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吉林水利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麗水市位于浙江西南浙閩結合部。市境介于北緯27°25′-28°57′和東經118°41′-120°26′之間。
地形地貌: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部以中山為主,間有低山、丘陵和山間谷地;東北部以低山為主,間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積17298平方千米。
氣候:麗水市地處中亞熱帶,季風影響顯著,總的特點是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別和山脈,海洋、地勢的不同影響,形成的山地氣候與地帶性氣候特征明顯不同生物論文,主要表現為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在光、溫、水等方面重新組合造成全市氣候具有較明顯的水平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年平均氣溫17.℃-19.℃,年均降水量1300mm-1500mm。
土壤:種類多,主要有黃壤、紅壤、巖性土、潮土和水稻土。黃壤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上,地表植被好,土層層深厚,有機質積累量大,分解慢論文格式模板。紅壤廣泛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土體紅色和黃紅色為酸性土。巖性土零星分布在盆地低山上,這些土壤含礦物質養分較高,堿性或中性反應。潮土分布在河畔及溪流谷口洪積扇上,這些土壤質地疏松,砂粒含量多。
由于上述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特點,決定了野生植物的多樣性、復雜性。也就決定了豐富的野生園林植物種類。
1調查方法:
1.1調查地點的選擇:以森林覆蓋率高、植物種類豐富、受人類影響小的地方為調查地點。主要有松陽的箬寮原始林、遂昌九龍山、龍泉鳳陽山等。
1.2調查的范圍:包括野生狀態下園林植物資源,也附帶調查民間種植的園林植物資源。
1.3調查的內容:野生植物的園林觀賞特征,包括形態、花、果、葉、香味等。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豐富的野生園林植物資源
麗水市素有浙南林海之稱,森林覆蓋率為79.1%,物種資源豐富。下屬的慶元縣是中國生態第一縣,其他縣也名列前茅。據統計:已知種子植物、苔蘚植物和大型真菌38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165科,852屬,2556種;苔蘚植物58科生物論文,132屬,295種;蕨類植物41科,88屬,325種。初步調查統計,有一定觀賞價值,可供園林建設利用的各種木本、草本、藤本植物有371種之多,其中木本植物占60%以上。它們主要集中在木蘭科(Magnoliaceae)、樟科(Lauraceae)、薔薇科(Rosaceae)、殼斗科(Fagaceae)、桑科(Moraceae)、榆科(Ulmaceae)、豆科(Leguminosae)、蕓香科(Rutaceae)、大戟科(Euphorbj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蘭科(Orchidaceae)、山茶科(Camelli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杜鵑花科(Ericaceae)、茜草科(Rubiaceae)、木犀科(Oleaceae)、禾本科(Gramineae)、胡桃科(Juglandaceae)、衛矛科(Celastraceae)、槭樹科(Aceraceae)、漆樹科(Anacardi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
按各種野生園林植物的觀賞特征分類,初步統計如下:以觀花為主的有130種,占總種數(371種,包括同一種植物觀賞重復的給予重復統計,后同)的35%,以木蘭科、杜鵑花科、虎耳草科、蘭科等植物較集中。以觀樹形為主的有53種,占總種數14%,以樟科、木蘭科、殼斗科、冬青科較多。以觀葉(包括色葉)為主,兼觀花、果的有96種,占總種數25%,以槭樹科、漆樹科、杜英科(Elaeocarpaceae)較多。以觀果為主,兼觀花的植物有81種,占總種數21.8%,以冬青科、紫金牛科(Myrsinaceae)、蕓香科等植物較多。攀緣植物46種,占總種數12%,以葡萄科(Vitaceae)、豆科、木通科(Lardizabalaceae)較多論文格式模板。地被植物51種生物論文,占總種數14%,以鳶尾科(Iridaceae)、石蒜科(Amaryllidaceae)、唇形科(Lamiaceae)、石竹科(Caryophyllaceae)較多。
2.2野生園林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價值高
麗水豐富的野生園林植物中有很多具有較高的園林觀賞特征值得大力推廣開發利用,見下表:
表一具有較高開發價值的野生植物
樹 種
植物分類
特 征
園林應用
亮葉臘梅
Chimonanthus Nitens
臘梅科 、蠟梅屬
常綠灌木,秋季開花,花青白繁多
用于假山或花叢背景樹
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rsi
樟科、楠木屬
常綠喬木 樹干通直
行道樹、庭蔭樹
鐘萼木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鐘萼木科、鐘萼木屬
落葉大喬木 總狀序頂生蒴果大
孤植樹、園景樹、觀花觀果
厚樸 Magnolia
of ficinalis rehd et wils
木蘭科 、木蘭屬
落葉喬木 花大而美
孤植樹、風景林、行道樹
白蘭花
Michelia alba DC
木蘭科、含笑屬
落葉小喬木一年開花三次有濃香
觀花植物 從植 列植 盆栽
深山含笑
Michelia maudiae
木蘭科、含笑屬
常綠喬木 花大白色有芳香
孤植樹園景樹行道樹觀花樹
香果樹
Emmenopoterys henryi
茜草科、香果樹屬
落葉喬木 樹干通直 樹形優美
花白色
孤植樹、庭蔭樹、觀花植物
大葉冬青
I.latifolia .Thumb
冬青科、冬青屬
常綠喬木 果密集 深紅色 經冬不落
觀果植物、孤植叢植列植
拐棗
Hovenia acerba Lindl
鼠李科、枳木具屬
落葉喬木 果梗肉質肥大扭曲 紅褐色
觀果植物、孤植叢植列植
細柄蕈樹
Altingia.gracilipes Hemsl
金縷梅科、蕈樹屬
常綠喬木 樹體高大 枝葉茂密
樹冠龐大
行道樹園景樹庭蔭樹
小葉蟻母樹 Distylium
buxifolium(Hance)Merr
金縷梅科、蟻母樹屬
常綠灌木 葉似雀舌黃楊
樹體扁球形
列植群植配置于喬木林下或作地被植物
披針葉茴香
IlliciumlanceolafumA.L.Smith
木蘭科、八角屬
常綠小喬木 樹形優美極耐陰
花與果美麗奇特 有香氣
觀果樹 配置于樹林景觀的中層 孤植 群植
百日青
Podocarpus neriifolious D.Don
羅漢松科 羅漢松屬
常綠喬木 樹型高大 樹形優美
孤植樹 風景林 庭蔭樹
茵芋
Skimmia reevesiana
蕓香科、茵芋屬
常綠灌木 花白色 極芳香
秋冬滿樹紅果
配置于林緣 草坪邊緣 群植
樂東擬單性木蘭
Parakmera Lafungensi
木蘭科、木蘭屬
常綠喬木枝葉茂密樹體高大
花潔白芳香
庭蔭樹 孤植樹 行道樹
三裂葉蛇葡萄
A.delavayana
葡萄科 葡萄屬
藤本植物 果白色,醒目美觀
柵欄、矮墻 、點綴假山、 地被
南蛇藤
CelastrUSorbic
1.基本情況
永舒榆灌區位于吉林省中部,吉林市東北部,屬第二松花江流域,是吉林省唯一的無壩自流引水大型灌區,設計灌溉面積36.14萬畝,總控制面積407km2。灌區跨吉林市的龍潭區烏拉街、大口欽、舒蘭市溪河、白旗、亮甲山、法特、榆樹市的大坡等七個鄉鎮和一個國營農場。區域內有第二松花江穿過,水量充沛,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溫和,具有發展水田得天獨厚的優勢。永舒榆灌區是全國402座大型灌區之一,是吉林省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2.存在問題
永舒榆灌區建設歷史悠久,始建于時期,先后經歷了初建、興建、電灌、續建等四個階段性建設,由于灌區階段性建設的歷史原因,致使灌區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是管理設施簡陋,主要建筑物年久失修,渠道破損、嚴重滲漏,灌溉水量損失較大,嚴重影響灌區正常運行,且浪費大量水資源,灌區效益得不到發揮。為實現“合理灌溉,保證排水,節約用水,增產增收”的發展目標,對灌區進行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技術改造十分必要。
3.項目建設實施
從1999年開始,永舒榆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到2010年,累計完成渠道襯砌97.722千米,整修干、支渠50.9千米,新建、擴建、改建、維修渠系建筑物504座,累計完成投資19000萬元。
4.效益分析(從1999—2010年)
4.1投資費用
4.1.1工程投資(從1999—2010年)
工程累計總投資19000萬元,其中建筑工程14364.87萬元,機電設備及安裝工程309.27萬元,金屬結構設備及安裝工程84.62萬元,臨時工程748.37萬元,工程建設其他費用1729.57萬元,基本預備費1763.30萬元。
4.1.2流動資金
1999—2010年,永舒榆灌區實際發生流動資金為66萬元。
4.1.3運行費用
1999—2010年,永舒榆灌區實際發生運行費660萬元
4.2經濟效益計算
該工程實施后,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主要有灌溉增產效益和節水效益,環境效益主要是增加濕地面積,社會效益主要是項目帶動區域內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進一步穩定,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1灌溉增產效益
本灌區主要種植作物為水稻。水稻的價格采用2.3元/kg。
a.旱改水效益
該工程運行后,可增加旱改水面積4.2萬畝,平均每年可增加效益4473萬元,(考慮水利工程措施按40%計取,平均每年為1789.2萬元)。
b.荒改水效益
該工程運行后,可增加荒改水面積3.24萬畝,平均每年可增加效益 4843.8萬元,(考慮水利工程分攤系數按50%計取,平均每年為2421.9萬元)。
c. 中低產田改造效益
該工程運行后,將改造中低產田18.51萬畝,平均每年增加效益為:14900.55萬元,(考慮水利工程分攤系數按30%計取,平均每年為5215.19萬元)。
灌溉效益為:9426萬元
4.2.2節水效益
每年可節水5861萬m3,該水量可開發水田7.44萬畝,平均每年可增加效益 7923.60萬元,工程分攤按30%計取,每年效益為2377.08萬元。
以上各項效益列于表1:
4.3國民經濟評價指標結論
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12.62%;
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2.20;
到2010年項目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2.42億元。
永舒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項目的實施,使干渠襯砌達到40.277km,干渠襯砌率71.04%,支渠襯砌達到56.267km,支渠襯砌率65.13%,分干護岸0.7km,干渠護岸7km,引渠護岸0.3 km,渠系建筑物達到504座,其中完好367座,配套率87.35%,完好率為72.82%。實現改造中低產田18.51萬畝,旱改水4.2萬畝,新增荒改水面積3.24萬畝,灌區的有效灌溉面積將達到31.48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6,水分生產率0.72kg/m3,提高了渠系灌溉水的利用率,節約水量5861萬m3,增收7924萬元。增產水稻9215噸,直接經濟效益2.42億元。把從前的舊灌區改造成現代化的可以高效用水的新型灌區,實現了水土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5.結論
永舒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實現了區域內的水土資源優化配置,實現了農業兩大基礎要素的優化調控,推動了區域農業快速發展。通過采取節水措施,減少灌區的無效用水,提高了灌溉效率,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把從前的舊灌區改造成現代化的可以高效用水的新型灌區。對灌區實行按方收費的水費收繳制度提供了保障,加快了水利基礎產業建設步伐,為今后水利工程的興建和開發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且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趙偉,俞雙恩,王學秀.皂河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效益分析[J].水利經濟,2005,23(2):37.
[2]李厚峰;寶雞峽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項目效益分析;第三屆黃河國際論文集;402—407
主管單位:國家教育部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吉林省長春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1-5888
國內刊號:22-1343/P
郵發代號:12-22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56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是集通信、遙測和 計算 機等先進技術于一體,用來實現水文數據自動采集、傳輸、處理和預報的 現代 化自動實時數據采集處理系統。我國洪水災害頻繁,給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為提高水文預報的精度、增加洪水有效預見期、及時準確地為防汛和水利水電調度提供 科學 的依據,對充分發揮水利水電工程的防洪減災作用,合理開發水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常用通信方式
(一)短波通信
短波是指波長在10~100m,頻率在3~30mhz的無線電波。短波通信包括通過電離層反射的天波傳播模式和沿地面傳播的地波模式2種傳輸模式。其中地波傳播模式中的地波信號隨著傳輸距離增長衰減很快,只適合通信距離短,中間障礙物少的地形。而水情自動測報系統一般位于多山或需要長距離通信的地區,因此一般選擇天波模式。
采用短波方式的典型系統有甘肅碧口水電廠水情自測報系統和廣西麻石水電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這2個系統由于流域地形復雜,如果采用超短波則需要建設多級中繼,投資成本加大,維護困難,因此選擇了短波與超短波混合組網方式。碧口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規模為1:8,其中6個遙測站為短波組網。麻石水電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規模為1:16,其中只有壩上和壩下采用有線方式傳輸信號,其余均為短波方式傳輸信號。
(二)超短波通信
超短波是指波長在1~10m,頻率30~300mhz的無線電波。超短波通信方式是在水情自動測報系統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通信方式,因為其技術成熟、故障處理簡單、運行成本低,在對系統進行通信方式選擇時備受重視。
采用超短波方式的典型系統,如新疆伊犁恰甫其海水庫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規模為15:2:2,對六角尖中繼的依賴性很大,六角尖站承擔系統內鳳陽山中繼和其他測站的信號轉發功能,如果出現故障,則在中心站將無法收到任何測站數據。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考慮采用雙中繼、熱備用或冷備用等方式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采用超短波方式,這種通信方式在流域面積不大、流域地形較好的地區是一種比較有優勢的組網方式。
(三)有線通信
目前采用有線通信方式組網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基本上是利用電信部門提供的公用電話網(pstn)。
采用有線方式的典型的系統如浙江珊溪水利樞紐和三峽水利樞紐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珊溪系統組網規模為12:3(12個遙測站、3個中心站),系統中心站與測站之間采用星形結構,可使遙測站單獨出現故障時不會影響其他測站通信。3個中心站之間采用鏈接形式,保證所有中心站內數據的唯一性。三峽水利樞紐水情自動測報共81個遙測站,其中56個遙測站選用pstn作為系統主要通信方式,實現pstn/inmarsat雙信道。平時正常工作采用pstn方式傳輸數據,在pstn無法傳遞數據時,測站自動啟動海事衛星(inmarsat)實現數據傳輸。
(四)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廣泛使用在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的一種通信方式,頻率范圍在300~300ghz。衛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衛星作為中繼站轉發或反射無線電波,在2個或多個地面站之間進行的通信。目前運用在水情自動測報系統中的衛星主要inmarsat、vsat衛星系統和我國自行研制的北斗通信衛星。衛星通信最理想的工作頻率在4/6ghz波段附近,該頻段帶寬較大,工作頻率較高,天線尺寸也較小,有利于成熟的微波中繼通信技術。
1.vsat衛星系統。vsat衛星通信技術是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我國主要是采用亞洲2號通信衛星收集水情信息。
在我國使用vsat通信方式的系統并不多,典型系統如廣西柳州市水情測報系統和西藏尼洋河水情測報系統,其中柳州市水情測報系統為混合組網,系統規模為2:10:62(2個中心站、5個衛星中繼站、5個超短波中繼站、32個衛星遙測站、30個超短波遙測站);西藏尼洋河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規模為3:9(3個中心站、9個衛星遙測站),中心站采用 計算 機局域網方式聯網。
2.海事衛星。海事衛星(inmarsat)屬于全球性系統,建設初期主要服務目的是海事遇難救險。隨著inmarsat—c投入使用后,水利部門也開始逐步采用該衛星提供的服務。inmarsat—c系統由4顆工作衛星和7顆備用衛星組成,可靠性非常高。
目前許多已建的或將建的系統基本上采用inmarsat—c衛星。典型的系統如貴州烏江流域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和吉林云峰水電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其中貴州烏江流域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共有49個衛星遙測站,4個中心站,中心站之間采用vsat衛星組成局域網。云峰水電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規模為1:12(1個中心站、12個遙測站)。
3.北斗衛星通信。北斗衛星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自主經營專為我國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由2顆工作衛星和1顆備用衛星組成,屬于區域性系統,2002年1月開始運行。
利用該衛星的典型系統有陜南水利雨量監測速報系統和重慶江口水情測報系統。其中陜南水利雨量監測速報系統包括67個雨量站、14個中心站,特點是采用并行工作體制,將雨量數據同時發往14個中心站進行處理,減少中間環節,充分利用系統資源。重慶江口水情測報系統由17個雨量站、6個水位站和1個中心站組成。
(五)移動通信
1.短信息方式(sms)。短信息業務是gsm系統為用戶提供的一種使用手機或gsm模塊接收和發送文本消息的服務。每條短信息最多包含160字母或70個漢字。
使用該方式的典型系統如浙江省防汛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和江西萬安水電廠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其中浙江省水利廳在全省建立上百個基于gms短消息的水情遙測站,通過gms 網絡 建成全省統一的防汛水情自動測報系統。江西萬安水電廠在條件合適的位置建立gms短消息遙測站,規模不大,但是具有一定的 參考 價值,因為該系統集超短波、衛星和gms短消息為一體進行混合組網,系統規模較大(1:4:55)。
2.gprs方式。gprs是gsm系統網絡中以分組技術為基礎的傳輸系統,它能為用戶提供高達160kbit/s的數據速率,目前基于gprs的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并不多,但是應用前景比較好。
使用該系統的典型系統有廈門市水文自動測報系統和廣州市三防遙測系統。其中廈門市水文自動測報系統由1個中心站、3個水位雨量站、2個水位站、18個雨量站組成,采用自報和中心站召測2種工作方式。廣州市三防遙測系統控制全廣州7435km范圍內的水文遙測任務,采用gprs方式實時傳輸水情信息。
二、結語
綜上所述,水情自動測報系統可用的通信方式較多,每一種通信方式各有其優缺點,在工程實際運用時,應充分利用各通信方式的優勢,揚長避短。同時,可根據需要設置短波通信作為關鍵水文站點的備用應急通信手段。對于中小型系統,可根據流域特點、地形條件,對上述各種通信方式進行綜合比較后選擇確定。
參考 文獻
磨盤山水庫始建于 2003年,總庫容量5.23×l0s m3水庫洪水預報對于指導防汛減災及水庫科學調度是不可缺少的項 目,文章擬在對流域的徑流產生、徑流形成過程、洪峰演進機理等分析的基礎上,對該流域洪水作業預報方法和經驗體會做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1 自然地理概況
拉林河是松花江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于長白山脈張廣才嶺的白石砬子山,流域面積19 200 km2,是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省際界河,其中屬于黑龍江省的流域面積為10 600 km2,河源海拔高程1 698 m。
該流域東南高、西北低,是黑龍江省的主要暴雨中心之一。流域內山高林密,多生長楊、樺、榆等闊葉林,土層較薄。流域呈圓形狀,河谷多呈 V或 U型窄深河谷 ,匯流歷時短,水位暴漲暴落,屬典型的山溪性河流。
磨盤山水庫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 ,在五常市沙河子鎮磨盤山村東南2 km處,地理位置 E127。42 、N44~24 。控制流域面積115t 。至河口343 km,至下游五常水文站106 km。水庫上游高山峻嶺 ,森林茂盛,主要河流有拉林河、大沙河、三岔河、大石頭河、黃泥河等。水庫下游有大支流:右岸有牛亡牛河,流域面積5 300 km2;左岸有溪浪河和卡岔河,流域面積分別為3 040 kIII2和3 085 。
1.1 降水特征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9.8 mm,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歷年最大降水量為 1980年 1 041.4 mm,歷年最小為1979年581.9 nlm,相差 1.79倍。 本站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 6—9月,多年平均 6 9月降水量為529.1 nlm,約占年降水量的70%。歷年最大 6~9月降水量778.1 mm(1960年),歷年最小 6~9月降水量351.9 mm(1978年),歷年最大月降水量330.6 mm(1954年8月),歷年最大 日降水量113.3 mm(1956年 8月 6 13),歷年最大1 h降水量46.6 mm(1988年 8月3日 14時)。
1.2 洪水特征
磨盤山水庫洪水為典型的雨洪徑流,年最大洪峰集中出現在汛期 6—9月,尤以 7—8月最為集中,7 8月出現年最大洪峰的概率為 60%。
磨盤山水庫洪水多單一峰,洪峰停留時間可分為兩種情況:
(1)2004年 9月 28日前洪峰滯留時間為1 l1左右。
(2)2004年 9月 28日水庫大壩合攏后,自2005年凌汛至夏汛,由于水庫泄流只靠導流洞,最大泄流能力只有110 m3/s左右,個別有雙峰型,一次洪水歷時7 d左右,洪水總量多集中在 1—3 d內。
歷史洪水(1932—2008年)。歷史洪水排序表見表 1。
2 洪水預報經驗分析
磨盤山水庫洪水預報方案主要采用降雨徑流預報方案,本次分析采用 1953 2004年的有代表性資料。
2.1 產流方式
磨盤山水庫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59.8 him,多年平均徑流深476.7 mm,年徑流系數為 0.63。次洪平均徑流系數為O.56。汛期由于降雨入滲影響,本流域地下水埋深較淺,暴雨洪水峰型尖瘦,次洪過程呈現漲洪陡、落洪緩的偏態型。一次洪水過程地下水比重均占總徑流量的 10%一20%,退水時段持續頗長,由此可以確定本流域產流方式是以蓄滿產流為主,產流量計算采用降雨徑流經驗相關法。
2.2 產流參數的確定
2.2.1 的確定
由前期雨量計算,也稱前期影響雨量,為土壤濕度的指標 ,計算公式如下
Po-l+l= (Pl+P )
設每年 5月 1日 =30,用公式 Pm+1=K(+P1進行逐 日推算。每次洪水資料,則用水庫流域內水文自動測報系統 14個遙測雨量站算術平均值為流域前期影響雨量的計算依據,并以 ,一為上限控制。
2.2.2 ,一 的確 定
由于該流域汛期降雨集 中而又連續 ,流量過程多為連續峰,因此,選擇完全滿足推算 k 條件的資料比較困難,推求的 ,一 可能存在一定誤差,由《黑龍江省產流參數的地區規律》一文可知,拉林河流域,一 為90 mm,故此方案中仍取90mm。
2.2.3 值的確 定
根據建庫前沈家營站 1953~1974年實測水面蒸發資料計算各月蒸發量均值見表 2。
為了計算, 值采用固定系數為0.93。
2.3 一次洪水徑流深 總的推求
2.3.1 退水曲線的形式
選取多次峰后基本無雨的徑流過程點繪關系曲線圖,綜合出 £退水曲線。由于本流域平均坡降較大,洪水具有明顯暴漲暴落的特點,峰后退水段只有當地表徑流終止后才漸變緩 ,故退水曲線可選在較小流量以下部分。退水曲線與本次洪水過程起漲流量 Q起有較密切的關系,當起漲流量較大時,表明前次地下徑流在本次洪水過程中所 占比例較大,所以本次洪水退水愈慢。反之若起漲流量愈小,本次洪水退水愈快。
2.3.2 基流
基流是深層地下水對河流的補給量,根據對歷年暢流期最小流量分析確定為l5 m3/s,在洪水后或較豐水期則確定為20 I3/s、30 m3/s。
2.3.3 R蘸的推求
采用水平直線分割基流,再將連續洪峰按所選退水曲線割去前期退水,即得本次降雨相應的徑流深 Rg。采用下式來計算
尺總=∑Q×/Xt X 3.6/F×1 000
2.4 降雨徑流相關圖分析
擬定的P Po R及P+ R相關圖,高水點子少,由于一般多為復式峰,低水點子較亂,因5 6月的洪水由于地表尚未完全解凍,使徑流深偏大,再者 5月 1日Pn定30 rnm也影響5~6月的洪水預報精度。
2.5 建庫后匯流分析
自2003 2008年的 19次洪水過程統計中,只有“04一077—24”洪水相對較大,就以此次洪水為例來分析各入庫控制站及磨盤山水庫的匯流情況。各入庫控制站匯流情況:
亮甸子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2時14分降雨停止24 日8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接近6 h。
王家街水文站 2004年 7月 24 日1時31分降雨停止24 日9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為8 h 30 min。
大新屯水文站 2004年 7月 24 日1時08分降雨停止24日7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接近6 h。
2.6 突出點據分析
“88—07一l8”號洪水,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88一08—21”號洪水 ,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00一07—17”號洪水,由于前期較干旱,損失較大,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3 體 會
(1)雨量觀測為日雨量,人為分析12 h單位線有一定誤差 ,所以對預報結果有一定影響。
(2) 設每年 5月 1日為30mm,純經驗性。另外,在計算中取用同一 值,累積到后期誤差偏大,同樣對預報結果有一定影響。
(3)由于考慮地面徑流實際過程,本方案匯流單位線凈雨深在10.0 l左右,未對單位線進行修正。
(4)水庫上游各控制站資料年限較短,構不成資料系列,使產、匯流分析計算比較 困難,也使預報因子很難選擇。
(5)由于流域面積較小、匯流時間短、控制站資料年限短,對預報精度有一定影響。
(6)磨盤山水庫實用洪水預報方案將隨著資料系列的增長而需逐步加以分析完善。
[參考文獻]
[1]葛文軍,邢貞相.改進的 BP神經網絡在洪水過程預報中的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6,12(3):166—167.
[2]關曉芳,歷紅雨,孫振林.五常市洪澇災害的成因及減災措施[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6,33(3):92—93.
[3]潘華盛,王春麗,高煜中.山洪災害發生規律及成因研究[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6,33(1):5—9.
該流域東南高、西北低,是黑龍江省的主要暴雨中心之一。流域內山高林密,多生長楊、樺、榆等闊葉林,土層較薄。流域呈圓形狀,河谷多呈V或U型窄深河谷,匯流歷時短,水位暴漲暴落,屬典型的山溪性河流。
磨盤山水庫位于拉林河干流上游,在五常市沙河子鎮磨盤山村東南2km處,地理位置E127。42、N44~24。控制流域面積115t。至河口343km,至下游五常水文站106km。水庫上游高山峻嶺,森林茂盛,主要河流有拉林河、大沙河、三岔河、大石頭河、黃泥河等。水庫下游有大支流:右岸有牛亡牛河,流域面積5300km2;左岸有溪浪河和卡岔河,流域面積分別為3040kIII2和3085。
1.1降水特征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59.8mm,降水的年際變化較大,歷年最大降水量為1980年1041.4mm,歷年最小為1979年581.9nlm,相差1.79倍。本站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多年平均69月降水量為529.1nlm,約占年降水量的70%。歷年最大6~9月降水量778.1mm(1960年),歷年最小6~9月降水量351.9mm(1978年),歷年最大月降水量330.6mm(1954年8月),歷年最大日降水量113.3mm(1956年8月613),歷年最大1h降水量46.6mm(1988年8月3日14時)。
1.2洪水特征
磨盤山水庫洪水為典型的雨洪徑流,年最大洪峰集中出現在汛期6—9月,尤以7—8月最為集中,78月出現年最大洪峰的概率為60%。
磨盤山水庫洪水多單一峰,洪峰停留時間可分為兩種情況:
(1)2004年9月28日前洪峰滯留時間為1l1左右。
(2)2004年9月28日水庫大壩合攏后,自2005年凌汛至夏汛,由于水庫泄流只靠導流洞,最大泄流能力只有110m3/s左右,個別有雙峰型,一次洪水歷時7d左右,洪水總量多集中在1—3d內。
歷史洪水(1932—2008年)。歷史洪水排序表見表1。
2洪水預報經驗分析
磨盤山水庫洪水預報方案主要采用降雨徑流預報方案,本次分析采用19532004年的有代表性資料。
2.1產流方式
磨盤山水庫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59.8him,多年平均徑流深476.7mm,年徑流系數為0.63。次洪平均徑流系數為O.56。汛期由于降雨入滲影響,本流域地下水埋深較淺,暴雨洪水峰型尖瘦,次洪過程呈現漲洪陡、落洪緩的偏態型。一次洪水過程地下水比重均占總徑流量的10%一20%,退水時段持續頗長,由此可以確定本流域產流方式是以蓄滿產流為主,產流量計算采用降雨徑流經驗相關法。
2.2產流參數的確定
2.2.1的確定
由前期雨量計算,也稱前期影響雨量,為土壤濕度的指標,計算公式如下
Po-l+l=(Pl+P)
設每年5月1日=30,用公式Pm+1=K(+P1進行逐日推算。每次洪水資料,則用水庫流域內水文自動測報系統14個遙測雨量站算術平均值為流域前期影響雨量的計算依據,并以,一為上限控制。
2.2.2,一的確定
由于該流域汛期降雨集中而又連續,流量過程多為連續峰,因此,選擇完全滿足推算k條件的資料比較困難,推求的,一可能存在一定誤差,由《黑龍江省產流參數的地區規律》一文可知,拉林河流域,一為90mm,故此方案中仍取90mm。
2.2.3值的確定
根據建庫前沈家營站1953~1974年實測水面蒸發資料計算各月蒸發量均值見表2。
為了計算,值采用固定系數為0.93。
2.3一次洪水徑流深總的推求
2.3.1退水曲線的形式選取多次峰后基本無雨的徑流過程點繪關系曲線圖,綜合出£退水曲線。由于本流域平均坡降較大,洪水具有明顯暴漲暴落的特點,峰后退水段只有當地表徑流終止后才漸變緩,故退水曲線可選在較小流量以下部分。退水曲線與本次洪水過程起漲流量Q起有較密切的關系,當起漲流量較大時,表明前次地下徑流在本次洪水過程中所占比例較大,所以本次洪水退水愈慢。反之若起漲流量愈小,本次洪水退水愈快。
2.3.2基流
基流是深層地下水對河流的補給量,根據對歷年暢流期最小流量分析確定為l5m3/s,在洪水后或較豐水期則確定為20I3/s、30m3/s。
2.3.3R蘸的推求
采用水平直線分割基流,再將連續洪峰按所選退水曲線割去前期退水,即得本次降雨相應的徑流深Rg。采用下式來計算
尺總=∑Q×/XtX3.6/F×1000
2.4降雨徑流相關圖分析
擬定的PPoR及P+R相關圖,高水點子少,由于一般多為復式峰,低水點子較亂,因56月的洪水由于地表尚未完全解凍,使徑流深偏大,再者5月1日Pn定30rnm也影響5~6月的洪水預報精度。
2.5建庫后匯流分析
自20032008年的19次洪水過程統計中,只有“04一077—24”洪水相對較大,就以此次洪水為例來分析各入庫控制站及磨盤山水庫的匯流情況。各入庫控制站匯流情況:
亮甸子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2時14分降雨停止24日8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接近6h。
王家街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1時31分降雨停止24日9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為8h30min。
大新屯水文站2004年7月24日1時08分降雨停止24日7時出現洪峰,匯流時間接近6h。
2.6突出點據分析
“88—07一l8”號洪水,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88一08—21”號洪水,降雨中心偏下游,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00一07—17”號洪水,由于前期較干旱,損失較大,使預報徑流深偏大。
3體會
(1)雨量觀測為日雨量,人為分析12h單位線有一定誤差,所以對預報結果有一定影響。
(2)設每年5月1日為30mm,純經驗性。另外,在計算中取用同一值,累積到后期誤差偏大,同樣對預報結果有一定影響。
(3)由于考慮地面徑流實際過程,本方案匯流單位線凈雨深在10.0l左右,未對單位線進行修正。
(4)水庫上游各控制站資料年限較短,構不成資料系列,使產、匯流分析計算比較困難,也使預報因子很難選擇。
(5)由于流域面積較小、匯流時間短、控制站資料年限短,對預報精度有一定影響。
(6)磨盤山水庫實用洪水預報方案將隨著資料系列的增長而需逐步加以分析完善。
[參考文獻]
[1]葛文軍,邢貞相.改進的BP神經網絡在洪水過程預報中的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6,12(3):166—167.
[2]關曉芳,歷紅雨,孫振林.五常市洪澇災害的成因及減災措施[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6,33(3):92—93.
[3]潘華盛,王春麗,高煜中.山洪災害發生規律及成因研究[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6,33(1):5—9.
[4]劉守財,毛世峰,孫景路.二門山水庫設計洪水的計算方法討論[J].黑龍江水專學報,2006,33(2):56—57.
[5]馬振.振弦式傳感器在磨盤山水庫大壩滲流觀測中的應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07,13(6):378—379.
吉林省是我國北方干旱缺水省份之一,水資源總量為404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357億立方米,地下水113億立方米,全省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52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的68%;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約600毫米,由東南部的長白山區向西北部的松嫩平原遞減,東部白山、通化市的年均降水量約800毫米,西北白城、松原市不足400毫米。總體上看,我省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水資源量相對不足,導致干旱頻繁發生,干旱影響逐年增大,影響范圍逐漸擴展,旱災損失越來越重。特別是1998年以后,我省持續發生嚴重干旱,城市干旱缺水問題也相當突出。
一、城市旱情及特點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生活環境改善使得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干旱缺水也呈發展加劇態勢。據今年6月初統計,全省共有遼源市、四平市和公主嶺市、洮南市等12座縣級以上城市缺水,日缺水量達35萬噸,影響人口152萬人,月影響工業產值約1460萬元。干旱缺水主要表現為資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和水質型缺水三種類型。如遼源市屬于資源型和工程型雙重重度缺水城市;四平市屬于資源型和水質型雙重重度缺水城市;公主嶺、洮南也屬于資源型和工程型雙重缺水城市。分析和歸納我省城市干旱缺水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波及范圍廣。1998年以來,我省持續嚴重的干旱對城市供水造成了巨大威脅,給城市人民的生活生產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2006年和2007年的兩年春夏連旱,全省49座縣級以上城市有45座城市缺水,占城市總數的91%,其中地級城市缺水的有7座,占9座地級城市總數的78%。干旱缺水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正常生活、工業生產及商業服務業,對城市的生態環境也有很大影響。
二是干旱程度重。受氣侯、環境等因素影響,我省城市干旱缺水程度日趨加重,旱情嚴重時的2007年7月,日缺水量達133萬噸,影響人口203萬人,其中長春、四平、遼源、通化、白城、松原和白山7座地級以上城市日缺水量70萬噸;有16座城市嚴重缺水,162萬城市人口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部分城市的缺水率高達25%以上。
三是旱災損失大。城市干旱缺水,給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給工商企業和服務業造成的損失相當大。因干旱影響被迫對耗水量高的工業企業限量停產;非重點項目的建設被迫停工;關閉部分洗浴業;對居民生活采取分區、定時供水;限量供應城市綠化和環境生態等方面的供水。據2007年6月統計,全省因旱日影響工業產值億元以上,并間接影響城市的投資環境和發展形象。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幾年來,我省各受旱城市針對干旱缺水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對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基本保證了城市供水安全,為當地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應該看到,還存在著一些急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其主要表現:一是城市抗旱工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順,目前機構不健全。個別地方沒有設立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現有人員不足,城市抗旱工作沒有機構和人員去抓;二是基礎工作亟需加強。對于城市抗旱的基本概念、工作內容、對策措施和方法步驟,都有待于進一步明確,需開展必要的理論研究等基礎性工作,以便于指導城市抗旱工作的順利開展;三是城市抗旱工作的應對手段亟待提高。農業農村抗旱,我們已有一整套對應措施、手段和經驗,城市抗旱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投入機制、對策措施和管理手段等。四是城市抗旱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下步工作計劃仍需盡快完善。針對我省城市旱情的發生特點和基本規律,要以“以人為本”、“五個統籌”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先生活、后生產”、“開源節流并重、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舉和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的總體工作思路,切實抓好我省的城市抗旱工作。
三、解決缺水的主要對策
重點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好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區域,隨著人們城市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經濟的發展,城市用水量必將快速增長。為此,應積極采取工程措施,通過攔、引、蓄等水利工程建設,提高城市的供水能力。首先,對已建成的楊家崴子、明月溝等城市供水工程,要最大限度的發揮工程效益;其次,抓緊長春、四平、遼源等中部城市群從豐滿水庫引水工程立項的前期準備工作,爭取及早立項,開工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中部城市群缺水問題;同時,對一些縣級城市的供水水源工程也要抓好前期工作,做好項目儲備,當條件具備時,可隨時開工建設。
(二)抓好城市綜合節水工作。水資源短缺是我省的基本省情,節約用水應該作為城市抗旱的一項基本對策,長抓不懈。一是要繼續大力推廣先進的節水技術措施,強行推廣應用節水型設備設施;二是對用水大戶提出中水利用率的達標標準和期限,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和重復利用率,把我省的萬元產值耗水率和重要產品的單位耗水量降下來,提高城市用水管理水平;三是適當時機提高水價,利用經濟杠桿推動節水;四是大力宣傳節約用水的重大意義,教育廣大群眾增強節水觀念和節水意識,樹立節水為榮、浪費水為恥的社會風尚,努力建立節水型社會。
(三)開展抗旱的基礎性工作。根據開展城市抗旱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積極開展有關城市干旱標準、城市抗旱的基本工作內容和對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開展城市抗旱應急預案的編制試點工作,在完成國家防辦下達給我省的城市抗旱預案的編制試點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經過示范、取得經驗后,逐步推廣;學習和借鑒外省經驗,盡早完善《吉林省抗旱工作條例》,為城市抗旱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依據。
一、基本情況
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轄8鎮2鄉,83個行政村,532個自然屯。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萬人。全縣總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萬畝、草原109萬畝。境內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龍濤河、呼爾達河、小綽爾河、烏裕爾河)、374個泡沼。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2.3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億立方米。全縣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貯量非常豐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0-30mm,年徑流量0.78億立方米,過境河流嫩江多年通過我縣水量241.82億立方米,大綽爾河年平均引水0.7億立方米,年可開采地下水量為3.70億立方米。
二、旱災情況
泰來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風大,夏季高溫少雨,秋季干燥多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發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在20天以上,最大風力達12級,是典型的風沙干旱區。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縣發生旱災48年,春旱連夏旱20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春旱,特別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來越嚴重,春旱連伏旱,夏旱連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別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別比歷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來,高溫少雨導致我縣連續特大旱災,旱災面積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二是連續干旱使全縣土壤墑情降到歷史最低點,我縣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層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縣地表水蓄積量急劇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數幾個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庫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縣374個泡沼蓄水可達1.4億立方米,但現在蓄水量不足0.2億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國以來,我縣累計作物受旱面積3419萬畝,受災面積2760萬畝,成災面積2129萬畝,絕收面積363萬畝,旱災共造成損失糧食136萬噸,經濟作物損失9.9億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82.9萬畝,成災面積155.6萬畝,絕收面積80.5萬畝,損失糧食24.1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草場受旱面積109萬畝,其中70萬畝返青后干枯,林業受旱面積50萬畝,導致新植林的成活率僅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00萬畝,成災面積75.8萬畝,絕收面積30.2萬畝,損失糧食12.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0.31億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50萬畝,2007年旱災面積71萬畝,絕產面積15萬畝。
三、規劃依據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約我縣經濟發展最主要因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縣的干旱問題,縣委、縣政府從我縣水資源條件出發,依據通過水利部和省水利廳專家審查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抗旱總體規劃報告》(2002年10月),委托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2003年11月)和《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來縣中南部,行政區劃包括江橋鎮、平洋鎮、克利鎮、勝利鄉、泰來鎮、寧姜鄉等6個鄉(鎮),2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70萬畝,其中耕地75.2萬畝,總人口11.28萬人。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從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兩項任務,提水灌溉水田8萬畝,旱田22萬畝,解決抗旱水源27萬畝,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勝水庫及周圍濕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億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橋水文站上游約6km,嫩江與綽爾河交匯處的杏花山開山口。嫩江水資源比較豐富,根據江橋水文站45年徑流系列(用水還原為天然徑流)進行分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為714m3/s),年徑流CV=0.46,P=75%的年徑流量為149×108m3。
本區地勢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濕地及沙崗。
干旱是本區主要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減產,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嚴重不足,草原、葦地退化,土壤沙化、鹽堿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我縣先后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和技術審查工作,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水土保持論證等六個相關論證。省水利廳對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出具了審查意見,項目土地預審和水資源論證分別得到省國土資源廳、松遼水利委員會批復。2007年11月,省水利廳將項目建議書報水利部審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遼委對該項目進行了立項審查并提出核批意見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國家發改委同意該項目由我省發改委立項審批。2008年8月,省發改委先后批復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省水利廳批復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項目渠首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開工。
五、工程建設其他意義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決本區農業用水解決干旱問題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引水工程是泰來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各種經濟的需要
目前泰來縣中南部地區耕地面積75.2萬畝,主要以旱田為主,種植結構為玉米、高粱、綠豆等低附加值農作物。引水工程實施后,可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濕,退耕還草,以草原為中心發展畜牧業,以水面為中心發展畜禽養殖業,促進各種經營,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引水工程可為泰來縣中東部補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來連續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趨勢,據1995年至2001年對泰來縣城周邊6眼井(好新白廟子、宏升鄭家屯、街基綠化、勝利五家子、平洋鎮、泰來鎮)實際觀測資料分析,該區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極值最大降深達2.13m,致使該區20%的農田井抽不上水,60%的農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實施引水工程,將嫩江水引入該區的湖泡中,補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現有工程
引水工程輸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橋灌區灌溉渠道,進行整修擴建,引嫩江水入宏勝水庫等庫泡,進行調蓄,減少工程占地。
一、基本情況
泰來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地處黑龍江、吉林、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全縣轄8鎮2鄉,83個行政村,532個自然屯。總人口3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萬人。全縣總幅員面積396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31.5萬畝、草原109萬畝。境內有“一江五河”(嫩江、托力河、二龍濤河、呼爾達河、小綽爾河、烏裕爾河)、374個泡沼。地表水資源總量為12.37億立方米,可利用水量3.22億立方米。全縣水源充沛,地表和地下水貯量非常豐富,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0-30mm,年徑流量0.78億立方米,過境河流嫩江多年通過我縣水量241.82億立方米,大綽爾河年平均引水0.7億立方米,年可開采地下水量為3.70億立方米。
二、旱災情況
泰來縣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干旱風大,夏季高溫少雨,秋季干燥多風,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降雨量392.6毫米,且雨量分布不均,80%集中在6、7、8月份。年均蒸發量1717.1毫米,是年均降雨量的4.4倍。每年8級以上大風天氣在20天以上,最大風力達12級,是典型的風沙干旱區。自1949年-2006年58年中,我縣發生旱災48年,春旱連夏旱20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幾乎年年春旱,特別是自2000-2006年,旱情越來越嚴重,春旱連伏旱,夏旱連秋吊。一是2000-2004年,五年降雨量分別為217.1毫米、189.2毫米、310毫米、385.8毫米和194.2毫米,分別比歷年平均降水少175.5毫米、203.4毫米、82.6毫米、6.8毫米和188.4毫米。2000年以來,高溫少雨導致我縣連續特大旱災,旱災面積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二是連續干旱使全縣土壤墑情降到歷史最低點,我縣崗地、平地、洼地10-30厘米耕層土壤含水量只有6.9-12.7%。三是全縣地表水蓄積量急劇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較大。除嫩江、托力河和少數幾個泡沼外,其它河流、水庫和泡沼全部干涸,正常年份全縣374個泡沼蓄水可達1.4億立方米,但現在蓄水量不足0.2億立方米。由于干旱,自建國以來,我縣累計作物受旱面積3419萬畝,受災面積2760萬畝,成災面積2129萬畝,絕收面積363萬畝,旱災共造成損失糧食136萬噸,經濟作物損失9.9億元。2004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82.9萬畝,成災面積155.6萬畝,絕收面積80.5萬畝,損失糧食24.1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2.7億元,草場受旱面積109萬畝,其中70萬畝返青后干枯,林業受旱面積50萬畝,導致新植林的成活率僅為45%。2005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00萬畝,成災面積75.8萬畝,絕收面積30.2萬畝,損失糧食12.5萬噸,經濟作物損失0.31億元。2006年作物受旱面積達150萬畝,2007年旱災面積71萬畝,絕產面積15萬畝。
三、規劃依據及工程概述
干旱是制約我縣經濟發展最主要因素,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制約我縣的干旱問題,縣委、縣政府從我縣水資源條件出發,依據通過水利部和省水利廳專家審查的《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抗旱總體規劃報告》(2002年10月),委托齊齊哈爾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2003年11月)和《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位于泰來縣中南部,行政區劃包括江橋鎮、平洋鎮、克利鎮、勝利鄉、泰來鎮、寧姜鄉等6個鄉(鎮),23個行政村,幅員面積170萬畝,其中耕地75.2萬畝,總人口11.28萬人。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從嫩江取水。工程有灌溉和引洪兩項任務,提水灌溉水田8萬畝,旱田22萬畝,解決抗旱水源27萬畝,提水流量20m3/s;引洪水到宏勝水庫及周圍濕地,年最大自流引水量1.084億m3。
引水工程渠首位于江橋水文站上游約6km,嫩江與綽爾河交匯處的杏花山開山口。嫩江水資源比較豐富,根據江橋水文站45年徑流系列(用水還原為天然徑流)進行分析,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5.3×108m3,(多年平均流量為714m3/s),年徑流CV=0.46,P=75%的年徑流量為149×108m3。
本區地勢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地形坡降1/3000-1/7000,北部較平坦,南部遍布泡沼、濕地及沙崗。
干旱是本區主要自然災害,造成農業減產,地下水位降低,灌溉水嚴重不足,草原、葦地退化,土壤沙化、鹽堿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民生活水平很低,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四、前期工作進展情況
在省、市有關部門的大力幫助和支持下,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2007年,我縣先后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建議書》和技術審查工作,完成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水土保持論證等六個相關論證。省水利廳對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出具了審查意見,項目土地預審和水資源論證分別得到省國土資源廳、松遼水利委員會批復。2007年11月,省水利廳將項目建議書報水利部審查。2008年1月,水利部委托松遼委對該項目進行了立項審查并提出核批意見后,2008年6月水利部商同國家發改委同意該項目由我省發改委立項審批。2008年8月,省發改委先后批復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省水利廳批復了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項目渠首工程初步設計報告。2008年9月20日工程正式開工。
五、工程建設其他意義
泰來縣抗旱灌溉引水工程建成后除可以解決本區農業用水解決干旱問題外,還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一)引水工程是泰來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各種經濟的需要
目前泰來縣中南部地區耕地面積75.2萬畝,主要以旱田為主,種植結構為玉米、高粱、綠豆等低附加值農作物。引水工程實施后,可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濕,退耕還草,以草原為中心發展畜牧業,以水面為中心發展畜禽養殖業,促進各種經營,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二)引水工程可為泰來縣中東部補充地下水
由于近年來連續干旱,降水偏少,地下水呈逐年下降趨勢,據1995年至2001年對泰來縣城周邊6眼井(好新白廟子、宏升鄭家屯、街基綠化、勝利五家子、平洋鎮、泰來鎮)實際觀測資料分析,該區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46m,極值最大降深達2.13m,致使該區20%的農田井抽不上水,60%的農田井抽水量不足,因此實施引水工程,將嫩江水引入該區的湖泡中,補充地下水。
(三)引水工程充分利用了現有工程
引水工程輸水渠道利用已建江橋灌區灌溉渠道,進行整修擴建,引嫩江水入宏勝水庫等庫泡,進行調蓄,減少工程占地。
一、哈爾濱糧食種植業現狀
哈爾濱市的糧食種植結構在幾十年的演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水稻、玉米、大豆三大作物為主的種植結構,并形成了產業化、專業化、區域化布局。自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哈爾濱市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2010年糧食總產量達252.8億斤,比2009年增加25.6億斤,增長11.3%。近幾年來,糧食生產都在穩步的上升中,為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以及國家糧食安全和市場的總體平衡做出了很大貢獻。雖然說,糧食生產在穩步地上升,但從哈爾濱市整體來講,糧食種植的結構卻有些不盡合理,限制產能的釋放。2007~2010年,哈市農作物、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均呈現增長趨勢,2008年哈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70.8萬公頃,比2007年增加2.4萬公頃,增長1.4%;2009年比2008年增長2.2%。三大主栽作物呈兩增一減格局:水稻43.7萬公頃,增加2.6萬公頃,增長6.3%;大豆42.0萬公頃,增加5.3萬公頃,增長14.4%;玉米81.0萬公頃,減少5.1萬公頃,下降5.9%。
二、哈爾濱市糧食種植業存在的問題
1.品種及品質結構需要改善。2009年哈市優質糧食種植面積占糧食面積的89%左右,綠色糧食種植面積近3000萬畝,繼續保持綠色食品黑龍江省第一的地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優質品種中三大糧食作物品種多,小雜糧和經濟作物品種多;二是高產品種多,優質品種少;三是普通品種多,名牌品種少;四是品種結構的科技含量低,種植面積的調整大多是適應性,而科技含量較高的戰略性的調整較少。
2.“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普遍存在。哈爾濱市相對突出的高油大豆和專用玉米產品品牌沒有得到全國品牌評估體系的認可,主要是由于質量問題。大豆的出油率較低,玉米品質不優、品種雜,收獲期籽粒含水量高,這些問題制約了產品品牌的發展,直接影響了哈爾濱市的糧食競爭實力,導致產量很高,價格較低,農民收入不高的局面。
3.水利設施薄弱,農業生產沒有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水利設施薄弱導致抗災能力弱,嚴重影響糧食的穩產和高產。
4.農業機械化總體水平相對較高,但普通農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推進和完善糧食種植業調整的策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糧食種植業科學、合理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科技的力量。
1.依靠科技,提高糧食單產,奠定種植業調整基礎。首先采用“良種良法”配套,積極推進單產水平的提高和專用化生產。調整種植結構,是發展優質、低耗、高效農業的基礎。應重點加強與新品種相對應的施肥培肥技術、耕作技術、植保技術、連作障礙消除技術、節水灌溉和旱作節水技術等研發和集成配套,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糧食作物品種的遺傳潛力。重點發展高油與高蛋白大豆、優質水稻、各種加工專用型與飼用型玉米、優質強筋小麥、專用馬鈴薯等新品種的選育與應用技術。其次, 加強標準化生產。從大豆、玉米、水稻等重點糧食作物抓起,把先進適用技術綜合組裝配套,轉化成易于操作的農藝措施,用生產過程標準化保證糧食產品質量標準化。同時搞好糧食標準化生產的技術培訓。 轉貼于
2.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和體制創新,以及增加財政用于農業特別是農田水利設施投資的比例,集中國家中小農業水庫、農業綜合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金、扶貧等各渠道與農田水利有關的資金,統一捆綁使用,整體連片推進,改變哈市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同時加快普通農區小型農業機械化進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一方面普及推廣糧食機械化綜合高產模式,推廣機械深松為主體的松、耙、起相結合的整地、機械精密播種、機械分層深施肥、機械與藥劑滅草滅蟲、機械收獲、機械化秸桿根茬還田等技術;另一方面加快農機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另外加強基本農田建設。
3.發展綠色和特色產業,提高糧食質量安全水平。糧食種植業結構調整,不僅是要調整各種糧食品種數量比例關系,更重要的是要調整糧食品質結構,全面提高糧食質量。減少劣質品種的生產、增加優質品種的生產,成為當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必須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擴大優質產品在整個糧食品種中占的比重,實現糧食生產以普通貨產品為主向以優質專用產品為主的轉變。
4.加強市場體系建設,搞活糧食產品流通,提高農民收入。一是加強糧產品批發市場建設。以初級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中心,建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互補的市場設施網絡。二是建立糧產品市場信息系統。糧產品由于其生產的周期性和農民的信息不靈通性,其信息系統必須由政府提供,這是幫助農戶特別是小農戶增強競爭力的一種有效而且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哈爾濱市市場信息體系建設要政府與地方統籌兼顧,逐步建立和完善覆蓋面寬、時效性強的農業信息網,為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和結構調整提供及時、全面、系統、權威的信息服務保障。規范糧產品市場交易行為。應加強糧產品市場法律法規方面的建設,維護糧產品正常的貿易秩序,保護農民利益。為此,應規范政府對市場的管理行為、市場主體的行為和市場交易行為,把完善的糧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納入法制軌道。
5. 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培育農民合作組織
農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技術等提高了,農業的豐產、豐收、調整才能很好的實現。一是要加強對農民的科技服務和培訓,注重農民糧食生產技術水平提高和科技提升。二是發揮高校在農民技術培訓中的作用。農民素質的提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高校應該配合人才培養工作,主要通過實現鄉縣聯合、校村聯合進行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三是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科學合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和經濟實力,真正做到為農排憂、為農解憂,做實實在在的合作組織農民“娘家人”。為農戶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各項周到、細致服務,使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產業化經營中發揮橋梁、紐帶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TV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2(c)-0054-02
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一種手段,通過開發利用水資源,實現水資源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重新分配,達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目的。工程建成以后,可獲得較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如防洪、發電、灌溉、航運、水庫養殖、旅游等。但在工程開發建設過程中,必然會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及植被、產生大量棄土石渣,造成新增水土流失,如不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將危害區域環境和威脅下游安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設計,防治水土流失,為保護生態環境和工程安全服務。下面以該水利樞紐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作為實例進行分析。
1 基本情況
1.1 項目區自然和社會環境概況
某水利樞紐工程位于吉林長春境內,該流域屬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比較充沛,水資源較豐富,特別是上游山區,山高河陡,水能資源很也豐富。
全江段山嶺連綿,森林茂密,植被良好,河谷狹窄,江道彎曲,河底為石質,有巖坎、暗礁和深潭。工程區現有水土流失是以地表徑流沖刷引起的水力侵蝕為主,主要形式為面蝕,其次為溝蝕。水土流失強度為1286 t/km2?a,屬輕度流失區。
1.2 工程概況
該水利樞紐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供水和航運等綜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為65.00 m,防洪限制水位61.00 m,防洪高水位67.94 m,相應防洪庫容3.10×108 m3,調節庫容1.14×108m3,灌溉農田面積33 533.3 hm2,電站總裝機容量49.5 MW;提供工業和生活用水量1.0 m3/s;通航過壩設施按100 t級斜面升船機考慮。另外,為減少淹沒損失,對庫區4個片區采取工程防護措施。該水庫為大(二)型水庫,屬Ⅱ等工程。主要樞紐建筑物有:主壩、副壩、泄水建筑物、電站廠房、灌溉進水閘等。工程總工期42個月。工程靜態總投資98 835.78萬元,總投資101 605.36萬元。
2 水土流失預測
工程建設中產生的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由于工程擾動原地貌、破壞或占用土地及植被,使該范圍內土壤侵蝕加劇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二是由于工程建設產生的大量棄渣不合理堆放而增加的水土流失量。該工程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及植被面積達2 310.14 hm2,工程施工期總棄渣量為55.06×104 m3(松方)。經采用類比法和數學模型法相結合的預測方法進行分析計算,該工程施工區將由原有的輕度水土流失區變為強度水土流失區,水土流失強度將由原來的1 286 t/km2?a增加到7000 t/km2?a,工程建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達8.91×104 t~9.41×104 t。
3 水土保持方案設計
3.1 水土流失防治分區
該水利樞紐工程占地面積共81.1 hm2,其中包括大壩、廠房等樞紐建筑物占地(17.5 hm2),棄渣場(29.4 hm2)、土料場(8.7 hm2)、石料場(2.4 hm2)、永久公路(4.8 hm2)、施工臨時占地(18.3 hm2)。根據工程建設的特點、主體工程的布局、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情況以及工程建設用地范圍等,將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劃分為6個防治類型區,即棄渣場、土料場、石料場、樞紐工程基礎開挖區、永久公路、施工臨時占地。
3.2 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
根據各水土流失防治類型區的水土流失特點,遵循治理與防護相結合、植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防治水土流失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的原則,統籌布局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以工程措施為先導,在棄渣場建立攔渣工程,對各永久建筑物周邊、塊石料場及公路沿線等開挖邊坡采取邊坡防護工程;利用工程措施的控制性和速效性,使新增水土流失得以集中攔蓄和控制,在此基礎上,對料場、渣場利用工程棄土進行表土回填和覆土,經土地整治工程后采取植樹造林種草等植物措施進行綠化;對臨時施工區、廠區、公路沿線及庫區周圍等進行綠化,通過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工程,保護新生地表和改善生態環境,棄分發揮綠化工程的觀賞性和后效性,實現水土流失由被動控制到開發治理的轉變。
3.3 分區水土保持措施設計
3.3.1 棄渣場地水土保持措施
樞紐工程永久棄渣量為55.06×104 m3(松方),在右岸上下游和左岸下游共設布置有3個棄渣場。
(1)右岸上游棄渣場:位于壩址右岸上游1.5~2.0 km的一級階地,地面高程54~60 m(黃海高程),場地開闊,由于此棄渣場位于水庫淹沒區,其棄渣主要為石渣(堆渣量為22.96×104 m3),因此在水庫蓄水前將棄渣推平即可,水庫蓄水后其被淹沒,對水庫防洪不產生影響,也不會造成水土流失危害。
(2)右岸下游棄渣場:位于壩址右岸下游1.5km處的一級階地,地面高程57 m(黃海高程)左右,堆渣量為5.0×104 m3,因為該棄渣場位于河道邊,為防止棄渣造成水土流失危害,需在棄渣場臨河一側修筑攔渣工程,對棄渣進行攔擋。根據渣場的地形、地貌、地質、建材來源及施工條件,經過對攔渣堤和擋渣墻進行方案比選分析認為,采用衡重式漿砌石擋渣墻攔渣。擋渣墻為4級建筑物,全長426 m,墻高5.5 m,底寬3.3 m,頂寬0.5 m,基礎底部修筑一底板,厚0.5 m。墻體沿縱向每隔10~15 m設一道伸縮沉降縫,縫寬2 cm,縫內用瀝青麻布或瀝青木絲填塞,墻體縱向每隔2~3 m設置
(3)左岸下游棄渣場:位于壩址左岸下游1.5 km處的河漫灘地(砂料場旁),地面高程53 m(黃海高程)左右,場地開闊,堆渣量為27.7×104 m3。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水土流失防治措施設計中采用了兩種方案進行比選,一種是在棄渣場臨河一側修筑漿砌石擋渣墻進行攔渣,但由于其地形、地質等因素,使工程造價較高,施工較為復雜,而且視覺上容易有突兀感,影響景觀,因此經分析比較后,選用第二種方案,即堆渣時將棄渣先臨時堆放于砂料場旁的灘地上,四周修筑臨時擋土墻進行攔擋,臨時擋土墻墻高1 m,由裝土草袋堆砌而成,取砂結束后將臨時擋土墻拆除,并將15×104 m3棄渣填于砂料場凹坑中(工程取砂量為15×104 m3),其余12.1×104 m3棄渣依就地勢堆墊于砂料場表面,平均堆高約0.63 m,坡度約1∶200。經分析,此處棄渣不影響河道行洪,棄渣經壓實后表面平整覆土并營造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的栽植行方向要順著規整流路所要求的導線方向,林帶與水流方向構成30°~45°角度,呈雁翅形造林。造林樹種為垂柳、黃梔子,混交方式采用行間混交,每隔2行黃梔子種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為4 m×6 m,黃梔子株行距1.5 m×2 m,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垂柳穴大40 cm×40 cm×40 cm,黃梔子穴大20 cm×20 cm×20 cm。
3.3.2 土料場水土保持措施
土料場包括樞紐工程圍堰用土料場和副壩用土料場以及防護工程用土料場,其中圍堰用土料場有2個,副壩用土料場有1個,均位于庫區,水庫蓄水后將被淹沒;防護工程用土料場有10個,均分布于相應堤防附近。土料開采時剝離的表層棄土,先集中堆放在各土料場取料形成的工作臺面,土堆堆置高度不超過3 m,堆置邊坡坡比控制在1∶2.0以內,在土堆邊坡坡腳修筑裝土草袋成臨時擋土墻進行擋土,土料開采結束后進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0.3~0.5 m。對防護工程用土料場還應根據土料場的地形及料場來水情況,在料場采挖面內設置土質排水溝,并與料場周邊排水系統相銜接,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統。排水溝邊坡系數m取值1.25,糙率n取值0.0275,底坡i取值1/600。土料場經土地整治后復耕還農。
3.3.3 石料場水土保持措施
石料場包括樞紐工程用石料場和防護工程用石料場,其中樞紐工程用石料場有2個,分別位于壩址左岸上游0.3~0.6 km處和壩址右岸上游0.8 km處;防護工程用石料場也有2個,均分布于堤防附近。石料開采時剝離的無用層棄土,集中堆放在各石料場取料形成的工作臺面,四周用裝土草袋建臨時擋土墻進行攔擋,石料開采結束后進行表土回填,回填厚度2 m,營造水土保持林草,造林樹草種采用濕地松、木荷、胡枝子、百喜草和狗牙根草等混合草種,混交方式為喬灌草行間混交,濕地松與木荷星狀混交,穴狀整地,規格為濕地松和木荷穴大40 cm×40 cm×40 cm,胡枝子穴大20 cm×20 cm×20 cm,混合草種采用播間距為30 cm的條播方式。
3.3.4 樞紐工程基礎開挖面防護措施
樞紐工程基礎開挖面在工程完工后大部分被大壩、消力池、護坦等永久建筑物覆蓋,在主壩與山體的連接處有部分開挖面在工程完建后仍會,需作好開挖面防護。樞紐工程土方開挖后的邊坡面積約150 m2,坡比小于1∶1.5,根據其立地條件,這部分邊坡面撒播百喜草、狗牙根、馬尼拉草、結縷草、高羊茅、草地早熟禾、多年生黑麥草等混合草籽進行種草護坡,混合草種采用撒播,用耙或耱等方法覆土鎮壓,覆土厚度0.5~1 cm,播種量為15kg/hm2;樞紐工程石方開挖后的巖石邊坡面積約400 m2,這部分邊坡面因表面為基巖,無法直接恢復植被,可采取種植爬山虎或常青藤等攀巖植物進行綠化,爬山虎或常青藤為單行種植,每穴1株,株距1 m,穴狀整地規格為20 cm×20 cm×20 cm。
3.3.5 永久公路綠化措施
永久公路包括上壩公路0.2 km、進廠公路0.18 km、至副壩公路4.5 km及時對外公路4.7 km。在公路的內側,開挖后的面因表面多為基巖無法直接恢復植被,因此采取種植爬山虎或常有藤等攀巖植物進行綠化;在公路的外側,面多為回填的土石方,可在碾壓平整后,在路邊種植行道樹,采用樹種為杉樹,單行種植,株距3 m,穴狀整地規格為40 cm×40 cm×40 cm;對于填方邊坡,采用撒播生長快的百喜草、狗牙根等草籽進行綠化。
3.3.6 施工臨時占地區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臨時用地主要分布于沿河道兩岸。對終止使用的施工場地,進行土地平整,營造水土保持林,造林樹種為垂柳、黃梔子,采用行間混交方式,每隔2行黃梔子種植1行垂柳,垂柳株行距4 m×6 m,黃梔子株行距1.5 m×2 m,穴狀整地規格為垂柳穴大40 cm×40 cm×40 cm,黃梔子穴大20cm×20 cm×20 cm。
4 結論
該水利樞紐工程水土保持總投資為1 039.94萬元,各項費用包括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346.12萬元、工程措施449.91萬元、植物措施83.85萬元、臨時工程93.13萬元、獨立費用46.72萬元、預備費20.21萬元。水保方案實施后,工程建設損壞的植被面積除淹沒和建筑物占地外,大部分可以有效恢復,工程開挖、填筑及棄渣等形成的面將基本上由植被覆蓋,預計植被覆蓋率在工程完工后可達到90%;擋渣墻等工程措施可防止棄渣崩塌、滑坡等危害發生,防止泥沙進入河道產生淤積,減輕洪澇災害等不利影響。工程區土壤侵蝕模數由7 000 t/km2?a減少至500 t/km2?a,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95%,生態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總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雖然涉及范圍廣,開挖動土面多,對當地的水土保持會帶來一定影響,但只要根據工程建設的特點,切實做好水土保持設計工作,通過水土流失防治點、線、面相結合的總體布局,因地制宜地采取攔渣、護坡、土地整治及綠化等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就能有效控制人為新增水土流失,并治理工程區原有水土流失,使泄入下游河道泥沙顯著減少,保障工程安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形成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協調發展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溫存,郭明凡.石油管道類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方案設計――以南寧―百色成品油管道工程為例[J].科技資訊,2009(20).
[2] 呼運平.萬家寨引黃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監測分析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07(6).
[3] 劉軍號,胡明月.安徽省重點洼地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分析[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4] 張學文.高速公路建設對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J]. 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8(7).
[5] 鄒文祥.黃河積石峽水電站水庫淹沒區等級公路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設計[J].科技資訊,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