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門診部疾病防控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三、嚴格執行疫情報告制度,一旦出現可疑病人,在第一時間內進行隔離觀察、治療(一人一室),并立即向醫務科和疾控中心報告。
四、遇有疑難病癥,及時會診,以免延誤病情。
五、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
六、診室每天進行兩次紫外線消毒、兩次過氧乙酸消毒地面、物品表面。
七、醫護人員必須嚴格按消毒隔離制度著裝,避免感染。下班時,用“84”消毒液浸泡雙手,認真清洗。
一、門診部建立相對獨立的“發熱門診”,配有專用留觀室,專用放射線攝片機,采血室,培訓合格的專業醫生和護士
二、醫務人員必須準時上崗,24小時均按出診表落實。中途不得擅自離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誤出診。
三、如確有特殊情況不能出診者,必須提前一天在向醫務部及門診部請假,由醫務部按排其他人員出診。
四、醫務人員在崗時必須穿隔離服、戴12層棉紗或其他有效防護口罩、帽子、眼鏡、手套等防護工具。
五、診室必須保證通風良好,保持清潔,此項工作要有專人負責。
六、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時更換全套防護物品。
七、醫務人員防護、設備消毒、污染物品處理等,按衛生廳195號文件《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預案(試行)》執行。注:如有調整另行通知
八、必須做好病人轉運交接記錄。
九、要認真填寫《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報告登記一覽表(試行)》。
十、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收“非典”病人(含疑似病人)。
十
一、確診或疑似病例,必須立即按程序上報,6小時內報當地疾病控制中心,并同時按甲類傳染病報卡,不得延誤或漏報。
十
二、出診醫師要認真書寫門診醫療手冊。
十
三、對待患者要熱情、耐心、細致,一視同仁,不得輕視、蔑視“非典”患者。
十
四、對所有病例要按衛生廳195號文件認真做好流行病學調查,詳細記錄。
十
五、X線機嚴格執行一照一消。
十
六、凡發熱病人(體溫38℃以上者)一律拍胸片、查血項。
發熱門診是我校門診部在防控“非典”期間根據上級指示設立的,專門用于排查疑似“非典”病人,治療發熱患者的專用診室。在該診室工作的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傳染病防治法”和防控“非典”期間政府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不漏報一個病人,不錯報一個病人,不感染一個醫務人員。具體要求如下:
1:認真接待每一個發熱患者,實行首診負責制,決不允許推委、搪塞病患。
2:詳細詢問和記錄流行病史調查表上所要求的內容,仔細填寫特別是近兩周的詳細情況。
3:全面系統的檢查患者的體溫、脈博、呼吸、血壓。查血象,作胸透檢查。如符合衛生部的“非典”病人診斷標準和疑似“非典”病人診斷標準的要立即報告校防治“非典”領導小組。并按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逐級準時上報。
4:對檢查結果不能確定的病人,應提請門診部三人小組(雷少平、馬維援、劉長玲)組織會診后再做決定。
5:排出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或疑似診斷后,患者持發熱門診的病志證明到其他各科門診就診。
6:在發熱門診工作的醫務人員應按要求穿戴隔離服、工作帽、12層口罩、防護眼鏡、鞋套。離開發熱門診時應按相關隔離要求辦理。
7:進入發熱門診就診的患者應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帶好口罩,病患離去后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發熱門診工作制度
一、門診部建立相對獨立的“發熱門診”,配有專用留觀室,專用放射線攝片機,采血室,培訓合格的專業醫生和護士。
二、醫務人員必須準時上崗,24小時均按出診表落實。中途不得擅自離崗,不得以任何理由延誤出診。
三、如確有特殊情況不能出診者,必須提前一天在向醫務部及門診部請假,由醫務部按排其他人員出診。
四、醫務人員在崗時必須穿隔離服、戴12層棉紗或其他有效防護口罩、帽子、眼鏡、手套等防護工具。
五、診室必須保證通風良好,保持清潔,此項工作要有專人負責。
六、醫務人員接觸病人(含疑似病人)后,要及時更換全套防護物品。
七、醫務人員防護、設備消毒、污染物品處理等,按衛生廳195號文件《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預案(試行)》執行。注:如有調整另行通知
八、必須做好病人轉運交接記錄。
九、要認真填寫《非典型肺炎病例或疑似病例報告登記一覽表(試行)》。
十、嚴格執行首診負責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拒收“非典”病人(含疑似病人)。十
一、確診或疑似病例,必須立即按程序上報,6小時內報當地疾病控制中心,并同時按甲類傳染病報卡,不得延誤或漏報。十
二、出診醫師要認真書寫門診醫療手冊。十
三、對待患者要熱情、耐心、細致,一視同仁,不得輕視、蔑視“非典”患者。十
表1 我國醫院數目變化情況(家)
分類 195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08年 2008年
綜合醫院 2692 7859 10424 11872 12599 12902
中醫醫院 4 678 2080 2591 2518 2610
專科醫院 85 694 1362 1543 2271 2494
醫院數合計 2803 9902 14377 16318 17764 18396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衛生費用占GDP比重上升
2008年末,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為29.6萬家,比上年增加0.5萬家。其中,醫院18,39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萬家,衛生院4.2萬家,門診部6,148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2萬家,婦幼保健院(所、站)2,997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家。與上年比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急救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共6類機構數量有所增加,衛生院、婦幼保健及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等數目在減少。按醫院床位數分組:1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10,867家,100~199張的醫院3,812家,200~499張的醫院2,759家,500~799張的醫院715家,800張及以上的醫院243家。
據測算,2008年衛生總費用達6,584.1億元,比2002年增加794.1億元。衛生總費用構成是: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為1,116.9億元,占17.0%;社會衛生支出為1,788.5億元,占27.2%;居民個人衛生支出3,678.7億元,占55.8%。人均衛生費用為409.5元,比2002年增加58.8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5.51%上升到2008年的5.62%。衛生費用占GDP比重上升
2008年末,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為29.6萬家,比上年增加0.5萬家。其中,醫院18,396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1.4萬家,衛生院4.2萬家,門診部6,148家,診所(衛生所、醫務室)20.2萬家,婦幼保健院(所、站)2,997家,專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581家。與上年比較,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診所、急救中心、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共6類機構數量有所增加,衛生院、婦幼保健及專科疾病防治機構等數目在減少。按醫院床位數分組:100張床位以下的醫院10,867家,100~199張的醫院3,812家,200~499張的醫院2,759家,500~799張的醫院715家,800張及以上的醫院243家。
據測算,2008年衛生總費用達6,584.1億元,比2002年增加794.1億元。衛生總費用構成是:政府預算衛生支出為1,116.9億元,占17.0%;社會衛生支出為1,788.5億元,占27.2%;居民個人衛生支出3,678.7億元,占55.8%。人均衛生費用為409.5元,比2002年增加58.8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5.51%上升到2008年的5.62%。
診療和入院人次增加
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總診療人次數為22.03億次。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診療人次數為21.32億次,占96.8%;營利性醫療機構為0.63億次,占2.9%。非營利性醫院、衛生院占總診療人次數的88.7%。在醫療機構診療人次中:醫院13.05億次,占59.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0.46億次,占2.1%;衛生院7.03億次,占31.9%;婦幼保健院(所、站)0.86億次,占3.9%。與上年比較,醫院診療人次數增加0.92億次,衛生院診療人次數減少0.07億次。2008年門、急診人次數為21.05億次,占總診療人次的95.6%。綜合醫院分科門診構成情況是:內科占30.7%、外科13.4%、婦產科10.2%、兒科7.5%、中醫科6.6%、其他科室占31.6%。2008年全國居民到醫療機構就診的平均次數為1.7次。
2008年全國醫療機構入院人數為6,669萬人,其中,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入院人數為6,500萬人,占97.5%;營利性醫療機構為143萬人,占2.1%。非營利性醫院、衛生院占總入院人數的91.9%。醫療機構入院人數中,醫院為4,668萬人,占70.0%;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萬人,占0.2%;衛生院1,621萬人,占24.3%;婦幼保健院(所、站)307萬人,占4.6%。與上年比較,醫院入院人數增加509萬人,衛生院入院人數減少5萬人。醫院、衛生院每百診療人次入院3.1人,每百門、急診人次入院3.3人。2008年全國居民每萬人口入院526人。
門診和住院費用上升
醫院門診和住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繼續增加,醫療費增長幅度略有上升。2008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急診病人人均醫療費用為117.7元,比上年增加9.5元,增長8.8%;出院病人人均住院醫療費用為4,283.7元,比上年增加373.0元,增長9.5%。與上年比較,門診醫療費用增長幅度上升0.2個百分點,住院醫療費增長幅度上升0.8個百分點。醫院級別越高,病人醫療費用越高(見表2)。
表2 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診和出院病人人均醫療費用(元)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在2008年衛生部門綜合醫院門診病人醫療費中,藥費占52.5%,檢查治療費占29.7%;與上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2.2個百分點,檢查治療費比重上升1.2個百分點。在住院病人醫療費用中,藥費占43.7%,檢查、診斷、治療費(含手術費)占36.6%;與上年比較,藥費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檢查診斷費比重上升0.5個百分點。
用藥金額呈現上升態勢
根據“全國醫藥經濟信息網China Pharmaceutical EconomyNet(以下簡稱CPN)”推總數據顯示(以下如無特定說明,金額均指推總金額),2008年全國醫院購藥的總金額為981億元人民幣,2008年上半年已達到金額573億元,與2008年同期比增長率達到23.85%。從圖1中可以看出,醫院購藥金額隨著季度變化有所波動,但總體趨勢呈現上升態勢。按此趨勢預測,2008年全國醫院購藥總金額將達到1,200億元左右。
CPN藥品分類采用WHO的解剖學、治療學及化學分類(ATC)編碼,共分為15個大類。在2008年醫院用藥大類排序中,全身用抗感染藥仍雄居首位,全年用藥金額為28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28.76%。其次為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用藥金額為17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7.51%。首位比次位高出64%,顯示出全身用抗感染藥仍有明顯的優勢。第三位為作用于心血管系統藥,全國醫院購藥總金額為122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2.43%。第四位是作用于消化系統及代謝藥,總金額為117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1.83%。第五位是作用于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總金額為107億元,占總體醫院購藥金額的11.00%。前五大類藥品購入金額占2008年醫院購藥總金額的81.53%。
2008年上半年,各大類藥品均呈持續性增長,大類排序未見變化。與2008年上半年同期對比,全身用抗感染藥物增長13.23%,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增長22.11%,心血管系統藥物增長34.09%,消化系統及代謝藥增長29.09%,血液和造血系統藥物增長18.57%。在前五類藥品中,增長率最快的是心血管系統藥物,而第一大類全身用抗感染藥已明顯放慢了增長速度。從圖2可以看出,抗腫瘤和免疫調節劑類藥與心血管系統用藥在醫院購藥市場中還有很大的差距,心血管系統用藥在醫院用藥市場中要超越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類還需要一段時間。
結核病傳染過程中的傳染源是涂陽肺結核患者[1],要想做好肺結核病的防治工作,就要從源頭進行有效控制,因此我國政府為新發涂陽肺結核患者提供免費的抗結核藥物的治療。為涂陰患者、復治的也提供免費結核藥。筆者隨機抽取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的2207例肺結核患者,對新發涂陽結核病患者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的情況進行統計和探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我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門診部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治療的2207例肺結核患者,其中新發涂陽結核病患者1185例,包括798例男性,387例女性。詳細情況如下:2008年總共406例,其中涂陽肺結核患者270例(165男,105女),2009年總共371例,包括涂陽肺結核患者251例(146男,105女),2010年總共421例,涂陽肺結核患者228例(182男,46女),2011年總共389例,涂陽肺結核患者186例(123男,63女),2012年總共349例,涂陽肺結核患者139例(99男,40女),2013年總共271例,涂陽肺結核患者111例(83男,28女)。
1.2方法 對1185例新發涂陽肺結核患者的性別、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的情況等進行統計。
1.3統計學分析 對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關數據資料進行統計時需要使用到SPSS17.0軟件,本次探究所涉及到的數據資料使用t和χ2進行檢驗,存在明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P
2結果
3討論
在肺結核病的防治過程中,需要及時的發現新發的涂陽肺結核患者,以對新發涂陽肺結核患者進行有效治療。在1185例新發涂陽肺結核患者中,男女比例為2:1[2],可能與男性吸煙、喝酒習慣、工作強度高有關,對肺結核病的傳播途徑不了解,農村區域的衛生狀況較差,患病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3]。
表1可以看出在1185例新發涂陽結核病患者中,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新發涂陽肺結核病患者的數量逐漸減少,但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的患者比例卻逐年上升,表明我國加大了新發涂陽結核病防治的宣傳力度[4]。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不能100%的原因: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不能100%的原因:①部分人對免費抗結核藥物存在著不良反應,如消化道不適、過敏、肝損或患者有合并癥;②不相信免費抗結核藥物的療效;③自費購藥,拒絕免費藥。所有的新發涂陽肺結核病患者都在我區疾控門診部登記,對拒絕服用免費藥物、耐藥、重癥或有嚴重合并癥的患者,會根據新發涂陽肺結核病患者的實際情況,會推薦自費自購一些藥物,或者是到綜合醫院接受治療。
綜上所述,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國新發涂陽結核病患者數量得到有效控制,且新發涂陽結核患者服用免費抗結核藥物的比例得到了有效保證,有效降低了結核病的感染率,大大提高了結核病的防治效果[5]。
參考文獻:
[1] 顧瑾, 唐神結, 吳福蓉. 結核病患者藥物性皮疹的特征及臨床療效影響因素分析[J].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 01(02): 584-588.
[2] 張懿行. 浦東新區城市人口肺結核患者生存分析及降低病死率對策研究[D]. 復旦大學, 2012.
[中圖分類號] R3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12-033-02
Analysis of HAV and HEV Infection Status from Chengdu Employees' Physical Examination for Year 2010
Zhou Xiaojing Yang Yusheng Chen Chao
(Chengdu Disease Control Center,Sichuan,61007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thesis is aimed at knowing the HAV and HEV infection status of employees engaged with food and public places related works, dedicating on sanitary control and virus hepatit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Ministry of Health, as well as collecting and providing relev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nti-HEV vaccine.Methods By drawing 5ml of venous blood from 30753 food and public places working employees who came to perform physical examinations at Preventive Medical Exploratory Ambulant Clinic of Chengdu Disease Control Center for the whole year of 2010, test the HAV-IgM and HEV-IgM against HAV and HEV throug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conduct analysis upon the test results.Results Among all the examined employees working on food and public places related fields in the whole year, it indicated that HAV-IgM positive in a percentage of 0.0065% while HEV-IgM positive 0.142%, which refers that the infection ratio of HEV is obviously much higher than HAV. Through comparison based on p0.01, the deviation has significant gender tendency. In addition, among HAV-IgM and HEV-IgM positive, number of male carriers is more than female. And through comparison based on p 0.05, the deviation has significant gender tendency as well. The clinical incidence ratio of HEV is rising from 0.75/ 100,000 (Year 2009) to 1.05/ 100,000 (Year 2010), and the recessive HEV infection ratio is over 100 times of clinical incidence ratio.Conclusion Recessive infection ratio of HEV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it of HAV as well as clinical incidence ratio of HEV. Therefore, the monitor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V should be highly valued and reinforced.
[Key words] Employees; physical examination;prevention;control
食品安全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自從2009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安全法》頒布后,對餐飲服務行業及公共場所從業人員健康體檢的內容做了相應的修改,取消了乙型病毒性肝炎、而增加了戊型肝炎的檢測,而目前從業人員健康體檢中有關戊肝病毒感染的相關情況及資料還比較缺乏,為了進一步了解成都市從業人員甲肝、戊肝感染狀況,分析甲肝、戊肝的發病規律,防止甲肝、戊肝通過飲食及公共場所傳播,加強從業人員病毒性肝炎的監督管理,探索正確、實用的應對措施,高效經濟的開展病毒性肝炎的預防控制工作、同時為戊肝疫苗研制提供一些科學依據,我們對2010年來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診斷性門診部進行健康體檢的食品、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甲肝、戊肝的檢測結果進行了統計與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10年全年來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診斷性門診部進行健康體檢的食品、公共衛生從業人員30753名,其中男性10933名,女性19820名,年滿16周歲以上-70周歲以下各年齡段均有。
1.2 方法 所有檢測對象均在門診部統一采血,抽取靜脈血5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ELISA,檢測甲肝、戊肝抗HAV-IgM、抗HEV-IgM。儀器:瑞士漢密而頓全自動酶聯免疫分析儀瑞士漢密而頓全自動批量樣本處理機試劑盒;使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商品試劑盒,北京萬泰抗HAV-IgM、抗HEV-IgM試劑盒,全部均在有效期內使用,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操作過程、結果判定均由專職檢驗人員嚴格按相關操作規范及要求完成,并經復檢。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戊肝的隱性感染率明顯高于甲肝,并且實際感染率可能比我們檢測到的數據還要高 見表1。
表1 2010年從業人員甲戊肝感染檢測情況
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診斷性門診部2010年全年30753名從業人員健康體檢中,甲肝隱性感染者2人,隱性感染率為0.0065%,戊肝隱性感染者44人,隱性感染率為0.143%,明顯高于甲肝隱性感染者,兩者經x2檢驗,p0.01,差別具有極顯著性意義,同時戊肝的隱性感染率比我們統計的數據可能還要高一些[1]。可能與很多因素有關:①現有ELISA酶聯免疫吸附法試劑的靈敏度有待提高。②少數戊肝患者HEV能誘發宿主出現無應答或低應答狀態的可能,始終不產生抗HEV-IgM與抗HEV-IgG,因此兩者均陰性時不能完全排除戊型肝炎病毒感染。③檢驗提示HEVIgM通常滴度不高,持續時間短(2個月左右)。很多人始終測不出HEV抗體,容易出現漏檢。
2.2 甲肝HAV-IgM和戊肝HEV-IgM陽性者中,男性感染率明顯高于女性 見表2。
表2 2010年從業人員不同性別甲戊肝感染檢測情況
在全部30753名體檢者中,其中男性10933名,女性19820名,甲肝隱性感染者2人,其中男性1人,女性1人,戊肝隱性感染者44人,其中男性24人,女性20人,經x2檢驗,兩者均p0.05,差別具有顯著性意義,表明男性感染率明顯高于女性,可能與男女之間衛生習慣等感染機會差異和性別易感性等有關。
2.3 甲型肝炎的隱性感染率及臨床發病率較以前有所降低 從成都市疾控中心資料得知,成都市甲型肝炎發病人數及發病率2009年305例,2.74/10萬,2010年277例2.45/10萬,而健康體檢30705人篩查到HAV-IgM陽性2例,隱性感染率為0.0065%(6.5/10萬),是臨床發病率的2.653倍,與以往的資料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甲型肝炎的隱性感染率及臨床發病率較以前有所降低,原因是多方面的:①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個人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因而更加注重個人衛生及環境衛生。②近年來加強了對食品、公共場所從業人員的崗前培訓,健康教育,嚴格執法,對從業人員每年必須進行健康體檢,從而從源頭上控制了甲肝、戊肝的流行與傳播。③人群易感性是影響甲型肝炎流行的關鍵因素,當人群抗HAV陽性率達到80%左右時,則可以形成群體免疫屏障,即使存在傳染源與傳播因素,流行也會終止,目前甲肝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人工提高了人群甲型肝炎免疫水平,是控制和預防甲肝的有效手段,對與甲肝患者密切接觸的易感者,也可用人丙種球蛋白進行被動免疫預防注射,因而極大的提高了對甲肝的預防與控制。
2.4 戊型肝炎的臨床發病率較以前有所上升[2],隱性感染率明顯高于臨床發病率 2009成都市報告戊型肝炎83例,2010上升到119例,發病率由0.75/10萬上升到1.05/10萬,較前一年明顯增加,同時在我們健康體檢中檢測到的隱性感染率為0.143%(143/10萬),目前食品、公共衛生從業人員健康體檢中戊型肝炎感染的相關資料還比較少,缺乏比較的資料,但從我們的檢測中可以看出戊型肝炎的隱性感染率比臨床發病率已高出了100多倍。
3 討論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是由甲型、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傳染病,兩者均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傳染源相似,如污染了水源,食物,可導致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爆發流行,受病毒感染后,早期產生的HAV-IgM、HEV-IgM型抗體,是近期感染的標志,故在從業人員健康體檢中,我們使用檢測HAV-IgM、HEV-IgM進行篩查。在篩查中,我們檢測到HAV-IgM、HEV-IgM陽性者,全部都無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上都屬隱性感染,此類感染者也可隨糞便排出高滴度病毒,具有很強的傳染性,由于此類感染者人數眾多,活動范圍大,不易被發現,其傳染性和傳染源作用易被忽視,因此在甲型肝炎、戊型肝炎傳播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我國是戊肝發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戊型肝炎的水型傳播已得到了控制,但散發病例仍不斷出現,不僅遍及所有的省市及自治區,而且報告的病例數近年來持續增長[3]。
通過對2010年全年來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防醫學診斷性門診部進行健康體檢的食品、公共衛生從業人員的血清HAV-IgM、HEV-IgM檢測數據進行統計,我們發現戊肝的隱性感染率明顯高于甲肝,并且實際感染率可能比我們檢測到的數據還要高。戊型肝炎的臨床發病率較以前有所上升。隱性感染率明顯高于臨床發病率,而這些隱性感染者中的一部分人有可能發展成戊肝病人。甲型肝炎預后良好,病死率約0.01%,甲型肝炎HAV-IgG抗體在人體內可終身存在,對人體具有保護性,甲肝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的廣泛應用,人丙種球蛋白進行被動免疫預防注射,極大的提高了對甲肝的預防與控制。而戊型肝炎病死率為1%-5%,明顯高于甲肝,且孕婦罹患戊肝,易發展成重癥,預后嚴重,死亡率很高。戊肝HEV-IgG在體內的消長規律不是很明確,HEV-IgM與HEV-IgG抗體檢測對戊型肝炎的診斷意義以及HEV感染的保護意義也有爭議,患戊型肝炎后能否產生持久的免疫?也存在不同觀點[4-5],總之有待科研的進一步證實。為明確抗HEV-IgM與HEV-IgG在戊型肝炎的診斷中的確切價值,更加科學的指導我們開展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工作,我們在需要質量更穩定的抗體檢測試劑盒的同時,還需要進行設計嚴密,大規模、全病程的抗體應答動態觀察并作滴度測定,同時還需大量的臨床研究,流行病調查和病例對照研究,徹底了解抗HEV在戊型肝炎病程中的消長規律,因此在我們健康體檢過程中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也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它能為各種研究提供更多有用的支持。
戊肝迄今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和被動免疫預防制劑,普通免疫球蛋白對本病無預防作用,由此可見戊肝感染的潛在危險在不斷增加,對戊型肝炎的監測、預防、與控制顯得非常的重要,而我們也更應該加強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對戊肝的檢測工作。疫苗的研制也顯得更加重要也備受關注。期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應用于臨床。
從業人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流動性大,難于監管,其健康與否,關系到食品衛生安全和人民健康,具有流行病學意義,雖然甲型肝炎的隱性感染率及臨床發病率較以前有所降低,但是,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頻繁交往,流動人員的增加,易感人群的不斷累積,加之肝炎病毒的廣泛存在,使肝炎在局部地區爆發和流行的潛在危險也不斷增加,因此,對于肝炎的防控應引起社會廣泛重視,大力宣傳,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加強監管,采取綜合措施,做好全社會食品衛生安全工作。
參考文獻
[1] 徐道振.病毒性肝炎臨床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張麗,李曼時,顏丙玉等.山東省1997-2006年戊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8,9(7):598-601.
在上級疾控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計劃免疫工作走上了規范化渠道。認真貫徹落實《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強化對常規免疫工作的督導,加大疫苗針對傳染病的控制力度,加強了基礎免疫常規接種的管理,每年6次單月進行的冷鏈運轉預防接種,為全縣廣大適齡兒童提供了免疫預防機會,為疫苗針對傳染病的控制奠定了良好的免疫基礎,五苗接種率每年均達到98%以上。在完成國家免疫規劃項目一類疫苗接種的基礎上,加大了對流感、流腦、乙肝、甲肝等二類疫苗的宣傳和接種力度,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加強了以鄉為單位的門診化接種建設力度,以規范接種行為、調整充實人員資質、明確責任區域為重點,目前全縣已建成了17個鄉(鎮)合格接種門診。我們計劃到今年年底前,在全縣每個鄉(鎮)都要建立合格接種門診。
疾病控制工作以傳染病疫情報告為基礎,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和重點傳染病監測為重點,以預警項目、霍亂監測項目為切入點,認真落實傳染病防控各項措施,提高了疫情報告的及時性、敏感性和準確性。目前,全縣所有的鄉(鎮)衛生院和縣直各醫療單位,均具備了網絡直報能力,疫情網絡直報覆蓋率達100%。疾病監測、預警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目前已完成了國家疾控中心下達的“重點傳染病自動監測預警系統應用項目”試點工作項目、省疾控中心下達的霍亂病原學監測項目。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結核病、艾滋病、地方病防治工作穩步推進,學校衛生、慢病防治、消毒監測、預防性健康體檢工作卓有成效。
加強了疾病預防控制專業隊伍建設,十分注重對業務人才的培養,先后選送40余名有事業心、責任感、年富力強的業務人員到省、市以上單位進修學習,有100余人次先后到上級舉辦的各類業務培訓班參加培訓。加強了縣、鄉、村三級從事免疫預防接種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培訓,分別于2005年和2006年開展了對全縣村醫、個體醫傳染病防治知識和急診急救知識集中培訓。同時,利用每次冷鏈運轉接種、二類疫苗的接種等工作,采用以會代訓的方式對縣、鄉、村級預防接種人員進行相關業務知識培訓,培訓率達100%。去年11月份結合預防接種人員資格證的發放,對從事疫苗接種的鄉接種門診人員、鄉村醫生進行了免疫預防知識培訓并進行了考核,共有746名縣、鄉、村級人員取得了預防接種資格證。在2006年和2007年全市舉辦的“紅絲帶杯”疾病預防控制知識大獎賽上,虞城縣代表隊分別取得了第三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績。
【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抗體水平;防控措施
2009年3月,墨西哥暴發“人感染豬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圍內蔓延。世界衛生組織(WHO)初始將此型流感稱為“人感染豬流感”,后將其更名為“甲型H1N1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警告級別提升為6級,全球進入流感大流行階段。我市從2009年10月起部分學校出現了聚集性病例,感染人數急劇上升,12月份我市得到首批疫苗對重點人群進行預防接種,由于疫苗數量有限,接種人數較少。為了了解我市人群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體水平,為及時科學評估疫情發展趨勢和完善防控策略與措施提供依據,2010年1-4月,對我市不同年齡組的608人進行了甲型H1N1抗體水平檢測。
1 調查對象及方法
1.1 調查對象:分為0-17歲、18-55歲和56歲以上三個年齡組
1.2 樣本來源:分別由XX醫學院附屬醫院門診部、XX人民醫院門診部、XX縣人民醫院、XX血站,按調查對象隨機采集門診就診病人和自愿獻血者血液標本(進行甲流篩選或檢測的患者除外)每份標本采集血液樣本3ml,至少可分離血清0.5ml。
1.3 實驗室檢測方法:采用血凝抑制(HI實驗方法)(見《全國流感/人禽流感檢測實施方案》)進行抗體檢測。HI抗體滴度≥1:40可判斷陽性(從1:10開始做),所需抗原由四川省疾控中心微生物檢驗所統一提供。
1.3 數據分析:采用X2檢驗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從上表1可以看出,本次調查人數608人甲型H1N1抗體陽性人數119人,抗體陽性率為19.57%。
2.2 本次調查對象608人中,有明確接種史的21人,明確未接種史的371人,不詳接種史的216人,表2將不詳接種史的調查對象除去,用有明確接種史和明確未接種史的調查對象抗體水平進行比較,采用X2檢驗得出X2=6.46,p
3 討論
3.1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人群抗體水平尚不能建立有效的保護屏障,從本文有限的樣本量所得出的結果看,接種后約有半數人抗體出現陽性。這與一般期望水平有一定差距。抗體陽轉率較低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病毒的變異可能涉及抗原性的改變,導致采血時當地的優勢病毒型與制造疫苗所用的標準病毒株有抗原性上的差異而缺乏交叉免疫[3]。甲型H1N1流感同季節性流感一樣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 通過呼吸道傳播的甲型H1N1流感很容易在人群集中的地方造成大的爆發和流行。學校,幼兒園都是人群密集的場所,重點做好以上場所甲型流感的防控尤為重要。
3.2 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普遍易感,而妊娠期婦女;伴有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腎病、肝病、血液系統疾病等人群;肥胖者;年齡
3.3 預防接種能有效預防甲型H1N1感染。雖然甲型H1N1流感人群普遍易感,但重點人群接種甲型H1N1疫苗對預防爆發還是有效的,本次調查結果也顯示接種疫苗和未接種疫苗抗體陽性率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對重點場所的重點人群做好疫苗接種工作,增強人群免疫力,減少易感人群數量,可及時有效的在人群中建立起保護屏障。
3.4 全社會積極參與是防控措施的落實的關鍵。甲型 H1N1流感的防控知識的宣傳很重要,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群科學防范意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保持人群密集地方空氣流通,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降低傳染病漏報率,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及時控制傳染源,可有效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與流行,把重癥患者和死亡病例降至最低限度。達到控制甲型H1N1流感的爆發與流行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59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46-02
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口腔診療社會需求,設置口腔科的醫療機構的比例逐年提升,口腔科院內感染的預防與控制面臨著愈來愈多的挑戰。作為衛生監督部門,工作中多注重對相關制度、記錄的監督檢查,缺乏采樣監測的有效手段,因而對消毒效果難以掌握。為全面了解深圳市寶安區口腔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的消毒現況,規范口腔專科的消毒工作,深圳市寶安區衛生監督所聯合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全區醫療機構口腔院感現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深圳市寶安區開展口腔診療服務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1.2 方法
1.2.1 檢查標準及方法 依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等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醫療機構口腔診療服務專項監督檢查表》,采取現況調查。按照《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1995)的規定進行采樣,消毒合格判斷標準按照此規定的III類環境合格標準、接觸皮膚及粘膜醫療用品衛生標準執行。
1.2.2 監督檢查項目 ①口腔診療的管理;②口腔診療的布局和配置;③口腔治療器械的清洗與消毒;④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滅菌效果監測。
1.2.3 抽樣監測項目 ①使用中消毒液染菌量和致病菌測定;②物體表面細菌總數和致病菌檢測;③醫護人員手拭子細菌總數和致病菌檢測;④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微生物污染鑒定。
1.2.4 統計分析 對總體的監督檢查情況采用描述性分析,通過統計軟件SPSS13.0對不同單位之間消毒監測合格率的差異情況作x2檢驗,P
2 結 果
2.1 監督檢查結果 該專項監督共檢查78家醫療機構,其中,醫院8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社康)7家,門診部25家,診所38家。從表1可以看出8家醫院的所有檢查項目全部合格,其他單位存在著診療區和器械清洗消毒區未分開、未使用機械通風設施的情況,同時,部分單位消毒物品的標識、儲存、監測也未符合要求。所有被監督單位的口腔診療器械均達到了“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滅菌”的要求。
2.2 抽樣監測結果 本次調查針對78家醫療機構口腔診療消毒效果進行了采樣抽檢,共抽檢樣品758份,檢測合格705份,合格率為93.0%。其中使用中消毒液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全部合格,物體表面的合格率為93.0%,醫護人員手的合格率為86.5%,見表2。
2.3 不同采樣物品單位的監測合格率 公立醫療機構(醫院和社康)物體表面監測合格率大于民營醫療機構(門診部和診所),P=0.034
3 討 論
此次調查表明寶安區的大多數醫療機構口腔院感控制方面總體情況良好,總體檢測合格率較高。這與衛生部門不斷強化監督、法規宣傳培訓以及醫療機構自身對消毒工作重視、依法執業觀念提高密不可分。尤其是使用中消毒液和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的檢測全部合格,表面器械消毒意識強。但通過檢查,也發現了一些薄弱環節,部門診所、門診部布局不合理,清洗不徹底,影響滅菌效果;同時,消毒滅菌方法不規范、設施不齊全、監測不到位,這一系列問題引申出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檢測不合格,這與劉依娜[1]研究結果相一致。
進一步分析得出,民營醫療機構的物體表面和醫護人員手檢測合格率低于公立醫療機構,從表1我們就可以看出,診所、門診部這些民營醫療機構的消毒隔離措施就沒公立醫療機構落實到位。大部門民營醫療機構都是租用門面來進行執業,受房屋原有結構的局限,加之后期裝修設計也未完全考慮到診療區和清洗、消毒區的布局,這都會影響到后期的消毒效果;民營醫療機構自身對消毒滅菌效果監測方面重視不夠,缺少專業的院感人員,缺少這方面的培訓,缺乏對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滅菌效果監測的技術能力;民營醫療機構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對消毒管理的人力、物力都投入不足,未按要求配備清洗消毒的設備,或者即使配備了也只是應付檢查,而未投入使用。郭玉鳳[2]研究指出醫務人員沒有嚴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洗手消毒的意識不強,使得工作的臺面被污染,是造成醫務人員手消毒合格率低的主要原因。
4 監督對策
4.1 嚴把準入關,健全考核制度 嚴把準入關,對申請開業的牙科醫療機構嚴格按規定和要求進行審批,如必須配備必要的與診療病人數相匹配的卡式壓力蒸汽滅菌器、手機頭和紫外線燈等設備,對達不到要求的醫療機構不予審批。同時,在年審校驗時,也要將布局是否合理,設施是否齊全,消毒滅菌方法是否規范,監測是否到位等納入醫療機構許可驗收過程中的考核指標,使醫療機構更加重視清洗消毒方面的工作。
4.2 明確監督重點,樹立服務意識 衛生監督人員的配置有限,為更好的規范日益擴大的口腔診療市場,就要我們抓住重點。從監督采樣結果來看,需要我們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強化其依法執業的責任和意識。同時,衛生監督執法過程中也注重以行政指導為核心的柔性執法舉措,對醫療機構的消毒滅菌工作進行技術監督指導,以有效實現行政目的。
4.3 加強人員培訓,提高防控意識 對從事口腔診療的管理者和醫務人員,要加強消毒感染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對診療活動中存在的感染性及其危害的認識;同時,培訓過程中介紹國家有關口腔消毒器械的管理技術規范,使其知法、守法,嚴格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口腔診療器械的消毒技術規范的要求,規范操作。在現場監督檢查中,給予消毒技術的指導[3]。
4.4 加強消毒監測,豐富監督手段 設置專項經費用于采樣監測,加強與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等形式,定期對使用中消毒液、物體表面、醫護人員手、一次性使用醫療用品進行細菌學監測,對紫外線消毒燈照射強度進行監測,對壓力蒸汽滅菌器效果進行監測,把采樣監測作為行政監督的手段之一,同時也要加強對消毒劑的使用、滅菌器的使用進行監督管理,提高衛生監督執法的科學性[4]。
參考文獻
[1] 劉依娜,張強,劉華暉,等.北京市海淀區營利性口腔醫療機構消毒滅菌效果分析與政策建議[J].中國衛生監督雜志,2012,19(1):41-44.
全面貫徹“預防為主”方針,著力改變“重醫輕防”的局面,突出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努力使群眾“少得病、不得病”。積極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全市城鄉居民規范化電子健康檔案建檔人數199萬人,建檔率73%。實施了農村牧區孕產婦住院分娩、“兩癌”檢查、免費服用葉酸項目和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改造農村牧區戶廁5.6萬座。加大傳染病防控力度,完善全市三級傳染病直報網絡,強化傳染病預警預測,切實抓好傳染病防控工作。強化衛生監督,切實履行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能。市財政投入800萬元購置水質全分析儀器,使我市水質檢測項目達到國家標準。強化婦幼機構和產科管理,全市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9.98%,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明顯下降。完善自愿無償獻血網絡,實現臨床用血100%來自自愿無償獻血。加強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預案體系、應急隊伍、應急演練等基礎性工作,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顯著提升。落實創衛長效機制,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今年6月1日自治區人大批準《____x市愛國衛生工作條例》正式頒布實施,愛國衛生工作邁上法制化軌道。
(二)構建和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提高群眾就醫的可及性,確保群眾“看得上病”。
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是我市醫療衛生的客觀現狀。據統計,我市醫療資源83%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集中在大醫院,造成農村牧區和城市社區醫療資源缺乏,成為“看病難”的原因之一。為此,著力發展農村牧區衛生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
1. 在農村牧區衛生方面。抓住國家以項目資金的形式對農村牧區衛生基礎設施和設備配置給予支持的有利時機,近年來,實施了15所縣級醫療衛生機構、53所蘇木鄉鎮衛生院、138所嘎查村衛生室新建改擴建項目。2014年,積極推進十個全覆蓋工程標準化嘎查村衛生室建設項目,目前104個嘎查村衛生室建設項目中,完工并投入使用13個,主體完工正在裝修中22個,正在進行主體建設40個,未開工29個。三年投入252萬元專項經費,用于城市醫院對口支援蘇木鄉鎮衛生院。農村牧區三級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牧民群眾在鄉村的就診率明顯提高,逐步引導形成“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就醫觀念。
2. 在城市社區衛生方面。社區醫療服務具有方便、價廉等優勢,既有利于分流病人、緩解大醫院的就診壓力,又有利于降低衛生服務成本、減輕城市居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是緩解城鎮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根本出路。我市合理調整衛生資源,鼓勵和引導醫院延伸服務開展社區衛生工作,將一級醫院、部分二級企業醫院、區屬醫院、門診部、分院、街道衛生院轉型或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形成政府主導、行業推動、醫院舉辦的發展模式。實現社區衛生服務基本覆蓋全體居民,并形成“十五分鐘服務圈”,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群眾就醫,逐步形成“小病進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格局。
與此同時,不斷加快大型醫院建設,先后建成市中心醫院、包醫一附院、包醫二附院、包鋼醫院、北重醫院、市腫瘤醫院、包鋼三醫院、市傳染病醫院等醫院新大樓。2013年啟動新都市區醫院籌建工作,開工建設了精神衛生中心病房大樓。
(三)完善機制,健全醫療保障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看得起病”。
立足衛生行業實際,多途徑構建醫療保障體系,著力推進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和基本藥物制度,強化醫療機構內部運行管理機制,改進醫療服務,努力緩解群眾就醫負擔。
1. 不斷完善新農合工作機制。2014年全市參合農牧民69.63萬人,參合率99.07%,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425元,基金達到2.96億元。實行重大疾病醫療保險,病種擴大到29種,其中將14種大病以及無責任意外傷害納入大病商業保險范圍。今年住院報銷最高封頂線提高到13萬元。
2. 積極推進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全市693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國家基本藥物、自治區增補藥物,實行藥品零差率
銷售,實現基層全覆蓋的目標,有效降低群眾用藥負擔。3. 加快醫療機構運行管理機制改革。
一是推動公立醫院改革。九原區醫院、達茂旗醫院、固陽縣醫院和土右旗醫院分別列為自治區和國家縣級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醫院,重點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績效考核、優質護理、醫藥價格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二是強化醫療服務管理。同時全市二級以上醫院不斷改善診療環境和服務流程,積極開展臨床路徑管理、優質護理示范工程、預約診療服務。強化醫療機構對口幫扶,促進優質資源共享,啟動市中心醫院與土右旗醫院協作辦醫。積極推動包鋼三醫院股份制改革。與市公安部門聯合開展醫院安全防控體系建設。啟動市綜治委、衛生、公安、司法等部門聯合建立的醫療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積極推行醫師多點執業工作。大力發展醫療服務,鼓勵不同形式的社會辦醫,形成多元化的辦醫格局。
三是積極開展醫療機構公益性建設。推行濟困門診、濟困病房建設和對口支援農村牧區工作,大力推行單病種最高限價。深入推進“健康____x行動”。
四是加強行風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醫療服務環境。大力開展“三好一滿意”活動和醫德醫風教育活動,在12家三級醫院安裝了反統方軟件。積極推行醫療服務信息公示制度和診療費用一日清單“五統一”制度,實現診療收費電子監督,努力提升衛生行業形象和醫院公信力。
(四)加強設備配置和隊伍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確保群眾“看得好病”。
提高醫療機構診療水平和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技術水平,是保障人民群眾就醫效果的根本所在。在抓好各大醫院人才培養和引進,建立高、精、專醫療技術隊伍,更新陳舊醫療設備的同時,著力抓好農村牧區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設備配置、衛生隊伍建設,促進全市整體醫療水平的提升。
加強醫療設備裝備。為406個嘎查村衛生室、40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價值317萬元和260萬元的基本醫療設備。投入276萬元為3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了雙向轉診車。投入253萬元實施農村牧區基本衛生服務全覆蓋工程,配備了17臺流動衛生服務車及車載設備,發放3314個家庭健康保障小藥箱,為全市173個沒有衛生室的行政嘎查村農牧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
加快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投入750萬元在固陽縣醫院、達茂旗醫院、土右旗醫院實施旗縣醫院能力建設,配備PACS系統,用于日常監測信息采集和遠程會診。投入700萬元實施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管理系統建設,完成全市一體化嘎查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信息管理系統。
加強第三方醫療服務。2013年,我市首次引進醫療服務第三方評價組織機構,對我市12家醫院進行了全面的醫院服務管理暗訪調查,對每個被調查醫院形成完整的調查報告。并就存在的問題與醫院領導班子面對面、一對一、全方位、逐條逐項進行反饋,對改進醫院管理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健全和完善培訓制度和規劃,加強培訓基地建設,確定包鋼醫院、市中心醫院、包醫一附院為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
加強名醫培養和學科建設。全市有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5個,自治區級領先、重點學科14個,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所5個,____x市領先、重點學科71個。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人,省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8人。引進和培養醫學博士、碩士210名。2013年啟動實施名醫人才培養工程,五年投入1000萬元。首批5名名醫培養對象、10名名醫后備培養對象陸續赴國內外進修深造。對未進入名醫培養工程的蒙中醫、兒外、傳染病、精神科等學科進行專項資助培養。今年確定培養對象22名,其中名醫培養對象5名,名醫后備人才培養對象10名,名醫后備中蒙醫7名。
雖然我市衛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仍然滯后于經濟的快速增長,醫療衛生保障水平與人民群眾的期望以及社會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醫改面臨不少困難,一些體制性、機制性、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一)全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還不健全,公共衛生財政投入不足,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任務仍十分艱巨。疾控、衛生監督、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機構基礎設施等比較陳舊、滯后,婦幼保健機構作為差額撥款單位,財政投入總量仍然不足,運行存在一定壓力。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防治經費不足。慢性病防控一是經費投入不足,部門間協調溝通、各負其責、有效監督的工作機制及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院、專病防治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分工負責和分級管理機制尚未建立。縣級以下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傳染病監測和報告能力低下,全市90%以上傳染病是由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發現并報告。地方病防治專業隊伍建設滯后,目前全市地方病防治專業人員40余人,工作任務繁重,人員年齡普遍較大,學歷水平普遍較低。全市9家縣級婦幼保健機構中,目前仍有3家婦幼保健機構(東河區、石拐區、昆區)還未納入政府全額事業撥款單位,與《全國縣級婦幼衛生工作績效考核標準(試行)》中要求的“明確婦幼保健
機構為全額預算事業單位”的目標還存在差距。全市9家縣級婦幼保健機構均為單獨建制,名稱規范,科室功能設置基本能與其開展業務相匹配。現達茂旗婦幼保健所、青山區婦幼保健院開展產科、住院臨床業務,其他機構受條件限制僅能開展門診診療和婦女、兒童保健服務。除昆區、達茂旗、固陽縣婦幼保健所以外,其余機構業務用房均未達到《考核標準》的要求,其中白云區、東河區、石拐區婦幼保健所等機構甚至未達到要求的50%。婦幼保健機構人員配備中,專業人員所占比例平均占75%以上,本科學歷所占比例達50%以上,按照《考核標準》中保健人員與當地人口比例1:10000的最低編制要求,昆區、青山區、東河區婦幼保健機構人員配置均不達標,白云區、石拐礦區由于服務人口較少,存在開展業務工作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的現狀,而其他達標旗縣也存在人員老化,專業人員斷檔的問題。(二)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醫療衛生資源差距較大,一些地區醫療衛生機構重復設置,布局不合理。優勢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市三區,特別是青山、昆區,三級醫療機構重復設置,職能交叉,資源“過剩”,新都市區、九原區和其他旗縣區醫療資源匱乏,難以形成區域內資源的合力優勢。特別是農村牧區衛生工作基礎薄弱,發展水平總體不高,衛生資源總量、質量、衛生基礎設施、服務條件及人口健康狀況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區,絕大多數大型先進醫療設備都集中在了城區大型醫院,農牧區醫療設備短缺、落后,且旗縣區之間、鄉鎮之間存在一定差距。
(三)衛生專業人才總量不足,供需矛盾仍然突出。8家直屬醫療單位1997年核定編制人數3970人,床位數2590張,已不適應各單位目前業務增加、服務需求增多的實際需要。目前8家醫院實際開放床位4341張,按照床位和專業人員1:1.5的比例,應核定人數為6652人,總體人員短缺。同時,疾病預防控制、衛生監督機構專業人員不足,疾控機構具備流行病學調查能力的人員比例不足30%~40%;衛生監督員總體數量不足,平均監管數量大,監督頻次低。基于此種情況,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好現有編制,暢通進人渠道,有效緩解部分單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立足目前我市醫療單位發展實際規模,在充分調研和測算的基礎上,分批分步有序增加部分醫療單位編制,從長遠角度解決人員不足問題,以形成專業人員梯隊建設。
(四)“無主病人”救治機制亟待完善。我市幾乎所有醫院都存在“無主病人”欠費情況,2009至2013年各醫院累計接診無主病人1995人次,累計投入救治費用515.3萬元。巨額的醫療欠費,醫護人員長時間辛苦付出得不到回報,影響醫療機構正常運轉秩序和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同時,國家衛計委要求地方設立大病救助基金,我市目前還沒有開展此項工作。
(五)公立醫院改革滯后,有待于加快探索推進的步伐。目前,我市公立醫院改革仍然停留在表層的服務管理方式的改進,深層次的“四個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仍然沒有推開。
(六)村醫的養老問題亟待解決。我市共有鄉村醫生921人,50歲以上占40%。鄉村醫生面臨人口老化,而絕大多數又沒有養老保險的現狀。為保障村醫老有所養,調動和發揮村醫積極性,需要積極探索實行村醫養老保險機制(鄂爾多斯市制定養老補助待遇:在崗工作滿10年,女滿55歲,男滿60歲的村醫,每月發放養老金1200元)。
(七)健康服務業發展滯后。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突出,健康服務中所需供應出現短板,導致現行健康消費保障機制不完善。服務鏈上的關鍵環節缺損,使得健康服務業的發展無法與消費需求和新興業態發展趨勢相匹配。第三方醫療服務需求逐年增加,現有的第三方醫療服務能力不能滿足群眾需求。
(八)120急救能力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及時有效的院前急救,對于維持患者的生命、防止再損傷、減輕患者痛苦,為進一步診治創造條件,提高搶救成功率,均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由于我市政府投入不足、急救資源不足,急救隊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導致我市院前急救一直處于供需不平衡的狀態下。政府投入不足,各急救分站業務收入只能維護一般運轉,基本建設、更新車輛、增添設備困難重重,120急救車輛配備嚴重不足,且車輛更新不及時,車輛狀況差,存在“帶病”出車現象。按每5萬人配置一輛救護車,我市至少應配60輛救護車用于院前急救,現有的27輛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各急救分站實行24小時兩班倒,有4個分站由于人員不足,實行每班24小時制,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國家對急救服務輻射半徑規定為3-5公里,而我市由于急救網絡醫院不足,服務半徑遠遠超過五公里,服務距離大,急救時間也在延長。在我市的報警求救電話中有30%的是騷擾電話。
(一)以將改革開放和創新作為核心驅動,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和管理能力。
1. 應進一步推進衛生信息化建設。盡快拿出區域性衛生信息化建設規劃,以衛生業務為主線,以實用共享為目標,參照____x市衛生信息化“12446”工程,加大政府衛生信息化建設投入,建立全市統一的衛生信息化平臺。
2. 加強機制體制創新,強化衛生人才科技支撐。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建立公立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將人才戰略與體制創新相結合,深化“將才、團隊、平臺”的科研人才發展模式,以人才培養帶動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機制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逐步建立基層醫療服務監管制度,推動基層醫療服務監管隊伍建設,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監管工作。建議市政府保障名醫人才培養工程持續推進,加大名醫人才培養工程影響力,更好建設與管理重點學科,完成科研成果、適宜技術推廣、應用。
3. 加快推進健康服務業發展。根據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針對健康服務中所需產品供應短板,大力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評價等服務,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建議市政府整合全市醫療衛生資源,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咨詢服務等健康服務產業集群,建立我市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
4. 院前醫療急救帶有社會公益性和政府行為的特征,是社會抵御重大災難、集體突發事故不可缺乏和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完善的院前急救體系和快速的現場急救能力,是社會安全保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市院前急救與經濟社會發展,建議市政府加大投入,整合120急救指揮中心和各醫院急救分站醫療急救資源,參照北京模式建立符合實際的綜合型120急救體系(既指揮各家醫院的急救分站做好院前急救,同時也有自己獨立的一支急救隊伍,指揮中心的急救隊伍平時也參與院前急救,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可以迅速到位,及時開展應急救援)。
(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推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
基本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服務水平和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有所提升。新農合成果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城鄉一體化醫療保障服務體系基本構建。居民健康檔案真實性和規范性核查進一步加強,《____x市愛國衛生管理條例》基本落實,并實行城市衛生長效管理。在實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項目的基礎上,以城帶鄉,積極探索推廣上下聯動的醫療聯合體機制,促使大醫院的人才向基層流動,并積極探索村醫養老保險機制。建議市政府出臺有關政策制度以便加快支付制度改革深化進程,并通過提高籌資標準、增加財政補助等方式,增強制度保障能力,提高參合患者醫藥費用補償比例,并進一步規范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加強管理標準化,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一體化管理。
(三)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好提升醫療衛生安全保障能力。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是指由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本醫療衛生機構向全體居民提供,是公益性的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主要起疾病預防控制作用。近幾年,我市在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和醫療衛生安全保障方面有了全面發展,下一步建議市政府通過進一步完善政策,將健康管理融入社會管理的各個環節,呼吁并引導城鄉居民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健康行為,實施健康自我管理,全面提高群眾健康素質。
一 全員創建 各項工作爭一流
創建“工人先鋒號”是以創“一流工作、一流服務、一流業績、一流團隊”為內容的一項活動,目的在于引領職工發揚工人階級優良傳統,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建功立業。近年來門診積極開展“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成立了“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領導小組,制定了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通過會議、版圖、宣傳欄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創建“工人先鋒號”的目標和宗旨,并在全體門診工作人員間深入開展“工人先鋒號的內涵是什么”、“為什么要創建工人先鋒號”、“怎樣創建工人先鋒號”、“工人階級如何在新形勢下立足本職工作、追求成功人生、實現職業理想”等專題討論,努力營造“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的氛圍,積極調動全科人員的創建主動性。
二 加強學習 全體人員強素質
職工是創建活動的主體,開展“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員工團隊作為保證,對我們門診來講,需有一支高素質的醫療專業隊伍才能承擔起人民健康衛士的神圣職責,救死扶傷、化解病痛。學習是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主要途徑,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努力做到政治理論和醫療業務學習相結合,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學習榜樣與自身提高相結合,全面提高門診醫務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醫院編印了《全國道德模范事跡群英譜》、廣泛宣傳江蘇省“十佳醫德醫風楷模”和“百名醫德醫風標兵”先進事跡、開展了“白求恩精神在閃光”主題演講、引導和激勵全科醫務工作者弘揚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門診各窗口開展創建人民滿意窗口、紅旗服務標兵評選活動。嚴格實施《江蘇省醫療機構主要窗口服務規范》,在醫院各主要窗口推行服務規范,使患者得到親切、規范的窗口服務。對患者態度和藹、有問必答、溫馨服務。門診服務流程合理、服務環境優美、服務設施完善、投訴機制健全、有健全的規章制度、崗位職責和服務規范,職工廉潔自律、愛崗敬業,服務意識強、服務態度好,使群眾滿意、社會滿意。
二是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業務技能。為認真抓好科內人員的業務學習,做到將醫學新理論、新技術、新進展學以致用,共同提高,設立了醫師講壇,每月舉辦一次業務講座,由主治醫師以上職稱專業技術人員主講、與全院同行交流臨床工作中的經驗與心得。開展門急診急救操作技術練兵月月評活動。對在門急診所有醫護人員進行嚴格的急救操作技術訓練,提高急救技能、培養操作技術能手。特別是對呼吸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儀、洗胃機、心肺復蘇、簡易呼吸器等必須掌握的急救技術進行了重點培訓。采取訓練、比賽相結合的方式,評選出技術標兵2人,培養了一批操作技術能手。 年內科室人員參加外出進修、培訓學習班37人次,一人取得全市護理技術競賽二等獎,一人獲得全院護理三基訓練比賽總成績第一,并獲得單項獎。
三 便民惠民 多項舉措解民憂
作為新時代的醫務工作者,工人先鋒隊的一員。他們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為動力,著力改善醫療服務,推出了多項便民惠民措施:傾聽患者和家屬對醫院門診服務的評價和建議,及時為患者排憂解難;為初診病員提供就醫指南,指導就診流向,回答病員的各種咨詢;協助老弱病殘的病員就診,免費為病員提供輪椅、擔架。為病員提供電話咨詢服務及專家門診電話預約和特殊檢驗項目預約等;為病員代寄報告單;提供完善的就醫流程、急診流程、住院、出院流程、一站式服務流程;實行“一醫一患一診室”門診服務模式;確保急診“綠色通道”暢通無阻;推行“全日制”專家門診;設立多臺電腦觸摸屏就醫指南、主要收費及服務項目全面公開,方便群眾查閱;設立并公布醫院公眾熱線,解答患者的就醫和健康咨詢并為就診患者報銷車費。由于我們把工作做到了實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四 考驗履履 無私無畏立戰功
空氣消毒:我院對就診或陪護患者過程中感染的人數未做過統計,但按照現在就診患兒人數每人平均兩位家長陪同,我們每日約500人流量,我院對于實現空氣消毒尚不具備條件,如輸液大廳未安裝通風設備,不能采用全新風運行和對回風或送風采取消毒措施的全空氣空調系統,只能在無人員情況下采用紫外線燈照射或化學消毒劑噴霧消毒,開窗自然通風,患兒較多時我科采用靜電吸附式動態空氣消毒機24小時流動消毒。
醫療器械消毒與滅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針一管一帶,嚴格遵守消毒滅菌制度和無菌操作規程,我們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使用后立即進行消毒毀形等無害化處理,做到絕不重復使用。止血帶、體溫表一人一用一消毒,用“84”(1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非一次性醫療護理器械如聽診器、血壓計每日用75%酒精溶液擦拭1次。固定手板采用一次性紙板或可用“84”液擦拭消毒的塑料板,患兒壓舌板經清洗、干燥、包裝后統一經壓力蒸汽滅菌。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對于病原體診斷未明確者,一定要盡早留取標本,送細菌培養和病毒分離,根據當地常見感染的病原菌及藥敏經驗性治療,待病原學診斷明確后根據藥敏選擇敏感抗生素;要對抗生素使用情況實時監控,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干預。
身體物質隔離:美國HICPAC于1996年提出標準預防并得世界各國的共識。即針對所有在醫院中診斷的患者不必考慮是否有感染性疾病,故我們將患兒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不含汗液)、破損皮膚、黏膜等均當成有傳染性進行隔離。操作過程中的非接觸技術;非觸摸式水龍頭、流水洗手或手消毒。
預防隔離:疑似病例暫在門診治療的患兒應單獨隔離,對隔離觀察室應有明顯標記,護理人員應熟練隔離技術,按確診患兒病例采用隔離技術,對已確診的患兒送入感染病房后,進行終末消毒處理。護人員進入觀察室需戴標準醫用口罩,在診療、護理及接觸患兒后,嚴格洗手或進行手消毒。
預防控制對策
加強培訓:將醫院感染知識列入繼續教育講座之列,定期組織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醫院隔離技術規范》《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和《醫療廢棄物管理辦法》等法規制度,制定消毒隔離制度,對新畢業生和保潔人員應進行醫院感染崗前培訓,并進行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崗。
完善相關制度:依據相關管理規范和標準,為兒科門診制定專門醫院感染管理制度和輸液室消毒隔離制度,使得醫護人員有章可循。按照標準改善工作環境,加強采光通風,依據不同病種按區域進行治療,嚴格區分無菌區、清潔區和污染區,隔離區單間與普通輸液室分開。各區域固定清掃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清潔消毒質量應達到相關標準規定。更新洗手設施,安裝非觸摸式水龍頭和干手機,使用快速手消毒劑。運用五常法進行管理,即常清潔、常規范、常整頓、常自律、常組織,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
一、督查內容
(一)落實市衛生局《轉發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關于開展醫療廢物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的情況。
(二)落實年月日“天津市衛生行業醫療廢物專項治理工作會議”情況。
(三)組織部署有關部門開展醫療廢物專項整治工作情況。
(四)檢查工作中發現的違規行為及處理情況。
二、督查時間
年月底開始至月日進行督導檢查。
三、督查安排
(一)分組情況。
督導檢查工作分3個組,分別由后勤基建處、醫政處、執法監督處帶隊,每個督導組檢查5-6個區(縣)。檢查人員名單見附件1.
(二)督查方式。
采取查閱資料和現場檢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檢查。
1.查閱資料。聽取區縣衛生局工作匯報(匯報情況包括屬地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情況),查閱相關資料。
2.現場檢查。在每個區(縣)抽查6家醫療衛生機構。市內六區檢查二級以上醫院1家,門診部或診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各1家,疾病預防疾控機構或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家,血站1家(南開區),其他被查單位由各督導組自行安排。
其他區(縣)檢查二級以上醫院1家,門診部或診所1家,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各1家,疾病預防控機構或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家,血站1家(塘沽、薊縣),其他被查單位由各督導組自行安排。
四、工作要求
(一)明確目標,落實責任。
要充分認識醫療廢物專項治理督導檢查工作的重要性,避免搞形式、走過場。要明確工作目標,周密部署,根據各區縣醫療衛生機構類型、分布、醫療廢物管理工作自查情況,采取不同的督導方式,有針對性的開展督導檢查,特別是對未納入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范圍的醫療機構進行抽查。
(二)加強指導,注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