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普惠金融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大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唐忠民認真落實國家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和監管政策要求,加強與地方黨政的溝通協調,與各市(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深度融合地方經濟,突出打造普惠金融、農業產業化金融、縣域金融、城鎮化金融、生態金融和全民創業金融“六個金融”,大力支持“三農”經濟和小微企業發展。
傾心金融服務社會民生。唐忠民倡導普惠制金融,推進城鄉基本金融服務均等化。潛心打造“民生工程”,深耕農村金融市場,研發百余種金融產品。強化科技支撐,增強服務功能,面向千家萬戶開展普惠型服務。大力開展“三幫扶”活動,在全省60個村建立幫扶聯系點,通過信貸支持、傳授致富技術、引進致富項目、培養大學生村官、培養致富帶頭人,助推農民共同富裕。
小微企業融資難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作為世界性難題,貸款難成為制約小微企業快速發展的首要瓶頸。由于小微企業自身存在企業經營波動性大、規模小、組織結構簡單且易變動等特點,商業銀行愿意貸款給資金相對充裕的大企業,而更渴望獲得貸款支持的中小微企業,與現行的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放貸要求無法實現順利對接,導致服務小微企業的資金供給主體缺失,與融資體系不匹配。而現有金融體系內的改革,無法從本質上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而普惠金融理念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也為制定新的資金配送標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普惠金融體系的完善和適度的金融創新以“治標”和“治本”相結合的方式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打開一扇窗。
一、理論綜述及國外實踐
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就提出了金融服務、教育和醫療等基本權利的消失會導致貧困的觀點。隨后Galor、Zeira(1993)和Clarke(2003)等通過對金融與貧困關系進行研究表明,全社會階層覆蓋的金融體系有利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指出金融市場應該更多服務于窮人。普惠金融這一概念是2005年聯合國小額信貸年時廣泛運用的詞匯,其主要任務是通過建立信貸模式和金融制度的創新,使那些長期被排斥在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之外的困難群體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和發展機會。普惠金融是微型金融和小額信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最終目的是將零散的金融機構結合成一個整體系統,并將這個系統有效的為小微企業服務。孟加拉鄉村銀行創始人尤納斯教授甚至將窮人的信貸權利提高到人權的高度,提出“信貸權是人權”的觀點。國內較早倡導“普惠金融”理念的是“中國小額信貸之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杜曉山教授。普惠金融的提出,將使小微企業獲得金融機構較為寬松的貸款政策,為小微企業提供了相對寬松包容的融資環境。隨著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及中介組織形式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金融產品設計創新及金融行業軟實力得到不斷提高,傳統商業銀行自設中小企業信貸部門的服務效率及作用將得到提升,同時以微型金融、互聯網金融、民間金融等形式參與小微企業融資的金融形態得到發展,一個以整合的普惠金融系統將滿足不同層次和類型的中小微企業的需求。
在國外,以孟加拉、印度、印度尼西亞、玻利維亞、巴西等國家為代表的普惠金融思想得到了較為成功的實踐。孟加拉的鄉村銀行模式已經發展形成一個多層次的金融體系,兩個專業性機構,三個兼營性非政府組織的普惠金融框架,初步構建了以兩個基金項目為支持,以鄉村銀行為核心的孟加拉國服務小微群體金融體系。印度的富登信貸模式和小組信貸模式除了在貸款機制、產品多元化、結構連鎖化、服務專業化特點外,該公司建立分權授信系統。傳統商業銀行一般采用集中化的授信管理,有較為固定的信用評分體系,分行擁有審批權力,不符合信用評分的客戶難以得到信用支持。富登模式對銀行的授信系統進行了分散處理,通過對口客戶信用服務,提高其貸款的獲得率,從而縮短了貸款審批的時間,也能夠有效地降低壞賬產生的可能性。印度自助小組模式主要服務的是印度的農業和農民,在專業發展銀行的支持下,印度自助組SHG通過開展SHG-銀行聯結項目為貧困婦女提供微型金融服務。印度尼西亞的人民銀行鄉村信貸部模式是正規金融機構從事小額信貸的成功模式之一。小額信貸以盈利為目的,以生產生活困難、無不良信用記錄、有自我成長力的個人或小微企業為服務對象,貸款利率市場化水平較高,但是可以得到政策性補助。根據客戶對流動性的不同需求,可以提供多種儲蓄產品,在貸款規模決定、期限和抵押,執行貸款發放與回收,儲蓄利率確定等方面給予了商業銀行營業部的自利。巴西中央銀行與巴西財政部、社會發展部等部門在普惠金融制度框架建設,發展小微金融等方面開展廣泛的合作。十分注重普惠金融創新和推廣,銀行業務模式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巴西允許銀行在更為廣泛的領域,為目標客戶提供多樣化多品種的金融服務?!靶刨J票據”的推出使個體經營者和小微企業提前獲得相應的生產周轉資金。政府扶持和培育的強制性小額信貸支持體系,為小微企業提供無抵押、無擔保、低利率的支持資金。玻利維亞的私人小額信貸銀行模式成功嘗試成立了第一家專門提供小額信貸的私人商業銀行。通過相互擔保和小額信貸征信制度的完善實現私人小額信貸商業銀行的業務開展, 同時小額信貸機構都可以吸收存款,通過存貸利差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經營。
二、普惠金融發展與中小微企業成長性的內在邏輯
國內外研究表明,對于小微企業來說,企業是否能夠成功獲得資金支持是由其內部和外部的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受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等因素影響,外部融資成功與否取決于公司所需融資項目是否具有一個可行可信的融資方案,同時也取決于企業的內部治理、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的透明度。融資障礙對于小企業的發展有顯著抑制作用,通過金融準入原則進行的融資似乎是制約企業成長最重要因素。本文通過構造簡單投入產出模型,分析融資障礙與普惠金融兩種狀態下的小微企業的收益及成長性問題。
1.基本假設
(1)假設一個需要融資的小微企業存在兩種狀態:存在融資障礙A狀態和享受普惠金融服務B狀態,經營周期設為t期。
2.模型推導
以上推導和對比顯示,在普惠金融體系支持下,企業在t 個生產經營周期內不斷獲得信貸支持,在項目平均收益和利率不變的情況下,小微企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企業財富值增加從而擺脫了小微企業發展難,自我發展能力差的惡性循環。在現有商業銀行為主導的傳統信貸渠道下,降低金融準入壁壘,尤其有利于小企業的發展。對于小微企業來說,金融支持給小企業帶來的幫助往往要比大公司大。在投資環境較差的地方,小企業比大企業有更多的障礙更為顯著。
三、基于普惠金融的創新思路
1.加快完善多樣性、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制
普惠金融如今已被寫入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雖然明確的表述只有六個字“發展普惠金融”,但這足以表明普惠金融已上升為國家規劃。而普之城鄉、惠之于民這一夢想成為現實,就要求加快完善原有普惠金融制度。與國際先進經驗相比,我國在普惠金融戰略的頂層設計和政策統籌方面略顯不足?;趪椋贫ê侠淼钠栈萁鹑诎l展戰略,完善相關政策法規,發揮政府財政支撐和引導作用,明確普惠金融供給主體成為推動普惠金融深度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參與到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中,形成多方參與,多種模式互補發展,構建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系。建立以大型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參與的,微型金融、互聯網金融和民間金融適度發展,傳統普惠金融與新型普惠金融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化的普惠金融體系。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嚴格控制過剩行業產能,逐步提高地方政府和大企業融資效率,從而形成資金“擠出效應”,盤活資本存量,使資金能夠更多地流向成長性高、創新性強的小微企業。不斷完善普惠金融監管評價體系,有效指導普惠金融實踐,形成嚴格高效的全方位監管格局,建立以協會“一行三會”為監管核心、金融機構內控為基礎的金融風險監管系統,央行應該大力推進普惠金融業務的開展,并對其業務承擔監督責任。通過協調大型商業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的業務互補及對接機制,引導金融資金及金融服務在弱勢群體間的均衡配置,努力將多樣化的需求主體都納入到普惠金融體系中,從而保障普惠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2.鼓勵商業銀行破壞性創新的嘗試
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創新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政府支持力度大,社會關注度高,貸款需求量大的現狀下,在小微企業信貸方面,商業銀行存在破壞性創新的可能。破壞性創新是指將產品或服務透過科技性的創新,并以低價特色針對特殊目標消費群體,突破現有市場所能預期的消費改變。在小微企業的融資過程中,小微企業各自的基本素質是不相同的,符合商業銀行授信條件,且經營效益較好風險較低的企業成為小微企業中的高端客戶。綜合微型企業融資需求表現為時間短、頻率高、放款快等特點,在缺少足額抵押物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可采用風險管理理念,引入信用保證等多種保押方式進行靈活的組合搭配,有效降低貸款準入門檻,為小微企業提供標準化、便利化授信品種。由此,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存在破壞式創新主體。小微企業高端客戶的風險低于低端客戶且收益可觀,各個銀行都極力營銷小微企業中的高端客戶,較高的利潤回報成為商業銀行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資金增值的動力,這促使商業銀行將更多信貸資源配置給小微企業的高端客戶,同時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中的中大客戶表現了一定程度的依賴性,因此,存在商業銀行小微企業信貸業務破壞式創新的可能。當小微企業高端客戶對信貸需求得到滿足后,商業銀行將更多地關注低端客戶尚未引起重視的次級屬性,針對小微企業低端客戶的特點研發出相應產品變的迫切,產品在設計研發上應具有成本低廉、流程簡便和準入門檻較低的特點,在標準化產品研發的基礎上,開發滿足小微企業個性需求的產品,例如以產品的授信循環額度為基礎,在核定授信循環額度項下,可根據自身經營需求,靈活機動地申請用款,當歸還用款后,額度自動釋放出可用空間,又可循環使用,逐漸培育自己的高端市場客戶。
3.有序推進正規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
正規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主要有三種形式:轉貸款形式、擔保貸款形式和合作貸款形式。正規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開展合作具備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政府支持,正規金融在貸款資金供應量和技術研發等方面有明顯優勢,而小額貸款公司則在貸款靈活性和便捷性等方面有明顯優勢,雙方的合作可以取長補短,使普惠金融多渠道多方式的得到實踐。通過建立自評體系和第三方評價等方法,正規金融機構實現對小額貸款公司的授信,使小額信貸公司獲得批量資金。具有擔保資質的小額貸款公司可以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從而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的可獲性。由于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和經營狀態以及不同金融機構融資要求和風險評價的不同,使合作形式的金融創新成為可能。正規金融機構與小額貸款公司的進一步合作表現為,正規金融機構的相關部門與小額貸款公司共同組建小額銀團,由小額銀團進行評級和守信,共同為小微企業提供貸款及其他金融服務。
4.適度拓展微型金融業務范圍
微型金融在為弱勢群體提供持續小額金融服務方面獨樹一幟,作為一種新型金融方式成為傳統金融體系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微型金融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蓬勃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困難群體及小微企業廣泛信用評級差、獲得商業銀行貸款難度高,而微型金融在促進小微企業融資、提高小微企業自我成長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無論在產品設計上還是產品優化上,都有一定創新成果。例如設計考慮季節因素的信貸產品,創新設計了“季節性貸款”,因此,結合微型金融信貸需求、周轉期、盈利空間等特點,通過存款、貸款、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的優化組合及關聯信,為小微企業提供復合性,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這樣能夠有效防范違約風險,提高盈利能力,例如可以嘗試向借款者推出“小額儲蓄+貸款+保險”、“貸款+基金+保險”等產品組合。隨著小額信貸發展的不斷成熟和完善,微型金融可以可以嘗將微型保險、微型證券等金融業務引入我國微型金融市場,隨著業務的成熟,業務范圍拓展到小額儲蓄、小額保險、匯款等領域,從而改變產品開發創新少,品種單調且小額信貸產品的期限與生產周期不協調等問題。
5.構建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協同發展體系
互聯網金融作為金融領域中的熱點,當前正是風生水起,其提倡公平與分享價值取向與傳統組織體系的等級制度不同,是普惠金融體系一個有益和必要的補充。一定程度來說,互聯網金融推動了普惠金融的發展、為普惠金融提供新的契機和突破口。同時互聯網金融與實體金融機構有機結合,可以助推民間金融參與普惠金融體系構建和發展。對小微企業融資創新發展,金融互聯網可以大幅度提高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交易速度,“去中介化”“泛金融化”“全智能化”“互補共贏”的互聯網金融新模式,讓更多的小微企業參與進來。互聯網金融的繁榮,加快了商業銀行金融功能和金融服務多元化建設進程。同時,提升原有服務能力,降低服務成本,調高速率,精準地、有效地提供全球全天候的金融服務。合理引導金融機構發展互聯網金融,介質金融,充分利用電話、網絡、移動設備,運用云計算、大數據挖掘等新技術從,更大可能的激發更多更有效的金融需求,發揮其“長尾效應”。
四、結論
文章在對普惠金融的相關理論整理的基礎上,分析了普惠金融與小微企業成長性的內在邏輯,通過借鑒國外普惠金融理念在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的研究經驗和實踐教訓,提出我國小微企業融資在普惠金融理念下的金融創新思路,指出加快完善多樣性、多層次的普惠金融體制,加大商業銀行改革力度,合理有序推進正規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的合作,適度拓展微型金融業務范圍,構建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協同發展的金融體系是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獲得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于珊珊.正規金融與小額貸款公司合作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2(5).
[2]胡雪琴.微型企業金融服務的國際經驗借鑒及啟示[J].中國物價,2010(7).
[3]謝升峰,朱小梅,徐洪波,王鸞鳳.金融普惠統籌城鄉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4(8).
[4]Chakrabarty. Financial inclusion and banksissues and Perspectives, UNDP (The United NationsDevelopment Programme) Seminar on Financial Inclusion:Partnership between Banks, MFIs and Communities[EB/OL]. New Delhi, 2011,14 October.
[5]金雪軍等.從橋隧模式到路衢模式[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英國《郵報》報道了近兩年來牛津和劍橋的“壞”學子們,這些本科生屢屢違紀。劍橋的悉尼·蘇塞克斯學院(Sidney Sussex College)名列壞學生榜榜首,過去的兩年間共有44次“令人震驚的事件”,比如凌晨4時放煙花;劃船時裸劃;在一家印度餐廳就餐時集體互相扔食物……在牛津大學,墨頓學院(Merton College)也干出了不少不得體的事兒,成了各家媒體的頭版頭條,比如醉酒后不得體的舉動。針對這份榜單,牛津學子們卻并不在意,他們自認為學習非常賣力,當然也要玩得盡興。
普林斯頓大學《Business Today》
革命家
金融服務領域要經歷一場數字革命。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真實的個人信息放在網上,以及從2010到2015年互聯網每月流量將翻四番,互聯網的這兩個特點使得社交媒體的數據爆炸。這一爆炸將對金融服務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比如,在融資方面,草根集資(crowdfunding)將成為新的趨勢。通過社交媒體,人們可以時時留意周圍的設施,如要增加方便居民生活的設施時,人們可以自愿集資。
諾丁漢大學《IMPACT》
能者
風能、太陽能……這些都是普通的綠色能源,還有些令人驚嘆的綠色能源正在被開發:一條條如同巨蛇的物體被放置于大海,當海浪通過這些“蛇”的腹部時,“蛇”扭動,發電;一只只巨大的“風箏”被放置高空,高空的強風會讓這些“風箏”發電。
哈佛大學《the Crimson》
騙子
最新出版的《詐騙哈佛》(Conning Harvard)一書,講述了亞當·惠勒(Adam Wheeler)是如何詐騙哈佛的。亞當·惠勒可謂學術造假狂人,他不但偽造SAT(學術能力評估考試)成績,還剽竊他人論文。憑借造假,亞當·惠勒于2010年被哈佛錄取,獲得了45000美元的獎學金。當他申請著名的羅德和富布賴特獎學金(the Rhodes and Fulbright Scholarships)時,他的騙術被揭發。亞當·惠勒以詐騙罪被送進了監獄。
一、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現狀及問題
小額貸款公司(以下簡稱小貸公司),是指為中低收入群體和其他無法從傳統正規金融渠道取得融資的中型或小微企業提供小額度貸款的公司。自2008年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小貸公司得以在我國正式建立。從組織模式上看,我國的小貸公司是在制度主義理論指導下建立的,只提供小額信貸服務的微型貸款機構(microcreditinstitutions簡稱MCIs)。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3年3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555家,貸款余額6357億元,全年新增貸款434億元。一季度末,僅貴州一省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2%,累計讓利于民20余億元。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報告顯示,一季度新增獲貸企業超過2.5萬家,其累計服務小微企業已經超過25萬家。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小貸公司為廣大農村地區和小微企業發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小貸公司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金融機構身份的缺失卻給其發展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我們所說的金融機構身份缺失,是指小貸公司不具備我國法律規定的合法金融機構身份。按照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除此之外,《貸款通則》第五章第二十一條規定從事貸款業務的“貸款人必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經營貸款業務,持有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或《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并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而《指導意見》把小貸公司定位為“由自然人、企業法人與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不吸收公眾存款,經營小額貸款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沒有要求必須經過銀監會或人民銀行的批準,也不持有《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或者《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顯然與上述規定是不一致的,這給小貸公司的經營和發展帶來了許多難題。首先,小貸公司只能以普通企業的身份從銀行獲得融資,而不能享有金融機構的待遇、政策和福利。表現最明顯的是貸款利率方面,同期數據顯示當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6個月的平均利率是4.1%時,普通6個月貸款利率則為5.6%。這樣的差異增加了小貸公司的經營成本。其次,小貸公司無法接入人行征信系統,這一方面使其在放貸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成本做先期調查或者委托商業銀行進行查詢,擠壓了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小貸公司所掌握的大量企業與個人信息不能直接接入征信系統,加大了信貸風險管理難度。再次,在稅收方面,小貸公司按一般工商企業標準,包括5.56%的營業稅及附加稅、25%的企業所得稅以及自然人股東20%的股東分紅個人所得稅,企業綜合稅率在10%以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2010年聯合下發的《關于農村金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也把主要業務對象就是農村市場和中小企業的小貸公司排除在優惠政策之外。這對于本來就屬于低利潤的普惠制金融體系建設顯得更加的艱難。
二、給予小額貸款公司金融機構身份的必要性分析
當前制度的缺失,特別是小貸公司合法身份的缺失,增加了行業風險及不確定性。所以立法上對其金融機構的身份進行明確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這是維護法律體系協調統一的需要
建設法治社會要確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最基本的要求是法律體系的協調統一。一方面《指導意見》規定了鼓勵小貸公司“合法經營”,而另一方面在不具備金融機構身份前提下參與金融活動本身就是違反了我國《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監督管理法》等規定,那又何談“合法經營”?現行的審批制度和我國相關行政法規亦存在沖突?!吨笇б庖姟芬幎ǎ骸吧暾堅O立小額貸款公司,應向省級政府主管部門提出正式申請,經批準后,到當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注冊登記手續并領取營業執照“。這種審批被視為行政許可行為,屬于企業設立登記的前置性程序。但依照《行政許可法》第14條和第15條的規定,作為行政規章的《指導意見》和各地頒布的地方政府規章都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這種立法沖突,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
(二)這是維護整個金融體系有機統一的需要
微金融系統是整個金融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健全普惠制金融體系的關鍵環節。小額貸款制度建立的初衷就是服務三農填補農村正規金融服務空白,沒有正規金融身份的機構從事正規金融服務是自相矛盾的?,F在的規定人為的割裂了他們之間的聯系。這也給監管帶來了難題?!吨笇б庖姟穼π≠J公司的監管規定的非?;\統。各地監管機構可謂是五花八門。有的是銀監會牽頭各部門聯合監管,有的是工商行政部門牽頭,主流的做法是由金融辦負責監管事宜。溫州金改伊始又成立了地方金融管理局。到底由誰來進行監管的討論也是絡繹不絕。這其中耗費了大量物力精力,監管效果也不能令人滿意。反之,如果將小貸公司定位成合法的金融機構,那么監管問題也會得到相應的簡化。
(三)這是與國際金融制度接軌的需要
入世以來,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金融市場已經變的越來越開放,逐步取消了各種限制。所有的金融企業都要面臨和外資企業的競爭。國際上通行的小額信貸組織模式中,大多數都將其定位為金融機構。即使是發展中國家,例如孟加拉、哥倫比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越南、玻利維亞、墨西哥等,也都通過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微型金融組織的合法金融機構地位。小額信貸業務外資與中資的競爭在我國國內實際上已經展開。只有完善我國相關法規政策,將小額信貸納入法制軌道,給予其正當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我國的微金融體系運營更加符合國際規則,提高中資小貸公司實力的同時也能合理引導國際資本支持我國普惠制金融體系的建設。
三、立法建議
為了明確小貸公司的金融機構身份,立法思路可考慮以下三種方式:
(一)修改舊的法律條文
可以考慮修改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貸款通則》中第五章第二十一條規定,不再把頒發《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或《金融機構營業許可證》作為正規金融機構設立的唯一條件。其次是修改《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以及《貸款通則》第十章第61條規定,將小貸公司確認為合法的非公眾型金融機構。其合理性在于小貸公司規模較小,風險也較小,沒有類似商業銀行的系統性風險。只需要對準入條件進行設置,既能不增加有關部門的的審查工作量降低監管成本,也有利更多民間資本投入普惠制金融體系建設參與市場競爭,還可以為今后更多的金融創新試點提供便利。弊端在于,涉及的法律文件數量較多,修訂成本高難度較大。
(二)修改《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完善小貸公司向村鎮銀行轉型渠道
農村金融改革目標悖論
中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始于1988年。第一個案例是四川廣漢的農業銀行管理體制改革,當時希望在縣級銀行內部建立企業化管理機制。也就是說,希望金融機構在貫徹國家政策的情況下,探索是否可能實行企業化管理。從實質上看,這個改革應該屬于國有金融機構的內部機制改革。20年來,我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大體延續了這個思路,今天的農村金融改革仍然局限在農業銀行和農信社的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上。作為最早期參與金融改革的成員之一,溫鐵軍對農村金融改革的歷史沿革及選擇方式如數家珍。
溫鐵軍認為,銀行的商業化改制,是中國在21世紀加入國際金融資本主導全球競爭的必要制度改進。如果從農村金融部門自身改革的角度看,其目標――企業化管理、商業化經營,應該說已經實現。目前,農業銀行已經成為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商業銀行,很多發達地區的農村信用社也成功改制,轉為地方性商業銀行。從這方面看,金融部門自身的改革是成功的,但其“離農”也是必然的。因為農業是與自然性狀高度合一的經濟過程,不可能超越一年四季的自然規律,比如不可能種下冬小麥加快流動性,因此金融資本一旦成為追逐商業利潤的資本,就會異化于產業資本,尤其異化于沒有流動性可言的農業產業資本,這是一個規律。商業化的銀行撤出農村,追逐高額回報的金融資本遠離農業是其改革目標下不二的選擇。
而從中央提出的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看,是構建服務“三農”的普惠制金融體系。從本質上說,這和農村金融部門的改革是兩個領域的事。建立普惠制金融體系是我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力圖解決農民、農業、農村問題的積極探索。溫鐵軍分析,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能夠為弱勢農業、分散小農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先例還沒有。這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挑戰。但建立普惠制金融體系不是商業化金融部門的責任,不能讓金融機構商業化改革與服務“三農”的普惠制金融體系建設相重合,因為這兩個目標是對立的,不可能一致起來。
金融排異三類新機構
2006年底,銀監會出臺政策降低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門檻,在農村地區開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互助合作組織等三類銀行業金融機構試點。政策初衷,是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建立廣覆蓋、多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從目前已掛牌成立的30多家新型機構的實際運行情況看,仍沒有走出商業化目標與支農目標相背離的怪圈,甚至已經顯示出農村地區原有的金融排斥發展到金融排異的跡象。
溫鐵軍說,金融排異的理論假說是他的一個博士研究生在長期的調查研究中提出的,并且正在做與此相關的論文。從制度經濟學角度講,一個正向的制度改進是在原有的體制框架內,居主導地位的利益主體的利益得不到滿足時,提出制度改進的要求。而實現帕累托最優的制度改進是使相關的利益群體都獲得收益,從而不反對制度改進。現在三種小的金融機構,特別是村內的互助合作組織,他們要求的制度改進能否給現有的金融機構帶來收益呢?不可能!因為他們的收益太低了,甚至不足以支付商業化正規金融所要求的制度成本。如果其連生存的可能性都沒有,更遑論能生產收益增量來推進現有金融體制改革。所以,三種小的金融機構如果仍然按照商業化運作,必然引起金融排異,不可能健康存活。
要建立普惠制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必須有特定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解決分散的小農金融服務。不管新建什么樣的金融機構,我國今后一個時期內,重振農村經濟的核心,仍然是如何使資金這個最具組織作用的龍頭要素回流農村。為此,迫切需要對農村金融改革做出總體部署,其重點仍然在于如何以農村基層的組織、制度創新為基礎推進配套改革。并且,改革成敗的評價標準不在于金融部門的指標,而在于是否解決了農村金融普遍服務“三農”、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問題。
日韓臺模式值得借鑒
實踐證明,正規的、商業化的金融不可能應對高度分散的、兼業化的農戶的信用需求,惟一可能形成服務于農業信用需求的金融是非正規、非商業化的金融,因為只有它能降低金融風險,降低交易成本。
溫鐵軍在對農村做了大量比較研究后提出,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讓農民形成合作組織。只有不斷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斷加強農民的合作能力,讓農村有了組織載體,才能對接上國家的資金投入,對接上國家的政策投入,才能夠讓農村好起來,基礎設施建設才能到位。因此,開展以農村基層的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為基礎的改革,大力發展與農民的合作金融相適應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或許是未來農村金融發展的出路所在。
三類新機構中,資金互助組織是較好的選擇。一方面,農戶要按一定的杠桿率向資金互助合作社入股,增加互助資金,形成承擔經營風險的責任。政府可以通過農戶資金互助組織將財政和政策銀行資金轉貸給農戶。另一方面,也可以由國家財政和政策銀行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戶資金互助組織的建立。只有以此為基礎,商業銀行和保險才能按照企業方式,開展向農戶資金互助組織批發貸款或保險的業務,實現規模經營。也只有以此為基礎,才能由資金互助組織承擔內部市場交易成本,實現信息對稱和組織對稱。
事實上,正是由于為小農經濟提供普遍服務是世界性的難題,才尤其需要中國政府和農民以“創新型國家”戰略為指導來開展農村組織和制度方面的自主創新。目前,能提供這種金融服務的只有日韓臺模式。
1.商務英語的語場特征及其應用
語場指話語范圍,即言語發作的情形、議論的主題與所觸及的整體活動,相應地對概念意義具有決議作用.不同的話題能夠分為不同窗科、范疇和行業的語域.來自不同國度的人們為了獲取各自的利益而在商務的各個方面中止交流協作,這些活動就構成了商務英語的語場,如國際貿易、貨運、保險、金融等等.商務英語的語場與其概念意義相連,常經過相應的的專業商務詞匯充沛地表現出來.商務英語中運用了大量的專業用語、術語及縮略語等,很多日常用詞在商務英語語境中也被賦予了新的特殊的含義.例如在對外貿易中,通常會運用相關的術語如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貨)、T/T(telegraphic transfer電匯)、FPA(free from particular average安全險)等,經過縮略語的運用能夠簡化買賣手續、縮短洽商時間,契合“時間就是金錢”的商界準繩.
一詞多義在英語中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很多詞語在特定的商務活動中也被賦予了行業的意義,例如在商務英語中,discount可用來指貼現,average指海損,advice指通知,negotiation指議付.We hereby agree with the drawers,endorsers and bona fide holders of the drafts drawn under and in com pliance with the term s of this credit that such drafts shall be duly honored on due presentation and delivery of documents asherein specified.依據本信譽證并按其所列條款開具之匯票向我行提示并交出本證規則之單據者,我行同意對其出票人、背書人及好意持有人實行付款義務.上句為信譽證開立的條款之一,觸及到諸多信譽證的專業術語如:drawer(出票人),endorser(背書人),draw(開具),honor(實行付款義務),presentation(提示),document(單據)等若譯者只需具備相關專業學問,才干傳達出相應的概念意義,否則,基本無從下手.商務英語翻譯偏重于“信”,旨在真實有效地傳送原文信息,劉法公對其提出“忠實、通暢、統一”的翻譯規范[4].商務英語詞匯專業性強,且具有多義性,要精確地傳達出譯出語的意義,不只需有扎實的言語學問和專業的商務學問,還要了解其語場特征及概念意義,在譯入語中尋覓對等的表達方式,才干完成其語場的對等.
2.商務英語的語旨特征及其應用
語旨指話語基調,包含話題參與者的社會位置、互相之間的關系以及其講話的態度和運用言語的企圖,與之相應的是交際意義.商務英語的運用者目的是在各個業務環節完成友好協作順利達成買賣,因此商務英語除了專業性強之外,還具有用詞正式、語氣禮貌、表達客觀的特性,其語旨主要表往常正式水平、禮貌水平和無人稱水平等方面,經過詞匯、句式、語氣、語態等呈現出來[5].例如在商務合同中常用assist、render、prior to、term inate來替代help、give、before、end等平常用語,以表現其正式嚴謹.英語論文商務信函是貿易雙方的聯絡渠道和成交根據,屬于公函文體,不但措辭正式嚴謹,而且語氣禮貌坦率,翻譯時應恰當得體地重現原文中禮貌誠懇的語氣.如: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 kindly forward your catalogues and price-list,together with sam ples. 如蒙惠寄貴方產品目錄、價錢表以及樣品,將不勝感謝.原文中運用W e should be grateful if you would……、kindly,語氣坦率真誠,譯文中運用漢語商務信函中的禮貌套語“如蒙……將不勝感謝”、“惠寄”,不只貼切地表達了原文的意義,而且用語正式客氣,做到了文體作風的對等.無人稱水平指防止提及相關當事人而運用被動語態.被動語態一方面能夠使言語表達愈加坦率禮貌,另一方面能夠突出信息中心,使表述愈加客觀公正,因而在商務英語中的運用也較為普遍.如:All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xecution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contract shall be settled through friendly consultation.
以上兩句英文均運用了被動語態,以客觀敘事為主,注重事實.但是作為意合言語,漢語中的“被”字常常能夠省略,而且在不同語境中,很多漢語詞匯既能夠表達主動的意義,也能夠表達被動的意義.由于言語表達習氣的不同,以上兩句未能找到相應的漢語被動句,而是要轉換成漢語中的主動句,譯為:雙方應經過友好協商處置在合同執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或與本合同有關的一切爭議.商務英語是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媒介,是協作雙方的溝通工具.因而,商務英語翻譯不只僅是言語的精確轉換,更應該是其態度意愿及其位置關系的得體傳達,只需了解其語旨特征及其交際意義,在漢語中尋覓契合其言語習氣的表達方式,才干完成其語旨的對等.
3.商務英語的語式特征及其應用
語式指話語方式,即言語交際中止的渠道方式,能夠分為口語體和口語語體等.商務交往是為了效勞于共同的協作目的,交際者在運用商務英語表達思想時,更傾向于運用明白曉暢、邏輯關系明白的方式中止交流.因而,呈現了口語向口頭語逐步靠攏的趨向,越來越簡約易懂、平實達意.但是口語體還是傾向于運用正式嚴謹的表達,不能翻譯得口語化;反之,口語語體也不能翻譯得書面化.商務英語語篇遣詞造句重復揣摩、語法構造縝密嚴謹、語篇完好,其語式特征主要表現語法的復雜化和名詞化方面.由于句子的信息容量大,所以語法復雜、成分繁多,長句難句眾多.Our term s of paym ent are by confirm ed,irrevocable letter of credit in our favour available by draft at sight, reaching us one m onth ahead of shipm ent,rem aining valid for negotiation in China for a further 21days after the prescribed tim e of shipm ent and allowing transshipm ent and partial shipm ent.
[基金項目] 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珠三角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地方政府博弈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10JDXM63004 )
[作者簡介] 韋小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系主任,廣東 廣州510640;范旭,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副院長,廣東 廣州,510640; 張鳳涼,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廣東 廣州,510640;張震宇,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廣東 廣州,510640
[中圖分類號] F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2)09-0068-0005
一、 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概述
珠三角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取得飛速發展。但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珠三角地區依靠傳統產業的單一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發展趨勢,所以急需要進行改革。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中,明確了現階段的改革目標,并明確提出了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中山、惠州、江門、珠海和肇慶的產業發展方向,打造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個經濟圈,廣佛肇經濟圈以廣州為中心,重點布局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深莞惠經濟圈以深圳為中心,重點布局發展現代服務業和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珠中江經濟圈以珠海為中心,重點布局發展以重大成套裝備為核心的先進制造業,依托優勢布局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配套發展現代服務業。本文通過對珠三角九市產業結構同構化問題的實證研究,來分析目前各市產業結構的現狀。
二、 珠三角九市產業同構化實證研究
論文通過統計珠三角各市GDP排行前十的產業產值,運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國際工業研究中心的產業同構系數來進行計算,得出珠三角各市中每兩個城市之間的產業同構化系數。
論文以2010年珠三角各城市的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整理,涉及到各城市GDP排行前十位的產業產值及其所占比例,對沒有進入前十的產業產值置零,繼而進行產業同構化系數的計算。
分析上述的統計表及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 產業同構化系數超過0.7的城市,分別是深圳和東莞,深圳和中山,深圳和惠州,深圳和珠海,廣州和東莞,佛山和中山,佛山和珠海,東莞和中山,東莞和珠海。其中,深圳、東莞、惠州產業同構化系數較高,分別為:深莞0.7795、深惠0.75082、莞惠0.554802,主要是因為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高新技術產業在總的產值中所占比重較高。東莞和廣州、中山、珠海的同構化系數較高,是因為批發和零售、租賃和商業服務、房地產業、金融業等產業在這些城市中都占主要地位,對城市的GDP貢獻率都較高。而佛山、中山、珠海,在各市排行前十的產業中,有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房地產業、金融業、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6個行業同時上榜,致使它們之間的同構化系數也較高。
2. 肇慶和其他各市的同構化系數相對都比較低,尤其是與深圳和惠州。這與肇慶的主要產業構成有關,肇慶雖然在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等第三產業上有所發展,但其產值貢獻較高的依舊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像金屬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
3. 廣州和其他城市的同構化系數相對居中。這應該和廣州的現狀和發展定位有關,廣州要建設成為一個綜合性城市,大力發展服務業、金融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并且要改造傳統的優勢產業,實行雙轉移戰略,這樣使現階段的廣州各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比較平均,與其他城市的產業相似度也居中。
4. 整個珠三角地區產業同構化系數并沒有全部偏高或偏低,而是視地區而異。這說明珠三角地區各市的產業是有所差異的,并不像以前大部分都是以傳統的制造業為主,而是都在進行著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自己的特色產業和第三產業。
通過對目前珠三角各市產業結構同構化的實證研究發現,對比王珺和郭惠武研究的1998年至2007年珠三角城市間的產業同構化系數,2010年的研究數據顯示各市產業之間同構化現象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在整個國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框架下,各地政府積極實施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產業結構同構化現象嚴重已經制約了地方的發展,珠三角各市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由于關系著GDP與政府的政績,誰都不愿意放棄投資回報率高的產業,所以就需要有一個引導性的產業規劃。于是,文件《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便起了這個作用。根據文件,珠三角各市將組成不同的經濟圈,突出各個地方的優勢產業,進而推進經濟一體化協調發展。廣州作為省會城市,要優先發展高端服務業、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創意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深圳作為經濟特區,要增強科研與創新能力,在互聯網、移動通信等方面繼續推進,并且完善金融綜合服務體系,強化國家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同時,深圳作為珠江口東岸地區的核心,要帶動東莞、惠州等地協調發展,東莞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電子高端產品制造業等,惠州依托大亞灣核電站,繼續推進石油化工業的發展,全面提升珠江口東岸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在珠江口西岸地區,珠海作為經濟特區,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也要積極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加快建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航空產業等園區;推進廣佛同城化,使佛山在機械裝備、高技術平板顯示產業和金融服務業加速發展;中山臨海,所以可以大力發展臨港裝備制造業,同時打造成為精細化工和健康產業基地;目前江門和肇慶雖然傳統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還是較高,但兩市政府也在積極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在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使珠江口西岸地區擁有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結合服務業的發展,使經濟繼續增長。
三、 出現產業同構化現象的根本原因
珠三角各市出現產業同構化現象,歸根結底是地方政府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
首先,各市的產業發展方向必須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總體規劃?!毒V要》對珠三角地區的一體化發展做出了整體規劃,具有長遠性和指導性,所以各市今后的發展方向需在整體規劃的框架內,配合區域的整體發展。由于珠三角地區今后分為三大經濟圈,每個經濟圈有其各自的發展目標,需集中資源形成規模效應,發展優勢產業,所以同一個經濟圈內城市的優勢產業趨于相似。
其次,各市在符合區域的整體規劃下,會選擇更利于實現自身執政目標的產業進行大力發展。就珠三角目前的情況來看,各市的執政目標基本分為兩個:提高本市GDP和服務于民。
由于現在對地方政府的考核主要是關注其經濟增長速度,導致地方政府的行為趨向于理性經濟人,只關注在其執政期內本地的經濟增長程度,而忽略整個區域的產業協調發展和本地產業的長遠發展。所以,此時的地方政府更加青睞于扶植一些投資周期短、收益快、收益高的產業,類似房地產業、金融業等。
而現在,由于百姓公民意識的提高,要求政府提供良好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使得政府在執政的時候,必須考慮到為民服務,滿足公民的要求,使社會生活穩定而有序。所以,有關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的產業在地區GDP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珠三角地區各市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背景下,為了實現地方經濟增長和為民服務目標,相互博弈,最終結果是使一些城市的產業同構化程度較高。
四、結 論
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頒布實施的兩年中,珠三角地區各市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產業同構化程度普遍降低?!吨榻侵薜貐^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這個政策的規劃和導向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意義,為珠三角地區20年的發展描繪了美好的藍圖,但政策最終的執行情況如何,就要靠各地政府的具體落實了。所以,解決地區產業結構同構化問題,促進珠三角地區一體化目標的實現,關鍵要看以利益與服務為導向的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它們與以區域一體化發展為導向的中央政府之間的相互博弈了。
[參考文獻]
評級機構在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它們本應對投資品種的信用等級作出獨立公正的評估,但在巨大利益的驅使下,它們了不實的信用評級,給投資者造成誤導,使其遭受重大損失。昔日風光無限的評級機構在這場金融風暴中被推向風口浪尖,要求評級機構承擔責任的呼聲不絕于耳。本文通過分析評級機構從事次貸衍生品評級業務所呈現的新特點,說明了評級機構失去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原因,進而論述了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中已經構成了欺詐侵權責任。
一、次貸衍生品信用評級的特點及其與傳統評級業務的區別
在次貸衍生品信用評級中,評級機構參與了產品的結構設計,喪失了其應有的中立地位。傳統上,評級機構只是根據公開資料和非公開的內部資料進行評級,并不參與被評級對象的交易安排,這種傳統的評級業務(以下稱傳統評級業務)與評級機構在次貸衍生品評級業務中存在著較大的區別:
第一,傳統評級業務中,評級機構并不參與被評級對象的交易安排,只是作為中立的第三者開展評級。但是,在次級債的發行中,評級機構并不是獨立于債券發行人之外的第三方,而是直接參與了次級債的設計和推廣,美國三大評級機構自始至終都是全球次級債市場暴漲的參與者、推動者甚至直接受益者。
第二,次貸衍生品評級收費遠高于是傳統評級業務收費。與傳統的公司債評級業務相比,評定同等價值的次級債證券,評級機構獲得的費用是前者的兩倍以上。
第三,在傳統的評級業務中,評級機構一般是接受發行人的委托進行評級,并向社會公開評級報告。次貸衍生品的評級報告主要面向潛在的購買者,并沒有向社會公開,如優先級CDO的購買方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共同基金、養老基金等風險偏好程度較低的機構投資者,中間級和股權級CDO的購買者主要是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等追求高風險高收益的機構投資者,次貸衍生品的評級報告主要面向在這些潛在的機構投資者。
評級機構作為金融中介組織,應為證券市場提供客觀、公正、科學的評級報告,然而,在次貸衍生品評級中,評級機構直接參與了證券產品的設計,評級報告失去了客觀、公正和科學性,更由于高昂的收費助長了評級機構的熱情,推動了次貸衍生品的膨脹。評級機構不負責任的評級是次貸危機爆發的一大誘因,對投資者的損失,評級機構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但是長期以來,由于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評級機構在訴訟中處于有利的地位,對于錯誤的評級報告并沒有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因此,追究評級機構的責任首先應撕掉評級機構憲法保護的外衣。
二、撕掉評級機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外衣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關于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宗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新聞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愿伸冤的權利?!?豍該修正案及其判例所形成的對新聞自由的保護制度,成為評級機構主張對其錯誤評級報告免責的重要依據。一旦被法院認定為媒體,憑借著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評級機構將免于承擔相關的侵權責任。然而,評級機構在次貸衍生品評級業務中區別于傳統評級業務的特點,使其失去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正當理由。在認定評級機構是否具有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特權時,法院的考量因素主要有下面幾個:
第一,評級機構是否為了投資公眾的利益從事不特定證券的評級或是從事某一特定種類的大多數或者全部證券的評級。在Inre Pan Am Corp. 豎一案中,法院認為,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所從事的傳統評級業務說明了其實際上對所有的公開債務融資(public debt financing)和優先股都進行了評級,因此,標準普爾應屬于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的媒體。然而,在In re Fitch, Inc.豏一案中,法院將惠譽(Fitch)與上述案件中的標準普爾進行了對比,認為,在上述案件中標準普爾的評級對象是所有的公共債務證券,并不以是否接受委托為前提,而In re Fitch, Inc.一案并沒有證據表明惠譽經常性地沒有經過委托對某個交易進行評級,惠譽的資產支持證券部門的總經理Kevin Duignan在法庭作證時也承認,惠譽的絕大部分評級業務都是經客戶的要求開展的,一些不多的主動評級(Fitch—Initiated Rating)通常是由于惠譽先前開展的評級業務的后續評級,或者是由于與客戶未達成評級委托協議情況下才開展的。因此,法院認為惠譽不屬于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護媒體。
第二,評級機構是否參與了被評級證券的交易安排。在In re Fitch, Inc.一案中,法院進一步認為,惠譽公司在其評級對象的交易設計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一角色不同于傳統新聞媒體的角色。法院通過審查惠譽員工與被告PaineWebber’s員工之間的電子郵件和傳真后認為,惠譽的員工提出了交易安排的建議,以使被評級的證券符合所希望的信用級別,惠譽在交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法院認為,他們之間的這種交流并非是不合適的,但是卻說明了惠譽對于客戶業務的積極參與,而這不同于媒體與其報道對象之間的關系,因此不支持惠譽提出的媒體保護特權的主張。
第三,被評級的證券是向投資公眾公開出售還是向部分機構投資者私募發行。在In Scott Paperiv一案中,法院認為,標準普爾是對公眾公司及其證券進行評級并向公眾評級報告,應支持標準普爾的新聞媒體保護的特權。而在LaSalle Nat’l Bank v. Duff & Phelps Credit Rating Co.v一案中,法院將這兩個案件進行了比較,并認為,LaSalle Nat’l Bank v. Duff & Phelps Credit Rating Co.一案的被告Duff & Phelps評級機構的評級報告是用于私募發行的證券,評級報告并非向公眾公開,而是面向特定范圍內的合格投資者的,因此,拒絕給予被告Duff & Phelps評級機構媒體的特權和豁免權。
在媒體地位的認定上,法院采取的是逐案分析的方式,主要根據評級機構在個案中業務的特點進行認定,在傳統評級業務中,法院一般認定評級機構符合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免于承擔相關的侵權責任。然而,在次貸衍生品評級業務中,評級機構更多的體現了非中立性和非公共事務性質,已經失去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正當理由,信用評級機構將為其不實的信用評級報告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三、次貸危機中評級機構欺詐侵權責任的構成
根據美國侵權法關于欺詐侵權之訴的構成要件分析,評級機構在次貸衍生品評級中不實評級的行為已經構成欺詐侵權行為,當被評為信用級別較高的金融產品最終卻被證實是風險極高的垃圾債券時,因信賴該評級報告進行投資而遭受損失的投資者可以依據美國侵權法對評級機構提起欺詐侵權之訴。下面對評級機構的欺詐侵權之訴構成進行分析。
第一,存在虛假陳述的事實(false and misleading misrepresentation),虛假陳述指由某人對另一人通過語言或行為作出的表示,該表示在相關環境中構成一項與事實不符的判斷;是對事實的一項非正確聲明;是一項不正確或者錯誤的陳述……。豒美國侵權法所要求的虛假陳述必須是實質性的虛假陳述,能對陳述對象的決策過程產生一定影響的虛假陳述即為實質性的。豓如果評級機構的評級報告與被評級證券產品的信用度嚴重不符,則可認定為是一種與事實不符的表述,構成虛假陳述。由于次貸產品結構復雜,投資者一般不能了解次貸產品的信用情況,信用評級報告客觀上成為投資者買賣次貸產品的重要參考依據,因此,評級機構在次貸衍生品評級中的不實信用評級是一種實質性的虛假陳述。
第二,惡意(knowledge of the falsity),即行為人知道其陳述是錯誤的,或者在發表陳述時明知自己不清楚所作陳述是否真實,或者對所作陳述是否真實持放任的漠視態度。在次貸業務高速發展期間,一些評級機構的職員已經在公開場合宣稱,證券化產品的評級過程存在著瑕疵和不可靠的地方,然而,為了獲得高額的利潤,評級機構并沒有重視這些問題,對報告的不實性存在嚴重的不負責任。2006年初,標準普爾已通過研究證實,次級債購房者的違約率要比正常的抵押貸款高出43%以上,這與多年來評級機構所認定的兩者風險相同的假設相去甚遠,意味著大規模的危機隨時可能發生,但三大評級機構仍沒有調低此類證券的評級,也沒有呼吁市場投資者關注這些風險,豔這些行為已經說明了評級機構在不實的評級報告中存在著惡意。
第三,故意(scienter),即被告有意引誘原告產生信賴,有意使原告信賴該陳述從而做出(或者不做)某種行為。評級機構更清楚地意識到,其報酬的獲得依賴于證券的成功發行,只有給出較高的評級,該證券才能成功發售,而次貸衍生品評級的收費標準通常是傳統評級業務收費標準的二到三倍,利益的驅動使評級機構產生了不實評級報告的動機。同時,為了獲得符合市場需求的評級結果,評級機構主動參與次貸產品結構的設計,甚至對評級模型進行調整,這些,都說明了不實評級結果的評級機構存在著故意。
第四,合理的信賴(reasonable reliance),即被陳述對象合理地信賴該陳述而做出或不做某種行為,如果陳述的不實性對于被陳述人是明顯的,或被陳述人只要粗略檢查一下即可發現,則這樣的信賴就是不合理的信賴。在證券市場上,評級機構都被期待著傳遞真實、準確、完整的評級信息,特別是在次貸衍生產品中,由于打包的資產信息的不透明,結構化產品的復雜化,投資者并不熟悉復雜的結構化產品,缺乏獨立的判斷力,只能信賴評級機構,因此,次貸產品投資者對評級報告的信賴是一種合理的信賴。更由于評級機構的分析人員是該行業專家,其能力和水平在一般投資者之上,況且評級機構得到了美國證監會(SEC)關于NRSRO資格的認定,投資者完全有理由不經調查對評級產生合理的信賴。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盡管在投資的判斷和分析能力上,其專業水平不亞于評級機構,但機構投資者與評級機構在信息的來源渠道上存在重大差別,評級機構能夠獲得證券發行人所提供的內部信息,而機構投資者不可能獲得這些內部信息,因此機構投資者對評級報告也存在著合理的信賴。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戰略部署。如何發揮金融的普惠性、普惠性如何評估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筆者認為,金融的普惠性應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從量上,金融發展是否促進經濟增長,金融如何發展才能促進經濟增長;二是從質上,金融發展是否能促進收入分配的優化,金融如何發展才能降低收入差距。然而對于這些問題,從理論到實證都沒有完全確定的答案,并且兩兩關系的分析較多,缺乏對于將三者關系相結合的聯動分析。本文的目的是從普惠金融視角,研究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本文分別作以下部分的安排:引言部分闡述研究背景、意義、論文的大致內容框架;第二部分梳理評述三者關系的理論文獻;第三部分通過實證研究分析金融發展、收入分配和經濟增長之間的聯動關系;第四部分是模型結果及解釋;第五部分是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
1.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促進
約瑟夫?熊彼特(1934)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強調經濟增長過程中金融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格利與肖(1955)在《經濟發展與金融方面》的文章標志著以發展中國家金融與經濟關系為特征的研究正式開始。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休?帕特里克(1966)在《不發達國家的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一文中提出了兩種金融模式,即需求追隨型金融與供給領先型金融。在需求追隨型金融模式下,經濟增長是金融發展的動因,金融發展被動地適應經濟增長的要求;在供給領先型金融模式下,金融組織及其相關服務的供給優先于經濟主體的需求。在解決發展的早期階段,供給領先型會占據主導地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國民經濟向前發展,反過來,需求追隨型會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盧梭與瓦赫特爾(1998)?論了在工業化迅速發展時期,5個國家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間的相互關系,其研究結果表明存在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單項促進關系,這一結論符合休?帕特里克(1966)關于兩種金融模式的論斷。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著名的金融結構理論,設計了一系列數量指標,其中最為經典的指標即是“金融相關比率(FIR)”。他認為,雖然各國的金融結構不同,但金融發展的道路卻相似。
2. 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抑制
加爾布雷斯(1952)指出,信用制度可以成為經濟進步的工具但也能成為經濟停滯與衰退的障礙。麥金農和肖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具體情況,提出著名的“金融抑制論”和“金融深化論”。金融發展就是在消除金融抑制的過程中實現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利用健全的金融制度將儲蓄資金有效地聚集起來并且引導至生產性投資上,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有效地推動國民經濟穩步向前發展。弗賴伊(1978)在經濟發展模型中加入了動態調整參數,建立了動態金融發展模型,用于分析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間的相互關系。1984年,赫瑞克和查爾斯在《經濟發展》一書中提出了“金融阻滯論”,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的現象,這主要表現為較低的貨幣化程度和低效率的金融機構。斯蒂格利茨提出“金融約束論”,認為適當的政府干預有助于推進金融深化的進程,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者否定了麥金農與肖的觀點,他們認為應當更加強調金融的供給主導角色,而不必非要進行金融市場化改革。Kaminsky和Reinhart(1999)通過縱向比較發現,在過去20年發生的26次銀行危機中有多達18次發生在金融自由化后的5年以內,這表明自由化程度更高的金融系統似乎更容易產生經濟危機。Zingales(2002)從企業的角度說明了金融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其研究結果表明:在金融發展程度更高的地區,企業間競爭更為激烈,毛利率相對較低,因此,現有的企業可能并不愿意看到金融發展。
(二)金融發展、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
1.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非線性化理論
Greenwood和Jovanovic(1990)在題為《金融發展、增長和收入分配》的文章中使用動態模型研究了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間的關系。在經濟發展初期,較低的金融發展水平擴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但長期來說,收入差距會隨著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而逐步縮小。GJ模型是庫茲涅茲假說的擴展,在GJ模型中金融中介是由經濟發展而內生形成的,并且規模逐漸擴大,與此同時,收入差距呈現先擴大再縮小的倒“U型”變化。從研究結果看,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貧富差距的擴大只是階段性的。Townsend和Ueda(2003)對GJ模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并得出新結論:隨著金融水平的發展,收入差距是呈先擴大再減小然后再擴大的變化的。
沈坤榮、方文全(2005)利用中國1978-2003年的數據,實證檢驗了我國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差距的關系,發現中國的收入差距與金融發展存在密切的相關關系,并且近似服從于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楊?。?008)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貧困減少具有短期的促進作用,但效果不明顯。從長期看,農村金融發展抑制了農村貧困減少,而這兩者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
2.金融發展、經濟增長縮小收入差距理論
Banerjee和Newman(1993)利用跨期模型證實了金融發展有利于縮小收入差距。Galor和Zeira(1993)在 Banerjee和Newman(1993)的基礎上構造了新的模型,進一步證實了:金融發展不僅可以縮小收入差距,還可以提升經濟績效。這兩種研究的結果,均衡的收入分布函數與初始的財富分布函數間均顯著相關,政府部門的初始收入分配政策可以對長期的收入分配狀況以及經濟績效產生重要的影響。Piketty(1997)認為隨著經濟增長,資本邊際生產率下降,投資需求隨之降低。即富人的邊際生產率較低,投資需求較低;窮人的邊際生產率較高,投資需求較高。在此機制下,富人最終將發展成為貸款人,隨著其累計財富的增加,貸款金額總供給增加,利率降低,窮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獲得貸款,貧富差距縮小。Holden和Prokopenko(2001)在討論部分發展中國家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間的相互關系時發現金融發展程度與貧困水平間存在顯著的負向相關關系。他們認為金融發展推動了經濟增長,且有效提高了窮人的收入水平。這不僅是因為在經濟上行的過程中給窮人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且使得窮人更容易獲得融資,由勞動者轉變為企業家。Chatak與Jiang(2002)在Banerjee與Newman(1993)的基礎上提出: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越高,產生永久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在金融深化的過程中投資門檻逐步降低使得更多的人成為企業家,對勞動者的需求加大,勞動者收入增加,與企業家之間收入差距縮小。在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與企業家間收入最終趨于平等。
Mookherjee和Ray(2003)的研究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探索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差距間的相互關系。在一個人的人力資本投資會影響其他人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前提下,如果初始分配的差異程度較大,當經濟水平較低時,則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隨著經濟水平增高,均衡收入分配差距縮小。因此根據二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得出這樣的結論:金融發展、經濟增長的確可以縮小收入差距。
汪建新等(2009)利用中國29個省區從1999年到2007年間的面板數據證實了金融發展能夠優化資源配置,從而縮小城鎮居民之間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兩者之間存在線性關系。
3.金融發展擴大收入差距論
Murphy,Sheifer和Vishn(1989)認為隨著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傳統的農業部門逐漸萎縮,產能會逐步轉移到現代產業部門,收入差距被拉大,這種傳導機制將會一直持續到工業化完成。De?Gregorio和Kimzaoz(1996)從人力資本投資的角度討論了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問題,發現金融發展會擴大收入分配差異。Clark,Xu和Zou(2003)用全球?稻菅芯苛私鶉詵⒄購褪杖氬罹嗟墓叵擔壕?濟結構會影響金融發展對收入分配的作用,即如果金融發展能促使勞動力更容易地進入現代產業部門,則隨著現代產業部門比重上升,收入差距會被拉大。章奇(2004)發現以全部國有和國有控股銀行信貸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發展顯著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金融機構在向農村和農業配置資金方面缺乏效率。溫濤等(2005)實證結果顯示:1952―2003年間中國金融發展,無論是金融貸款比例的提高、經濟貨幣化比率的提高還是經濟證券化比例的提高對農民收入增加都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進一步強化了我國的“二元結構”。楊俊等(2006)利用1978―2003年的時間序列數據采用Granger因果分析法研究表明:我國金融發展與全國、農村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分配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但與城鎮居民收入分配之間的因果關系不顯著。
三、研究設計
(一)指標選擇
選擇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各項存貸款之和的同比增速、國民生產總值增速、城鄉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比值來研究三者之間的內生交互傳導機制,分別用對數處理后的LFINANCE、LGDP、LINCOME來表示上述三個序列。用LGDP數據來描述我國經濟運行過程和經濟增長情況;用LFINANCE數據來描述我國近年來金融發展情況。選擇使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各項存貸款之和同比增長率數據描述金融發展情況。LINCOME數據描述我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變化情況?;跀祿傻眯詥栴},本文使用的數據于《中國統計年鑒》。以GDP增速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二)數據檢驗和數據處理
對三個序列的數據作單位根檢驗。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LGDP通過了單位根檢驗,顯示出穩定性;LINCOME、LFINANCE未通過單位根檢驗,顯示出不穩定性,因此做差分處理,得到序列DLINCOME、DLFINANCE,通過單位根檢驗。
(三)建立模型及校驗
1.建立二階VAR模型(如表1)。檢驗結果顯示:所有倒數根的模都小于1,表明模型是平穩的。
2.滯后階數選取及校正模型檢驗。結果發現:不同準則選取的滯后階數不完全相同。LR、FPE、AIC、HQ選擇4階滯后,SC選擇2階滯后。HQ和SC準則選擇的滯后階數估計不一致,內生變量不存在單整。
3.驗證四階模型穩定性。檢驗結果顯示:所有倒數根的模都小于1,表明VAR也是平穩的。
(四)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及分析
DLFINANCE、DLINCOME不能單獨拒絕原假設,兩者聯合可以拒絕原假設,即DLFINANCE、DLINCOME單獨不能Granger 引起LGDP,但是兩者聯合可以Granger 引起LGDP??梢越忉尀榻鹑诎l展和收入分配這兩個因素中的單獨一個,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不明顯,并存發展才能促進經濟增長。因此,經濟發展不能僅以簡單的GDP增長作為工作目標粗放式發展。
LGDP、DLINCOME不能單獨拒絕原假設,兩者聯合也不能拒絕原假設,即LGDP、DLINCOME單獨不能Granger 引起DLFINANCE??梢越忉尀榻洕l展、收入分配不能維護金融發展,金融發展也不會發生在經濟發展、收入分配之后,證明金融發展具有內生性。
DLFINANCE、LGDP能單獨拒絕原假設,兩者聯合也可以拒絕原假設,即DLFINANCE、LGDP單獨能Granger 引起DLINCOME,兩者聯合也可以Granger 引起DLINCOME。可以解釋為金融發展和經濟增長這兩個因素都能促進收入分配。但從顯著性看,金融發展低于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度。
采用混合檢驗(Portmanteau test,Lutkepohl,2005)和LM檢驗(Johansen,1995)檢驗殘差自相關性。兩種檢驗結果均顯示:各階自相關都不顯著,不存在殘差自相關,表明殘差已經是白噪聲了。
(五)脈沖響應函數構建
1.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脈沖響應
從LGDP對于DLFINANCE沖擊的反應看,呈現先正向反應后負向反應的情況,即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先產生正面影響后發生負面影響。說明金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表現形式:金融成長發展初期,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正效應,但金融發展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原因之一可能是金融領域的泡沫對經濟增長逐漸產生負面影響。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金融控制。
從DLFINANCE對于LGDP沖擊的反應看,脈沖呈現出均勻波動,沒有明顯的沖擊變化??梢娊洕鲩L沒有對金融發展產生明顯影響,原因是金融發展有內生性,經濟增長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有限。
總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呈現出單向的促進作用。
2.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的脈沖響應
從DLFINANCE對于DLINCOME沖擊的反應看,先期主要呈現正向反應,隨即反應程度降低,并走向負向反應。說明隨著收入差距擴大,財富集中程度提高,不利于金融規模的擴大,也不利于金融交易中風險的分散以及效率的提高,同時,金融發展有內生性,收入分配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有限。
從DLINCOME對于DLFINANCE沖擊的反應看,呈現先短期正向反應后長期負向反應的情況,即金融發展對收入差距擴大先產生短期正面影響后發生長期負面影響。金融發展初期,將增大收入差距。但隨著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得以保持。基本符合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正向或反向線性關系,而是一種“倒U型”關系的判斷。
3.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的脈沖響應
從DLINCOME對于LGDP沖擊的反應看,呈現先短期正向反應后長期負向反應的情況,即經濟增長對收入差距擴大先產生短期正面影響后發生長期負面影響。經濟發展初期,將增大收入差距。但隨著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狀況得到非常明顯改善,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得以保持。從影響程度上看,比金融發展的影響程度更加深遠。基本符合金融發展與收入分配之間并不是簡單的正向或反向線性關系,而是一種“倒U型”關系的判斷。
從LGDP對于DLINCOME沖擊的反應看,先期呈現正向反應后呈現負向反應,即收入差距增大先期有利于經濟發展,但是隨著收入差距擴大加劇,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阻礙。
(六)方差分解研究
方差分解可以描述每個變量的更新對VAR系統變量影響的貢獻度,是一種相對效果的描述。
從LGDP的方差分解結果看,經濟增長的當期方差變動最能由其自身解釋。但是隨著期數的推移,經濟增長變動方差由自身變動解釋的部分出現明顯下降,由金融發展、收入分配變動解釋的部分逐漸增加。其中反映金融發展的指標DLFINANCE從第 3期開始對經濟增長的變化產生顯著影響,且解釋能力不斷加強至第9期到達近22%。因此,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金融發展都能夠相對更好地解釋經濟增長,而收入分配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經濟增長,但是效果不如金融發展明顯。一個運行良好的金融體系,其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發揮的質量與經濟增長緊密?系,主要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增加投資總量,并對技術創新、儲蓄行為均產生影響,因此,能夠促進長期經濟增長率,其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應強于阻礙經濟增長的效應。
從DLINCOME的方差分解結果看,收入分配的當期方差變動由其自身解釋的部分不斷降低,最低值為第9期51%。前2期金融發展較之經濟增長對收入分配的解釋部分更多,第2期達到10%。但隨著期數的增加,經濟增長的變動方差對收入分配的影響顯著提升,在第8期達到最高值,接近28%。因此,從短期和長期來看,經濟增長和金融發展都能夠解釋收入分配的變化,收入差距的外生性非常明顯,需要政府出臺政策加強調節。長期以來,國內實行國家主導的“工業化”發展戰略, 強制性地進行工業化發展,從而人為地拉大了工農產品、工農收入的差距。特別是在戶籍管理制度和就業制度上, 實行嚴格的城鄉分割,嚴格限制農民向城市遷移,限制自由擇業和自由選擇居住地。一系列人為的制度安排,不僅增加了市場主體進行自由選擇的成本,降低主體間實現交易的效率,也限制了經濟發展中勞動分工的科學化和專業化,導致生產效率降低,城市化滯后,農村居民收入低下,城鄉收入差距長期居高。
從DLFINANCE的方差分解結果看,金融發展的當期方差均維持在80%以上,方差變動高度取決于其自身解釋。在經濟發展初期,金融發展導致實體經濟部門的增長,在經濟趨于成熟時,經濟的發展才反過來拉動金融發展(Patrick, 1966)。由此可以判斷:當前我國仍然處于經濟增長發展初級階段。從金融的內生性看,反映了在客觀供求刺激下, 自發組織形成的、或非政府組織推動成立的為民間經濟融通資金的所有非公有經濟成分的資金運動?!敖鹑谏罨摗钡暮诵拿}之一是:一個富有效率的金融部門的出現,是金融抑制消除的標志。在個人和企業已經獲取大部分國民收入的前提下,如果金融部門獨立而有效,則這兩類主體就可以正常介入金融成長的內生過程。而金融部門的效率來自于金融部門的獨立程度。金融部門獨立就不會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而在非市場經濟體系中, 企業部門和金融部門都不獨立于政府部門,企業部門以政府部門為保障,高度依賴金融部門維持生存,形成“大而不倒”。金融部門不得不對企業部門提供資金供給的原因也在于,金融部門自身與政府部門也具有特殊的連帶關系。因此,必須保持金融部門、企業部門的獨立性,才能解決金融部門、企業部門的資金供求“死結”。
四、實證結論及解釋
(一)金融發展具有內生性機制
金融由外在于經濟的工具轉變為內在于經濟的資源,主要是金融基礎功能向內生功能轉變,其區別于外在工具的最根本之處是:對經濟增長所發揮的作用不同。在以往將金融作為“撬動經濟杠桿的工具”時期,金融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推動”和“”作用,以外力的形式作用于經濟社會發展。而當金融轉變為內在于經濟資源后,對經濟增長起到引導、主導的作用,此時對經濟發展的作用由外力轉變為內力。從金融內生性過程來看,其實質是金融功能提升。因為傳統金融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兩類,一類是貨幣支付、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功能,另一類是融資等金融中介功能。金融在轉變為經濟內在資源后,其功能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拓展,衍生出如資源配置、聚集資金、輻射影響和調節等功能。從政府干預程度來看,當某些金融活動導致外部其他人的受益或受損沒有被計入產品的價格和成本時,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前提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壞,則需要政府干預,反之,具有一定獨立性,政府干預應逐漸退出。
(二)從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看,實證結果很明顯,基于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仍然屬于“供給引導型”關系,而非“需求跟隨型”關系
即金融發展引領經濟增長,金融發展并未附屬于經濟增長。金融體系可以改進現有資本的構成,并且使得資源有效配置成為可能,進而刺激儲蓄與投資,促進經濟增長。欠發達國家往往采用這種金融優先發展策略,通過貨幣供給帶動政策,超前發展金融體系,提前?M足需求。與之對應的是發達國家的情況:經濟增長對金融需求在先,拉動了金融發展,金融發展是被動式反應。
(三)金融發展、經濟增長對收入分配產生顯著影響
我國農村存在嚴重的金融抑制現象,而“供給型抑制”更成為我國農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現。由于國家產業政策、金融制度、金融政策等原因,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在資金供給上產生抑制,形成了供給型金融抑制,即由于農村金融機構少、資金量小、供給總量不足,導致三農對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金融體系呈現二元結構、農村金融資源供給不足、農村金融產品服務單一、農村金融市場化利率機制尚未形成等多種因素,制約了農村金融、農村經濟發展,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
(四)收入分配對經濟增長、金融發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城鄉收入差距過大導致經濟二元性、農村金融出現需求型抑制。城鄉收入差距擴大體現在城鄉居民銀行儲蓄的差距擴大,加之我國農村土地產權的分割性導致了土地價格無法通過私人在市場上交易,金融在缺乏資產抵押物、擔保等信用保障前提的情況下,即使存在融資需求的意愿,由于向正規性金融機構貸款的難度較大以及金融機構向農戶貸款的交易成本過高而導致需求遞減至取消,從而金融難以發揮應有作用,更體現出城鄉經濟二元性及其所導致的農村金融需求型抑制現狀。此外,農村中小微企業由于受國有商業銀行的所有制歧視,加之自身資產規模較小,財務軟約束,較難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取有效的信貸資金,投資性融資需求較低,加劇了需求型金融抑制。
五、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的作用,服務實體經濟實現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避免金融業局限于自我服務
金融的本質是服務業,必須切實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由于金融發展超前于實體經濟發展極易形成“金融泡沫”導致脫離實體經濟的現象,金融發展滯后于實體經濟發展又會制約經濟增長。當前,很多金融創新尤其到了衍生品階段,幾乎已經找不到與實體經濟的關系;金融活動也有干擾實體經濟的傾向,例如石油價格的波動、大宗商品價格的波動以及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因此,金融行業改革發展步伐必須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需求保持一致,避免發生金融業自我需要、自我強化、自我服務。具體而言,金融應積極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事關經濟全局、事關民生改善、事關優化分配等重大項目,積極支持城鄉統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支持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
(二)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促進經濟社會均衡發展
肆意擺放著、壘起來接近天花板的兩座書山,像摩天大樓一般矗立、排列在這間小屋內,使人仿佛置身于書海世界。窗外清晰可見的北京西山,在冬陽照耀下顯得沉穩、安靜。相較之下屋內倒是有著活躍的氣息。
“這里,就是做學問最好的地方?!逼叫聠陶f。
勤奮的幸運者
書,是平新喬一生的“密友”。
1954年生于紹興鄉下的平新喬自小就嗜書如命,“家里沒有書,但基本村里所有能搜集到的書我都看了。”平新喬笑著回憶道。鐘靈毓秀的紹興賦予這位農家子弟好學的天性和出眾的記憶力,而在小學編輯黑板報的經歷也鍛煉了他的文字表達能力,看似平常的技能則在日后成為了他的求學敲門磚。
1970年,16歲的平新喬因編輯墻報受到紹興文化館認可并被推薦,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政教系。這也是平新喬人生中的第一個轉折點。
當時的上海華東師大聚集了多位文史方面的名家,如哲學史的馮契,經濟學的陳彪如,中國近代史的陳旭麓等。從他們身上平新喬看到了在學術、求知上新的道路和境界。這3位名家都對平新喬有過單獨輔導?!爱敃r的華東師大在文史方面有著深厚的功底,我有幸受教于他們,真的是受益匪淺?!逼叫聠淘诖似陂g通讀了馬恩全集、列寧文選和選集等書目。靠著勤奮與努力,他為日后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華東師大學習不到兩年時間,平新喬又被抽調到上海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在那時也參加到上海市委寫作組下經濟組內學習《資本論》。在這里,每周五會定期舉行有關上海財貿、商業、金融和進出口等方面的經濟會議。“我大開眼界,這些實際情況讓我看到了經濟是如何真正運行的?!逼叫聠陶f道,“可以說這段經歷令我豁然開朗,當時研讀《資本論》時有關流通、銀行方面的知識一下清楚了?!?/p>
1973年,平新喬的畢業學術論文刊登在《文匯報》上,他告訴《經濟》記者,“這就是我從事經濟學研究的開端?!碑厴I后,剛滿19歲的他在華東師大留校做了教員?!皬倪@一點說,我是很幸運的。”
坎坷的求學路
如果說此前平新喬的人生道路是意氣風發的平順,那么之后的求學道路便是崎嶇不平的坎坷。
在時期,他屢遭磨難。關于平新喬的審查終于在1978年結束,之后他被分配到上海體育學院教課。一心向學的他接連報考了兩次研究生:一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研究所,一次是上海復旦大學經濟系。然而阻礙他的并不是成績,政治審查這堵高墻兩次將他拒之門外。
“我很肯定地知道中國社科院和復旦大學都已經決定錄取我了,因為他們都過來調檔案了?!逼叫聠陶f道,復旦大學的老師都跑到他的母校華東師大進行了調查。礙于各類因素,中國社科院和復旦都放棄了筆試成績出眾的平新喬,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平新喬自己對此也很釋然:“想到在寫作組的經歷,我是逃不掉的?!?/p>
或許有著真正求知欲的人并不十分在乎環境的影響和命運的捉弄,對他們來說,既來之,則學之。平新喬并未就此放棄,他用自己的方式在上海體育學院走上了獨特的求學之路。
由于當時運動員需要學習的知識有限,平新喬的教學任務并不是很重,因此也有更多的時間讀書。回憶起上海體育學院,平新喬說道:“那時體育學院格外重視英文。因為體育是中國開放比較早的領域,游泳、體操、排球這些項目的突破需要引進、翻譯大量外國資料,所以體育學院學習外語的風氣甚至強于華東師大?!庇谑沁@段時間內,英文書籍成了他熱衷的對象。后來在體育學院的英文考試比賽中還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
另一個舉動便是平新喬經常騎車到距離體育學院不遠的復旦大學去旁聽。他旁聽了復旦經濟系77級的全部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微觀、宏觀的課程和經濟史、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等。他甚至還通過電視自學數學、物理和化學。而這一切的背后僅僅是因為他很“喜歡”。
平順,坎坷,對于一位執著的學者都是暫時的風景,平新喬從未忘記他的方向。1983年,已然29歲的他以“再試一試”的心態報考了北大經濟系。以破北大紀錄的《資本論》考試分數成功通過筆試,陳岱孫先生的面試也十分順利。但平新喬心中忐忑著的卻是最后的這一道政審難關。所幸在陳岱孫先生的保護和周旋下,平新喬終于跨過了那道艱難的檻。正式進入北大經濟系,平新喬感嘆道:“好像自已又活了過來。”
北大與留學
在平新喬看來,北大、北方所特有的厚重文化讓他深感自如,“對比上海的敏感、前沿,這里學術氛圍更濃厚些?!?/p>
到了北大,平新喬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專業經濟領域的學習。直到去美國后他才發現,70年代所學習的其實是屬于社會學的范疇。這中間巨大的差異敦促他奮進。在北大時,平新喬保持著每天將近100頁的英文原著閱讀量,同時也在不斷地補齊各類數學工具,一直到1989年留學離開北大。
其間,畢業后留校任教的平新喬追隨厲以寧老師,協助進行各類國內經濟研究的項目。再次與實踐正面對話,平新喬在運用經濟工具的過程中逐漸發覺了知識上的不足。來訪的美國經濟學教授用平新喬很難理解的前沿方法和數理知識刺激了他的求知心。他決定走出國門去大洋彼岸深造。
1990年開始,平新喬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美國哈佛大學、布朗大學旁聽了部分課程。平新喬遇到勞倫斯?薩麥斯、梯若爾、馬士金和哈代等年齡與他相仿的經濟學大家,親眼見識到了外國經濟學名家對問題精準深邃的把握能力,“在哈佛,經濟名家不看論文,只問幾個問題就可以將整篇論文的精華抓住,就會把人難倒。這個本事我可學不來??!國內也很少有老師能做到這些。”
第一年的留美經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新喬覺得這樣一年回去是不行的:中國的經濟學在這一方面和世界還是脫節的。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自己的求知心,平新喬都有了一種必須繼續下去,直到完全弄懂的必要,“盡管我當時已經36歲了,但我也要念下去,這便是我當時的決心。”
1998年,44歲的平新喬拿到了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待辦的三件事
平新喬別無他求,回到國內的這些年他相繼在清華、北大的經濟學院任教。“我的資本就在中國,于是就安心將學到的本事用到研究中國問題上來,將來能做中國的研究,也能與世界學術界交流?!?/p>
“在這個年紀了,我大概還可以做3件事。”
再編幾本教材是平新喬的第一件事,除去現在已經印了21次的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和1992年出版的《財政學原理與比較財政制度》,平新喬已經有了新的編寫教材的計劃,“畢竟教育總是有人要來做的,中國經濟學也需要人做一些基礎理論工作?!?/p>
(一)競爭與壟斷產生的負面影響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競爭尤為普遍,這種競爭不僅僅存在于產業模式之中,更是對金融實力的競爭,很多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碰撞的過程當中,最終產生了競爭性壟斷,而這會直接影響到社會融資模式以及投資模式的單一性,從而不利于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金融結構的穩定。例如在我國金融發展過程中支付手段已經逐漸產生了競爭性壟斷的局面,這有可能會使得互聯網金融格局出現服務同質化的現象,并且有少數金融機構壟斷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現象也不利于市場穩定。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但隨著競爭產生的負面影響十分廣泛,例如很多金融機構利用網貸產品,在競爭的過程當中,加速了貸款公司的倒閉,而這種倒閉,由于受到服務同質化以及監管不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最終使得互聯網金融發展出現競爭性壟斷。
(二)資源重構過程中存款與貸款風險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對于資金的投放以及吸納互聯網資金的這一部分人群里也有存在對于金融風險意識相對較低的人,他們往往會在投資過程中產生一些非常不理性的行為,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性,這種現象涉及的人群數量較大,且會對社會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很多貸款人群在對資金鏈條進行使用的過程當中也存在著較大的風險,一些銀行無法獲得小微企業或是個體工商戶的融資,而一些傳統商業銀行在對資產以及風險進行評估的過程當中,由于這些用戶存在著一定的經營風險,也無法較為順利地完成最終的評估,因此互聯網金融在對資金進行投放的過程當中,沒有對客戶的信息進行評估,這也會直接導致一些客戶不能夠正確使用資金,最終影響到互聯網金融貸款償還的及時性,不利于資金鏈條的運營。因此,如果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進行放貸的過程當中并沒有考慮各項因素,沒有對經濟周期進行探索,很有可能直接影響存貸款模式時期出現失效,進而影響到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穩定性。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很多運營者都應當正確判斷貸款風險,有目的的提高客戶的黏性,從而有效規避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風險。與此同時,為了確保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相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這一行業的監管力度。
二、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一)產業經濟學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理論指導
在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當中,產品經濟學理論無論是在范圍經濟還是規模經濟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經濟學在社會科學體系中是一門較為成熟且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重要學科,而產品經濟學作為其中的重要部分,無論是理論思想還是發展趨勢都與經濟學趨于一致。產品經濟學理論主要有以下兩個元素構成,分別為需求方形成的規模經濟以及供給方形成的規模經濟,在規模經濟逐漸形成的過程當中,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尤為重要,在經濟與當下互聯網金融進行融合的過程當中,完成了資本與勞動力這兩者的轉換。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業經濟學的知識要素以及技術要素也在不斷增強,在成本呈現遞減趨勢的背景之下,該理論所創造的收益卻呈現著遞增趨勢,這也說明在互聯網金融逐漸發展的過程當中。傳統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隨著供給方規模經濟的發展逐漸得到了突破,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盈利效益,提升了互聯網經濟的示范能力,因而互聯網金融的價值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其次,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成本經濟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憑借著成本優勢,在大幅擴大產品種類的同時,也使得利基市場得到了開闊,這與范圍經濟有著相似之處,與此同時,這也是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無法用理論解釋的現象。由于互聯網金融在發展的過程當中處于鏈條的長尾位置,因此也進一步衍生出了普惠金融這一類產品,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也憑借著這一形態在很多金融業務中獲得了延伸,逐漸使得金融成本控制變為可能。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很多事物都可以通過信息復制來完成,這不僅僅在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還能夠吸引顧客進一步占領市場份額。
(二)金融中介理論對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經濟學理論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金融中介理論,金融中介理論與產業經濟學一樣,都是經濟學理論中重要的部分,在互聯網金融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之中,金融中介理論也在其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首先,金融中介理論在對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當中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在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互聯網信息具有繁雜、無序等一系列特征,這也不能夠使得相關工作人員準確控制信息、完善信息對稱等問題,因此很難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時應對這一問題。金融中介理論不僅僅能夠快速完成互聯網金融主體的信息篩選、處理、判斷,還能夠運用這些有價值的信息為顧客在進行判斷決策的過程當中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顧客在對信息選擇以及決策過程中的準確性,提升了顧客對于互聯網金融的信任程度,進一步控制成本交易。通過對金融中介理論的規模經濟以及范圍經濟兩者進行研究,我們可以發現,由于信息資源復制以及應用的影響,成本表現出了遞減規律,因此想要在海量的互聯網信息中選出對顧客有用的信息,必須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中介理論在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應用一方面能夠降低企業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夠有效提升信息篩選質量,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三)信息經濟學對互聯網金融理論的影響
通過將信息經濟學理論應用于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無疑對互聯網金融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互聯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例如在應用信息經濟學理論的過程當中,在搜索理論以及聲譽理論的共同影響之下,互聯網金融在活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積極的影響效應,這種影響效應又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經濟的進步,再者,信息不對稱理論對互聯網金融造成十分行深遠的影響,例如如果在互聯網金融進行活動的過程當中存在信息不對稱這一情況,可能直接給互聯網金融發展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而通過應用信息經濟學理論能夠有效控制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經營風險,從而幫助很多貸款公司規定了逆向選擇風險,在穩定企業發展的同時,又能夠提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整體進程。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相關互聯網金融的運營者以及監管者應當準確意識到互聯網金融以及傳統金融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在其發展的過程中,也應當加大其發展穩定性,通過把握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的結構以及模式問題,進一步提高互聯網金融的穩定性以及競爭性,因此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逐漸到來之前,傳統的金融機構也應當根據當前的市場需求,對經營狀況進行針對性的調整,避免盲從金融時代的特點,從而提高自身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經濟學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陳一稀,魏博文.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研究[J].南方金融,2015(1).
[2]汪煒,鄭揚揚.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基礎[J].經濟問題探索,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