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期刊投稿時,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了解審稿周期
首先,投稿前應仔細了解《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的審稿周期。根據公開發布的信息,該雜志的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因此投稿者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避免因審稿周期影響論文的發表計劃。
二、避開高峰期
避開高峰期:在節假日或學術假期期間,編輯和審稿人可能無法及時處理稿件。
熱點話題發表后:當某個地質熱點話題受到廣泛關注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可能會收到大量與該話題相關的稿件。為了避免與熱門稿件競爭,可以選擇在熱點話題稍微平息后再投稿。
三、關注征稿信息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期刊會定期發布征稿信息,明確說明當前或未來的重點收稿范圍、專題或欄目。投稿者可以密切關注這些信息,根據收稿需求來準備稿件,并在征稿截止日期前投稿。不僅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還能確保稿件與期刊的主題和內容定位相符。
重點欄目:geomorphology、 soil erosion、sediment yield、soil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acts of sedimentation,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投稿須知
(一)來稿應具有原創性,內容符合本單位保密規定。論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應由作者獨立完成,引用他人成果時,須按《著作權法》中的有關規定標明其出處,由此引發的一切著作權責任由作者自負。
(二)文章務必論點明確、論據可靠、數據準確、文字精煉,統計學分析符合表述規范,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先進性、實用性。
(三)參考文獻:引文務必準確,參考文獻表中列出的應限于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最主要的、發表在正式出版物上并且在文章中直接引用的文獻;按GB7714-87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標注制著錄。
(四)文題應具體、確切,高度概括文章并應使用規范術語。文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應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外來語、縮寫詞、代號、符號等。
(五)正文格式和結構學術論文、研究報告類分為:引言、材料(對象)與方法、結果、討論4個部分。各層次的編號一律采用阿拉伯數字分級編號。
(六)注釋序號以“①、②”等數字形式標示在被注釋詞條的右上角。頁末或篇末注釋條目的序號應按照“①、②”等數字形式與被注釋詞條保持一致。
(七)作者署名項:高校等大單位注明院系等二級單位,第一作者與第二作者不在同一單位的,分別標注。后列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或直轄城市的,還須標出省份)和郵編。
(八)摘要:一律采用結構式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以提供論文的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描述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具有相對獨立性。
(九)獲基金資助的論文,應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及基金項目編號,應按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獲多項基金資助的應依次列出。
(十)圖像:圖隨文排,分別按其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連續編碼。圖、照片均應有圖題及說明性文字置于圖、照片的下方,說明性文字應簡短,不應超過50字。
四、合理安排個人時間
投稿者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此外,還要考慮到自己的研究進度和稿件質量,確保在投稿前對稿件進行充分的修改和完善。
綜上所述,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需要綜合考慮審稿周期、高峰期、征稿信息以及個人時間安排等多個因素。通過合理安排投稿時間,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并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及時發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期刊創刊于1986年,由水利部主管,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主辦,是國內公開發行的地質類學術期刊,國際刊號:1001-6279,國內刊號:11-2699/P,雜志社地址:北京車公莊西路20號,以反映地質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致力于為深化地質改革、繁榮地質科學服務。
該刊在學術界具有廣泛認可度,其影響力指標表現優異:
核心期刊地位:連續入選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23-2024)
-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2013-2014)
- Web of Science數據庫
- Scopus數據庫
- 科學引文索引SCIE
-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
- 科學文摘數據庫
- 地學數據庫
-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
- 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文摘
等。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