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復分解反應的定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096-02
如何引導學生化難為趣,增強信心,為化學立志,這是教師要思考的問題。下面就復分解反應方程式記憶及書寫的難點突破,如何引導學生去學習,做一點思考,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本文對化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方法進行了界定,并結合教學實踐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并通過對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力圖使廣大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掌握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復分解反應發生的定義
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稱為復分解反應。反應的條件:(1)有沉淀生成;(2)有水生成;(3)有氣體生成。教學過程中,演示天藍色CuSO4溶液與無色透明的NaOH溶液反應生成藍色絮狀Cu(OH)2沉淀,學生歡呼雀躍,演示鹽酸溶液除去鐵銹Fe2O3,生成淡黃色三氯化鐵FeCl3時,學生也躍躍欲試,但記憶和書寫反應方程式時,初中學生知難而退,甚至對化學敬而遠之。
CuSO4+2NaOH=Cu(OH)2+Na2SO4
6HCI+Fe2O3=2FeCI3+3H2O
二、離子
先把離子概念講清楚,同時把原子團概念講清楚,只有把離子概念講清楚了,酸堿鹽概念才能講清楚,離子概念中原子團是一個難點,必要時編成口訣,讓學生記憶。離子的概念:帶電的原子或原子團。常見的原子團有氫氧根離子OH-,硝酸根離子NO3-,碳酸根離子CO32-,硫酸根離子SO42-,磷酸根離子PO43-,銨根NH4+等,為了方便學生記憶,編成口訣:-1硝酸,氫氧根(NO3,OH-);-2硫酸,碳酸根(SO42-,CO32-);-3只有磷酸根(PO43-),唯有+1是銨根(NH4+)
書寫較復雜的化學式對初中學生是一個難點,這一點不突破老師是很難講下去的,只要學生熟練而簡便的記住這些酸根,那么書寫較復雜的化學式就很輕松了,這是書寫復分解反應方程式的基礎。
三、酸、堿、鹽的溶解性
酸、堿、鹽的溶解性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只有理解并記住常用酸,堿,鹽的溶解性,復分解反應方程式才能順利些寫下來。為了方便記憶,編成口訣:鉀鈉銨硝溶水快,硫酸鹽除鋇鉛鈣。鹽酸鹽除氯化銀,酸堿溶解再除外。堿溶鉀鈉鋇三位,三種強酸溶水快。碳酸鹽類多不溶,生成沉淀變無害。
四、復分解反應方程式書寫理解具體運用
學生記憶復分解反應方程式是一個非常頭痛的事,特別是一些不明白反應機理的同學,甚至把化學放棄了,留下來只是一些綠肥紅瘦的現象,實在是太可惜了。在教學中我采用陰陽結合,連線背口訣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點。CuSO4+2NaOH=Cu(OH)2+Na2SO4
學生連接陽離子Cu2+與陰離子OH-,背口訣,堿溶鉀,鈉,鋇三位,Cu(OH)2屬于堿,難溶于水,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反應能發生,連接鈉陽離子和硫酸根陰離子,背口訣,鉀,鈉,銨,硝溶水快,Na2SO4屬于鈉鹽,易溶于水。Ba(OH)2+H2SO4=BaSO4+2H2O
學生連接鋇離子與硫酸根離子,背口訣,硫酸鹽除鋇、鉛、鈣,硫酸鋇難溶于水,符合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連接氫離子與氫氧根離子,生成水,也復合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可寫出復分解反應方程式。從以上舉的兩個代表性例子,即讓學生連接因陽離子,再背口訣,很好地解決了復分解反應方程式記憶和書寫,不僅為化學計算這個難點鋪平了道路,同時為學生下步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更為學生走向社會從事環保行業的相應工作積累知識,為社會培養了合格人才。課題研究:某湖水被嚴重污染,酸性過大,且有部分工業廢水,重金屬離子鉛離子汞離子,用所學復分解知識如何把湖水凈化?
方案設計:
1.加入硫酸鈉或碳酸鈉,把重金屬離子生成難溶于水的沉淀,寫出分復分解反應的方程式或離子反應方程式。
2.加入生石灰氧化鈣,中和湖水中的酸,寫出復分解反應方程式或離子反應方程式。
復分解反應涵蓋的知識面非常廣泛,不僅有酸、堿、鹽的知識,還有物質溶解性方面的知識,再進一步,它涉及到化學反應平衡,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一部分化學反應的實質,也就是自然界更趨向穩定。而復分解反應方程式是揭示這一反應的實質的表現形式,初中學生學起來有難度,必要時要采用先強制記憶再理解的方式,在這方面我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當然,難點的突破會有不同的方式,相信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完成教學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范圍非常之廣。不管是羅姆斯登的有效教學原則,還是黛安蒙哥馬利的教師要理解和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和過程的研究,都特別強調主動學習、尊重學生人格的發展并強調師生的互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復分解反應的定義: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叫作復分解反應。
復分解反應發生的前提:生成物中有沉淀析出或有氣體放出或有水生成。
反應容器
北大附中,多么響亮的名字,多么棒的學校!親朋好友們都說我有多么LUCKY能鉆進這個容器里,我開玩笑地告訴他們因為這里的門縫大。唉――我是身在其中體驗這容器里的酸甜苦辣啊……北大附中是一個開放的容器,并且充滿了大量活潑的元素。在這里,能夠經常嘗試做一些其他容器不能做的化學反應試驗,很新穎,也很快樂。有快樂也會有痛苦,這里的學習壓力很大,在快樂的同時更加凸顯出學習的緊張。當然,容器里也有那么一群精明的大分子物質,也就是學校的老師領導們,他們會“監視”并“管制”我們這些微粒的活動范圍。在這個容器里匯聚了各省市不同種類的分子、原子、離子……聚集了巨大的能量,不停地進行著放熱、吸熱反應……
反應物
我們VS課本
我們在反應之前都是平庸的。但父母不甘心讓我們做一輩子庸才,他們非要我們把所有的自由、快樂和廣泛的熱情通通電離掉,讓我們去和課本反應,再換來較高的分數,變成一個智能型機器人。我們惟有接受,因為我們是平庸的,我們不知道除了接受還能做些什么。從初中到現在,我與課本劇烈反應已經五年了。語文、數學、英語、化學、物理、歷史、政治、地理、生物、計算機……我與它們發生反應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那就是鏡片不斷加厚,我那原本美麗的眼睛已經變得呆滯、無神、傻乎乎的;運動細胞功能減退,體質變弱;大腦似乎對某些事情也越來越遲鈍了。
反應條件
1?加熱/2?高溫/3?點燃
老師們也好比一個個藥劑師,把我們分類、試驗、研究……平時課堂小測驗只是WARMING UP,每周的統練把我們不停地攪拌,高溫加熱,我們每個人都被加工得臉發紫眼發紅,就為了在最后的關鍵時刻,我們能一點就燃,發光發亮。
生成物
盡管還沒到劇烈反應的時候,但在反應的進程中,有的生成了氣體,有的生成了沉淀,還有的生成了水。于是在這個容器內,學生便出現了等級。
氣體――優等生總是遭罵最多的,“高分低能”的帽子被扣在他們的頭上。其實他們活得很辛苦,不僅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還要慘遭同學們的冷眼,承受孤單與寂寞。他們好像水中的氣泡,從容器底部上升到表面很緩慢很艱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變得高傲,在渴望擺脫那層薄膜禁錮的同時也渴望能在空中飛翔。然而他們最不希望自己破裂或者沉沒下去……
沉淀――他們是年級里學生的最底層,他們墮落,頹廢,迷失方向,也許他們根本不想有方向;也許他們心中也有追求,只是不在功課上而已。成績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他們不會因為成績不好而沮喪,反而會愈加叛逆,所以他們從溶液中析出。他們有的是外表美麗的晶體,追求時尚,富有時代的個性;有的很會裝COOL,耳朵上總是吊著耳機,聽著另類音樂,穿戴著他們自認為很有特色的服飾;其實他們心中也有自己的悲哀,他們盼望著有一天人們能發現:原來沉淀才是金子!
H2O――這些人是最為成績拼命的。他們不好也不差,不能做到像差生那樣對分數滿不在乎,也不像好學生那樣隨時可以考出高分。他們渴望變成H2、O2,而害怕墜入水底。我就屬于這類人吧――總也上不去,也不甘心掉下來。
我不喜歡這種復分解式的生活,考試天天有,卷子滿天飛,每天幾乎重復著同一個動作、同一種心情,漸漸我們就會變得麻木,變得無知無覺。其實我也很喜歡學習,只是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做我們所真心喜歡的事情,自由發展才不會使我們的性格扭曲。不管怎樣,我們生在這個年代,就沒有選擇,我們必須生活下去,必須懷著毛毛蟲變蝴蝶的夢想去努力!
我很喜歡這首詩:
并非不知道
最暗的星星也比我輝煌
但我還是一閃一閃地飛行
盡管我只有那么一點點的光
……
我睜開蒙朧的睡眼,原來還有許多化學題沒有做,唉――繼續我的復分解反應吧……
2、置換反應都是氧化還原反應;
這部分的教學要為學生后續的化學學習提供理論依據,即溶液導電性的教學能為學生建立起正確的離子觀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 此,怎么把握這部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就成為我不斷思考的問題。
從初中教材來說,溶液導電性內容的后面課題《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和《鹽 化肥》的教學都多少依附這部分內容所體現的理論支持。同單元后一課題,酸和堿中和反應的實質是酸中的氫離子和堿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的過程。這里需要學生在對溶液中離子進行種類分析的基礎上得以理解,而這是建立在溶液導電性原因的認識之上。第十一單元《鹽 化肥》中的復分解反應和某些離子的鑒別也需要離子觀的建立。復分解反應的定義:在溶液中,由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學生要在理解溶液中這些化合物電離產生陰、陽離子,陰、陽離子再重新組合成有形成沉淀、氣體或水的情況才能發生。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也需要學生會將化合物拆分成相應的離子,即依賴正確的離子觀。離子的檢驗實際是利用離子間反應的特殊現象來鑒別離子。學生只要獲知離子相同其性質就相同,檢驗方法就會一致,這為學生做此類習題抓住知識點的本質提供了思路。
在初中,化學式的書寫一直是學生的學困點。學生認為要識記化學式的物質太多,記憶有困難。但若建立好離子觀后,由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P114附錄1,以陰、陽離子結合形成的化合物來識記化學式就容易許多,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具體方法是:先識記五個常見原子團(硝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硫酸根離子、氫氧根離子、銨根離子)。將常見的帶負電原子團和金屬陽離子或銨根離子配對,并使化合物中陰、陽離子所帶電荷總數相等,即可書寫出相應物質的化學式了。
而在高一必修1的教材中,第二章第二節《離子反應》內容的呈現順序是從溶液的導電性電解質離子反應。如果初中在溶液導電性教學中打好基礎,學生已經具有離子觀的理論基礎,高中相應知識的學習就會在初中的基礎上小梯度的遞增性呈現,學習會變得相對輕松許多一些。
歸納重視初中溶液導電性教學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 . 建立正確的離子觀(有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有些物質在水溶液中會以陰、陽離子的形式存在)。
2. 能有效掌控大多數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的書寫方法。
3. 幫助理解酸堿鹽在溶液中反應的實質。
4. 能正確書寫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
5.增加對離子鑒別的理解。
6.為高中學習離子方程式打下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必須重視溶液導電性的教學。為此,我擬定在教學中補充講授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1.增加氯化鈉、蔗糖溶液導電性演示實驗。
前一章溶液形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氯化鈉溶于水是以鈉離子、氯離子的形式擴散到水中。氯化鈉溶液導電,蔗糖溶液不導電就說明溶液中有自由移動離子的導電,分子的不導電。從而引出溶液導電的原因,然后再按書上所列舉的溶液做演示實驗,在分析酸和堿的組成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30-0036
一、緊貼生活現象,形象生動地感受概念
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化學現象,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化學現象可以形象生動地理解化學概念。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敗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食物腐敗之前可供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為什么食物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導學生得出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加強實驗教學,真實確切地引出概念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對于實驗內容有直觀確切的感受。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運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三、緊扣關鍵詞語,講清講透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并緊扣理解概念的關鍵詞語。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關鍵詞“純凈物”。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四、分解復雜概念,準確深刻地理解概念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比較復雜的概念需要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劑”概念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講解時要闡明催化劑是相對于特定的化學反應才有意義,它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決定反應能否發生,也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五、縱橫延伸概念,有效減少困惑概念
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概念學生比較困惑,需通過概念延伸教學,幫組學生理解概念,同時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P48關于“鹽”定義為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學生根據定義可能無法判斷NH4NO3、NH4Cl等物質是否為鹽。對此,教師可以將鹽的定義延伸拓展一下,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以后學生再遇到這類問題就不會困惑了。另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在介紹侯氏制堿法時,學生無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應類型。如果教師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延伸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或難電離的物質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質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抓住概念“核心”,理解概念本質區別
物質分類中學化學概念考查的熱點重點,考查的方式靈活多樣,題型背景層出不窮,混合物和純凈物辨析區分更是許多省市命題考查的熱點。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如“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有固定的性質、固定的化學式。“混合物”至少有兩種成分,每種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質,而且每種成分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通常沒有固定的化學式。據此學生結合自己的化學認知結構便可以正確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了。
七、加強課堂解題,鞏固加深概念理解
【中圖分類號】G252.1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8500(2012)12-0180-02
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這些概念是用簡練的語言高度概括出來的,常包括定義、原理、反應規律等。其中每一個字、詞、每一句話、每一個注釋都是經過反復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義,以保證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養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抓住關鍵字詞,講清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2注重實驗,用實驗引出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3聯系生活,從實際出發辨析概念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意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敗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食物腐敗之前可以供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為什么食物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導學生得出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4解剖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劑”概念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講解時要闡明催化劑是相對于特定的化學反應才有意義,它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決定反應能否發生,也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5加強引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緊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P48關于“鹽”定義為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學生根據定義可能無法判斷NH4NO3、NH4Cl等物質是否為鹽。對此,教師可以將鹽的定義延伸拓展一下,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以后學生再遇到這類問題就不會困惑了。另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在介紹侯氏制堿法時,學生無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應類型。如果教師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延伸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或難電離的物質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質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
物質分類一直是近幾年中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考查的方式靈活多樣,題型背景層出不窮,混合物和純凈物辨析區分更是許多省市命題考查的熱點。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如“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有固定的性質,有固定的化學式。“混合物”至少有兩種成分,每種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質,而且每種成分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通常沒有固定的化學式。據此學生結合自己的化學認知結構便可以正確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了。
7系統分類,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
化學概念雖多,也是一個個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概念逐步系統歸類,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例如,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這幾個概念后,總結這幾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突出元素在這幾個概念中的主導地位,揭示這幾個概念的從屬關系、組成與構成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化學概念是學習化學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準確地理解概念對于學好化學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養和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講清概念,把好這一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聯系生活,從實際出發辨析概念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意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敗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食物腐敗之前可以供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為什么食物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導學生得出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注重實驗,用實驗引出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引導學生討論這兩種變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種變化紙沒有生成其他物質是物理變化,第二種變化紙燃燒生成了不同于紙的灰是化學變化,這樣從這兩個對比實驗中引出了兩種不同“變化”的概念。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三、抓住關鍵字詞,講清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四、解剖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劑”概念也是學生難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講解時要闡明催化劑是相對于特定的化學反應才有意義,它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決定反應能否發生,也不能改變生成物的質量。
五、加強引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緊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P48關于“鹽”定義為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學生根據定義可能無法判斷NH4NO3、NH4Cl等物質是否為鹽。對此,教師可以將鹽的定義延伸拓展一下,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以后學生再遇到這類問題就不會困惑了。另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在介紹侯氏制堿法時,學生無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應類型。如果教師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延伸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或難電離的物質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質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強化訓練,加強學習后的知識鞏固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學生回答后,根據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初探,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但筆者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之余將教學心得、經驗撰稿成文,以饗讀者,以達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學研討氛圍。
參考文獻:
一、聯系生活,從實際出發辨析概念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化學教學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學化學用化學的意識。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敗和瓷碗破碎等變化究竟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呢?教師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分析,食物腐敗之前可以供食用,腐敗之后不能食用。為什么食物腐敗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導學生得出食物腐敗過程中有新物質生成,所以該變化屬于化學變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還是陶瓷,只不過它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所以該變化是物理變化。從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為有無新物質生成。
二、注重實驗,用實驗引出概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演示實驗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對現象分析,要引導學生正確地推理,來形成化學基本概念。例如,在講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兩個概念時,教師可以用剪刀將紙剪碎和將紙點燃的兩個小實驗來證明。教師可以邊演示邊提問,讓學生充分思考:在兩個對比實驗中變與不變的是什么?這兩種變化有什么不同?看起來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學生在觀察變與不變的現象時能回答出以下兩點:剪紙的過程中紙的形狀變了,但紙還是紙,沒有變;紙燃燒過程中,紙由白色變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紙。通過總結、舉例練習,明確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概念的意義,了解二者的區別和聯系。在應用實驗引出概念的教學中更要重視學生實驗的直接體驗。
三、抓住關鍵字詞,講清概念含義
化學概念有著極強的嚴密性和準確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學概念的特點,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認識上的錯誤,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深刻領會概念的含義,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因為單質或化合物首先應是一種純凈物,即是由一種物質組成的,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斷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容易錯將一些物質如金剛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四、解剖概念內容,幫助學生理解
化學概念不僅用詞嚴密,而且非常精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進行剖析、講解,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五、加強引導,注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緊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P48關于"鹽"定義為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學生根據定義可能無法判斷NH4NO3、NH4Cl等物質是否為鹽。對此,教師可以將鹽的定義延伸拓展一下,組成里含有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以后學生再遇到這類問題就不會困惑了。另外,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在介紹侯氏制堿法時,學生無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應類型。如果教師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延伸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氣體或水或難電離的物質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質生成時復分解反應才能發生,學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六、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
物質分類一直是近幾年中考考查的重點和熱點,考查的方式靈活多樣,題型背景層出不窮,混合物和純凈物辨析區分更是許多省市命題考查的熱點。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正確辨析,注意概念之間的區別。如"純凈物"只有一種物質組成,有固定的性質,有固定的化學式。"混合物"至少有兩種成分,每種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質,而且每種成分之間沒有發生化學反應,通常沒有固定的化學式。據此學生結合自己的化學認知結構便可以正確區分純凈物和混合物了。
七、系統分類,注意概念之間的聯系
化學概念雖多,也是一個個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導學生將概念逐步系統歸類,突出重點,抓住關鍵。例如,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這幾個概念后,總結這幾個概念的區別與聯系,突出元素在這幾個概念中的主導地位,揭示這幾個概念的從屬關系、組成與構成關系、宏觀與微觀的關系。
八、強化訓練,加強學習后的知識鞏固
在講授每一個概念后,注意整理一些相應的練習題,讓學生思考回答。例如,學習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的概念后,為使學生能根據實驗得出概念的意義,正確的區分這三種混合物,列出下列混合物,讓學生區分:①石灰乳,②牛奶,③敵敵畏乳油,④敵敵畏與水的混合液,⑤敵敵畏的酒精溶液,⑥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后的液體,⑦白磷與二硫化碳溶液,⑧食醋,⑨石灰沙漿,⑩爆鳴氣。學生回答后,根據掌握程度進行講評、分析、糾正錯誤。還有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等概念,都可以適當安排這樣的鞏固性習題,對學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
總之,在進行化學概念的教學中,要抓住每個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詞、句子以及相關特征,把概念講清楚,講透徹,搞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這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理解能力和增強學習能力都是大有幫助的。以上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初中化學概念教學的初探,其中的錯誤和不妥之處在所難免。但筆者意在拋磚引玉,希望更多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之余將教學心得、經驗撰稿成文,以饗讀者,以達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形成不分地域的教學研討氛圍。
【例1】下列化學符號、圖示、用語與其所表達的意義一致的是( )
A.Co――1個一氧化碳分子
B.4N2――4個氮原子
C.5個鈉離子――5Na+1
D.――O2-
【解析】Co是鈷元素的元素符號,既可以表示宏觀概念Co元素或物質鈷,又可以表示微觀意義1個Co原子或Co原子,A項將Co錯看成一氧化碳的化學式CO,錯誤。B項表示的是4個氮分子,錯誤。電荷的電性和電量寫在元素符號右上角時,表示的是元素的離子符號,數字在左,“+”“-”號在右,數字“1”可省略;電荷的電性和電量寫在元素符號正上方時,表示的是元素化合價符號,數字在右,“+”“-”號在左,數字“1”不可省略。5個鈉離子的正確書寫方式應為5Na+,故C項錯誤。原子結構示意圖中,核內質子數決定元素種類,原子核外電子總數等于核內質子數時為原子,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大于核內質子數時為陰離子,原子核外電子總數小于核內質子數時為陽離子,D項中核內質子數為8,是氧元素,核外電子總數為2+8=10,大于核內質子數8,是O2-,正確。
【答案】D
二、領悟內涵,理順關系
【例2】推理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種元素,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化合物
B.分子、原子、離子都是組成物質的粒子
C.原子中的質子數與電子數相等,得出元素的種類由電子數決定
D.含有同種元素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解析】化合物是指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通過定義可知,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種元素是正確的,物質可分為純凈物、混合物,含有不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故A項正確。微觀概念用構成,宏觀概念用組成,因而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故B項錯誤。在原子中,質子數與電子數相等,元素是指質子數(或核電荷數)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原子的核外電子得失形成離子,核外電子數目發生改變,但元素的種類不會改變,故C項錯誤。宏觀概念單質是指同種元素組成的純凈物,物質可分為純凈物、混合物,含有同種元素的物質可能是純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如O2和O3的混合氣體是由O元素組成的混合物,故D項錯誤。
【答案】A
三、借助模型,搭建橋梁
【例3】甲和乙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丙和丁。結合微觀示意圖分析,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圖示中沒有單質
B.該反應為復分解反應
C.質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是反應前后分子總數不變
D.該反應的生成物丁中氧的相對原子質量為16
魚之美味眾人皆知。對于一個沒接觸過魚的人,如果讓其直接通過嘗試食用而獲得吃魚的方法。那結果可想而知。正如初學游泳的人一樣,必須先告訴學習者必要的動作要領,以及自救必備的知識。只有具備這些基本常識的人才可以嘗試下水。否則什么也不知道隨便跳入水中定然產生危險。“成仙之道需要高人指點”。沒有相關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盲目的實踐活動不但能力不能提高而且還會產生危險,甚至誤入歧途。生活中類似的先獲取知識,后鍛煉能力做的例子枚不勝舉。課堂教學中會邊講邊練,先講后練,是教育教學經常用的教學方法。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有機物甲烷性質時,因為甲烷時最簡單的有機物,也是學生第一次系統開始學習有機物。我就先通過講述,告訴學生有機物學習的一般步驟。先分析結構再推測性質,最后是實驗驗證以及結論總結。學生獲得了學習有機物的一般步驟后,對后邊學習乙烯乙炔以及烴的衍生物是水到渠成。學生感覺到有章可循,不會忙中出錯。即便在后邊有機復習時,學生也條理清楚。我自己也感覺到授課輕松愉悅。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只有掌握了這個學習方法,他的學習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學生只有獲得必要的知識才會解決相關的問題。
2.能力提高就能更好的獲取知識
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當前我們的課堂教學很多地方還相當陳舊,教師的觀念較為保守,經常擔心學生不能很好掌握所教授的內容,便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地進行不斷重復。然而長期下去,學生不但成績沒有提高而且學習能力也逐漸下降。究其原因,教師過多的講占用了學生的大量時間,導致學生不但沒有學習的興趣而且思考能力,靈活應變能力也隨之下降。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這道題我都講了多少遍,怎么還有這么多學生沒答出來。”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就想告訴他們:“一道題講這么多遍,結果收效甚微。那還不如只講一遍,我想也不會再差到哪去,與其這樣,少講幾遍效果也許會更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在講“火候”。教學當然也是這樣,一味強調重要,不斷地高八度提醒。學生不但感到精神緊張,而且神經疲勞。教學有時也需要點到為止,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那么一定也會收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
記得在上屆初三的第一次年模考時,當時因種種原因,新課教學還未結束。酸堿鹽溶液這章內容在考試前一天剛開始。當我講到酸的最后一條化學性質,酸與鹽的反應后,給出復分解反應定義之前,順便插了這樣一段題外話:“同學們,好多學化學的人認為:‘化學難,方程記不完’。其實他們都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化學方程不是記住的,而是寫出來的!”這時我就結合課本上給出的兩個酸與鹽反應的例子,自己補充硫酸與氯化鋇反應的實驗。根據實驗與學生一起分析,然后寫出該反應的方程,并且歸納出反應的特點,給出復分解的定義。此時因為快下課了,我就沒有舉例子,就簡單說了幾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了酸與鹽之間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如果你要將所有類似的方程全記住的話,真的恐怕要累壞了。”當我一出此言學生都愕然了。但此時下課鈴聲已經響起。我就草草舉了一個例子,鹽酸與硝酸銀的反應,并且講到這個反應能夠發生,屬于復分解反應。你會寫方程嗎?這時有學生點頭表示會寫。我說:不會也沒關系下次課我還會講的。大家試想一下酸堿鹽何其多,他們之間的反應怎么記得完?但我覺得沒必要背誦,不用記。因為他們之間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只有那些不知道反應原理的人才會說,方程太多記不完。結果誰也沒想到第二天的模考中有一道推斷題,要求寫出碳酸鈉與氫氧化鋇的反應方程。當時幾位任課老師都說超出范圍了。但經過大家的討論還是保留原題。然而改卷結果卻出我乎意料:我所帶的班這道題的得分率分并不低。甚至超進度較快的其他班。學生對酸的化學性質聯想到了堿和鹽的性質。他們對知識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的能力使他們獲得了其他的知識,也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3.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
萬丈高樓平地起,離開了知識談能力是空談。學生沒有基礎知識去培養其能力簡直是幻想。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是相互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教學中絕不能偏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厚次薄彼只會使我們的教育畸形化。
一、知識銜接點梳理
二、一些知識銜接的教學思考
1.在中學化學教學中,“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是一個重頭戲,初中的“身邊的化學物質”通常只選取一些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具體物質,將其安排在有關主題中進行學習,學習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初中“空氣、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屬”這些主題時,教師可以在原來機械記憶的基礎上通過信息導讀等方式適當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初中“復分解反應”的主要學習內容為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不屬于初中基礎型課程的內容,但其可用于準確判斷酸堿鹽之間的反應。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對該內容的學習要求為:生成低沸點易揮發的物質(含氣體)、弱電解質(如水、弱酸等)、難溶性物質(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作為拓展內容,不過由于知識結構的局限,初中學生沒有學習過弱電解質等概念,進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氣體;生成水,以便學生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學習。
3.“氧化還原反應”部分由于較為抽象,理論性強,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屬于學習的難點。初中對于“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僅僅要求“從得氧、失氧角度判斷氧化反應、氧化劑、還原反應、還原劑”,高中則要求“根據化合價升降或電子轉移來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
如果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只從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對于學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學學習中形成化學的思維方法十分不利,學生要從原來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價升降、得失電子”,再到緊跟著的“電子轉移”,跨度無疑是相當大的,而且在認知方面也有沖突,學生更多的會感到無所適從。
初中教師在教學中可利用較為簡單的、也是較為典型的氧化還原反應“CuO+H2Cu+H2O”,讓學生先從得失氧的觀點分析氧化還原反應,引導學生過渡到從化合價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學習從化合價升降的角度判斷氧化劑與還原劑。在教學中,初中教師還可讓“雙線橋法”部分先出現在初中教學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電子數),例如,從化合價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應時,自然地進行標注:
這樣,既有利于初中“氧化還原反應”的學習,又為學生做好了相關的知識準備,為高中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4.在物質結構的學習中,現行初中基礎型課程對“原子結構”沒有做任何學習要求,僅要求學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構成原子”,但同時學生要記憶一些常見元素的化合價,現在初中教師在教學中不涉及原子的結構、核電荷數、電子數等,因此當學生在初中記憶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時,無法從理性角度進行理解型記憶,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記硬背,學習效率低下。高中則要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學習包括電子式的含義及書寫、化學鍵的種類、元素周期律等知識,而此時學生還要從原子核學起,跳躍性頗大,一時很難適應。所以,在初中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觀結構,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原子結構的學習,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有意義地記憶元素化合價,又為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有一個良好的鋪墊。避免了對學生造成認知的障礙,導致新概念的學習面臨著前概念缺失的嚴峻挑戰。
5.在初中學生學習酸堿鹽時,現有的對酸堿鹽的定義實際上在科學性方面有很大的謬誤,如果要學生透徹理解酸堿的通性及鹽的化學性質、很好地辨別酸和酸性物質以及堿和堿性物質等,“離子”的教學無論如何也是不應該被忽視的,教師如果要強調酸的通性是由“H+”決定而堿的通性是由“OH-”決定的,學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離子”。因此,適當學習一些簡單離子應該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雖然也曾出現過強電解質的電離,但現在的二期課改內容已將此完全舍棄,而電離是高中電解質溶液學習的基礎,直接影響到高中該部分的學習。若高中的學習沒有初中一些簡單的“電離”知識作鋪墊,學生到了高中學習“強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離子反應”“鹽類水解”時就會感到難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學中可“知道”為學習要求對“鹽酸、硫酸、硝酸、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氯化鈉”等的電離知識進行初步學習,為高中的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