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勤儉美德少年事跡材料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家里,她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在每天的日程計劃里,她都會列上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常年有病的奶奶行動不便,她會幫著倒水端飯還和奶奶聊天。打掃衛生、收拾房間是她和媽媽周末的必修課,自己的事情自己獨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她家庭里充滿歡笑、和諧。
在學校,她勤奮學習,努力學好每一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里,她是一個快樂的暢游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她尊敬師長、團結同學, 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日益豐滿的自我;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起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對于班集體這個團隊的榮譽她倍加愛護,只要是集體活動都會有她快樂的身影,只要是班集體的事情都會有她主動承擔任務,同學之間的友誼她會特別珍惜。在老師心目中她是好幫手,在同學心目中她是知心伙伴和學習榜樣。李玫潔同學,興趣廣泛,全面發展。在課余時間參加了舞蹈、鋼琴、古箏、書法、繪畫特長班,并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在全校“爭當小書法家”大賽中,獲得了一等獎。多次在全縣致詞、歌唱、繪畫比賽中獲獎,還是校園廣播站的播音員、小記者呢!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既陶冶了情操,又讓她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了熱情和自信,與同學們在互相幫助中茁壯成長。
在社會,她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磨煉自己的毅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如:宣傳“六城聯創”活動中推廣文明用語;參加“送文化下鄉”活動中,為敬老院的老人和農村學校的孩子獻愛心、送文藝節目;發動同學們一起到全校各班級為母校征集校歌;帶領特長班的小朋友參加全縣群眾文化廣場活動,愛心和誠心在行動中傳達到生活每個角落。其中最有意義,最令人難忘的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她積極呼吁為災區孩子獻愛心,不僅自己主動把平時攢的零花錢全部匯到災區,還帶領全班同學發起倡議,爭取身邊的親人、同學和朋友積極為災區孩子損款捐物。并通過勤工儉學與災區的小朋友共渡難關,她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艱辛而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她正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進取和奮發為墨,書寫充滿希望的畫;她正用愛心、恒心、信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美好的明天。
初中美德少年事跡材料二李琳慧,12歲,松溪縣渭田小學六年級(3)班班長。她心地善良,獨立自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一直來,她本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媽媽的好女兒,奶奶的好孫女,外公外婆的開心果,也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新時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琳慧就是大人眼里最為懂事的孩子。鄰里的朋友還整天在媽媽懷里撒嬌哭鬧時,她就在許多方面學會了自理自立。還是琳慧3歲時,她就開始學會自己吃飯,從不要大人喂;學會洗臉,學會上衛生間。上幼兒園后,其他小朋友整天哭哭啼啼,她卻從不哭鬧,還會幫老師哄其他小朋友。家里要是來客人,她會招呼客人坐,為客人端茶送水,且從不在客人面前亂跑亂鬧。
上小學后,她越來越懂事了。她把爸爸媽媽對她的愛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尊老敬老的動力,深受鄰里、親友的夸獎。由于爸爸外出務工,家里所有的農活都媽媽承擔。除了農活,媽媽還要買菜做飯,洗衣拖地;還要照顧琳慧年幼的妹妹及琳慧的爺爺奶奶;還要輔導琳慧的功課,很是辛苦。懂事的琳慧每天一放學回家就認真地做作業,不讓媽媽操心。做完作業就開始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菜,燒火,掃地,收拾房間,帶妹妹玩。晚上,媽媽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她就拉媽媽在沙發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熱騰騰的茶水,再幫媽媽捶背揉肩,接著說故事,講笑話,唱歌給媽媽聽,讓媽媽的勞累因為有了她的關心而減輕了許多。一次,媽媽生病了,晚飯也沒吃,就躺下睡,她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媽媽床前,看媽媽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貯錢罐的錢到村里的衛生院給媽媽抓藥。然后為媽媽端上開水,看媽媽把藥吃了,又搬來凳子,一邊做作業,一邊守著媽媽,直到媽媽感覺好多了熟睡過去后,琳慧做完了作業后才安心去睡覺。
琳慧不僅是對媽媽這樣,在家這樣,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這樣,對鄰里鄰居都這樣。
琳慧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琳慧又成了他們的好幫手。首先是三餐之前,琳慧都要為他們備好碗筷,親自請他們吃飯,然后親自為他們裝飯、添飯。有段時間,爺爺臥病不起,琳慧又總是和媽媽輪流前去送飯送水送藥。也會像陪媽媽那樣陪爺爺奶奶講故事,唱唱歌,逗爺爺奶奶開心。琳慧的外公外婆住在另一個村,離琳慧家步行要一個小時。但這不影響琳慧每個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對于外公外婆,琳慧也就如同對爺爺奶奶一般,所以每當琳慧一出現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總是臉上樂呵呵。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媽媽過生日時,琳慧都要親自制作一份小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一張精致的賀卡,一個創意的模型,讓他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和幸福當中。
離琳慧家不遠有個老人活動中心,平日里,爺爺最愛上那去玩了。在那里爺爺愛和其他的老爺爺們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么的。許多小朋友們也愛隨大人上老人活動中心去玩,琳慧也常跟著爺爺一起去。但琳慧卻與眾不同,其它小朋友往往會在那兒一起捉迷藏,大聲吵鬧,而琳慧總是一到那就去找來掃帚幫忙打掃衛生,接著整理一些被弄凌亂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來玩時,他又開始為這些老人們送茶添水。得空后就安靜靜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隨身帶來的課外書,認認真真的看。
然而他這樣積極樂觀的性格背后,卻有著及其不幸的家庭。在他四個月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他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年邁的爺爺奶奶靠著幾畝地,不能維持生活,年近七旬的奶奶獨自帶著孩子來到**,靠賣煎餅為生。微博的收入,勉強養活祖孫二人。有時他會問奶奶,媽媽去哪里了?別的小朋友有媽媽接,他怎么沒有?什么時候媽媽能接他一次就好了,孩子的世界很單純,眼里總是那么純凈,現實太殘酷讓本應該享受幸福童年的他失去了父母的疼愛。面對生活的艱辛,他從不抱怨,而是盡其所能地減輕家里的負擔,用自己稚嫩的雙肩,背負生活的重壓。這樣小的一個孩子,用他瘦弱的身軀為奶奶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每天當別的小朋友還在甜美的睡夢中時,他已經早早的起來幫助奶奶整理擺攤用的東西;當別的同學起來享受媽媽溫馨的早餐時,他卻只能就著白開水啃著硬饅頭;當每天別的小伙伴在父母的關切的護送下上學放學,可他只能用他幼小的肩膀背著重重的書包,行走在車水馬龍的街頭。晚上,在繁華鬧市中,總會看到他小小的、瘦瘦的身影,趴在客人的椅子上寫作業的身影,是那么的單薄,那么的令人心酸!可就是這樣,他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一聲累。有一天,姑姑從老家來看老母親,結果孩子拉著姑姑的手,問姑姑:“姑姑,我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呢?”姑姑問他為什么要急于長大呢?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回答:“這樣我就有足夠的能力來照顧奶奶啊!奶奶太辛苦了。”原來那天奶奶騎著車帶著他的時候,結果在路上給睡著了,差一點就被迎面而來的車撞上,還是小家伙的眼神好,機智的喊奶奶調轉車頭,這樣才使二人與危險擦肩而過。從那以后,奶奶每天騎車時,他都會充當奶奶的眼睛。
他不僅是奶奶得力的幫手,在生活中還非常的節儉。每天都是穿著學校的校服,多一件衣服都沒有,當別人炫耀自己穿著的新衣服時,他總是默默地躲在角落里看書。他也從來不買零食飲料,餓了都是從奶奶的餅攤上卷個餅吃,渴了就是班里的飲水機里接水喝。
學習用品用的也很省,有時候鉛筆都用的還剩一個筆頭時都舍不得扔掉。他還經常教育班里的孩子要懂得節儉,在他的呼吁下,班里還成立了節儉小組,把不用的學習用具攢起來,捐給需要的孩子們。
家庭環境并沒有消磨掉他學習的勁頭。他每天都合理的安排好自己的學習時間。每天放學放下書包就開始幫奶奶干活,奶奶做好餅他就拿出餅袋裝,奶奶需要什么他都能準確而迅速地遞過來。中午飯就在奶奶的煎餅攤解決,吃個烤冷面或者手抓餅,奶奶要送他回家睡個覺他都不肯,他說要陪著奶奶,怕奶奶一個人累。
晚上放了學找到奶奶的小攤,
趴到椅子上開始寫作業,折疊的椅子成了他移動的書桌,有時腿蹲的發麻,但是從來不告訴奶奶。他說要寫完作業才能幫奶奶踏實的干活,不然天黑就不能寫作業了,以前碰到不會的問奶奶,可是奶奶不識字,每次他都急的哭,現在長大點了碰到不會的就打電話問姑姑或者去學校問老師。學校里孩子從來不去打鬧,作業都是盡量在學校完成,目的是中午能幫奶奶多干點活,晚上因為奶奶忙,有時作業寫不完,等收拾完所有的東西,洗漱完陪奶奶一起躺下,小家伙還會幫奶奶按會兒頭,奶奶有頭疼的毛病,奶奶很快就能睡著。等奶奶夜里醒來,發現他開著小燈趴在爺爺用木頭釘的桌子上寫作業,奶奶會很生氣的說他不應該夜里寫作業,白天就知道玩。不識字奶奶理解不了他的心思。他是因為幫奶奶干活作業才沒完成,只得半夜趁奶奶睡著偷偷地完成。每天他作業完成的早,他還會幫助奶奶打掃衛生,狹窄的出租屋里,總能看到孩子忙碌的身影。尤其是奶奶生病時,他更是忙前忙后的照顧,給奶奶倒水,學著奶奶的樣子,也給奶奶做餅。有多少次,奶奶用顫巍巍的手接過飽含溫情的餅,眼里卻噙滿了淚花。通過自己的努力,三年來,他的學習成績優異,多次被評為優秀學生,優秀少先隊員,助人之星等獎項。
“陽光總在風雨后,請相信有彩虹……”**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平平凡凡、簡簡單單,卻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他用堅定的信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回報學校、老師的培育之恩,做一名感恩社會、回饋祖國、勇攀高峰的美德少年。
關于新時代好少年事跡材料范文 古語道:“自古英雄出少年”,這句話一直是蒙古族少年_同學的座右銘。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就在他稚嫩的心靈中播下了一顆顆健康且充滿愛心的種子,還有良師們的感染和熏陶如陽光雨露般滋潤,使他一天天茁壯成長為了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老師眼中的他——品學兼優,全面發展
在老師眼中,_同學是一個沉穩、內斂、清雅、聰慧的男孩,他天生真純、追求善美、品學兼優、言行知禮,屢次獲得市級、校級“三好學生”榮譽。他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并要求自己全面發展,在課余時間參加了書法、繪畫、乒乓球、播音主持等訓練班,作為學校少先隊的副大隊長和班干部,_同學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運動會、歌詠比賽、跳繩比賽、口算比賽……并多次承擔市級、校級、班級的主持活動;他還先后代表學校參加了赴德國的藝術交流活動、全省第十四屆青少年乒乓球公開賽、西昌市中小學生演講比賽等。
同學眼中的他——關心同學,樂于助人
同學們總會親切地稱呼_“宇哥”,不是因為他年齡大,而是他愛幫助身邊的人,總會在同學“危難”之時像大哥哥一樣挺身而出而得名。外出活動,他主動幫助老師維持秩序;同學生病,他會及時為同學遞上一杯熱水;放學路上看到拉車的叔叔吃力上坡時,他總會悄悄走上去推上一把……
家長眼中的他——熱心公益,愛護環境
在父母的帶動下,_同學從小就開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為災區募捐、去敬老院慰問、和貧困山區小朋友手牽手。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還在上幼兒園的他為災區群眾捐出了自己的壓歲錢;每到重陽節,父母總會帶著他為敬老院的老人們送上祝福;在大涼山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以來,由于爸爸擔任單位的扶貧工作,每次看到爸爸手機中貧困戶孩子的照片,他總會難過流淚。在假期,他組織班上的孩子為貧困山區的小朋友們捐出自己的壓歲錢近千元購買了學習用具,在開學前為貧困小朋友們送上了新學期的禮物。
_同學還是一名資深的“環保小衛士”,他從上幼兒園起就積極投身到身邊開展的各項環保活動中去:到廬山、濕地撿垃圾;周末和院子里的小伙伴一起為小區的樹木澆水;看到有人損壞花草、公物時他也總會上前耐心勸告……
在漫漫成長道路上一路走來,_同學不斷充實自己,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新臺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位陽光、自信、充滿愛心的蒙古族少年一定會帶著自己的夢想和優秀的品質闖出一片新天地!
關于新時代好少年事跡材料范文
一個五口之家,父親靠打零工掙錢養家糊口,母親患有精神疾病喪失自理能力,弟弟、妹妹年紀尚小都在讀書,從8歲開始,她除了努力學習外,還要承擔起照顧媽媽和弟妹責任。她將愛與責任扛在肩上,6年間以細心照料家人和獲得優異成績來報答父母,她就是2016年“_最美少年”——_。
2003年8月,_出生在古藺縣水口鎮水口村一個貧寒家庭,父親陳應金是一名以搬運貨物、打零工為生的普通農民,母親余純萍長期體弱多病無法勞動,只能在家料理家務。因長期無法得到專業治療,母親余純萍最終患上了精神分裂癥。為了尋醫治病,幾年下來花去了醫療費用20余萬,疾病的折騰耗光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債臺高筑。這個曾經勤勞樸實的婦女,變成了人見人怕、避之不及的“瘋子”,要么在家亂打亂摔,要么離家不歸。為了生計,陳應金不得不去離家更遠的地方找活做,照顧家庭的重擔就這樣落在了年僅8歲的_身上。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垮這個小女孩。每天早晨6點多起床,除了生火做飯,_還要洗衣疊被、掃地刷碗,為母親熬藥、梳頭洗臉,照顧比自己小幾歲的弟弟妹妹,把一切安排妥當了才能放心地去學校。盡管生活的重擔花費了_大部分的精力,但她的學業卻絲毫沒受到影響,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懷著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_更加努力學習。她上課認真聽講,下課與同學積極交流,刻苦努力的她既是學習尖子也是文藝先鋒,作文競賽、手抄報比賽、手工制作等她都榜上有名,曾獲得“_省第四屆中小學生‘中國夢·語言夢·我的夢’征文活動三等獎”。作為班上尖子生,她經常幫助一些后進同學輔導功課,毫無保留的分享學習心得,從不推辭。為了兼顧到家庭,周末她甚至會請同學來家里對他們進行輔導,在她的幫助下很多后進同學學習得到提升。
6年前家庭變故使她小小年紀就扛起了照顧家庭的重任,如今,11歲的妹妹和9歲的弟弟也開始學會料理家務,讓她能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學習上。盡管這樣,_每天還是堅持將家務料理完再去上學。在_的人生路上,她將愛與責任扛在肩上,用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樂觀自強的深刻含義。
關于新時代好少年事跡材料范文
1.新時代好少年事先進事跡材料
XX,12歲,啟明實驗學校六年級(6)班班長。他心地善良,獨立自強,尊敬師長,勤奮好學。一直來,她本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關愛親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努力做好自己,把自己打造成既是爸爸媽媽的好兒子,奶奶的好孫子,外公外婆的開心果,也是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新時代的好少年。
打小起,琳慧就是大人眼里最為懂事的孩子。鄰里的朋友還整天在媽媽懷里撒嬌哭鬧時,他就在許多方面學會了自理自立。還是XX2歲時,他就開始學會自己吃飯,從不要大人喂;學會洗臉,學會上衛生間。上幼兒園后,其他小朋友整天哭哭啼啼,他卻從不哭鬧,還會幫老師哄其他小朋友。家里要是來客人,他會招呼客人坐,為客人端茶送水,且從不在客人面前亂跑亂鬧。
上小學后,他越來越懂事了。他把爸爸媽媽對他的愛轉化成刻苦學習、勤儉節約、尊老敬老的動力,深受鄰里、親友的夸獎。由于爸爸外出務工,家里所有的活都媽媽承擔。除了上班,媽媽還要買菜做飯,洗衣拖地;還要照顧XX年幼的弟弟及他爺爺奶奶;還要輔導XX的功課,很是辛苦。懂事的XX每天一放學回家就認真地做作業,不讓媽媽操心。做完作業就開始幫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菜,燒火,掃地,收拾房間,帶弟弟玩。晚上,媽媽做完了一天的活,累得腰酸背痛,他就拉媽媽在沙發上坐下,先送上一杯杯熱騰騰的茶水,再幫媽媽捶背揉肩,接著說故事,講笑話,唱歌給媽媽聽,讓媽媽的勞累因為有了他的關心而減輕了許多。一次,媽媽生病了,晚飯也沒吃,就躺下睡,他立即煮了碗面,送到媽媽床前,看媽媽吃了才又拿了自己貯錢罐的錢到村里的衛生院給媽媽抓藥。然后為媽媽端上開水,看媽媽把藥吃了,又搬來凳子,一邊做作業,一邊守著媽媽,直到媽媽感覺好多了熟睡過去后,XX做完了作業后才安心去睡覺。
XX不僅是對媽媽這樣,在家這樣,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是這樣,對鄰里鄰居都這樣。
XX的爺爺,奶奶年事已高,生活起居很不便,XX又成了他們的好幫手。首先是三餐之前,XX都要為他們備好碗筷,親自請他們吃飯,然后親自為他們裝飯、添飯。有段時間,爺爺臥病不起,XX又總是和媽媽輪流前去送飯送水送藥。也會像陪媽媽那樣陪爺爺奶奶講故事,唱唱歌,逗爺爺奶奶開心。XX的外公外婆住在農村,離XX家步行要一個小時。但這不影響XX每個星期都徒步去看望外公外婆一次。對于外公外婆,XX也就如同對爺爺奶奶一般,所以每當XX一出現在外公外婆的眼前,外公外婆總是臉上樂呵呵。當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婆,爸媽媽過生日時,XX都要親自制作一份小禮物,給他們一個驚喜。一張精致的賀卡,一個創意的模型,讓他們沉浸在無比的喜悅和幸福當中。
離XX家不遠有個老人活動中心,平日里,爺爺最愛上那去玩了。在那里爺爺愛和其他的老爺爺們一起喝茶,聊天,下下棋棋,摸摸牌什么的。許多小朋友們也愛隨大人上老人活動中心去玩,XX也常跟著爺爺一起去。但XX卻與眾不同,其它小朋友往往會在那兒一起捉迷藏,大聲吵鬧,而XX總是一到那就去找來掃帚幫忙打掃衛生,接著整理一些被弄凌亂了的物件,等很多老人來玩時,他又開始為這些老人們送茶添水。得空后就安靜靜的看大家下棋,玩牌,或取出隨身帶來的課外書,認認真真的看。
一、性格獨立,嚴于律己
在家里,他從小就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每一天還協助家人做很多工作,幫媽媽一齊打掃衛生,給爺爺拿報紙,給爺爺讀報,幫忙鄰居做力所能及的事。每一天的家庭作業都是自己獨立認真完成,這天的事情必須這天完成,決不留到明天。這是他對自己的一慣要求,因為他,家庭里充滿了快樂的笑聲。
二、勤奮學習,全面發展
在學校,他努力的學習各門功課,在知識的海洋里,他是一個快樂的暢游者。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潛力。他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從老師的辛勤耕耘中,一點一滴積累著收獲。從老師的諄諄教誨中,不斷塑造著豐滿的自我。和同學們一齊互相學習,共同進步,與同學們在互學互比中取長補短,一齊進取;與同學們在交流探求中,學習、借鑒,共同提高。并且在團隊工作中,主動承擔職責,同學之間的友誼他非常珍惜。在學校是老師的好幫手,是同學們心目中的知心朋友、學習榜樣。吳東陽同學,興趣廣泛,全面發展,課余時間酷愛傳統的中國文化,熱愛書法、繪畫、剪紙,多次參加學校的書法比賽,在2016年和2017年分別獲得學校學生規范漢字書寫大賽硬筆一等獎。
三、誠實守信,熱心公益
在社會,他誠實守信,遵守社會公德,熱心公益活動。在社會實踐中磨練自己的潛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在今年的捐壓歲錢獻愛心活動中,他捐出了自己積攢的所有零花錢。在和貧困山區同學們的手拉手活動中,送去了自己為她們精心挑選的課外書。在敬老院里,給奶奶們梳頭,給爺爺們唱歌,畫畫,打掃衛生,讓孤寡老人們感到這個大家庭里面的溫暖和快樂。生活中的她,就是這樣,用一顆熾熱的心感動著身邊每一個人。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學習、生活、成長的路是漫長的,但她懂得不經歷風雨,怎樣能見到彩虹。他正用自己的正直、善良為歌,熱心和寬容為曲,彈奏暖人心扉的歌;用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為筆,用進取和奮發為墨,書寫充滿期望的畫。用自己的愛心、恒心、誠心托起更加燦爛、完美的明天。
2018年4月2日
伊川縣西場學校美德少年事跡料
楊瑞,今年十一歲,是西場小學五年級三班的中隊長和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的大隊長。他是一個品學兼優、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好學生,他的臉上總掛著自信的微笑。他是是縣三好學生,除了各科文化成績突出外,生活中好多方面他都表現的個性突出,既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也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經過家庭和學校的長期教育,如今在楊瑞身上,勤儉節約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精神。
一是體貼父母,從不提非份之求。楊瑞明白父母工作掙錢很辛苦,在吃穿用上從不提過分要求,不與人攀比。父母給做什么就吃什么,米飯咸菜也吃得津津有味;父母給什么就穿什么,表哥的舊衣服穿上也滿心歡喜;父母買什么就用什么,比同學的差一些也毫不在意。有時他取得了好成績,父母要獎勵到飯店吃“大餐”,他也不同意,要求在家自己動手包餃子。在家里,他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刷鍋洗碗、疊衣服等。
二是儉以養德,常念他人之困。穿小的衣服,楊瑞一件都不讓扔掉,讓大人洗干凈收起來。去年11月份,在我校舉辦“暖冬行動”時,他把這些衣服全部捐給了山區貧困兒童,楊瑞也領到了一張愛心捐贈證書。楊瑞聽說白沙一位老家鄰居爺爺得了偏癱病,主動把自己攢的賣廢品收入200元錢捐了出來,在他的感召下,全家共資助了患病老爺爺八千元。
三是崇尚環保,力行低碳生活。家里雖然有車,但楊瑞從不主動要求開車接送。書法興趣班距家約有1000米,他每次都要求走著過去,騎電瓶車都不讓,時間緊張就自己跑步上學。去外婆家約有7公里,他要求騎電瓶車過去,也不讓開車送。聽說廢舊電池會對環境造成破壞,他專門做了一個回收盒,不讓我們亂扔,此刻已經收集了五六十節電池,準備集中送往伊川縣家用廢舊電池集中回收點。家里的廢舊紙箱、礦泉水瓶,楊瑞不讓扔到垃圾箱,他總是打包收集好,賣給回收人員,這樣既不污染環境,又能循環利用。
古人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楊瑞同學小小年紀便懂得珍惜父母和他人的勞動成果,不浪費一度電、一粒糧、一滴水、一張紙,不挑吃穿,不亂花錢,不盲目攀比。他身上這些勤儉節約的中華美德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和推崇的。
也許正是這些優秀品質的匯集,讓她成為無數家長眼中的好孩子,幾千孩子心中的偶像,使周圍每一個人提起她都禁不住贊嘆!讓我們一起走進她,走進這個含苞欲放的新時代好少年。
一、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她的座右銘。她是一個虛心好學,勤奮刻苦且獨立的學生,在學習路途上有著一份堅韌向學的執著干勁。她課前積極預習,課上認真聽講,課后一絲不茍的完成作業。她學習上始終透著一股鉆勁兒,不向任何一道難題低頭,學習時也不顧此失彼,注重均衡發展,各門學習成績都能名列前茅。苦心人,天不負。經過辛勤努力,她取得了優異成績。從高一入學到目前為止,在每次考試中她都能名列前茅,并曾在高二上學期X市統考中取得了全市第一的好成績。此外她也積極參加各種創新活動、比賽,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X年她在第九屆全國中學生數理化學科能力展示活動中榮獲數學學科一等獎、化學學科三等獎,參加了北京大學手拉手征文比賽;X年她取得了全國英語創新作文大賽華北地區一等獎、第十屆全國中學生數理化學科能力展示活動數學學科三等獎、語文素養大賽二等獎,參加了語文創新作文大賽、語文報杯、北京大學培文杯等系列征文比賽,也報名了北京大學全球精英人才A計劃。這些活動增強了她的創新意識,開闊了她的眼界,也讓她收獲了許多友誼。
二、蘭心蕙質,充滿愛心的小天使。
她有一顆關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心。汶川大地震那年,看到那么多同胞遭受苦難、流離失所,小小的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于是她捐出了自己從小到大所有的壓歲錢和她最喜歡的幾本童話書。漸漸長大的她,依舊樂于助人。平時在學習中,只要哪個同學在學習上遇到問題,她總會盡己所能的幫助他們。要是有同學生了病,她也會請假陪生病的同學去看病。只要一有時間,她就會去養老院和老人們聊聊天,談談心。
她還積極參加學校、縣里組織的公益活動。看到大街上行乞的人時,她總是慷慨解囊,把自己節約的零花錢及參加各種比賽獲獎得來的獎金全部捐給需要幫助的人。她組織建立“愛心小屋”,以便大家能隨時將多余的書刊、衣物、零花錢捐獻出來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時候在面對一些流浪的小動物,她也會走上前去給其充足的食物,看到她們健康的離開時她才放心。
三、孝順父母,關心社會的小公民。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親敬”老成了她人生的必修課。她說:“‘孝’要從內心深處自然流露,‘敬’要從一言一行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