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區地理》作為一本地質領域的學術期刊,投稿難度一般,但仍需要作者具備一定的學術實力。具體詳情需結合期刊定位、審稿流程以及投稿者的研究質量綜合評估。以下是詳細分析:
了解期刊信息:
《干旱區地理》期刊創刊于1978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地理學會主辦的地質類雙月刊。該雜志以中文出版,擁有國內刊號:CN 65-1103/X及國際刊號:ISSN 1000-6060。旨在成為地質領域的先鋒,及時反映地質改革與發展的最新成果,深入探索地質規律,助力地質事業的繁榮。通過高質量的論文和研究成果,為地質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地質創新與進步。
期刊級別與定位:
《干旱區地理》 期刊被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等數據庫收錄。獲得了中國優秀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科技期刊優秀期刊、北大圖書館收錄期刊等榮譽。主要欄目:氣候與水文、地表過程研究、地球信息科學、土壤資源、區域發展等,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該期刊的讀者群體主要是地質工作者、地質研究者、地質政策制定者以及對地質領域感興趣的讀者。
投稿須知:
(一)請附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等詳細信息。
(二)刊發的稿件,將由編輯部統一報送期刊網和數據庫,如作者不同意,請另投它刊或作特別聲明。
(三)如需注明“基金項目”信息,內容應包括:課題來源、項目名稱、項目編號等。
(四)結論要明確寫出論文研究得出的主要規律、結果(成果)、新見解和科學結論,以便讀者從文中獲得論文的創新觀點和創新研究成果;應鮮明、準確、科學、條理清晰。
(五)順序編碼標注制是按引用文獻出現的先后順序,在文獻的著者或成果敘述文字的右上角用方括號標注阿拉伯數字編排序號,并在參考文獻表中按此序號依次著錄,即將參考文獻反引在文中引用位置。
發表周期:
采用三審制(初審、復審、終審),《干旱區地理》期刊預計審稿時間:1-3個月,如果超過預計的審稿時間仍未收到回復,可以主動聯系編輯部詢問進度,若想縮短周期,流程協助可咨詢在線客服。
投稿建議:
投稿《干旱區地理》期刊需注重選題創新性與格式規范性。建議投稿前充分研讀近期刊發文章,并嚴格遵循雜志社要求,對于具備一定學術實力的作者來說,是一個相對好投且發表周期較短的期刊選擇。
干旱區地理發表范例
-
黃土高原丘陵區小流域地下水補給特征
作者:馬建業; 孫寶洋; 肖俊波; 王杉杉; 馬波; 李占斌
-
利用樹木年輪重建公元1639-2013年青南高原5~9月相對濕度變化
作者:黃小梅; 肖丁木; 秦寧生
-
中條山北麓河流地貌參數及其新構造意義
作者:徐偉; 袁兆德; 劉志成; 高戰武
-
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kaBP湖相沉積物的孢粉植物群初步研究
作者:白友良; 趙振華; 孫琦; 李博
-
則岔石林地質公園喀斯特地貌類型及形成機制
作者:徐家紅; 鄢志武; 柳曉丹
-
1996-2016年西藏定結地區風沙地貌格局與變化
作者:馬建軍; 潘美慧; 伍永秋; 薛雯軒
-
近1ka以來河西地區的沙漠化及對高強度人類活動的響應分析
作者:馬俊; 牟雪松; 王永達; 劉文浩; 范育新
-
基于LUCC的新疆沙塵源空間格局及轉化機理分析
作者:張寧寧; 房世峰; 杜加強; 吳驊
-
寧夏中部干旱帶鹽池縣植被生態需水規律研究
作者:李金燕
-
黑河上游天澇池流域典型灌木生態參數研究
作者:李文娟; 黃力平; 趙傳燕; 胡東宇; 王清濤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