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拉尼娜現象的影響大全11篇

      時間:2023-01-13 07:34:5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拉尼娜現象的影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拉尼娜現象的影響

      篇(1)

      當厄爾尼諾到來時,赤道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東流。當拉尼娜到來時,赤道信風加強,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象更加劇烈,導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低。太平洋海面反復升降導致地殼蹺蹺板運動,引發強烈的地震活動,因此,在拉尼娜和厄爾尼諾轉換時期,強震活動異常頻繁。最近的例證就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就發生在2004年弱厄爾尼諾時期。

      拉尼娜現象還會帶來寒流。2006年伊始,日本受罕見暴風雪襲擊。1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島和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地區普降暴雪,部分地區積雪量超過了1月歷史最高記錄,大雪造成53人喪生。歐洲遭遇強寒流,1月16日起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現大幅度降溫,并迅速向南向西擴展,19日波及北歐、東歐乃至中亞,包括芬蘭、瑞典、挪威、波蘭和土耳其等國。上述地區先后出現了大幅降溫和異常寒冷的天氣,大部地區極端最低溫度低于-30℃,局部甚至低于-40℃。與多年同期的極端寒冷閾值相比,極端最低溫度普遍偏低10℃左右,中心值偏低高達15~20℃。莫斯科的最低氣溫19日降至-31℃,是1927年以來的同期最低記錄;西伯利亞一些地區最低溫度接近-60℃;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極端最低溫度降至-42.6℃。嚴寒致使上述地區數百人死亡。從1月7日開始,寒流襲擊孟加拉國,使至少89人被凍死,上千人因寒冷而患病。

      篇(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篇(3)

      全球變暖通常伴隨著局部嚴寒

      不單是暴雪肆虐中國南方,近年來,暴風雪、寒流、暴雨、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在全球頻繁發生,強度也不斷加大,氣候問題愈來愈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全球性問題。人類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盡管氣候變化一般是逐步的、漸進的,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影響卻可以是突然的、急劇的。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面臨的一個主要威脅。

      所謂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與歷史同期相比出現較少的小概率天氣氣候事件。造成極端天氣頻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球變暖。盡管不少地區遭受了罕見的寒流襲擊,與全球變暖之說似乎相違背,但實際上全球變暖和局部嚴寒并不矛盾。全球變暖是全球氣溫呈總體上升趨勢,但也通常伴隨著局部地區的嚴寒。

      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僅僅是反常的嚴寒和暖冬,還導致了夏季高溫熱浪,海平面上升、島國消失,南北極地冰川消融。洪澇、大旱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加,對人類的生存形成直接威脅。據統計,在過去20年里,全球發生的自然災害數量增加了3倍多。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發生1 20起自然災害,而現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全球氣候變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著地球上幾乎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

      南方雪災導致5省降雪時間創百年新高

      根據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提供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已有湖北等9個省份降水量超過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過50年一遇,陜西超過70年一遇,而甘肅、青海則超過了百年一遇。

      從降雪持續時間來看,1月,已有江西、湖南等11個省份降雪日數超過20年一遏,其中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山西等5省超過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則是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楊貴名介紹,與多年相比,今年這場暴風雪最大的特點就是雨雪天氣過程時間間隔短。他說:“三九天雨雪天氣頻發并不少見,但是今年1 5天之內發生了三次過程,幾乎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續時間較長的大范圍的降雪,這在歷史上是比較罕見的。”

      頑皮小女孩“拉尼娜”是雪災禍首

      “造成近期大范圍強雨雪天氣的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說。他分析,從中短期大氣環流演變上來看,今年入冬以來冷空氣比較頻繁,暖濕氣流活躍。尤其是1月份以來,中高緯度的環流以經向型為主要特征,冷空氣活動頻繁。此外,副熱帶系統偏強,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濕氣流向北輸送。一方面是北方的冷空氣很活躍,另外南方的暖濕氣流又源源不斷向北輸送,冷暖氣流交匯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國中東部地區,為出現大范圍雨雪天氣創造了有利的環流條件。

      而今年大氣環流異常與正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的“拉尼娜”現象有關。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介紹,從氣候變化上來看,目前赤道中東太平洋上海溫偏低,是“拉尼娜”現象的表現形式之一。

      “拉尼娜”是指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是氣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個新名詞,意為“小女孩”。它與意為“圣嬰”的“厄爾尼諾”相反,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或“冷事件”。“拉尼娜”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當海水表層溫度低于氣候平均值0.5度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拉尼娜”就形成了。

      自2007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2008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度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 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世界氣象組織報告說,“拉尼娜”現象已經形成,并有可能持續至2008年第一季度。

      篇(4)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說,近20天大氣環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生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1]。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臺一共發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從現在看來,出現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流演變,長時間處于一種穩定的狀態。”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象發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長時間的氣候統計,總結出一種規律。”孫軍說,“然而也只是一種氣候的統計規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穩定和必然。”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今年“拉尼娜”出現了,長江中下游發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氣持續時間長達21天,其中雨凇持續15天以上,漢口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時間長達23天,最低氣溫為-14.6℃,累積降水量75.4毫米,積雪深度32厘米。持續的嚴寒造成全省農作物凍害嚴重,油菜凍死近半。全省凍死耕牛11萬余頭,約占災前耕牛總數的1/4。陽新、廣濟、鄖縣、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凍死。嚴寒天氣使得漢水出現了罕見的結冰現象,天門境內漢江上可行板車,可見冰之厚。政府在漢江漢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線上,使用破冰船,結合爆破和人工作業,日夜不停地進行破冰,漢川縣城隍港冰厚的地區,則使用炸藥破冰。經過24天的努力,漢江全線終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凍,恢復了航運。

      1964年出現嚴重雨凇。這次過程于1964年2月8日開始,雨雪過程持續達13天,災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漢平原出現了一次嚴重的雨凇天氣,16日至20日又出現了輕度的雨凇。雨凇對郵電通訊造成很大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結冰,使得武漢市部分汽車、電車停開。2月5日至26日,應山縣凍死耕牛2848頭,夏糧減產16.3%。

      1977年出現歷史極端最低溫。這次過程開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我省,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異常低溫農業產生毀滅性的凍害。這次低溫嚴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嚴重的凍害,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武漢市就凍壞了幾千萬公斤蔬菜,造成市場供應緊張[7]。

      通過統計鑒別,我們發現湖南凍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凍害年[7],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拉馬德雷現象決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流兩種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發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4.4;196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0.2;1976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為12.6,197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陽黑子數為27.5。湖南凍害都處在太陽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強沙塵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內爆發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發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發生了湖南嚴重雪災凍害,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類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就有可能發生。

      1954-1958年災害鏈: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年2月-1958年爆發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生強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發生強度為75的槍厄爾尼諾事件;1969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發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持續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發俄羅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東北嚴重低溫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雪災凍害年,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發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凍害的共同特征。

      綜合1890-2004年的數據,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3,5]。第7大特征是當年為冬季或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天數異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凍害發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發都滿足這兩個特征。湖南凍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若流感爆發在2008年(m+1),其強度較弱(類似1977年);若流感爆發在2011年(M),其強度較強(類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準確預測提供了可靠的預測方法[3-5,10]。

      根據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將帶來秋汛、凍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繼指出,1月的強冷空氣活動和強震集中在強潮汐A、B、C、D組合,A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證實,強潮汐B-D組合激發的自然災害應加強防范,特別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強震。10-13日中國的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并在19-22日的潮汐C組合達到。要做好預防大風、暴雪、地震和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準備[15,16]。中國南方遭遇50年來最雪凍害證實了這一預測[1]。

      根據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可能的太陽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將發生低溫凍害,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18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3-5,10],2018年發生湖南低溫凍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1.江國成。氣象局長:大氣環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災[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華網。

      2.方玄昌,陳曉。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國新聞周刊》。

      3.楊冬紅,楊學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氣候特征。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1-8。

      4.楊學祥.厄爾尼諾事件產生的原因與驗證[J].自然雜志.2004,26(3):151-155

      5.楊冬紅,楊學祥,劉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與全球低溫[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爾尼諾事件對黑龍江省低溫洪澇災害的影響及其預報[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3):79-86.

      7.于麗娟,周月華.1954年、1964年、1977年——當年我們多次戰勝雪災凍害[EB/OL].日期:2008-01-31.來源:楚天金報。

      8.康杜娟.王會軍.中國北方沙塵暴氣候形勢的年代際變化[J]。51-中國科學D輯,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劉新安,周育慧。東北地區低溫冷害年的環流特征及預測[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1,32(1):22-25

      10.林振山,趙佩章,趙文桐.日食-厄爾尼諾系數及其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1999,42(6):732-738

      11.楊學祥.嚴密監測2008年的拉尼娜結束和厄爾尼諾爆發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2.楊學祥.厄爾尼諾、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災害鏈程序[EB/OL].2007-2-18上海環境熱線.綠色論壇。

      13.楊學祥.不斷增大的風險:強震、海嘯、低溫、沙塵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觀察.隨筆•雜談。

      篇(5)

      戶外探險觀察員評論:

      從摩洛哥回到中國已有兩個多月。再也沒有見到那樣的藍天與純凈的空氣。所以有時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對地球變暖、環境惡化最為敏感的也當屬我們中國人。因為我所去過的國家。對比中國。都在自然環境、環境惡化狀況方面顯得要好得多。我去過南部非洲的安哥拉、印度洋上的毛里求斯、東南亞的老撾和泰國、中北美的墨西哥。還有巴基斯坦……至少藍天指數比我們好得多。而今年這冰雪災害就以最直接的方式給了中國一棒。但迄今,卻從未發現任何一個反省聲音,從作為政體或民族或全社會或文化的“統一”認識。而人們還是把它作為一個自然災害看待。最多只是思考補救災難的一些技術措施。都沒有想到背后最深層的一個原因:我們的社會太多消費文化的泛濫。工業創造的財富遠遠大于對地球公共資源的傷害,我們仍只顧人類自己。

      而這傷害在中國最劇烈,而這敏感的反省在中國依然很微弱。

      所以。有時遇到國外的攀登者。我往往也最喜歡多加一個問題:“你如何看待污染著的環境和變暖著的地球?”實際上。大多數的攀登者、探險者對此話題也甚為敏感。甚至有的人一提此就滔滔不絕,比講述自己的攀登時還要健談。攀登者是對于自然山野最敏感的一群人。無疑,人們都認為拉尼娜背后的攀登世界。將有更多無常的危險因素。山地攀登資源的破壞與退化也在逐漸明顯。聽起來是這樣悲觀。

      這輪“拉尼娜”現象逐漸遠去了,隨著春天的來臨。狹小的攀登世界開始了2008年的春天。前天去廣州白云山攀巖,一路走東莞。虎門大橋、番禺到廣州,不看路標的話。單看這嚴重的霾。真會讓人誤以為這是黃河以北的某個霧天。對比十年前。深圳因污染而起的覆,其嚴重程度已不是幾倍:現在深圳一年霾天多達兩百多天。十年前僅為二三十天。

      于攀登者來講。我們所享受到的攀巖運動質量也大有下降。在白云山上。基本看不見六七公里外的中信廣場了。對比從前,當完成一條線路。在頂上看到遠方綠樹青山。空氣純凈,而有清風拂面。但如今卻不再l作為戶外運動。自然環境無疑是最基礎的大基礎、大幕景。但有時描述這種感覺是很奇怪的。因為似乎所有人都能意識到這一點,但卻沒有什么人敏感,人們似乎都在說:“哦!那個環保的事兒……”也或有人覺得談這些會影響心情。

      當時光遠去。逐漸在變糟糕的情形悄然損害著地球健康。也麻木著人們的感受。攀登世界只是一個小眾范圍的游戲而已。誰能呼喚大眾乃至人類覺醒的聲音?

      在中國。尤其是藏區高山、西部天山等荒原大山。也有著深刻的變化。只是我國歷年缺少更細節的數據調查或至少沒有公開的詳細記錄,而從當地居民口中的描述。不難發現這些命運的改變。實際上。許多高峰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雀兒山,2006年在那里遇難的青島隊員就是掉到冰窟而失事的。而2007年夏天多支隊伍也因為天氣太熱導致雪橋坍塌而放棄了登頂。

      篇(6)

      2008年1月10日~2月2日,我國大部尤其南方地區連續四次出現低溫雨雪冷凍天氣過程,災害影響范圍之廣、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為歷史罕見,至今讓人心有余悸。而這次嚴重低溫雨雪冷凍災害的發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對災害的預報和預警不是很準確,二是對災害的嚴重性估計不足,防災抗災的準備不充分。

      而對低溫災害預報不太準確又是因為氣候變化的復雜造成的。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冰雪災害成災因素復雜,對雨雪預測預報難度也在不斷增加。不過,從既往的災害原因和預報中,也許能找到一些可以借鑒的經驗。

      2008年初春中國遭受低溫雨雪冷凍天氣后,有關專家總結了這一冷凍天氣形成的自然原因。一是受拉尼娜事件的影響。自2007年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后迅速發展,至2008年1月,連續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這種情況是我國東部大范圍持續低溫、雨雪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是大氣環流異常。2008年1月以來,中高緯度歐亞地區的大氣環流呈現西高東低分布,這種環流異常型持續了19天(1月氣候平均值為6天),是多年氣候狀況的3倍以上,為1951年以來該環流型持續最長的一次,有利于冷空氣自西北方向沿河西走廊連續不斷入侵中國。

      三是青藏高原南緣的南支低壓槽活躍,促使西南方向暖濕空氣沿云貴高原向中國輸送。

      四是由于冷暖空氣交匯區,暖濕空氣在上,在對流層中低層形成穩定的逆溫層,是大范圍凍雨出現的主要原因。

      到了2008年年底,上述四種原因還會不會成為中國冷凍天氣形成的重要成因,需要氣象和防災部門的精心研究,并做到盡可能準確地預報和預警。

      局部寒冷與全球變暖

      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指與歷史同期相比出現較少的小概率天氣氣候事件。全球氣候變暖是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中國和世界一些局部地區反而可能遭受冷凍天氣災害,這便是一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而這一情況又與拉尼娜等氣候因素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指的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是一種異常氣候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海面水溫低于往年的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由于拉尼娜現象正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所以又稱為反厄爾尼諾現象。

      拉尼娜一般緊隨在厄爾尼諾之后出現,是由于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龐大冷水區域在東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是大自然修正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氣候失衡的一種方式。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也是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一個強信號。從近50年的統計來看,拉尼娜現象的發生頻率少于厄爾尼諾,強度也比厄爾尼諾弱,持續時間則大多數偏長。

      然而,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拉尼娜造成的冷凍極端天氣氣候卻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它對2008年初中國的低溫雨雪冷凍天氣有重要作用。不過,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IPCC)和環境方面的一些專家就提出,盡管全球氣候在持續變暖,但2008年將是自2000年以來最為寒冷的一年,全球的平均氣溫將達到14.3攝氏度。英國氣象辦公室的專家認為,這一平均溫度比2001年至2007年的全球平均溫度低了0.14攝氏度。

      而造成這種在全球變暖大環境下寒冷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拉尼娜現象,這也是全球某些地區,如中國的一些地區局部變得更為寒冷的原因。但是,英國氣象辦公室的皮特?斯哥特博士說,盡管2008年全球平均溫度下降,變得相對寒冷。但這并不是全球變暖正在緩和的證據。相反,全球變暖還在持續。

      中國氣象和環境方面的專家也意識到了這種情況,認為要提高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預報能力。建立10~30天延伸預報業務和重大氣象災害影響評估業務,以應對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發展。

      預防冷凍天氣災害

      2008年初的雨雪冷凍災害天氣過程正值春運高峰,主要發生地域又是中國交通、電力、煤炭和其他物資運送的重要通道和人口稠密地區,幾乎影響到各行各業,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建立各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御重大氣象災害的機制也刻不容緩。

      盡管預報和預警冷凍天氣災害有著許多困難和不確定性,但做好應急準備是抗御災害的基礎。監測、預報、預警是防御極端氣象災害的三個重要環節。首先是國家和地方氣象部門要及時預報和預警冷凍災害天氣。而氣象災害按照影響區域、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等,分為特別重大氣象災害(Ⅰ級)、重大氣象災害(Ⅱ級)、較大氣象災害(Ⅲ級)和一般氣象災害(Ⅳ級)。

      社會各部門和公民個人都應當響應這些預報和預警,在個人生活、工農業生產等方面以各種有效的防范措施加以應對,把災害減小到最低程度。

      例如,在個人生活方面,要留意有關媒體報道大風降溫和降雪降雨的最新信息,注意添衣保暖,及時貯存食物、蔬菜并添置生活日用品,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同時,個人還需要學習和了解氣象災害預防、避險、避災、自救、互救的知識。

      而在生產和社會生活方面,要及時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電話、報紙、顯示屏、網絡等方式向社會災害性天氣氣候監測、預報預測、警報信息。政府相關部門要隨時準備啟動應急方案,如供電、供暖、供水、急救、消防等要進入應急狀態。而且,各政府部門要建立聯動機制,形成合力,共同抗御災害。例如,公安、交通、交警、民政、農業、水電、林業、商業等部門要成立專門工作班子,落實防雪防凍工作責任,實行24小時值班、全員上陣抗災救災。

      篇(7)

      那么,今年天氣為何如此反常呢?

      因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拉尼娜現象”活躍年份,“拉尼娜現象”大約每8—10年一個循環,這次的“拉尼娜現象”超強,超活躍。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象,表現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文秘站:]℃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在厄爾尼諾之后接著發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后也會接著發生厄爾尼諾。

      除了強降雪,今年一些城市還出現了凍雨現象,同樣危害很大。

      凍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見到的一種天氣現象。當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濕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近地層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濕潤的暖空氣被抬升,并成云致雨。當雨滴從空中落下來時,由于近地面的氣溫很低,在電線桿、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會凍結上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氣象上把這種天氣現象稱為“凍雨”。

      一方面,這是自然規律,地球的冷熱和太陽活動有一定關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陽活動的低潮,地球也就會特別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體情況來說,由于環境問題造成溫室效應減緩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來越冷。不僅在我國,在歐洲,全球變暖也表現為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11月底,歐洲各國也遭受了暴風雪和寒流襲擊,從英國到波蘭,從德國到希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溫的影響。大雪造成交通混亂、電力中斷、學校關閉,有人在嚴寒中凍死……

      那么“拉尼娜現象”為何今年特別厲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壞嚴重。

      2. 一些工業化國家環境意識不強,對此不重視,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從而加劇了氣溫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溫室效應的后果十分嚴重。

      首先自然生態將隨之發生重大變化。荒漠將擴大,土地侵蝕加重,森林退

      向極地,旱澇災害嚴重,雨量將增加7-11%;溫帶冬天更濕,夏天更旱;熱帶也將變得更濕,干熱的副熱帶變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調整。再是沿海將受到嚴重威脅。由于氣溫升高,兩極冰塊將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學家認為,由于氣溫升高,引起海水體積膨脹,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現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農業非常發達的地方,海面升高會淹沒許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災也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漢堡大學海洋學家奎德菲斯說, “我們的確在改變氣候,制定保護環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的確,溫室效應的后果相當的嚴重。

      其實地球的溫室效應已經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1988年11月,聯合國大會已作出一項決議,指出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繼續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號召國際社會“為當代和后代人類保護氣候”而努力。因此,我們在發展工業生產時,要積極治理大氣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物質的技術,防止甲烷、氯氟烴等氣體的外溢。其次,要保護好現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營養物質。最后,還要用各種途徑減少礦物能源的總消耗,盡量采用核能、太陽能、水能、風能,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說,環保已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但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那么怎樣環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還要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多種樹。因為植樹造林將對保護我們的環境,調節整個地球的氣候起到積極的意義。

      植樹造林的好處有許多:

      1.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

      2. 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天然除塵器”。

      4.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測定,一公頃闊葉林 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氧氣制造廠”。

      5. 松、樟、榆等樹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等病菌。

      6. 綠化還能吸收聲波,減低噪聲。

      再次,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努力,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護環境。

      為此建議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2.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3.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篇(8)

      今年初,我國南方出現了自1954/1955年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1月11日―2月3日大部地區連續雨雪日數達18―22天,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長;連續低溫日數達11―22天,為1954年以來最長;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平均偏低4―6℃,為歷史同期最低。由于雨雪量大、降雪范圍廣、積雪深、低溫冰凍持續時間長,對農業、交通、電力、通訊以及人民群眾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損失嚴重。

      2008年初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特點:雨雪過程頻繁,強度大;低溫冰凍持續時間長;積雪冰凍范圍廣,積雪深。筆者認為影響今冬氣候異常應有以下幾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一、大的氣候背景,即氣候冷暖周期的變化

      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原因是自然界的氣候進入一個新的周期性變化。最近100年,全球氣候變化非常明顯,主要表現為全球氣候的升溫與變暖。另一個原因是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異常。比較顯著的影響是“溫室效應”。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為什么我國還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降雪和低溫天氣?科學家有一個觀點,認為全球變暖會使得極端天氣增多。像這次大范圍的持續低溫、雨雪和凍雨天氣過程,就是一個極端天氣事件。按照上述觀點解釋,全球增暖可能是造成因素之一。具體來說,從全球大氣平均狀況來看是在升溫,但不是平均升溫。由于全球大氣能量基本守恒,而大氣在不斷流動,有些地方溫度特別高,那么另一些地方就會出現相反的情況――溫度非常低,低溫、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事件。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極端性天氣事件是全球變暖造成的。

      二、海洋中“拉尼娜現象”的發生往往能引起氣候異常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大氣層的水分有84%來自海洋;海洋上表層3米的海水所含的熱量就相當于整個大氣層所含熱量的總和;海洋環流將在低緯度地區吸收太陽的熱量向極地方向輸送,調節地球表面的氣候(氣溫等),其作用與大氣環流的作用相當。

      2007年8月,赤道附近東太平洋發生了一次“拉尼娜現象”。拉尼娜(LaNina)在西班牙語中是“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反相。“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汽循環的兩個相對的概念與狀態,主要是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的海溫異常偏高或者偏低現象。氣象和海洋學家指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海水表層溫度低于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稱之為“拉尼娜(LaNina)”,如果是偏高,稱之為“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一般緊隨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后出現,一般認為是大自然修正“厄爾尼諾現象”造成的氣候失衡的一種方式。拉尼娜現象影響全球的原理被稱為“遠程聯系”,通過破壞海洋溫度、壓強系統及太平洋上空的季風,它干擾熱帶地區的大氣流通。這就好像往池塘里扔一顆石頭,在大氣中釋放振動波,改變空中數公里高處氣流的強度及位置。因此,“拉尼娜現象”的出現也是全球氣候系統異常的一個強信號。雖然只是赤道太平洋局部地區的水溫變化,卻能影響到熱帶地區之外的氣候變化。這種海洋熱狀況的異常會對熱帶大氣環流造成很大影響,從而導致全球氣候的失常。

      三、大氣環流異常

      形成大范圍的雨雪天氣過程,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大氣環流的異常,尤其在歐亞地區,大氣環流有自己的運行規律,當它在一定的時間內,維持一個穩定的環流狀態下,尤其是在低緯地區,如青藏高原這一側有一個低值系統(印度低壓),在西伯利亞地區維持一個比較高的高值系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這兩個系統在這兩個地區長期存在,低值系統給我國的南方地區,主要是南部海區和印度洋地區,帶來比較豐沛的水系,因為西南暖濕氣流北上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因為北邊的高值系統穩定,主要是從西伯利亞地區不斷帶來冷空氣,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以南就形成了一個交匯,冷空氣密度比較大,相對來說位于底層,暖濕氣流密度比較小,向上滑升,上升過程中氣溫降低暖濕氣流本身形成的水汽就會凝結,形成一些雨雪的天氣。由于這種冷暖空氣,在這一帶地區一直有長時間交匯的作用,導致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持續時間就比較長。這種冷暖氣流的作用,相當于兩條河流,一條河流從北向南運行,一條河流從南向北運行。這樣的話,正常情況下這兩條河流基本上都是比較穩定,在一定的河道中運行,所以兩條河流交匯地點始終維持在長江中下游這段地區。但是在穩定氣流的背景下,有時還會有一些小的擾動,每一次的擾動一過,可能就會帶來一次雨雪天氣過程。實際上我國南方地區這三次雨雪天氣過程,基本上主要是位于比較偏南的西風氣流之上,三次擾動,同時引起了西南暖濕氣流的三次加強,相應的出現了三次比較大的雨雪天氣過程。

      這種大氣環流異常形勢主要表現為:1月以來,中高緯度歐亞地區的大氣環流長時間異常導致北方冷空氣連續不斷入侵中國;青藏高南緣的南支低壓潮活躍,促使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向我國南方地區輸送。冷暖空氣在長江以南的江南、華南頻繁交匯,導致罕見的長時間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天氣。

      為什么大氣環流發生這種改變呢?專家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低溫海水從白令海峽南下,并沉入海平面之下,抵達低緯度海域(西南太平洋)后才上升到海平面,造成西南太平洋海面溫度下降,形成拉尼娜現象,導致我國東海、南海的暖濕水汽北上強度不足。在這種情況下,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東海、南海的暖濕氣流便長時間僵持在長江中下游至南嶺一帶,釀成大面積、大強度的降雪和凍雨等災害天氣。

      (二)由于地理因素,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受到北冰洋低溫海水的影響很小。但是,由于青藏高原積雪持續減少、氣溫偏高(從拉薩的氣溫可知),對印度洋水汽拉動力也隨之減弱,再加上我國近年在橫斷山脈的瀾滄江和金沙江峽谷修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庫,這些水庫大壩對印度洋水汽北上也造成了新的阻力。在這種情況下,相當一部分印度洋暖濕氣流便轉向東北方向,穿越云貴高原峽谷抵達貴州、廣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帶,與北下冷空氣交匯,更加重了貴州、重慶南部、兩湖、兩廣等地區的雪災程度。

      (三)青藏高原積雪減少,除了自然環境因素之外,也與人造地形有關。根據人造地形氣候學,大型人造地形,特別是峽谷水汽通道上的大型水庫大壩,對氣候和降水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例如,三峽大壩減少了東海水汽和南海水汽進入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水汽量,瀾滄江水庫大壩和金沙江水庫大壩,減少了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進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當進入青藏高原的水汽量減少之后,青藏高原積雪也隨著減少;青藏高原積雪減少,對印度洋水汽和南海水汽、東海水汽的拉動力也隨之減少,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參考文獻:

      篇(9)

      來自國際天氣機構預測顯示,厄爾尼諾現象強度正逐步減弱,拉尼娜現象正在襲來。在業內專家看來,這是當下更值得關注天氣現象的原因,因為它對大豆、白糖等農產品生產會造成一定影響。

      強降雨等極端天氣肆虐

      最近一次強降雨過程發生在5月31日至6月3日。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信息,期間,重慶、陜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浙江、上海、江蘇、福建、廣西、貴州等13個省(區、市)被大雨覆蓋,最大點降水量為湖北咸寧葵山的23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則為重慶武隆金子的211毫米。

      據介紹,目前長江干流和兩湖水位較常年同期偏高2.25-3.18米,較1998年同期偏高1.55-2.46米,但低于警戒水位1.79-3.64米;太湖平均水位3.82米,略超警0.02米。

      來自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的水情信息也顯示,至6月2日14時,三峽水庫入庫流量漲至2.5萬立方米每秒,創下近24年歷史同時刻最高紀錄。

      其實,2016年整個春季都是多雨天氣。6月3日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新聞會傳出消息,今年春季全國平均降水量174.9毫米,較常年同期的143.7毫米偏多21.7%,為歷史同期第三高值,僅次于1952年的187.1毫米及1973年的179.1毫米。其中,全國共有22個氣象觀察站發生極端日降水量事件,主要分布在華南、湖南、江西、新疆、青海等地,其中5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紀錄。

      據了解,未來一段時間全國很多地區仍將處在降雨天氣。根據中央氣象臺6月7日的天氣公報,6月中下旬,長江中下游至貴州和廣西北部一帶仍是主要雨帶,江南北部和長江中下游沿江附近在6月16日至25日間預計有大暴雨。除了南方省份,西南地區同樣將遭到強降雨沖擊。其中,6月8日至10日,云貴川桂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北方地區多雷陣雨天氣。

      海通證券研究員關慧分析認為,目前的極端天氣是厄爾尼諾現象的延續,但拉尼娜現象才是市場最擔憂的。所謂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面溫度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正好相反。

      “拉尼娜現象將引發太平洋東岸嚴重干旱,這將直接影響大豆和原糖生產。”關慧說。

      澳大利亞氣象局在5月24日的報告中判斷,2016年下半年出現拉尼娜現象的概率在50%左右。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5月30日的報告則認為,此次厄爾尼諾現象強度在逐漸減弱,預計拉尼娜現象在2016年秋季和冬季發生的概率為75%。

      今年災害天氣已致直接經濟損失逾130億

      強降雨等極端天氣令地方經濟蒙受重大損失。根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辦公室網站最新披露的信息,5月31日至6月3日的強降雨過程,共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重慶、貴州7省(市)74縣89.32萬人受災,農作物受災面積63.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約13.81億元。

      據介紹,截至6月3日8時,今年以來已有14省(區、市)573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858.0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812.9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約137.82億元。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直接經濟損失偏多59%。

      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消息也顯示,受6月3日以來強降雨影響,廣西柳州、桂林、南寧、賀州、貴港等地10余縣發生洪澇災害。截至6月5日16時,災害造成受災人口2.78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13千公頃,其中成災0.69千公頃,絕收0.05千公頃。

      災害天氣在西北部也顯示出相當大的破壞力。據甘肅省隴南市政府官網消息,6月3日至4日,隴南市5縣區25鄉鎮遭受暴雨冰雹災害,致使小麥、大豆、油菜、玉米、馬鈴薯、花椒、核桃、油橄欖、中藥材等農經作物,基礎設施和部分農房不同程度受損。據統計,此次災害造成7萬多人受災,近5000公頃農作物受災,其中548.1公頃絕收。此次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606.68萬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9481.48萬元。

      大宗農產品期貨逆勢上揚

      災害天氣成了商品市場農產品上漲的助推器之一,農產品期貨出現逆勢上揚的勢頭。文華財經數據顯示,文華財經農產品指數從2月29日的歷史最低點(124.84點)一路反彈,到4月22日已上漲16.2%至145.08點,在橫盤整理了近一個月之后該指數于5月25日(135.48點)逆勢反彈,至6月7日再度創下階段性新高146.32點。

      其中,豆粕、菜粕期貨最為搶眼。其主力合約在近兩個月時間里上漲逾30%。目前,豆粕期貨主力1609已經突破3000元/噸大關,6月7日盤中最高價為3134元/噸;菜粕期貨主力1609合約6月7日盤中最高價為2603元/噸。

      在國外市場,農產品也受到各路資金青睞。以原糖為例,CFTC公布的持倉數據顯示,截至5月24日當周,基金持有的原糖凈多頭倉位為250354手,處于原糖歷史上基金凈多持倉的記錄較高水準。此外,證券市場中,以豬肉概念為代表的農業題材股也備受追捧。

      魯證期貨分析師李振強對筆者說,目前安徽、湖北的小麥正在收割,強降雨天氣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此外,暴雨對南方水產也會有一定影響,比如影響魚類采食,進而對菜粕、豆粕的消費產生負面影響,但這些影響都比較小,因為對國內農產品來說,這個季節并不是敏感季。相比較而言,目前華南暴雨比較大,豆粕、菜粕的運輸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

      篇(10)

      冬季偏冷對農業生產的利弊影響:有利于抑制農作物病蟲害,顯著降低病蟲害越冬基數,或減輕春季病蟲害發生程度。但也對小麥安全越冬構成極大威脅,特別是對受旱田、弱苗田、旺苗田、病蟲苗等小麥安全越冬影響更大,輕者一般會造成小麥植株營養體葉片等過早、過度受凍枯黃,致使麥田死蘗、死苗發生超出正常值而減產;重者會造成大面積小麥發生中重度凍害、嚴重減產,乃至因麥田死苗過多而毀種。

      二、技術策略

      冷冬年份預防小麥越冬凍害的指導思想:在小麥冬前及冬季田間管理上,正視可能發生的寒冷冬季等異常氣候,針對問題,跟進管理,綜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將冷冬等對小麥生產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麥田管理的技術策略上,要從小麥田間抗凍、防寒、保暖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出發:一方面要通過培育越冬壯苗,提高小麥抗寒抗凍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營造小麥越冬良好生態,切實及早做好小麥(麥田)防寒保暖工作;同時兩者要綜合運用,相得益彰,決不可偏廢,突出一個“早”字(早管理)、狠抓一個“壯”字(育壯苗)、做到一個“實”字(措施實),才能取得明顯成效,實現小麥安全越冬目標。

      三、管理措施

      1. 培育壯苗,抗御凍害

      旺苗、弱苗均不抗凍,只有壯苗才抗凍。宏觀管理上,要因苗制宜,分類管理:保壯苗一壯到底,控旺苗從旺轉壯,促弱苗由弱變壯。北方播后苗期陰雨天氣偏多,光少溫低,葉色發黃,小麥苗情整體不強壯,因而麥田管理總體上急需加強。

      ①對因前茬作物收獲早,播種早、播量大而形成旺長的大面積水地小麥,應及時針對性地采取碾壓、化控、深中耕等措施,控制地上部狂長,促進地下部生長,保證麥苗體內養分積累,達到控制徒長、促苗壯實目標。

      ②對因表墑差或播期晚、出苗晚的弱苗麥田,積溫不夠是影響年前壯苗的主要因素,田間管理要以促為主,可以采取小水輕灌、中耕松土、葉面噴肥等增墑、增溫、促苗措施,促進麥苗早發快長、升級趕隊,提升抗寒抗凍能力,確保安全越冬。

      2. 適期冬灌,預防凍害

      小麥適時冬灌是防止凍害死苗的最有效措施。小麥適時冬灌,能沉實土壤、粉碎坷垃、穩定地溫、消滅越冬害蟲,還可為翌年春季小麥返青和根系生長創造良好條件,增產增效顯著。鹽堿地還能起到壓堿改土作用。

      一般冬前田間持水量低于80%的都應進行冬灌。以當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左右“夜凍晝消”時澆越冬水為最好。早澆,氣溫偏高,會促進旺長;過晚,會使地面結冰,凍傷麥苗。一般應保證在麥田上大凍之前完成灌溉越冬水。

      先灌滲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再澆滲水性一般的壤土地,最后灌滲水性強的砂土地。先澆受旱的底墑不足或表墑較差的二、三類麥田,后澆旺長麥田。晚播弱苗,不旱不冬灌;若受旱則冬澆要提前、減量、澆后多中耕。墑情較好的旺長麥田,可推遲或不進行冬灌,以便控旺促壯。

      澆越冬水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量不宜過大,以當天滲完為宜,切忌大水漫灌。澆水后及時劃鋤,破除板結。冬澆時要關注天氣變化,若遇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或大風降溫天氣,要立即停止冬澆,防止結冰吊根死苗。缺肥的麥田要結合澆水進行施肥。

      3. 壅土蓋糞,御寒暖苗

      篇(11)

      之所以可能會出現這種千年極寒的天氣形態,是因為在“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下,來自北大西洋的墨西哥灣暖流活動速度減緩所造成的。這股洋流是維持地球氣候平衡的要素之一,但近幾年來規模縮小到只剩過去的一半,無法發揮其效用,而且一旦墨西哥灣暖流完全停止活動,歐洲將進入新的冰河世紀。

      ――波蘭科學家米哈伊爾?科瓦列夫斯基

      今年我國的天氣與1998年比較相似,有可能維持并發展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發生后,我國部分地區秋雨偏多,冬季全國大部以降水偏少為主,氣溫偏低。因此今冬有可能出現低溫現象。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

      英國可能要再次面臨一個儼如北極氣候般的寒冬。曾準確預測今年酷熱夏季的英國獨立氣候預測機構“積極天氣解決方案”的預報說,英國今年冬天會出現猛烈暴風雪,情況將持續到明年12月,低溫將接近去年蘇格蘭冬天測得的零下22.3度的紀錄。

      ――《每日郵報》

      墨西哥灣流變冷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因此這一問題曾經備受關注,但關于它變冷的觀點并沒有得到證實。只有當整個格陵蘭島都融化了,才會出現灣流變冷的現象,而目前情況遠非如此。

      ――俄科學院院士、氣象學家尤里?伊茲拉埃爾

      有關歐洲將面臨千年一遇的嚴寒的說法是“臆測”。這種說法沒有權威的、確切的科學依據……目前,所有的長期預報都沒有顯示歐洲的這個冬天將格外寒冷。

      ――世界氣象組織

      不光中國,算上美國和歐洲,人類目前的能力還不足以預測這樣的極端事件,別說千年一遇,即使是百年一遇,也很難在事先進行預測。這種說法對公眾的眼球吸引力很大,但是從科學的角度很難站得住腳。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

      科學研究院董文杰教授

      一會說是全球變暖,一會又是千年極寒,老百姓真是要糊涂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xxxx国产喷水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 |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欧美精品香蕉在线观看网|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综合国产精品二区|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蜜芽|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91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品99盘|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国产精品内射婷婷一级二|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国产精品熟女高潮视频|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免费欧美精品a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国产欧美精品AAAAAA片| 日韩精品无码AV成人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HE| 野狼精品社区| 影院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观看| 欧美 日韩 精品 另类视频|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 国产精品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