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油氣儲運專業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西部大開發的推動下,石油工業也以驚人的速度迅猛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石油工業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別是榆林學院(以下簡稱“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為重要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對油氣儲運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學院領導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氣儲運專業已被評為陜西省特色專業。為了加強油氣儲運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造就工程型人才,對油氣儲運專業的教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將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統籌規劃,使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學生獨立實驗能力,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專業素質。但是,由于我院油氣儲運專業的發展相對榆林市石油工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導致畢業學生不能達到目前油田企業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氣儲運專業的教學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鑒于這樣的形勢,本項目提出對油氣儲運專業課程最重要的專業課程之一工程流體力學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油氣儲運的課程編排中,《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是可以將儲運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相銜接的很好橋梁。目前該課程的授課方式有所不妥,使得這門課不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條件下,應該配套一系列仿真課件,與教學相結合,學生才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融入腦海。仿真課件可以使學生掌握難以理解的抽象理論,從而更好地學習該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程,以便為將來的其它專業課程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在加強工程流體力學課程理論教學的同時,還要加以仿真課件的訓練,再配合實踐教學環節。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結合實習與畢業設計環節,可以綜合地將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對于他們今后的工作或繼續深造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體力學課程與實踐教學之間的現狀,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學體系、內容與實踐課之間存在脫節現象,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作為專業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是學習其它專業課程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打不好,那么其它課就很難學習。據調查發現,學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課程中一些具體的流態名詞,以及抽象的流體損失問題,如果有了仿真課件,這些疑難問題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儲運專業的實驗室設備中,有些由于廠家設計問題造成數據不準確,所以原本剛夠學生分組實驗的儀器數目,現在只能增加每小組的人數才可以維持正常開設實驗課程。由于該課程中涉及的實驗數目較多,也導致了場地的嚴重不足。再次,教學中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課知識與生產實習相互滲透。而《工程流體力學》課程作為本專業的基礎課程,與生產實習的相互滲透又甚為重要。
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更好地發揮該課程的作用,針對我院工程流體力學課程開設的現狀,以及國內一些知名高校開設這門課程的情況,筆者提出幾點改革建議,以使學生能夠把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按照實用、新穎、精練的要求,著力進行教學內容的提煉與更新
課程建設旨在突破學科專業局限,又要照顧到專業需要,對課程進行整合、優化,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例如在本課程中加入非牛頓流體部分的教學內容,形成課程的特色。
2.強調計算機在流體力學教學中的應用
應該在教學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體專業情況的仿真模擬課件的使用量,學生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和課件相結合,更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這樣,不但順應時代的發展,也節省了學生花在琢磨流型變化上的很多時間。鑒于課程自身的特點,對于各種工藝流程圖的介紹,傳統的板書方法已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求。筆者因此針對不同專業的教學大綱,制定了相應的教學課件,通過多媒體教學,以彌補傳統教學方法中抽象、晦澀、枯燥的缺點,使學生從動態的畫面中,比較輕松地理解教師在教學中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內容。
3.有效組織實踐環節至關重要
工程流體力學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均非常強的課程,因此有效組織實踐環節至關重要。學生通過在工廠的實習,可以將在學校中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工廠中實際生產有效地結合起來,增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應盡快解決實驗設備結論不準確的現象,使教學儀器百分之百地準確投入到學生的學習當中去,盡可能地將流體力學作為向外專業進行開放實驗,讓有興趣的學生也能參與。
通過該項目制定的措施實施于油氣儲運專業教學中,使每屆油氣儲運專業學生受益。提高學生對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深度,增強他們的專業技能,并能夠將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此舉對學生的就業和繼續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教學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這門課程主要是油氣儲運學科的專業基礎,這門課程的培養目標旨在為以后的專業課打好扎實的基礎,樹立學生的應用能力。因此,在考試方式上,更注重應用能力的測試,考察學生與社會的接軌程度。這樣,考試題型多是一些發揮性的,讓學生用“漁”的本領去為本門課程的學習畫上休止符。
四、結語
總之,對于《工程流體力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進教學觀念的改變,按此目標授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可以促進教材建設、實驗室建設及其儀器設備的更新,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科研能力,從而實現“學有所用”,“教學相長”。
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特別是專業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改革,是一個系統和長期艱巨的實踐過程,專業教師任重而道遠。只要不斷努力和探索實踐,就可以開拓出一條提高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教學質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徑,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Standardized Teaching Reform
WU Lijuan, ZHANG Yindi, LI Xiaoyan, ZHANG Rui, GU Xiaoting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100)
Abstract Course desig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lass. To combin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Yangtze university storage course desig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current teaching,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draw lessons from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other universities give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rational Suggestions from various angles, to provid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course design of teaching ideas.
Key words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canonical
0 引言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課程設計是運用所學知識綜合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基本訓練,是本科教學中至關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對后續的畢業設計做熱身,是理工類專業本學生開始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設計的初步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和獨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課程設計的質量影響畢業設計的質量,也會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①②③④
在人才需求劇增、高等院校“擴招”這兩個強大引擎的驅動下我國油氣儲運高等教育的規模急劇擴大。近十年開辦該專業的大專院校由先前的寥寥幾所發展到了目前30多所。對于擁有該專業的高等院校來說,我們更需要扎實的教學質量做保障。從具體教學環節著手培養創新、務實、肯干的儲運專業人才是每個儲運教育工作者所期待達到的目標。經調研了解到西南石油大學和西安石油大學以及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等多所兄弟院校均開設了專門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課程設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形成了規范的教學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要想改善這一現象需要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尤其是如何在有限師資和擴招后大量本科生生源之間有矛盾時去解決設計類題目與現場實際工程脫離導致設計質量不高的問題。如何盡快扭轉這個局面成為擺在儲運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因此借鑒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在我校進行油氣儲運專業課程設計規范化改革研究和實踐顯得非常有意義。
1 課程設計教學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1 設計題目單一,教學內容有待完善
為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效果,課程設計的內容應該是前面所學專業課在解決實際問題的一個體現,不能讓所有學生只做一門課程甚至一個方向的研究。全面設計對學生對專業課的復習和鞏固有更多好處。
油氣儲運主干專業課程如“油氣管道設計與管理”、“油庫設計與管理”等涉及大量工藝、設備和裝置,要真正掌握這些內容,需要學生自主地參與到這些工藝、設備和裝置的設計、制造和安裝過程中去。為此在所有主干課程課堂學習后專門設置課程設計環節,安排一定深度的以工藝設計或部分設備設計為主的設計工作,讓學生自主完成,從而配合課程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對儲運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為畢業設計做準備。設計過程就是學生主動了解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助于學生發現新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產生自主創新的能力。這種方式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增加了學生對專業課知識的掌握程度,保障了整體專業課的教學水平。
1.2 設計思路不規范,沒有統一的工藝設計說明書和課件
設計期間,部分學生對設計中所遵循的最新的國家標準或者行業規范不熟悉或者對設計規范理解不夠深入,在設計時甚至沿用已經廢棄的標準設計隨意性較大。編寫規范的參考資料是保障設計結果準確性的必要條件。傳統教學手段與多媒體CAI教學手段結合,對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內容使用演示型多媒體技術,以生動的動畫形式展現抽象的知識點,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和難點內容的理解。
1.3 抄襲嚴重,完成質量不高,過程監控不嚴
盡管學校針對課程設計制定了相應工作條例和相關制度,但由于很多條例不夠全面,或者在執行中不嚴格、不規范,從而影響了畢業設計的質量。課程設計僅對主要階段進行粗略劃分,部分環節標準不明確、不具體、涵蓋面不全,造成學生和指導教師無章可循,盲目性和隨意性較大,導致課程設計完成質量不高等問題,需建立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實現分階段、分步驟監控,把關建立監控體系中各個環節的具體、可行的標準,做到全面覆蓋、整體把握、按步推進,構建完整的質量監控體系。
1.4 考核方法傳統守舊、較片面
本科生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汲取知識,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為發揮考核的促進作用,根據課程設計分階段進行的特點,規定對每一階段完成的任務都要進行考核,最后成績的評定可根據學生平時參與答疑的表現、設計完成效果、多媒體制作和演講能力等綜合評定。這種以綜合考核代替傳統的考核方法,將簡單考查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改變為對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一個環節,從而把以往的最終考核分解前移到平時,起到對整個過程的每個階段都增強重視程度的作用。
2 應對措施與實施方法
2.1 修訂教學大綱完,完善題目類型,結合現有實驗項目
針對油氣儲運生產系統龐大、復雜的特征,實驗室已建設有油庫模型仿真和管道輸送計算機仿真兩大模擬系統,在專業教學中發揮著很好的效果,但實際過程中還是以教師貫穿講解和演示的方式為主,所以以該類實驗為突破口,改革實驗教學手段和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完成實驗的主體。另外基于國家特色專業投資建設的有利條件,結合當前儲運行業生產實際和技術需求,充實相關實驗項目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大綱應結合培養方案,應綜合考慮人才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改革以及新教材編寫等,以達到油氣儲運工程人才培養目標。期望在學校油氣儲運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兄弟院校的教授、專家的指導下完善油氣儲運專業課程設計教學大綱的修訂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加強基礎全面鞏固專業”的精神,尤其注重“提高能力”。
2.2 備齊標準規范,制作設計說明書、教案和課件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包括輸油管道設計與管理、輸氣管道設計與管理、油庫設計與管理、油氣集輸和油罐及管道強度設計。其中油氣集輸和油庫設計及管理已成為校級精品課程,充分發揮精品課程的示范作用,形成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專業課程體系框架帶動其他專業課程建設。課程設計正好將所學專業綜合成一體,可以均衡多門專業課的發展。
借助集體力量,在全體項目組成員合力下編寫授課講義,制作教案和課件。
2.3 改進教學方法,提出合理的選題機制
課程設計應充分體現“以教師指導為前提,以學生學習為根本”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認知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在實踐環節中可改變傳統單一的設計題目,實行學生和指導老師雙選機制。為取得更加豐富的教學成果彌補教學資源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嘗試以下新模式:真題真做模式,即積極吸納學生參與實際科研課題,以科研項目為實踐載體,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讓學生體會學以致用的道理;超前模式,即為部分學生提前配好指導教師學習之余即可超前開始課程設計,學生可以及早地得到科研訓練,為畢業設計(論文)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2.4 提出合理的考核方法,建立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嚴把質量關⑤
課程設計全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主設計為主,教師指導為輔,學生和教師的主觀性較強,院校也僅從宏觀角度對全院課程設計進行管理,沒有具體到各專業,致使各環節的質量監控,難以落到實處。根據資料收集整理發現,質量監控可以從選題、中期檢查和答辯幾個環節把握。目前教學中中期檢查也只是檢查設計進度,對質量無法評定,各階段監管力度不夠,監管標準不全面,可操作性不強。規范各環節質量監控標準,建立全過程質量監控體系,是保障學生完成質量的必要條件。課程設計可采用 “分組設計、隨機考核制”的方法進行,學生的成績由平時成績、評閱成績和答辯成績三部分組成,各占一定比例。
3 結束語
通過深入研究油氣儲運工程專業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完善并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充實實踐環節教學內容,更新實踐環節教學手段,保證實踐環節教學質量,從而體現“重實踐,厚基礎、增靈活、強能力”的教育教學模式,同時注重針對性、適用性和有效性,以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為總目標。本文結合長江大學在油氣儲運課程設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根據問題的特征提供了對應的解決措施或建議,這些措施或建議的采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實踐能力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 王琪,施雯,黃軍左.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實踐體系教學改革研究.考試周刊,2012(30):18-19.
② 肖榮鴿,姚培芬,潘杰,鄧志安,蔣華義.油氣儲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規范化改革與探索.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5(2):44-46.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結構中最高層次的教育,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質量創造性人才的重任。聯合培養是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大力倡導的研究生培養模式,雖然培養方案和管理體制尚有待改革,合作機制仍需完善,但培養模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加強各培養單位之間的交流,充分利用優質教學、實驗資源,有效提高培養質量、降低培養成本,因此,已逐漸被廣大高校和科研單位所認可。
2 跨學院聯合培養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內容
為了加強東北石油大學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培養質量,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三個學院開展了跨學院聯合培養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跨學院聯合培養在多個不同學科背景下,可以達到多學科交叉滲透、協同攻關,有利于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型的思維能力,豐富研究生的科研選題,具有獨特的培養優勢。跨學院聯合培養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
(1)確定研究方向,突顯培養特色
以把握油氣儲運學科內涵為核心,尋找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學科的知識交叉點和問題突破口,凝煉突出學科特色、體現學科水平,提出跨院聯合培養研究方向。同時,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建立聯系的樞紐,體現學科專業的內在屬性,優化學科結構,貫徹培養方針,明確培養目標,堅持培養理念,突顯聯合培養的特色。
(2)整合培養資源,實現優勢互補
不同學院之間容易溝通協調和接洽、資源容易整合和共享,包括教學資源、導師資源、科學研究實驗資源、圖書資源。圍繞培養目標,積極鼓勵研究生學習各學院的優質課程、精品課程,通過取長補短、相互促進,使課程設置逐漸向前沿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建立導師組制度,充分發揮各學科帶頭人優勢,聯合培養研究生的各院之間通過導師之間的相互交流,組成導師組指導研究生;開放重點實驗室,既可有效利用各院?,F有重點實驗室資源,提供良好實驗條件,減少儀器設備閑置,又可以加強實驗技術交流,充分發揮重點實驗室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各院館藏書量,避免重復購置資料造成無謂的浪費,可以跨院查閱文獻,真正實現圖書資源共享。
(3)配套管理措施,保證培養質量
加強過程管理, 在學位課程學習階段,主要提高基本理論學習和基本技能訓練兩個方面。使研究生掌握各學科基本理論,了解最新研究成果,鞏固知識,開闊視野, 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辦法,為今后課題研究奠定基礎;課題研究階段,著重針對提升選題、開題、中期考核、課題研究過程、論文質量、論文評議、論文答辯等研究生培養過程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和評價辦法,進行嚴格考核,從環節上保證了培養質量。
(4)制定相應規章制度,構建聯合培養機制
針對選擇性招收的聯合培養研究生,制定學科交叉的聯合培養計劃,營造有利于聯合培養的教學條件和氛圍。同時開展學科交叉科研課題的研究,這有利于提高基于學科交叉研究的整體科學能力,加速基于學科交叉創新科研成果的實際應用。構建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評價體系,建立研究生教育宏觀調控機制,有助于管理部門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保證和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同時有助于研究生本人發現存在的問題,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質。以研究生聯合培養的全過程為主線,根據教學要求和培養其創新能力的目的,探討聯合培養研究生的評估細則,確定評估項目和具體評估指標及其主要參考依據,逐項評估其在學習各不同階段的能力,建立一個評價研究生能力的操作平臺和便于評估的科學體系,最終達到以評促建,以評促管,評、建、管有機結合的評估體系。
3 跨學院聯合培養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及對策
(1)資源整合問題
由于各培養單位之間的相互獨立,聯合培養工作不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操作管理上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培養單位之間的合作交流。另外,由于受到教學體制和科研環境的影響,學??蒲协h境還需完善,實驗室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還不健全,沒有很好的討論環境,實驗設備、實驗儀器及相關的設備服務也需豐富。這就需要各院之間、各導師之間、導師與學生之間及時加強溝通,共同解決面對的問題。
(2)創新性管理模式
跨院聯合培養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嘗試,仍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工作流程, 在實施過程中給工作的開展帶來一系列問題,例如研究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安排、課題選擇、畢業答辯等環節、各院的行政管理、課題的經費籌措、專項資金保障、合作協調、獎勵懲罰、學術交流、監督評價、考核、成果歸屬認定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機制。必須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模式, 保障跨院聯合培養的順利推進。
4 結論
通過對石油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和機械工程學院,以及油氣儲運工程學科碩士研究生情況調研(包括與學生座談,相關指導教師研討等),探索跨院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可行性;通過調研與研討,確定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選擇原則,包括學生的原專業、學生的發展意向、動手能力等,確定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選擇原則;確定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指導教師隊伍;制定聯合培養機制與管理機制;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等,從整體上保證了跨學院聯合培養油氣儲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劉潤進,原永兵.學科交叉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方法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1,5(5):68-70.
作者簡介:閻鳳元(1981-),女,北京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工程師。(北京 102249)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3-0095-02
油氣儲運工程是石油天然氣工程領域的重要學科,也是一門工程應用學科,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尤為重要。[1]油氣儲運專業課程實驗教學是學生理解相關專業知識、鍛煉實驗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有效教學形式。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實驗考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生認真實驗,有效提高實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2]
然而,傳統的實驗考核方式單一,多為實驗教師根據實驗操作過程及報告評分。隨著實驗室的發展建設及綜合、設計、創新性實驗的增加,簡單考核實驗基本情況的方式已不適用于現在的實驗教學。為此,針對油氣儲運專業實驗的考核模式進行了改革,力求全面覆蓋學生實驗的各個環節,注重對學生實踐創新、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保證專業實驗的教學效果和培養質量。[3]
一、實驗考核模式的現狀分析
1.實驗考核內容不全面,不能全面評價學生實驗學習的質量和效果
傳統的實驗教學的考核內容只包括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的記錄和整理,而實驗的預習環節、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分析和思考過程、學生與實驗相關專業知識的綜合掌握和靈活運用能力都未能納入實驗考核內容中去,因而無法對學生實驗學習的效果進行全面評價。
2.很難實現對實驗全過程的考查,激勵效果不明顯
現有的實驗考核體系僅能對學生在實驗室的行為進行觀察評定,實驗指導教師無法了解學生在實驗工作其他環節中的行為和表現。而且打分幾乎完全依據學生上交的實驗報告,造成學生片面重視這一環節,小組實驗過程中經常出現部分學生懶于動手,坐等他人實驗結果,只重視實驗報告書寫,甚至出現實驗報告抄襲得高分的現象。這會嚴重挫傷認真實驗、勤于思考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能起到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的作用。
3.考核模式長期不變,不能適應儲運教學實驗室的發展及綜合設計創新性實驗的增加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以往演示性、驗證性的基礎類實驗較多,綜合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較少,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油氣儲運系大力發展實驗教學基礎設施,建立了專業基礎教學平臺、專業教學平臺、創新實驗平臺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平臺,并在此基礎上設計、開發開設了大量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而傳統的考核模式很難適應這些新開發實驗的要求。為此實驗教學的考核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對考核內容和考核模式進行大膽的改革,重點培養、提高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才能適應新型實驗教學的要求,取到良好的考核效果。
4.實驗考核方式單一,很難起到啟發創新思維的作用
以往實驗考核為實驗預習、實驗操作過程、實驗報告三部分。但無論哪一部分都僅能反映學生實驗基本情況,不能反映并鼓勵學生提高實踐創新能力,不能發揮考核對學生培養創新思維的導向作用。因此,構建以培養實踐創新型、工程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的實驗考核模式成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二、實驗考核內容的分類優化改革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目前共開設了四類實驗:基礎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這四類實驗各有特點,在原理知識、設計能力、操作水平、創新思維四個方面,應分門別類細化并增加實驗考核內容。通過專業課程教師和實驗課程教師共同討論,運用專家打分法確定了各部分內容在總分中的權重。同時由于油氣儲運專業實驗常接觸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的石油類產品及有機化學試劑,因此有必要強化對安全知識和實驗室管理規定的考核。
1.基礎性實驗
油氣儲運專業基礎性實驗多為原油及油氣產品物性認識的驗證性、測量性實驗,一般根據國家或行業標準進行。以往實驗中學生僅關注測量所得數據的正確性,而忽視了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為此考核內容有必要強化實驗原理的掌握。此類實驗涉及油氣樣品、高溫(如柴油餾程)、低溫(如液氮)操作、精密儀器等,安全尤為重要,因此考核內容中加強了安全知識的考核。調整后的實驗教學考核內容包括安全知識、實驗原理/方法考察、實驗前儀器準備、實驗操作流程及操作過程、規范的實驗數據記錄、實驗數據處理、實驗分析與思考、實驗報告。
2.設計性實驗
油氣長輸管道和油氣儲存裝置都是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流動工藝、材料、設備、儀表自動化等各個方面,各專業課程中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最多,如某長輸原油管道冬季輸送方案設計與模擬、某油庫的收發油工藝設計與管理模擬等,均要求學生通過已知參數設計實驗方案并進行軟件模擬??己藘热莶粦话ㄔ碇R的記憶和實驗過程記錄,還應增加或加強實驗方案設計及比選、實驗情況分析及處理、實驗總結與思考的考核,才能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鼓勵個性化方案和方法/手段的創新,加深學生對工程實踐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綜合性實驗
綜合性實驗考查學生對專業課程知識的綜合理解和靈活運用能力,如管道密閉輸送運行模擬、輸油管道水擊過程及控制實驗、油田集輸管網運行模擬分析實驗等,實驗原理、方法及實驗手段涉及專業課程的多個知識點。因此,實驗考核增加了相關專業知識及實驗技能考查內容,考核內容主要有實驗原理及方法、實驗儀器設備知識考核(如原油旋轉粘度計測量原理及儀器誤差分析)、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總結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法。
4.研究性實驗
研究性實驗注重學生創新和科研能力的綜合素質培養,多為科研與教學結合的開放性實驗及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課題、學科競賽等。研究性實驗周期較長,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傳統的實驗原理、方法等考核內容明顯不適用于此類實驗。新設計的研究性實驗的考核內容包含研究目的、實驗手段方法的合理性、研究成果的實用性、查閱文獻的能力、撰寫科技論文的能力、創新合作能力,以及結果處理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三、多元化的實驗考核方式改革
油氣儲運專業實驗教學的發展對實驗考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采用評閱實驗報告的考核方式遠不能滿足上述要求。為此應綜合采用多種新形式的實驗考核方式,才能達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1.應用實驗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做好實驗預習考核
實驗預習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原理、熟悉實驗設備及操作的重要環節,是實驗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而以往學生不重視這個環節,在預習中盲目抄襲講義且不求甚解。為解決這一問題將實驗指導書、儀器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規定等相關知識以多媒體課件、文檔、圖片、視頻的方式植入實驗網絡教學管理系統,全面指導學生預習,并在預習考核系統中進行在線測試。測試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實驗室安全準入考核,包含管理規定、油氣安全知識及事故應急處理。二是儀器模擬操作考核,將實驗儀器操作制作成FLASH動畫,應用鼠標點擊完成模擬實驗操作過程,不能按照要求操作則扣分。三是實驗必備知識考核,重點考察實驗原理、方法、專業背景等知識。學生必須通過在線測試系統的考核才能預約實驗時間,進入實驗環節。
2.實驗過程監控記錄
由于實驗學生人數眾多,實驗指導教師很難全程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操作情況。因此,根據不同實驗的特點,增設了不同的實驗過程監控方式。儀器操作類實驗,在每一個操作臺前安裝了攝像系統,教師通過攝像監控系統可觀察每一組學生的操作,并給予客觀的評分。計算機仿真類實驗,在仿真系統中植入操作過程記錄程序,將學生的每一步操作記錄在數據庫文檔中,并自動上傳至控制中心,教師根據學號調出操作過程及結果進行評價。
3.建立上機題庫,全面考核實驗知識
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的特點,綜合各門課程知識,建立專業實驗題庫,可分實驗選擇試題,也可分課程隨機抽取試題,用于學生實驗結束后檢驗所學知識,對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有積極地促進和激勵作用。
4.創新研究實驗進行驗收答辯及成果展示
此類實驗項目多來源于科研、專業競賽、學生自主擬題等,沒有固定的實驗方法及步驟,依賴實驗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探索,完成時間長。傳統的實驗報告考核方法完全不能適用于此類實驗。為此創新性的設計、采納了結題報告、產品/模型/成果文件/軟件、及實驗答辯的多種形式對創新研究實驗進行考核。尤其是每學期組織一次的實驗答辯,不僅很好地考核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驗動手能力、作品水平和創新能力,還能體現出學生的反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科技道德、責任心等,能夠客觀全面地對創新研究實驗進行考核和成績評定。
四、考核模式改革的實踐應用效果
科學、公正、客觀的實驗考核結果是檢驗實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及科學實踐素養的重要保障,為此油氣儲運專業在實驗教學中逐步實行上述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成功之處在于:一是保證了實驗預習的質量,減少了實驗過程可能出現的差錯,這對于降低實驗中發生意外的概率有積極作用,此外強化安全知識和實驗室規章的考核也有利于提高教學實驗的安全性。二是提高了實驗指導教師對實驗過程的掌控能力,在實驗教學中能夠更好地識別企圖“混水摸魚”的學生,減少了實驗評分中的不公平現象,在激勵學生學習熱情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上取得了意外的收獲。三是解決了設計性、研究性實驗的考核這一緊迫問題,對于新型專業教學實驗的順利開設并推廣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四是增強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了實驗效率,鍛煉了學生能力。
經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發現目前在專業教學實驗及實驗考核中還存在如下不足需進一步研究解決:首先對專業教學實驗的重視程度不夠,這不僅體現在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還體現在專業課教師不重視、不支持專業教學實驗,為此需開展專業教學實驗及考核方式改革,并在軟件開發、設備購置方面有一定的經費投入。其次專業實驗考核模式雖然較傳統方式更全面、客觀、科學,但需要實驗指導教師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工作量,因而在推廣中遇到一定的阻力,這一問題可通過在實驗教師工作量評定及業績考核方面出臺適當的鼓勵機制來解決。
五、結束語
實踐和創新能力是工科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專業教學實驗考核的改革,適應我國工學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趨勢,解決了油氣儲運專業開設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所面臨的技術問題,有效提高了專業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效果,得到了任課教師和學生的一致好評。而且這一考核方式的改革,解決了工科專業實驗教學中很多帶有共性的問題,對其他工科專業的實驗教學考核改革也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嚴大凡.油氣儲運專業建業——甲子回溯[J].油氣儲運,2012,31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會經濟活動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出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作為高等教育核心的課程,是隨著社會經濟體系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的,同時,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為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的課程教學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1、2]教學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溝通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應用。探索建立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是21世紀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培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各類高素質的工程師面臨的重要課題。[3]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質,國家一貫都非常重視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其中,油氣儲運工程是該工業中的中游產業,是連接油氣產、運、煉、銷諸環節的紐帶。與石油的勘探開發工程、化學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輸送介質的多元化,油氣儲運專業逐漸成為一門綜合性工程學科。而作為煉油行業主干課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氣儲運工程專業中發揮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對該課程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根據《石油加工》教學目標的特點,該課程教師急需認真探索創建新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石油加工》課程教學分析
1.《石油加工》課程的性質與特點
《石油加工》課程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是一門知識體系龐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藝類課程,主要任務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為產品,研究對象為非理性的、動態的、開放的石油加工工業化裝置,包括原油蒸餾、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氫等各種石油加工過程。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新工藝新標準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和性質、各種石油產品的使用性能和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過程均有很強的實用性,是一門實驗科學,理論和實踐結合的非常密切,課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在廣泛的基礎知識上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來分析如何提高石油產品的質量,掌握石油產品的化學組成與使用性能之間的關系。
2.《石油加工》課程教學現狀
在實際教學《石油加工》中,大多數教師根據自己對學生的了解在課堂上組織教學,教學手段和方法較單一,純粹依賴多媒體教學,沿用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優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占有絕對的主動性,缺點是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被動適應教學,獨立思考的空間不多,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普遍對相關知識不感興趣,教學效果不理想。
作為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一門專業選修課,學生普遍不重視,雖然開設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等化工基礎課程,但普遍化學基礎理論不夠?!妒图庸ぁ氛n程的課時為32學時,全部為理論課時,沒有根據課程特點分配相應的實驗教學課時,且理論知識的敘述性較強,相對枯燥,如果沒有實踐環節,那么學生學過理論知識后很容易遺忘,當需要派上用場時,卻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課程無法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與之相稱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構想
1.挑選合適的教材,合理分配課時。
現在有關《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數是針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專門適用于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課教師需要認真挑選適合教學使用的教材。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還要適當增加前沿的新工藝、新技術以及國家頒布的新的質量標準。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不斷創新的意識,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據調查,目前各高校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開設的《石油加工》課程大多數只安排理論課,很少進行實驗教學,實際上,許多高校都具備開設實驗課的相關條件,理論課和實驗課并重是切實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夠在課程教學計劃中,保證一定比重的實驗課時,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提倡以學生“學”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轉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基礎理論知識拓展應用到專業課的學習中,例如對于煉廠氣的加工利用,可以結合有機化學中C1~C4烷烴及C1~C4烯烴的主要化學反應等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分析煉廠氣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徑。對于石油的蒸餾過程,可以通過比較與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餾的異同點,掌握原油蒸餾的特點。多角度、多方位,展開討論,分析解決工程實踐問題。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兼用課堂討論、參觀考查、讀書報告等輔助形式,既發揮多媒體教學在有限的時間通過形象、直觀的手段進行大容量教學,也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石油加工相關的圖片音像資料;同時可以增進學生和教師的互動。
在《石油加工》課程教學中要重視對比式的教學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論和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學科,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在教學中需要經常比較各種加工過程的異同點,利于學生記憶。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氫是典型的石油加工過程,可以從主要生產目的、原料、主要產品、工藝流程、石油烴類的主要反應、催化劑的性能等方面比較兩者的異同點,加深學生對工藝過程的理解和記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增加實踐教學,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過程錯綜復雜,專業實驗是理論教學的有益補充和完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較接近實際的真實體驗,發揮課堂教學和實際工作的橋梁作用。通過專業實驗,教師要指導學生清楚地認識石油加工工業生產特點,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過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在進行專業實驗的過程中,逐漸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我院前后購置了原油實沸點蒸餾、催化裂化、催化加氫、延遲焦化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實驗裝置,也購置了各種先進的油氣分析儀器。教師在指導實驗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儀器操作能力。對于我院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專業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儲運,因此,只有掌握各種石油加工過程的特點,采用儀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種加工過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氣儲運方法。
在進行專業實驗時,因為課時較少,對于類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實驗裝置,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采用教師演示、學生觀摩的方式進行,而對于催化裂化產物分析實驗,應保證每位同學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要注重自助與互助結合。
傳統的考核方式中,學生的平時成績占30分,期末卷面成績為70分。平時成績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為出勤;一為平時作業,抄襲作業的現象屢禁不止,幾乎不能真正區分認真學習的同學。改革單一的考核制度,進行過程考核,以便對知識進行更全面的考查。具體的方式為:在平時考核中,增加課堂討論以及學生提交的小論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證成績的真實性,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加實踐過程的考核,用具有實際應用背景的任務考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雖然我學院的期末成績以開卷考試為主,但應增加活分析、活應用的試題,減少分值。最好進行連續多次的考核,通過多次評估,促進學生專業能力的提高。
三、結束語
任何教學模式都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完善的動態系統。在《石油加工》課程的教學中,任課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將來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精品課程建設作為高職院校質量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日益受到重視。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核心,自從油氣儲運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立項開始,《油氣管輸工藝》即作為學院首批批準的精品課程,經過近1年多的探索與實踐,初現成效,逐步總結出“五個基于”的精品課程建設方法,即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基于工作任務的課程內容,基于行業經歷的教學隊伍,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學條件。
一、課程設置——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
人才需求調研是教改的第一步,只有經過充分的企業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真正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本課程通過對油氣儲運相關的行業企業進行實地走訪,與企業負責人座談,與一線技術人員對流,并邀請具備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工參與課程改革,針對油氣儲運操作工,油氣計量工與油氣調度工等工種設置的專業技術核心課程。課程設置是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并遵從職業能力本位的原則,實現“兩個無縫對接”,即與市場的無縫對接,與職場的無縫對接。
二、教學內容——基于工作任務的教學內容
在前期企業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對教學內容進行頂層設計基礎上,打破學科章節結構,圍繞知識及技能模塊,設計與校內外實訓基地實訓功能相配套情境,并最終設計出5大學習情景,即油氣管道認知,等溫輸送,加熱輸送,順序輸送,天然氣輸送。每一個學習情景由若干項目組成,項目與項目之間體現工作任務邏輯主線,每個項目由若干個任務組成,任務與任務之間呈現平行或遞進關系,知識內容的編排上是基于工作過程并與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一致,最終通過綜合實訓項目把各個任務聯系起來,并通過綜合項目的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師資隊伍——基于行業經歷的教學隊伍
人才是第一資源已成為共識。隨著當下高職教育工學結合呼聲的日益提高,而工學結合的關鍵在于教師“工學結合”與學生“工學結合”的步調一致;因此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的專業教學團隊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所在。結合專業的實際,主要通過“引進來”與“走出去”兩條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所謂“引進來”,即通過人才引進、聘任兼職等方式,把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能工巧匠充實到師資隊伍中來;所謂“走出去”,即通過現有師資的學歷提升、企業掛職鍛煉、承擔科研項目等途徑。截至目前,主講教師80%為雙師型教師,且100%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基于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按照“一主線多方法”模式,即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六步法一條主線進行,并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任務導向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等,實現基于學的教,實現基于互動的傳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并盡可能的讓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深度融合(如表1),學生通過深度參與,從以前的被動灌輸接收到現在的主動積極構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真是實現教學做一體化,同時構筑立體化考核評價方式(總評成績=平時表現20%+考試成績30%+技能操作40%+實訓報告10%),弱化期末考試,重在過程考核。
五、實踐條件——基于工作情境的實踐條件
按照“校中廠,廠中校,前面是工廠,后面是教室”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思路,目前已建成校內實訓基地包括泵閥實驗室,油氣管輸綜合實訓中心。與學院簽訂深度校企合作協議的校外實訓基地主要有中石油伏牛溪油庫、重慶英達實業有限公司柏樹灣油庫、重慶大班石化有限公司大班油庫等,校內教學和校外教學相結合,形成“認知模擬實地演習”的大教學過程,同時,“三階段實習”計劃(大一專業認知實習,大二專業實習,大專業頂崗實習)已全面展開,基于工作情景的校內外實踐條件能較好滿足相關實驗實訓要求。截至目前,學生集輸工考證通過率已達90%。
總之,高職精品課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起點是市場需求調研,重點在于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團隊建設與實驗實訓是保障條件,其建設過程是一個不斷的精益求精過程,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真正使精品課程成為“一流的水準,多樣的示范、共享的資源”。
參考文獻:
[1]姜大元.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理論、實踐與創新[M].北京:清華大學出社,2009.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李月清.高職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變化及啟示[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85-90.
石油勘探開發是高科技、高風險、高投入的知識密集型行業。隨著知識成為企業資本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石油企業在戰略中重視并研究自己的知識管理已成為必然。目前國際上許多油氣公司都在積極探索,尋求實施知識管理的辦法,試圖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管理體系,以提高勘探開發決策水平,減小風險,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從而提高企業的生存和競爭能力,增強企業實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江漢油田勘探開發業務的開展基于現有的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搭建一個網絡環境下開放的分布式知識共享平臺,整合現有的文獻信息資源,構建知識資源的管理系統,促進相同區域和不同區域之間的知識交叉共享,引進外部的知識,對提高整個油田的創新能力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1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分布狀態
油田圖書館現有的知識資源由兩部分組成:即紙本文獻資料和數字信息資源。
1.1圖書館館藏紙本文獻資料
截至2007年底,油田圖書館館藏圖書158,890冊;各類期刊現、過刊53,000多冊,以石油地質類圖書和期刊為主館藏。日常業務由圖書館自動化集成系統(ILASII)運行。
ILASII系統不包含了傳統的圖書館自動化業務,而且設計了征訂訂購系統、聯機編目系統、專項服務系統、電子閱覽室系統、預約/預借/閉架借書系統、聯合目錄管理系統、期刊目次管理系統、網上流通系統、我的圖書館等等,形成了一個大的系統家族。
1.2圖書館數字資源
采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讓數字化文獻在網絡上傳播、安全共享,對油田圖書館帶來了很深遠的影響。主要數字資源包括自建電子期刊、自建數據庫、引進數據庫和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
1.2.1自建電子期刊
三新科技信息網于2001年9月25日正式開通。從2002年3月開始每周都有新信息上網?,F已累計報道文獻量達到900篇、330萬字。其主要欄目有:①騰飛進軍號:刊登有關領導的講話和指示;②科技新視野:主要登載當今世界“三新”技術的最新動向和原始研究論文:③神州嘹望塔:主要登載國內油田、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及動向;④江漢科技城:報道江漢油田在勘探、開發和科研攻關等方面的進展情況;⑤網上讀書城:登載《江漢石油科技》和《國外油氣地質信息》的摘要供讀者查閱;⑥創新金點子:選擇性地刊登一些有關“三新”技術方面的讀者來信或論文。
1.2.2自建數據庫
《江漢油田科技成果數據庫》是由研究院開發建沒的二次文獻型數據庫,是江漢油田圖書館文獻、技術檔案等信息部門以及各二級廠處、科研單位了解我局科技成果、開展科研工作、成果查新、信息檢索的必用工具。
《江漢油田科技成果數據庫》收錄了1973年至2005年江漢油田的科技成果,專業范圍包括石油地質與勘探、石油物探、測井、鉆井、油氣田開發與開采、油氣田建設工程、機械設備與自動化、油氣田環保與綜合利用等專業。約220萬字。
該數據庫的檢索路徑有分類檢索:主要按石油地質、石油物探、鉆井工程、測錄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地面建設、計算機應用、油鹽化工等類別;關鍵詞檢索、課題完成人姓名檢索以及綜合性檢索等檢索方式。
該數據庫目前鏈接于江漢油田局域網可供8000多個用戶直接查詢。
1.2.3引進數據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引進了《中國石油文摘數據庫》、《國外石油文獻數據庫》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12個數據庫。
①中國知網
江漢油田圖書館購買了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有關本行業的理工A、理工B兩專輯。開通了鏡像站,月訪問量約15000次,下載5000篇,該網信息量大,資料更新快,資料比較齊全,給科研人員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現在已成為科研人員的主要文獻資料獲取方式。
②萬方學位論文數據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引進的第一個鏡像資源,該館根據油田科研生產的實際需求引進了理學和工業技術分類中的石油、天然氣工業及地球科學。它的引進,填補了油田在學位論文信息方面的空白,給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又提供了一個強大的技術支撐。經過幾年的運行,科研工作者對它的普遍反映是文章專業性、可參考能力強,由于它是作為一個鏡像資源,所以它的訪問速度也相當地快。訪問量累計已達236030次,累計下載53600篇。
③《中外石油文獻數據庫》
該數據庫包括《中國石油文獻數據庫》和《國外石油文獻數據庫》,是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開發建設的綜合性、二次文獻型數據庫。
兩庫分別收錄了中文期刊256種,外文期刊近200種(包括,英、俄、日、法、德等語種)。此外,還收錄了會議論文、科研成果報告、學位論文、考察報告、技術講座總結、專利、技術標準和科技圖書等多種類型的中、外文文獻。兩庫收錄石油文獻的專業范圍包括石油地質與勘探、石油物探、測井、鉆井、油氣田開發與開采、油氣田建設工程、海上油氣勘探與開發、油氣加工、油氣儲運、機械設備與自動化、油氣田環保與綜合利用以及石油工業經濟和企業管理等石油工業12個專業大類。
④《美國石油文摘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Tulsa(美國塔爾薩)大學編輯出版,是一個查找石油勘探開發有關文獻和專利最權威的英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獻包括: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鉆井、油氣開采、油藏工程和開采方法、管道及儲運、生態學和污染、替代燃料和能源、輔助工藝和其他礦產品等。
⑤《中國科技成果數據庫》
該數據庫始建于1986年,是國家科技部指定的新技術、新成果查新數據庫。數據主要來源于歷年各省、市、部委鑒定后上報國家科技部的科技成果及星火科技成果。其收錄成果范圍有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涉及化工、生物、醫藥、機械、電子、農林、能源、輕紡、建筑、交通、礦冶等十幾個專業領域?!吨袊萍汲晒麛祿臁窋祿臏蚀_性、詳實性已使其成為國內最具權威性的技術成果數據庫。
1.2.4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
因特網上的公共數字資源可免費獲取,根據油田科研生產需要,主要以專利文獻數據庫為主:
①《中國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記錄了1985年實施專利法以來的全部中國專利文獻的全文,面向公眾提供免費專利檢索服務和全文提供服務。提供檢索的內容包括中國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相關說明書、附圖、權利要求書的摘要與全文。
②《美國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由美國專利與商標局提供,可以檢索并瀏覽美國專利全文。收錄了1790年至今的美國專利,1790至1975年的專利只能通過專利號和現行美國專利分類號進行檢索,1976年至今的專利可以通過多個檢索人口進行檢索。
③《歐洲專利數據庫》
該數據庫是由歐洲專利組織(EPO)及其成員國的專利局提供的,可以免費檢索。在數據庫中可以查到文摘、著錄信息和說明書全文的國家有:歐洲專利組織(EPO)、法國、德國、瑞士、英國、美國、專利合作條約組織(EPO??梢圆榈轿恼椭浶畔⒌膰矣校褐袊?、日本。僅可以查到專利文獻著錄信息的國家有澳大利亞、俄羅斯、香港、印度、愛爾蘭、奧地利、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加拿大、古巴、丹麥、埃及、埃拉、非洲地區知識產權組織、歐亞專利局(EurasianPatentOffice)等。檢索結果記錄中可以得到的項目內容:發明名稱、專利號、公開日期、發明人、申請人、申請號、優先權號、國際專利分類號、歐洲專利分類號、等同專利號、權力要求項、專利說明書全文、專利附圖等。
從以上分析可知,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比較豐富。但各模塊分別鏈接于江漢油田局域網,向油田讀者提供初級服務,尚未構建統一的服務平臺,知識化服務體系尚未建立。
2江漢油田圖書館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
根據筆者對油田圖書館部分科研讀者所作的調查表明:科研讀者目前利用圖書館文獻資源的途徑以局域網下載資料為主。到館借閱逐漸遞減;現有的電子資源能滿足大部分的科研工作基本需要,但個性化和針對性的數宅資源還不能滿足需要;大部分讀者希望建立門戶網站,提供簡便檢索方法,讓讀者自由使用電子資源。由此本文提出了江漢油田圖書館知識資源管理系統的構建方案:
2.1門戶網站系統
江漢油田圖書館門戶網站是在網上訪問圖書館知識資源的入口點。主要任務為:
信息。包括新聞公告、專題資源、新書推薦、專題服務、讀者指南、下載瀏覽器、FAQ等。這些欄目具有動態更新的特點,屬于圖書館日常業務工作范疇,需要進行授權管理,規范數據加工過程與數據格式,及時、及時更新。這些欄目的實現是通過圖書館網站的功能來完成的。
系統嵌入。如電子資源、館藏檢索、咨詢臺、館際互借與原文傳遞、站內導航等,各欄目分別由一個個功能獨立的應用系統支持,構成了圖書館數字服務平臺。這些子系統的建設可以引進第三方成熟產品,也可以自主開發。在建設過程中,網站系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實現對這些欄目的創建、修改、刪除等管理操作,以便支持這些功能。
2.2電子圖書庫
江漢油田圖書館目前尚沒有圖書數據庫。為了滿足油田廣大員工對電子圖書的需求,目前急需建設一個能夠與已建資源相互補充的電子圖書庫。由于之前的期刊、論文等資源相對比較專業,所以此項目需建設一個集石化、采礦、工業技術圖書及綜合社科類圖書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性圖書數據庫。
江漢油田電子圖書數據庫的讀者定位為江漢油田的內部員工,所有江漢油田的員工將可以通過江漢油田內部局域網或互聯網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訪問江漢油田的電子圖書數據庫。超級秘書網
為了能夠使得電子圖書數據庫與傳統紙書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帶動的作用,江漢油田的電子圖書數據庫需要與現有的紙書管理自動化系統實現無縫連接。通過紙質書系統與電子書系統的互聯和互檢,讀者將能夠從紙書圖書館到電子圖書館進行自由的切換訪問并獲取相應的借閱、查詢等服務。
電子圖書庫應該具備資源管理、系統管理、用戶管理等主體功能,為了能夠及時監控電子圖書的借閱、流通和使用情況,電子圖書庫的管理平臺需要提供相關統計功能,并能定期生產統計報告,以方便圖書館迅速了解圖書借閱情況,并調整相應服務策略或進行相關決策。
中圖分類號:TE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9-00-01
一、油氣資源產業集群內涵
產業集群研究在國內的發展逐步滲透到油氣資源產業,不同的學者對油氣資源產業集群的內涵做出了界定。胡?。?007)認為基于油氣產業的特殊性,應把其分為上游、下游兩部分。同時認為(2007)產業集群有著豐富的內涵:首先,產業集群對應于一定的區域而言,是經濟活動的一種空間集聚現象;其次,產業集群是一個包含了某一產業從投入到產出以及流通的各種相關行為主體的完備的價值增值網絡;最后,產業集群是一個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新型、高效的經濟組織形式。認為(2007)產業集群只出現在油氣產業的上游。李勇(2009)根據油氣資源產業的特點,認為油氣資源產業集群應該是一個由點、線、面、網組成的多層次、多側面、多領域的網絡結構,它要求在與社會生產力布局的聯系上,應按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則,合理分工,協調發展。陳蓮芳(2011)界定油氣產業集群為在特定地理區域內,基于當地獨特的油氣資源優勢,油氣勘探、開發、儲運、煉制加工、化工和銷售等產業企業,及與其發展相關的配套企業(主要為油氣裝備制造業和油氣服務業等)和各種機構、組織(如高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中介、協會、金融、政府)相互聯系所構成的空間經濟組織體,其主體是一條產業鏈,這條鏈條成為油氣產業集群內部各主體相互關系的基本構架。
二、形成動因
研究油氣資源產業集群的第一步是確定油氣資源是否形成產業集群。胡健等(2007)認為,油氣資源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驅動因素是資源稟賦優勢。因為油氣資源行業是一個典型的資源開采與加工行業,目前我國油氣資源分布呈現明顯的區域集中的特點,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北三省和西部地區,這些區域具有油氣資源稟賦優勢。張雄化(2008)等認為傳統因素對油氣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認為油氣資源是上游油氣產業鏈的基礎,是下游產業鏈的保障;油氣企業定位在油氣富集區域附近是為了獲得交通成本的優勢,現有的分工狀況由生產力水平和市場消費水平決定,油氣企業之間、企業與政府間的相互熟識降低了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陳蓮芳(2012)提出復合區位熵的概念,認為油氣產集群形成的驅動因素除了油氣資源稟賦優勢、專業化分工、運輸成本,還包括核心油氣企業和政府因素。
三、區域功能
胡健等(2007)以全國油氣資源富集省份陜西省為例,通過對油氣資源開發活動所產生的投入產出效應、產業關聯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進行實證研究,探討了油氣資源開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分析了西部地區油氣資源開發活動與當地經濟發展脫節的問題。胡健等(2008)進一步利用CRn指數、H指數、Ellsion-Glaeser指數等指標,對中國石油天然氣產業的產業集聚程度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資源優勢只有發展成為產業優勢之后才能對區域經濟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董春詩等(2013)研究了油氣資源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建立了能源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SVAR),利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技術,分析了能源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動態互動關系。認為能源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
胡健等(2008)通過對我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行業的技術專業化水平進行衡量,認為企業R&D和科研機構研究是區域創新能力的兩個主要來源,因此從專利和論文數量兩個方面來衡量各地區的創新水平。認為在我國油氣資源富集區域應該建立以大型、特大型油氣資源開發企業為創新龍頭的區域創新體系,通過龍頭企業的技術外溢和技術關聯效應的發揮,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胡健等(2010)在對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套基于油氣資源產業集聚的區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油氣資源富集的12個省地區進行分析,對比了東北、華北、西部三大油氣資源富集區域的創新能力。認為與東北和華北地區相比,我國西部的油氣資源富集區域盡管油氣資源產量較高,對當地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但整體創新能力卻較低。
四、政府作用
楊嶸(2011)認為政府應該更多的促進油氣企業間合作關系,發揮“網絡經紀人”的作用,使產業集群快速成長。政府還要制定相關政策,扶植相關中小企業,尤其是處于油氣產業鏈下游的企業,以達到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集群逐步成熟穩定后,政府部門介入程度可適當降低,但是要促進集群內部的創新,以保持油氣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
胡健、董春詩(2012)認為以環鄂爾多斯區域為例的油氣資源富集地區沒有取得相應的經濟效益是因為資源開發各自為政。通過對克魯格曼中心―模型的拓展,建立了兩種要素、兩個部門、兩個區域的空間經濟學模型,對政府財政補貼條件下資源產業集聚的條件、動因與機制進行了公理化的解釋。結論認為政府對具有資源加工制造優勢區域實施財政補貼政策將提升資源加工制造業在該區域的集聚水平,中央政府應該通過實施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政策進行有意識的引導,盡量避免在該區域內部出現重復健設和產業同構的現象發生。
五、油氣資源產業集群研究的趨勢建議
文章第二部分開頭認為油氣資源產業集群的內涵應從集聚和專業化的特點出發,透過橫向同質企業配套,縱向上下游產業鏈整合和區域內社會化中介服務三個方面全面地進行界定。因此認為油氣資源產業集群的研究也不該脫離它的內涵,除已有研究外,可以從同質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關系,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化整合措施及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高校等中介服務與油氣企業的配合方面展開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胡健,吳文潔,董春詩.油氣資源開發與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一、引言
自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海洋油氣工程專業成立以來,全國石油高校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成立了海洋油氣工程專業,海洋油氣專業的成立象征著高校石油專業教育邁向海洋石油,是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隨后幾年來,石油大學(北京)、石油大學(華東)等石油院校率先成立了該專業的碩博點。隨后的幾年里,2013年,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迎來了第一批海洋油氣工程系畢業生,該屆教育畢業生就業率達80%以上,彰顯了海油企業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
然后,隨著國際油價的走低,尤其跌破30美元以來,石油院校畢業生面臨嚴峻的考驗,而海洋油氣工程作為一個新興專業,其嚴峻性較石油工程類老專業而言,可謂是雪上加霜,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冰點。因此,低油價下的海洋油氣工程系的未來何去何從?如何在低油價新形勢下海洋油氣工程系進行常態化的發展?這是本文待討論的問題。
二、重視專業人才引進,加強師資梯隊建設
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從總體規劃來看,主要包括兩大部分——海油和海工兩個方向,其綜合性集成了海上油氣藏開發、鉆、采、集輸四個環節。以西南石油大學為例,海洋油氣工程依托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國家一級學科,將陸上油氣田鉆井、完井、采油(氣)、油氣集輸的領先技術與海洋石油、天然氣相關技術結合并考慮海洋油氣田鉆井、完井、采油(氣)、油氣集輸的特殊性,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形成海洋油氣工程的研究基地與博士生、碩士生培養基地。但就其專業教師隊伍而言,西南石油大學的海洋油氣工程系專職教師仍存在不均衡狀態,專職教師僅8人。無獨有偶,我校的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目前專職教師10人,兼職教師1人,其中龍江學者1人、教授2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助教1人、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6人;教授占18%,副教授占37%(圖1)。從師資上,目前碩博比例相當,博士比例占55%,碩士比例占45%。從平均年齡來看,整體年齡偏小,平均年齡不足35歲。而在研究方向上,海洋工程方向占40%,海洋石油工程方向占60%。
綜合上述分析來看,國內石油院校的海洋油氣工程專業目前師資上面臨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一是教師隊伍年輕化,教學經驗不足是普遍的現象,教學梯隊健全難;二是師資專業結構不均衡,多數專業教師都是從石油工程等院系調配過來的,而海工方向教師又多出自非石油院校,師資專業結構偏差較大,導致海油與海工互為獨立,往往造成海油和海工嚴重脫節,難融成一體。因此,在人才引進方面,充分考慮油田企業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強深化與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企業交流與合作,聽取油田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風向,邀請企業高層領導參與專業建設,共同分析低油價新形勢下人才培養需要,因地制宜,對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引進相應的人才;
另一方面推進高校間的合作交流,對優選出的骨干青年教師,可以推行“2+2”合作模式,或加強碩博研究生訪學模式,借鑒其他院校海洋工程方面的先進經驗,在其他院校進行培訓學習,以及國際高校的先進經驗,填補海洋油氣工程的空白。最后,在人才引進方面,尤其對于偏遠地方的院校,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如對發表高級別的文章等成果進行獎勵,提高安家費等待遇,吸引優秀人才任教。
三、深化人才培養方案,探索“訂單式”培養思路
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根本。海洋油氣工程專業是順應海油油氣開發形勢下的產物,但亦不可僅拘泥于海油企業,還需勝任諸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因此,在人才培養方案上應建立以海上石油為主、陸上石油為輔的教學方案。與此同時,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上,還要兼顧海油和海工方向的均衡,讓學生既能掌握石油工程的專業知識,同時也能熟練掌握海油油氣專業特色領域本領。這就需要在課程設計上,把握好學科和研究方向的分寸,加強與油田現場交流和合作。建議在課程設計上增開與油田現場研討式課程(如16學時),任聘現場領導來校進行講座,傳授和交流現場的先進生產經驗,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增進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專業感情培養。最后,強化與油田現場的合作,尤其是中海油企業的合作,如充分利用學?,F有的資源,建立“校企合作”平臺,簽訂相關協議,為企業輸送人才提前簽署“訂單”,建立長效機制,等等。
四、加強產學研一體化,動用多種手段,強化專業學生實踐能力
(一)積極鼓勵一線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理論實踐相結合,反作用于課堂
高校教學質量提高離不開產學研一體化進程,這就需要授課教師不僅要勝任課堂教學,也要具備科學研究的素質,因此就要求任課教師在專業方向上具有較好的動手能力,鼓勵高校教師承擔各類縱向基金和橫向科研課題,以扎實的理論功底為基礎,開展課題的深入研究,不斷創新、進取,通過理論聯系實踐,提煉專業技術新觀點和新認識,在學術期刊等發表學術論文,推進專業知名度,亦可反作用于課堂教學,讓學生不僅掌握專業教學知識點,同時也能了解油田企業科研領域,使本科生就業后社會適應性較強,從而提高了畢業生源的質量。
(二)動用多種手段,強化專業學生實踐能力
在教材規劃上,利用我校豐富的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思路。近幾年來,我校和兄弟院校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如2012年,我校聯合兄弟院校海洋油氣工程系,在教材編寫上結合各自優勢,聯合編寫了《海洋采油工程》、《海洋油氣工程概論》、《海洋鉆井平臺設計》、《海洋裝備腐蝕與防護》等國家“十二五”規劃多部教材,教材內容貼近海洋油田及平臺設計,符合油田發展實際需要,有別于傳統的石油工程類教材,更加強調內容“海味”的特色,讓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海洋油氣工程的學科特色和知識點。同時,利用我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在學校網絡平臺上已建成了《海洋石油工程》等精品課程公開網絡課堂,利用特色專業和建設成果,完成了公共精品課程的建設,并在網上實行資源開放,本校及外校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課外學習,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業余課堂。
另外,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石油工程類的大賽,如近幾年來的中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中國海洋鉆井平臺設計大賽,此類比賽既能體現教師的專業功底,同時也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導師督導,學生動手操作,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如我校近兩年自發連續舉辦2屆東北石油大學海洋平臺設計大賽,形成了我校特色專業的校級比賽,贏得了學生一致好評,參與該類大賽除海洋油氣工程專業外,還積極鼓勵油氣儲運專業、機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參與其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專業知名度。
五、結語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6-0170-02
作為新升石油類本科院校,為進一步增強我校在石油工程專業領域培養工程型人才的優勢,2013級石油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重大變革,大幅度提高了實踐環節的學分比例,增加了認知實習環節。2014級及以后的人才培養方案都是在2013級的基礎上做了些優化調整。
一、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
工科專業實習可分為認知實習和生產實習。對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認知實習是在學習油藏工程、鉆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主干專業課之前,到油氣生產環境去參觀認識,了解今后將要學習的專業內容和將來工作的對象,增加對將要從事的職業崗位的初級認識。生產實習是指石油類高等學校的石油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了主干專業課之后,到油氣生產現場以工人、技術員、管理員等身份,直接參與油氣生產過程,將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過程。
二、認知實習目的
石油工程專業認知實習是學生了解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的重要實踐性環節。通過現場參觀,并輔以現場操作人員和技術人員、教師或現場專家的講課、教學錄相等環節,增強學生對石油工程專業的感性認識,了解工作環境和行業特點、常用工藝、關鍵設備及工具,為后續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認知實習內容
石油工程專業認知實習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內容:油氣井工程和油氣開采工程。油氣井工程部分主要內容包括鉆井技術的發展歷程及現狀、鉆機的組成(系統)及作用、鉆井工具(鉆頭、鉆桿等)的結構及作用、鉆進過程、鉆井液、固井工藝流程、固井設備的組成及作用、完井工藝流程、完井設備的組成及作用、鉆井井場布置、井場設備配備、井場常用工具及用途、各種鉆井儀表及作用。油氣開采部分包括油氣藏開發基本過程、裸眼完井和射孔完井、射孔工具、自噴采油方法、自噴井井下管柱、自噴井井口裝置、自噴井井口流程、有桿泵采油方法、有桿泵采油關鍵設備、有桿泵采油管柱、有桿泵采油井口裝置、有桿泵采油井口流程、潛油電泵采油方式、潛油電泵采油主要設備、潛油電泵采油管柱、潛油電泵采油井口裝置、潛油電泵采油井口流程、采氣方法、常用采氣管柱、采氣井口裝置、采氣井地面流程、油井采出液主要處理工藝(分離、穩定、除油)、油井產出液地面處理主要設備、氣井采出流體主要處理工藝(脫水、脫硫)、天然氣地面處理關鍵設備、注水工藝、注水管柱、注水地面流程、注水主要設備、酸化壓裂工藝原理、酸化壓裂主要設備與工具、壓裂地面流程等。其他內容包括鉆井及采油工程中的風險及措施等。
四、認知實習要求
總的來說,通過模擬油氣生產環境,了解將要學習的專業課所包括的油氣生產基礎知識和安全知識。具體來說,通過認知實習,學生應達到下列基本要求。
1.油氣井工程認知:①了解油氣田開發的基本過程。②了解射孔完井工藝。③了解油氣安全鉆井的基本知識。④認識鉆機、鉆具。⑤熟悉油氣井鉆井過程。⑥了解鉆井液。⑦了解固井設備、固井管柱。⑧了解固井過程。⑨了解水泥漿的組成及作用。⑩了解鉆井過程中的HSE。
2.油氣開采工程認知:①了解油氣安全生產的基本知識。②熟悉自噴采油工藝過程。③認識自噴井井下管柱及井口裝置。④熟悉有桿泵采油工藝過程。⑤認識抽油機、抽油桿、抽油泵及井口裝置。⑥熟悉采氣工藝過程。⑦認識采氣井口。⑧熟悉油井和氣井產出物地面處理工藝。⑨認識油氣水地面處理設備。⑩了解油氣生產過程中的HSE。
總之,通過石油工程認知實習,達到學生熟悉(理解)重點工藝和認識相關設備的目的。
五、認知實習方式
石油工程專業認知實習有三種方式:基地參觀、教師講課和觀看錄像。利用國內石油高校唯一的一個全尺寸石油工程實踐教學基地,將油氣安全生產、鉆機、鉆井工具、輔助工具、鉆進過程、鉆井液、固井過程、有桿泵采油、采氣工藝、油氣井產出流體地面處理等內容的教學場所定在實踐教學基地,通過指導老師講解和學生直接觀察來熟悉相關工藝和認識關鍵設備。在基地參觀前,先由各個專業方向的指導老師在教室將要認知的內容簡單介紹一下,主要介紹后續基地參觀所要認知的石油工程專業基礎知識(鉆機、鉆進、鉆井管柱與工具、有桿泵采油工藝原理及三抽設備、采氣工藝及井口裝置、油井產出物地面處理工藝及設備、氣井產出物地面處理工藝及設備)。
六、考核方式
實踐課程的考核內容不外乎平時表現、紙質成果和考試表現。首次認知實習時的平時表現主要考查學生紀律、參與程度。紙質成果評價一是評閱實習筆記,二是看實習報告。認知實習主要采用口試方式來評價學生達到認知實習要求的程度。具體來說,以考勤和活躍程度為主要內容的平時成績占20%,口試成績占50%,實習報告占20%,實習筆記占10%。評閱實習筆記時,主要關注篇幅的長短、內容的完整性、層次的條例性、圖表的正確性和時間的連續性。在實習報告評閱時,重點關注與筆記的差異性、內容的完整性、條例的清楚性和格式的規范性??谠嚂r,由至少一名油田現場專家和三名校內教師組成答辯組,先由學生簡單闡述認知實習的內容和成果,接著答辯教師提3-5個與認知實習有關的問題請學生回答,然后根據回答情況給出答辯成績。
七、指導教師團隊
石油工程專業認知實習涉及到油藏、鉆井和采油三個方面的內容,因此指導教師必須由這個三個方向的老師組成,主要負責實習計劃制定、實習組織、理論講解、實習指導。同時,認知實習的主要場所為石油工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所以基地的鉆井、采油和儲運的教師也要參加認知實習指導,主要負責現場指導。第一屆和第二屆專業認知實習指導團隊由6位教師組成,分屬油藏、鉆井、采油和儲運方向。其中,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人,初級職稱3人。青年教師5人,中年教師1人。具有現場工作經歷的教師1人。
八、教學效果
首屆專業認知實習的學生共有225人,在計劃的一周時間內,先后通過教師講解、基地參觀與觀看錄像的方式完成了計劃的全部內容。通過此次認知實習,了解了油氣藏開發的基本過程、鉆井工藝、采油采氣工藝、油氣集輸工藝,認識了鉆井設備、采油氣設備、油氣處理設備,為第7周學習專業主干課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指導教師嚴格按照實施方案進行學習效果考核,最終優秀37人,良好82人,優良率53.0%。
后記
由于是首次開展石油工程專業認知實習,因此在認知實習內容、認知實習方式、考核方式和指導團隊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認知實習內容主要依據校內實習條件來定,如果在校內外基地同時進行,則需要增加和調整部分內容;同時,隨著實驗條件的改善或技術的進步,認知實習內容也需要做相應的調整。首次認知實習主要是在校內實踐教學基地以參觀認識為主,而校內基地為停產狀態,與現場實際情況有差距,在條件允許時盡可能到油田培訓基地開展認知實習,可以采取見習方式。
參考文獻:
近年來隨著稠油開采量的增加,輸送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由于稠油的密度大、粘度高、流動性差,不易實現經濟、安全、穩定地管輸。輸送稠油時管路的壓降大,泵送設備也比輸送低粘度的常規原油要大得多,這就大大增加了原始基礎建設投資及維護和運行費用。為了合理地開發利用巨大的稠油資源,適應稠油產量的不斷增長,必須解決許多復雜的技術和經濟問題,尋求更經濟、有效并安全可靠的稠油輸送方法[1]。
經過近幾十年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稠油輸送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稠油輸送工藝主要包括: 加熱法、稀釋法、摻熱水或活性水法、乳化降粘法、低粘液環法、改質降粘法等[2]。其中加熱輸送方法是傳統的方法, 目前也仍是國內外稠油主要輸送方法,而稠油最佳輸送溫度的選取,直接影響著稠油加熱輸送的經濟效益[3]。在此基礎上石油工作者開發研制了破乳劑,利用其破乳作用沉淀出稠油中的水份,以降低水份加熱、輸送消耗的能量,近年來隨著原油破乳劑的進一步研制開發,其脫水所需溫度逐漸降低,計量站加熱消耗的熱量減少,因此輸油站所需輸油溫度也將隨之發生變化,且隨著各站輸量的變化也將影響稠油的輸送溫度[4]?,F以此為基礎對百重7-92號站-克煉稠油輸送管道的外輸工況進行分析及處理方案的比較,以合理配置站內設施,節約能耗。
1 工程概況
1.1 百重7-92號站-克煉廠稠油管道
百重7-92號站-克煉稠油管道分為百重7-92號站及92號站-克煉廠兩段,其中百重7-92號站稠油管道起點位于百重7原油交接點,終點位于92號原油交接點,管道長度22km,采用D273.1×5.6鋼管,設計壓力為4.5MPa,設計輸送能力60×104t/a;92號站-克煉廠管道起點為92號原油交接點,途中接入91號原油交接點來的凈化原油(91號站-91節點輸油管道為D273×7,長度0.16km),經克-烏輸油管道的701首站,終點為克石化廠,管道全長32.87km,采用D426×7管道,設計輸送能力250×104t/a,設計壓力4.0MPa。百重7-92號站-克煉廠稠油管道節點示意圖如圖1所示。
1.2 管道沿線現有機泵與加熱設施
(1)百重7原油交接點
百重7原油交接點位于百重7處理站內,設計輸量為60×104t/a,設計壓力為4.5MPa。目前站內建有2臺SMH2900R40E15TW21型三螺桿泵,Q=90m3/h P=4.5MPa,一用一備;建有2臺熱負荷為850kW、換熱面積為105m2的蒸汽換熱器,串、并聯運行。
(2)92號原油交接點
92#原油交接點既為百重7-92號站稠油管道(D273.1×5.6)的末站,又為92號站-克煉廠管道(D426)的首站。站內建有4臺外輸螺桿泵,其中2臺Q=50m3/h、P=4.0MPa,2臺Q=160m3/h、P=4.5MPa。目前該交接點沒有加熱設施。
(3)91號原油交接點
91號原油交接點位于91號稠油處理站內,站內建有4臺外輸泵,其中2臺SMH2900R40E15TW29L1/2型螺桿泵,Q=160m3/h P=4.5MPa;2臺W7.3ZK-2820MIW80型三螺桿泵,Q=60m3/h P=4.0MPa。目前該交接點沒有加熱設施。
(4)克煉廠原油交接點
克煉廠原油交接點位于克煉廠內,由于站內工藝流程和設施的需要,要求進站溫度不得低于50℃,進站壓力不得低于0.5 MPa。
1.3 任務輸量
根據2007年-2010年原油商品產量,確定基礎任務輸量:百重7稠油外輸量60萬t/a,91號站稠油外輸量70萬t/a,92號站稠油外輸量120萬t/a。
1.4 油品物性
百重7油品密度935.1 kg/m3、粘度590.9 mPa·s(50℃),91號站油品密度930.6kg/m3、粘度275.21 mPa·s(50℃),92號站油品密度938.6 kg/m3、粘度754.16mPa·s(50℃),均為重質油。
2 優化方案
2.1 方案一
目前百重7、91號及92號原油交接點的外輸溫度分別為70℃、63℃、80℃,這很大程度上受稠油脫水溫度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原油破乳劑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原油脫水溫度也將逐漸降低,原油低溫脫水后,減少了油中水分加熱所需要的能量,可提高油田綜合開采效益,考慮到低溫破乳劑的研究發展,確定本論文原油的脫水溫度即各站點交油計量溫度為55℃。
已知管道終點稠油到達克煉廠要求溫度大于50℃,壓力大于0.5MPa,91號及92號原油交接點均為不加熱外輸,推導出各交接點均為任務輸量時百重7稠油的最低外輸溫度,計算[5]結果見表1。
2.2 方案二
隨著稠油開發的深入,各產能區塊稠油產量均有所變化,根據目前各原油交接點日輸量情況及經濟危機對石油行業的影響,2011年各原油交接點的原油外輸量,百重7稠油外輸量34萬t/a,91號站稠油外輸量70萬t/a,92號站稠油外輸量78萬t/a。
已知管道終點稠油到達克煉廠要求溫度大于50℃,壓力大于0.5MPa,91號及92號原油交接點均為不加熱外輸,推導出各交接點均為2009年預測輸量時百重7稠油的最低外輸溫度,計算[5]結果見表2。
2.3 結論分析
2.3.1 方案一結論分析
由表1可知,若原油脫水溫度降為55℃,在任務輸量情況下,百重7-92號站-克煉廠稠油管道為滿足管道安全運行,并充分利用管道沿線各原油交接點已建設施,百重7原油交接點稠油加熱升溫70℃、91號及92號原油交接點稠油外輸溫度均為55℃的情況下即可滿足管道安全運行。
2.3.2方案二結論分析
由表2可知,隨著各原油交接點稠油外輸量的降低,在91號及92號原油交接點稠油外輸溫度均為55℃的情況下,為滿足稠油進克煉廠溫度、壓力的要求,2009年預測百重7稠油的最低外輸溫度為109.53℃,也就是說需要將百重7稠油由55℃加熱到109.53℃外輸,但目前站內已建換熱器管程的設計溫度為95℃,無法滿足原油加熱外輸的要求,各站點的起點管壓及所需泵的揚程均能滿足管道運行要求。
考慮到百重7原油交接點已建有2臺蒸汽換熱器,將百重7稠油加熱升溫后外輸,可減少百重7-92號站管道起點壓力,若將百重7稠油加熱到換熱器管程設計溫度即95℃后外輸,則管道的水力熱力計算[5]詳表3。
由表3可知,隨著各原油交接點稠油外輸量的降低,若稠油脫水溫度降為55℃,為保證百重7-92號站-克煉廠稠油管道的安全運行,不僅需要啟用百重7原油交接點的換熱器,同時還要在92號原油交接點增設原油加熱設施。
參考文獻:
[1] 劉文勝,郭東旭.稠油輸送技術及方法.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油田特種工程管理中心,2008.
[2] 高婷,劉明.稠油超稠油管道輸送降粘方法研究現狀.西安石油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2012
[3] 王曉宇,宋天民.稠油降粘方法研究現狀.河北化工,2009.
[4] 郭勁松,韓慶生.稠油管輸節能技術研究與應用.中國石油遼河工程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