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題西林壁教案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在情境中激發興趣
差不多每個老師都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并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興趣不如去激發興趣。心里學家詹姆士也曾用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甚至可以增強三到四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與策劃者,要依據教學目標多創設一些情境,讓我們的教材鮮活起來,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樂知者”。我在教學古詩《題西林壁》時,并沒有直接出示題目,而是在黑板上寫下幾個奇怪的字:“嶺 峰 遠 近 高 低”。讓學生去猜可以用哪句詩句去形容,學生從疑惑到討論,最后得出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猜到的同學興奮不已,沒猜到的同學感覺就差一點點,積極性也高漲起來。我又在黑板上畫一座霧蒙蒙的山,將這幾個字圍起來,繼續問:“為什么會看到這樣的景象?”學生馬上就能接上下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此時在出示課題學習。在這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境下,學生從背誦、理解到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都能主動地去完成并達到教學目標。當然我們也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使課堂生動活潑起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決定了一節課的好壞。
二、在閱讀中升華情感
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精選出來優秀的詩歌,精美雋永的小品文,讀起來韻味十足,內容與思想讓人百讀不厭。語文課堂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充分利用課堂的閱讀時間升華情感。依據課文的思想內容采用適合的閱讀方法:
1.讓學生抓住重點句段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兼顧全體,通過齊讀、默讀、分段讀,讓每個學生都能通過朗讀深化感悟。
3.帶著感彩去讀。如:悲壯的,抒情的,高興的……
無論哪種閱讀方法,都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浮現畫面,讓他們的每一次閱讀都有所觸動。學生通過閱讀可以豐富語言,可以間接地看到許多平時生活中未曾見到的事物,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得到了升華。學會閱讀體會情感,也是我們以后學習的重要保障。
三、在疑問中拓展思維
老師問學生答的課堂教學模式,早已不在適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傳統添鴨式的灌輸方法更是被新的教學理念所取代。現在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也是一種思維活動,學生的思維空間拓展開了,也就有了許多疑問,如《凡卡》這課,學生學完以后,還想知道:凡卡這么窮,應該沒上過學,為什么會寫信呢?信的簽名怎么是伊凡.茹科夫?為什么沒有人幫助他?顯然這是因為學生對沙俄統制時期的歷史文化還不了解,如果學生沒有去用心思索,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學貴有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學生心存疑問,思維就能靈動起來。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早就告訴過我們:“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讓學生的思維生成雙翼,師生在課堂上共同解惑答疑,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策略。
教師只考慮書本知識設計教案,以書教書,教師在課堂上仍舊是占有“統治”地位,整節課滔滔不絕只顧講授書本上的知識,四十五分鐘恨不得把它用足,全然不想學生感受,一節課下來,教師累得大汗淋漓,學生就像霧里看花,全然收不到效果,令人不禁感嘆。
二、穿新鞋走老路
“情境――問題――探究――應用”是新課程理念下提倡的教學設計的一種新模式,有的課堂之流于形式,穿新鞋走老路,如蜻蜓點水般,達不到目的,如一說課堂中要確定學生主體地位,于是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把小組合作引入進來,當教師提出問題,一聲令下“小組討論”,只見學生三五成群,滿教室是嗡嗡的聲音,小組中每個人都在說話,誰也聽不清別人講的什么。匯報時一張口就是我認為怎樣怎樣,只是關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小組的,收不到我們想達到的效果。只是表面流于形式,追逐課堂氣氛,結果可想而知。
三、分數壓死人
當前依然存在只看分數,評學生,評教師,有的學校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片面地只以分評人,分數高的意味著老師是好老師,學生是好學生,這就迫使教師、學生向分數看齊,迫使教師的課堂設計以教為核心,學生只能是填鴨似的接受,出現滿堂灌的現象,那么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效果等等從何談起,顯然這樣容易踏入應試教育的泥潭。
立足教學設計的發展,新理念下的數學課程設計應運而生。新理念下的數學課程設計更多強調圍繞學生的“學”而設計,通過創設恰當的情境,讓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建構,讓學生進行再創造。以此可看出教學不再是一味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學生無條件接受,而是轉化為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師生的共同努力和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合作、探索、體驗,獲得理解性的掌握和全面性的發展。我僅就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如何確定學生的地位談談幾點想法:
1.課堂主人定位。新型教師能夠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聯系實際正_設計教案,使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課堂中來,調動學生積極性,正如皮亞杰說過“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努力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并用種種方法來刺激學生的欲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形式接受新知識,在教學中教師不僅是課堂組織者、設計者,也是課堂參與者,不僅是學生的向導,也是學生的合作伙伴,這樣一節課中,當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有可能不斷被學生打斷,反過來學生提出問題難住老師,教師發現在數學課中,自己的作用越來越小,自己說話的時間越來越少的時候,你離新型教師的距離就不遠了。
2.課堂設計新時尚。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情境創設中,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從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引導學生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如我在教學《從不同方向看》時,首先引用了學生熟悉的蘇軾的詩《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此讓學生體會同一事物從不同方向觀察會得到不同效果。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和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激發了學生求知的熱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豐富的問題情境。將實際問題數學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已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鼓勵學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問題,將問題數學化建立一定的模型。如我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圓是一種生活中最常見的平面圖形,也是最簡單的曲線圖形 。在教學中充分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圓形的物體,并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使學生認識圓的形狀,掌握圓的畫法及圓各部分的名稱、特征。學生獲取知識興趣濃厚,積極主動。在課的開始,通過屏幕顯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圓,如鐘面、車輪、硬幣等,接著又讓學生舉例說出生活中圓形的物體。課的結尾讓學生討論車輪為什么要制成圓的,并出示小猴坐車的幾個形象動畫,使學生具體感知數學應用的廣泛。在教學中教師充當“導演”出示問題,學生思索、探究,從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接著,學以致用是目的。在學了新知識之后,一般情況下是進行練習達到鞏固的目標,在這個時候練習由基礎題到拓展題。課堂上教師在安排習題時注意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讓每一個學生都投入到學習中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受到挑戰,收到預期效果。
最后,學生從知識情感等方面談收獲。“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回顧內容,讓學生自己談體會,借學生的嘴小結本節課內容,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古詩很講究意境及其韻味。因此,我把古詩教學著眼點放在創設情景上,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真切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感。多媒體能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同一界面,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我們可以按詩歌的內容、主題來確定各種不同的情感基調,運用多媒體設計不同的界面以適應不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感受中國古文化的魅力。教學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以淡化的鸛雀樓為底圖,詩句設置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隸書字體,配以雄渾的古琴樂曲,營造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豪放、曠達、磅礴的氣勢,對理解詩意起了很好的鋪墊作用。而教學杜甫的《絕句》時,為體現“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則可以色彩明麗的春景圖為背景,配以輕快活潑的琵琶樂,將學生帶入生機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對不同的古詩,選用不同字體,能夠有助于表現不同的意境美:如黑體的方正沉穩、隸書的凝重端莊、草書的狂放不羈、行楷的活潑靈動、魏碑的古樸淳厚……營造出或悠遠綿長的意境(如《山行》《楓橋夜泊》)、或悲涼凄慘的情境(如《蠶婦》《陶者》)、或憤懣激昂的氛圍(如《雜詩》《示兒》)……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古詩的學習自然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二、抓住要點,提供感知,讓學生領悟詩詞之美
古詩的語言凝練、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藝術性,處處閃耀著美的情趣。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我們唯恐學生不能理解詩意,于是反復解說,還讓學生解釋背誦詩意,這樣的結果只會使學生害怕、討厭古詩,更不用說體味詩的美感了。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就足夠,不一定需要繁復冗長的講說。”
多媒體輔助教學幫我們解決了這一難題。比如教學蘇軾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從字面上解釋是:廬山從正面看是雄偉奇特的峻嶺,從側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無論是遠看、近看、高處看、低處看,廬山的模樣都是不同的。盡管學生對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憑有限的經驗難以想象這種景象,也很難體會詩人的情懷,理解詩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體逐一出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遠景圖、近景圖、高空俯視圖、山腳仰視圖,學生不僅領略了廬山千變萬化的美景,更是領悟了“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義。然后我啟發學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廬山中,能看到廬山千變萬化的姿態嗎?這是為什么呢?多媒體演示:詩人漸漸走近廬山;詩人邊登廬山,邊環顧左右,卻只看到山石叢林,不由慨嘆“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接著開展討論:怎么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從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
三、優化朗讀,培養語感,讓學生表達詩詞之美
學生喜歡古詩,因為它短小精悍,讀起來瑯瑯上口。有的學生上學前就能背誦很多古詩,但背起來往往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在古詩教學中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語感是古詩教學的重點。
同樣的一首古詩,有的教師能讀出感情,引起學生共鳴,而有的教師平鋪直敘,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響,范讀教學不盡人意。運用多媒體教學,播放錄制好的由專業人員朗讀的古詩朗讀錄音,效果會更好。由于專業人員能夠很好地把握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用標準的普通話,抑揚頓挫的聲調,準確、傳神地傳達出古詩的感情基調,無論是快樂明朗的,還是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