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期刊投稿需要注意以下信息:
一、基本投稿方向
該刊是一本由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主辦的文化期刊,2014年創刊,本刊主要欄目有:論文、書評。旨在推動文化學科發展和文化教學實踐創新。
二、內容與格式規范
(一)編輯部收稿后對稿件進行審核,1個月內將出審稿結果。對不符合要求的稿件提出補充或者修改意見;對未采用的稿件恕不退還,請作者自留底稿。
(二)來稿中引用的數據及觀點,務請作者仔細驗證,力求準確無誤,并以實引形式在正文和參考文獻中注明文獻出處。
(三)參考文獻一般列出文中出現的、正式發表的文獻。按作者姓的首字母排列,文獻序號用[1][2][3] ……表示。序號之后依次為作者姓名、文獻題名、及文獻類型標識(專著為M,學位論文為D,期刊文章為J,報紙文章為N,論文集為C)。
(四)題名要求以準確、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必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最好不使用標點符號。
(五)引文引完整的一段話,引號的句號在引號內;引不完整的一段話,即文字前面不是句號或文字從句中引,句號在引號外。引文最后如是感嘆號、問號,一般放在后面一個引號里面。
(六)注釋要完整規范,至少包括作者(編者)、譯者、文獻題目、出版單位、出版時間(及雜志出版期號)、所引內容頁碼等信息;外文注釋從其原有體例;引文出自互聯網的,請注明題名、詳細網址及訪問時間。
(七)作者應標明工作單位全稱,所在省、城市名及郵政編碼、電話、E-mail等,加圓括號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八)文章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內容一般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結果與結論,應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字數100-200字;提供3個以上關鍵詞。
(九)論文如果是基金項目、國家、省部級教育教學科研立項課題成果,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或上述立項的成果,需在文章標題右上角插入腳注,并在腳注中注明項目名稱及編號(若文章無此項可省略)。
(十)作者投至我刊的文圖稿件均被視為自動承認其稿件系作者本人原創,無抄襲行為,并不包含任何與現行法律相抵觸的內容
三、審稿周期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發行周期為:年刊,期刊級別:省級期刊,建議投稿前仔細核對格式要求,避免因細節問題延誤發表。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創刊于2014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行周期為:年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影響。它是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連續編輯的以藝術史與考古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出版物,載藝術史、考古與物質文化研究等論文,旨在促進藝術史學科范式的更新。
藝術史的對象,若非傳世品,便是考古品,各為江山之半壁。藝術史的對象,固然雖是作品,是“物”,但我們應問、并回答的問題,卻無不與人有關:人如何設計、制作并使用了它?人對它有怎樣的觀念、看法,或感受?這些問題,唯有把物置于其產生時代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乃至經濟的脈絡中,方才問得允當,答得確當。時代好比織物,藝術乃其中的經緯,其材料、色彩、粗細及摛布的方式,莫不取決于與其他經緯的關聯。如此開展藝術史研究,方可擺脫藝術史舊有的戀物傾向(fetishism),并成為嚴肅的歷史研究的一組成。
為此,我們在用心于“物”的同時,亦須用心于同時代的全部或主要文獻。我們相信,綜合兩者,方可希冀復原其賴以產生的經驗與生活。(并以此)強化我們對文明傳統的感受,進而加深我們對文明傳統的理解。
該刊被國內多個核心數據庫收錄,包括: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這顯示了其在文化學界的學術影響力和權威性。
此外,《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期刊還榮獲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等,這些榮譽不僅證明了其學術質量得到了廣泛認可,也為其在文化學術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