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外來器械清洗對專崗護士的作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外來器械結構復雜,種類多樣。多溝槽、多齒槽、多管腔、可拆卸等特點增加了外來器械的清洗難度。隨著生物醫學及組織材料學的不斷發展,外來器械的種類越來越多,其使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1]。據了解,目前大多數醫院外來器械主要由跟臺人員清洗或由輪崗護士清洗,然而這兩種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特別是外來器械的清洗質量不盡如人意。DeMeloCosta等[2]通過調查外來醫療器械再處理后的污染情況,指出器械清洗不徹底與處理手術器械的操作人員的操作能力和管理實踐相對不足息息相關。為提高外來器械的清洗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我院消毒供應中心于2021年9月設立外來器械清洗專崗護士,進行清洗管理,以促進外來器械清洗質量的持續改進,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清洗工具、清洗消毒器、3MTMClean-TraceTMATP手持式熒光檢測儀及配套的檢測試劑、無菌棉拭子、無菌海綿拭棒、無菌試管、無菌手套。1.2研究對象隨機抽取我院消毒供應中心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3種不同品牌的髓內釘、關節類外來器械共600件,根據不同的清洗人員分為3組,2020年10—12月由跟臺人員清洗的外來器械200件為常規組1,2021年6—8月由輪崗護士清洗的外來器械200件為常規組2,2021年10—12月由專崗護士清洗的外來器械200件為改進組。1.3方法1.3.1清洗方法外來器械采用手工+機械清洗方法。根據WS310.1-2016《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3]及《外來醫療器械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指南》[4],結合廠家提供的醫療器械清洗消毒說明書,制訂外來器械的規范清洗流程。(1)將外來器械在15℃流動水下沖洗至少2min,用軟毛刷輔助清洗肉眼可見的污物和碎屑。(2)在多酶清洗劑中浸泡器械至少10min。(3)再用流動水沖洗器械至少2min后,用注射器、高壓水槍沖洗腔體、管道和其他難以到達的區域。(4)在多酶液中手工刷洗器械至少5min;(5)根據產品說明書,超聲波清洗機調節水溫為40℃,頻率為60KHz,器械在含酶液中進行超聲清洗5min;如有管腔、孔隙、凹槽等特殊結構,應延長刷洗時間。(6)用純水沖洗器械至少2min。(7)將器械置入全自動清洗消毒器中進行清洗消毒。1.3.2檢測方法目測法:操作者使用肉眼和帶光源放大鏡,對清洗、干燥后的外來器械進行觀察;使用白通條對管腔器械進行檢測,孔洞凹槽處用棉簽蘸取75%乙醇進行擦拭檢測。ATP生物熒光檢測法:操作者戴無菌手套,根據廠家說明書,從試管中取出無菌拭子,蘸取采樣液,在器械表面往返涂抹5次進行采樣;對于管腔器械,選取與管腔內徑相匹配的無菌海綿試棒進行采樣;將采樣拭子放入試管,按壓拭子快速輕輕搖勻,放入ATP生物熒光檢測儀讀取數據[5]。1.4判定標準目測法清洗合格標準:外來器械表面無殘留的血跡、銹斑、污垢,關節部位光潔、管腔清理到位[6],白通條潔白無污漬,可拆卸部位清潔,孔洞凹槽處清潔,棉簽潔白無污漬。ATP生物熒光檢測法清洗合格標準:根據生產廠家建議,結合中國疾病控制中心消毒檢測中心評價標準,以熒光檢測值RLU≤2000為合格。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3組外來器械清洗操作缺陷比較研究發現,在降低清洗質量的操作環節中,跟臺人員操作問題多集中在未進行超聲波清洗,占26.2%;沖洗時間不足占16.9%;分類擺放混亂占13.8%。輪崗人員操作問題多集中在未拆至最小化,占46%;處理不及時占14%。專崗人員多集中在分類擺放混亂,占37.5%。2.23組外來器械清洗檢測結果比較采用目測法和ATP生物熒光檢測法進行清洗質量檢測,改進組清洗合格率較常規組1、2均有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2.33組外來器械丟失率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常規組1、常規組2、改進組的器械丟失率分別為4%、0.5%、0,見表3;改進組與常規組2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改進組與常規組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討論
所有形式的感染都歸于微生物藏于污物中,如不重視對各種器械(特別是復用醫療器械)在滅菌前進行清洗處理,很容易造成滅菌失敗[7],因此嚴格把控外來器械的清洗質量是控制感染的重要內容。由于外來器械結構復雜,污染程度高,所以正確的人員配置、標準流程的有效落實和管理是保障外來器械清洗質量的關鍵要素。本研究對我院消毒供應中心設立外來器械清洗專崗護士前后的清洗質量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設立專崗護士后外來器械的清洗合格率提高,3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器械丟失率下降,改進組與常規組1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原因如下:由于外來器械的復雜性,許多消毒供應中心不具備外來器械的再處理能力,一部分醫院的外來器械交由跟臺人員清洗,然而跟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感控意識薄弱,清洗過程中偷工減料,不能嚴格落實清洗標準流程,甚至簡化清洗步驟;清洗籃筐未轉換,導致清洗無效;未進行超聲波清洗,可拆卸的器械未拆到最小單元清洗,管腔器械未用相匹配的毛刷進行清洗,關節部位未進行除銹;器械未清點、擺放混亂;清洗記錄混亂、缺失;此外,外來器械周轉率快、流動性大,常出現跟臺人員為趕時間縮短清洗時間而導致清洗質量不合格,且跟臺人員責任心不強,術后和送入消毒供應中心后未及時清點器械,器械擺放混亂,尤其是一些細小的克氏針、螺釘等,常出現丟失現象。基于上述原因,一部分醫院由輪崗護士負責外來器械的清洗。由于外來器械種類和型號較多,導致分類難度增大,無法保證分裝的精準性,輪崗護士崗位變換頻繁,業務廣而不精,導致在外來器械管理方面專業性不強、操作水平不夠,對外來器械結構不熟悉,無法正確拆卸結構復雜的器械,延長了污垢在器械表面停留時間,導致血液干涸難以清洗,容易造成清洗不徹底并出現清洗死角。輪崗護士使用標準清單進行器械清點,加之責任心較強,對外來器械的接收清洗較為規范,丟失率較低。而專崗護士責任心強,特別是接收清點和清洗流程嚴格按照標準執行,能有效降低外來器械的處理缺陷和丟失率;設置專崗護士責任明確,能有效追責、正確實施獎懲制度,起到管理約束的作用;專崗護士崗位固定,且能夠持續進行業務培訓和操作訓練,??茦I務和操作能力強,工作效率高,對外來器械的清洗效果優良。由于外來器械結構復雜,種類多,更新快,因此建立相應的專業技術隊伍、實施專崗負責制、健全崗位職責,有助于促進外來器械及植入物的規范化管理[8]。本研究表明,設立外來器械清洗專崗護士能有效提高外來器械的清洗質量,降低差錯率,提示護理管理者應重視消毒供應中心的人員配置。清洗是保證滅菌成功的關鍵,其目的是去除器械上大量污染的有機物、細菌和熱原質,提高消毒滅菌的效率。設置外來器械專崗人員,確保重要崗位專人管理,尤其是清洗、質量檢查等關鍵環節,能有效提升外來器械的處理質量,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孫振潔,符為蘭,姚美芳.8S管理模式在消毒供應中心外來器械全流程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2019,39(7):192-193.
[2]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WS310.2-2016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7.
[3]張青,錢黎明.外來醫療器械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指南[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
[4]丁歡,劉承軍,肖長.ATP生物熒光技術應用于軟式內鏡消毒質量檢測的可行性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7,38(5):107-109.
[5]孫真真.口腔科精細器械清洗流程與清洗質量的相關性[J].醫療裝備,2020,33(5):79-80.
[6]曹秋蓮.器械清洗質量標準及操作規程對教學與培訓效果的影響研究[J].醫療衛生裝備,2013,34(12):112-114.
[7]張青,高海燕,錢黎明,等.全國764所醫院外來醫療器械與植入物處理現狀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119-122.
作者:蘇清秀 李曉利 丁歡 單位: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一〇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