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船體放樣實訓總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當前,我國經濟正面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技能人才的緊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和技術改革的瓶頸。中職學校作為培養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培養高素質的中職生,使之“就業既能上崗”,是每一位職教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任務。
一、一體化教學模式內涵
傳統的中職教育教學模式是將教學分為理論教學與實習教學兩部分,二者在教學上自成體系、互不干涉,因此往往會出現理論知識與實習技能相脫節現象,造成重復教學和教學資源浪費。
一體化教學模式是基于能力為本位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它是在“實用為主、夠用為度”原則下,以學生技能提升為核心,打破傳統的課程體系,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將專業課和實習教學重新整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一體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構建多元化、實用型課程體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構建一體化教學模式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第一,要以提升中職生職業能力為核心進行教學設計,包括確定培養目標、進行課程開發、制定教學計劃等;第二,要以中職生能力培養為核心組織教學過程,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結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采取靈活的組織形式,綜合開發學生職業能力。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筆者所在的北方工業學校于2005年開始,對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并于當年在焊接專業試行,此后逐步向其他骨干專業推開。六年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表現為:突出了技能訓練的主導地位;促進了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的有機結合;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我校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主要做法是:
1.課程開發實用化
針對統編教材的不足,如內容陳舊、修訂不及時、過于強調系統與完整、缺乏針對性等,在基礎課以“夠用”為度、專業課以“適用”為準、實踐課以“實用”為本的原則下,我們多渠道開發校本教材,使課程內容設置貼近社會、貼近企業、貼近崗位實際。例如,在文化課方面,把《物理》教學內容分散在《工程力學》和《電工基礎》課中講授,《計算機繪圖》結合《機械制圖》講授;在專業課方面,將《電工與工業電子學》和《焊接電工》進行整合,把滿足崗位需求的部分編成一本新書《焊接電工基礎知識》,把《熔焊原理》、《焊接方法》、《金屬材料焊接》、《焊接結構》、《焊接檢驗》整合成《焊接理論基礎》(上、下冊),把各種焊接實訓方法融合成一本書《實用焊接技術》。整合后,技能課和理論課的比例由原來3∶7變為1∶1,如工業設備安裝、機械加工技術專業,每學期理論教學9周,專業技能實訓9周,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技能操作訓練。
2.培訓方法靈活化
實行一體化教學模式必須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要改變過去那種“滿堂灌”、“填鴨式”的陳舊方式,廣泛采用模擬教學、案例教學、演示教學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采用模擬教學法。包括毛筆蘸墨水模擬運條、焊鉗夾毛筆模擬運條等。有些教師認為提高焊接技能必須用焊條“堆”,一個好焊工就是用焊條“堆”出來的。實則不然,學生基本功不扎實、盲目焊接,本來一根焊條能達到的效果可能三根焊條也達不到,因此在焊接實習時,我們著力增加了模擬操作并力求形式多樣化。
(2)采用演示教學法。教師根據知識的難易情況和學生的學習程度,可以先講理論,輔以實踐操作;也可以從實踐開始,先有感性認識,再從理論上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還可以在實際操作中,就現場遇到的問題從理論上輔導、解決。不管采取哪種方法,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調動其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以手弧焊立對接焊為例,在焊接前要教給學生根據焊接材料、焊接尺寸、焊接位置甚至焊接環境,合理選擇最佳工藝參數方法;焊件在裝配與定位時要采用減小焊后變形的措施(如,反變形法要采用多大的變形量等),在焊接過程中要采用什么樣的操作手法(如采用滅弧法操作時,挑動的是手腕,而非手臂)等。
(3)采用討論教學法。比如在學習立對接焊教學模塊時,將學生分成小組,分組討論研究制定焊接工藝參數,再根據工藝參數完成本組的焊件制作;教師根據焊件質量評價工藝參數,給予合理化建議;各小組再根據教師評價改進焊接工藝。這種學習、應用、檢驗、再學習的教學方法有效促進了學生技能水平提高。
3.培訓方向崗位化
對中職學校而言,要大力加強工學結合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為有效對接崗位需求,我校采用了“寬基礎、窄培訓”模式。在“寬基礎”階段(通常為一年半左右),主要進行扎實而全面的基礎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培養,要求學生不但要牢固掌握本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掌握1-3種相關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比如:焊接專業的學生不但要精于焊接,還要懂鉚工的識圖和放樣;鉚工專業的學生不但要有鉚工專長,還要懂電焊和氣割。這樣兩個單一工種就變成了適應企業需求的鉚焊復合型工種。在“窄培訓”階段(通常為半年),就是培養學生的拿手專長,在“寬基礎”層面上,根據用人單位崗位實際在某一方面予以強化。
如工業設備安裝專業學生,如果定向為造船企業,就講授《船舶概論》、《船體識圖》、《船體安裝工藝》等課程并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如果定向為化工安裝企業,就講授《鋼結構識圖》、《鋼結構制作工藝》、《鋼結構施工規范》等課程并開展相關技能培訓。對學校而言,“窄培訓”克服了教學的盲目性、封閉性,做到了有的放矢;對學生而言,“寬基礎”能保證其有較寬的擇業范圍,能順利轉崗、有后勁,“窄培訓”能幫助其完成校企“零對接”;對企業而言,得到了符合要求的、技能達標的合格員工,由此實現了校、企、學生三方共贏。
4.校園文化企業化
有針對性地導入企業文化理念是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關鍵。要結合學校培養目標和專業設置,有針對性地導入成功企業的文化理念,使每一處景觀、標語、標志,包括每個教室、實訓基地,都成為有特定意義的文化載體,發展潛在的育人功能。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可謂煞費苦心:打造“企業”空間,把實訓教室布置成企業的“車間”,按照車間標準懸掛安全標語、生產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規程。實行“企業”管理,學生按要求統一著工作服、工具包,憑胸卡進“車間”;嚴明時間和紀律觀念,不得遲到早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和操作流程上崗。形成“職業”氛圍,學校走廊懸掛和張貼“全國十大勞動模范”、“ 全國十大能工巧匠”等,大力宣傳“勞動改變命運,技能創造幸福”、“不管藍領白領,成功要靠本領”的理念; 在班級布置中,包括墻面布置、墻報等突顯職教特色、專業特色;將聯合辦學企業名稱給班級冠名,如“滬東班”(去上海滬東中華造船集團)、“寶冶班”(去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外高橋班(去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大連STX班”(去韓國STX大連造船集團)、“熔盛班”(去江蘇熔盛重工集團)等,使學生感受到濃烈的職業氛圍,產生職業認同感,幫助其順利就業。
六年來,我校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很多,參與課堂活動的人數大大增加,操作技能水平明顯提高。應該說,一體化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方面是最科學也是最經濟的,也正因如此,它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要受到師資隊伍、實訓設備等諸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中職學校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是一個牽涉面廣、工作量大、較為復雜的工程,需要廣大中職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和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