此外,澳大利亞也放棄全國原有的WiMAX建設導致整個WiMAX陣營基本全軍覆沒。沒有訂單,就意味著沒有前景。所以單一采用WiFi、WiMAX技術建設出的“無線城市”經無數實例證明是錯誤的,這個模式下建設的無線城市無成功案例可尋。綜合考察無線城市的需求、特點,無線城市的建網方案如下:
1. WiFi熱點接入
無線城市發展的第一步是要滿足熱點區域的覆蓋,如街道辦事處、醫院、學校、政府辦事處、機場、會展、酒店、連鎖餐飲、寫字樓、學校、商場、圖書館,樓宇等,這與WiFi技術的特點相契合。即固定區域高速覆蓋。
2.移動網廣覆蓋
在無線城市發展的中后期。從挖掘市場潛力以及保證用戶使用粘性的角度來看,無線城市必須提供全程全網的覆蓋及業務,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就中國電信而言,CDMA本身就是為個人客戶而設計的,可無縫切換漫游。同時技術成熟、產業完善、聚合各大運營商強大的技術支撐團隊,可有力地挖掘和提升移動網絡的使用發展空間,如終端的定制、設備的規格制定及組織研發等。
下面以中國電信的移動網絡為例,從網絡覆蓋的角度說明WiFi與移動網如何共同覆蓋的組網,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WiFi區域熱點覆蓋。CDMA2000 1X全網無縫覆蓋。CDMA2000 1X EV―DO Rev.A部分熱點區域廣覆蓋。當然目前來看。在大城市所建設的無線城市中,CDMA2000 1XEV―DO Rev.A也是全覆蓋的網絡。具體如下圖所示。
圖一 WiFi與移動網共同組網示意圖
3.移動網+WiFi的融合
中國電信在獲取C網業務經營牌照后,成為全業務運營商,將綜合WLAN的局部熱點優勢和C網掌上寬帶的覆蓋優勢。做好兩者的融合,拓展多元化接入手段,實現無線信號城市全方位立體覆蓋,為客戶提供隨時隨地的無線互聯網接入服務。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也推薦采用移動網絡加WiFi的方式,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以避免出現單一WiFi或WiMAX建設無線城市的誤區。
五.結束語
無線城市網絡建設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新要求,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無線網絡城市在中國的建設,必將對中國的城市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國豪 無線城市建設策略與WLAN網絡規劃部署方法研究 [學位論文]2010 - 北京郵電大學:電子與通信工程
[2]潘毅明 陳文 沈世錦 無線城市的覆蓋策略研究 (被引用 5 次) [期刊論文] 《電信科學》 ISTIC PKU -2008年5期
[3]高穎 面向共用信息平臺的交通信息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 [學位論文]2004 - 吉林大學: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4]黃沛江 王斌 溫慶華 TD-LTE無線規劃建設策略初探 [會議論文] 2011 - 2011 TD-LTE 網絡創新研討會
從2001年6月信息產業部將第三代移動通信(簡稱3G)正式提上議程開始,3G進軍中國的腳步在各種傳言和猜測中走過了近8個年頭之后,終于在今年初工信部為國內三大運營商頒發了包括TD-SCDMA、WCDMA、CDMA2000在內的第三代移動通信牌照,但同屬3G標準的WiMAX并未獲準運營。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韋樂平韋樂平指出,移動WiMAX定位的是3G的標準,卻擁有了3.5G+的性能,采用的卻是4G的核心技術,所以其位置比較尷尬。可以說,把WiMAX作為3G或者3.5G已經為時已晚,而作為3.9G或者4G又來的太早。那么在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WiMAX是否已成昨日黃花呢?
1、 WiMAX優越的技術特征
WiMAX(又稱IEEE 802.16標準)是一項基于標準的技術,主要用在城市型局域網路。由WiMAX論壇提出并于2001年6月成形。它可提供最后一公里無線寬帶接入,作為電纜和DSL之外的選擇。根據是否支持移動特性,IEEE 802.16標準可以分為固定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和移動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其中802.16a、802.16d屬于固定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而802.16e屬于移動寬帶無線接入空中接口標準。
(1)實現更遠的傳輸距離:WiMAX所能實現的50km的無線信號傳輸距離是無線局域網所不能比擬的,網絡覆蓋面積是3G發射塔的10倍,只要少數基站建設就能實現全城覆蓋,這樣就使得無線網絡應用的范圍大大擴展。
(2)提供更高速的寬帶接入。據悉,WiMAX所能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是70Mbit/s,這個速度是3G所能提供的寬帶速度的30倍。
(3)提供優良的最后一公里網絡接入服務。作為一種無線城域網技術,它可以將Wi-Fi連接到互聯網,也可作為DSL等有線接入方式的無線擴展,實現最后一公里的寬帶接入。用戶無需線纜即可與基站建立寬帶連接。
(4)提供多媒體通信服務。由于WiMAX較Wi-Fi具有更好的可擴展性和安全性,從而能夠實現電信級的多媒體通信服務。
(5)優越的移動性。WiMAX可以再100Km/h的速度下使用,而WIFI則不行,3G則會嚴重影響連接速度,所以WiMAX在移動中的優勢更加明顯。
2、WiMAX的星星之火
盡管WiMAX有比其他3G標準更為出眾的技術優勢,但隨著國內3G牌照的正式,WiMAX在中國的發展陷入低迷。
早在08年10月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副局長謝飛波曾明確了我國對移動WiMAX(802.16e)技術的態度。他表示移動WiMAX(802.16e)尚未通過中國通信標準委員會審定,“因此不能作為中國的國家標準,不能在中國使用。”實際上,中國從一開始便對移動WiMAX(802.16e)持反對態度,認為移動WiMAX(802.16e)好幾個技術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不能通過一個技術問題沒有完全澄清的標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移動WiMAX(802.16e)在頻段上與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的TD標準有沖突。如果在國內使用移動WiMAX(802.16e),將給本來就頻段資源緊張的TD造成沖擊,這顯然是工信部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今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放了TD-SCDMA、WCDMA和CDMA2000三張3G牌照后,國內三大運營商開始大力推廣不同制式的3G業務,而不在牌照之列的WiMAX就已經很少被人提及了。同時中國電信董事長兼CEO王曉初在收購CDMA業務會表示,CDMA網絡的演進路線首先考慮在中心城市升級EV-DO Rev.A,并等待LTE的發展。 這是中國電信高層首次公開明確全球第三大CDMA網絡的技術走向:C網將會向3G EV-DO升級,并且在后3G制式上選擇LTE。
WiMAX在國內似乎已無路可走,但今年7月、8月WiMAX的好消息陸續傳來,
在國內繼今年4月我國臺灣地區開通 WiMAX服務之后,最近又有消息稱,大陸將引入臺灣地區電信運營商的WiMAX試驗網,由工信部與地方政府共同選擇兩三個城市來進行試點,此項工作有望在8月底展開。另外還有消息稱,國家廣電總局將在30個城市展開WiMAX的網絡建設。
在國外,美國政府設立總額為40億美元的寬帶刺激基金,可能會幫助目前的WIMAX產業鏈走出困境;華為CDMA和WiMAX產品線總裁趙明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WiMAX于去年啟動,并將在城市人口較多、但固定線路網絡基礎較差的新興市場獲持續快速發展。同時趙明表示:“今年(WiMAX全球銷量)在5億美元左右,明年應該能到約10億美元。”;世界知名市場調查公司InfoneticsResearch的最新報告指出在用戶對帶寬和VoIP需求的推動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國WiMAX增勢強勁。報告還評測了全球各地的WiMAX發展趨勢。同時報告指出,在中國雖然目前市場很有限,但如果自主的3G技術TD-SCDMA未能點燃市場,監管部門對WiMAX的態度可能將會軟化,從而引導更廣泛的WiMAX市場增長。同時WiMAX論壇主席RonResnick 宣布“2009全球WiMAX高峰會議”將于2009年10月22日-23日在北京舉行。
InfoneticsResearch公司WiMAX、微波業務和移動設備類主管分析師理查德·韋伯(RichardWebb)表示,第二季度已經顯示出WiMAX市場已經越過了谷底。WiMAX自08年開始至今的低谷期已越過,星星之火終于點燃。
3、WiMAX的規模化商用只是時間問題
據中國通信網報道,中國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信息與通信研究實驗室(ICL)副總裁兼總監Paul Lin透露,內地將對WiMAX設備以及CPE產品解禁,國家廣電總局將在30個城市展開WiMAX的網絡建設。 WiMAX的解禁不再是空穴來風。
WiMAX的應用是多種多樣的,無線、寬帶、公共安全的這些應用在中國主要取決于頻率的資源,2.5GHz、3.5GHz、700MHz都有不同的應用。WiMAX目前應用主要是作為無線寬帶接入領域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而由于其低廉的寬帶費用較為適合中國農村地區的寬帶市場。
迄今為止,我國移動電子商務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短訊為基礎的技術;第二個階段的移動電子商務采用基于WAP技術的方式;第三個階段是以2009年發放牌照為標志、能夠實現無縫漫游和移動寬帶的3G時代。3G背景下,無線通信產品能夠為人們提供速度高達2Mb/s的寬帶多媒體業務,支持高質量的語音分組交換數據多媒體業務和多用戶速率通信。
(一)移動客戶群龐大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手機終端的數量已經達到7.74億,接近上網用戶數量的3倍,而來自CNNIC的數據顯示,2009年底中國手機網民的數量已突破2.33億,手機網民規模呈現迅速增長的勢頭。這表明我國移動電子商務業務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潛力。艾瑞咨詢預計,2011年移動電子商務營收規模將達到1.7億元。
(二)國家政策支持
包括移動電子商務在內的電子商務被列入了2006年3月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2007年6月,發改委與原國務院信息辦又專門出臺了《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其中移動電子商務試點工程作為六大重點引導工程之一。規劃中明確指出“鼓勵基礎電信運營商、電信增值業務服務商、內容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服務機構相互協作,建設移動電子商務服務平臺”、“發展小額支付服務、便民服務和商務信息服務,探索面向不同層次消費者的新型服務模式”,并確定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便百姓生活和帶動戰略產業發展的三大目標,三大目標正在逐步實現,初步顯現了移動電子商務巨大的效益和潛力。
(三)無線基礎設施建設迅速
近年來,政府加大了對電信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在2009年8月前完成了其3G網絡的第一階段部署工作。基于CDMA的3G服務,即中國電信的CDMA2000和中國聯通的WCDMA,發展迅速。相比之下,中國移動的TD-SCDMA3G技術的商業化進程比預期緩慢。在網絡部署方面,中國電信在3G領域方面動作最快,預計它將發動價格戰以吸引更多的用戶。3G網絡的鋪設,加速了我國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
二、目前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一)理論研究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