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麻疹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資料與方法
2007年1~7月收治麻疹[1]患兒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齡2個月~12歲。多數患兒均有發熱,體溫38~40.7 ℃之間,發熱高峰均在出疹的第2~3天,熱程5~11天;均有較典型的皮疹,出疹順序,口腔黏膜斑以及呼吸道卡他癥狀,67例患兒中,并發腹瀉54例,支氣管肺炎21例,心肌炎3例。經應用病毒唑抗病毒及中西醫結合治療和護理,均治愈。
護理:①心理護理。②隔離護理:按呼吸道傳染病嚴密隔離,隔離至出疹后5天,有并發癥者,隔離至疹后10天。麻疹傳染性極強,要隔離麻疹患兒至皮疹完全消退為止。③環境護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溫度18~22℃,濕度50%~60%,保持安靜,使患兒得到充分休息;患兒有畏光癥狀時,房間內光線應柔和,避免刺激眼睛。④皮膚護理:剪短指甲,防止抓傷。觀察出疹時間、順序、皮膚色澤皮疹出齊時間,有助于進一步診斷和鑒別診斷,并判斷病情的轉歸。內衣應柔軟,透氣性好,出汗后及時更換衣服,勿捂汗。⑤高熱護理:發熱是麻疹的主要癥狀,麻疹患兒體溫可高達40.0℃以上,部分可并發高熱驚厥。高溫應采取降溫措施,但不宜過分降溫,體溫驟降則影響皮疹透發,故應監測體溫,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向家屬解釋,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物理降溫宜用溫水浴,禁酒精浴,防止酒精對皮疹的刺激。藥物降溫可用布洛芬等,不宜用激素類。⑥飲食護理:患兒高熱,不顯性失水增加,消化能力差,飲食應予易消化,富有營養,多水分的流質、半流質為主,注意補充水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因麻疹時維生素A需要量大,可以補充富含維生素A、C的果汁,隨體溫降低,病情好轉,漸漸恢復正常飲食。
中醫辨證論治[2]:①順證治療:初熱期貴在透疹,以辛涼透發為主,忌用攻下,以防麻毒內陷,可用宣毒發表湯;見形期重在清熱解毒,并佐透發,忌用大辛大熱,以防助邪化火,傷其陰液,治以清解透表湯;疹沒期,益氣養陰,忌用大苦大寒,以防傷其腎氣,可用沙參麥冬湯,若患兒四肢厥冷,可用溫水擦浴。②逆證治療:邪毒閉肺,治法清熱解毒,宣肺化痰,可用麻杏石甘湯,若痰多者,加鮮竹瀝、天竺黃;熱毒攻喉,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可用清咽下痰湯;邪陷心肝,治法清熱涼血,熄風開竅,可用羚角鉤藤湯合清營湯,若皮疹稠密,疹色紫暗,可加活血藥。③其他療法:對麻疹透發不暢者,可配合外治透疹法,可用浮萍草15g,西河柳30g,蘇葉15g,芫荽15g,煎水蘸毛巾擦洗周身。
預防:凡未患過麻疹的小兒,應按時注射麻疹減毒活疫苗。初種年齡以8~12個月為宜。麻疹流行期間,不要帶小兒去公共場所。對于接觸過麻疹病人的易感兒可及時注射丙種球蛋白,并隔離觀察21天。
討 論
麻疹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無特異性治療方法,無合并癥者需對癥治療,故合理的護理對減輕病情,減少并發癥尤為重要。本組病人病發夏季,特別注重高熱護理,把握體溫與出疹的辨證關系,在臨床工作中應強調護理的重要性。
【關鍵詞】 麻疹成人護理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近年來,由于麻疹疫苗的廣泛使用,兒童麻疹的發病率明顯下降,而成人麻疹的發病率則逐漸增加,且呼吸道卡他癥狀和眼部癥狀重,科氏斑明顯且持續時間長,多伴有氣管炎和肝臟損傷等并發癥。2010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了47例成人麻疹病人,經過綜合治療及精心護理,均治愈出院。現將臨床觀察及護理
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7例,男30例,女17例;年齡16~53歲。病前有明確麻疹接觸史者9例,出現麻疹合并癥者8例,幼年均沒有麻疹發病史。入院后給予抗病毒、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47例病人均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
2 臨床表現
發熱(38.9—39.8℃),咳嗽,流涕,打噴嚏,畏光,流淚,眼結膜充血,眼瞼浮腫,口腔內可出現麻疹粘膜斑,皮疹為紅色斑丘疹,密集,粒大,并部分融合成片,疹間皮膚正常,皮疹褪色均留下不同程度的色素沉著及糠屑樣脫皮。
3 護理
3.1病房管理病房要安靜,舒適,溫濕度適宜,每日開窗通風2次,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光線不可太強,防止畏光流淚。 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同病種可住同一病房,給予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7 天;有并發癥者延至出疹后10 天。麻疹病毒對紫外線敏感,病房每日用紫外線消毒2次/天。做好陪、探視人員的工作,減少不必要的探視,預防繼發感染。
3.2心理護理成人麻疹發病急,臨床癥狀重,加上缺乏疾病相關知識,擔心傳染給家人及出疹后會影響形象。患者會表現出煩躁、焦慮等情緒。護士應用和藹可親的態度耐心的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解除患者的顧慮,得取病人的配合。
3.32高熱護理發熱期間4~6 h測體溫一次,必要時隨時測量,出疹期如體溫不超過39。C,可不予退熱處理,以免影響出疹;體溫在39。C以上,可給予溫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或冷敷,以免影響透疹;體溫40℃以上,給予小劑量退熱劑,使體溫控制在38—38.5。C;出汗后及時更衣,保持皮膚清潔,干燥,預防感染,并告知患者絕對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
3.4飲食護理病人發熱時.消化系統功能減慢,胃納差,應向患者解釋出疹期攝食營養可增強抵抗力.減少并發癥,指導進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多飲水,利于排毒退熱,忌食生冷油膩不消化食物及吃魚、蝦等易發的食物。
3.5皮疹的護理估出疹時間、皮疹是否出全透。出疹不透者,應密切觀察有無并發癥。向患者講解皮疹出全透的重要性,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治療。如出疹不透時,可遵醫囑應用中藥輔助出疹。出疹期間,患者全身皮膚瘙癢,應剪短指甲,防止抓傷皮膚引起感染,瘙癢嚴重者遵醫囑應用爐甘石洗劑涂抹。指導患者著柔軟、寬松衣褲,每日換洗;保持床單清潔,干燥;每日可用溫水擦洗皮膚,忌用肥皂及刺激性藥物。
3.6眼部護理:光線強烈時室內應掛窗簾,避免強光照射刺激流淚。患者出現目赤、畏光、流淚、視力模糊、分泌物增多等結膜炎表現時,可用生理鹽水沖洗雙眼,再滴入抗病毒眼液或眼膏,囑其視綠色植物,戴墨鏡,多閉目休息,并給予口服維生素A。
3.7并發癥的護理 ①成人麻疹合并肝損害較常見,應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進食營養豐富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水果及新鮮蔬菜;遵醫囑給予護肝藥物治療,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密切監測肝功能,②合并肺炎者, 評估患者胸悶、氣促、咳嗽、咳痰程度及性質;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呼吸困難、氣促者,給予吸氧;遵醫囑應用抗生素;保持呼吸道通暢,指導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予拍背,促進痰液排出,必要時給予霧化吸入。③合并心肌炎者,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心電監護,控制輸液速度和總量.遵醫囑給予強心藥、能量合劑。
3.8健康教育宣傳麻疹相關知識,提高人們的識別能力及警惕性。麻疹流行期間減少易感者和病人的接觸,囑易感者不去公共場所或探親訪友。對接觸麻疹患者的易感人群在接觸麻疹患者的2 天內應急接種麻疹疫苗,或對年幼體弱者如接觸患者5天內可行被動免疫.可注射丙種球蛋白。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使麻疹病人早日康復。控制麻疹蔓延。
4 討論
麻疹是一種傳染性強的傳染病,近年來麻疹的發病季節、發病年齡、流行趨勢等方面有了一些新變化,成人麻疹患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抗體水平的下降,流動人口的增加及麻疹病毒可能變異,故患者麻疹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并發癥多,癥狀較重,但愈后良好,只要在病程中嚴格執行消毒隔離措施,密切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對并發癥癥狀及時采取對癥治療及護理。加強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指導患者調整心態,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成人麻疹患者均能治愈。
參考文獻
小兒麻疹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呼吸道急性傳染病癥,在患病的過程中患兒會出現高熱、咳嗽、眼鼻部位的分泌物增多、營養不足等狀況[1]。同時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對其實施相應護理較為困難。因此,需要針對患兒的具體狀況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使患兒病癥得到有效控制[2]。選取我院收治的64例小兒麻疹患者,對其實施了相應的護理措施,并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4例小兒麻疹患兒,其中男患兒37例,女患兒27例;年齡2-10歲,平均年齡4.9歲。
1.2護理方法
1.2.1高熱護理
出現小兒麻疹的患兒,其體溫可以達到40℃以上,甚至出現驚厥現象[3]。此時患兒需要臥床休息,直到病癥消失、體溫恢復正常。同時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與清潔,并對患兒的體溫進行嚴密檢測,對于出現高熱狀況的患兒需要使用退熱劑,不能采用乙醇浴、冷敷的方法進行退燒,避免對病情造成影響,引起并發癥的出現。由于體溫在正常范圍內不會促進麻疹的出現,因此,需要對患兒的體溫變化進行嚴密觀察,并向患兒家屬進行解釋,避免出現糾紛事故。如果患兒出現高熱,還伴有譫妄、煩躁狀況,需要及時報告醫生。
1.2.2皮膚護理
在室溫恒定的狀況下,每天用溫水對患兒的身體進行擦拭,對于出現腹瀉的患兒,需要對臀部進行重點清洗。同時需要對患兒的指甲進行修剪,以防皮膚被指甲抓傷,出現感染現象。對患兒的皮疹狀況、出疹順序與恢復狀況進行觀察,有利于對患兒的病情進行診斷。
1.2.3環境護理
保持室內溫度在22-24℃,濕度在40%-50%,以降低對患兒呼吸道黏膜造成的刺激。同時保持室內安靜,使患兒能夠得到充分休息。如果患兒出現厭光癥狀,就需要對室內的光線進行調節,避免對眼睛造成刺激。此外,室內需要采用紫外線進行消毒,同時對于疑似麻疹患兒與確診麻疹患兒進行隔離,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現象。
1.2.4面部護理
運用生理鹽水對患兒的雙眼進行清洗,再將抗生素眼藥水滴入,或者是服用維生素A,防止干眼病的出現。同時還要注意不能使嘔吐物與淚水進入外耳道,避免耳炎病癥的發生。此外,需要對患兒呼吸道是否通暢進行嚴密觀察,必要時實施超聲波霧化吸入,同時使用抗菌藥物,降低對咽喉部位的影響,避免咽炎病癥的發生。多喝水,增強口腔護理。
1.2.5飲食護理
對患兒的飲食進行護理,需要進食清淡、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性、半流質性食物,同時少食多餐,以保持體內電解質的平衡。鼓勵患兒多飲水,以便于排毒、消疹、退熱,必要時可以進行靜脈補液。在恢復期患兒需要進食高蛋白、高能量、維生素豐富的食物。而隨著體溫的降低,病情的好轉,患兒的飲食就可以恢復正常。
1.2.6心理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用和藹的態度、溫和的語言對患兒進行護理,同時讓患兒家屬參與到護理中來,以順利的對患兒實施相應治療,并讓患兒擺脫害怕緊張的心理,構建一個最佳的治療環境。此外,良好心理可以促進患兒快速恢復。
1.2.7預防護理
對于出現病癥的患兒進行隔離,直至出疹后5天;對于出現并發癥的患兒,需要隔離到出疹后10天;對于與患兒接觸過的易感兒童,需要隔離21天。病房內需要時常通風,病實施消毒措施。對于患兒的衣服、被褥、玩具進行2小時的暴曬,并且降低探視機率,減少感染狀況的發生率。
2結果
通過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64例患兒均痊愈。
3討論
小兒麻疹病癥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所以為了對病癥進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將小兒麻疹病癥的相關情況對家長進行詳細介紹,使其做好心理準備,能夠充分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治療與護理[4]。對于沒有出現并發癥的患兒,只需要在家中進行治療,以及實施相應護理。但是需要指導家長做好消毒隔離工作,同時對患兒的皮膚進行護理,并對其病癥進行嚴密觀察,以避免出現感染狀況。小兒麻疹是一種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病癥[5],目前還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案,對于沒有出現并發癥的患兒,只需要根據患兒的臨床癥狀進行相應治療。而實施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減輕患兒病情,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機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小兒麻疹患兒實施治療的過程中,臨床護理的實施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楊覽,程佩萍,武改月等.小兒麻疹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05):194.
[2]沈惠青.小兒麻疹在診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及預防[J].中國社區醫師.2010,(39):7-19.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臨床特征以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皮膚斑丘疹為特征 。傳染性極強,易造成流行,且多發于兒童。自1963年起麻疹疫苗逐漸在世界各國推廣應用,使麻疹流行情況大為改觀,發病率直線下降。近年來麻疹患者有增多趨勢,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也在發生變化。我科自2007年4月至8月共收治74例麻疹患者,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74例麻疹患者。其中男35例,女39例,年齡83 d~3歲,有麻疹疫苗接種史1例(占1.35%),接種史不祥20例(占27.02%),無接種史53例(占71.62%)。
1.2 臨床表現 本組患者均有發熱,體溫38~40.7℃之間,發熱高峰期均在出現皮疹的第2~3天,熱程5~11 d;均有較典型的皮疹、出診順序、口腔黏膜斑以及眼結膜充血、流淚、畏光等呼吸道卡他癥狀,實驗室檢查麻疹IgM抗體均為陽性。
1.3 并發癥 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心肌損害、腹瀉、肝功能受損。
2 護理
2.1 做好消毒隔離 因麻疹患者早期癥狀不典型,易誤診為上感、急性咽喉炎、發熱性疾病等。忽視了早期隔離,一旦確診應立即轉入傳染區隔離。病室應保持清潔,通風,并進行空氣紫外線消毒,2次/d,醫護人員必須注意戴口罩,穿隔離衣,洗手等防護措施。密切接觸者應作好接觸后的檢疫,并同時做好人工自動免疫。
2.2 高熱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每4 h測體溫1次。出疹期不宜用藥物或物理方法強行降溫,尤其是用酒精、冷敷等物理降溫,以免影響透疹。體溫<39℃時,不宜用退熱藥,僅囑患者多飲水,以防體溫驟然下降影響出疹,出現其他并發癥;體溫>40℃時,可根據病情適當應用劑計量退熱劑。煩躁不安者可酌情給予鎮靜劑以防止發生驚厥。
2.3 皮膚、眼及口腔的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出汗多時 及時更換衣褲,禁用肥皂及刺激性藥物涂擦皮膚,修剪指甲,局部忌搔抓以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眼部衛生,避免強光刺激,分泌物多時用生理鹽水或3%的硼酸水洗眼,角膜干燥時可予金霉素眼膏涂抹,結膜炎者給予抗生素眼藥水滴眼;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或朵貝氏液漱口3~4次,若有口腔潰瘍者給予西瓜霜噴涂。
2.4 并發癥的護理
2.4.1 并發肺炎的護理表現為出疹后高熱持續不退,呼吸加快,X線胸片證實。因此應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多飲水,劇烈持續咳嗽者給予適當鎮咳藥。加強巡視,注意控制輸液速度,防止肺水腫、心力衰竭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有胸悶、氣促、口唇紫紺者及時予吸氧,監測血氧飽和度及血氣分析。
2.4.2 并發心肌損害的護理 囑患者安靜臥床,必要時給予心電監測,嚴格控制輸液速度和總量,防止心力衰竭。
2.4.3 并發腹瀉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大便顏色、性狀和量,嚴格記錄出入量,防止脫水和電解質紊亂,觀察有無口渴、煩躁等癥狀,防止低血容量休克的發生。注意肛周皮膚、黏膜的護理,便后用溫水清洗,嚴重時涂石蠟油保護。
2.4.4 并發肝功能損害的護理 囑患者臥床休息,監測肝功能情況,觀察有無厭油膩,惡心、嘔吐;皮膚、鞏膜有無黃疸;注意復查功能,避免使用對肝臟有毒性的藥物。
2.5 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 成人患麻疹后容易出現緊張、恐懼感,擔心自己的容貌受損,要向患者介紹麻疹的特征及治療和預后,告訴患者單純的麻疹預后好,皮疹退后一周左右脫屑,無色素沉著,使患者的壓力有所減輕,有利于患者的康復。同時應針對傳染病的特點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衛生知識宣教,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的盡快到當地部門接種,防止麻疹的大流行。
1 資料與方法
1.1 診斷標準
符合麻疹的診斷標準[2],排除慢性肝炎,藥物性、酒精性因素致肝損害,未接種過麻疹疫苗,近3個月未使用過免疫調節劑。
1.3 臨床癥狀
散發起病,起病急,全身中毒癥狀明顯,均有發熱和輕重不等的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及結膜炎病征;斑丘疹典型,疹退后多有脫屑和褐素沉著;并發癥以肝臟損害為主,γ-谷酰氨轉肽酶(γ-GT)升高明顯。
1.4 治療方法
予抗病毒、抗炎及清熱解毒、宣肺透疹中藥對癥治療,配合中醫辨證施護。
1.5 療程
12日為1個療程。
2 結 果
79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時間3~12日,平均住院時間為5.3日。對護理質量滿意度達98%。
3 護理措施
3.1 辨證施護
3.1.1 前驅期
證屬毒邪犯表,肺衛不宣。治宜辛涼透表,清宣肺衛。飲食宜清淡,忌辛辣、肉類、葷腥,以避免妨礙麻疹病毒外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但勿使患者直接吹風;外用透疹藥(生麻黃15 g,芫荽子15 g,西河柳15 g,紫浮萍15 g)放入布袋中煮沸后在床旁蒸熏,或稍涼后以藥汁擦面部、四肢以助出疹;夏季病室宜陰涼,防止受暑熱而閉厥,可用鮮蘆根煎水代茶飲,以助汗透疹,解毒生津;湯藥宜熱服。
證屬麻毒內傳,肺胃熱盛。治宜清熱解毒,佐以透發。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禁止直接吹風,防止麻疹病毒閉肺。飲食宜清淡,如稀飯、面條、牛奶、豆漿、蒸蛋等,少量多餐。多吃水果和新鮮蔬菜,多飲開水及熱湯。忌葷腥、生冷、辛辣、油膩。皮疹未出齊者,可進食蝦皮、芫荽、葡萄干等食物,以助皮疹順利透出。體溫持續在39 ℃以上,全身無汗者,可用溫水或芫荽煎水擦拭全身,溫濕毛巾敷頭部,使其汗微出;疹出不暢時,可用淡豆豉、芫荽適量煎水代茶飲;重癥用三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虛弱肢冷者用人參敗毒飲或補中益氣湯。湯藥宜溫服[3]。
3.1.3 恢復期
證屬氣陰兩虛。治宜養陰益氣,清解余邪。適當增加營養的同時 更應注意調整腸胃消化功能。宜多食養陰食品如木耳、百合等,也可用消參麥冬湯或竹葉石膏湯,避免飲食過量,忌生冷、油膩等物。疹退皮膚瘙癢時,可用九里香煎水擦皮膚以止癢。湯藥宜溫服[3]。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3.2 一般護理
3.2.1 情志護理
成人麻疹起病急,臨床癥狀表現重,患者常出現焦慮、急躁情緒,要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向患者講解本病的病因、發病特點、診療原則及預后情況,減輕恐懼心理,告之麻疹自然病程后大多可獲終身免疫,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應性。
3.2.2 消毒隔離
患者獨居或同病種患者同住一室;減少不必要的探視,預防繼發感染;保持病室空氣清新,每日通風換氣2次,每次30~60 min,避免患者直接吹風;保持適宜的溫濕度;室內光線不宜過強;病室每日紫外線照射2次,每次30 min。隔離期為住院至至出疹后5日,伴有呼吸道并發癥時至出疹后10日。
3.2.3 基礎護理
3.2.3.1 結膜充血、分泌物多時,用0.9%氯化鈉注射液沖冼,每日3~4次,予抗生素眼藥膏或眼藥水外用;如視力模糊、畏光囑目視綠色植物,戴墨鏡,并予維生素A口服。
3.2.3.2 鼻腔分泌物要及時清除;鼻黏膜糜爛時,可涂以1%龍膽紫;口唇或嘴角干裂涂石蠟油或4%硼酸軟膏;口腔潰爛用1%~3%碳酸氫鈉溶液漱口,每日4次。
3.2.3.3 衣被不宜過多過厚,及時更換汗濕的衣被,但要防止受涼;宜有微汗而不宜多汗;疹退脫屑皮膚瘙癢時,要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膚引起感染,瘙癢嚴重者可外搽5%碳酸氫鈉溶液或爐甘石制劑止癢,清潔皮膚宜用性質溫和的浴液。
3.3 并發癥護理
3.3.1 支氣管炎的護理
注意觀察咳嗽的程度、性質及痰的色、質、量的變化,頻咳、痰液黏稠時,除多飲水外,可按醫囑應用止咳、化痰藥物;伴氣急時,可予低流量吸氧。觀察用藥效果和不良反應,以及有無并發肺炎、心力衰竭的危險;嚴格控制輸液速度[4]。
3.3.2 肝功能損害的護理
注意休息;禁煙酒,飲食宜清淡流質或軟食,忌油膩及辛辣刺激之品;遵醫囑服藥及應用護肝藥物,禁用對肝臟有損害作用的藥物。
3.3.3 心肌炎的護理
密切觀察患者呼吸頻率、節律,心率與心律的變化,定時測量血壓、記錄尿量;如心悸、胸悶及時告知醫生并遵醫囑用藥,予吸氧。
3.3.4 胃腸道并發癥的護理
嘔吐要及時清理嘔吐物,協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指導患者用生姜汁數滴滴于舌面止嘔;腹瀉時注意觀察大便的次數、性質及量的變化,加強肛周皮膚護理,便后用溫水洗凈、抹干,再涂以鞣酸軟膏,防止肛周皮膚糜爛;注意補充足量的水分。
4 體 會
通過針對成人麻疹的臨床表現特點及分期辨證,做好正確的中醫辨證施護和并發癥的護理、情志護理、基礎護理,并配合健康宣教,消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患者對治療的順應性,能夠有效地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3.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085-01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所致的具有高度傳染性的呼吸系統傳染病。近年因超生及麻疹疫苗漏種等因素,麻疹發病率有所上升。其主要表現為發熱、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全身皮疹,可并發喉炎、肺炎、心肌炎、維生素A缺乏癥等。筆者總結了45例小兒麻疹的護理方法,現報道如下:
1 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45例兒童麻疹。男36例、女9例。年齡4月~6歲,平均18月。患兒均有發熱、38.1~41℃,精神差,皮疹,上呼吸道卡他癥狀;9例有麻疹粘膜斑,2例并發喉炎,肺炎16例,心肌損害14 例,腸炎1例。所有患兒經疾控中心采樣病毒檢測證實為麻疹。
1.2 治療方法:入院后立即予以呼吸道隔離,與家屬溝通,精心護理,配合醫囑積極抗病毒治療,證實存在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營養心肌,口服維生素A,積極補充液體入量及口服中藥治療。
1.3 結果 45例患兒痊愈出院。
2 護理
2.1 與家屬積極溝通:患兒入院后立即告知病情、診斷及潛在的并發癥;家屬自身加強防護;告知麻疹的隔離期限;了解家屬的對麻疹的認知度,耐心解釋,爭取家屬配合。
2.2 對患兒進行安撫:年幼兒予以撫觸、小玩具、消毒安慰奶嘴等處理;年長兒在病房觀看動漫節目、小玩具、適當游戲等減輕恐懼感。各種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靜脈注射盡量采取留置針形式。
2.3 一般護理
2.3.1 隔離和消毒:患兒按呼吸道傳染病予以呼吸道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醫護人員加強自身防護,防止院內感染。病房予以空氣消毒機及消毒片消毒,器械采用84含氯消毒液擦拭。
2.3.2 病房通風:患兒家屬認為患兒吹風后臉上留斑。醫護人員解釋大部分患兒病愈后出現色素沉著,最后出現脫屑而逐漸消失,故不會出現臉上留雀斑等現象。而病房通風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有利于疾病恢復。絕大部分家屬予以配合。
2.3.3 發熱的護理:患兒家屬認為麻疹不能退熱,否則疹出不透有生命危險,只能包被方式發汗。醫護人員告知家屬醫生在患兒體溫低于39.5℃的情況下采取多飲水、溫水浴等物理方法退熱,在體溫過高或有驚厥情況下會予以退熱藥退熱。患兒體溫下降多汗時及時更換衣服,擦干身體。家屬認為體溫過高會"燒壞大腦"時,告知家屬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解除家屬心理負擔,避免過度退熱。
2.3.4 皮膚護理:患兒出疹后可能有不適感,及時更換柔軟舒適衣服,汗后及時擦干身體,可適當使用爽身粉或滑石粉。剪短指甲,避免患兒抓撓而出現皮膚破損。
2.3.5眼部護理:患兒有流淚、畏光等癥狀,與病毒感染及維生素A消耗過多有關,予病房燈光柔和,避免眼睛受強光刺激,并及時口服補充維生素A,若有眼部干澀感,遵醫囑使用維生素A滴眼,佩戴眼罩。
2.3.6 口腔護理:部分患兒出現口腔麻疹粘膜斑,家屬認為會影響食欲。醫護人員告知該麻疹粘膜斑于出疹后逐漸消失,患兒食欲不振與疾病有關。采取清水或生理鹽水漱口即可。唇干裂涂抹甘油。
2.4 并發癥護理
2.4.1 喉炎的護理:2例患兒出現喉炎,表現聲嘶,無犬吠樣咳嗽,家屬擔心以后聲嘶變啞。醫護人員告知此為麻疹病毒累及咽喉所致,隨病愈而消失。囑患兒少發聲或不要哭吵,積極配合霧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療。2例患兒聲嘶于第3-4天明顯減輕而逐漸消失。
2.4.2 肺炎護理:16例患兒出現咳嗽、咳痰經胸片證實為肺炎。咳嗽時鼓勵咳嗽、拍背排痰;年長兒將痰吐于含84消毒液痰盂;年幼兒采取咳嗽時拍背,若痰不易咳出且量多時予以吸引器吸痰,量少囑患兒飲水或進食吞咽;同時遵醫囑予以沐舒坦霧化吸入。除1例合并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住院24天外,其他均住院11-13天出院。無重癥肺炎。
2.4.3 心肌損害護理: 14例患兒出現心肌酶譜CKMB及肌鈣蛋白升高,無心肌炎依據,存在心肌損害。家屬對此多無認識,告知家屬麻疹患兒有心肌炎的潛在可能,應注意休息,防止心肌損害繼續加重;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監測心率等;遵醫囑使用果糖及大劑量維生素c護心。
2.4.4 腸炎護理: 1例患兒出現腹痛、膿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培養示侵襲性腸桿菌感染。患兒出現癥狀立即轉入單獨隔離病房。告知家屬麻疹患兒免疫力低下,極易并發各種侵襲性細菌感染。患兒腹痛予以撫觸及腹部熱敷,癥狀基本緩解;遵醫囑使用頭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思密達保護胃腸粘膜,并適當補液。第5天患兒癥狀基本消失。
2.5 飲食與營養: 發熱期間予以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富維生素的流質食或半流質飲食,多飲水,進食極少者予以靜脈補液及必需氨基酸等以保證機體需要。
臨床表現
潛伏期:大多數6~18天,接受過免疫者可延長至3~4周。潛伏期末可有低熱,全身不適。
前驅期:也稱發疹前期,一般3~4天,起病比較急,有發熱、上呼吸道感染和口腔麻疹黏膜斑。患者體溫逐漸增高達39~40℃,伴有頭痛、咳嗽、噴嚏、眼瞼水腫、結膜充血、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等結膜炎表現。大部分患兒在口腔第一臼齒相對應的雙側頰黏膜上出現0.5~1mm大小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同時也可伴有精神萎靡、納差、腹瀉嘔吐等。
出疹期:多在發熱后3~4天出現皮疹。體溫增至40~40.5℃,全身毒血癥狀加重。皮疹先出現于耳后、發際、逐漸延及前額、面、頸、軀干、四肢,最后達到手心、足底。多在3天出齊。初為淡紅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稀疏分明,壓之褪色,直徑2~4mm,而后皮疹增多加密,相互融合、成片,呈暗紅色,疹間皮膚正常。
恢復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順序開始消退,同時有米糠樣脫屑及棕素沉著。
有一定免疫力的呈輕型麻疹,癥狀輕,皮疹輕而淡,疹褪后無色素沉著、并發癥。免疫力低有嚴重繼發感染的呈重型麻疹,持續高熱,中毒癥狀重,常有并發癥如肺炎、中耳炎、喉炎、腦炎、心肌炎等。
護理診斷
體溫過高:與病毒血癥、繼發感染有關。
皮膚、黏膜完整性受損:與皮膚出疹及黏膜感染有關。
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與食欲下降、高熱消耗增多有關。
潛在并發癥:肺炎、喉炎、心肌炎等。
有傳播感染的可能與呼吸道排出病毒有關。
護理措施
一般護理:按呼吸道隔離,絕對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保持病室安靜、避光、溫濕度適宜。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通風2次/日,每次30分鐘,但要避免對流風直吹,以防受涼。給于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多飲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若體溫>40℃伴有驚厥或過去有高熱驚厥史者可適當降溫,溫水擦浴或遵醫囑服用小劑量退熱劑,減少蓋被,一般體溫退至38℃左右即可,忌酒精擦浴、冷敷,出疹期禁用激素作為退熱藥使用,以免影響皮疹出齊及體溫驟降引起末梢循環障礙。
皮膚、黏膜護理:①保持皮膚清潔,在保溫情況下,條件允許,每天用溫水擦浴更衣1次,禁用肥皂,以減少對皮膚刺激。保持床褥干燥、清潔、平整、無碎屑。蓋被輕軟,衣著寬松柔軟,防止皮膚摩擦受損,出汗后及時擦干更換衣服。腹瀉患者注意臀部清潔。②勤剪指甲,嬰幼兒可戴并指手套,防止抓傷皮膚繼發感染。若皮疹瘙癢,可涂5%碳酸氫鈉溶液或爐甘石洗劑。③觀察皮膚出疹情況,并根據出疹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如皮疹將起時,可在溫暖的房間行溫水擦浴(水溫40~45℃),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皮疹的透發;褪疹后皮膚干燥可涂擦油類或液狀石蠟滋潤皮膚,忌用激素類止癢藥。
五官護理:①眼睛護理:室內光線要柔和,燈泡用燈罩罩住,并懸掛簾幔,避免強光刺激患者的眼睛。及時清除眼部分泌物,可用生理鹽水清洗雙眼,再滴0.25%氯霉素眼液或眼膏,可加服維生素A預防干眼病。②鼻部的護理:保持鼻腔清潔、通暢,及時清除鼻痂,可以先用生理鹽水濕潤后輕輕擦涂,再涂少量石蠟。鼻塞者清理鼻腔后滴入0.5%~1%麻黃堿,3~4次/日。切勿挖鼻。③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常用生理鹽水或朵貝爾液含漱,2~3次/日。嬰幼兒可于餐后飲水,以保持口腔清潔。口唇或口角干裂者局部涂甘油或4%硼酸軟膏。④耳的護理:防止嘔吐物或淚水流入外耳道發生中耳炎。
并發癥的護理:①并發支氣管炎、肺炎護理:除按一般護理外,注意控制輸液速度,加強巡視,防止肺水腫、心衰的發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氧。②心肌損害的護理:有心肌損害者應絕對臥床休息,嚴密監測呼吸、脈搏、心率、心律、血壓的變化,必要時心電監護,檢測心肌酶譜,發現病情變化及早處理。③合并喉炎的護理:呼吸困難者宜取平臥位或頭部墊高,頸部熱敷,氧氣吸入,盡量使患者安靜,盡量減少體力消耗。霧化吸入3~4次/日,在吸入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變化。④并發消化道癥狀護理:出現腹瀉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觀察大便性質、量的變化,嚴格記錄出入水量,對腹瀉頻繁除補充水電解質,給予收斂止瀉藥物。
麻疹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癥狀有發熱、 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粘膜有科普利克斑(Koplik’s spots)及皮膚出現斑丘疹為其特征[1]。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從胎盤娩出至恢復或接近正常未孕狀態的一段時期,稱為產褥期,一般需6周[2]。本院從2008年3月至2009年5月收治3例產褥期合并麻疹的病人,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均治愈出院,效果滿意,新生兒未感染上麻疹,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例病人中,年齡22~26歲,產后2~8天發病,表現為發熱,咳嗽,流涕,眼結合膜充血,畏光,發熱后3~4天開始出疹,順序為耳后、發際、額面、頸、胸背、腹、四肢、手足。發熱消退后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2例口腔頰粘膜可見科普利克斑。其中2例伴有腹瀉,1例并發支氣管肺炎、肝功能損害、心肌損害。
2 護 理
2.1 消毒隔離
按呼吸道隔離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發癥者應延長到出疹后10天[1]。做好疫情報告。保持病室空氣新鮮,溫濕度適宜,室溫18~22℃,濕度50%~60%。每日開窗通風2~3次,每次30分鐘。電子空氣消毒器消毒2次,每次30分鐘。減少人員探視。
2.2 心理護理
產婦患了麻疹后,由于需隔離治療,母嬰分離,擔心新生兒健康等,往往有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護士應主動關心病人,進行心理安慰,耐心向病人及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使其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2.3 癥狀護理
2.3.1 高熱護理
密切監測體溫變化。高熱者應臥床休息至皮疹消退、體溫正常。指導病人多喝溫開水>3000ml/日。可使用冰袋頭部冷敷,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忌用酒精擦浴和慎用藥物降溫,以免影響透疹。熱退出汗時要及時擦干汗液,更換清潔衣物,被褥,避免受涼。
2.3.2 皮疹護理
每日觀察皮疹的部位、顏色,有無瘙癢,有無伴隨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咳嗽。觀察皮疹消退的順序,皮疹消退時常伴糠麩樣脫屑,要注意保持床單清潔,干燥,保持皮膚清潔,修剪指甲,早晚用溫水擦身。
2.3.3 五官的護理
保持眼部清潔,每日用生理鹽水棉簽清洗眼部3~4次,病室通風安靜,光線柔和。遵醫囑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每日3~4次。做好口腔護理,每天2次,晨起、餐后、睡前用溫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觀察口腔粘膜有無破損,如有潰瘍者可用西瓜霜噴劑涂于患處。
2.3.4 消化道癥狀護理 觀察皮膚彈性及溫濕度變化。觀察大便的量、顏色和性狀,有無腹痛等伴隨癥狀。注意尿量變化,防止低血容量性休克發生。保持肛周皮膚清潔,每次便后用溫水擦洗,可涂5%鞣酸軟膏保護。
2.3.5 呼吸道癥狀的護理
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鼓勵病人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必要時吸痰。可用生理鹽水10ml+鹽酸氨溴索30mg霧化吸入,稀釋痰液,促進分泌物排出。
2.4 飲食護理
給予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半流質飲食,少量多餐,鼓勵病人多飲水,以利于體內毒素的排出,改善血液循環,促進降溫和出疹。經常更換飲食品種,必要時經靜脈補充液體和營養。
2.5 產科護理
2.5.1 觀察惡露的量,顏色和氣味,檢查子宮復舊情況。保持會清潔,會陰護理2次/日,會陰有傷口時臥于健側。預防產后感染等。
2.5.2 乳房護理
保持乳房清潔,干燥,經常擦洗,及時擠出乳汁,避免患者因奶脹引起不適及影響母乳喂養。
2.6 并發癥的護理
2.6.1 并發支氣管肺炎的護理
嚴密觀察痰液的量、顏色和性狀,及時送檢痰標本。協助病人翻身、拍背、有效咳痰,保持呼吸道通暢。有胸悶、呼吸困難時取半臥位,并于氧氣吸入。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控制輸液速度,加強巡視,防止肺水腫和心衰的發生。
2.6.2 合并肝功能損害的護理
嚴密觀察皮膚,鞏膜有無黃染,尿液顏色,有無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少渣飲食,定期檢查肝功能,遵醫囑給予護肝,降酶藥物。
2.6.3 合并心肌損害的護理
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嚴密監測呼吸、心率、心律、脈搏、血壓的變化,必要時心電監護。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嚴格控制輸液量及速度,防止發生心衰。
3 體會
筆者為進一步研究護理干預對CT掃描的增強作用,選取了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CT掃描檢查患者,分別對其實施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對比分析兩種護理方法所產生的并發癥及運動性偽影的發生情況,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1年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CT掃描檢查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53例,年齡15~76歲,平均年齡32±10.5歲。檢查部位:盆腔23例,腹部18例,胸部19例,頸部21例,頭部26例,其他13例,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無心理疾病。按照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其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方面差異性不大P>0.05,可以進行對比分析。
1.2 方法
本次檢查均采用16排螺旋CT,造影液采用碘海醇(上海通用電氣藥業有限公司)。首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過敏藥物,對于有過敏史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對所有患者進行過敏試驗,實驗結果呈陰性的患者進行經脈穿刺,快速將5mg的地塞米松注射,然后與雙管高壓注射器相連接,將20ml的氯化鈉注射液(0.9%)進行注射,速度為每秒4ml。在此過程中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造影劑的劑量及注射的速度。患者在檢查后即進行調查問卷,專門人員發放和回收問卷,問卷需患者本人填寫,然后再進行綜合統計。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心悸胸悶6例,占10%,發熱14例,占23.3%,惡心嘔吐7例,占11.7%,蕁麻疹2例,占3.3%,會陰瘙癢4例,占6.7%;研究組患者心悸胸悶3例,占5%,發熱6例,占10%,惡心嘔吐1例,占1.7%,蕁麻疹0例,會陰瘙癢1例,占1.7%,兩組對比P<0.05,有顯著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如表一所示:
2.2 兩組患者運動性偽影的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發生運動性偽影8例,但均不影響診斷。對照組患者發生運動性偽影17例,12例不影響診斷,5例影響診斷,兩組對比P<0.05,有顯著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對照組患者只進行臨床常規性護理,研究組患者則采用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3.1 心理護理
CT檢查是臨床及門診常見的檢查儀器,但是仍然有很多病患及家屬對此器械不了解,并且患者對造影劑有可能產生過敏現象,同時期還要面對檢查結果,這就導致患者在檢查前的心理壓力較大,情緒變動大[1]。而患者的這種負面情緒直接影響到CT的增強掃描,從而影響診斷。這時護理人員就要多與患者進行溝通,進行換位思考,體諒病人及家屬的心情,將檢查的安全性及準確性告知患者,使其做好檢查前的準備,從而是患者在掃描檢查中情緒穩定,減少運動性偽影的發生率。
3.2 檢查前護理
了解患者的過敏史,了解其是否出現過造影劑過敏現象及嚴重腎臟器官功能不足等情況,對于這類患者,原則上是不予以增強掃描的,若不得不適用則需要特別注意患者的反映,一旦患者出現過敏癥狀即停止檢查[2]。患者在檢查前先進行碘過敏試驗,無不良反應者即可實施掃描。在增強掃描前要進行預防性用藥,對于高危因素人群可以在注射地塞米松前使用鞏受體拮抗劑西米著丁和抗組胺藥Hl受體拮抗劑撲爾敏口服,注射造影劑時要觀察患者反應,若有異象發生即刻停止,同時保留導管[3]。在檢查前要密切觀察,不可疏忽大意;同時還要做好應急準備,以防需要。
3.3 檢查中的護理
在增強掃描的過程中很多患者會產生緊張、恐懼情緒,這就會直接影響其身體反應,且在與碘過敏反應區別的時候存在一定難度,如嘔吐、心慌、頭疼等[4]。這時,護理人員在一旁與患者進行溝通,從而分散其注意力,對其身體的不適感給予安慰。同時將造影液的一些常見反應告知患者,消除其心理上的不安感。同時對于患者檢查中的進行指導,避免因不正確而引起的掃描不清楚等情況。在掃描過程中還要注意患者的留置針頭,避免刺破血管而引發造影劑外漏情況的發生[5]。
本次研究中,實施護理干預的患者臨床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未實施護理干預的患者,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患者發生運動性偽影的例數也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林梅.CT增強掃描檢查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7):56-57.
[2]鄭春燕,湯文珠,羅金玉.手術室專職訪視護士的工作流程[J].當代護士(學術版),2009(09):54-55.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兒男41例,女22例。其中58例患兒是通過血清抗體測定檢測出麻疹抗體陽性。所有患兒經臨床診斷或確診,臨床表現:發熱、咳嗽、流涕、眼結膜充血、口腔有柯氏斑及皮膚出現丘疹。單純麻疹預后良好,若患兒免疫力低下且有并發癥時可影響其預后,重型麻疹死亡率高。所有患兒確診后均予抗病毒藥物如阿糖腺苷、利巴韋林針等藥物治療,如合并感染時給予抗生素類藥物治療,根據病情應用痰熱清給予化痰、人血丙種球蛋白等。本組治愈62例,轉院1例。住院日6~8d,平均7d。
2 護理
2.1心理護理:在人們的觀念中,麻疹是一種傳染病,患兒一旦確診,家長往往會焦慮、恐懼、悲觀、自責,擔心治療效果及預后。護士在接待患兒家長過程中以和藹的態度,根據家長的文化程度及心理,解釋此病的發生、發展、治療、護理及預后,講解及時治療本病的必要性,讓他們知道堅持有計劃的正規治療,該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對家長提出的問題予以認真答復,多鼓勵、開導。
2.2消毒隔離:麻疹主要由急性期病人直接經呼吸道傳播。病毒隨飛沫到達受染者鼻部,也可經眼結合膜侵入。病毒可通過唾液、丘疹液、糞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間接接觸傳播。患兒一經確診為麻疹,即予安置隔離病房,病房空氣使用紫外線照射或空氣消毒機消毒,2次/d,每次1h。物品表面及地面用1:100“84”消毒液擦拭消毒。對被患兒接觸過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奶瓶奶嘴實行高壓消毒,患兒使用過的一次性物品集中焚燒處理。護士接觸患兒應做好自我保護性隔離,防止職業性傳播,操作時穿隔離衣、戴口罩及一次性手套,操作后及時脫去手套洗手。治療和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
2.3休息與營養:保持病室整潔、安靜、舒適,以利患兒休息。室內光線要柔和,防止強光對患者眼睛的刺激。給予水分充足、易消化、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米汁、豆漿、牛奶、稀飯、面條等,對有明顯腹脹及消化不良者可暫時只給米汁及脫脂奶。脫水、不能進食或進食過少者,應予以靜脈補液,注意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2.4病情觀察與護理;護理人員應深入病房,密切觀察體溫、脈搏、呼吸及精神神志狀態等。遇有體溫過高、躁動不安、皮疹消退后再度發熱、脈率及呼吸速率改變、呼吸困難、手足發涼及發紺等,均應及時報告醫生并給予相應的處理。出疹期應密切觀察出疹順序、分布情況及皮疹色澤等。如出現體溫過高、過低、皮膚灼熱無汗、肢端發涼;或大汗淋漓、焦躁不安甚至譫妄、抽搐,或出疹延遲、分布稀少、隱約不出、出而復隱、疹色過淡、過暗等,均反映出疹過程不順利,提示可能有并發癥,需及時檢查治療。
2.5皮膚護理:保持床褥干燥、清潔、無皺褶,益被宜輕柔,衣著應寬適,勤換內衣,切忌緊衣厚被“捂汗發疹”。要注意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及時更換濕衣物、尿布;保持患兒全身皮膚清潔,每日進行溫水擦浴1次,病情許可時每日溫水浴1次;加強臀部皮膚護理,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防止皮膚感染。出疹期宜保持皮膚溫暖潮濕或微汗為宜。麻疹時及疹退后患者常有皮膚瘙癢,應剪短指甲,防止抓傷皮膚。
2.6五官護理
2.6.1 眼:前驅期麻疹病毒所致的眼結膜炎很顯著,嚴重者可導致永久性失明,應密切觀察眼部情況,做好眼部護理,預防眼部并發癥。
2.6.2耳:當患兒有高熱、耳痛、煩躁哭鬧、鼓膜充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時,應警惕中耳炎的發生。
2.6.3鼻:病程中應隨時清除鼻腔分泌物,以保持鼻部通暢。對已形成的鼻痂需用溫水或油類滋潤后予以清除,必要時可滴入0.5%~1%麻黃素,每日3~4次。
2.6.4口腔:應做好口腔護理,每日常規用溫水徹底清洗口腔2~3次,進食后用溫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潔,黏胰濕潤。口腔黏膜潰瘍者,可給予1%~3%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干凈。
2.7對癥護理:高熱對患者不利,但體溫太低會影響發疹,因此出疹期如體溫不超過39℃,可不予處理。高熱無汗且出疹不順利者,可用溫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影響皮疹透發。患者出現頻繁嗆咳,影響進食和睡眠時可酌情給予止咳祛痰劑。對咳嗽伴氣急或呼吸困難時,需注意有無并發肺炎。患麻疹時嬰幼兒常有腹脹、消化不良及腹瀉,護理時應注意補充足夠液體。適當補充鉀鹽,如大便呈膿血狀或應用廣譜抗菌藥物至恢復期仍腹瀉頻繁者,應及時留取大便送檢,觀察是否有夾雜癥或二重感染。
2.8并發癥護理
2.8.1肺炎:監測生命體征,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出現高熱、呼吸困難時立即通知醫生。給予半坐臥位,保持患兒舒適,及時應用藥物治療。
2.8.2心功能不全:監測生命體征和心電監護,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與醫生聯系。嚴重心肌炎患兒遵醫囑給予激素治療,心衰者遵醫囑給予洋地黃制劑,心率低于100次/min或兒童心率低于80次/min時不可給藥,并通知醫生。密切觀察洋地黃中毒癥狀。
1 發熱的機理
引起發熱的原因很多,臨床上大致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兩類。感染性多見,是由各種細菌、病毒、支原體、立克次氏體等感染機體后,其病原體的代謝產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細胞而釋放熱源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熱敏神經的閾值升高,調定點上移從而興奮產熱中樞,抑制散熱中樞,使體溫升高而引起發熱[1]。因此,發熱是疾病的信號,它反映機體病變的存在和暗示病情的演變過程,是傳染病最突出的癥狀之一,臨床上可作為診斷、治療、觀察療效和預后的重要參考資料。
2 熱型
依據熱度的高低,可分低熱(37.5℃~38℃)、中等熱(38.1℃~39℃)、高熱(39.1~41℃)和過高熱(41℃以上)四種,從發熱的病理生理看,體溫每升高1℃,心率即增加7~14次/min,耗氧量增加7%,而下降1℃,可減少耗氧量6%,寒戰可使患者代謝率增加300%~400%[2],高熱可使腦皮質過度興奮,小兒體溫41℃以上可出現煩躁、高熱驚厥,高熱時消化道分泌減少,消化酶活力降低,故有食欲不振,腹脹便秘,可致嬰兒腹瀉脫水。持續發熱,可使人體防御感染的功能降低,不利于恢復健康。但有時發熱與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幼兒急疹”患兒體溫高達40℃,而一般狀態比較好。“麻疹”患兒出疹期,體溫不超過39℃可不予處理,對體溫過高超過39℃以上或有高熱驚厥史的嬰幼兒,可酌情適當退熱。實際上當疾病尚未得到有效治療時,降溫不能促進康復,強行解熱并不意味疾病已消退,效果往往不持久。相反疾病一經確診,治療奏效,則熱度不解自退,若急于強行解熱,則由于干擾了熱程,失去診斷上的參考價值,有害無益。
因此,在沒有明確診斷前或已明確診斷而正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應用何種降溫措施,對疾病的診斷及疾病的康復是極為重要的。
3 常用降溫方法
①藥物降溫:應用退熱藥,一般用于估計高熱時間不會長的,如:感冒、輸液反應、局部急性炎癥等。嬰幼兒患者劑量應偏小,以免體溫突然下降,出汗多而導致虛脫;②物理降溫:用冷濕敷或冰袋枕頭部及將冰袋置于腹股溝處,腋下等。在冷敷降溫的同時,如患兒四肢末梢循環不好,手、腳發涼并出現寒戰,應及時給予四肢末梢用熱水袋保溫,降溫時出現顫抖,要立即停止冷敷,而按醫囑給予藥物降溫;③冷鹽水灌腸:用2%冷鹽水溫度在20℃左右,嬰兒約需100~300 ml,兒童約需300~500 ml,按普通灌腸法行之,此方法常用于菌痢患兒。可起祛除腸道積滯,達通腸降溫作用;④酒精擦浴:常用于體溫上升太使,而應用降溫藥或冷敷時,不降反而上升的患兒。
4 根據病情選擇降溫措施
4.1 流行性腮腺炎及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當患兒體溫超過39℃,伴頭痛,可采取降溫措施,如:頭額部冷敷,或頭枕冷水袋、冰袋,溫水浴或酒精浴(流腦患兒皮膚出瘀點,瘀斑多者忌用溫水浴或酒精浴),對熱度較高的患兒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退熱藥。
4.2 傷寒、副傷寒 當患兒體溫稽留階段時,若不超過40℃一般不做降溫處理,因它有獨特的熱性,在病因尚未控制之前,由于細菌和內毒素的作用,即使使用各種辦法降溫,高熱也是無法控制的,還應注意在發病第三周,此乃潰瘍形成期,易造成腸穿孔、腸出血、白細胞減少等,禁止冰鹽水灌腸及腹部冷敷。
4.3 麻疹 在透疹期不宜冷敷及使用退熱和冬眠藥物,因為不利于毒素的排出,影響麻疹透出或并發肺炎,一般在38℃以上出麻疹比較順利。體溫超高熱時,可用小劑量清熱解毒藥,不可酒精擦浴冷敷。可用溫水(30℃)灌腸,當體溫突然下降至38℃以下,皮疹顏色轉暗,數量減少,疹毒容易歸心,病情有轉重的可能。因此,在采取降溫措施時,要嚴密觀察體溫變化。
4.4 中毒性菌痢 中毒性菌痢多見于2~7歲兒童,高熱見于中毒性菌痢或急性典型菌痢,因容易誘發驚厥,而且有時高熱本身是大腦受損的一個表現,故出現高熱時應及時處理[2]。可選用一般化學退熱藥(伴有休克者不用,因出汗會加重病情),溫水酒精擦浴,或低溫鹽水灌腸降溫。如病情嚴重用上速方法降溫達不到滿意的效果,則可采用亞冬眠療法,用氯丙嗪和異丙嗪進行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溫可較好地控制高熱,使體溫盡量在短時間內降至38℃左右。單純將冰袋置于頭部、腋下及腹股溝大動脈表淺處的物理降溫,患者多有強烈的冷感,若患兒有寒戰、憋氣、口唇發紺,肌肉抖動而達不到降溫目的,則表示冬眠藥量不足,應暫撤冰袋,加用冬眠合劑直至冷敷無反應為止,當體溫降至35℃~36℃時,可逐漸撤去冰袋,最后只留頭部冰袋,用以保護腦細胞。患兒皮膚細嫩,應特別注意不可直接將冰袋接觸皮膚,10~20 min觀察皮膚及更換冷敷部位一次,防止凍傷。
4.5 水痘 水痘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出疹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嬰幼兒和兒童,特點是皮膚和黏膜相繼出現斑丘疹、水皰疹和結痂。常見的癥狀是發熱,多為低度和中度發熱,重癥可見高熱。降溫措施首先要讓孩子多飲水,這樣既可以排毒,又有助于降溫。如果體溫在38℃以下,不必用退熱劑。如果患兒持續高熱,可用小劑量退熱劑,最好應用撲熱息痛。近年有報道,水痘患兒應用阿司匹林,有增加瑞氏綜合征[3]的發病趨勢,所以應該慎重使用。另外,對水痘患兒不宜采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等物理方法降溫,以免造成皮膚損傷,引起皮膚感染。
5 護理措施
首先要明確護理診斷,根據護理診斷,施以正確的護理措施,并且取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
5.1 做好一般護理工作 讓患兒臥床休息,保持室內環境安靜,溫度適中,通風良好;嬰幼兒高熱時,不可包裹過緊,以免影響散熱;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汗腺阻塞可用溫水擦浴,保持衣物干燥,并保證充足水分攝入,飲食易消化食物或半流質,同時加強口腔護理。
5.2 觀察病情 ①定期測體溫,觀察熱型。一般每4 h測1次,如系高熱、高熱驚厥趨勢或其他特殊情況時,須1~2 h測量1次,進行退熱處理在1 h后應測體溫;②應注意有無新的癥狀、體征出現,如神志改變、皮疹、嘔吐、腹瀉等。尤其對診斷不明者更應密切觀察;③給予退熱處理后,再觀察有無體溫驟降、大量出汗、軟弱無力等現象,若有以上虛脫現象,應給予保暖、飲熱水,重者補液;④供給液體及營養,發熱患兒多食欲低下、多汗、熱量消耗多而攝入不足,應注意給患兒多喝溫開水、飲料或富含水分的食物如稀飯等,必要時輸液[4]。
綜上所訴:小兒發熱,只是各種各樣疾病的一個表現,無熱,不一定無病,熱退也不等于疾病痊愈,關鍵在于對原發病的治療。因此,充分認識傳染病的發熱機制,做通患兒家長的工作,告知正確降溫措施的采用對疾病治愈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馮天行.小兒發熱的中西醫病因及治療.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