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研究是一本由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化期刊,2020年創刊,半年刊。該刊嚴控學術質量,努力吸引高質量論文,為該行業領域發展建設與科研成果傳播做貢獻,歡迎大家踴躍投稿或訂閱。本刊主要欄目有:新問題與新視野、理論評析、跨文化路徑、案例分析、書評。
《跨文化傳播研究》創刊于2020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半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它是一本專注于探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間交流、傳播與互動的學術期刊。其獨特之處在于,它不僅關注理論層面的研究,還緊密結合實踐,為跨文化傳播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實踐指導。該雜志深入探討了跨文化傳播的理論框架。跨文化傳播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價值觀、信仰和習俗的交換與碰撞,因此,對其理論基礎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至關重要。雜志定期發表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涵蓋了跨文化傳播的多個方面,如文化差異、文化認同、文化沖突與融合等,為理解跨文化傳播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其次,雜志聚焦于跨文化交流的實踐應用。在全球化時代,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企業、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等機構在跨國合作中都需要面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問題。它通過案例分析、實證研究等方式,深入剖析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實際問題和挑戰,并提供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和建議。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指導實踐、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
(一)本刊秉持學術宗旨,采用專家匿名審稿制度,評審標準僅以學術價值為依據,鼓勵創新,每年出版兩期,設有“前沿訪談”“理論評析”“新問題與新視角”“跨文化路徑”“跨文化能力”“書評”等欄目,稿酬優渥,誠邀各界學人不吝賜稿。
(二)參考文獻須選用公開發表的文獻,不得引用內部資料、待發文獻。須按正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列于文后,并在文中相應位置加注序號。
(三)中文題名須簡明確切,并能反映主題,不宜過長,以25個漢字以內為宜,不要副題。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寫或符號等。
(四)腳注用宋體小五號字。中國年號、古籍卷數請用中文數字。其他如公歷年份、期刊卷期號、頁碼等,均請用阿拉伯數字。
(五)不同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數字序號,并在其工作單位名稱之前加注與作者姓名序號相同的數字,各工作單位之間以分號隔開。
(六)所有論文均要求有中文摘要和關鍵詞,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分目的、方法、結果及結論四部分,完整準確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以250字左右為宜,關鍵詞一般3~6個。
(七)為了解您以往所發稿件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如果各位作者在投稿時能夠附上本人以往在本刊所發稿件的所有反饋信息和資料,以及作者過去在該領域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那無疑會為我們再次采用您的稿件提供重要參考。
(八)引言一般不超過500字,概述本研究的理論依據、思路、實驗基礎及國內外現狀,并應明確提出論文研究的目的。
(九)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為準,不得采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十)為了進一步提高審稿效率,確保審稿程序的公正透明,從2023年第1期(總第7期)起,本刊啟起“騰云”期刊協同采編系統(知網版),凡向本刊投稿的作者,請通過該系統注冊,網上投稿,并在線追蹤審稿進度。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郵編: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