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刊投稿時,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了解審稿周期
首先,投稿前應仔細了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稿周期。根據公開發布的信息,該雜志的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因此投稿者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避免因審稿周期影響論文的發表計劃。
二、避開高峰期
避開高峰期:在節假日或學術假期期間,編輯和審稿人可能無法及時處理稿件。
熱點話題發表后:當某個文化熱點話題受到廣泛關注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可能會收到大量與該話題相關的稿件。為了避免與熱門稿件競爭,可以選擇在熱點話題稍微平息后再投稿。
三、關注征稿信息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期刊會定期發布征稿信息,明確說明當前或未來的重點收稿范圍、專題或欄目。投稿者可以密切關注這些信息,根據收稿需求來準備稿件,并在征稿截止日期前投稿。不僅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還能確保稿件與期刊的主題和內容定位相符。
重點欄目:非遺理論與實踐_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非遺理論與實踐_傳統表演藝術、非遺理論與實踐_社會實踐、儀式等。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投稿須知
(一)來稿內容須與本刊辦刊宗旨相符,圍繞文化遺產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文物保護利用實踐、文物科技創新、文物價值闡釋等方面進行專業解讀、學術探討,要求觀點鮮明,在理論、方法或技術上具有創新性。
(二) 來稿應為word文檔,原則上以10000字內為宜。須提供100~300字的中文短摘要、3-6個關鍵詞,并附作者工作單位(含工作單位英文名稱)及通訊地址(含郵政編碼)、職稱、手機號碼、郵箱等聯系方式。
(三) 稿件格式參照本刊文章體例要求。稿件初審周期為一個月左右,通過初審的稿件會以電子郵件的形式告知。
(四)通過專家復審的稿件,須提供700~800字的中文長摘要,由本刊委托中國知網進行英文長摘要的翻譯。
(五)正文中的文獻號碼,請寫于引用處的右上角,用方括號。引用文獻一般不超過20篇。引文必須準確,與原始書刊資料核對無訛誤。
(六)引注應能體現所引文獻資料的信息特點,應與其他文獻資料相區別;能說明該文獻資料的準確來源,方便讀者查找;有引有注,不得引而不注或注而不引。
(七)本刊恕不退稿,請作者自留底稿,切勿一稿多投。
(八)摘要用第三人稱撰寫,要求完整準確地概括文章的實質性內容;300字左右。關鍵詞為5~7個。
(九)文中小標題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二級標題用“1.”、“2.”、“3.”標示,第三級標題用“(1)”、“(2)”、“(3)”標示,每級標題序號前均空兩格。
(十)文末請附作者詳細聯系方式,以便及時聯絡。如愿附上作者個人簡況,甚是歡迎。
四、合理安排個人時間
投稿者還需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此外,還要考慮到自己的研究進度和稿件質量,確保在投稿前對稿件進行充分的修改和完善。
綜上所述,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需要綜合考慮審稿周期、高峰期、征稿信息以及個人時間安排等多個因素。通過合理安排投稿時間,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并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及時發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期刊創刊于202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是國內公開發行的文化類學術期刊,國際刊號:2096-8795,國內刊號:10-1664/G1,雜志社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來廣營西路81號,以反映文化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致力于為深化文化改革、繁榮文化科學服務。
該刊在學術界具有廣泛認可度,其影響力指標表現優異:
核心期刊地位:連續入選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
- 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等。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