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國際漢學譯叢》期刊投稿時,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了解審稿周期
首先,投稿前應仔細了解《國際漢學譯叢》的審稿周期。根據(jù)公開發(fā)布的信息,該雜志的預計審稿時間:1個月內,因此投稿者需要合理安排時間,避免因審稿周期影響論文的發(fā)表計劃。
二、避開高峰期
避開高峰期:在節(jié)假日或學術假期期間,編輯和審稿人可能無法及時處理稿件。
熱點話題發(fā)表后:當某個文學熱點話題受到廣泛關注時,《國際漢學譯叢》可能會收到大量與該話題相關的稿件。為了避免與熱門稿件競爭,可以選擇在熱點話題稍微平息后再投稿。
三、關注征稿信息
《國際漢學譯叢》 期刊會定期發(fā)布征稿信息,明確說明當前或未來的重點收稿范圍、專題或欄目。投稿者可以密切關注這些信息,根據(jù)收稿需求來準備稿件,并在征稿截止日期前投稿。不僅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還能確保稿件與期刊的主題和內容定位相符。
重點欄目: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國哲學研究、中國典籍外譯研究等。
《國際漢學譯叢》投稿須知
(一)本刊堅持嚴格的學術規(guī)范,鼓勵深入細致的學術研究。來稿需是國際漢學研究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論文、外文原始文獻或外文論文的譯文 (如系譯稿,需附原文)。
(二)稿件正文體例及注釋方法以“《國際漢學》 新版體例與格式(修訂)”為準。電子稿請用 Microsoft Word 文檔,A4 版面,簡體中文, 正文字體用五號宋體,1.5 倍行距,注釋采用頁下腳注,每頁重新標號。投稿前,務請作者認真核校定稿,注意文章的完整和段落連接。論文及譯稿字數(shù)不限。
(三)來稿請注明中英文篇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以及作者、譯者的中英文姓名。文后附作者個人簡歷,注明真實姓名,所屬學術機構、職稱職務、研究領域、通信地址、郵編、電話、傳真以及電子郵箱地址等聯(lián)系方式。作者為兩人以上的,請注明順序。
(四)本刊對來稿有刪改權。如不愿刪改,請于來稿中注明。稿件中的看法不代表本刊的觀點,作者自負文責。
(五)本刊收到來稿后,會及時向作者發(fā)出收稿通知。本刊采用目前國際通行的學術期刊雙盲匿名評審制度,評審時間為6個月。稿件經(jīng)編委審定通過后,向作者發(fā)出用稿通知。若投寄本刊 6個月內未收到用稿通知,請自行處理。限于人力,稿件恕不退還,請自留副本。
(六)作者保證來稿非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及與著作權有關的侵權問題。若發(fā)生上述問題,由作者承擔全部責任。
(七)來稿一經(jīng)被本刊采用,即表示作者同意授權本刊包括但不限于編輯部、期刊出版社及出版社自行選定的第三方在全球范圍內使用該作品著作權中的紙介質和數(shù)字化制品形式的復制權、發(fā)行權、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翻譯權、匯編權、以及上述權利的許可使用權。
(八)作者本人可以在后續(xù)作品中引用該作品或將其匯編在非期刊類文集中,但需注明該作品首次發(fā)表于我刊,并將該作品后續(xù)使用情況告知編輯部備案。若對此條有異議,須在稿件刊發(fā)前向編輯部特別聲明。
(九)文章應做到論點明確,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具有創(chuàng)新性、實用性和學術價值,符合本刊的內容定位要求。
四、合理安排個人時間
投稿者還需要根據(jù)自己的時間安排來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此外,還要考慮到自己的研究進度和稿件質量,確保在投稿前對稿件進行充分的修改和完善。
綜上所述,選擇合適的投稿時間需要綜合考慮審稿周期、高峰期、征稿信息以及個人時間安排等多個因素。通過合理安排投稿時間,可以提高稿件被錄用的機會,并確保研究成果能夠及時發(fā)表。
《國際漢學譯叢》期刊創(chuàng)刊于2022年,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主管并主辦,是國內公開發(fā)行的文學類學術期刊,雜志社地址:北京市豐臺區(qū)南方莊2號院1號樓,以反映文學改革與發(fā)展的最新成果、致力于為深化文學改革、繁榮文學科學服務。
本文內容整理自網(wǎng)絡公開平臺,如遇信息錯誤,請及時通過在線客服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