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膳食營養與健康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 中美日三國居民膳食指南
(1)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實踐三個部分組成,將10條推薦精簡至6條,同時提供更多的可視化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便于理解、接受和使用。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2016)
(2)日本膳食指南陀螺
日本膳食指南陀螺體現了日本的文化背景,陀螺繞軸旋轉說明運動是膳食平衡的前提和條件,軸心的水和茶說明水分的重要性。
日本膳食指南螺旋
(3)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
美國《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農業部聯合,其宗旨是通過健康飲食模式和規律身體活動來促進居民身體健康,降低慢性病的發病風險。
《2015-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給出5條膳食核心推薦,并且對健康膳食模式和體育活動也給出了關鍵推薦。《2015C2020年美國居民膳食指南》所給出的5條膳食核心推薦如下。
美國5條膳食核心推薦
2. 三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比較和分析
研究發現膳食指南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有很大的關系,居民在保證營養和食物攝入的基礎上,食用各種各樣的食物可以防止營養缺乏疾病,避免能量和營養過剩,減少肥胖等疾病的產生。
(1)中美日三國的膳食指南均建議進行日常運動來保持身體健康,中國膳食指南要求每天至少步行6000步,美國分別對成年人、6~17歲的少年的體育活動進行了詳細的推薦,日本陀螺模型顯示運動是維持膳食平衡的保證。
3~6歲幼兒生長發育處于旺盛時期,攝入的營養除了滿足一日所需的營養外,更要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對幼兒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其實就是如何讓幼兒的一日飲食的營養需求與膳食供給之間,達到平衡狀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平衡膳食,而平衡膳食是幼兒攝取均衡營養的唯一途徑。一個人每天需要攝入四十多種食物,才能滿足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但沒有任何一種天然食物能包含所有營養素,所以幼兒的飲食要多樣化,更要色彩斑斕,這樣才能刺激幼兒的食欲,讓幼兒在愉快的環境中進餐,攝取均衡的營養,從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二)研究背景:
在幼兒園經常看到這樣的情形:
1.家長接孩子時,往往最關心的是:今天吃什么了?吃飽了嗎?
2.進餐時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對著食物皺眉頭不愿意吃;有的把不愿意吃的食物放到其他小朋友碗里;有的甚至把不喜歡吃的食物扔到桌子下……
3.爸爸媽媽來接時經常帶著各種各樣的小食品,孩子一出門就吃起了小食品。
4.有的孩子看見喜歡吃的食物就使勁兒吃,不喜歡吃的就一口不吃。
5.幼兒體檢時,發現有些孩子視力不好、體重偏重、血紅蛋白低、牙齒蛀牙等等,甚至有的孩子嚴重齲齒,治療時痛苦不堪……
每當看到這些情景時,我都會想很多:作為一名教師又是營養師,我能為他們做點什么?如何能幫他們解決這些問題呢……這些成為我申報課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許合理調配膳食能幫他們解決一部分問題,但從現狀上看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幼兒園膳食管理現狀如何?它的原因是什么?膳食管理的策略又如何呢?因此我們要從幼兒的一日生活飲食做起,找到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制定合理的膳食,從而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三)研究意義:
平衡膳食是幼兒健康成長的第一需要。早在二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方針,可見我們的祖先一直都遵循這一平衡膳食的方針,而今由于現在多數孩子是獨生子女,一大堆大人圍著一個小孩,想法設法讓孩子吃他們認為最好的食物,如價格昂貴的豬、牛、羊等紅肉,而五谷雜糧等略便宜的食物就少給他們吃,殊不知紅肉雖然蛋白質高,但脂肪、膽固醇的含量也不低,過量攝入導致脂肪沉積引發肥胖,許多家長都知道營養不良會阻礙幼兒生長發育,但他們不知道營養過剩所帶來的危害更大,如兒童高血壓、兒童糖尿病等等,可見孩子過于肥胖或瘦弱都與攝入的營養不均衡有關,因此幼兒園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勢在必行,對家長營養觀念的宣傳更是刻不容緩。另外幼兒園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應遵循以下原則:
1.每日攝入的蛋白質要動物蛋白與植物蛋白相結合2:1為好。
2.每日以5種顏色的蔬菜和水果相搭配,以滿足幼兒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求.
3.每日保證幼兒充足的飲水量。除了喝白開水以外,午餐和晚餐制作各種蔬菜湯以滿足幼兒的需求,因為湯更利于幼兒吸收利用。
4.每日蔬菜中要有胡蘿卜、木耳、蘑菇或海帶,以保護幼兒的視力及防止幼兒便秘。
5.每年五月份和十月份是孩子鈣質需求量比較大的季節,如果鈣質攝入不足,幼兒會引發‘生長痛’和牙齒方面的疾病。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一)研究目標:
讓幼兒對食物產生廣泛的愛好,通過活動了解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懂得如何去選擇食物,達到良好的平衡膳食,形成符合營養健康標準的習慣。不在于掌握多少營養知識,而是通過活動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營造健康文明的進餐環境,以利于幼兒健康發展。無論教師還是保育教師,人人都要懂點營養學知識。
(二)研究內容:
1.幫助幼兒樹立健康的營養觀念,不是為了喜歡吃而吃,而是為了身體的健康而吃,從而改掉偏食、挑食的壞習慣。
2.知道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與人體的關系。
3.如何營造健康的進餐環境。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法:通過書刊、報紙等查閱各種資料,搜集國內外有關幼兒營養的信息。
2.觀察法:由課題組人員設計觀察表,通過觀察和記錄,了解幼兒的進餐狀況。
3.比較法:通過比較前后測幼兒的進餐狀況,從理論角度分析,如何更好地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為營養教育的實踐奠定基礎。,
4.行動研究法:以實踐作為研究的起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采用實踐到反思到再實踐的行動研究,從而不斷探究出如何合理調配膳食與營養的研究策略。
5.調查反思法:通過實踐營養教育過程的回顧、反思及總結相關的經驗,將方法、措施和效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研究。
6.多媒體教學法:自行設計多媒體課件,讓幼兒從直觀上感知人體所需營養素及十大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由園長、食堂管理員、保健醫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有關信息,運用科學的方法,根據幼兒園現有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方案,選擇研究內容,開展研究活動,開發活動案例,分工組織研究,積累研究成果,形成總結性報告。
第一階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進行課題研究的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2011年9月——2012年8月課題實施,嘗試與幼兒園主題活動相結合,對幼兒進行健康知識的教育,初步了解食物的營養成分,養成科學飲食的習慣,搜集有關資料進行理論架構,在實際操作中,不斷積累并隨時改進。
第三階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課題研究展示,整理優秀的健康教育課例,撰寫經驗論文和研究報告。
五、研究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吉林省人民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成立于1983年,為我省首批示范性幼兒園,建筑面積12000平,設有14個教學班,400多名幼兒,50多名教師,食堂和后勤人員近30名。幼兒園多年來一直堅持走“科研興園”之路,以科研為先導,嚴格教科研制度,規范教科研方法,以“培養健康兒童、快樂兒童、自信兒童”為培養目標,以“素質教育為基礎,養成教育為支柱,健康全面發展為主線,教育科研為依托,促進幼兒多元發展”的教育特色,以幼兒、家長、員工為本,調動廣大教師參與教科研活動,并獲得“吉林省教育科學實驗研究基地”、“中國創新教育科研基地”、“中國多元智能教育協會實驗基地”等稱號。本課題組成員先后承擔了國家、省、市級重點科研課題:《幼兒素質實驗教育》、《幼兒合作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幼兒安全教育模式研究》等,并在研究中取得豐碩成果,獲得結題證書及科研先進個人等稱號,實驗報告及論文在各級刊物上分別發表。本課題研究由褚紅娣老師負責,小學高級職稱,學前教育本科畢業,東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生進修,具有26年學前教育教學經驗,先后參加省市區幼兒教師技能技巧比賽并獲獎項,多年來一直承擔科研課題研究,對幼兒營養專門進修,獲得吉林省第一批營養師資格,組員薛偉業副園長、食堂管理員魯東平,保健醫劉曉彬,骨干教師魏中華均多次參加幼兒健康類科研研究,有著豐富的經驗,幼兒園還設有幼兒活動室、更衣室、微機室、多功能廳、感統訓練室等,為幼兒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體格鍛煉等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幼兒園還設有教育理論書籍資料室等等,為幼兒均衡營養的研究提供了保障條件。
六、預期研究成果:
1.幫助幼兒從小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了解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是積極樂觀的心態、適量的運動、生活作息時間要有規律、營養的均衡等。
2.知道人體所需的七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水及膳食纖維)了解營養素與身體的關系,改掉挑食、暴食的壞習慣,不能只為了喜歡吃而吃,應該為身體的需要而吃各種顏色的食物。
3.均衡膳食營養,制作帶量食譜。
4.創設健康文明的進餐環境,激發幼兒食欲,提高進餐質量。
5.讓幼兒了解均衡營養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6.制作幼兒營養多媒體課件,讓幼兒直觀感受十大垃圾食品有哪些?加深他們的印象,從而改掉吃零食的壞習慣。
七、課題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用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指導課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合理運用比較法、行動研究法、調查反思法等進行研究。
2.及時搜集實驗資料,注意搜集點滴體會,以保證課題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61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617-02
合理膳食、平衡營養是機體健康的保障,中國人民總后勤部2010年頒布的《軍人食物定量》(GJB 826B-2010)[1]標準中,明確規定了部隊戰士的膳食與營養要求。為了解廣西部隊戰士的營養狀況和可能存在的問題,我們近期對廣西某消防武警部隊戰士進行了營養調查。本文總結了所調查部隊戰士的蛋白質營養狀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抽取廣西某消防武警部隊兩個中隊戰士,合計55名,年齡18-34歲,均為健康男性,伙食供應按部隊標準為一類區二類灶,勞動強度為中度勞動。
1.2 方法
1.2.1 膳食調查 按照GJB1636-93《軍人膳食營養調查方法》[2],用稱量法和24小時回顧法調查全部調查對象連續3天各種食物和零食的凈食量;使用營養配餐系統v1.1―食物成分一覽表,計算平均每人每日膳食、能量及營養素攝入量;按GJB826B2010《軍人食物定量》[1]中的二類灶標準評價膳食質量。
1.2.2 體格測量 皮褶厚度及上臂圍測量按營養師培訓教材標準[3];按公式上臂肌圍(cm)=上臂圍(cm)-3.14×肱三頭肌皮褶厚度(cm)[4]計算上臂肌圍。
1.2.3 生化檢測 所有調查對象早晨空腹抽血,用日本HITACHI70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總蛋白、白蛋白水平,用美國庫爾特LH75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測定血紅蛋白水平。
1.2.4 診斷標準 正常健康人群上臂肌圍的標準值為24.8cm,相當于標準值的80%-90%為輕度肌肉消瘦,60%-80%為中度肌肉消瘦,
1.2.5 數據整理 數據用Excel表格錄入和整理,正態分布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描述,比例及構成比用百分比描述。
2 結 果
2.1 膳食結構 由表1可見,甲中隊只有糧食攝入達到軍人食物定量的二類灶標準,畜肉和禽肉的攝入量接近軍標,禽蛋攝入量極低;乙中隊糧食和畜肉的攝入量高于軍標,禽蛋、植物油和水果供給接近軍標。兩個中隊魚蝦類、大豆、蔬菜的攝入量較低,牛奶、食用菌(干)、干菜類攝入量為0,甲中隊每日水果攝入量也為0。
2.2 能量及三大產能營養素攝入情況 如表2所示,兩個中隊每日總能量攝入未達到軍標要求。從能量來源分布看,兩個中隊蛋白質來源的能量比例低于軍標,脂肪產生能量比例均高于軍標,甲中隊攝入碳水化合物產能比例達到軍標,乙中隊的攝入低于軍標。
2.3 蛋白質的來源及優質蛋白質的比例 見表3。兩個中隊蛋白質的總攝入量低于軍標,兩個中隊的動物性蛋白所占比例均低于軍標。
2.4 上臂肌圍測量 如表4所示,上臂肌圍的測定結果表明,甲、乙兩個中隊各有8.8%及4.8%戰士為輕度肌肉消瘦,44.1%和19.0%為中度肌肉消瘦,其余對象上臂肌圍在正常范圍內。
2.5 生化測定結果 從表5結果看,兩個中隊戰士的血清總蛋白均在正常范圍,甲中隊有1個戰士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參考值,甲、乙兩個中隊各有1人血紅蛋白值低于正常參考值。
3 討 論
調查結果顯示,該部隊戰士仍然存在膳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2012年新的《軍人食物定量》降低了糧食的供應量,提高了動物性食品、水果和乳類供應量。與軍標相比,該部隊糧食的攝入達到軍標要求,畜肉類攝入量接近軍標,其余類別均低于軍標。由此可見,該部隊的膳食以糧食為主,動物性食物及蔬菜、水果及豆類均攝入不足。動物性食物和豆類是能量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攝入不足會導致訓練強度在中等體力活動的戰士出現能量和蛋白質供應不足。對膳食進行能量和營養素計算和分析發現,該部隊戰士能量和蛋白質均攝入不足,從蛋白質的來源動物性蛋白攝入比例偏低(表2、表3)。
體格檢查的結果顯示,按照上臂肌圍的分類標準,該部隊有41.8%的戰士屬于輕、中度肌肉消瘦的范圍。上臂肌圍是反映人體蛋白質營養狀況的體成分指標之一,體成分的減少提示機體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5]。因此,該部隊戰士存在肌肉消瘦可能反映其長期活動量大、蛋白質攝入不足。但從生化檢測的結果來看,該部隊戰士的血清總蛋白、白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基本正常。生化檢查與體格檢查的結果并不對應,可能是該部隊戰士體內均有較好的蛋白儲備,并且血清蛋白水平除受蛋白質營養狀況影響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所以盡管膳食及體格指標反映蛋白質攝入不足,血清蛋白水平仍有可能正常[5]。但大比例的調查對象存在肌肉消瘦提示有營養不良的現象,應值得注意。
根據上述結果,建議進一步改善該部隊的膳食結構,嚴格按照軍標供給食物,增加動物性食物的種類、供給量和牛奶、黃豆、水果、菌類的供給,使膳食結構更趨合理,并保證足夠量的蛋白質攝入。另外,戰士的意識對食物的選擇同樣重要。調查顯示,我軍戰士和餐飲人員營養知識缺乏的現象較為普遍[6-8],因此,同時應在部隊普及營養知識,以改善其營養狀況。
參考文獻
[1] 金宏,郭長江,劉民航,等.軍人食物定量.預防醫學雜志,2012,30(3):157-159.
[2] 劉繼鵬,王喜生,王寶武,等.軍隊膳食營養調查方法.預防醫學雜志,1995,13(6):424-426.
[3] 葛可佑.中國營養師培訓教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95.
[4] 糜漫天,郭長江.軍事營養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11,19-20,31.
[5] 郭長江.蛋白質營養狀況評價方法的研究一問題與挑戰.中國營養學會第九次全國營養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2004:97-99.
關鍵詞:幼兒 營養 膳食 膳食營養健康教育 課程
正文
一、家庭與幼兒園的飲食營養狀況及分析
"綱要"中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可見,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是幼兒園教育的首要任務。
幼兒的身體要健康,健康飲食少不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飲食業發展迅速,各類飲食五花八門,我們的孩子飲食健康是否能得到保證呢?
經調查發現,在家庭中,每一種飲食行為兒童與家長都有相關性。例如在食物的選擇上,家長認為哪些食物營養價值高,哪些食物的營養價值低,他們會將自己認為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孩子,從而導致孩子在食物選擇上的差異。
其次是口味問題,每個家庭的口味偏好都不一樣。家長往往根據自己的口味來選擇食物,不大會單獨為孩子準備食物。例如有的家庭口味偏咸,有的家庭偏愛油炸食品等等。家長對某些食物的偏好也會直接影響幼兒,往往家長不喜歡食用的食品孩子也不太喜歡。這就造就了在飲食習慣上家長和子女的相似性較高。
人們的飲食行為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文化、傳統、民族、教育等,改變一個人的飲食行為是不容易的,它基本上是一個家庭飲食習慣的改變。經過科學調查,在中國25%-35%的兒童有進食問題。[1]
在我們幼兒園,我經常看到孩子帶著購買的早餐在活動室內吃。經過調查,這樣的孩子大概占2成左右。因此我想到,現在父母由于忙碌,在家中與孩子共進早餐的機會是越來越少了。即使在家中父母與孩子共進早餐時,早餐的食物品種也相對較少。
在幼兒園的午餐桌上,我經常發現,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被扔在吐司盤里。年齡越小這種情況越為嚴重。問問孩子們為什么不吃呢,他們回答我說就不喜歡吃。究其原因,是現在的孩子都喜歡吃零食。零食通過媒體打入孩子的世界只需幾分鐘。家長也會根據孩子的意愿給孩子提供許多零食。據調查發現,現在孩子的偏食率在70%以上,這些偏食孩子喜歡甜食、油炸食品、膨化食品、飲料、肉加工制品等不喜歡食用綠葉蔬菜(青菜、菠菜等)、胡蘿卜、魚、蘑菇、黑木耳、大蒜、海帶等,堅持喝純鮮牛奶制品的孩子不多,吃水果和每餐吃蔬菜的幼兒也相對較少。 [2]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
1、家長對幼兒營養健康重視度不高
家庭對營養健康的重視度不高,在家怎么方便怎么弄,一日三餐普遍存在早餐"馬虎"、中餐"湊合"、晚餐"豐富"的現象,恰恰不符合營養健康飲食。很多孩子喜吃零食、愛吃"洋快餐"、不愛吃主食,營養不良者日益增多。由于營養知識缺乏,還一味給孩子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不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孩子們偏食癥、嗜食癥、肥胖癥、性早熟等現象越來越普遍。
1 引言
膳食調查是研究運動員合理飲食的基礎。常用的營養調查方法有記帳法、回顧詢問法、稱重法和化學分析法四種。其中,稱重法和化學分析法相對準確,本次調查采用稱重法。沈陽體育學院競技體校是培養省級、國家級、世界級運動員的搖籃,學校有速滑、乒乓球、蹦床、跆拳道、舉重等多支運動隊,其中運動員以青少年為主。合理營養是決定運動員運動能力和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和正確選材、科學訓練共同決定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為了給運動員的生長發育和運動成績的提高提供科學參照,制定合理的膳食結構,特對沈陽體育學院競技體校運動員進行膳食調查。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沈陽體育學院競技體育學校在校青少年運動員,共131人,男68人,女63人,年齡7-18歲,以16歲為標準人進行計算。
2.2研究方法
于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4日,連續六日采用稱重法對體校學生進行膳食調查。
1稱重:稱出每餐所用食物的生重,烹調后稱出熟重,用餐結束時再稱出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最后計算出各種事物的實際消耗量(熟重)。
實際消耗量(熟重)=熟重—剩余食物的重量(熟重)
2生熟折合率:根據烹調前后食物的重量計算生熟折和率(生熟比)。
生熟比=熟重/生重
3統計每餐就餐人數:統計每餐就餐人數,并計算出總人數,折合成標準人計算。
4總人日數的統計:根據準確記錄的就餐人數和中國的膳食習慣,三餐的食物消耗量比例分別為1/5、2/5、2/5。[2]
總人日數=早餐人數×1/5+午餐人數×2/5+晚餐人數×2/5
5計算出每人每日平均攝入的生食物重量:
平均攝入量=各種食物實際消耗量(生重)/日總人數
6所得數據與運動營養學中運動員的推薦標準及醫學營養學中普通人群推薦標準進行比較。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研究結果
數據經整理和統計,詳見表1、2、3
中國分類號:R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1-025-02
《食品營養學》目前是我院食品生物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它在本專業課程設置中起到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有機地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連接起來,將營養學知識融入食品科學之中,體現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的主流。通過這門課的教學,能讓學生掌握食品營養學的理論和實際技能,應用于我國食品工業,不斷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為調整我國人民的膳食結構,改善其營養狀況和提高其健康水平服務…。食品營養學涉及營養學基礎知識,單純的理論教學會使學生十分枯燥乏味,因而對這門課的興趣日漸減弱,課堂顯得沉悶。如何提高學生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是值得老師們探索的問題之一。本研究從目前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試方式等方面人手,對筆者所在農業院校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的食品營養學課程進行全方位的教學優化,探索改進食品營養學教學的方法。
一、認識《食品營養學》課程學習的重要性
食物是人類生存與活動最基本的物質保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食物的要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已不僅僅滿足于最初的飽腹、維持自身生存的基本條件,而是逐漸向疾病的防治、人體的健康以及通過食物良好的色香味形質來滿足人們不同的嗜好和要求等方面發展。所以,迫切獲得食品營養方面的科學知識、文化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
《食品營養學》是營養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以營養的生物學過程及其有關因素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一方面植根于生物學和醫學的土壤中,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另一方面以改善全人類的營養狀況為目的,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其主要任務是研究食物、營養與人體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關系,在全面理解各類食品的營養價值和不同人群食品的營養要求基礎上,掌握食品營養學的理論和實際技能,并且學會食品營養價值的綜合評定方法及評定結果在營養食品生產、食物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應用,通過食物和營養來保證人民健康,增強人民體質,指導人們合理地選擇并攝取能量和營養素滿足生理需要,提高人體對疾病和外界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使機體處于健康的狀態。因而對這門課的學習,首先應廣泛引起學生的重視。
二、充實和更新《食品營養學》教學內容
(一)教材的更新
本課程自開設以來,曾選用過孫遠明主編的《食品營養學》(第一版)(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作為教材,它的內容相對來說系統性較強、但實用性有一定缺陷。例如,該教材介紹食物的體內過程這一部分內容過多,這樣對已經學過生理課程的學生來說非常膚淺,沒學過的又感覺不足;又如,社區營養既應包括各種人群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居民膳食指南的制訂、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社會營養監測等內容的研究,還應包括營養配餐、食譜編制、居民營養狀況調查與評價等方面的內容。但在該書中并沒有提及養配餐、食譜編制等內容,這樣就造成一定的缺陷。為此,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研究及理解基礎之上,與其他幾所農業院校的教師合作編寫了《食品營養學》(第一版)(李鳳林主編,化學工業出版社,“十一五”規劃教材,2009年3月出版)這本新版教材,彌補了上述缺陷。經我院08級食品生物技術專業學生使用后,效果良好。此外,我們還經常參考葛天佑主編的《中國營養科學全書》、劉志皋主編《食品營養學》及美國鮑曼主編的《現代營養學》等書目。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為了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必須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每年備課的時候,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的國內外文獻、瀏覽專業網站或者參加學術交流會獲得最前沿的知識,并將其及時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對《食品營養學》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修改、補充,讓學生盡快了解到學科前沿的知識。
另外,課堂教學是學習《食品營養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新的正確的思想和理念貫穿到教學中,事物是發展變化的,教學也如此,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便于學生理解。及時掌握書本上的相關知識,并能解釋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介紹各類食物的營養價值時,可結合介紹各種食物的相克相容問題,各種食物的搭配問題,以及季節的不同,飲食要求也不一樣等問題,從飲食的角度考慮營養學,這更能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此外,可采用案例法教學,用鮮活的事例來說明問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如在介紹蛋白質失調時,以安徽省阜陽劣質奶粉事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記憶深刻。另外,還須注意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如讓學生對學校的膳食狀況進行調查,進行社區營養調查,宣傳營養學知識,幫助居民調節不良飲食結構等,這不僅對學生以后的就業方向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同時可以增加學生對專業課的興趣,更明確學習目的,也更有學習動力。
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進行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教學的主要目的,導致教師和學生問成為傳授與接受的教學關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個性發展的多樣性以及智能的培養,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因此嘗試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好《食品營養學》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強化說、寫、算三個途徑,幫助學生建立起食品營養與人體健康的整體概念,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說,就是在課堂內要求學生能把問題講清楚,讓人聽得懂,并力爭做到引人入勝;寫,就是要求學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認識體會,結合自己的經驗寫成科普論文;算,營養配餐最終要用食譜形式來表達。
本課程采用傳統的講課方式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授課,既保留了傳統方式上課所擁有的一些優點,如充分利用教師上課時的形體語言、利用板書、言語的輕重緩急來調節、控制上課氣氛,突出講課內容的重點與條理性;又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授課的優勢,如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增強感染力,加深印象,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增大了課程的信息量,加快了上課的速度與進度,提高了授課效率。
本課程的教學采用課堂授課與課外查閱文獻、撰寫課程論文相結合的方式予以實施完成;在課堂上分組設計各類人群的食譜。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及時鞏固與加深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使學生在文獻檢索、歸納、綜述及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高。
此外,由于實驗課時間有限,內容多,時間緊,能否順利完成每次實驗并取得預期效果,課前的預習工作顯得尤為必要。在每次實驗前,教師可要求學
生提前進行預習,做好充分的準備,思考實驗過程中將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只有這樣,在實驗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不至于出現手忙腳亂的現象。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走出實驗室,進行數據采集,讓他們得到更真實的數據,了解更準確的信息。例如膳食調查實驗,學生可以對周圍的人群膳食狀況進行調查,獲得第一手資料,了解到周圍人群的營養狀況;食譜編制實驗采用了營養計算器,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軟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同學們編制各類較為復雜的食譜,這些實驗的開設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真正感受到學有所用。
合理布置作業,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刻苦鉆研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查閱有關資料、綜合分析問題的習慣。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可選擇一些有著實際意義,能夠指導生活的題目,如針對一日三餐的重要性及如何安排合理膳食。這是一個非常現實性的問題。人體到底需不需要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需要補充多少才算科學?為什么肥胖也會營養不良。臉上有長青春痘該如何安排飲食?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飲食應注意什么等問題。學生很感興趣,會查閱相關資料,認真完成作業。
四、改革考核方法
關鍵詞:部隊院校 膳食營養 飲食保障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們對食物營養與健康養生倍加關注。對飲食的要求也從“吃飽”轉向“吃好”,但是由于營養知識的缺乏,不少人對“吃好”的認識出現誤區,認為把肥甘厚味,香甜美味的東西吃個心滿意足,就是“吃好”,以至于過量攝入油脂、糖類等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導致“富貴病”諸如肥胖癥、糖尿病、高脂血癥、脂肪肝、冠心病等與膳食營養攝入不當有關的慢性疾病顯著增多。
合理營養:指通過膳食平衡,提供滿足人體生理需要的能量和多種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等),又要通過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和應用科學的烹調方法,以利于各種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平衡膳食:指利用自然界的多種食物,組成營養素種類齊全,其質和量均能滿足和適應人們的生理活動及勞動對營養需要的膳食。
1調查對象與方法
1.1對象:某部隊士官培訓學校全校教職員工,平常從事以教學為主的腦力勞動,包括備課,上課,制作課件,查找資料,擴充專業知識,撰寫論文,開展學術研究等活動,屬于輕度勞動;每天1-2小時體能訓練,訓練項目有三千米跑步,仰臥起坐,俯臥撐,短跑等,屬于中度勞動。
1.2方法:根據總后頒布的《軍隊膳食營養調查方法》中的稱量法,掌握教職員工日常就餐的機關食堂伙食中各類營養素的含量。依照我軍陸勤部隊在非戰斗條件下的營養與膳食標準,以及每年一次的醫院體檢結果,調查部隊院校營養不良癥和膳食合理度。
2調查結果和分析
通過對該部隊院校進行連續7d的膳食營養調查,參照軍人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標準,得出下表結論:
此外,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給充裕。
通過表1我們可以看出,維生素B1,B2一直缺乏,以至于不少人出現口角發炎,視力疲勞,皮炎等癥狀。經過調查發現,食堂管理員為了控制時間,習慣在煮稀飯的時候加堿,以及將米飯與饅頭等加堿面食同蒸。由于維生素B1,B2在堿性溶液中極不穩定,造成了部分B族維生素的大量破壞。鐵的攝入量雖然超過軍標的15毫克,但是經常發現年輕同志有鐵供應不足現象,出現面色蒼白,頭暈,免疫功能降低等癥狀。因為鐵的吸收率較低,大豆及動物性食品的鐵吸收率(20%)比植物性食品的鐵吸收率(10%)要高。食堂應從鐵容易吸收的食品上來解決鐵缺乏問題,而不是提高鐵的供給量。另外由于高熱量,高脂肪食物的過多供給,也導致部分運動量較少的中老年同志出現肥胖,高血壓等營養過剩造成的營養不良癥。
3部隊院校的飲食特點
相對于野戰部隊和集訓部隊等重度和極重度勞動的部隊來說,部隊院校的勞動相對較輕,飲食上也應有自己的特點。不能單純的增加三大產熱營養素的供給量,更應該注重各類營養素的均衡搭配。而大部分院校由于規模問題也沒有配備專業的營養配餐師,食堂菜譜的制定不盡合理。熱能供給過剩容易導致脂肪堆積,影響健康。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長期缺乏也易形成一些臨床癥狀。
針對部隊院校腦力勞動較重的職業特點,飲食首先應當考慮加強大腦營養素供給,多進食健腦補腦食物,減少以至消除腦疲勞的發生。另一個方面由于院校教職員工日常工作和電腦,打印機,復印機等設備接觸較多,用眼頻繁,也存在輻射隱患,對飲食搭配也有更進一步的要求,通過飲食達到緩解視力疲勞,雙眼干澀,減小輻射影響等問題。
【關鍵詞】50克糖篩查;營養干預;妊娠早期;營養分析軟件
【中圖分類號】R724.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9-0349-02
近年來我國城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發生變化,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模式向高脂肪高蛋白轉變,國內一些文獻報道[1],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發生率與孕婦不合理飲食、體重增長過多有關。妊娠婦女攝入營養過剩使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妊娠期糖代謝異常的發生率1%~5%,GDM給孕婦和胎兒的健康帶來了威脅。引起了醫學界的重視,營養干預是治療的重要方法[3]。本研究應用營養分析軟件為孕早期婦女制定個體化營養套餐,與未制定營養套餐孕婦進行比較研究,觀察其50g糖篩查實驗結果,探討個體化營養干預對孕早期婦女50g糖代謝篩查結果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隨機選擇2009年12-2010年12月間在本院建卡的孕12W內的孕婦500例分成兩組,其中自愿接受孕早期營養干預的孕婦為研究組200例,未接受孕期營養干預的孕婦為對照組300例,平均年齡26.3士6.0歲,兩組孕婦孕前均無內外科疾病。
1.2方法:對照組定期以常規進行孕檢,孕婦自主膳食,熱能供給不作限制。
1.2.1王氏營養軟件分析:研究組采取自愿接受孕早期營養干預的孕婦,建卡時填寫24小時膳食調查表,收集孕婦攝取的食物名稱和攝取的量,利用“王氏營養軟件”對膳食調查的結果進行評價分析,得出了每位孕婦各種營養素的評價結果(正常、過量、不足)以及實際攝入量和標準攝入量對比。
1.2.2等食物交換份法聯合血糖生成指數(GI)法配制合理的營養套餐:根據營養評價結果:正常、過量、不足,以及實際攝入量和攝入量標準對比,利用等食物交換份法聯合血糖生成指數(GI)法指導孕婦合理的選擇食物。具體步驟:(1)在食物交換份法的基礎上,將每一大類的各種食品按其血糖指數排序列表(可參照各類食物血糖指數表),如以谷類為例,可將其分為高、中、低三等,其中高((GI值75以上)可選擇1~2次/周,中(GI值55-75)可選擇1次/1~2日,低(GI值55以下)可選擇1次/餐。(2)根據孕婦的身高、體重、勞動強度等項指標,計算出每日所需熱量總值。(3)根據熱量總值,查表可獲得每日各類食物的交換份數,(4)根據孕婦的個體情況,將各類食物的交換份數分配到各餐次中,配制成合理的營養套餐。
1.2.350g血糖的篩查:兩組孕婦分別在孕12W內建卡時、孕24~28W時進行50g糖篩查:將50g葡萄糖溶于200ml水中,5分鐘內服完,其后1小時抽取靜脈血3ml抗凝,離心取血漿利用西門子全自動生化分析檢測血糖水平,操作步驟嚴格按儀器和試劑說明書進行。血糖值>7.8mmol/L為糖篩查陽性。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 P
2結果
2.1建卡時兩組孕婦50g糖篩查結果:自愿接受營養干預的孕婦與未接受營養干預的孕婦建卡時50g糖篩查結果分別為,P>0.05,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孕早期孕婦建卡時50g糖篩查結果比較(X±s)
2.2兩組孕婦在孕24~28W時50g糖篩查結果:200例孕婦通過合理膳食指導進行營養干預后,在孕24~28W時50g糖篩查結果,明顯低于300例未接受營養膳食指導的孕婦50g糖篩查結果,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孕早期孕婦24~28W時50g
糖篩查結果比較(X±s)
2.3由表1、表2可見,兩組孕婦在孕12W內建卡時與孕24~28W時50g糖篩查結果比較,研究組在接受膳食指導合理營養干預后50g糖篩查結果明顯低于建卡時,兩者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后者高于前者,部分孕婦出現糖代謝異常。
3討論
妊娠期母體由于性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分泌增加,并在外周組織具有拮抗胰島素的作用,使胰島素呈現相對不足,進而表現出糖代謝異常,使正常妊娠具有糖尿病傾向。此外,本地區是沿海開放地區,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來自于家族和社會的影響,為了一個健康的孩子總要求孕婦多吃,由于長期進食過多而刺激胰島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使得B細胞功能進行性下降,最后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使血糖不能維持在正常范圍內,使孕婦發生不同程度的糖代謝異常[4-5]。近年來文獻報道[6-7],飲食行為指導是治療和控制GDM的首選,但應制訂科學合理的膳食營養方案:一方面保證孕婦和胎兒有充足的營養,另一方面使孕婦血糖維持在正常水平,避免高血糖、低血糖或酮癥酸中毒等癥狀的出現,并使孕婦體重合理增長。
目前GDM確切發病原因尚不清楚,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孕期飲食不合理可能導致孕婦攝入營養過剩或不恰當,也可影響GDM的發生。不少孕婦過于注意營養和休息,能量攝入大于能量消耗,飲食結構紊亂致使糖代謝紊亂,使孕婦及胎兒內分泌代謝平衡失調,引起孕期糖尿病等不良后果,直接關系到母嬰健康。合理營養指導是在分析軟件輔助下根據每個孕婦自身的營養狀況制定合理的膳食安排,避免孕期能量代謝紊亂,從而降低GDM的發生率。本研究利用“王氏營養軟件”分析每位孕婦各種營養素的需要、攝入和缺余情況,適時了解孕婦當前的營養狀況,再根據等食物交接份法聯合血糖生成指數法計算孕早期孕婦每天所需熱量情況,及時指導孕婦合理選配食物,使孕婦各孕周空腹血糖、50g糖餐后1小時血糖均控制在理想水平。經軟件分析合理膳食配餐進行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孕婦50g糖篩查較指導前明顯降低(P
參考文獻
[1] 張榮君,管淑梅,許茜,尉蔚. 孕期干預對母嬰結局的影響[J].現代婦產科進展, 2007,(06):459-460
[2] 尹群芳,李清,陳健華,等.營養干預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營養代謝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0,(15):13-15
[3] 趙慶偉,國春玲,高巖.個體化的飲食干預與運動指導對妊娠糖尿病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9):61.
[4] 鄧凌,謝翠華,羅祥蓉.妊娠糖尿病患者應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存在的問題及護理對策[J].南方護理學報,2005,12(10):58-59.
[5] Kopp W.Role of hish-insulinogenie nutrition in the etiology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Mes Hypotheses,2005,64(1):101-103.
中國營養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翟鳳英研究員看上去神采奕奕,六十出頭的她渾身散發著一股盎然的活力。
作為傳播、推廣我國公共營養的始作俑者和引領者之一,作為《中國平衡膳食指南》制定者之一,翟老師自己在下意識間就保持著營養平衡之道,應用膳食寶塔把營養與美味結合起來,按照同類互換、多種多樣的原則調配一日三餐。每日三餐,她都是習慣性的均衡攝取五類食物,按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勞動強度、季節等情況控制食量,注意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多吃一些蔬菜水果,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少吃一點肉類,嚴格控制油,鹽的攝入量。
作為我國公共營養推廣的主力軍之一,中國營養學會的領導、專家也不免有些餐桌應酬。翟老師以自身的經驗特別提醒了大家在應酬餐桌上的食物選擇均衡辦法。
她說,無論是傳統的中式宴席還是自助餐,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食量,吃七八分飽即可,不要貪食過量。其次要盡量多選擇一點蔬菜,如果是自己點菜,更要多點一些蔬菜菜肴。各種肉類,特別是紅肉,淺嘗輒止,每天50~75克的食肉量在應酬餐桌上最容易超標,因此要特別注意。
膳食平衡問題也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目前我國許多綜合性醫院、婦幼保健院等沒有足夠的營養科室,致使許多高校培養出的營養學人才轉而進入其他行業,使營養科學沒有在實際中得到足夠的應用。此外,營養平衡宣傳力度不夠也造成了很大問題。
對此,翟老師憂心忡忡。她特別強調了一定要全民樹立營養平衡的理念,強調這才是身體健康的基石,平衡,才是營養大道。沒有哪一種神奇的食物能治百病,食物就是食物,而非藥物,只能提供身體營養,通過均衡營養預防疾病,而不能通過某種“特殊食物”治病,更不用說“包治百病”。食物均衡才是身體健康的保障基礎。最近出現的“張悟本事件”,主要是因為盲目追求收視率,發行量的不負責任的媒體誤導了民眾。因此,媒體宣傳的規范非常重要,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同樣重要。另一方面,這也說明在我國,膳食平衡的理念需要進一步推廣,老百姓的營養知識需要進一步加強。
膳食平衡需堅持
翟老師強調,要達到營養平衡,最重要的還是要堅持。膳食對健康的影響是長期的結果。應用平衡膳食寶塔越早越好,更需要盡早養成習慣。堅持不懈,才能充分體現其對健康的重大促進作用,一旦養成膳食平衡的習慣,經過一段時間就能產生效果。
中國營養學會一行專家曾經在深圳市宣傳推廣“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有一名退休老工人在現場聽“膳食指南”的講座。這位老工人身體肥胖,已經出現了一些慢性病。但他最愛吃紅燒肉。翟老師告訴他,一定要改變這種吃肉太多的飲食習慣,按照“膳食指南”的指導堅持膳食平衡。這名老工人深受感染,按照翟老師教他的方法逐漸將紅燒肉的食量減量,增加了粗糧、蔬菜水果、豆、奶的攝入量,嚴格控制食量,一段時間后,他的體重漸次的恢復了正常,身體也健康了。
翟老師說,他就是貴在堅持,一直堅持下來了,因此身體就受益匪淺。
翟老師自己其實也是堅持膳食平衡的受益者。
翟老師非常忙碌,一方面,作為中國營養學會的主要領導,要致力于公共營養的推廣,致力于營養立法的推動,另一方面,作為研究員她有自己的研究課題,作為博士生導師她還要教授學生,帶學生做研究。
忙碌的工作會使人疲勞,也會導致不能保持足夠的鍛煉,但翟老師長期注重保持膳食平衡,因此,身體健康素質很好。
公共營養關系國民經濟
肥胖、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近年來不斷升高,已經嚴重威脅到居民健康。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與中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有密切關系。
對此,翟老師有太多的憂慮。她表示,營養問題與居民的健康、智力、體力、壽命直接相關,直接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在北歐經濟增長的時候就曾斷言,說北歐經濟的增長50%要歸功于營養工作,因為營養能夠提高人體素質,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我國,根據經濟分析模型測算,一個年度間碘缺乏、兒童性貧血等營養不良情況對經濟造成的損失是1021億,相當于全年GDP的6%,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如果能通過種種手段進行改善,就能夠為國家經濟增長創造一個基數,效果會非常明顯。
正如國家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曾指出:“我國13億人民需要一場膳食革命!”
翟老師正是這一場“膳食革命”的積極支持者。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倡導公共營養,是推動我國公共營養工作的先行者之一。
1982~1983年,她在菲律賓大學營養學系學習“食物與營養規劃”研究生課程,獲得碩士學位。但這次學習,翟老師自認為最重要的是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了公共營養的重要性和復雜性。這需要營養、醫療衛生、農業甚至交通部門等許多部門間相互協作協調。
長期致力于公共營養的推廣更需要有樂觀積極的心態,去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才能更好地推動工作的進程。翟老師自小就形成了樂觀積極的心態。長期的營養平衡,也使她具備保持樂觀心態的生理基礎,更加樂觀。因此,公共營養工作的復雜性反而讓翟老師更加堅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她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領導的支持下,建立了營衛所公共營養研究室,拓寬了我國公共營養事業:她積極爭取國際協作,具體負責了多個國內外合作課題的實施和完成,使公共營養工作局面和研究領域不斷拓寬;她努力將營養工作與國家的發展相結合,建立了中國的營養網絡系統。由于對中國的食物與營養工作項目的貢獻,她在1998年6月被菲律賓大學亞太地區食物與營養規劃委員會評為最杰出的營養碩士畢業生,并獲得最優秀碩士營養研究生獎,這是20年來,來自18個國家的所有畢業生中唯一的獲獎者。此外,幾年來,她作為主編和參與編寫的著作達到了十余部,在國內外雜志發表科技論文一百余篇,國外發表文章二十余篇。
但翟老師對這些成就都不愿提及,而是對更深入推動我國公共營養工作飽含熱情。
以推動營養立法為己任
營養立法是推動公共營養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世界發達國家很早就很重視營養立法了。
像日本,很早就推動了一系列營養立法。1947年,日本就制定通過了《營養改善法》,并開展全民營養調查工作,很快又制定了《營養食法》、《學生午餐法》、《廚師法》,《食育法》,并且把飲食作為一種文化來教育大眾。日本每年培訓了大量的營養師,平衡營養和健康飲食的觀念深入人心。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18歲的男青年橫向比較平均身高增長了10厘米,女孩增長7厘米,平均壽命之高世界第一。
中圖分類號:R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4-009-02
不良飲食習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的對自身身體健康不利的飲食習慣。不良飲食衛生行為習慣是導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原因,嚴重威脅個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其衛生行為習慣的好壞不僅關系到自身的健康,還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現在很多大學生存在一些不健康的飲食行為,如不吃早餐、偏食和挑食等不良習慣,這與營養知識缺乏和健康知識的認知水平有關[2]。針對大學生的不良飲食習慣現狀,通過文獻資料法和調查分析法,提出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的對策。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溫州醫學院18-23歲的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
1.2 研究方法與數據統計
采用文獻資料、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法等方法,自行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就餐情況、營養行為等,共發放300份調查問卷,回收294份,其中有效問卷為290份,有效率為96.7%。對問卷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大學生日常不良飲食習慣現狀調查與分析
2.1.1早餐情況
從表1可知,平均15.9%是偶爾吃早餐的,1.7%是從不吃早餐的。大一到大四經常吃早餐的比例越來越低,早餐對健康極為重要,研究表明:體內血糖水平的維持,主要取決于早餐種類和數量。不吃早餐,血糖降低,影響學習和身體。為保證大學生膳食達到合理要求,良好的早餐行為至關重要。
2.1.2 大學生進餐規律情況
很多大學生飲食時間不固定、早中餐并作一餐、各種食物分配不均。調查發現,平均34.5%的大學生三餐非常有規律,43.0%的大學生有一定規率。在飲食習慣中,適宜的進餐時間以20~30 min時間為最佳,但有平均26.6%的人就餐時間在10min以下,就餐時間過短會加大腸胃負荷,對身體造成危害,必須引起注意。
2.1.3 飲食方式情況
表2發現溫醫的大學生經常吃快餐比例達到了63.8%,快餐非常不衛生,對健康有很大威脅。有28%以上的人經常吃燒烤油炸,高溫過后各種維生素盡遭破壞,蛋白質也大量損失,并且燒烤過程中產生大量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同時油經過長時間熬炸很容易產生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另外,經常喝飲料的人占總人數的31.9%,偶爾的也占到了65.8%,很多飲料的成分為糖、香料和碳酸,添加劑中不乏色素,對身體健康危害大。調查還發現有60%以上的人有聚餐飲酒習慣,需引起重視。
3 結論與對策
3.1 結論
可見,大學生不良飲食行為比較普遍。如早餐率低、不重視就餐時間,這些不良飲食習慣會導致大學生體能下降和心理問題的出現,并伴隨未來疾病的發生,從而影響學習和健康,是阻礙學生成才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尤為重要,筆者對此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3.2對策
3.2.1對大學生進行營養教育
學校應加強宣傳營養教育,改善大學生飲食行為現狀,使其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營養教育不僅是傳授營養知識,更重要的是應用多種手段改變不良的態度與行為,指導受教育者把營養知識應用于正確安排膳食、合理選擇食物等健康行為中去[3]。其次,邀請營養專家定期進行營養講座,也可以開有關營養教育方面的公選課,只有把營養教育上升到課程階段,才能加強對大學生的營養教育,使其懂得科學合理的攝入各種營養物質,改正不良飲食習慣。
3.2.2加強學校食堂管理
學校應對食堂加強管理,延長就餐時間,增加菜品,禁止提供生冷、油炸、腐壞變質等食物。定期對食堂器皿消毒和衛生檢查,保證食堂有一個干凈、健康的就餐環境。另外,食堂應定期宣傳飲食衛生知識,在日常就餐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指導,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到這些知識。
3.3.3加強學生自我約束
首先,飲食節制,控制熱量、高脂肪和鈉鹽的攝入,講究科學營養,谷類為主、全面膳食、主副搭配[4]。其次,應該正點進食和避免不吃早餐、飲食不規律、食用不健康的食物。另外,少吃快餐,少喝飲料,合理搭配飲食,還要注重進食水果。只有形成了健康合理飲食的觀念,才能將所具備的營養知識轉變到真真切切的日常行動中,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5]。
參考文獻:
[1]潘紅.高校健康教育的新思路.中過民康醫學[J], 2006, 18(8): 648--661.
[2]李軍,劉小燕,郭輝,賈寶云,王程,黃娟.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和膳食行為的調查[D].中國臨床康復,2004,8(6):1028~1029.
[3]孫要武,祈艷波,葛杰,等.某醫科大學生營養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1):57--58.
[4]孔凡涵.管窺中醫飲食營養對健康的影響思考[J].光明中醫,2007,(6):25~27.
[5]焦慧杰,宋倩,王冠宇.大學生飲食健康與營養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2012,(4):91~92.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4-0338-01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科技等多方面的不斷發展,我國人民食品營養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從改革開放前的人民食不果腹,到改革開放后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再到21世紀全面進入小康社會,都反映了我國人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的巨大改善。但是由于我國經濟、社會、自然發展的不平衡以及食品生產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我國人民的食品營養領域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人民營養狀況的不足令人擔憂。合理的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可以使人民攝入均衡的營養素,對改善人民的營養狀況起著關鍵作用。
1我國人民營養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1.1盡管我國人民營養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我國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的不足,仍然存在溫飽沒有解決的問題以及營養攝入不足等狀況。資料分析,我國偏遠地區兒童營養不良檢出率約為40%。
1.2大城市與經濟發達地區中由于快餐、垃圾食品的過度食用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再加上居民體力活動、運動時間的不足使肥胖群體迅速增加,調查顯示,我國肥胖人數達到4億人次。
1.3由于我國居民普遍存在的偏口味、偏顏色、偏食等情況導致我國大部分人民處于營養不協調、身體處于亞健康狀態。
2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的必要性
食品營養強化劑是指為增加營養成份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屬于天然營養素范圍的食品添加劑。由于天然食物中基本上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含有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素以及我國普遍存在的上述多種營養不足等狀況,食品營養素的使用日益顯得重要。食品營養素可以彌補天然食物的缺陷、維持因各種原因導致的某些損失的營養素。食品營養素的添加不僅可以補充食品中所缺乏的人體必需的營養素,還可以完善食品中營養成分的結構,使人類在攝入食品時可以得到體內所必需的全部營養素;并且可以簡化膳食處理,通過簡單的食物加工就能滿足不同人群對特殊營養素的需要,保證人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獲得全面的協調的營養。因此,食品強化劑的使用可以極大的改善人民對營養素的攝入,增強人體體質,保持人體健康。
3我國食品營養強化劑的使用現狀
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左右開始生產和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但是由于在該領域剛剛起步,食品營養強化劑的使用存在著濫用等嚴重問題。隨著食品營養研究的不斷進步,1986年頒布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衛生標準之后,食品營養強化劑的使用開始規范化;食品營養強化劑的種類也越來越豐富,到2001年我國許可使用的食品營養強化劑達到了110多種。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與生產技術的不斷成熟,國家在小麥面粉中實施營養素強化等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此之外,我國加碘鹽的強制推廣對缺碘引起的疾病有著很好的防治效果。食品營養劑的使用改善人群營養不良的作用使得食品營養強化劑在全世界數十個國家中得到認可。
實踐證明,我國食品營養強化劑的使用在對人群營養的改善以及疾病的預防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由于標準體系不完善、生產技術的不成熟、社會監督力量不強等原因,食品營養強化劑的合理使用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4合理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的措施
4.1對于數量眾多的食品營養強化劑,要根據不同營養情況合理的選擇食品營養強化劑,合理選擇食品營養強化原則。在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補充某種營養時必須注意對該食品中存在其他營養素的影響,要保持各種營養素之間的平衡;盡量選擇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營養強化劑,并且保證該營養強化劑與食品之間不會發生不良反應。
4.2對于食品營養強化技術要堅持一定的原則。在強化流程中不能改變食物原有的性狀,不能發生原有的營養素的缺失;對于不同的食物種類應采取不同的強化方法;強化技術必需成本低廉,保證強化后食品能夠在市場廣泛暢銷,價格必需在群眾可接受范圍內。
4.3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衛生標準必需不斷完善以適用生產、使用的需要。
4.4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要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制度,保證食品營養強化劑的安全,進一步發展食品營養強化事業。
5對食品營養強化事業的展望
食品營養強化事業關系到民眾的身體健康,對提升人民身體素質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實踐證明,食品營養強化可以改善人類營養和健康狀況,食品營養強化事業是一項能夠為人類謀福祉的事業。國家應該不斷的發展科學研究工作以推動發展食品營養強化事業,不斷完善食品法規體系保證食品安全。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人人都能通過合理的膳食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
參考文獻
[1]殷泰安.食品營養強化是提高膳食營養水平的重要措施[J].糧食與飼料工業,1999,9(5):44-45
[2]仇冬.合理使用食品營養強化劑,提高國民膳食營養水平[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12(5):98-99
[3]劉志皋.合發展食品營養強化促進社會經濟發展[J].學術交流論文,2010,8(28):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