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稿件被《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期刊退修后,可按以下流程進行修改,以提高錄用概率:
一、分析退稿原因
1.?仔細閱讀退稿通知:明確編輯或審稿人指出的問題,如選題不符、創新性不足、數據缺陷或語言表達問題?。
2.區分退稿類型:可修改退稿、拒稿(若意見表明“研究方向不符”,建議改投其他期刊)
二、針對性修改策略
1.深入探討研究問題,提供更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2.增加相關理論背景和文獻綜述,以支持研究論點的合理性和創新性。
三、重新投稿準備
1.?附修改說明:逐條回應審稿意見,說明修改內容及依據。
2.核對期刊要求:
(一) 論文內容:本刊開辟了水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力發電、水利工程欄目,來稿應具備創新性、科學性和可讀性,并且應遵守物理量、法定計量單位、圖表和格式等規范標準。此外,綜述性稿件應有作者自己獨到的見解與觀點。
(二) 文稿項目:論文書寫項目順序依次為: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名稱、所在城市、郵政編碼、中文摘要、關鍵詞、正文(首頁腳注、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與分析、討論、結論、致謝、參考文獻)、英文題目(與中文一致)、英文作者、英文單位全稱、英文單位所在城市、郵政編碼、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
(三)文稿標題:文章題目應簡明、確切地概況文章主旨,避免使用非公知、非公認的縮寫詞,一般不宜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目一般不宜超過10個實詞。正文各級標題用阿拉伯數字連續編號,一般用至3級標題,例如:1,1. 1,1.1.1,引言從0編起。
(四)作者與單位:所有論文署名作者均應對論文工作做出過實質性貢獻,并對文章負責,嚴禁與論文無關的人員掛名,且須經所有作者知悉并同意方能署名。不同工作單位的作者應在姓名右上角加注序號,且工作單位前的序號應與作者右上角的序號一致。作者的工作單位,均應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名及郵政編碼,單位名稱與省市之間應以逗號“,”分隔,整個數據項用圓括號“()”括起。各工作單位之間連排時以分號“;”分隔。相應的英文姓名采用姓前名后,姓全部大寫,名首寫字母大寫,名為兩個字時,中間加一短線,例如:LIU Xiao-hong,GUO Peng。作者通訊信息在腳注中注明。特別提示:來稿一旦投稿入庫后,主要作者的署名、單位、排序一律不得擅自修改,否則編輯有權做退稿處理。
(五)中、英文摘要:摘要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要素,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綜述性、評論性文章可寫指示性摘要。摘要不能是結論的簡單重復,盡量不要使用公式、參考文獻和縮略詞。中、英文摘要應具有相同的內容。中文摘要篇幅應為300~500字之間為宜。有重大創新的研究論文建議寫1000詞以內英文長摘要,以便國外檢索機構收錄。
(六)引言:簡明介紹論文的背景、相關領域研究現狀,以及著者的意圖與分析依據,包括論文的追求目標、研究范圍和理論、技術方案的選取等。正文中采用的專業化術語或縮寫詞,先在引言中定義說明。作者應對文章創新點或應用價值進行全面系統的介紹,從而體現論文的獨創性價值。
(七)圖和表:插圖按照出現的先后次序順序編號,并在正文相應位置處直接插入圖片,在圖下面標注圖題、圖注。有分圖時分圖用(a),(b),(c)等標號。
(八)結果與分析:主要介紹研究得出的主要結果,并根據實驗過程及結果分析數據顯示的信息,分析結果合理性。
(九)獲基金及獲獎稿件:論文所涉及的課題如取得國家或部、省級以上基金或屬攻關項目,應腳注于文題頁左下方,如基金項目:××(基金編號 ××××)。
(十)結論:應層次分明,條理清晰,語言簡練,結論明確。
綜上所述,通過不斷地修改和完善,提高稿件的質量和學術水平,增加被期刊錄用的機會。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是一本在水利領域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學術理論期刊,于1959年創刊,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主辦,為月刊,國內統一刊號為CN:42-1419/TV,國際標準刊號為ISSN:1007-2284。
該刊設置了水文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水電建設、農田水利、供水工程等欄目,覆蓋水利領域多個研究方向,以反映水利領域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發表范例
-
SAP、PAM不同施用方式對干旱沙區土壤養分、紫花苜蓿品質及產量的影響
作者:苗恒錄; 徐冰; 田德龍; 鄔佳賓
-
ArcGIS在銀北灌區暗管排水工程中的應用
作者:李星; 王紅雨; 麥文慧; 馬利軍
-
灌水定額對夏玉米生長及產量的影響
作者:秦海霞; 張玉順; 邱新強; 路振廣; 張明智; 王艷平
-
不同灌水處理對盆栽飼用谷子生長、耗水及產量的影響
作者:王子豪; 崔希東; 郄志紅; 吳鑫淼; 李曦; 任曉磊
-
基于Copula函數的葉爾羌河流域洪水要素聯合分布研究
作者:何英; 彭亮; 鄭淑文; 馬林瀟
-
村鎮易澇區動態洪水風險分析模型研究
作者:牛帥; 崔信民
-
新興鑄管公司協辦宣貫《水利水電工程球墨鑄鐵管道技術導則》
作者:陳紅磊; 左恩慧; 于和平
-
基于ArcGIS的蔣巷聯圩防洪保護區避洪轉移分析研究
作者:李德龍; 黃萍; 許小華
-
基于蜻蜓-高斯過程回歸耦合的居民社區時用水量動態實時區間預測
作者:劉龍龍; 李文竹; 劉心
-
減少農村供水工程管網漏損的思考
作者:徐佳; 張礪寒; 葉偉; 趙妍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