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地》期刊投稿需要注意以下信息:
一、基本投稿方向
該刊是一本由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華東調查規(guī)劃院;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評價中心主辦的農業(yè)期刊,2021年創(chuàng)刊,本刊主要欄目有:自然保護地前沿、專題論述、研究論文。旨在推動農業(yè)學科發(fā)展和農業(yè)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
二、內容與格式規(guī)范
(一)《自然保護地》期刊論文稿件一般限制在6000~10000字,重復率15%以下;文章應附作者姓名、單位、作者簡介和郵箱等;摘要限制300~500字,需列關鍵詞3~8個,并附不少于15篇參考文獻;請注明是否為基金項目;請?zhí)峤粀ord文本,錄用稿件由編輯部在線排版系統(tǒng)統(tǒng)一排版。
(二)來稿后15日內,編輯部反饋初審意見;初審后確定可外審的送審稿專家,評審周期為30日;退修的稿件,作者于30日內按修改意見進行修改、補充,若認為修改意見和修改結果欠妥,可提出異議并作必要說明;主編提出終審意見并決定稿件是否最終錄用。
(三)有嚴謹的科學性和邏輯性,有理論或實際意義。論點明確,資料可靠,數據無誤,文字精煉,層次清楚,書寫工整規(guī)范。
(四)參考文獻一般列出文中出現的、正式發(fā)表的文獻。按作者姓的首字母排列,文獻序號用[1][2][3] ……表示。序號之后依次為作者姓名、文獻題名、及文獻類型標識(專著為M,學位論文為D,期刊文章為J,報紙文章為N,論文集為C)。
(五)中文標題力求簡明、醒目,能準確反映出文章的主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不用非公知公認的縮寫或符號,盡量避免用英文縮寫。
(六)正文:一般應包括資料與方法、結果、討論三個部分,層次系統(tǒng)為1~3層,如:“1”,“1.1”,“1.1.1”,各級標序均左頂格,第2層后空1字距排標題。
(七)注釋是對論文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文內注釋應按正文中的先后次序集中列于文末,用帶圓圈的阿拉伯數序號標注。
(八)請將文章的標題、摘要、關鍵詞(中英文對照)、作者的姓名、所在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傳真、E-MAIL等個人信息全部放在首頁,個人信息務必完整、準確,以便編輯部及時與作者聯系。
(九)如果論文涉及的是有關基金項目的研究內容,頒注明基金或資助機構的名稱、項目編號,交稿時需附交項目批準工件復印件或電子文檔。
三、審稿周期
《自然保護地》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發(fā)行周期為:季刊,期刊級別:CSCD期刊,建議投稿前仔細核對格式要求,避免因細節(jié)問題延誤發(fā)表。
《自然保護地》創(chuàng)刊于2021年,辦刊以來,融指導性、實用性、知識性于一體,發(fā)行周期為:季刊,經過雜志社調整,不斷提高了刊物的整體質量,在行業(yè)內有一定的影響。
《自然保護地》雜志是一本專注于自然保護領域的學術期刊,旨在促進對自然保護的理論研究、實踐經驗和政策探討的交流與分享。雜志覆蓋了自然保護領域的多個學科和專題,包括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自然資源管理、環(huán)境政策與治理、物種保護與滅絕風險、自然保護區(qū)規(guī)劃與管理等。雜志注重學術質量和研究創(chuàng)新。所有投稿的論文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流程,確保文章的學術可靠性和科學性。該雜志鼓勵發(fā)表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理論研究、實證分析、案例研究和新方法新技術應用等。
該雜志鼓勵跨學科合作和交叉研究。自然保護地這一領域涉及生態(tài)學、地理學、環(huán)境科學、社會學、政策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應用,它歡迎多學科背景的學者和專家的共同貢獻。跨學科交叉研究能夠帶來新的洞見和解決方案,推動自然保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雜志不僅注重學術研究,也關注實踐經驗和政策指導。該雜志鼓勵發(fā)表在自然保護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總結和案例研究,以及與自然保護相關的政策評析和政策影響評估。通過學術與實踐的結合,為自然保護工作提供寶貴的思路和借鑒。
該刊被國內多個核心數據庫收錄,包括: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這顯示了其在農業(yè)學界的學術影響力和權威性。
此外,《自然保護地》期刊還榮獲了中國優(yōu)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等,這些榮譽不僅證明了其學術質量得到了廣泛認可,也為其在農業(yè)學術界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