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有狐》的主旨頗為難解”[1]。由此一語即可想見,對于這首詩,古今學者也是眾說紛紜,聚訟不休。本詩僅三章十二句,錄之如下:
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
有狐綏綏,在彼淇厲。心之憂矣,之子無帶。
有狐綏綏,在彼淇側。心之憂矣,之子無服[2]。
一、對《有狐》主旨的探究
撇開經學家們對《有狐》的各種解說,就詩篇而言,是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表達了她對心愛之人的思念與憂慮。本詩抒寫憂念,為一唱三嘆的重章結構,其憂思哀婉感人。這本是一首清新自然的情詩,風致婉約,真摯感人。然而,這種理解卻不合乎經學家們的風化詩教原則,于是,他們就給《有狐》描上了種種關乎風化的粉墨,弄得這樣一首感人至深的詩歌迷霧重重,令人不知所云了。
《詩序》認為:“《有狐》,刺時也。衛之男女失時,喪其妃耦焉。古者國有兇荒,則殺禮而多昏,會男女之無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保?]順著《詩序》定下的調子,《鄭箋》、《孔疏》越走越遠,說這首詩是:“皆陳喪其妃耦不得匹行,思為夫婦之辭?!庇纸忉屨f:“時婦人喪其妃耦,寡而憂是子無裳,無為作裳者,欲與為室家?!薄吧阎湟?,猶女之配男,故假言之子無裳,己欲與為作裳以喻己欲與之為室家?!保?]朱熹是主張“去序言詩”的,他曾批評《詩序》說:
《詩序》實不足信。向見鄭漁仲有《詩辨妄》,力詆《詩序》,其間言太甚,以為皆是村野妄人所作。始亦疑之。后來,仔細看一兩篇,因質之《史記》、《國語》,然后知《詩序》之果不足信[5]。
然而,對于這首詩,他卻完全接受承傳了《詩序》、《鄭箋》、《孔疏》的觀點,朱熹也認為《有狐》是說:“國亂民散,喪其妃耦,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故讬言有狐獨行,而憂其無裳也?!保?]仔細揣摩從《詩序》到《詩集傳》這一派對《有狐》的解說,盡管存在著《詩序》以此詩三章皆為“興”而《詩集傳》認為三章都是“比”的不同,但它們在以下的兩點上是一致的:第一,認為“有狐綏綏”喻指男子無家室者;第二,認為“無裳”、“無帶”、“無服”喻指男子無室家,即男子沒有配偶。
詩作為經學而被講授、傳承,經學家們難免只知有經,而不知有詩?!对娦颉氛f這首詩“刺時”、“男女無夫家”,以后的傳經者便明指《有狐》為“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再回到詩句看看,何以見得?“寡婦”、“鰥夫”之談全為穿鑿,無從說起。牟應震就曾針鋒相對地指出:“《集傳》‘見鰥夫而欲嫁之’,說本于《序》。曰:于經文不見此義!鰥而無衣,或不欲嫁之矣。”[7]又指出:“為此說者,以齊詩有‘雄狐綏綏’一語,故解‘綏綏’為‘獨行求匹’而一誤再誤也?!保?]《毛詩質疑》的反駁可謂有力,而且牟應震對“綏綏”的分析也給我們以啟示。而孫作云先生也對《有狐》作了嘗試性的解說,他認為:“這首歌是女子所唱,她把她想親近的那位男子比作狐貍。她說:‘小狐貍兒,你在淇水岸上徘徊什么呢?我心里正為你發愁沒有人給你縫衣裳呢!’言外之意,我能給你縫衣裳呢!一種忸怩作態之狀,宛如在目。”[9]從中不難看出,孫作云把《有狐》理解成“戀歌”,似乎沒能體味詩中的深深憂慮,且對本詩主旨的把握仍不脫“欲嫁”說之窠臼。
除此之外,對這首詩的不同理解還有:聞一多《風詩類鈔》認為是未嫁女子思念情人。金啟華《國風今譯》認為是寫妻子憂念丈夫久役無衣。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認為是寫不得志者的憂愁。而張桂萍認為它是“古代大臣憂國之作”[10]。其中,金啟華的說法本自方玉潤《詩經原始》,較為合理。以此為基礎,筆者進一步揣摩玩味,仔細尋求《詩經》內證以成其說。毫無疑問,對“有狐”和“無裳(帶、服)”所指為何的理解是解讀本詩的關鍵。而實際上,本詩所觸及的不僅僅是“有狐”和“無衣”兩個問題點,而是這兩個問題簇?!坝泻鄙婕啊对娊洝分袑懙健昂钡脑姼杈牌?;而無衣的問題牽扯到至少兩篇詩歌。而后者正是《有狐》抒情主人公所憂慮的內容,顯得格外重要。
二、無衣指向戰爭
《有狐》一詩,三嘆其“憂”。體察此女子的情懷,進而推情入理,分析其憂慮的原因,這無疑就是正確理解這首詩的關鍵所在?!靶闹畱n矣,之子無裳(無帶、無服)”果真是指該女子所憂慮的是男子無室家嗎?認為女子見到男子沒有衣裳就想到他沒有配偶,就繼而想到要嫁給他,這不能不說是太機械的猜想。其實,無論是憂其“無裳”、“無帶”還是“無服”,總起來說,就是憂心掛念他沒有衣服穿。也即:心之憂矣,之子“無衣”。而“無衣”所指向的是戰爭、行役。在《詩經》中,“無衣”與戰爭、行役緊密相連,關系是很明確的。
《秦風·無衣》唱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里,歌者所表達的是對“豈曰無衣”的回答,要“與子同袍(同澤、同裳)”。于是,表面上看,“子”無衣的難題好像是解決了,但實質上,“子”仍然無衣,只是與別人“同”衣而已。從這個意義出發,甚至可以說,無衣是戰爭的必然。關于這一點,《豳風·東山》也給出了一個極好的《詩經》內證。其第一章寫道: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
詩中的“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一語道破天機!《東山》是寫長期的征戰之后,“我”終于可以回家時的所見、所思、所感。此時,“我”終于可以不再“行枚”作戰了,而要做的是“制彼裳衣”。反過來推想,征戰之時,則是不能“制彼裳衣”的,也就是說,戰時的士兵處于“無衣”的狀態。細想一下,征戰之時,枕戈待旦,生死尚且難以料定,自然無暇以衣服為念。至于戰時所穿,曹操《蒿里行》有“鎧甲生蟣虱”之句,算是露其端倪吧。
在西周、春秋時代,從軍征戰,衣物乃至于武器都需要自備。《木蘭詩》寫花木蘭出征前的準備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之語,雖非必為寫實,但南北朝時民歌尚如此敘說,西周、春秋時征戰的士兵更當是如此了。上舉《秦風·無衣》就是明證:無衣怎么辦?與子“同袍(澤、裳)”;武器怎么準備?“修我戈矛(矛戟、甲兵)”。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而言,當時不具備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由國家統一為成千上萬的征戰士兵供給衣物是不能想象的。
故而,《有狐》中“無裳”、“無帶”、“無服”的“之子”正是長年征戰在外而不知歸期的從軍者。《有狐》正如同《王風·君子于役》,也是寫妻子對遠方的丈夫的思念與牽掛。不同的是,《君子于役》掛念夫君“茍無饑渴”,而《有狐》則憂其無衣。征人在外,衣食難安,尤令其家人牽腸掛肚。從這個意義上說,憂念征夫衣與食的《有狐》與《君子于役》可稱得上是《詩經》中難得的姊妹篇。
三、“有狐”喻指征夫
有了這種對本詩主旨的把握,再回過頭來看看“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厲、側)”到底何指。《齊風·南山》有“南山崔崔,雄狐綏綏”之句,而《詩序》說《南山》一詩是刺齊襄公行的。據此,《詩集傳》以為:“狐者,妖媚之獸。綏綏,獨行求匹之貌。”[11]然而,先秦時期人們對于狐的認識并非如此?!抖Y記·檀弓上》說:“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12]《白虎通義》則說:“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保?3]據此,認為《詩經》中的狐為“妖媚之獸”顯然站不住腳,是以后人之見而約束前人。而據牟應震的理解,“綏,像兩脛有所躡也”[14],那么,“綏綏”應該是指狐行走的樣子,而無求偶的含義。李炳海認為:“在《詩經》產生的歷史階段,狐作為男性配偶的象征,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習慣,狐形象的此種內涵對于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保?5]這一看法無疑是正確的,這就從文化、興象的角度和深度揭示了“有狐”的象征意義。
而進一步追問,此狐綏綏而行,在彼淇梁、淇厲、淇側又表明了什么呢?俞樾說:“首言‘淇梁’,明易涉也;次言‘淇厲’,則涉之稍難矣;卒言‘淇側’,則徘徊于水崖,不得涉矣,所以憂之彌甚也?!保?6]很顯然,這種說法可能是過分推理了,詩中并未明言狐涉淇水。而至于其他一些認為本詩寫狐本為山獸而行水邊的,也大致與此相類。從全詩來看,“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厲、側)”兩句是起興之語,而且興中帶比,但全詩的主旨在于憂念“之子”無衣。而聯系無衣所指,有狐綏綏而行彼淇梁、淇厲、淇側正是在興言戰爭、遠役?!囤L·北風》和《小雅·何草不黃》即為有力的證據?!囤L·北風》有詩句曰: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惠而好我,攜手同車。其虛其邪?既亟只且!
據翟相君考證,這首詩所寫是關乎征戰的[17],這里正是以赤狐和黑烏為興象來喻指征夫的。而邶、鄘、衛三風均是衛地的風詩,《邶風》中的《北風》和《衛風》中的《有狐》均以狐喻指征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并且,《小雅·何草不黃》的證明更為直接。《何草不黃》全詩如下: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何人不將?經營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
方玉潤說:“《何草不黃》,征夫淚也!”[18]十分確切。毫無疑問,詩中的狐和兕、虎一樣,是“征夫”形象的興象,所喻指的正是征夫。
除了上述分析的三首以及《有狐》,《詩經》中其它寫到“狐”的詩歌還有《檜風·羔裘》、《邶風·旄丘》、《秦風·終南》、《豳風·七月》、《小雅·都人士》等五首,但這五首詩均是直接寫到狐裘或是寫獵狐制裘的,并非以狐的形象起興。所以,統觀《詩經》中寫到狐形象的詩歌,狐喻指征夫是可信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齊風·南山》雖然沒有寫到戰爭、行役,以“雄狐綏綏”起興的該詩卻濃彩重墨地描繪“齊子”遠嫁魯國,也是遠行離家。
四、結論和余論
明確了“有狐綏綏”是男子征戰在外的興象和喻指,將無衣與戰爭、行役相關聯起來,自然就能正確理解《有狐》為征婦懷遠之詩。上文曾將它與《王風·君子于役》相比,而從寫法上看,《君子于役》先寫“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不日不月)”,繼而寫“雞棲于塒(桀)。日之夕矣,羊牛下來(括)”,這種傍晚時動人的景象愈發襯托出婦人的思念與牽掛,真是“如之何勿思”;《有狐》則以“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厲、側)”起興之后下筆便寫“心之憂矣,之子無裳(帶、服)”,似嫌突兀。那么,為什么《有狐》中的征婦如此為丈夫的“無衣”而擔憂,并再三地表達深深的憂慮呢?對于這個問題,《豳風·七月》一詩給出了答案?!镀咴隆返氖?、次兩章均有“九月授衣”之句,《毛傳》解為“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19]。當然,認為古代婦女九月開始裁制冬衣是固定的制度難免有些過分,但那是自然形成的習俗完全是有可能的。由此可以推想,《有狐》所寫也是在授衣之九月,婦人因裁制冬衣而愈發憂念行役在外的丈夫,擔心丈夫“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因而不免為他憂心忡忡,一唱三嘆,難以平靜。
或許上述推情入理會被視為另一種推理過度,但無庸置疑的是,“征夫無衣,征婦送衣”這一母題卻一再被摹寫。傳說中哭倒了八百里長城的孟姜女就是為了給丈夫送寒衣而到了長城邊的;甚至孫犁的《荷花淀》里也有水生嫂她們那伙婦女給參加隊伍的丈夫們送衣物的情節。當然,孫犁創作《荷花淀》寫到這一內容未必是從《有狐》得到靈感,但兩相對照,我們還是能感受到同樣的婦女對征戰在外的丈夫的真切關懷與真摯情愛。所不同的是,水生嫂她們是現代的女性,敢愛敢恨,敢想敢干,在戰斗的烽火中綻放成絢爛的荷花;而《有狐》的抒情女主人公卻只是憂心忡忡,一唱三嘆,以她獨有的韻致展示著她那豐富、細膩、純潔而又哀婉的內心情感世界。
[參考文獻]
[1]聶石樵.詩經新注[M].濟南:齊魯書社,2000. p137.
[2][3][4][19][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卷三) [M].北京:中華書局,1979. p59.
[5][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八十)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11][宋]朱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p40~41.
[7][8][14][清]牟應震.毛詩質疑[M].濟南:齊魯書社,1991. p56.
[9]孫作云.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66. p306~307.
[10]張桂萍.《詩經·衛風·有狐》一解[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p50~51.
[12][清]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七) [M].北京:中華書局,1979. p53.
[13][漢]班固.白虎通義(卷下)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p102.
剛買回來的小雞像是毛毛球,一撒開就滿地滾起來,小雞小的時候要吃小米,還要放到鍋里蒸一蒸再撒給它們吃。小雞吃米時特別賣力,連續不停地啄,有時連頭也不抬,如果不小心把米撒到了小雞身上,別的小雞就會到它身上叨著吃;如果你把米放到手上引小雞,它會毫不客氣地踩到你手上去吃。不知哪一天,它們漸漸地會飛了,雖然只是從這個草堆飛到那個柴垛,從這個樹梢飛到那個樹杈,但也足以證明它們長大了。雞長大了一般就不用再天天晚上把它們抓到窩里,而是讓它們自己到樹上睡覺。每天太陽將落山的時候,小雞就陸續飛到樹枝上,在高高的樹杈上找一個位置,作為自己的棲息地。小時候玩的游戲里有一句歌謠叫“雞噓窩,貓燒鍋”,雞一噓窩,就該燒湯做飯了。
《詩經?王風》《君子于役》中寫道: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罩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一個孤獨的女人,守著一群牛羊,傍晚時分,看著雞到窩里安眠,黑夜就要來臨,可不知遠方徭役中的丈夫何年何月才能歸來。有點傷感,但又充滿生活氣息。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坐在院子里,看雞怎樣一步一步地飛到樹梢上,看天色一點點地暗下來,感受著時間的緩緩流逝。
母雞長大了,就開始下蛋。一般家里都會給母雞專門壘一個下蛋用的窩,里面放上一把麥秸,軟軟和和的,有時還要在里面放一只雞蛋叫“引蛋”,相當于乞討者碗里始終都在的那幾枚硬幣或幾張鈔票。聽話的小母雞下蛋之前就會自己鉆到窩里,下完蛋,臉紅紅地從窩里出來,抖抖身上的草,到屋門前散散步,順便咯嗒咯嗒地叫上幾聲,向主人報個喜訊,主人就到雞窩里拾出熱乎乎的雞蛋,再高興地撒給它一把糧食。它就會心滿意足地一一啄走,再裝作閑庭信步似地走開。而有些不聽話的母雞下蛋不進窩,自己鉆到柴禾垛里,或者跑到別人家去下,搞得主人拾不到雞蛋,那時我們就把到別人家里下蛋的雞稱為“撂蛋雞”,老是撂蛋的話就要被殺了吃肉了。
關于母雞下蛋,娘還曾經給我講過一個傳說,說是從前有姊妹倆,姐姐眼睛看不見,妹妹有一天找她借米,借了滿滿的一籮。到了還的時候,她把籮反過來,用籮底盛了點米,讓姐姐用手摸摸,說是滿的,就那樣還上了。自以為占了便宜,可不久就生病死了,托生成一只母雞到姐姐家里,特別肯說埃一天肆礁觶連下了一月,還夠了米錢,打了個撲拉死了。姐姐家的孩子對姐姐說,娘,咱家那個肯說暗募λ懶恕=憬闥擔耗鞘瓊ヒ蹋她托夢給我說了“敞籮借米趕籮還,托生個小雞去填換”。家人就把那只小雞給埋了。這個故事有很強的勸世意味,做人不可傷天害理欺騙別人,否則這輩子還不了,下輩子也會還。所以,小時候看到哪只小母雞特別肯說埃就會想,這是誰上輩子欠了我家的賬了嗎?
下蛋的母雞可以養好多年,而小公雞就留不住了,一般會留下一只長得氣宇軒昂的大紅公雞,趕到家里有近人結婚的時候用。男的去迎親的時候要帶一只大紅公雞,還要專門找一個孩子抱雞;而女方家則準備一只母雞,娶親走的時候就跟公雞放到同一個簍里帶到婆家。也許是取其中大吉大利的含義,祝福新婚夫妻的生活美滿吧,所以直到現在有些地方還有大公雞娶親的風俗。而其他那些小公雞,就會成為我們過中秋節或者過年時的盤中餐。娘在殺雞前會念上幾遍:“小雞小雞別見怪,你是陽間一道菜。今年殺了你,明年再回來?!逼牌沤探o兒子的童謠里有一首特別好玩的,也跟殺雞有關:
三麻喳,喳喳喳,
客(kei)來了,我來了,
也沒酒,也沒茶,
逮您嘞小雞殺了吧。
雞說(fuo),腿又短,毛又長,殺我不敵殺那個羊;
羊fuo ,四條腿,往前走,殺我不敵殺那個狗,
狗fuo,給您看家喉嚨啞,殺我不敵殺那個馬;
馬fuo,給您拉磨咕嚕嚕,殺我不敵殺那個豬;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02-0013-02
君子一詞,在《詩經》中是一個很普通的稱呼?!熬佑谝?,不知其期?!保ā对?王風?君子于役》)意思是我的夫君出遠門服勞役去了,不知道何時能回家。這里的君子指丈夫。又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國風?周南》)。意思是河邊的鳥兒成雙結對,漂亮的姑娘真令我朝思暮想啊。這里的君子指的是貴族青年。小人一詞,在《詩經》里也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稱呼。“駕彼四牡,四牡YY。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保ā对?小雅?采薇》)意思是將帥乘在馬拉的戰車之上,士卒們則緊跟在戰車后面。這里的君子指將帥,小人則指士卒?!爸艿廊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保ā对?谷風之什?大東》)意思是道路筆直,君子行車于道,平民于道邊目視車馬。這里的小人實際上就是《詩?蕩之什?抑》“惠于朋友,庶民小子”中的庶民。
今天我們在街頭巷尾還可經常看到的四柱預測(即八卦算命),其源即是《周易》。在過去,八卦算命被斥為封建迷信,而現在,借助電腦,八卦算命被稱為科學預測學。最古老的占卜技藝與最先進的電子技術相結合,的確能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其實,現在大多數學者也坦承《周易》的本來面目就是一部古老的占筮書。①比如在《左傳》中即有不少利用《周易》預測吉兇的占筮記錄。從《左傳》中的占筮結果看,無不靈驗。當然,這其中有些占筮之例極有可能是后人的追記,我們也不可全信。在《周易》經文中,可以發現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可以使用《周易》進行占筮,從而預測其行事的吉兇。比如《周易》經文中出現的占筮的人有大人、大君、天子、公、君子、小人、女子、婦、刑人、幽人、宮人等等?,F在來談談《周易》經文中的君子和小人?!熬泳S,有解。吉,有孚于小人?!保ā兑?解六五》)此爻的意思是君子被拘系,后得以解脫。筮遇此爻,君子得吉兆,小人受到上天的保佑?!巴^,小人無咎,君子吝?!保ā兑?觀初六》)此爻的意思是心不在焉地觀察事物。以此種情況進行占筮的結果是小人不會有災禍,而君子將遇到麻煩。看來,同樣的占筮,其結果對小人有利,而不利于君子。再如,“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易?革上六》)此爻的意思是君子的車以豹文為飾,小人的車以革覆之。筮遇此爻,征戰有兇。又筮遇此爻,貞問居所則吉。這種車馬制度是當時的一種禮制,不同階層的人亨受不一樣的待遇。該爻辭中的君子指將帥,小人指士卒。這和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的君子與小人的身份是一樣的。
可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時代,《詩經》和《周易》里循規蹈矩的小人成了“才勝德”的之徒,而有錢有勢的君子成了“德勝才”的道德楷模。話題可從孔子的一句著名語錄說起??鬃釉f:“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保ā墩撜Z?陽貨》)孔夫子的意思是說女人和小人最難相處,親近一點吧,他們就不守規矩,疏遠一些呢,他們又會心生怨恨。孔子的這句話,一言以蔽之,女人和小人最難纏。小人“難養”的證據在《論語》一書中比比皆是。《論語》20篇,凡512章,②其中就有20章中言及小人。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保ā墩撜Z?述而》)“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和君子比起來,小人的確是夠“難養”了。孔子認為,小人之所以“難養”,是因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論語?憲問》)。意思是說你見過沒有仁德而稱之為君子的人嗎,我就從沒見過小人有仁德。所以孔子諄諄告誡弟子子夏:“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意思是說,子夏啊,你要成為一個君子式的儒者,不可成為一個小人式的儒者。和小人比起來,孔子對君子可謂極盡贊美之言?!墩撜Z》一書中的君子完全是“仁義”的化身,如上文所列舉的“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即為一證。
和《周易》經文中對君子和小人劃分標準不同的是,在《周易》的10篇傳中,君子和小人也完全遵循《論語》的劃分標準。在《論語》中君子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周易》傳文也毫不吝嗇,極盡贊美之言。如《干》卦的《象傳》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薄独ぁ坟缘摹断髠鳌氛f:“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倍鴮π∪说目捶?,就不一樣了。如:“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撘舱?,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兑住吩唬骸撉页?,致寇至。’盜之招也?!保ā断缔o上》)言下之意,小人和強盜差不了多少。又如“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兑住吩唬骸男缰?,無咎。’此之謂也。”此指出小人的種種惡習,非得受到小小的懲罰來警誡其犯大錯。這真是小人的福份?!按诵∪酥R病本鋵π∪丝芍^不無譏諷之意。從《周易》的經和傳對待小人和君子的態度可以看出,《周易》經傳的形成年代是不同的。據近現代學者的研究,《易經》的成書在商末周初,這和《詩經》的成書時代大致相當,《易傳》的成書時代不會早于春秋,也就是說其成書晚于《論語》。從《周易》經傳對待小人和君子的態度的不同,似乎也可以證明近現代學者對《周易》經傳成書于商末周初的結論是可靠的。
總的說來,在《詩經》時代,小人和君子的不同是以社會地位不同來區分,強調的是社會分工的不同。小人是個比較寬泛的稱謂,君子是個尊稱而已。在《論語》時代,小人和君子之分則是以社會道德高下來確定,強調的是社會倫理的不同。不管怎么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曾經和君子相安無事的“無咎”小人最終變成了“難養”小人。
[注釋]
① 宋人朱熹即持此說。詳見朱熹:《周易本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近人則以高亨和李鏡池為代表。詳見高亨:《周易古經今注》,中華書局1984年版;李鏡池:《周易探源》,中華書局1978年版。
② 此從楊伯峻《論語譯注》的分章。其中《鄉黨篇第十》,楊注明:“本是一章,今分為二十七節?!边@里楊所說的“節”實即“章”。詳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出版1980年版,第97頁。
[參考文獻]
[1]清?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蹣跚學步之時,已然在聽老人們常嘆: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這是白發們經歷的感慨,這也是我最早聽的韻律。
稍微長大些,懂得了少許詩,便也不時地搖頭晃腦,裝著深沉的樣子,慢慢說著: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說完后便會一掃不悅,為這悠然美哉的韻律陶醉上一會兒。
已然懂了些事理,便不再那么隨意,只是在一些時候,隨心發表,在樂或傷的韻律中徘徊。樂時高頌:以天下之美盡在己。傷時低吟:衡陽雁去無留意。。以“韻”顯情,以“韻”顯人。
現在,我已是一名初中生,雖然學習緊張,但閑暇之時,仍不忘念一句輕松的韻律緩解壓力。
“韻”是千古守恒的,不會改變。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盵1]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人倫理常的國度。所謂人倫,是指存在於人類社會中以維系道德秩序的人際關系,是人們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中國古代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倫關系稱為五倫?!睹献印る墓稀罚骸叭酥械酪玻柺?、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圣人有(又)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2][P125]《禮記·中庸》又稱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五者為“天下之達道”[3](P28),《左傳·文公十八年》稱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為“五教”[4](P523),足見其重要性①。在古代人看來,人倫乃人之為人的基本要求,所謂“無所逃於天地間”者是也。在這五倫之中,夫婦、父子(包括母子)、兄弟(包括姊妹)這三種關系,發之於“人之大欲”,歸之於社會倫理,中國人常稱之為“天倫”②,是因婚配、血緣和長幼等而產生的親情。夫婦之道、孝道和悌道倫理,即是分別協調夫婦、父子和兄弟這三種基本家庭關系的規范和準則?!叭收撸艘?,親親為大”(《禮記·中庸》)。親親,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一整套人倫規范?!鞍餐林剡w,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5](P292),由對故土的眷戀而產生的對家人共同生存的期望,既是中國人最為根本的本性與本質的關系,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可以說,以家族為本位的人倫親情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它一切的社會關系都是以此為基點而衍發的。
中國古代詩歌以情之抒發為本質特征,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毛詩序》)。由于中國古代有這種重視人倫親情的傳統,親情詩在中國詩歌中是一個重要的題材領域?!对娊洝肥侵袊姼璧脑搭^,自然也是中國親情詩的源頭。翻開《詩經》,有關人倫親情的篇目和詩句隨處可見?!霸娙佟敝?,表達親情者不下20首,帶有親情的成分者更多。家族人倫親情對“詩人”們來說,不只是提供了一種文化背景,更是一個重要的創作母題。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禮義規范中,親情一直處於“禮義”的嚴密框架之內,由情發禮止情感抒發機制而融鑄的“溫柔敦厚”詩教原則,於親情之表達得到鮮明體現。
夫婦人倫是周人的首重之情①。“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2](P143)。新婚是男女生活中幸福的起點,是人生的終身大事;男女兩性的結合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倫理親情關系?!对娊洝芬浴蛾P雎》為首,即含有敦厚夫婦之意,正如《詩大序》所云:“風天下而正夫婦?!庇蟹驄D始有人倫,《韓詩外傳》卷一載孔子與子夏論《關雎》,借子夏之口云:“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6]夫婦乃是人倫禮義中極重要之一環,如《禮記·內則》云:“禮始於謹夫婦?!盵7](P759)《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P23)《周易·序卦》曰:“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8](P294)只有夫婦關系和諧了,才談得上其它。故《禮記·昏義》云:“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7](P1418)人倫造端乎夫婦,而后有五倫次序,從而構成君臣之國家關系。東漢荀爽延熹九年對策云:“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恒》。”[9](P2052)所以,可以認為《詩經》以《關雎》始,即象征它對人倫的關切。夫婦間的道德,是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方能維系夫婦之間的關系。作為一首結婚典禮上的樂歌②,《關雎》“以琴瑟之悅擬好色之愿,以鐘鼓之樂擬之好”[10](《孔子詩論》10、14、12),既有在雎鳩關關和鳴的河邊與淑女邂逅的一見鐘情,又有“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急切相求;既有 “求之不得”遭拒后對“淑女”情真意切的相思愛戀,又有“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中夫婦和睦的摯情美滿。
《詩經》寫夫婦之義的詩篇尚未被后世儒家導向君臣國家的政治倫理軌道,而是充盈著濃濃的天然溫情,從中可以領略到上古婚姻家庭生活的多彩圖景。如《王風·君子陽陽》: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翿 ,左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此詩題旨,朱熹《詩集傳》認為是婦人樂其夫不再行役之辭:“蓋其夫既歸,不以行役為勞,而安於貧賤以自樂,其家人又識其意而深嘆美之?!盵11](P43)詩人捕捉了一對情真意摯的夫婦奏樂舞蹈,相招相樂的行為片斷:夫婦貧賤相守,心樂情爽,雙雙同歌共舞,自娛自樂,其形陽陽(洋洋),其情陶陶,於流美歡快的格調中,不難想象這是一對相敬如賓、魚水情得的恩愛夫妻,和睦愛敬,其樂融融。如果說這里體現的是對“禮義”所倡導的夫婦之道的禮贊的話,那么《鄭風·女曰雞鳴》則恰似一幕夫妻家庭生活小劇,在率性樸質中表現出夫婦間溫磬的愛戀: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p>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鼻偕谟?,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p>
聞一多認為此詩是“樂新婚也”[12]。全詩通過這對勤勞的青年夫婦維妙難肖的對話,以幾個依次展現的特寫鏡頭表現出二人世界的無限溫情,夫婦間互敬互愛、互助互勉,和睦的生活、誠篤的情感和美好的心愿得以淋漓盡致的表現。春秋時期征戰頻繁,夫婦分離是家常便飯,《詩經》表現情深意篤的夫婦再次被宙斯之劍劈為兩半時對當事人所造成的觸及生存本質的深深挫傷,今天讀來仍使人有心靈震撼之感。這方面以《衛風·伯兮》、《王風·君子于役》為代表。兩首詩均為“婦人以夫久從征役而作”[11](P40)。《伯兮》共四章: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首章夸夫,次章思夫,三章寫思之切,末章寫思之苦,聰明英武的“伯”(夫君)使她自豪,分離又使她陷入生活紊亂的無盡痛苦之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愿言思伯,甘心疾首”,“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對“伯”的刻骨相思丟不了、治不好,一層深似一層,委婉曲折,真切感人,活畫出一個鮮明而生動的思婦懷人形象,堪稱千古“閨怨詩之祖”?!毒佑谝邸饭矁烧拢?/p>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見景懷人,情思悲切,日落黃昏,這位思婦獨自依門而望,雞棲于窠,牛羊歸欄,行役夫君,還未還家,“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一聲深情的嘆息,感人至深;“君子于役,茍無饑渴”,默默的祝愿中更見思之切、憂之深,在帶有某種樸野色彩的情性表達中,顯示出對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呼喚著生命性靈的完整;同時也以對“最難消遣是昏黃”的國人共通心理的敏銳捕捉,唱出了千載以下人們的共同心聲。《邶風·綠衣》抒發對亡妻的深切懷念,他穿上妻子生前親手縫制為自己的綠衣黃裳,睹物思人,不禁悲從中來,啟后世“悼亡”詩之先河?!囤L·擊鼓》寫一位“從役者念其家室,因言始為家室之時,期以死生契闊,不相忘棄,又相與執手而期以偕老”[3](P19)感真情惋,動人心魄;《豳風·東山》寫一位九死一生的戍卒在細雨濛濛的歸鄉途中思念家室的內心活動:“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灑掃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心心相印,心靈感應,將征夫、思婦相互懷戀的真切感受和盤托出。此外如《邶風·谷風》、《衛風·氓》,雖寫棄婦之怨,不能算是親情詩,但其中有很多對過去夫婦家庭生活的回憶,把那種愛恨交織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或哀怨或決絕,均表現出在合法婚姻家庭關系惡化破裂時對周禮所規定的夫婦正道的渴望。
“父母者,人之本也?!盵13](P2482)父母子女間有著直接的血緣的關系,存在著最為濃烈、深摯的親情。中國古代,父母子女之間天然的至性至情,既關聯著人倫理常也關聯著國家社會的治亂興衰,成了中國古代詩歌重要題材之一。《詩經》中出現一些關於父母子女親情的篇章。如《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毛詩序》云:“《凱風》,美孝子也?!备改缸鳛樽优闹苯羽B育者,“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豳風·鴟鸮》),是子女終生難以報答的。全詩表現母親撫育子女的辛勞和子女的感激之情,而為不能回報母親養育深恩和期望而自愧自責。無私的母愛像長養萬物的“凱風”(夏日的南風)一樣,溫潤哺育著年幼的兒女,兒女長大成人母親負出了多少辛勞,耗費了母親多少心血!而自己卻未能報效母愛以慰母心①,“其自責亦深矣” [11](P19)!全詩用的是《詩經》中常見的比興手法,以凱風、棘樹、寒泉、黃鳥起興,興中有比,在有聲有色的夏日圖景中蘊含無限溫暖的母愛親情,“寄意遠而感慨深,婉而不露,微而甚切”[14](卷一),在重章疊句的復沓中,貼切地表達了對母愛的深情贊美和反躬自責的愧疚,“悱惻哀鳴,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與《蓼莪》皆千秋絕調?!盵15]相比起來,《小雅·蓼莪》中的情感表達更為直接和強烈。父母生我養我辛苦勞累,恩深似海,而自己長年行役在外,未能慈烏返哺以盡孝心,返回家中時,父母竟然逝去,他看到家里野草叢生,想起“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的無微不至的養育之恩象昊天一樣浩大無私,而自己卻不能報答于萬一。這些呼喊與痛哭,讀之幾令人泣下。《孔叢子·記義》載孔子語:“于《蓼莪》見孝子之思養也?!比娛闱榈雌鸱?,回旋往復,藝術感染力強烈。“詠《蓼莪》則孝子悲”[16](卷五五)“蓼莪”成了后世表達悼念父母之情慣用的意象。西晉初王裒父母逝去后(裒父王儀任司馬時為司馬昭所殺),“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并廢《蓼莪》之篇。”[17](P2278)曹植《靈芝篇》:“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唐人牟融《邵公母》:“劬勞常想三春恨,思養其如寸草何……傷心獨有黃堂客,幾度臨風詠蓼莪?!薄段棠感罚骸蔼氂匈t人崇孝義,傷心共詠蓼莪詩”。清人楊貞《聞鴉喧憶親抒懷》:“三復蓼莪詩,嘆息欲廢書?!睆垑羯彙稇浻H》:“幼累爺娘長適他,傷心生女負恩多。風詩不少閨人淚,只有男兒賦蓼莪?!薄秳P風》、《蓼莪》是《詩經》中表達對父母深情的最感人的篇章,此外,《豳風·鴟梟》以禽言形式表現母親不畏艱險保護子息,《周南·葛覃》描寫已出嫁的女兒將回娘家前的喜悅,《唐風·鴇羽》寫兒子因服役不能親自侍奉父母的痛苦,《小雅·四牡》寫外出為官的兒子思念父母而不能相見的苦悶,均真切感人。
一母同胞,情同手足;同宗共祖,血緣情深。《尚書·君陳第二十三》:“惟孝友于兄弟。”孔疏:“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盵18](P270)父子、兄弟同屬天倫,兄弟之間友恭相處,也是對父母的孝行,因此兄友弟恭,就成了協調家庭內部兄弟之間橫向關系的倫理規范,推而廣之,則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從而形成“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念?!对娊洝分猩婕靶值苤檎?,如《唐風·杕杜》、《王風·葛藟》,都是寫流浪異鄉無兄弟相助的孤單和哀傷,《邶風·燕燕》寫衛君作為兄長涕泣送別遠嫁的妹妹。聚族宴饗是周人“親親”的重要方式,《周禮·大宗伯》:“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薄洞笱拧ば腥敗肥且皇字芡跹琊嬜迦说脑姼?,以叢生聚居茂盛的蘆葦起興,引入此次宴饗的對象“戚戚兄弟”,以宴饗禮儀之隆重來歌詠兄弟之情?!缎⊙拧ろ熪汀氛宫F了一幅宴請兄弟親戚們的和樂場面,十分熱鬧,最后又有一些傷感和及時行樂的思想透露出來:“死喪無日,無幾相見。樂酒今夕,君子維宴。”《小雅·六月》亦云:“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御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毙值芄蚕砻朗常⒂岩囿w現于其中。而《小雅·常棣》更是專寫兄弟親情的名篇: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詩補傳》:“言兄弟之相親出於自然也?!北磉_的是兄弟在一致對外、平定喪亂之后相聚宴會的情形。以常棣華則覆萼,萼則承華喻兄弟間之自然親情,以常棣花盛開之明艷起興,贊美族人兄弟之親近美好,極寫兄弟歡宴,敦睦和好,張揚兄弟之情以鞏固宗族。全詩共八章,從多個角度和層次來表現兄弟之情,朱熹《詩集傳》對此詩的解說較為透徹:
此詩首章略言至親莫如兄弟之意。次章乃以意外不測之事言之,以明兄弟之情,其切如此。三章但言急難,則淺於死喪矣。至於四章,則又以其情義之甚薄,而猶有所不能已者言之。其序若曰:不待死喪,然后相收,但有急難,便當相助。言又不幸而至於或有小忿,猶必共御外侮。其所以言之者,雖若益輕以約,而所以著夫兄弟之義者,益深且切矣。至於五章,遂言安寧之后,乃謂兄弟不如友生,則是至親反為路人,而人道或幾乎息矣。故下兩章,乃復極言兄弟之恩,異形同氣,死生苦樂,無適而不相須之意。卒章又申告之,使反覆窮極而驗其信然。可謂委曲漸次,說盡人情矣。讀者宜深味之。[11](P103)
“常棣”①、“脊令”已成為兄弟的代稱,被后世詩文廣泛運用。如王勃《自鄉[還]虢》:“無使《棠棣》廢,取譬人無良?!睆埦琵g《和蘇侍郎小園夕霽寄諸弟》:“興逐蒹葭變,文因棠棣飛?!倍鸥Α吨梁蟆罚骸懊坊ㄓ_不自覺 ,棣蕚一別永相望?!卑拙右住堕θA驛見楊八題夢兄弟詩》:“遙聞旅宿夢兄弟,應為郵亭名棣華。名作棣華來早晚,自題詩后屬楊家?!备唏墶度霞募倚帧罚骸伴喾謴埿攀瓜?,幾多鄉淚濕征衣。”薛稷《餞許州宋司馬赴任》:“令弟與名兄,高才振兩京。別序聞鴻雁,離章動脊令?!泵虾迫弧度雿{寄弟》:“淚沾明月峽,心斷脊令飛。”《洗然弟竹亭》:“俱懷鴻鵠志,共有脊令心?!倍鸥Α兜玫芟⒍住菲湟唬骸袄藗鳛貔o喜,深負鶺鴒詩。”《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其二:“待爾嗔烏鵲,拋書示鶺鴒。”《舍弟觀赴藍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一:“鴻雁影來連峽內,鶺鴒飛急到沙頭?!贝魇鍌悺吨壑幸娪辍罚骸肮γ嘻u莽,兄弟總凋零。夢遠愁蝴蝶,情深愧鶺鴒?!彼畏冻纱蟆渡綍^兄弟南北萬里感悵成詩》:“把酒新年一笑非,脊令原上巧相違?!泵黢T惟訥《秋日寄懐家兄》:“明月雙懸江海淚,秋風一寄脊令詩?!?/p>
以上所述的是《詩經》中有關夫婦、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親情詩,另外一些篇章涉及到祖孫、姑侄、甥舅等親情,茲不一一述及?!对娊洝分羞€有很多篇章雖不全然是親情詩,但也有涉及到人倫親情的地方。如《邶風·擊鼓》寫戍卒思歸,其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數句,抒發對家中妻子的深深思念,非常感人。還有一些詩里面涉及不止一種人倫關系,如《常棣》中既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也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還有“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更涉及到朋友一倫?!段猴L·陟岵》中既有“瞻望父兮”、“瞻望母兮”,也有“瞻望兄兮”,這首詩中父子、母子、兄弟間的三次對話雖然簡單,但“猶來無止”、“猶來無棄”、“猶來無死”深切叮囑,其“父子兄弟相望之真情”[14](卷一),足令全詩生出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其它篇章中如《邶風·泉水》寫外嫁別國的女子思歸,回憶起當年出嫁的時候:“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大家族間的濃濃親情。
家庭倫理是道德生活的核心,個人道德之養成以家庭倫理為基礎。尊老愛幼、贍養父母、兄弟友愛、夫妻和睦是家庭道德的倫理規范,以此來協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形成親愛和睦的家庭氛圍,從而締造全社會的和諧。家庭親情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作為一個特定的生存空間,是個體身體與靈魂的棲居地。在中國文化中,家與國具有同構性,“‘家族’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最主要的柱石,我們幾乎可以說,中國文化,全部都是從家族觀念上筑起,先有家族觀念乃有人道觀念,先有人道觀念乃有其它的一切?!盵19](P51)在中國傳統的社會結構中,“家”是“國”的起點,“國”是“家”的擴大,從家庭、親戚到鄉黨、同窗,從社團、族群到社會、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都是以血緣親情為主軸聯結起來的,“家”不僅組織著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結構,而且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結構和價值指向;從個體來說,“事親”又關聯著自身的社會聲譽與社會地位,所謂“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13](P3295)因此,人倫親情不但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而且是保持社會和諧安定減少紛擾的重要精神力量。作為一部最具奠基意義的文化典籍,《詩經》以形象而質樸的語言寫出上古時代的濃濃親情,體現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婦愛的人倫理想,并由此而形成愛國愛家的鄉土情結,憂國憂民的思想意識,以孝為本的倫理觀念,禮樂相配的文化制度,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對培育中華民族獨特的民族精神,構建鮮明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的融合統一和社會的和諧穩定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詩經》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淵藪,而且對中國文學而言也具有某種文化原型的意義,這是任何一部后代文學作品都無法與之相比擬的?!叭朔A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盵20](P65)血濃于水的親情,形諸語言,協以音律,便成詩章。《詩經》以下,親情詩不絕如縷,蔚為大觀,歷代以“思親”、“省親”為題的作品每每見諸載籍,膾炙人口,一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把充盈于天地人間萬物的偉大母(父)愛予以藝術定格,給萬千兒女以強烈感染,給人間眾生以親情的滋養。不勝枚舉的親情佳作,凝結著豐富深厚美好淳真的至情至性,其中所體現的天倫親情,“家”、“國”同構的倫理觀,維系著國家與民族血脈的傳承,維系著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輝煌,也構成了中國文學的華彩樂章。除直接在題材上開啟后來的親情詩外,《詩經》中一些有關人倫親情的詩句、詞匯,后來還變成典故、代稱以及成語,在后世詩人的詩句中反復出現。如“凱風”、“寒泉”以喻母愛,“琴瑟”指夫婦(《鄭風·女曰雞鳴》),“脊令”或“鹡鸰”指兄弟(《小雅·常棣》),“渭陽之思”指對舅氏的思念(《秦風·渭陽》),傷父母辛勞則曰“哀哀”(《小雅·蓼莪》),祝夫婦和諧則曰“偕老”(《邶風·擊鼓》、《鄭風·女曰雞鳴》、《鄘風·君子偕老》),說新婚則曰“于歸”(《周南·桃夭》、《邶風·燕燕》)。這些都表明《詩經》中的親情詩對后世的巨大影響 。此外,《詩經》中的比興手法、美刺意識、復沓疊章的表現方式等,也為后世親情詩創作所繼承。
--------------------------------------------------------------------------------
① 《尚書·舜典》也有“五教”,孔疏:“文十八年《左傳》云:‘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布五常之教也。”見《十三經注疏》本130頁。又稱做“五?!?,《尚書·泰誓》有“今商王受狎侮五常”,孔疏云:“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币姟妒涀⑹琛繁?82頁。 又有稱為“十際”者,《呂氏春秋·壹行》:“先王所惡,無惡于不可知。不可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妻之際敗矣。十際皆敗,亂莫大焉。凡人倫,以十際為安者也,釋十際則與麋鹿無以異。”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標點本第408頁。
② “天倫”原指兄弟,《穀梁傳·隱公元年》:“兄弟,天倫也?!焙蠓悍Q父子、兄弟等為天倫,趙汝楳《周易輯聞》:“父子天性,兄弟同氣,夫婦瑟琴,天倫之至也?!?金履祥《大學疏義》:“一家之內,天倫之至愛存焉?!币娢臏Y閣本《四庫全書》。
① 《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p>
② 《關雎》題旨詩義,多有聚訟。《毛詩序》:“《關雎》,后妃之德也”,三家詩則謂是“刺康王晏起”,附會穿鑿。姚際恒《詩經通論》謂此詩是泛詠“世子娶妃初婚之作。”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蓋周邑之詠初婚者”,認為是一首民間普通夫婦的初婚之歌,茲從之。
① 陳奐《詩毛氏傳疏》卷三:“后二章,以寒泉之益于浚,黃鳥好其音,喻七子不能事悅其母,泉鳥之不如也。”朱熹《詩集傳》卷二:“言寒泉在浚之下,猶能有所滋益于后,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勞苦乎?”“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人,而我七子獨不能慰悅母心哉!”
①唐以后,“常棣”亦作“棠棣”,后一直沿用。又因《常棣》篇中有“常棣之華,萼不韡韡”句,所以也用“棣華”、“棣萼”作為兄弟的代稱。
參考文獻
[1] 白居易.井底引銀瓶[A].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3] 朱 熹.四書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 班 固. 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 1962.
[6]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M]. 北京:中華書局,1980.
[7] 孫希旦.禮記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8] 周振甫.周易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91.
[9] 范 曄. 后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65
[10]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1] 朱 熹.詩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2] 聞一多. 風詩雜抄[A].聞一多全集[C]. 上海:上海書店,1991.
[13]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4] 王 柏.詩疑[M]. 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
[15] 劉 沅.詩經恒解[M].光緒間致福樓重刊本.
[16] 束 皙.讀書賦[A].歐陽詢等.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7] 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 中華書局,1974.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原型意象”的涵義。
“原型”一詞起源于文學人類學,意謂在每一個人的無意識深處都沉積著人類世代經驗的記憶,就是集體無意識形成的“原始心象”。原型常保留在神話、宗教、民間傳說中,它可能是題材、形象、細節或人物等等。①具體說來,“原型是一種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象征模式,它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學傳統,把歷史上個別的作品串聯在一起,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關系,通過這種原型意象,我們可以從一個特定的角度發現文學的歷史線索。原型具有豐富的心理蘊涵,它常常是人類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相對穩定的心理模式與情緒模式的符號化,同時當然也受到特定的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雹诤喲灾?“它專指一種特殊的表意性藝術形象或文學形象”③。這樣看來,原型意象是文學作品中出現最早的、最原始的一種創作題材或對象,之所以說它是原型,主要是因為它是不斷演變的,經過不同作家的手,在不斷的重復中加入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創造,從而生成許多以之為基礎的意象。正是這種不斷的創新和演變,在文學史上形成了一條生生不息的“作品鏈”。由此看來,對原型意象的考察,可以使我們較真切地理解這一“作品鏈”中的古代詩歌,因此解讀原型意向應作為我們古代詩歌鑒賞教學的不應忽視的切入點。
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原型意象有很多。下面,我們不妨從中選出兩個原型意象為例作一解讀,借以體會這種做法對古代詩歌鑒賞教學的意義。
一、 黃昏意象:離別懷思
在古代詩歌中,“黃昏”是一個比較常見的意象。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黃昏”意象。人們一般認為《詩經》中的民歌產生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然而,在文字產生之前,一些民歌可能就已在口頭上流傳,只是把它們記載下來是在文字出現以后,也就是說,《詩經》中的許多民歌應該是上古時代長期積淀的產物。
我們來看《君子于役》中的“黃昏”意象: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這首思婦詩,寫君子久役不歸,黃昏時分,越發使她愁思難耐。詩融情于景,以景托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对娊浽肌吩?“傍晚懷人,真情真境,描寫如畫。晉、唐人田家諸詩,恐無此真實自然?!痹娨渣S昏景物的描寫來襯托思婦的愁緒,對后人影響很大。許瑤光《雪門詩鈔?再讀〈詩經〉四十二首》亦云:“雞棲于桀下牛羊,饑渴縈懷對夕陽。已啟唐人閨怨句,最難消遣是昏黃。”
中國人的普遍心理,認為日夕乃當歸之時,所以許多文學作品離別懷思都以黃昏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歸渡洛水》)的固定意象。以“日夕當歸”這一原型意象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個由這一意象衍生出來的作品鏈條:
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懸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屈原《離騷》)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古詩《凜凜歲云暮》)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歲暮。(孔融《雜詩》之一)
朝陽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詠懷》之十)
功業未及建,夕陽忽西流。(劉琨《重贈盧湛》)
日暮天云合,春風扇微和。(陶淵明《擬古》之二)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樂游原》)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夢江南》)
在上述詩句中,“暮”“晚”“夕陽”“暝色”等本為日落時分,即黃昏,以黃昏這一原型意象為核心,形成了一個連貫的、具有語義約定與相似的意象鏈條。這些原型意象下心理蘊含是非常豐富的,能夠喚起我們心理上的相似體驗。黃昏是一天中由白晝轉入黑夜的轉折點,這決定了它是一天中最富生命情調與哲理意味的時刻。如果說光明意味著、啟示著生,那么黑暗就意味著、啟示著死,而黃昏則正好象征著由生入死的關鍵時刻。因而“黃昏”便由“日夕當歸”演變成了表現留戀生命、感嘆生命短暫等心理與情緒內涵的最佳自然意象。此外,黃昏除了具體指一天的日落外,還有較為抽象的“遲”“晚”之意,由此引出了“歲暮”意象。“歲暮”是“日暮”的延展,一日中的晨、午、暮、夜與一年中的春、夏、秋、冬無論在氣候特征還是在生命寓意、心理蘊含上都極為相似,具有同形對應性。因此,“歲暮”意象就常常與悲秋意象聯系在一起。
談到這里,我們還要提及馬致遠的散曲名篇《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過去,論者多津津樂道于前三句鼎足對:對偶如何工整,曲中不用虛詞,選擇有特征性的九種景物并置在一起畫出了一幅“秋景圖”。但忽略了接下來一句:“夕陽西下”。這一句的作用不僅在于它是寫景與抒情之間的過渡,更在于它是給前三句所并置的景物,涂上了一層夕陽的色彩,使之籠罩在了黃昏這一氛圍之中?!跋﹃栁飨隆辈粌H只是交代了抒情主人公產生“秋思”的時間,而尤其在于日夕而不得歸,故令人“斷腸”。正由于這一句,全曲意境才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二、 柳樹意象:惜別懷遠
“楊柳”入詩,也濫觴于《詩經》: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這首詩抒發了征人歸來時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漢唐以后,楊柳更是騷人墨客詩詞中樂于采用的意象,其文化內涵和表現力異常豐富,漸成古代詩歌中常見的原型意象之一。
折柳與贈柳,始于漢代。元朝佚名所作《三輔皇圖》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到此橋,折柳贈別?!庇H朋好友遠行離別之際,折柳相贈以寄情懷,其寓意頗深:一則柳與“留”諧音,有挽留之意;二則柳條纖柔輕曼,象征情意綿綿;三則柳樹易活速生,以此祝遠行者隨遇而安,事業發達。當時民間已有《折楊柳》的笛曲,所奏離情別緒,哀婉動人。后人遂將“折柳”引申為“惜別懷遠”之意。
南朝梁代蕭繹有首詩名曰《折楊柳》:“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寒夜猿聲徹,游子淚沾裳?!卑延巫铀寄罟枢l的情緒表達得真摯動人,詩中的“楊柳”飽含著作者的一腔深情。
北朝樂府《鼓吹橫吹曲》有首《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這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又一惜別懷遠的名篇。
再看隋朝無名氏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楊柳紛披,春意撩人,遠行的一步三回頭,佇望的早已哭成了淚人,青青“楊柳”,亦含別情,中國古人的詩意就在這傷感而又浪漫的意境中次第展開。
至唐,“楊柳”這一意象經過長期積淀,已形成明確的“惜別懷遠”的原型意象。“折柳贈別”已成習俗,騷人墨客常使“折柳”入詩入畫,即使在無“柳”可“折”的時候,亦引而入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王維的《陽關三疊》:“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柳色新”三字,不僅寫出了路邊楊柳的碧綠如洗,更為三、四句蓄勢,營造出別離的氛圍。再如王維的另一首詩《送沈子福歸江東》:“楊柳渡頭客行稀,罟師蕩漿向臨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睂懚深^楊柳,是為了渲染離別的氣氛。再看唐代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蹦锹斓娘w絮,恰是離人的無限愁思。托名李白的《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蹦且荒?增添了離人的多少憂傷!唐代有關折柳贈柳的樂曲也很多,如《折楊柳行》《楊柳枝詞》《折楊柳歌詞》等等,足見在唐代折柳、贈柳之風之盛,當時用“折柳”以寄離別愁思已成為大眾行為。
至宋,“柳”的意象繼續延展。有些詩歌中雖是對實景“柳樹”的描寫,實則渲染離別的氛圍。如柳永的《少年游》:“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痹偃缌赖摹队炅剽彙?“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彪m沒有真正去“折柳”,但“柳”一旦入詩,便不知勾起過多少人的離愁!
直到現在,“折柳贈別”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魯迅先生在一首贈別日本友人增田涉的詩里就有“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的句子。
此外,古代詩歌中還有一些常見的原型意象需要我們認真解讀。如:是清高人格的寫照,杜鵑為凄怨哀傷的象征,烏鴉則是衰敗荒涼之兆,等等。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作為古代詩歌的基本藝術細胞,原型意象衍生出了一系列文學作品的意象鏈條。透視某一原型意向,我們可以理解由這一原型意向所統領的一系列作品的感情基調,從而能達到以簡馭繁的效果。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從原型意象入手分析古代詩歌是一種較為切近詩詞藝術本體、領略其美感的方法。所以,中學語文教師若把握住了原型意向,也就為把握古代詩歌的本真意義鋪平了道路。因此,我們中學語文教師應對古代詩歌的原型意象認真解讀,有所積累,活學活用,從而使古代詩歌鑒賞教學走向科學化而非自由化。
參考文獻:
①方智范著《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15-0008-02
首先,這兩首詩在以下兩個方面是相同或相似的。
一、詩歌題材
兩首詩都是截取了一個日常生活的片段:日暮田園。都將著眼點放在了黃昏時的田園活動:殘陽斜照,牛羊歸來,田夫荷鋤返,柴扉緊閉,其中的一些意象是類似的,比如“牛羊”,“柴門”與“荊扉”,也是靠著這些意象構建起詩歌的大體的框架。
二、情感抒發方式
這兩首詩雖然內容有差異,但情感的抒發方式卻是一致的:“由景及情”:景物攝取由遠及近,循序有秩。雖然取景的色調差異帶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但卻都為接下來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鋪墊。
但是,這兩首詩在以下方面卻有明顯不同之處。
(一)詩歌體裁
杜詩是一首五言詩,在音律方面極為講究,如其所言“晚節漸于詩律細”。“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一聯,“自”本該用平聲,此處卻用了去聲,“非”此處本用仄聲,但是卻用了平聲,“一拗一救,顯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達了濃重的思鄉愁懷。”不止如此,“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本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方是,但是此處卻在順序上做了調整,以求押韻,使得音律又極為和諧。王詩為五言古風。古風與律絕不同,如袁枚在《隨園詩話》里說的那樣“作古詩,極遲不過兩日,可得佳構;作近體詩,或竟十日不成一首,何也?蓋古體地位寬余,可使才氣卷軸;而近體之妙,便不著一字,自得風流;天力不來,人力亦無如何?!惫棚L一般是不對仗的,但是王詩中“雉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卻是用了對仗的,其實這也是不難理解的,如王力先生說的那樣:“但是唐宋之后的人受近體詩影響較深,潛意識里摻雜著近體詩的平仄、對仗或語法”所以寫出來的古風,有些只是“形似”。
(二)藝術手法
這兩首詩藝術手法上最大的差異在于杜詩以“哀景寫哀情”,王詩以“樂景寫哀情”。先看杜詩,暮色降臨,牛羊歸欄,但是放眼望去卻是“各已閉柴門”數度漂泊的游子忽入他鄉,黃昏之際卻只見家家戶戶柴門緊閉,獨剩一人暗自傷懷,只一句,樸實無華,卻達到了“淡語雋永,游子不堪多讀”的效果,不止如此,詩人旋即來了這么一句:“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風月本無罪,詩人卻歸罪于他:不解風情,兀自清靈。江山已變,再非故園,漂泊無依之情頓現,“其意極悲而不著色相”,詩人的眼光也變得冷清了,“暗泉”“石壁”“秋露”“草根”這些意象的選取給人一種極涼的感覺。“至結語尤悲,意在濟時而傷于白頭,反怪花燼之繁也,與‘待爾嗔烏鵲’同妙”。整首詩讀下來,沒有一點暖暖的感覺,生冷凄涼,可見詩人身世之嘆何其悲涼,哀情寓于哀景,渾然一體。王維的詩卻大有不同?!靶惫庹招媛?,窮巷牛羊歸”同樣是斜陽照牛羊,但是一個“歸”字統攝全篇:野老倚杖念牧童,野雞互相鳴叫著,田夫荷鋤歸,相見語依依,景象溫暖親切。這也是詩人內心構筑的理想的畫面,但是他人皆有歸,獨詩人內心沒有歸屬,只好“悵然吟式微”,前面的景致與最終的抒情在這里發生了不小的沖突,最是撥動人的內心:進退維谷,雖然內心很是羨慕田園閑適安逸的生活,但是士人的入世思想又在沖擊著隱去的想法。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反襯”手法運用的巧妙。
其次,人物在詩歌中參與程度不同。兩首詩展現的是不同的畫面:一種是孤寂清冷的畫面,詩人站在畫面的一角,點與面對比突出;一種則是渾然一體的畫面,詩人融入畫中沒有被孤立出來。人物在杜詩中缺席,詩人主要借助景物描寫來傳情達意;王詩則不然,人物乃至動物都參與到了詩歌中,營造了一種溫馨親切的氛圍,人與物化一。但人有歸屬而己無歸屬對比更加強烈。
再者,王詩主要是采用白描的手法,語言不事雕琢,自然樸實,杜詩因為是律詩,所以聲律、對仗、平仄等較考究。
這兩首詩選取的季節是不一樣的:杜詩選擇的是深秋季節,王詩選擇的則是初夏,但是有一個時間是相同的:黃昏。這樣相似的選擇卻不是巧合:古代文人大多都有一種“黃昏情節”。而杜甫和王維在這里也是受了《詩經》的影響,在這兩首詩里可以看到《詩經?王風?君子于役》的影子: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
日薄西山,牛羊下來,雞棲于塒于桀,閨婦思君歸來,何以單單選在了黃昏?日落而息,黃昏歸家與家人團聚是快意的,這時候人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日暮相思也便在這里影響了這兩位大詩人。時令的變化是最能被思緒敏感的詩人所捕捉的,于黃昏而言,所思者,不外是離愁別緒、繾綣情意,但是最能挑戰詩人意志的卻是進退的艱難?!包S昏意象展現著中國詩人們天涯漂泊踽踽獨行的心靈疲憊”。暮者,日之末,往往容易催發詩人韶光易逝、懷才不遇的慨嘆。
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已如殘燭,可依然漂泊天涯,備受輾轉流離之苦,故土難歸,這已經是十分苦楚的事情了,可是這位悲天憫人的詩人還被自己的理想所折磨著!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可是很好地映照了“心靈的疲憊”。內心歸屬感的喪失導致了兩位詩人選擇了在黃昏里淺吟低唱,或抒情思,或嘆身世,不勝唏噓。
“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何也?景從外來,目之所觸,留心便得;情從心出,非有一種芳芬悱惻之懷,便不能哀感頑艷?!逼鋵嵕吧皇窃娙饲楦斜虐l的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須得有一種“芳芬悱惻之懷”,而這種情懷是由其在當時環境下的身份所決定的:受儒家思想浸潤的士人,難以擺脫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倡導。但是這兩個人在這方面還是有些不同的,這兩首詩也是一種反應。
首先是篤行其道的杜甫?!八募彝ビ袃蓚€特點:一是奉儒守官,二是立功立言,這種家風對杜甫有很深的影響?!笔聦嵶C明,這種影響是一輩子的,即使是再坎坷,他也始終抱著自己的理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其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至死不渝。寫《日暮》之時,已是發白身老之人,卻還掛念江山故園,末句尤耐人尋味“頭白燈明里,何須花燼繁”,青燈白絲,暮年衰弛,卻見燭花繁,似有喜事,本應欣喜才是,但是詩人卻說“何須”,看似嗔怪,其實不然。那火花,不過是暮年蹦出來的一個希望。
王維就有些不一樣了,《渭川田家》末說“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他有歸隱的想法,卻是出于無奈,而非渴望?!皬?8歲到41歲,陶淵明幾度入仕,且經歷了晉宋之際政治風云的洗禮,最后才歸田園,其實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可以說,在古代中國知識分子中很難找到一個一生心甘情愿隱居不士的人。”其身份決定了王維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就歸隱田園?!?32年,張九齡受排擠,謫為荊州長史,王維十分沮喪,曾做《寄荊州張丞相》詩,抒發自己黯然思退的情緒。同年,王維奉命出使涼州,并在河西節度使幕中任職。二十六年(738)復返長安,官監察御史。二十八年(740),遷殿中侍御史。是年冬知南先,赴嶺南。二十九年春,自嶺南北歸,辭官隱于終南?!蓖蹙S也是在碰的滿鼻子灰之后才不得已歸隱的。末句“悵然”表明他雖然羨慕田園生活,卻又不是心甘情愿的,盡是兩難和無奈。
雖然這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不盡然相同,但是他們的來源都是一樣的:士的身份。
杜甫與王維同是生活在唐朝,一個經歷了唐王朝的由盛轉衰,一個則生活在盛唐,因此會有不同的生命體驗,但是他們在大環境下的身份是一樣的,因而其“芳芬悱惻之懷”的來源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也就造成了這兩首詩歌有同,有異。
參考文獻:
[1]杜甫集[M].山西: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2]袁枚.隨園詩話[M].湖北:崇文書局,2007.
[3](清)楊倫注.杜詩鏡銓[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王嗣.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你聽到邊關上流傳的民謠是怎么唱的嗎: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幾年過去了,范仲淹被調到別處。但他一走,西夏便認為是有機可乘,率大軍來犯。宋仁宗沒有辦法,只好再讓范仲淹一直在西北戍守邊疆。
他大概沒有怨言的,似那高舉漢節、在匈奴領地里沉默到他的親人都以為他早已死去的蘇武。
可是你聽到了嗎?當秋風又起,雁群南飛,他心底的愁和怨也被低吟淺唱了出來——便是他寫的《漁家傲》,帶了一種民歌似的明亮和凄婉。
他說,邊塞的秋天,景色當真不似家鄉呢。雁群寂寂地南飛,哪里有半點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連綿的山丘,不知何時升起了炊煙,燥的風搖晃著拉長。落日帶了血色,凄艷絕倫地兀自往黃沙里掉。
他給自己灌了一口濁酒,悲哀地想,家還相隔萬里,可他們燕然未勒功,怎敢歸啊??諝馕⑽⒄痤澲鴤鱽硗ㄍ赴мD的羌管聲,一層薄霜無聲地鋪在地上。
他長嘆: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而我想,他一定不忍心去看那哀鴻遍野、累累白骨。
他一定想過要對將士們喊一聲:大家都逃了吧、散了吧!
可是他不能。沒有人能夠逃脫,他們都是受害者,都需要背井離鄉,都需要將自己放逐千萬里,來赴這一場死亡的盛宴。
可是,他身后還有千軍萬馬跟隨,還有無數的西夏人將會與他血戰一場,所以他不愿去思念,也不敢思念!一如當年的霍去病,在彌留之際的那句“匈奴未滅……怎敢死啊?!?/p>
所以,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就是為什么四面楚歌,剎那間就擊潰了項羽的鐵騎精兵。
再堅固的人,也抵不住思念的力量。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就像那尊立在聯合國大門前,用鐵錘擊打佩劍的雕像,對人們喊出的詰問:
The Concept of Love in The Book of Songs
Abstract: During the years from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people respect free love. On the one side, in their mind, love was an emotion which was lively and frank, simple and sincere, on the other side, they also emphased the loyalty of love. When faced with the frustrations of love, they should be persistent pursuit. Choosing their own sweetheart, men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ppearance,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women prefect to educated men and successful men.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was refered to three reasons, they a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social systems and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This kind of conception of love has an great effection for the later literature and social life.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love pomes, Concept of Love, reason, effection
愛情作為人類的美好情感之一,是文學作品中歷久彌新的永恒話題,從古至今,無數的文學作品歌之詠之?!对娊洝纷鳛槲覈谝徊吭姼杩偧?,反映愛情的詩 歌就占有很大的比重。可謂是文學作品中表現愛情的濫觴之作。通過對《詩經》中愛情詩的解讀,我們可以了解《詩經》時代人們的愛情觀。
愛情觀就是人們對待愛情問題的根本看法和態度,它是人生觀的組成部分。對于《詩經》中的愛情觀,本文試圖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剖析,一是理想愛情的標 準,二是面對愛情受挫時的態度,三是擇偶標準。進而分析《詩經》時代人們對待愛情的態度和看法。在此基礎上再簡要分析產生這種愛情觀的原因和對后世的影 響。
一、《詩經》中的愛情觀剖析
1、理想愛情的標準
1.1自由大膽、熱烈率真
《詩經》中的愛情詩在很多情況下都表現了一種對自由戀愛情的追求,大膽、熱烈、率真。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能夠自由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尤其是對女性,沒 有后來封建社會時期的種種嚴格的束縛?!多嶏L·野有蔓草》就講述了一個邂逅的愛情故事,“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在仲春之時,主人公邂逅了一名眉清目秀的女子,二者情投意合,一見鐘情,最后“與子偕臧”。《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 奔者不禁。” 《鄭風·溱洧》則更是詳細的描繪了陽春時節青年男女相會踏青的場面,這在當時是一種風俗,表明是允許自由戀愛的。
《召南·摽有梅》中則更是塑造了一個內心火熱,期盼愛情的女子形象。“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 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追求我的小伙子,趁著這美好的時光,快與我相會”,十分強烈的表達了女性在內心深處對情感寄托的欲求。這是何等 的大膽與熱烈,甚至在今天,也并非所有的女性都能夠這樣熱烈,率真的追求屬于自己的愛情。
《鄭風·褰裳》則向我們表現了一位懷著熾熱感情的、大膽向意中人表白的豪放女性。“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 裳涉洧。子不我思,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直白坦率,熱情奔放,把女性面對不解風情的意中人的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1.2忠貞專一、生死相守
《詩經》中的愛情不僅僅追求自由戀愛,更強調愛情的忠貞專一、生死相守。這是《詩經》時代人們愛情觀的一大特點。
《鄭風·出其東門》表現了一位忠貞專一的男子。“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c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 且??c衣茹藘,聊可與娛。”雖然“有女如云”但是“匪我思存”,只是因為自己只是專注于縞衣的意中人,表現了其對自己愛人忠貞不渝的真情,這在古代實屬不 易。
《邶風·擊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的誓言流傳千古?!锻躏L·大車》中“谷則異室, 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皎日。”的誓言,令人感懷。由此可見,《詩經》向我們傳達了對待愛情忠貞的態度,用情專一的精神,這是從古至今,在婚姻愛情中, 人們所一直尊奉的準則。
1.3純樸真摯、平等和諧
《詩經》中的愛情也是純樸真摯的,很少帶有功利色彩,基本都是是來自于人本身的真性情的流露,因而所追求的愛情也是平等而和諧的。
《衛風·木瓜》描述了一對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互贈禮物的場面。“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 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你送我“木瓜”“木桃”、“木李”我將以“ 瓊琚”、“瓊瑤”、“瓊玖”作為回報,而這“匪報也”,而是“永以為好也!”只是為了表達我對你的重視。雖然男女所送之物的實物價值有差別,但實際上在情 感上是平等的,都是表達愛意的寄托,雙方情投意合,這是多么純樸真摯的情感!
《陳風·東門之枌》中同樣也描繪了一對青年男女約會之后互贈禮物的場景。“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谷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績其麻,市也 婆娑。谷旦于逝,越以鬷邁。視爾如荍,貽我握椒。”在小伙子看來,姑娘像荊葵花一樣美麗;在姑娘心目中,小伙子是她的希望和理想,送給他一束花椒以表達感 情。這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可思議,贈送給意中人簡簡單單的花椒來表達情感,其實這正是當時樸素和諧的愛情觀的一種表達,不重物質,重精神的觀念。
《鄭風·女曰雞鳴》描繪了清晨夫妻二人的一個簡單對話,寥寥數語就將家庭的溫馨,濃濃的愛意表現的十分貼切,給人一種幸福之感。“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 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 之。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在清晨,妻子說雞叫了,該起床了,丈夫說天色還早,妻子又說,“你快起床看看天色,啟明星都亮了,”之后,丈夫起床,出門 打獵,獵得野鴨和大雁,共享佳肴飲美酒,彈琴鼓瑟,互贈佩飾,和諧美好。這種純樸真摯的愛情,在什么時代都令人羨慕。
2、對待愛情受挫的態度
愛情就像麻辣燙,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有理想的的愛情,必然有愛而不得的情況,就包括相思單戀、禮教父母的約束,和親人遠征的閨怨,乃至婚姻破裂。
2.1相思單戀之苦——執著追求
表達相思、傾訴單戀之苦,歷來就是愛情詩的一大主題。《詩經》中表現相思之苦的詩歌卻有一個特點——雖是相思不得,卻不言棄,永遠執著追求。這也是《詩經》愛情觀的一個特點。
《周南·漢廣》是典型的表現一個人單戀的詩歌。“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一唱三嘆,往復回環,深深的表達了男主人公對“游女”的可望不可即的相思之苦,表達出了一種純潔的、真摯的愛戀。
《秦風·蒹葭》就屬于一首表達男主人公對心儀女子的相思與追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 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 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不論道路“且長”、“且躋”還是“且右”,我都將去追求。這就表現出男主人公對自己心上人的一種執著追求與熱烈情感。
有所顧忌和勇于突破
在《詩經》的時代,周公之禮初具。男女交往在周代還有一定的自由度,但隨著社會發展,到春秋戰國,男權強化,男女之防就逐漸變得嚴格了。父母媒妁之 言雖然不像后來由儒家不斷強化了的禮制那樣嚴格,但是對于當時的婚姻,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方面。這在《詩經》的愛情詩中也有反映。
《鄭風·將仲子》就反映了一個女子因為害怕父母、兄長、鄰人的閑話而不敢與心上人交往的心理。“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 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 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這正表現的是女主人公迫于輿論的壓力而所造成的兩難境地,一種矛盾而又畏懼的心理。
《鄘風·柏舟》卻表現了另外一種情況——面對世俗的壓力,為了愛情,勇于抗訴。“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 不諒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維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只因為女主人公的母親不了解女兒的心意,阻礙了女兒和其心上人的 結合,女主人公沒有放棄與軟弱,而是發出了“之死矢靡慝”的誓言和“母也天只!不諒人只!”的抗訴。
2.3親人遠征的閨怨——愁緒與溫情
《詩經》時代,戰爭頻繁,征人遠役,音訊難通,而戰爭又會破壞很多東西,給人帶來緊張與不安,在家的妻子就難免會有閨怨,思念遠方的親人,這是時代的產物,一直在整個古代社會,閨怨詩始終是愛情詩中的一大主流。
《王風·君子于役》就是一首描寫妻子思念遠征丈夫的詩歌。“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茍無饑渴?”到了傍晚,家禽家畜都回家了,而丈夫卻沒有回來,進而聯想到丈夫在 外地的冷暖饑渴。情感真摯自然,流露出一種溫情和思念。
《衛風·伯兮》表現了一位因思念愁緒滿懷的女子形象。“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其雨其 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心上人不在身邊,連梳妝都覺得沒有意思,以至于后來因思念而頭疼心痛。內心充滿 了對心上人的思念,幽怨柔婉。
2.4婚姻失?。墜D詩)——女子的控訴與無助
古代社會是一個男權社會,男子負心,二三其德也是常有的事情,面對這樣的情形,《詩經》中所表現的,對女子來說有無助與控訴,也有對男子負心的譴責和聲討。
《衛風·氓》就全面的敘訴了一對男女有相戀結婚到男子負心,拋棄女子的全過程。女子并沒有什么過錯,“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是男子負心,女子對此表示了控訴,也對女性提出了勸誡,“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最終,“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毅然地離開了背信棄義的負心人。這表現出了《詩經》時代,面對婚姻失敗,婦女的一種反抗精神。
《鄭風·遵大路》則形象的表現了棄婦的無助。“遵大路兮,摻執子之祛兮,無我惡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摻執子之手兮,無我丑兮,不寁好也!”這是 一位癡情女子再為挽救自己的婚姻愛情作最后的努力。在一條大路上,女子拉著男子的衣袖,哭泣著不要被拋棄,這是多么的無助!這同時也表明女子對男的的深 情。
《詩經》中的棄婦詩有很多,包括《邶風·谷風》、《邶風·新臺》、《鄘風·墻有茨》等。這些詩一方面反映了女子的無助,另一方面也對無情無意的負心漢做出了批判。這也從反面說明,《詩經》時代,對待愛情的專一原則是被人們所廣泛接受與認可的。
擇偶標準是愛情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因此分析《詩經》中擇偶標準對于全面了解《詩經》中的愛情觀也是十分必要的。
3.1男性的擇偶標準
《詩經》中所反映出來的男性的擇偶標準首先就是貌美溫柔,其次也看中良好的品行修養。這可以從下面的詩句中看出。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衛風·碩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
“白芽純束,有女如玉。”(《召南·野有死鹿》)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鄭風·有女同車》)
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發現,在男性的眼中,最關注的是“手”、“膚”、“領”、“齒”等容貌的美好。此外,再還注意到了“淑”“德音”等性格與品質。
3.2女性的擇偶標準
《詩經》中女性的擇偶標準和男性是有所不同的,女性雖然看中男性外在的威武雄壯,但是更關注的的是品性、學識和作為。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锨兮,赫兮喧兮。”(《衛風·淇奧》)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衛風·伯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鄭風·子衿》)
上面這些詩句中并沒有太多對男性外表的描寫,而主要是“切磋琢磨”“為王前驅”和“青青子衿”等表現人的學識、品性的文字。這就可以看說女性的擇偶標準不僅僅是威武雄壯,更關注的是人的學識與作為。
通過上面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詩經》中所反映出的愛情觀。在《詩經》時代,人們推崇自由戀愛,認為愛情是一種熱烈率真,純樸真摯的情感,同 時也強調要對愛情忠貞專一,生死相守。當面對愛情的挫折時,也要執著追求,勇于突破。在選擇意中人時,男性多看重容貌,同時也注意溫柔的性格和美好的品 性,女性則在關注男性外表的同時,更加看重其學識與作為。
二、《詩經》中愛情觀產生的原因
愛情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必然會受到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因此,對于《詩經》愛情觀產生的原因分析也主要基于以上幾個因素。
《詩經》收錄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這個時期,禮教初設,但當時的禮教主要是對上層王公貴族的約束,而對普通民眾并沒有很強的約束力,并 且,雖有禮教,卻古風猶存,即原來原始社會群婚制、偶婚制在進入周代的一夫一妻制時,前兩者在風俗中仍有所遺留,像上巳節,“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 也,奔者不禁。”這一方面是民俗遺留,另一方面,也是國家出于人口增長的目的所鼓勵的。因而才有了《詩經》時代人們對愛情的大膽與熱烈追求。
另外,“在早期社會中, 人們對于自然和人類本身不了解, 加上生活環境的艱苦, 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很簡單, 這就決定了人們的思想意識也處于相對單純、質樸的階段。”“由于生產力和自然條件的限制,《詩經》時代仍處于人類社會的早期階段, 人們的思維仍帶有初民式的純樸簡單”①, 因而人們對于愛情的表達也顯得純樸、自然、真摯,是一種人性之中真性情的流露。
《詩經》所記載的時期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發展的時期,農耕文明逐步向前發展,隨著男子在生產活動中的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社會經濟地位也越來越 高,因而男權也逐步加強。女性由于喪失經濟地位,因而也逐步喪失了自己的話語權,淪為男性的附庸,另外加上完全從男權角度提出的禮教對女性的約束,因此 《詩經》中當女性遭到玩弄、拋棄時,發出了強烈的抗訴。同時,這也說明對愛情忠貞不二是當時公認的道德品質之一。
三、《詩經》中愛情觀的影響
《詩經》中的愛情詩作為我國古代愛情詩的濫觴之作,其所表現出來的愛情觀不論是對社會風俗還是對文學的影響,無疑都是影響巨大的。
對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言,《詩經》中所提出的對愛情的忠貞不二,生死相守,和勇于反抗禮教、勇于突破限制的觀念以及擇偶標準中所表現出的審美元素影響巨 大。像漢魏時期的《孔雀東南飛》、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隱的無題詩、李清照的部分詞作,乃至后來的《西廂記》、“三言”“二拍”、《聊齋志異》等 作品無不受其影響。甚至對五四時期女性意識的覺醒都具有很強的啟發性意義。
此外《詩經》中的愛情觀,直率坦誠,活潑健康,具有無窮的生命力。為后世一代一代的青年男女做出了榜樣與標桿,甚至對于今日急功近利的青年男女,更是一種教導和感懷。僅從愛情觀這一點來看《詩經》的影響和作用,作為六經之首是當之無愧的!
注釋:
①劉東岳,蘇國偉:《論<詩經>愛情詩表現方式的特征》,載《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第84頁。
參考文獻:
[1]高亨.詩經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李寶龍,于衍存.詩經論稿[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2009.
[3]李山.詩經的文化精神[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7.
[4]朱守亮.《詩經》中婦女愛情婚姻問題之探討[A]. 1993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3.168-179
[5]劉東岳,蘇國偉.論《詩經》愛情詩表現方式的特征[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6):83-85.
[6]田園春.《詩經》中愛情觀芻議[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0,(11):27-30.
《詩經》共305篇,主要收集的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來源十分之廣,作者也多不可考。農耕社會的生產力低下,勞動工具簡單,人力是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形成了對男子高大身材的審美觀。而普通百姓對上層管理者的期待也是可以輕徭薄賦,仁德治天下的明主。正是這樣的社會現實,促成了《詩經》男性稱謂語對“溫厚勇壯”的推崇。
(一)君子
《論語》中曾有“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也”的論述。“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術語,究竟什么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君子?概括來說,它是與“小人”對舉的一個概念,“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儒區別于小人儒”。“行仁”是君子最主要的特征,不管是在為人還是處事方面,都普遍具有小人無可企及的高尚品質?!熬雍投煌∪送缓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都是例證。
實際上,“君子”一詞在造字之初便具有褒義色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認為“君,尊也,從尹,發號故從口?!逼浔玖x就是指能夠發號施令的上層統治者?!对娊洝分小熬印背霈F的頻率很高,是對所指對象出身、地位、容貌、品德全面的肯定與贊賞。如《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小雅·湛露》“顯允君子,莫不令德”、《秦風·終南》“君子至止,錦衣狐裘。”在《詩經》眾多的詩篇中,君子被塑造為“德貌統一”的完美形象。他不僅衣飾華美、威加海內,而且是溫文爾雅、受人愛戴。正因為如此成為女子每每思之念之的心上人,如“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已經見到了你,還有什么不高興的呢?女子絲毫不隱藏自己對道德高尚男子的愛慕之情,直率地表達自己的歡喜之情?!把阅罹?,溫其如玉”,“君子樂胥,萬邦之屏”,君子的秉性溫良,得天庇護,可以作為百姓的依靠,邦國的屏護。這樣優秀的道德品質如何不使人心生向往、頌揚標榜?
鑒于殷商覆亡的深刻教訓,周人十分注重禮樂文化的熏陶作用,統治者也普遍具有“敬天重德”,“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觀念。《詩經》中所頌揚的“君子”大都具有鮮明的道德自覺性,寄托了時人對于時事發展的相似看法。如果我們評價一個人指道德素養高,“正人君子”是很容易聯想的詞語。從這樣一脈相承的稱謂使用中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對語言根深蒂固的影響,對于真善美品質的追求卻是亙古不變的。
(二)良人
當歷史的車輪駛向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時,女性的地位變得卑微無助。雖然《詩經》筆下的眾多年輕女子不乏熱烈追求愛情的主動和大膽,但一進入婚姻她們的結局卻大都不那么美好如意,令人唏噓不已。翻看《詩經》,從那些涉及男女日常婚姻生活的詩篇中,我們不難發現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女人,要么是終日操持家務、內心苦不堪言的思婦;要么就是疲憊不堪、滿腹悔恨和怨恨的棄婦。如《王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薄吨苣稀ぞ矶贰安刹删矶挥暱?。嗟我懷人,置彼周行”,《衛風·氓》“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彼齻兊恼煞蚧蚴沁h離家鄉、戍守邊關,或是朝三暮四、用情不專,她們對情感的熱忱得不到回應,只能終日陷入悲苦憂愁的境地,就算能勇敢地與這種品行不好的男子決裂,但等待她的又會是一個個艱難的考驗。所以“良人”的性別稱謂便在這種現實之下催生出來,符合當時絕大多數女子心目中理想對象的標準,馬瑞辰《毛傳詩箋通釋》云“良人,即善人也”,他不僅誠實篤厚,而且懂得珍惜身邊人。
如《唐風·綢繆》“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這是一首祝賀新婚的詩,先秦時期結婚儀式都在黃昏或者傍晚舉行,這四句意思是今夜是什么好日子啊,可以看到這么好的新郎官?新娘子啊新娘子,你要拿他怎么辦?。俊傲既恕痹谶@里是對丈夫的稱呼,它有著與“君子”相似的內涵。這說明在場的嘉賓們一致認為男子十分牢靠,值得托付終身,是女子理想的婚配對象。
(三)狂且、狡童
《鄭風·山有扶蘇》和《鄭風·狡童》都是寫女子戲謔男子的詩篇。如《山有扶蘇》“不見子都,乃見狂且”、“不見子充,乃見狡童”,女子用嘲笑的語氣把這個男子比作狂徒、狡童,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和子都、子充的云泥之別。子都,即公孫子都,周朝末年人,本姓為姬,與周王同宗,是鄭國的貴族。被稱為春秋第一美男,不僅相貌英俊瀟灑,而且武藝高強。子充亦是鄭國有名的美男子,都是代表美好的對象。而詩中的“狂且”、“狡童”則是粗狂輕浮之人,只能引起女子的反感。
它們都是帶有貶義的性別稱謂語,從側面也反映了周人對不守禮法之人的蔑視。周人普遍具有濃厚的宗法倫理觀念,“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薄对娊洝分羞€有像“叔、伯、子、武夫”等稱謂,總的來說,周人對男性的審美觀是以德為主,勇武兼備的。
二、《詩經》中的女性稱謂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曾說過“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脫離開文化而存在?!币灾艹癁槔?,是一個奴隸社會轉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男性在使用工具以及占有社會資源方面有較多優勢,男尊女卑的文化已經形成。對于女子而言,幾乎沒有什么參與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機會,社會對她的期待也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婦德,婦言,婦工,婦容”?!对娊洝分杏斜姸啻祟惖呐孕詣e稱謂,如“淑女”、“伊人”、“碩人”、“靜女”等,反映出那個時代側重對女子容貌、身形、德行等的重視和推崇。
(一)淑女
《周南·關雎》為《詩經》開篇,它以雎鳩相向和鳴發端,興起君子對心靈美好、容貌嫻靜女子的追求?!瓣P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本意為“清湛”,引申為“善”。淑女即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女子,是君子朝思暮想,輾轉反側的思慕對象,賢良淑德的女子是男子心中理想的結婚對象。
“淑女”是具有鮮明性別標記的稱謂語,有著對其道德品質的審美追求。除《詩經》以外,后世不少文學作品中都有淑女一詞,如漢樂府“有艷淑女在此方”,唐代詩人王維有“淑女詩常在,夫人法尚存”,陸游有“妾慚非淑女,父命嫁洪儒”等。古代選皇后的標準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德貌兼備,母儀天下。
(二)伊人
“伊人”一詞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深秋的河邊,蘆葦迎風飄動,“伊人”就是指那個人,她是詩人心中傾慕、思念、向往的對象,帶有可望不可即的距離感和神秘感。后來引申為意中人或美好事物的象征,如柳永《蝶戀花》中就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詞句。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伊人”一詞帶有朦朧的美感,融入了詩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無窮想象。
(三)碩人
碩人,即身材高大修長的人?!对娊洝ばl風》中有“碩人其頎,衣錦褧衣?!秩缛彳瑁w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边@是一首描寫莊姜出嫁的詩,高度贊美了她的高貴顯赫的家世以及脫俗驚世的美貌,被后世稱為“千古頌美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全詩用回環復沓的形式,為讀者描繪出一位美艷動人、天生麗質、舉止端莊、大方得體的美女形象。但如今在提到美女時,我們較少使用這個詞語,這也說明時代的發展對于女子身材體形的審美要求也有著變化。就像楚王愛細腰,宮女們為了博君主青睞都趨之若鶩地瘦身;唐朝貴豐腴,像楊玉環這樣的寵妃,能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本領之下絕對不是瘦弱的體形。
而“碩人”能夠在《詩經》中被吟詠稱贊的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戰爭又使人口急速減少,一個民族或部落若想發展強大,就得有相當數量的男丁,身材較為豐滿的女子在他們的觀念中無疑代表著有更強的生殖繁育能力,所以更受推崇。
總之,語言是社會的產物,是對社會的鏡像反映,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每一個民族紛繁多彩的傳統文化均依賴于語言而得以成型、積累、發展和繼承。語言中的稱謂語更不是孤立的存在,總是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社會對男女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期望,都會反映在稱謂語的使用中,如周代以男權為中心的文化傾向,就會導致某些性別稱謂語在數量上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如“君子”一詞自古就是專屬男性,“言念君子,溫潤如玉”。一方面,周代是實行宗法血緣制的農耕社會,所以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稱謂語都表現出注重道德修養,崇尚身體健壯的特點。具體來說,體格魁梧修長的人,個頭高、力氣大,在采集農作、奔跑田獵、抵御侵犯、生殖繁育中都有明顯優勢。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事都體現出一種成熟的姿態,之“子”于歸,宜家宜室。另一方面,語言的發展又是緩慢的,雖然不斷有新詞新語的出現豐富稱謂語集團,但是傳統總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神奇作用,把一些審美觀念植入到我們的內心,影響著我們對于“美”的感悟與理解。
參考文獻:
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識1《歸去來兮辭》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橫”,橫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為什么)
(3)景翳翳以將入 (景,通“影”,日光)
二、古今異義
1.親戚
古義:內親外戚;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庭或它的成員
2.情話
古義:知心話;今義:男女間談情說愛的話
3.有事
古義:農事;今義:指有事情
4.窈窕
古義:幽深曲折的樣子;今義:指女子文靜而美好
5.來者
古義:未來的事情;今義:來的人
6.征夫
古義:行人;今義: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義:手杖;今義:扶持老人
8.**
古義:指戰亂;今義:常用來比喻亂子
9.人事
古義:指做官;今義:指關于工作人員的錄用、調配、獎懲等工作
10.去留
古義:指生死;今義:離開留下
11.尋
古義:不久;今義:尋找
12.交
古義:交互,都;今義:常用義“交友”、“交通”等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園日涉以成趣 名作狀,每日、每天
② 時矯首而遐觀 名作狀,有時
2.名詞作動詞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動,拄著
② 樂琴書以消憂 名作動,彈琴,讀書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動,劃船
④ 實迷途其未遠 名作動,誤入迷途
(二)動詞的活用
1.動詞作名詞
①生生所資 動作名,生活
②審容膝之易安 動作名,容膝的小屋
2.動詞作狀語
感吾生之行休 動作狀,將要
(三)形容詞的活用
1.形容詞作名詞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攜幼入室 形作名,幼兒,兒童
2.形容詞作狀語
心憚遠役 形作狀語,到遠處。
(四)使動用法
① 審容膝之易安 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樂
② 眄庭柯以怡顏 形容詞的使動,使……愉快
(五)意動用法
① 悅親戚之情話 意動,以……為愉快
② 樂琴書以消憂 意動,以……為樂
③ 善萬物之得時 形容詞意動,以……為善
四、一詞多義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歸去來兮辭》(副詞,將,將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論語六則》(動詞,行走。)
③ 為吾子之將行也 《殽之戰》(動詞,離開,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觀滄?!?動詞,運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動詞,實行,執行。)
⑥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庖丁解牛》(名詞,行為,動作。)
⑦ 臣修身潔行數十年 《信陵君竊符救趙》(名詞,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詩一種體裁。)
háng
①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絕句》(量詞,排,行。)
② 躡足于行伍之間,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過秦論》(泛指軍隊。)
③ 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蘇武傳》(名詞,輩分。)
2.引
① 丁壯者引弦而戰 《塞翁失馬》(動詞,開弓,拉弓。)
② 相如引車避匿 《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牽,拉,引。)
③ 引壺觴以自酌 《歸去來兮辭》(動詞,拿來,取來。)
④ 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召請,召引。)
⑤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戰》(動詞,避開,退卻。)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 《出師表》(動詞,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懷,恭疏短引 《滕王閣序》(名詞,前言,序文。)
3.乘
chéng
① 聊乘化以歸盡 《歸去來兮辭》(動詞,順著,順隨。)
②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 《曹劌論戰》(動詞,騎,坐,駕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過秦論》(介詞,憑借,趁著。)
④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 《序》(動詞,交互,連接)
⑤ 目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記》(動詞,冒著,頂著。)
shèng
① 于是為長安君約車萬乘 《觸龍說趙太后》(量詞,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
②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殽之戰》(“四”的代稱。)
4.策
① 執策而臨之 《馬說》(名詞,竹制的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歸去來兮辭》(動詞,拄著。)
③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木蘭詩》(同“冊”,記錄。)
④ 蒙故業,因遺策 《過秦論》(名詞,策略。)
⑤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廉頗藺相如列傳》(名詞,計策,計謀。)
5.審
① 審容膝之易安 《歸去來兮辭》(動詞,明白,知道。)
② 故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察今》(動詞,考察,觀察。)
③ 余經秋審,皆減等發配 《獄中雜記》(動詞,審問,審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歸去來兮辭》(動詞,隨從,順從。)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動詞,散落,堆積。)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過秦論》(動詞,托付。)
④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陳太丘與友期》(動詞,放棄,舍棄。)
7.懷
① 懷良辰以孤往 《歸去來兮辭》(動詞,留戀,愛惜。)
② 則有去國懷鄉 《岳陽樓記》(動詞,懷念,想念。)
③ 新婦謂府吏,感恩區區懷 《孔雀東南飛》(名詞,心情。)
④ 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 《赤壁之戰》(動詞,心中藏著。)
⑤ 汝姊在吾懷 《項脊軒志》(動詞,胸前。)
⑥ 懷其璧,從徑道亡 《廉頗藺相如列傳》(動詞,揣著。)
8.而
① 覺今是而昨非 連詞 表并列
② 門雖設而常關 連詞 表轉折
③ 時矯首而遐觀 連詞 表修飾
④ 鳥倦飛而知還 連詞 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連詞 表修飾
9.之
①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助詞,取獨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詞,取獨
③ 悅親戚之情話 助詞,取獨
④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助詞,取獨
⑤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動詞,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詞,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詞,的
⑧ 會有四方之事 助詞,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詞,取獨
10.以
① 既自以心為形役 介詞,使,讓
② 舟遙遙以輕飏 連詞,表修飾,“而”
③ 農人告余以春及 介詞,把
④ 引壺觴以自酌 連詞,表承接 來
⑤ 聊乘化以歸盡 連詞,表修飾
⑥ 園日涉以成趣 連詞,表結果
⑦ 木欣欣以向榮 連詞,表修飾
⑧ 問征夫以前路 介詞,用
⑨ 樂琴書以消憂 連詞,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給 連詞,用來,來
⑾ 諸侯以惠愛為德 介詞,把
⑿ 家叔以余貧苦 介詞,因為,由于
⒀ 策扶老以流憩 連詞,相當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斷)
(二)倒裝句
1.介詞結構后置(狀語后置)
① 將有事于西疇
② 農人告余以春及
③ 問征夫以前路
2.賓語前置
① 復駕言兮焉求 (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②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③ 樂夫天命復奚疑 (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賓語前置句,代詞“自”作賓語前置)
(三)被動句
① 既自以心為形役(為,被)
② 遂見用于小邑 (見,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內復幾時? (省介詞“于”)
② 稚子候(于)門 (省介詞“于”)
③(余)脫然有懷,(余)求之靡途 (省主語“余”)
④ 于是(余)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語“余”)
⑤(余)或命巾車,(余)或棹孤舟 (省主語“余”)
(五)固定句式
載欣載奔(載……載……:一邊……一邊……;又……又……)
例:載饑載渴 載歌載舞
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識2《滕王閣序》
一、通假宇
①所賴君子見機(“機”通“幾”,預兆。句意:不過由于君子看到細微的預兆。)
②儼驂騑于上路(“儼”通“嚴”,整治。 句意:駕著車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
③云銷雨霽,彩徹區明(“銷”通“消”,消散。句意:云消雨停,陽光普照,天空明朗。)
二、古今異義
① 窮且益堅(窮:困厄,處境艱難。今常用于窮困的意思。句意:處境艱難,而意志更堅。)
② 一介書生(一介:一個?!敖椤绷吭~。今常用于“介紹”“介于”等意。句意:一個書生。)
③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今無此意。句意:自己和終軍的年齡相同,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
④ 盛筵難再(再:第二次。今相當于“又”。旬意:難有第二次遇到。)
⑤ 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云爾:語氣詞,用在句尾,表示述說完了。今無此意。句意:請各位賓客竭盡文才,寫出像潘岳、陸機那樣的好作品。)
⑥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學士,掌管文學撰述的官。今常用來指學位。句意:文壇上眾望所歸的孟學士,文章的辭采有如蛟龍騰空,鳳凰飛起那樣燦爛奪目。)
⑦ 阮籍猖狂(猖狂,狂放,不拘禮節;今指狂妄而放肆。)
⑧ 千里逢迎(逢迎,迎接;今指說話做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
⑨ 童子何知(童子,謙辭,晚輩,后生;今指兒童。)
⑩ 彩徹區明(彩,日光;今指彩色。)
三、詞類活用
(一)名詞的活用
1.名詞作狀語
① 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霧”“星”均為名詞作狀語,譯為“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② 上出重宵,下臨無地 “上”“下” 均為名詞作狀語,譯為“向上”“向下”。
2.名詞作動詞
① 一言均賦 “賦”,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鋪陳”。
② 目吳會于云間 “目”,名詞作動詞,用眼睛看
③ 煙光凝而暮山紫 “紫”,呈現出紫色
④ 梓澤丘墟 “丘墟”,成為荒丘廢墟
3.名詞的意動
襟三江而帶五湖 “襟”“帶”均為名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為“以……為衣襟”和“以……為束帶”。
(二)形容詞的活用
① 四美具,二難并 “美” “難”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懊馈敝浮懊篮玫氖挛铩?,“難”指“難得的人”。
② 賓主盡東南之美 “美”指俊杰
(三)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 徐孺下陳蕃之榻 下,使……放下
② 騰蛟起鳳 騰,使……騰空;起,使……起飛
③ 川澤紆其駭矚 駭,使……吃驚
④ 屈賈誼于長沙 屈,使……受屈
⑤ 竄梁鴻于海曲 竄,使……逃匿
四、一詞多義
1.盡:
① 賓主盡東南之美 副詞,全、都。
② 潦水盡而寒潭清 形容詞,完了、沒有。
③ 聊乘化以歸盡(《歸去來兮辭》) 動詞,死、死亡。
④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阿房宮賦》) 副詞,最。
2.勝:
① 勝友如云 形容詞,才華出眾的。
② 躬逢勝餞 形容詞,盛大的。
③ 勝地不常 形容詞,美的、美麗的。
④ 驢不勝怒,蹄之(《黔之驢》) 動詞,能承受、能勝任。
⑤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琵琶行并序》) 動詞,超過。
⑥ 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鴻門宴》) 形容詞,盡、完。
3.窮:
① 響窮彭蠢之濱 副詞,盡。
② 窮睇眄于中天 副詞,盡。
③ 窮且益堅 名詞,因厄、處境艱難。
④ 豈效窮途之哭 形容詞,走到頭的。
⑤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形容詞,窮困。
4.舍:
① 舍簪笏于百齡 動詞,舍棄。
② 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名詞,客舍、住所。
③ 退三舍而避之(《城濮之戰》) 古代一天行軍的路程。
④ 夫人請之,吾舍之矣(《毅之戰》) 動詞,釋放、放棄。
5.臨:
① 臨別贈言 副詞,將要。
② 臨帝子之長洲 動詞,面對。
③ 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勸學》) 俯視,從高處向低處看。
④ 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到、走近。
6.懷:
① 懷帝閽而不見 動詞,想念。
② 有懷投筆 名詞,心思。
③ 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壁從徑道亡(《廉頗藺相如列傳》) 動詞,揣著。
7.序:
① 序屬三秋 名詞,時序。
② 滕王閣序 序言、序文。
③ 今功臣名將,雁行有序(《與陳伯之書》) 名詞,次序、秩序。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動詞,安排次序。
五、特殊句式
1.定語后置句
① 都督閻公之雅望 ② 宇文新州之懿范 ③ 孟學士之詞宗
④ 王將軍之武庫 ⑤ 等終軍之弱冠 ⑥ 慕宗愨之長風
2.賓語前置句
童子何知
3.狀語后置句
① 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 ② 空睇眄于中天,極娛游于暇日 ③是所望于群公
④ 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⑤ 竄梁鴻于海曲 ⑥ 屈賈誼于長沙
高中語文必修五文言文必考知識3《逍遙游》
一、掌握下列重點詞語
1.怒:奮發。
2.摶:環旋著往上飛。
扶搖:旋風。
3.夭閼(è):阻塞。
4.奚以……為: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
5.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
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
6.絕:超越。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魚(通“溟”,大海)
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
4.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別)
5.而(nài)征一國者(通“耐”,能力)
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
7.而御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8.而后乃今培風(通“憑”,憑借,依靠)
9.其正色邪(通“耶”,語氣詞)
10.湯之問棘也是已(通“矣”,語氣詞)
11.辯乎榮辱之境(通“辨”,辨明)
12.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用于整數和余數之間)
三、古今異義
1.雖然: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2.果然:古義:很飽的樣子。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3.眾人:古義:一般人。
今義:多數人。
4.野馬:古義:流動的霧氣。
今義:野生之馬
5.羊角:古義:旋風。
今義:羊的角
6.天池:古義: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義:湖泊的名稱(在吉林長白山)
7.海運:古義:海波動蕩;今義:海洋運輸
8.小年:古義:短的壽命;今義:指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間節日
9.是:
古義:這;今義:作判斷詞
10.控:古義:投,落下;今義:控制
11.蟲:古義:泛指動物;今義:蟲子
12.槍:古義:觸碰;
今義:發射槍彈的武器
四、詞類活用
(一)名詞作狀語
水擊三千里(水,在水面上)
(二)名詞作動詞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名作動,南行)
2.不過數仞而下(下,落下,降落)
(三)形容詞作名詞
《齊諧》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異之事物)
(四)形容詞作動詞
怒而飛(怒,奮發,這里指鼓起翅膀)
(五)使動用法
1.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合:使……滿意;征:使……信任)
2.彼于致福者(致,使……到來)
五、一詞多義
1.之:
① 鵬之徙于南冥也(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 之二蟲又何知!(代詞,這)
③ 窮發之北(助詞,的)
2.息: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里指風)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3.其:
①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鵬)
②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③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4.以:
①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②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③ 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④ 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⑤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六、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齊諧》者,志怪者也。
(……者,……也)
2.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者,……也)
3.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
4.此小大之辯也(……也)
5.此小年也(……也)
6.此大年也(……也)
7.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者也)
(二)倒裝句
1.賓語前置句
① 奚以知其然也?(賓語前置句,= 以奚知其然也)
② 莫之夭閼(è)者(賓語前置,= 莫夭閼之)
③ 彼且奚適也(賓語前置,= 彼且適奚也)
④ 之二蟲又何知(賓語前置,= 之二蟲又知何)
⑤ 彼且惡(wū)乎待哉(賓語前置,= 彼且待惡乎哉)
2.狀語后置句
① 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詞結構后置,= 于坳堂之上覆杯水)
② 翱翔蓬蒿之間(介詞結構后置,= 于蓬蒿之間翱翔)
③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結構后置,= 以六月息去)
(三)省略句
翱翔(于)蓬蒿之間。(省介詞“于”)
(四)固定句式
1.其……其……:表選擇,是……還是……
例: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譯: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呢?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
2.奚以……為:表反問,哪里用得著……呢
例: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哪用飛到九萬里的高處再往南去呢)
3.且夫:連詞,表遞進,況且,再說
4.故夫:語氣詞,表示要發議論,不譯
5.若夫:連詞,表示提出另一話題,至于
七、難句翻譯
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
譯:哪用高飛九萬里往南去呢?
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譯:所以那些才智能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的人,品德可使一國君主滿意,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樣所見甚小啊。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wū)乎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