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大全11篇

      時間:2022-04-19 02:55:0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登幽州臺歌陳子昂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9-300-01

      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陳子昂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過人的詩人,在詩歌的理論與創作上都表現出大膽的創新精神。其代表作《登幽州臺歌》,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遠,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此詩寫于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之時,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臺,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從詩歌背景可看出,作者寫詩的心情是憤慨悲涼的。是作者感嘆自己真是生不逢時,沒遇到先前的賢君,也看不見后來的明主;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

      整首詩讀上去氣勢十足,但感情基調卻是一個“悲”字。本詩的詩題也集中體現在“愴然”二字上。“天地”,“悠悠”,“念”以及“獨”營造出一種遼闊幽遠、空曠蒼茫的意境。

      下面將許淵沖教授, 翁顯良教授,英國漢學家Herbert A Giles及Tr. Burton Watson的英譯版《登幽州臺歌》作對比并加以分析。

      許淵沖教授:

      On the Tower at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此譯本注重了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且形式與原詩相近,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前兩句中,用了兩個where似重在尋找,接近原文中“不見”的意思,但又不能完全得表現出來作者字里行間所透漏出的找尋而未果的孤獨。第三句中進行了刪譯,將“念”字去掉,“天地”譯作“the sky and earth”,“悠悠”譯作“forever last”顯得過于平實,似不足與表達原詩中的意境,有損于詩歌的美感。

      翁顯良教授: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 ----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 in tears.

      此譯本在音韻上的不同在于運用了重復詠唱的方法,增添了詩歌的美感。前兩句中重復使用的“I see them not”與原文中“不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天地”譯作“the world”,“悠悠”譯作“goes on”,“without end”,同時也將“念”字去掉,但是在第四句中曾譯,加了“but here and now”,就將三四兩句意思連接起來,表現出了原文并沒有在字面上表達出來但隱含著的轉折的含義。

      譯文中重復使用的“I see them not”深刻的表達了“孤獨”這一情感,而大膽地將題目也改為“I see them not”就更強化了詩歌的主題,就是“愴然”之悲。這個譯本在形式內容上不死板,情感的表達卻是最接近原作的。

      Herbert A Giles:

      Regrets

      My eyes saw not the man of old;

      And now their age away had rolled.

      I weep to think 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

      這個譯本對于原文的改動就比較大,不拘一格,將詩歌的主題定義為“regrets”,而“愴然”的原因是“I shall not see the heroes of posterity”是一種看不到的遺憾,與原文孤獨的意境有著較大的出入。但此譯本音韻上采用了AABB的押韻方式,內容上大膽創新,讀起來也不乏美感和新意。

      Tr. Burton Watson:

      Song on Climbing Youzhou Terrace

      Behind me I do not see the ancient men,

      Before me I do not see the ones to come.

      Thinking of the endlessness of heaven and earth,

      篇(2)

      可惜的是,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把結論性的東西直接教給學生,使得學生缺少了對意境的體悟,因而也就缺少了那種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這種情況在閱讀其他詩歌時也同樣存在,使詩歌教學顯得膚淺而粗糙。

      要想讓學生真正走進詩歌的意境,有幾個過程不可不深入進去:

      一是理出詩中人、事、景、物。人、事、景、物是詩歌的意象,這些意象有的呈現出來,構成詩歌顯性意象;有的隱藏在背后,構成了詩歌隱性意象。應該說,在一首詩里,既有顯性意象,又有隱性意象。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中,顯性意象是“人物、陳子昂、幽州臺”等,更多的是藏在文字后的隱性意象,“幽州大地、戰火遍地、烽煙四起、夕陽在山、晚風勁吹、詩人心中失望與期待”。在閱讀這首詩時,多數學生只會注意顯性意象,忽視了隱性意象的發掘與品味,因而很難準確地把握陳子昂那種曠絕今古的傷感與孤獨,對詩歌呈現的意境美也缺乏深層的理解。再者如柳永的《雨霖鈴》,其中“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吟詠之中總覺得韻味悠長,為什么?從第一個層面上講,它包含的人、事、景、物極其豐富:顯性的有煙波、滄海、暮靄;隱性的也不少,如人立船頭、回首悵望、岸上送別、友人離去、前途迷惘等。恰恰是這隱性意象豐富了詩的內涵,閱讀鑒賞時,應該引導學生將它們發掘出來。

      二是將顯性和隱性意象組合成層次分明、情感豐富的立體畫面。意象組合,是一個聯想、想象的過程,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這個過程最見閱讀者的智慧。同樣以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為例,假如我們把剛才的顯性意象和隱性意象聯系起來,就會組成這樣一個畫面:

      殘陽如血,暮云四合,詩人面容蒼老,長須飄拂(姑且這樣想),寒風吹衣,盡顯孤獨和悲壯。遠處狼煙滾滾,而天地空曠,四野沉寂,高臺殘垣,破敗與蒼涼。

      教學過程中,應該花更多的精力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去剪接、去組合,在畫面中體味,而不是一味地誦讀。誦讀固然有不錯的效果,能夠感受明白流暢的語言,但鑒賞這首詩卻更不能離開對這種層次分明、情感豐富的立體畫面的“想見”與“品味”。

      這種“想見”與“品味”,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能夠充分展示學生閱讀的個性。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這幾句寫得好,教學時可以大膽設想畫面來幫助理解:

      房子可能是布滿蜘蛛網的破舊瓦房,一扇破窗戶,窗前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的老人,她心情沮喪,目光暗淡,癡癡地盯著眼前的梧桐葉,傾聽滴答的雨聲:一滴,一滴,還是一滴,滴在心里似千鐘撞擊。

      看,這樣設想畫面出來了,色彩出來了,詩歌形象出來了,讀者的感受也出來了,達到了“入情、入景、入人心”的教學效果。

      篇(3)

      1、《登幽州臺歌》。古詩原文: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這首詩寫于公元696年(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臺歌》。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寥寥數語,由于深刻的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與生命的悲劇意識,并在另一個角度昭示了新一代知識分子在人格精神上的自立成熟,預示著更加偉大的新的藝術審美理想的確立,直啟暴雨般豐沛而壯觀的盛唐氣度,因而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或許是受異族文化和皇室遺風的影響,唐代儒生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那種只會吟詩作畫的謙謙君子風度,而是出經入史,飽讀詩書,集文韜武略于一身,陳子昂就是這樣一位詩書儒養下的豪俠之士。他從小“奇杰過人”,“馳俠使氣”。據載,子昂初到京師,以千緡市胡琴,引起眾人驚異。次日集會,他又當眾擊碎此琴,并趁機散發文稿,“一日之內,聲華溢都”,一副天下英雄,舍我其誰的氣概,這種氣概恐怕也只有唐人做得出,只有像陳子昂這樣勇于自新自立的人做得出。

      陳子昂就是這樣一位具有極強政治見識和政治抱負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采納,并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令他心情時常處于極度苦悶中。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契丹攻陷營州,陳子昂擔任武攸宜幕府參謀,隨同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因而戰爭中節節敗退,他幾次直言相勸,武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眼看報國宏愿成為泡影,登上薊北樓,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舉賢與能,禮賢下士的賢君明主;來者指后來的賢明君主。作者登高望遠,視通萬里,思接古今,對像戰國時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魄;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跡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已經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王自己又來不及見到,他感嘆自己生不逢時,時不我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與生命的悲劇意識極其矛盾的交織在他內心,當他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亙古悠遠,深感自身如一芥塵埃般微渺,生命的短促與功業的未就交錯,從而引發了他內心深處一種深廣無邊不可訴說的孤單寂寞,不覺悲從中來,禁不住愴然流淚了。這是一聲巨人的長泣,也是一曲巨人的悲吟,更是一首巨人的高歌。它悲壯悲涼卻不凄涼頹廢,反從一份深長的悲寂中涌出一股厚積薄發的力量與氣度,讓人感到一份沉潛的力量與震動。孤單寂寞是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人士所共有的獨特人生體驗與生命意識,因而能超越時空獲得廣泛的共鳴。不過,陳子昂這一聲橫絕出世的寂寞悲吟,在此時此境卻有特別的意蘊,這是一種生命存在本身的寂寞,這也是經冬歷寒如春水般將要噴涌而出的初唐文士所特有的寂寞與抱負,它是初唐文人走向人格精神獨立的成熟標識。

      這首詩在藝術表現上也獨具特色,在初唐文壇詩苑中,如果我們把“四杰”比作急先鋒,把劉希夷、張若虛比做左右偏將,那么中軍全帥,就非陳子昂莫屬了。雖然在審美創造上,初唐“四杰”的詩中已開始出現一種壯大的氣勢,有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劉希夷、張若虛也開創了詩歌的興象玲瓏的意境美,在一定程度上已大大拓展了詩歌創作視野,大膽攪動了詩壇,扭轉了六朝駢儷綺靡文風,但那畢竟只屬于積極的嘗試和朦朧探索階段,而陳子昂不僅有更加自覺的否定精神,明確標舉“風骨”,倡導“興寄”,以回歸反魏“復古”途徑來實現超越兩晉的革新目的,而且自覺付諸實踐,這首《登幽州臺歌》就是他自覺理論的有力實踐。

      這首詩境界宏偉開闊,蒼茫遒勁,語言蒼勁奔放,一掃六朝詩歌的綺麗脂粉氣,極具表現力,詩上兩句俯仰古今,寫時間之綿長;第三句登樓遠眺,寫空間遼闊,“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詩人獨立蒼茫宇宙,宇宙無窮,天地不盡,人生惟余一芥。有與無,虛與實交織在這樣廣闊無垠的蒼茫背景中,表現了詩人極度的孤單寂寞,悲哀苦悶之情,兩相映照,慷慨悲哀,分外動人。讀這首詩時,我們面前仿佛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茫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圖景面前,毅然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而寂寞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這份從內心深處涌出的寂寞,是一種生命存在本身本真的寂寞,是一份有待升華與超越的無法消除的生命悲劇意識,這份獨特的人生體驗難以道明,無法宣泄的潛藏在我們許多人內心,陳子昂以巨人的胸懷道出了這一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長嘆,不僅獲得了對自身生命的超越與升華,而且贏得了極其廣泛的共鳴,因而我們深深為之激動著,從而也獲得了一份與六朝以來不同的雄渾闊大的審美意蘊美。

      這首詩在用辭造語方面,采用長短參差的楚辭體句式,不講規范的格律,不求嚴整的對仗,頗有幾分雜文的意味,且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毫無六朝以來四六駢儷聲律的形式束縛,我們似乎可以隱隱窺見其中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的萌發,它在一定程度上或許也啟迪了唐中期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難怪金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寫到“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極度褒揚了開盛唐詩歌氣象的一代宗師陳子昂。

      篇(5)

      陳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唐睿宗文明元年(六八四)進士。武后時,官右拾遺,直言敢諫,所陳多切中時弊。曾隨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職歸里,為縣令段簡所害,死于獄中。后世稱為陳拾遺。[1]

      據《全唐詩》:“(子昂)少以富家子,尚氣決,好弋博。后游鄉校,乃感悔修飭。初舉進士入京,不為人知。……”[2]在初唐詩人中,“四杰”之外,子昂應是獨特的一個。所謂獨特,指其品格。筆者不揣淺陋,擬從人品、詩品、文品三層淺論之,未當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就人品言,子昂堪謂奇絕瑰偉。

      同據《全唐詩》:“……初舉進士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子昂顧左右,輦千緡市之。眾驚問,子昂曰:余善此。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入宣陽里。如期偕往,則酒肴畢具。奉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不為人知,此賤工之伎,豈宜留心?舉而碎之,以其文百軸遍贈會者。一日之內,名滿都下。”[2]

      子昂生值“初唐”,然從上述引文可見子昂何其自信,又何其有心,毋言當時,即使其后“盛唐”,詩人群體中如彼者恐也難有幾人。而其事及子昂在此中所表現出的精細、決斷與英氣,化用其詩言,恐亦“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吧。此一事,堪見“奇絕”一面。[3]此其一。

      其二,子昂之瑰偉可見于其關心國計民生,敢于直諫。此點在正史、別史中均有記載。據統計,有關陳子昂上書事,《舊唐書》載2次,《新唐書》載4次;《唐會要》載6次,《資治通鑒》載6次,《讀通鑒論》載1次,論1次,《通典》載1次。

      觀其上書所言,不惟忠直,更見大略。《讀通鑒論》曰:“陳子昂以詩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選也,使得明君以盡其才,駕馬周而頡頏姚崇,以為大臣可矣。其論開間道擊吐蕃,既經國之遠猷;且當武氏戕殺諸王、兇威方烈之日,請撫慰宗室,各使自安,攖其怒而不畏,抑陳酷吏濫殺之惡,求為伸理,言天下之不敢言,而賊臣兇黨弗能加害,固有以服其心而奪其魄者,豈冒昧無擇而以身試虎吻哉?故曰以為大臣任社稷而可也。”[4]

      可為大臣任社稷,而不得明君以盡其才,誠為子昂人生的大缺憾,但無損于其品格的瑰偉,反而奠基和充實了其詩歌內涵。

      子昂為人史書可鑒,詩品、文品與此息息相關。

      關于詩品,姑以《感遇詩》為例述之。

      《感遇詩》38首,非一時一地所作,所感本事不一。后人評價子昂詩,除略提及其文采稍欠外,多重其風骨興寄,重其開一代風氣之文功。[5]于此,筆者在粗讀子昂詩中也有所感。

      如(21)[6]“蜻蛉游天地”:

      蜻蛉游天地,與世本無患。飛飛未能止,黃雀來相干。

      穰侯富秦寵,金石比交歡。出入咸陽里,諸侯莫感言。

      寧知山東客,激怒秦王肝。布衣取丞相,千載為心酸。

      讀此詩,可感詩人雖表面寫史事,但無疑是寄寓自身的“興寄”之作。

      又如(27)“朝發宜都渚”:

      朝發宜都渚,浩然思故鄉。故鄉不可見,路隔巫山陽。

      巫山彩云沒,高丘正微茫。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

      豈茲越鄉感,億昔楚襄王。朝云無處所,荊國亦淪亡。

      讀此詩,不惟感深情雅健,抑揚頓挫之聲調亦充盈在耳。“佇立望已久,涕落沾衣裳”句可見曹子桓《燕歌行》之痕跡。[7]

      再如(34)“朔風吹海樹”:

      朔風吹海樹,蕭條邊已秋。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

      自言幽燕客,結發事遠游。赤丸殺公吏,白刃報私仇。

      避仇至海上,被役此邊州。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

      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何知七十戰,白首未封侯。

      讀此詩,子昂于國憤、家仇之激情畢現,然“故鄉三千里,遼水復悠悠”、“亭上誰家子,哀哀明月樓”之句,復見建安風韻。

      綜觀子昂38首感遇詩,雖名之“感遇”,實為“感不遇”;雖其間不無寄身釋道以自適的情緒,但基本是儒家用世思想遭遇現實挫折后的折射。以下章句可見:

      (14)“臨岐泣世道,天命良悠悠”,“西山傷遺老,東陵有故侯”。

      (16)“圣人去已久,公道緬良難”,“伊人信往矣,感激為誰嘆”。

      (18)“逶迤勢已久,骨鯁道斯窮”,“世道不相容,嗟嗟張長公”。

      (22)“登山望宇宙,白日已西暝”,“云海方蕩譎,孤鱗安得寧”。

      (25)“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

      (28)“來高唐觀,悵望云陽岑”,“雄圖今何在,黃雀空哀吟”。

      (30)“可憐瑤臺樹,灼灼佳人姿”,“但恨紅芳歇,凋傷感所思”。

      (32)“馬上驕豪子,驅逐正蚩蚩”,“蜀山與楚水,攜手在何時”。

      (33)“疲苦淪世,憂日琴淄”,“眷燃顧幽褐,白云空涕”。

      (38)“盲飆忽號怒,萬物相紛”,“溟海皆震蕩,孤鳳其如何”。

      因而,子昂詩之品格,是其激奮昂揚之內在感情的外化(反射),是其奇絕瑰偉之人品的曲折反映。而將這種反映推到極致的,則是那首震爍千古的《登幽州臺歌》。此亦為其文品的極致之作。

      本文所謂“文品”,竊指子昂之文學精神。

      《登幽州臺歌》只廖廖四言,然境界雄闊,意蘊深遠,是子昂平生胸襟、思想、感情、遭際的凝聚與升華,讀此詩,可概知其人矣;然從另一層面上講,也是其倡“漢魏風骨”、“風雅興寄”文學精神的代言之作。

      原作如下: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此詩中,達到了蒼茫的時空背景下天、地、人的交融。我們不難體會詩人獨自佇立幽州臺上,面對遼遠的雄關,蒼茫的天地,古人、來者俱不見,獨愴然而涕下的意境。而為何而傷,為何而嘆?是念天地的悠然,志向的高遠,現實的多違,抑或時空的不駐?開闊自信的胸襟,壯志難遂的苦悶,一腔情懷無人與共的孤獨,時空蒼茫的感悟,盡付于此悠然的天地之間,黃金臺上,一聲浩嘆,風骨沛然,寄興深遠,開百年風氣,遺響千載。

      關于子昂之于唐詩開創之功,古人已有共識,于此篇評價亦高。

      杜甫云: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8]

      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8]

      劉克莊: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之。(《后村詩話前集》卷一)[9]

      高:唐興,文章承陳、隋之弊,子昂始變雅正,然獨立,超邁時髦……故能掩王、盧之靡韻,抑沈、宋之新聲,繼往開來,中流砥柱,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嗚呼,盛哉!(《唐詩品匯?五言古詩敘目》)[9]

      王士禎:唐五言古詩凡數變,約而舉之:奪魏、晉之風骨,變梁、陳之俳優,陳伯玉之力最大。(《帶經堂詩話》卷四)[9]

      對于《登幽州臺歌》的品評:

      黃周星: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唐詩快》卷二)[10]

      沈德潛:余于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唐詩別裁集》卷五)[10]

      今人之評:《登幽州臺歌》是體現陳子昂詩歌主張的代表作。它的出現,標志著齊梁浮艷、纖弱詩風的影響已一掃而空,盛唐詩歌創作的新潮即將涌現。[11]

      由此,子昂之文品(文學精神):風骨、興寄應為其詩品(詩歌品格)的自覺的理論指導,而后者亦為前者的具體體現。

      平實而言,本文所謂子昂之品:人品、詩品、文品,應是有內在聯系的;在一定意義上說,三者是趨于統一的,即為子昂其人個性、才情融合的展現。

      人品決定著詩品與文品的基調,詩品與文品是人品的外化和體現。而后二者,也有著理論與實踐的一層關系。人品的奇絕瑰偉,詩品的激奮昂揚,文品的風骨興寄,均以子昂“豪俠浪漫”[12]的個性和“非但文士之選,亦為大臣之材”[13]的才情為出發點與歸宿。

      或許,在歷代的評價中不無主觀偏好、受他人影響的因素,但其事是大致確鑿的,其論是基本公允的,在未有新的材料、發見之前,子昂之為、之作、之品可為不易之實證;即使,退一步講,亦應無損其大概。

      子昂曾在其《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并書》中盛贊東方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曰:“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14]遙想,以子昂之品,之作,至李、杜諸公懷及故人時,不惟相視而笑,更要把酒言歡了。

      金人元好問曰: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15]

      余謂:浪起百尺,碧落千旬;百年文宗,千載子昂。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編第一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4頁.

      [2]《全唐詩》第三冊,卷八十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89頁.

      [3]文卷或不無潤飾之處,但其事確,當無疑。若有必要,待日后撰文細討,此文從之.

      [4][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一).第545頁.

      [5]同[1]。有關陳的簡介,原文:“他的詩雖微顯文彩不足,而詞意激昂,風格高峻。后來許多大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對他都很推崇。韓愈曾說:‘國(唐)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正指出了他在唐代詩歌革新運動中的啟蒙作用。”

      [6]此排序按《全唐詩》第三冊,卷八十三,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889―894頁所載,下同,不復注之。

      [7]游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第一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246頁。曹丕《燕歌行》:“……不覺淚下沾衣裳”,感陳句在語辭、風調上與此似,疑化用之。

      [8]同上,第38頁。有關陳詩歌革新功績的評價,原文略。

      [9]馬承五.唐宋名家詩詞箋評.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頁[集評]部分.

      [10]同上,第34頁[箋說]部分.

      [11]霍松林.唐詩精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頁.

      [12]同[7],第33頁。有關陳的介紹,原文:“陳子昂(661―702),……自幼具有豪俠浪漫的性格”.

      篇(6)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的這首《登幽州臺歌》,雖短短22個字,卻字字珠璣,透出了人生許多感悟和哲理,可謂千古絕唱!歷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之感嘆,他們或從藝術魅力去研究,或從時空概念去研究,更多的是從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總給人言之未盡的感覺。其實當時陳子昂寫這首詩,并不僅僅是單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嘆的百感交集和愁腸滿腹的復雜心情交匯而成。

      一、創作背景

      陳子昂,24歲中進士,29歲時曾向武則天上諫《答制問事八條》,主張減輕刑罰、任用賢才、勸功賞勇、減輕徭役等,但因“言多直切”不討武則天喜歡而被罷職。幾年后,又因 “逆黨”事被牽連下獄。695年出獄后,在洛陽任右拾遺。次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任參謀,然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屢戰屢敗。陳子昂多次向武攸宜進言均不被納,又主動請為前鋒,武攸宜不但不聽,反而將其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挫,滿腔悲憤,一天登上幽州臺,想到燕昭王禮賢下士的故事,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此外,詩人反對齊梁之風、恢復“漢魏風骨”的文學主張,在當時也很少有人響應。當時占文壇統治地位的是“沈宋”以及“文章四友”,他們絕大多數詩篇都是奉和應詔之作,這些作品遠離人民,對國家和社會狀況極少關心,甚至漠不關心。詩人大聲疾呼、力主革新,而應者寥寥,此時登上幽州臺,心境不免孤獨悲涼,愁腸郁結,感嘆萬分。

      二、多重感慨

      1.第一重感慨――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失意感

      詩人登上幽州臺,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無光、國家的命運岌岌可危,感嘆世道滄桑,心中悲痛萬分,以歌當哭:過去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歷史陳跡和佳話供人憑吊追憶。即使今后再有那樣的英豪出現,自己也趕不上和他們見面。天地依舊是原來的天地,它們的生命多么悠久!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暫了!自己的雄心壯志來不及實現,雄才大略來不及施展,就將匆匆離開人世。想到這里,怎么能不愴然涕下?

      2.第二重感慨――知音難覓、獨立蒼穹的孤悲感

      詩人在文壇上的革新運動,無論憤慨也好,大聲疾呼也罷,然而與其響應者寥寥無幾。“獨愴然而涕下”,一個“獨”字妙不可言,剎那間萬籟俱寂,百川滯流,只有詩人獨自飲泣。此時“初唐四杰”早已辭世,而王維、李白、杜甫等巨擘還不曾出生,這種“兩間余一卒,荷戟獨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異常孤獨?同時,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艷頹靡文風、應制取寵媚態,一種突兀的孤寂感如同暴風驟雨,瞬間將詩人置于空曠無依的悠悠蒼穹之中。

      3.第三重感慨――歲月無情、時不我待的憂生感

      縱觀中國歷史,像詩人這種剛直不阿、率真坦誠、憂國憂民的文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詩人與武周王朝的隔閡,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悵,在文壇上的孤掌難鳴,使他逐漸感嘆時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暫無奈。“前不見古人”,不是前無古人,而是“我”不能見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見到“我”;“后不見來者”,也不是后無來者,而是 “我”等不及見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見到“我”。能見到“我”的和“我”所能見到的,只是這個時代;而偏偏在這個時代,既沒有過去那樣的英雄,亦沒有將來的俊杰。人生苦短,過客匆匆,歲月無情,時不我待!

      篇(7)

      【作者】陳子昂 【朝代】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篇(8)

      3、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唐.杜甫《夢李白》

      4、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南唐.李煜《相見歡》

      5、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雯》

      6、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7、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8、重疊淚痕緘錦字,人生只有情難死。——文廷式《蝶戀花》

      9、人如風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周邦彥《玉樓春》

      10、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曹雪芹《紅豆詞》

      篇(9)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08)-07-0007-02

      一、樂曲結構分析

      徐振民的《登幽州臺歌》,源自唐代詩人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同名詩作。詩文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的這首詩以蒼勁奔放的語言,表現了作者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惆悵之情。鋼琴曲《登幽州臺歌》引用了中國民族音樂中的散節拍與民族的和聲技法,用音樂賦予了演奏者與欣賞者一幅遠古的圖畫。展現了詩人人生抱負不得實現的痛楚和悲哀。西方音樂更多帶有人工化的印記。各音樂都能納入節拍體系,輕重音明顯,節拍的周期循環具有規律性。而中國音樂則更多偏重音樂流動的率真和順其自然,不造作,不矯飾,大多數音樂都很難納入規范的節拍體系,即使勉強納入,輕重音的對比也被弱化,節拍稍有規律性的周期循環。這首鋼琴曲中正是引用了中國民族音樂中的散節拍。但他成功地將鋼琴這種西洋樂器,與中國特色的音型、節奏相結合,創造了鋼琴上新的中國詩意。

      鋼琴曲《登幽州臺歌》結構是西方常用的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圖式為:

      A + B + A'

      [a+b][c+d+d'+d''+d'''+e][a'+b']

      (1-5)(6-10)(11-14)(15-16)(17-19](20-21)(22-24)(25-33)(34-37)(38-44)

      作品雖是用西方調式結構寫成,但曲中并沒有西方傳統的和聲進行。曲中的和聲多用增

      四、減五、四五度疊置及二度疊加等復合和弦。調性概念模糊,具有現代音響特征。該曲充分利用鋼琴音區寬廣的表現力,樂音上高低音跨越極大,制造出極具空間感的音響。

      二、樂曲創作特色與演奏提示

      首段速度與表情標記是“Crave”,樂曲開始在鋼琴的低音區,是一個雙手的四五度疊置和弦,音響蒼勁,渾厚。第二個和弦馬上轉入高音區,同樣也是一個左右手的四五度疊置,這各暗區的轉換與純四、純五度自身帶來的空曠感,立即構架出了人與天地的空間感。到第二個和弦,力度由低音的f轉到高音區的pp,這是作者的目光轉向天際,具有空靈效果的純四、五度疊置的十三和弦使得樂曲一開始就籠罩在一片靜謐,空曠,感傷的氛圍當中。

      在第一個樂句中和弦的連續構成了曲調進行的線條,節奏由緊至松,再緊,最后以悠長的三連音結束。這種安排既像是人生理上的呼吸感,又像人在吟詩,馬上將鋼琴音樂與文人胸懷結合起來。在第三小節第三拍上的和弦,是由增四、純四度疊加構成的苦澀音響,并且與第二拍相比。該和弦的音域向上下方同時擴展,表現了情緒的波動,結合該處標明的漸強記號,可以知道在靜謐的音樂感受中卻隱藏著悲痛第一小節只有兩個音,第一個和弦與第二低音上的延長記號,使得低音延長,從人的聽覺感受上來說,低音仿佛說不出的濃郁,表現一片茫茫大地。這是音樂中的“空間感”。2、3、4小節按照西方節奏韻律來說應該是重拍的每小節第一個音都被前小節的音延留過來。切分音與三連音的使用更是割裂了整齊的拍數。原本輕重音對比都被弱化,表現了中國音樂傳統的長的呼吸線條,因此高音區pp的和弦應該盡量把它音色彈勻,換指時不留半點痕跡。為了顯出第二小節右手比較高遠的音響,左手開始的八度和弦應將左手的重量多分配小指。高音時手指尤其是小指第一關節以下的部分要保持與鍵盤垂直。就能夠讓聲音的清晰度增加,即使在很輕的層次中也能有透明的清澈感覺。正是這種空間感與空白感能讓人展開無窮的想象。

      第二句通過松――緊――松的節奏直奔向高音區,這種向上的進行表現了情緒的高漲,但這里不是西方作曲技法中常規的漸強,而是音區越高,音響越弱,并結束在以a為根音的九和弦上。左手的增六和弦都未解決,這與九和弦所構成的不協和大七度展示了一種極度的不穩定感以及一種傾向性。這里描寫了詩人因其自身所受的不公平以及懷才不遇,由自身的困惑與抑郁轉而向上天發問。

      B段更多采用的是情緒描寫,音樂情緒與A段對比。它的速度逐漸加快由原先的一拍等于62。變為66、78。力度也由pp至23小節的fff。調性每兩至三小節變化:由原先的c小調――C大調――降D大調――A大調――C大調――降D大調――a小調。不停變換的調性表明西方的調式原理在這首樂曲中地位不十分重要。動蕩不安的節奏與音響透漏詩人內心深處巨大的矛盾沖突,一股掙扎的、激昂的崇高悲壯之氣使音樂充溢著驚心動魄的力量。

      B段力度開始的f經由A段結尾的pp襯托,顯得格外醒耳。大字二組的低音E及往上構成的純五由雙手奏出。隨即后半拍就是雙手奏出的不協和七和弦在高音區炸響。好像一個悶雷滾過,閃電劃破天際。其后由七和弦分解構成的十一連音漸強的往低音奔去。銜接著下一小節對前面兩小節的模仿。與前一小節所不同的是這里的結尾是分解的七和弦往高音區緩慢走去。這里之所以這樣安排,筆者認為是了后面的做鋪墊。

      篇(10)

      一、教師做好宏觀調控,把好“群文”關

      教師是群文閱讀中知識的儲備者,在教學之前挑選一些詠史懷古詩,讓學生放聲去讀,在朗讀中先感受詩歌的音韻美。高中課本中的詠史懷古詩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李商隱的《馬嵬》、杜甫的《詠懷古跡――王昭君》《蜀相》,給學生補充的詠史懷古詩有: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李商隱的《賈生》、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金陵圖》、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烏江亭》、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杜牧的《赤壁》《題烏江亭》。可以讓學生采用多種方法讀詩,類比閱讀法、小組誦讀比賽法等,目的是熟讀成誦。

      二、讓學生主動理解“群文”內容,感受其意境美

      學生熟讀后,就會理解詩歌的內容,進一步感受這些詩的意境美。理解詠史懷古詩需要注意先要知人論世,然后對詩的內容進行想象描寫,從而把握作者要抒發的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理解詩作的思想感情,古人讀詩主張“以意擬志”,即用讀者的“意”,根據作品中所反映出來的東西,去探索追溯作者所要表達的“志”。詠史懷古詩的作者是在懷念古人的基礎上抒發個人情懷的,詩中必然涉及歷史典故,也必然反映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解讀這類詩首先要根據詩中的物象確定史實,理解典故內容和它所包含的意義。例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是杜甫迫于“安史之亂”而入蜀后,于乾元三年春天寫的。詩中提到“錦官城外”的“丞相祠堂”,提到“三顧”和“出師”,我們就可以知道杜甫是在拜謁武侯祠后寫的這首詩,涉及的是三國蜀相諸葛亮的事跡。詩人面對武侯祠舊址,想到諸葛亮生前的才智和業績,贊頌他“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同時對他“出師未捷身先死”,胸懷壯志而未酬表示惋惜,以至“淚滿襟”。杜甫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哀情,是因為他當時也遭遇亂世,胸懷報國之志卻無力回天,想到諸葛亮的結局,而發出懷古之哀嘆,實際上也是在嘆息自己。仔細品味這首詩,可以發現詩的首聯一問一答,開門見山地指明自己感懷的內容是成都城外的武侯祠。“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個寫景的句子中,一個“自”,一個“空”,既是寫實,又體現出自己對一個歷史人物的墓地,如今卻荒涼冷清、無人關懷的感嘆,以樂景襯哀情。全詩的情調悲涼,這正與詩人的內心世界是一致的。經過這樣的思考,對杜甫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就可以準確把握了。這一階段占用的時間比較多,需要老師向學生耐心地講解每一首詩。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詠史懷古詩教學變為一個學生主動探險、主動發現、主動認知的過程。

      三、歸類總結這些“群文”的寫作規律,再擴大閱讀范圍

      在理解以上詩歌的基A上對其進行分類總結:

      懷人傷己: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古亭懷古》《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杜甫的《詠懷古跡――王昭君》《蜀相》、李商隱的《賈生》。

      懷古傷今:李商隱的《馬嵬》、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韋莊的《金陵圖》、劉禹錫的《石頭城》《烏衣巷》。

      理性反思:杜牧的《赤壁》《題烏江亭》、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烏江亭》。

      詠史懷古詩:詩人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思路: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內容感情: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

      常用手法:借古諷今,吊古傷今,借古傷己,借景抒情,虛實結合,用典,對比,比喻等。

      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篇(11)

      有感而生,怦然心動。只是一剎那間,一瞬間,心中最柔軟的部分為之震撼;最濕潤的地方為之懦濕;最昂揚的部分為之激蕩。

      還曾記得,翻閱《紅樓夢》,當讀至“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樹榭,落絮輕沾撲秀簾……”為屋中女兒愁緒滿懷無處訴,而感動。她(林黛玉)一個柔弱女子,家門不幸,寄居于外婆家。她美,美得超凡脫俗;她雅,雅得詩詞歌賦信手拈來;她癡,為一個混世魔王所癡,所累,所狂。就是這么一位美女、才女,卻因憂成疾,早早地去了。那一剎那,我眼中的淚水噴涌而出。為什么?為什么她的命運會如此坎坷?為什么?夜深了,燈滅了,淚還在流,只因感動。

      還曾記得,吟誦陳子昂的那首《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他少年壯志,一心為國,想建立功勛。卻苦于終不得志,終日郁郁不樂,望著窗外的天空,灰??韉模?槐橛忠槐櫚鼗孟胱牛?諛強瘴摶蝗說撓鬧萏ㄉ希??弁ぬ?ジ螅?魍?斗劍?蠼稚希?順稻奐??傷?幟芏??男乃跡課也恢?牢腋盟敵┦裁矗?睦鎰苡幸恢值??納爍小B?槐Ч??疚藪κ梗?鐾?短歟?閌瞧鏡跛?傘c扳曛???灰蚋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久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国色综合久久|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91大神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a级毛片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特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不卡无广告 | 3级黄性日本午夜精品|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精品激情都市|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婷婷|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久|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heyzo高无码国产精品| 99久久婷婷免费国产综合精品|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欧美国产亚洲精品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