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件被《海交史研究》期刊退修后,可按以下流程進行修改,以提高錄用概率:
一、分析退稿原因
1.?仔細閱讀退稿通知:明確編輯或審稿人指出的問題,如選題不符、創新性不足、數據缺陷或語言表達問題?。
2.區分退稿類型:可修改退稿、拒稿(若意見表明“研究方向不符”,建議改投其他期刊)
二、針對性修改策略
1.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2.增加相關理論背景和文獻綜述,以支持研究論點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三、重新投稿準備
1.?附修改說明:逐條回應審稿意見,說明修改內容及依據。
2.核對期刊要求:
(一)前言:一般不超過300字。應重點概述研究的背景、理論依據、預期結果及意義等,一定要明確提出本文的寫作目的。
(二)列出3~6個關鍵詞。關鍵詞三字用黑體五號字,關鍵詞內容用楷體五號字,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間隔。
(三)題目準確、簡明,能概括論文要義;不超過20個字。
(四)為保證本刊的原創性,杜絕任何形式的抄襲稿。稿件文責由作者自負,編輯部有權作必要的修改。文稿在3個月內未收到退修或錄用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另投他刊。未被錄用的稿件一般不退稿,請自留底稿。
(五)基金項目:論文涉及的課題如為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攻關項目,應注于文章首頁,如“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30271269)”。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增加被期刊錄用的機會。
《海交史研究》是一本在歷史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期刊,于1978年創刊,由中共泉州市委宣傳部主管,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主辦,為季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35-1066/U,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6-8384。
該刊設置了中外關系史研究、船史研究、書評等欄目,覆蓋歷史領域多個研究方向,以反映歷史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海交史研究發表范例
-
方壺山非澎湖島亦非濟州島論
作者:施存龍
-
“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的移民與貿易”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者:林儀
-
劉強:《海商帝國:鄭氏集團的官商關系及其起源(1625-1683)》
作者:吳連珠; 陳賢波
-
陳國棟:(廣州:《清代前期的粵海關與十三行》
作者:李佩規
-
湯開建:《天朝異化之角:16-19世紀西洋文明在澳門》
作者:賴澤冰
-
王賡武:《1800年以來的中英碰撞:戰爭、貿易、科學及治理》
作者:鄭爽
-
穆盛博:《近代中國的漁業戰爭和環境變化》
作者:張麗玲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