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元代文人畫對美術教育的啟示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文人畫思想的核心
文人畫的概念起始于蘇軾,他率先提出了“士夫畫”這一說法,繼而明代董其昌明確了文人畫的概念,并尊王維為文人畫之祖。所謂文人畫,即為區別于普通畫工畫匠等全憑繪畫技巧、匠氣十足而缺乏內在精神氣韻的畫作而提出的,影響深遠。南朝謝赫提出的繪畫品評標準的第一條就是“氣韻生動”,也就是作品的內在精神才是首重。氣韻自古以來作為繪畫品評的重要標準,卻不似用筆、賦色、經營位置等有法可依。郭若虛提出“氣韻非師”,曾言“骨法用筆以下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其所言“生知”并非字面意思所表現的“生而知之”,而是與創作者品行掛鉤,“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由此可見,氣韻關乎一個人的品格修養,不是憑空得來,而需要通過讀書、做事、行路積淀自身以養浩然正氣,這正是文人畫的精神核心,也是文人畫經歷朝代改換非但傳承不斷,還成就了后世效法之典范的內在支撐。宋朝設畫院,畫院所作以敷色濃麗著稱,大都是迎合王公貴族的喜好,因此多了些皇家富貴之氣。及至崖山之戰后,畫風為之一變,轉而為文人士大夫抒寫胸中郁結,借作畫以懷盛世遺風,以表自身氣節、彰心懷故國。文人以不仕之心游歷山水,“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文人間相互題跋,詩文書畫的結合相得益彰,由此給文人畫增添了濃厚的人文色彩。
二、當代美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代,藝考如火如荼,高考美術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美術教育的發展。但這種抱有強烈目的、以固定模式培養高考美術生的教育模式所產生的問題不容忽視,直接影響了美術教育的教學培養目的。美術教育依據其傾向性不同可分為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美術取向的美術教育注重美術自身的價值,著重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審美情感;教育取向的美術教育以美術作為教育媒介引導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培養其獨立人格和創新意識等。但無論怎樣,美術教育的目的都不應是以千篇一律的模式培養千畫一面的應試者。缺少人文精神和文化修養的培養是當今美術教育面臨的問題之一。部分美術考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文化知識的缺乏也導致了現階段部分人對美術考生產生誤解,認為美術考生就是通過美術考試實現上大學的目的。因此對于美術教育教學來說,淡化功利性、增強內涵是目前亟須解決的具體問題。
趙孟頫所倡導的復古運動和“書畫同源”理論,是元代文人畫強大的理論支撐。趙孟頫所倡導的復古并非如清初“四王”那般摹古,以古人之筆墨為方圓禁錮己身。所謂“法晉宗唐”便是師法晉唐之氣象、文人之氣節,古為今用,以“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抒發文人的主觀情緒。元人之復古不是一味全盤接受,而是在主觀思考后取其所需,其中所凸顯的元人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人格對于今時今日之教育問題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當代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填鴨式教育、呆板臨摹以及不經思考被動接受知識這些問題,可能對學生接受知識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但是阻礙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和獨立人格的培育。文人畫的精神核心是氣韻,所謂氣韻,與文人畫家的人品、學識與修養休戚相關。元代文人畫家以文人墨客所特有的以書入畫、以畫寓情、書畫結合、托古言志的形式,更生動地將自身情趣訴諸畫面,為文人畫增添了濃厚的人文內涵與強大的精神支撐。元代文人畫豐富的內涵與高潔的情操對于學生道德情感的培育和傳統文化的熏陶有著積極的教育意義。張彥遠對于繪畫功能的表述是“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就這點而言,重人文性的文人畫對于今天的美術教育來說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今天,在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容易迷失自身方向,因此重視人文教育是可以帶人們走出困境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