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件被《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期刊退修后,可按以下流程進行修改,以提高錄用概率:
一、分析退稿原因
1.?仔細閱讀退稿通知:明確編輯或審稿人指出的問題,如選題不符、創新性不足、數據缺陷或語言表達問題?。
2.區分退稿類型:可修改退稿、拒稿(若意見表明“研究方向不符”,建議改投其他期刊)
二、針對性修改策略
1.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2.增加相關理論背景和文獻綜述,以支持研究論點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三、重新投稿準備
1.?附修改說明:逐條回應審稿意見,說明修改內容及依據。
2.核對期刊要求:
(一)來稿需反映重大科技成果以及熱點和難點問題,要求選題新穎、觀點鮮明、資料準確、說服力強,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具有一定的學術交流價值。
(二)正文前應有200字左右中文摘要(說明文章的主要內容、研究目的、采用方法和主要結論等)。
(三)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連續編碼,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并上標。
(四)題目準確、簡明,能概括論文要義;不超過20個字。
(五)頁下注釋的格式基本與參考文獻格式一致,但需注意的是外文注釋中的作者姓名遵照外國人名的書寫順序。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增加被期刊錄用的機會。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是一本在環境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期刊,于1976年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主管,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辦,為雙月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11-5337/X,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673-288X。
該刊設置了專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專題:海洋生態環境治理、生態環境政策、能源、環境與氣候變化等欄目,覆蓋環境領域多個研究方向,以反映環境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發表范例
-
基于不同粒度下的陳巴爾虎旗草原生態健康評價
作者:管旭; 鄭燚楠; 李愛華; 王紅瑞
-
煙臺市工業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現狀分析及管理對策
作者:畢文; 梁恒; 王玉寶
-
煙臺市大氣PM2.5在線源解析監測研究
作者:汪磊; 曲凱; 畢慧芝
-
基于模糊綜合評判的曹妃甸區環境空氣質量評價
作者:王光輝; 劉秋梅
-
“豬-沼-構樹-豬”生態循環模式助推農村“以氣代煤”進程
作者:王治方; 朱文豪; 張青嫻; 焦文強; 李海利; 張彬; 方劍玉; 張立憲; 郎利敏; 許峰; 婁治國; 王克領; 徐引弟
-
基于CGE模型的硫稅政策環境經濟效益分析
作者:趙夢雪; 馮相昭; 杜曉林; 王敏
-
城市網格化環境監管模式研究與展望
作者:王龔博; 胡海波; 姚利鵬; 楊琳
-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PPP模式研究——以安徽省全椒縣為例
作者:于奇; 賈小梅; 吳娜偉
-
關于工業園區環保管家技術服務工作探討
作者:林保國; 吳用; 侯萍
-
關于環境執法監測的法律問題探析
作者:吳宇欣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