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竹石古詩詞的意思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課外閱讀先積累
課外閱讀可以說是語文知識的寶庫,也是學習古詩運用最好的陣地,也是提高學生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
1.教師薦讀。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把平時自己看到的有引用古詩句或以古詩句為題的課外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推薦時要注意時機:對學生已瀆過的詩句,可以及時推薦;對尚未教過的詩句,可以先存放一下,待到教時,再作推薦。也可以根據課外文章中引用的詩句,來決定選教古詩的內容,對教材沒有選入的大綱推薦篇目就要作補充教學。
2.學生薦讀。為加強學生引用古詩句的能力,要求學生把平時看到的課外讀物中有古詩引用的句子,要及時通過口頭交流、書面張貼等多種形式反饋給全班同學,達到“一人讀,全班受益”的目的。
(二)歸類積累巧運用
在教學詩句時,可運用歸類聯系的方法,將許多相關同類詩句聯系到一起。如,可以按事物分類,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都是詩人筆下常出現的意象。所以,我常這樣問孩子:“看到花,可以聯想到哪些古詩句?”于是,“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與淺紅。”;“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落上頭?!?;“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保弧按荷珴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边@四季之花輕而易舉地被孩子說了個遍。此外,自然景物中的“青山綠數”、自然現象的“風雨雷電”;動物類的“牛羊蟲魚”都可歸類積累,積累的過程即提升、運用的過程。
二、潛移默化,巧設階梯遷移訓練
(一)設置階梯,理解運用詩句
詩詞中常常蘊涵深刻的哲理,而學生卻難以直接把生活中需要表達的道理與詩句的含義結合起來,于是,在背誦積累的基礎上,如何用好這些富有哲理的詩句。這就需要教師在這之間巧設階梯,讓學生領悟它的用法。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古詩《竹石》中的名句,詩人用來贊頌竹子,但現在一般喻作在困境中具有頑強拼搏精神的人物。怎么讓學生學會遷移運用呢?我們設計了一個填空形式的拓展練習:______要___________,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學生先從古詩表面的意思填:竹子要生存,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接下來有學生開始拓展范圍的填空:水滴要擊穿石頭,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我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最后適時總結:無論誰要達到奮斗的目標,就需“咬定青山不放松”;在這樣坡度的語言訓練中,明白詩句的廣義,為學生運用詩句打下基礎。
(二)創設情境,調動詩詞儲備
1.用文字創設情境。用文字創設情境是最直接、最易行的方法,在為了讓學生及時掌握運用詩句的能力,我常常嘗試用口頭和簡單文字創設情境的方式來練習。例如:為了讓孩子能運用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句詩。我用文字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到了瀑布腳下,捧著清澈的泉水,舒服極了。昂首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撞擊在巖石的棱角上濺起朵朵美麗的玉花。望著這美麗的瀑布,我不禁想起_________這句詩來。”孩子們幾乎都是將這句詩脫口而出,如此以來,更是潛移默化地指導了孩子們對于詩句的運用。
2.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能達到更加生動的效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融情入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學生對這樣的情境創設下運用古詩文的方式產生了濃厚的熱情,進而產生了強烈的表達欲。這就是支持本次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原因之一??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搭好能激發學生濃厚興趣的橋梁,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
三、厚積薄發,靈活運用好古詩詞
(一)在作文中運用
古詩是古人寫的,現代盡管已使用白話文,但引用一些古詩句作現代文的標題或插入其中,會使文章顯得更為生動活潑,妙趣橫生,而且文章顯得更有“品味”。下面是兩段學生的日記,成功地運用了古詩,甚至是改寫了古詩。
最近我身上的“懶蟲”又開始作祟,咬著筆稈子,腦子就是懶得轉,真想痛快的出去玩一圈呀?!吧賶巡慌Α?,恐怕要“老大徒傷悲”了。還是管好這些“懶蟲”,“今日作業今日畢”吧。
記得四年級的習作訓練中曾有一次以《幸福是什么》的習作訓練。由于我一直提倡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曾出現了這樣一段讓我驚喜的比喻:幸福是什么?幸福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牽掛;幸福是:“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的回憶;幸福是:“但愿人長久,前里共嬋娟”的祝愿;幸福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的喜悅。
語文教學可以布置學生預習。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環節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古詩的預習中,傳統教學一般是查誦讀、查解詞、查對詩意的理解、這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是有幫助的,但它卻忽略了學生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布置古詩預習中加了一條即:學生利用能找到的一切資料去了解詩人的生平,包括詩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習慣等,同時也利用字典等工具書對詩意進行簡單的注解,養成他們邊讀、邊想、邊圈點的好習慣。通過這樣的預習,學生對學習古詩的熱情有了,還能夠讓他們廣泛地閱讀一些書籍,擴展了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對詩詞意思的理解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做也很好的貫徹了我?!跋葘W后教,提升能力”的理念。
二、在理解詩意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因而,我在教學古詩詞時,先布置孩子們預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指導則授予學生自讀的方法,讓他們掌握閱讀古詩的一些具體方法。在指導學習詩意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試一試,知不足然后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智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都起著積極的作用。例如,我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時,就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習。先自學,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特別提醒注意“獨、異、逢、倍、遙、少、”等重點詞的意思的理解;再把學生分成四人小組,讓他們自由討論;然后請幾個小組的學生來講講詩意,要求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必須發言,還可以互相補充,最后評出優勝小組,并請優勝小組的代表介紹學習古詩的方法、經驗,這樣每個同學都能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誦讀古詩對于學生進入情感體驗,獲得審美愉悅,培養學生的語感及發揮學生的閱讀主體作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若注意引導,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這樣他們就會在毫不費力的情況下學會了古詩。在古詩的誦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并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教學古詩之前,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詩詞的詩人創作的背景,在學習中把詩詞的意境和創作背景聯系起來,學生自然就會與詩人產生共鳴,確定情感基調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如李白的《靜夜思》,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朗讀時語速可平緩些,語調可略微低沉些,要讀出思鄉的情感;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早發白帝城》,要以豪邁的語氣去誦讀,體會到河山的壯麗,詩人的喜悅之情;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要以喜悅的自由的語氣誦讀;陸游的《示兒》要突出詩人的悲痛心情與悲壯的氣概。這長此以往的訓練,既提高了學生誦讀古詩的水平,又在誦讀中體會到詩人的思維感情,還學到古詩的誦讀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在悟詩境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詩雖說只有寥寥幾十字。但作者的情感,需要表達的內容極豐富。因此古詩教學重點放在情境創設上,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教師在這方面要精心設問,精心安排各種環節,讓學生去領悟,通過努力去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發展智力,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古典詩詞與中國畫的聯系歷來十分密切,不少中國畫更是一首無言的詩,而不少古詩本身就是一幅有聲的畫。在教學中,我注意發掘詩中的畫意,把詩轉化成畫面,讓學生進入情境,加深理解,也在動手作畫的過程中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在學生初步理解這兩句的意思后,我要求他們根據詩句內容畫出一幅作者遠眺江面的圖畫。有位同學畫了極目遠眺的詩人,消失在淺藍色空際的孤舟,浩浩蕩蕩的長江水。我組織學生討論在這張畫中能不能只畫“孤舟、長江水”而不畫詩人呢?聯系實際,自己或家人送親朋好友會怎樣做?有人說送遠方的客人爸爸媽媽有時送到家門口,有時還會送到車站,握手、說互相珍重的話道別,直到車子走遠,還在揮手……經過討論,最后統一了認識,詩人的翹首凝望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了詩人對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詩中的意境也迎刃而解。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又是一個難點內容。古詩文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將人、事、物進行描述與概括,而這些內容又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較大的距離,因此,學生們在學習古詩文是不能很好理解古詩文的內涵和意蘊,這時候就要發揮我們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多樣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
一、以“讀”奠基礎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誦讀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古詩詞時,誦讀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理解詩文內容的基礎、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途徑、是升華學生情操的關鍵。在讀詩文時,筆者常常從兩方面著手。
1、字正腔圓的讀
在小學階段就學習古詩文,對學生們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畢竟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不要操之過急。筆者在教授小學生古詩文時,先從讀開始,并要求他們字正腔圓的讀。其中字正腔圓的讀包括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全文。這個環節比較簡單,但是也很關鍵,所以,筆者一般讓學生讀3遍到4遍,這樣以來學生們讀詩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2、有板有眼的讀
古詩文講究對仗、押韻,講究音韻的和諧,所以讓學生有板有眼的讀就要讓學生注意詩文的韻腳、平仄、節奏及重音字的讀法和升降調的處理。在激昂出激昂、在委婉出委婉、在動情時動情,這樣我們才能引領學生批文入情,讓學從字里行間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感情。比如,在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筆者讓學生先劃分出節奏,接著讓學生注意詩文的平仄、最后指導學生在讀“每逢佳節倍思親”中讀出思念家鄉親人的感受,要想讀出這種感受就要放慢語速、讀準重音——“倍思親”這三個字,只有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學生才能更好的走進詩人、走進古詩文。
二、以“釋”解詩意
古詩文的語言都是通過高度凝練而概括出來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們不是輕易的就能了解和掌握古詩文的內容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讀課文中的注釋以及會應用相應的工具書。當學生把這些基本的技能掌握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詩文。
1、通過注釋了解詩意
一般的古詩文都有一定的注釋,這些注釋都是解釋詩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有目標的讓學生去讀,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詩文的內容,還培養了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就會自覺的進行學習了。
2、借助工具書明確詩意
有的詩文僅僅借助注釋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查閱工具書來明晰詩文的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常常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或工具書來了解、掌握詩文的內容。比如,在教授王安石的《元日》時,有這樣一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曈曈日”該怎樣理解,這就是一個難點了,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來理解此內容。通過查閱資料,學生知道了“曈曈日”就是由陰轉明的朝陽,這樣以來,學生們就能大概明白詩文三四兩句的內容了。
三、以“悟”展個性
小學古詩文的教學雖然沒有初中、高中要求那么高,但是小學里學習古詩文的步伐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要逐步領悟詩句背后所蘊含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隱藏的那份情、那種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1、抓住共性
古詩是詩人對一種事物、一種感情、一種認識等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時覺得很難,所以,我們在講授一些古詩文的時候,可以抓住一些有共性的內容來講授。比如,在講授《元日》時,我們的教師就可以借助我們身邊的民俗來引入,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這樣的學習方式就是通過抓住共性來學習詩歌內容的。
2、理解意象、意境
意境是詩歌的根本,要想快速的理解和讀懂詩歌就要分析意境。只有抓住詩文的意象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的意境。比如,在教授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這首詩中,學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本詩的意境,但是本詩的意象比較好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詩的內容,教師就要從竹子的意象講起,在古詩中,竹子剛柔并濟、清正有節、凌寒不凋、遇風不折,它有一種“韌”的精神內涵。當教師把這些內容逐一告訴學生后,學生們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本詩的意境了。
四、以“拓”促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講,拓展詩詞內容是比較難的,當筆者講,以“拓”促提升的策略時有的人也許認為筆者在講授此詩時還拓展課外的內容,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課標對古詩文的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加之學生的能力水平還有限,拓展太多的課外內容可能會畫蛇添足。筆者講的“拓”其實是對課本中詩文內容廣度的拓展,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筆者在操作此教學策略時,往往進行一些文本補白,從而提升學生對詩文本身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講授《江南春》時,筆者發現本詩的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有一組色彩特別鮮明的詞,那就是——綠和紅,筆者讓學生想象這兩種顏色交匯時展現的畫面,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在文本補白與想象的基礎上更好的理解春的景色了,尤其是哪種生機盎然的景象。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拓展一些內容,豐富學生的想象與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以上是筆者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四部曲”。當然,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還有多種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學習、探討了。
參考文獻: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每個時代都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應用當時的語言、使用當時的文字符號記載下來的。而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地域的變異而變異的,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也會隨著書寫工具的改進、社會用字的不同要求和語言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有些字的古音在普通話里已消失,但在方言中卻很好地保留下來。
唐朝是詩歌的時代。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讓后人久久回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的七言絕句《回鄉偶書》這首詩中:“衰”字的讀音在中小學課本或其它詩集中都把它注為“cuī”,并解釋為“兩鬢已經斑白”、“耳邊的頭發疏落”等意。即“衰老”或“疏落”之意。原來,老年人,頭發最易變白,兩鬢(耳邊頭發,又稱“鬢角”)更明顯。根據詩的內容和生活常識,這里只能取“衰老”之意,并且應讀成“shāi”才是合理的。原因有二:
其一,《現代漢語詞典》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shāi,衰弱。“cuī”①等衰,②同“縗”。《簡明古漢語詞典》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shāi①動詞,衰退,②形容詞,衰弱,③形容詞,衰老?!癱uī”,①動詞,依等級遞減,引申為減少,②名詞,古代喪服,通“縗”。由此看來,從釋意上看,應選擇“shāi”的讀音。《說文解字》對“衰”字的注音和解釋是:秦謂之 。從衣,象形 ,古文衰。穌禾切(sō)。譯文:衰,草做的避雨衣。秦地叫做 。從衣( ),象雨衣之形 ,古文衰字。注釋:①衰,徐灝《段注箋》“衰本象 雨衣之形,假為衰(cuī)纟至字,而雨衣加 作蓑,其后衰纟至 字又加”纟“作”縗 “。按,衰又借為盛衰(shāi)字。② ,朱駿聲《遇訓定聲》:“上象笠,中象人面,下象衰形”。
“衰”字古代有讀成“cuī”的。如六朝時謝靈運的詩《歲末》:“殷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衰。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這里的“衰”就有“遞減、減少”之意。而“鬢毛衰”的“衰”應讀成“shāi”,取“衰老”之意。這里如果取“減少”之意,那是與生活常理不相符的。我們知道,老年人頭發會疏落,但那是從頭頂開始的,兩鬃反而不明顯。
其二,唐詩是最講究押韻的,在絕句中,通常一、二、四句的末字要求押韻,但至少二、四句末字要押韻。這首詩中的“回(hui)”、“衰”、“來(lái)”三字,“衰”字如讀“shāi”,則與后邊的“來lái)”押韻;如讀“cuī”,則與前邊的“回(hui)”押韻。我認為,這里也只能選擇“shāi”,與后邊的“來(lái)”押韻。在唐詩中,有好多絕句都只講究二、四句末字押韻。如詩人李白《夜宿山寺》:“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晨。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敝兄挥小俺浚╟hén)”和“人(rén)”押韻。《秋浦歌》:“爐火照天地,紅星亂柴煙。赧朗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敝挥小盁煟▂ān)”和“川(chuān)”押韻。王之煥的《登顴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敝幸仓挥小傲鳎╨iú)”和“樓lǒu)”押韻。
退一步,如果這首詩一定要一、二、四句末字押韻,也可以在“回”字上下功夫?!盎亍弊衷诤枚嗟胤?,如滇西,讀成“huái”,這就讓我們找到了它的古音是“回”、“來”二字的合音速讀。如“回家”就是“回來家”。這在唐詩中也是有例子的,如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敝小伴_(kāi)”、“回(huái)”、“來(lái)”押韻?!盎亍币仓挥凶x成“huái”,理解成“回來”才能找到解釋。北宋徐俯《春游湖》:“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敝小盎兀╤uái)”、“開(kāi)”、“來(lái)”押韻?!盎亍币仓挥凶x成(huái),理解成“回來”是一樣的。同時徘徊(huái)的“徊”是形聲字也能在此找到明證。
滇西地區的漢族,其先民大多來自江蘇、浙江一帶,而《回鄉偶書》的作者賀知章也正是浙江蕭山人,從方言來講應有淵源關系。
這種字典里沒有的讀音在方言中存在的現象并不少見。“斜”字在好多古詩中為了追求押韻,都讀成“xiá”(今天江淮方言仍讀此音)。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敝小靶薄?、“家”、“花”三字押(ia)韻?!拔獭弊肿x成“wōng”(今天滇西方言仍讀此音)。如宋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中“空”、“同”、“翁”押(ong)韻?!帮L”字讀成“fōng”。如清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中“松”、“中”、“風”押(ong)韻?!谤Z”字讀成“wó”,“歌”字讀成“guō”(今天滇西方言仍讀此音)。如唐駱賓王《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敝小谤Z”、“歌”、“波”押(o)韻,并且還為我們找到了“鵝”字是標準的“右形‘左聲’”的形聲字的證明。
綜上所述,無論從句子意思也好,字典釋義也好,追求押韻也好,《回鄉偶書》中的“衰”都應讀做“shāi”,而“回”則應讀做“huái”。我認為,在今后教學古詩時,可借鑒古音保留下來的方言讀音,幫助我們還原古音。雖然我們不能為追求押韻而“削足適履”,但在教學中,學生問起為什么不押韻之類的問題,卻是不容回避的。
有人認為,語文教育的核心在漢語文化,古代詩詞是漢語文化長河里最美麗的風景。通過教學(學習),使學生在節奏和韻律中學習吟誦,初步領略中國語言文字特有的美感,學會欣賞祖國的語言文字,更加熱愛祖國的歷史文化是古詩詞教學的獨當之任。
所謂“熟讀成誦”,也就是使學生讀熟、讀懂古詩,并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鉆研語言文字的能力。如在《石灰吟》的教學中,我將誦讀體現為以下四個層次。第一是初讀――字正腔圓,讀準讀通。因為古詩具有歌性,所以應該把詩的歌味讀出來。要做到南宋朱熹所說的“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第二是有板有眼地讀,讀出節奏。節奏是音樂、詩歌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長短強弱的現象。那么古詩的節奏呢?如果是朗讀就是朗誦者波瀾起伏的思想感情在語音形式上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回環往復。在“師生合作讀古詩”這一環節,第一遍老師讀前四個字,學生讀后三個字;第二遍學生讀前四個字,老師讀后三個字;第三遍老師讀詩題、作者,學生讀全詩。學生在這樣的練習中逐步掌握了節奏和停頓。第三是悟讀,有滋有味讀出詩意。古詩教學的重中之重應該是意象,詩的教學最主要的手段是要用上想象。在悟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順著詩的意象的路徑去想,從而抵達詩作的靈魂。
王崧舟老師認為,教詩最佳的方法就是誦讀,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地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激昂,委婉處還它委婉”地誦讀。只有反復涵泳才能充分發揮詩歌抒情、審美的藝術效果,只有反復涵泳,才能加深學生對詩意的理解,被詩中的情感所感染并與之產生共鳴。這是古詩誦讀的第四個層次――反復涵泳,誦讀入境。在此基礎上背誦已是水到渠成。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增強了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受力,體悟了民族文化的優美。這樣的誦讀也是符合語言學習規律的。
二、自主合作――彰顯活動教學的本質
活動教學從本質上是一種以活動促發展的教育思想,它所特指的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主要習得方式,具有改進因素和創造因素的教與學。在語文課堂上,這樣的活動主要體現為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當然,合作學習是必須建立在學生個體合作需要的基礎上的。當學生遇到某個問題,苦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價值,才有成效。如果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
下面是我教學《石灰吟》的片段:
師:古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接下來我們看看同學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出示:
1.借助工具書,弄清詩意,適當批注。
2.如果獨立思考后還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討論。)
(生看清要求后自學,時間約8分鐘。師巡視了解,指導學習。)
師: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的時候,可以在關鍵的地方作記號。
師:自己獨立學習無法完成的,可以小組內進行必要的交流討論。
(生小組內交流討論,時間約5分鐘。)
因為經過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又進行了必要的合作交流,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在合作學習前,教師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在小組學習中的作用,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學生要參與討論,參與探究,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前認知能力作為基礎,只有在學生思考達到一定的程度后,再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一點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時展開討論,才有可能出現觀點的針鋒相對和正面交鋒。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討論或探索之前,留給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的時機,才能使小組合作更有深度、更有效度。
三、有效鏈接――秉承語文學科的特性
一首古詩往往是作者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教學一首古詩,就是走近一位作者,解讀一種生活,闡釋一段歷史。從這個角度上看,“鏈接”對古詩教學來說是非常必要的。教學中可鏈接的內容很廣:作者的生平身世以及興趣喜好,作者的寫作背景,當時的社會背景,同一作者的其他詩作,與文本內容、思想、表達有密切聯系的詩句、詩文等。如果把古詩教學比作一個圓,文本是“圓心”,“鏈接”應是以圓心為向心力的“圓弧”。也就是說,“鏈接”應當基于文本、立足文本、貼近文本,要適時、適用、適度,要努力讓鏈接成為理解古詩意象的另一把鑰匙。在《石灰吟》的教學中,我是這樣處理“鏈接”的:
師:于謙為官清廉,為國為民,他的詩歌大多表達了自己憂國憂民的感情和堅貞的情操。我們再來看一首《詠煤炭》,同桌合作,看看能不能借助注釋讀懂它的大意,在這首詩里他要言什么志?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后心。
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師:有困難的地方,同桌可以交流交流。
(同桌交流合作學習)
師:對于《詠煤炭》,于謙要表達什么?
生:于謙想付出自己的全部心血造福人類。
師:同一首詩,不同的人讀,感受是不一樣的,其他同學來說說自己的感受。
生:我覺得他特別想為國家做貢獻。
師:你看,他讀出了自己眼中的《詠煤炭》。
精讀一首、略讀一首、輻射幾首的古詩教學(學習)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在這一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這一類詩歌特點的把握,豐富了文化底蘊。
不少古詩反映社會生活,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詩人往往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寫的客觀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從而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借助鏈接,把學生帶到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感受作者正面臨的環境,再現詩文的情境,能加深學生對詩情的領悟,縮短學生與詩作的心理距離。在“感受詩人形象”這一環節,學生補充了于謙一生的坎坷經歷和經典故事,引導大家感受到于謙一次又一次被罷官,一次又一次遭受挫折,卻始終心存希望、矢志不渝、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從而觸摸到詩作蘊含的不屈不撓、永不言棄的哲理。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共12冊,筆者發現古詩詞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占據一定的比重———58首古詩,其中哲理詩約占13首,這些人生哲理的探究,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有一定的啟迪作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盵1]這樣的觀點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因此對于哲理詩的學習,學生要發揮自主發現的魅力,使學習的成果最大化。在這里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哲理詩的教學思路。
一、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一:反復誦讀、加深體會
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主動地搜集并分析有關信息,對所學問題要提出各種假設并加以驗證。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葉圣陶先生指出語文“是讀的學科”,不論時代如何變更,教學方法如何層出不窮,“讀”仍然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方法。對于內涵豐富的哲理詩,熟練的朗讀有利于對意義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反復誦讀,以求爛熟于心??傮w而言,可以從三方面做到熟讀而誦。
(一)掃除字詞障礙,貫通朗讀語氣
低年級學生在學習短小精辟的古詩時,首先需要在不熟悉的詞匯上標注拼音,認識每一個詞的讀音。如在《春雪》(二年級下冊)[2]“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根據“四聲”讀音“hǎoyǔzhīshíjié,dāngchūnnǎifāshēng。suífēngqiánrùyè,rùnwùxìwúshēng?!备鶕捌铰?、上聲、去聲、入聲”的劃分,學生可以先知道此詩“平聲”有7個字,“上聲”有5個字,“去聲”有3個字,“入聲”有5個字。如在《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四聲”讀音“báirìyīshānjìn,huánɡhérùhǎiliú。yùqióngqiānlǐmù,ɡènɡshànɡyīcénɡlóu”,學生可以在標音的基礎上了解此詩“平聲”有4個字,“上聲”有7個字“,去聲”有2個字“,入聲”有7個字。這樣熟悉字詞做初步的信息加工后整體誦讀,容易達到流暢自然。
(二)分清詩詞層次,注意反復吟誦
詩歌的閱讀中,不僅要有聲調美,還要有節奏美。在詩歌的層次劃分中,五言有“二二一”節奏,也有“二一二”節奏,以王安石的《梅花》(二年級下冊)為例,便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以《春雪》(二年級下冊)而言,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節奏。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在熟知了詩歌的節奏韻律后,教師可以采取帶頭有感情朗讀的方式傳遞詩歌的主觀情感,使學生在個人默讀以及全班齊讀的時候,抑揚頓挫,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這樣不僅可以感受到語言的音律美,還可以體會詩歌意境美和形象美,能更好地“品詩明理”。
(三)掌握平仄知識,加強誦讀效果
平仄的讀法是基于“四聲”的劃分產生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詩歌中“平聲”為平,“上聲、去聲、入聲”均為仄。而平仄的構成能體現詩歌的格律美。以《登鸛雀樓》(二年級上冊)“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例,它的平仄劃分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韻)”。根據“平”長“仄”短,句末的“平”讀音適當拉長的原則,讀出韻味,使哲理詩意蘊更深,體現了建構主義者倡導的對信息的加工處理作用。
二、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二:合作探究,穩步提升
建構主義者認為,為了使意義建構更有效,應注重協作學習中的協商過程即開展交流與討論。杜威曾明確提出反對傳統教育中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書本知識、教學過程與學生經驗脫離的教學模式,要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獨立自主的發現。[3]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的過程。[4]這是建構主義傳達出來的學習觀。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對探究法進行了歸類:
(一)師生問答,交流探討
問答法即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見解和認識,以獲得新知識,鞏固原有知識的方法。它可分為啟發式問答和再現式問答。啟發式問答常用于傳授新知識,啟發學生運用現有知識,聯系思考,回答問題,教師補充答案。再現式問答常用于鞏固舊知識。通過問答,使學生再現學過的知識,達到復習鞏固的目的。這兩種問答都是通過對于新舊知識間的某種聯系,獲得知識的過程。以《觀書有感》(六年級下冊)為例,詩的三四句為“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師可以一步步提問:師:“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兒讀“wèi”,第四聲,作什么意思?生:“(因為)它向我們解釋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斷地從源頭流來。”師“:如果沒有活水源源不斷流進方塘,方塘會怎樣?”生:“水面就不會那么清澈了,池塘就會變成死水一潭,水還會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來,詩人更不會喜歡這半畝方塘了……”師“:可見,源頭活水對于小池塘來說是多么重要啊!”初次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一步步靠近哲理,起到引導的作用(即啟發式的問答),為之后哲理的闡述和鞏固(再現式回答)埋下伏筆。
(二)小組交流,深化感悟
小組討論法是將一組人選集中在一起就某個話題展開討論,優點在于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有效地活躍課堂的氛圍。聯系上面的《觀書有感》,老師可以提出疑問供學生討論:“朱熹說:‘讀書須有疑,方有長進?!瘜W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嗎?(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經過探討,老師可以在黑板上做相應的提示:“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使池塘清澈。不斷地讀書,不斷汲取新的知識,使人__________。”在不斷的探討中,學生得出“更加聰明”的結論。最后老師可以總結一下觀點:作者巧妙地把讀書的道理蘊含在詩中,把美麗的方塘風光和讀書感想融合在一起:“當今世界,不斷發展變化,即使你已經擁有很多的知識,如果停滯不前,不繼續學習,也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記住:學習是一件終身大事。”詩的意境得到了升華,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處。在大家不斷討論中,意義建構更加深入,學生的認知記憶也會更加深刻,有利于哲理的掌握。
(三)同桌討論,資源共享
同桌討論法顧名思義就是和同桌進行問題的探討,一般是針對一些小問題。同桌之間的溝通有利于自我回答的完善,這樣的討論方式高效,便捷,更有利于課堂討論的組織和管理。以《梅花》(二年級下冊)而言,讓同桌兩人討論,從“墻角”、“凌寒”、“獨自”中體會梅花的特點?!皦恰倍贮c明地點,“數枝梅”寫出它的“形”;“凌寒”二字交代梅花開放的時間;“獨自”二字指明其他的花木都沒有開放,突出了春梅不怕寒冷,于冰雪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寫的是梅花的“神”,從而告訴我們要像梅花一樣,擁有不怕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合作探究的出現,在相互協作,不斷深入的基礎上對于哲理詩進行完整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哲理詩的學習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蘊。
三、古代哲理詩教學思路之三:情境教學,體驗感悟
建構主義者認為,教師應當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和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學的知識意義。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得到一定發展的教學方法[5]。簡而言之就是通過對于情境的聯想、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說過:“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力的源泉?!盵6]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領略我國燦爛悠久文化神韻。這一層也是哲理詩學習的較高目的所在,前兩層都在為其做鋪墊。
(一)直觀手段的描述
直觀手段的描述情境包括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以及表演體會情境。這些直觀情境的出現有利于學生理解哲理詩的內涵,從而挖掘它的哲理。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只有最直觀的接觸和感受才會使抽象的詩詞變成形象的感知,使學生對于哲理的闡述更能了然于心。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教師可以通過實物的演示、圖畫再現(PPT、投影幻燈)、音樂渲染等方式增強學生對于哲理詩的理解。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以鄭燮的《竹石》(三年級上冊)而言,它是一首題畫詩,教師可以先把詩人的《竹石圖》放映出來并配上古琴樂,讓學生先感知圖畫,描述一下畫中的竹子給人的感覺,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意。教師也可以將現實的竹子融入課堂,先讓學生感受一下竹子的頑強,從而知道人的品格就應該像竹子的意志一樣,堅強不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借助生活展現、表演體會等方法,理解詩歌的內涵。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農作的艱辛,糧食的寶貴都是需要學生們深刻體會的。如果單純從課堂教學而言,教師可以使學生扮演角色,讓他們在講臺上表演自己想象中的農民勞作的場景,給他們播放一些視頻教案,看看現實中的農民伯伯是怎樣勞作的,這樣,他們更能體會哲理內涵。當然,感悟若是能在實踐中產生就更好了,無錫安鎮小學的校本課程就是稻草節,學生們在長達一個月的自我勞動中不斷認識、成長,最終了解到原來從地里的莊稼到能夠食用的大米是經過了這么長久的過程,使學生有深刻的印象,珍惜糧食的觀念也更加深刻。哲理價值來源于生活,充滿了現實的價值。
(二)語言描述情境
教師的語言描述會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應,情境會更加的鮮明。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著,幫助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的建構,會使學生的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更好地激起感情,明理識趣。以《鋤禾》(一年級下冊)而言,教師可以在直觀的感受后發出這樣的感慨引導學生:“這位農民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假如此時你身處于插畫中,你會有什么感覺?”“你們一直生活在溫室中,衣食無憂,能夠體會農民伯伯勞作的辛苦嗎?”“當你們看到這樣的情境后有什么想法?”低年級學生大都比較喜歡寫想象出來的內容,教師可適當地提示、引導,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在寫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古詩、與古人對話的樂趣。一位小朋友有如下的感慨:“生活中,有許多人不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把農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浪費了,假如這讓農民伯伯看見了那該多傷心??!我以后再也不會浪費食物了?!笨梢妼W生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理解了這首詩中的哲理。情境教學就是將直觀的感知與語言的描述相結合,不斷深層挖掘詩意以求達到理解哲理。人們常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鑒賞哲理詩時,讀者在原作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又可以賦予詩以新的哲理。譚獻在《復堂詞錄序》中說“: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哲理詩便是這樣,雖然內涵豐富,但是學生們要想深刻的理解其哲學內涵也是不現實的,應找到最好的立意。哲理詩不僅適合兒童閱讀也適合成人品鑒。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M].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02.
[3]李莉.自主合作探究式語文教學的實踐與反思[J].學園,2014(11).
[4]杜曉輝.淺談探究式語文教學[J].神州(下旬刊),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