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件被《環境與健康》期刊退修后,可按以下流程進行修改,以提高錄用概率:
一、分析退稿原因
1.?仔細閱讀退稿通知:明確編輯或審稿人指出的問題,如選題不符、創新性不足、數據缺陷或語言表達問題?。
2.區分退稿類型:可修改退稿、拒稿(若意見表明“研究方向不符”,建議改投其他期刊)
二、針對性修改策略
1.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2.增加相關理論背景和文獻綜述,以支持研究論點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三、重新投稿準備
1.?附修改說明:逐條回應審稿意見,說明修改內容及依據。
2.核對期刊要求:
(一)稿件包含中文標題、摘要、關鍵詞、正文等內容,并請在正文后附作者姓名、民族、職務、職稱、單位、地址、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等信息。
(二)參考文獻必須是作者親自閱讀過的原始文獻。一般論著不超過15條,綜述不超過20條。
(三)中文題目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目一般不超過15個實詞。
(四)正文:論文篇幅(包括摘要、圖、表、參考文獻)。應包括研究背景、方法、結果、結論或討論等幾部分內容。
(五)基金項目指文章產出的資助背景,一般為國家或省部級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應按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中間用“;”隔開,每個項目須給出基金編號。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增加被期刊錄用的機會。
《環境與健康》是一本在環境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期刊,于1984年創刊,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管,天津市疾病防控制中心;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為月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12-1095/R,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1-5914。
該刊設置了專題報道、述評、論著、調查研究、技術與方法、監督監測、工作交流、講座等欄目,覆蓋環境領域多個研究方向,以反映環境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環境與健康發表范例
-
本刊關于論文采用不同文種進行再次發表的規定
作者:本刊編輯部
-
本刊可直接使用縮寫形式的常用專業詞匯
作者:本刊編輯部
-
長江流域重慶段飲用水水源地多溴聯苯醚的分布
作者:趙敬敬; 向新志; 王正虹; 趙怡楠; 周倩如; 陶勇; 熊傳龍; 趙靚; 張琦
-
三江平原典型農作區作物籽粒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作者:周濤; 蘇小四; 宋鐵軍; 何錦; 梁玉凱; 劉聰
-
186家游泳場所從業人員公共衛生知識知曉及影響因素分析
作者:葛覃兮; 劉航; 李莉; 潘力軍; 姚孝元
-
大氣污染與人群健康關系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分析
作者:張燕蕾
-
寧東工業園區土壤多環芳烴的污染特征與來源
作者:丁潤梅; 田大年; 李兆君; 馬思毓
-
血漿中鉑的微量進樣-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的快速測定法
作者:李惠玲; 宋曉紅; 周裕敏
-
尿中鎳的三磁場可調塞曼效應-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測定法
作者:陳峰; 郭新穎; 平文卉; 李勇; 楊娟
-
工作場所空氣中萘的采樣吸附劑優化及其毛細管氣相色譜測定法
作者:于曉晨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