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ct診斷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1 17:07:21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ct診斷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ct診斷論文

      篇(1)

      胃腸道鋇劑造影和胃腸內鏡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數胃腸道疾病得到正確診斷,但尚不能認為全面診斷。

      因為它們獲得的僅是呈現于粘膜面的病理改變,以及通過腔內造影所反映的間接變化。ct檢查原理則完全不同,它能直接顯示器官及其病變本身,也能發現病變對鄰近或遠處臟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診斷價值。

      一、胃腸道CT檢查方法

      1.平掃

      在臥位或半坐位狀態下直接進行CT橫斷面或冠狀面掃描,稱為CT平掃。在胃腸道疾病診斷中可單獨應用,如診斷胃腸道穿孔、異物等。亦常與增強掃描并用。

      2.增強掃描

      經靜脈內注射(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在一定時間內進行CT掃描,稱為增強掃描。水溶性碘對比劑注入靜脈后,一般不與人體蛋白質結合,而是大量地分布在血管內,然后再進入各組織細胞外液,逐漸達到平衡。

      3.動態掃描

      動態掃描是借助于CT增強掃描連續地觀察對比劑在組織內與病灶內反映的血管結構及血流動力學的動態變化,進而探索該病灶的病理特征。動態CT掃描可分為同層動態掃描與床進式動態掃描二種。

      4.CT內鏡(CTendoscopy,CTE)

      用螺旋CT機對選定的軀體節段行體積采樣后,數據經計算機處理,使用專門的軟件,利用三維重建功能可在任意CT斷面上進入任意大小的管道如胃腸道腔,氣管、支氣管腔……,向頭端或尾端方向,在腔內循腔道“漫游”,顯示該節段內任意腔道的內部結構,并賦以偽彩色,得到類似腔內纖維內鏡所見的直觀影像,稱為CT內鏡(CTE),目前該項技術已趨實用。

      二、胃腸道CT檢查的特點

      傳統的胃腸道檢查技術是依賴腔內造影所獲得的,能反映病變造成被檢器官的病理形杰與功能異常圖像間接地作出診斷的。而具有高密度分辨率的CT則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借助于造影技術能直接顯示胃腸道各器官本身及病變對其所造成的異常改變。為此,在胃腸道疾病的診斷中CT有許多優點:①顯示病變全面:由于CT檢查能直接顯示病變本體,它不但能顯示胃腸道器官腔內的變化,還能觀察到被檢臟器壁層的形態改變,更能發現病變所造成的器官腔外情況,這對占位性疾病來說是極為有用的。②幫助定性:不同的組織有不同的CT衰減值(CT值)。CT可對顯示的病變做CT值測量,從而幫助判斷病變的性質是液性還是實質性,是均質性還是不均質性,甚至可做組織學定性,如脂肪瘤的診斷。此外,CT檢查還可通過增強掃描(靜脈內團注或滴注碘對比劑后做CT掃描),比較同一病變部位注射對比劑前后的CT值變化,以判斷病變的性質與血供情況,是富血管性還是缺血管性,也有助于對病變作出定性診斷。③測量大小:傳統的造影檢查一般只能部分地勾出病變的形態,無法確定病變的真實大小。CT對不同質地(囊性或實質性)的占位病變都能完整地加以顯示,因此就能測量病變的真實大小。④有利病變定位:橫斷面成像的CT檢查,能同時顯示出該斷層面內的全部臟器結構,對疾病的定位診斷要明顯優于傳統的胃腸道造影檢查,如腹壁切口疝患者,CT不但能判斷疝入的腸段,發生疝的部位,更能根據顯示的腹壁各層肌群判斷腹壁缺損情況,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極有價值的信息。胃腸道造影時出現外來壓跡極為常見,但通常僅能根據壓跡的部位推理性地作初步假設。CT檢查則能同時直接觀察到造成壓跡的器官或臟器的病變,如子宮肌瘤壓迫盲腸和直腸。⑤惡性腫瘤做分期診斷:CT掃描對縱隔、腹腔、后腹膜腔及盆腔內的重要臟器(肝、胰、主動脈及大血管等)和增大的淋巴結同樣也能加以顯示,這對胃腸道惡性病變的術前分期診斷極有幫助,能對病變的擴展范圍、有否癌栓、淋巴結的轉移作出判斷,可作出病變能否被手術切除的初步診斷。

      篇(2)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記憶功能評定及腦灌注相關研究

      超聲探針是超聲分子成像技術的關鍵

      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

      本刊有關文章涉及課題基金項目的標注要求

      甲狀腺功能亢進^131I治療后妊娠26例臨床分析

      關于作者使用遠程稿件管理系統的幾個注意事項

      磁共振分子影像研究現狀及展望

      關于論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書寫要求

      本刊對形態學圖片的質量和制作要求

      腦代謝顯像在多系統萎縮早期診斷中的應用

      本刊有關文章涉及課題基金項目的標注要求

      本刊有關論文中法定計量單位的書寫要求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工作總結

      重視神經系統核醫學的應用研究

      加強SPECT/CT臨床應用研究

      本刊關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關規定

      2011年本刊可直接用縮寫的常用詞匯

      99Tcm放射性藥物的發展與機遇

      稿件遠程管理系統作者投稿說明

      熒光酶聯免疫分析技術測定人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

      18F-FLT體外監測結腸癌細胞早期放射反應

      PET預測結腸癌轉移潛能的實驗研究

      胃癌盆腔種植性轉移灶攝取99Tcm-MDP一例

      常見胸部腫瘤胸骨轉移的核素顯像特點

      關于論文作者單位名稱的書寫要求

      本刊關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關規定

      本刊啟用稿件遠程管理系統

      發揮核醫學優勢推動甲狀腺癌治療

      PET/CT對多發性骨髓瘤的診斷價值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專業網站已正式開通

      脾霍奇金淋巴瘤18F-FDGPET顯像一例

      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創建網站

      骨顯像在兒童常見惡性實體瘤骨轉移中的應用

      關于論文作者單位名稱的書寫要求

      關于論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書寫要求

      本刊一些常用詞匯可直接用縮寫

      重慶市核醫學專業委員會舉行換屆選舉

      PET/CT臨床應用優化選擇的思考

      利尿腎動態顯像在小兒先天性泌尿系統畸形中的應用

      “數碼版”核醫學繼續教育教材的編制

      國產腺苷介入心肌灌注斷層顯像對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

      Tcm—MIBI顯像評價乳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

      DXA骨密度測量質量控制中的精密度和準確度研究

      PET和PET/CT對孤立性肺結節的對照研究

      用γ探測儀定位法檢測胃癌前哨淋巴結

      篇(3)

      [摘要] 目的 分析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CT及MRI影像表現,并比較其診斷價值,以指導早期診斷。方法 以2013年1~12月收治的48例髖關節異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先后行CT連續掃描、中場強MRI檢驗,分別將診斷結果歸入CT組和MRI組,總結影像學特征;最后行骶髂關節病理學檢查,以其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檢測方案敏感度、特異度及約登指數。結果 ①MRI可顯示骨結構改變,且能發現急性炎癥反應;②病理診斷陽性患者31例;MRI診斷陽性31例,其中真陽性29例,敏感度93.5%,特異度88.2%,約登指數0.817;CT診斷陽性28例,其中真陽性23例,敏感度74.2%,特異度70.6%,約登指數0.448。結論 MRI可清楚顯示髖關節的炎癥反應,其敏感度及特異度均較高,可滿足一般診斷需求,值得臨床推廣。

      [

      關鍵詞 ] 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CT連續掃描;MRI;病理診斷

      [中圖分類號] R814.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10(c)-0166-02

      [作者簡介] 田艷(1981-),漢族,河南濟源,主治醫師,本科,研究方向:CT、MRI診斷。

      強直性脊柱炎發病原因不明且進展緩慢,但對人體健康威脅較大,其首先侵襲骶髂關節,并緩慢延伸至脊柱及髖關節,進而造成畸形或殘疾。臨床多建議行早期診斷、及時治療,以將病變影響控制在最小。常規診斷方法如CT或X線平片均具備一定的指導價值,但近期研究指出,MRI組織分辨率更高,且能有效顯示骨結構變化,因此對診斷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效果更佳[1]。為驗證該論點,我院以48例髖關節異常,疑似為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為對象,開展對比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48例髖關節異常,疑似為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患者,均于2013年1~12月收治,主要表現出典型臨床癥狀:腰、脊柱、腹股溝、臀部等部位不適,晨起明顯,運動后減輕,癥狀持續超過6周;實驗室檢測提示人類白細胞抗原、類風濕因子等關鍵因子陽性。男女比例31:17;年齡14~45歲,平均(26.8±4.1)歲;病程27d~11年,平均(1.8±0.4)年。

      1.2 排除標準

      體征及實驗室檢測可排除強直性脊柱炎;風濕及類風濕疾病患者;外周性關節炎患者;其它感染性疾病;其它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診斷方案

      所有患者均先后行螺旋CT連續掃描及低場強MRI檢查,最后穿刺取標本,以骶髂關節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確診。螺旋CT檢測方案:儀器為Discovery CT750 HD,通用公司生產;患者取仰臥位,頭先腿后,掃描整個骶髂關節;掃描層厚及層間距均為2.5 mm,行骨窗觀察。診斷標準參考1984年美國紐約修訂標準[2],并以Ⅱ級及以上為陽性。MRI檢查方案:MRI掃描儀為GE 1.0T超導掃描儀,通用公司生產;患者取仰臥位,展平雙腿,掃描整個骶髂關節;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為掃描序列,參數設置見儀器說明書。診斷標準參考Bollow等人提出的標準[3],并以Ⅰ級及以上為陽性。

      1.4 研究方法

      ①由資深影像學醫師評價兩種操作難度及圖像清晰度,并初步評價圖像學特征;②以病理學檢查為金標準,計算兩種檢測方案靈敏度、特異度及約登指數。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計算百分比,并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像學特征分析

      CT診斷:0級13例,不可見關節病變;Ⅰ級7例,可見骨小梁紊亂,且關節表面毛糙;Ⅱ級12例,關節面模糊,間隙正常,可見骨質硬化,軟骨微小馕變;Ⅲ級9例,骨質病變明顯,多呈蟲蝕或鋸齒狀,骨邊緣毛躁,關節間隙狹窄;Ⅳ級7例,關節呈骨性融合。

      MRI診斷:0級17例,不可見關節病變;Ⅰ級9例,可見少量脂肪沉積,軟骨下無明顯硬化,但軟骨毛糙、扭曲;Ⅱ級10例,大量脂肪沉積,可見軟骨明顯硬化或骨髓水腫;Ⅲ級9例,骨關節破壞,脂肪沉積至關節面下,軟骨信號不均勻;Ⅳ級3例,關節完全融合。

      兩種檢測方案均能小的骨破壞、慢性骨結構改變,如骨質侵蝕、骨質硬化等;MRI還可進一步顯示出小的炎癥型改變,如骨髓水腫、脂肪沉積等。

      2.2 檢測效果評價

      病理診斷陽性患者31例。MRI診斷敏感度93.5%,特異度88.2%,約登指數0.817;CT診斷敏感度74.2%,特異度70.6%,約登指數0.448。MRI組診斷結果顯著性優于CT組,見表1。

      3 討論

      強直性脊柱炎為常見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中軸關節,可致畸形或殘疾,其早期侵犯骶髂關節,因解剖關系,可進一步影響髖關節,因此臨床可通過檢測髖關節病變進一步診斷強直性脊柱炎,以指導開展早期治療。

      早期診斷方案包括X線平片及CT等,均具備一定的指導價值。但亦有研究指出,X線掃描對于髖關節的早期變化斷價值較低,而CT掃描為斷面影像,可避免圖像重疊造成的誤差,因此診斷價值較高,且改進型CT技術,如SPECT/CT融合圖像等,進一步提升了其診斷價值[4]。本研究顯示,髖關節異常的CT影像學表現主要包括:①關節間隙變窄甚至消失,這可能是因為滑膜發生炎性改變,生成血管翳所致,本例中可見此類患者16例;②關節囊積液,呈水樣密度。這與軟組織腫脹有關,且發展至晚期還會形成骨質蟲蝕狀影像。李永琴[5]的相關研究中也獲得了類似結論。

      然而髖關節改變除表現為慢性骨結構改變外,也可表現出急性炎癥變化,如滑膜炎、骨髓水腫等,此類變化難以表現于CT影像。研究顯示,MRI可有效顯示出急性炎性變化,取T1WI、T2WI、STIR及Fast SPGR為掃描序列,效果較為顯著。本研究能證實:MRI可顯示出CT無法顯示的軟骨、滑膜、骨髓、肌腱改變,因此有助于在發現骨結構改變前,發現骨髓水腫、滑膜炎等急性炎癥改變,實現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本研究可見骨髓水腫或軟骨硬化10例,同時有9例少量脂肪沉積。在曾效力[6]等人的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結論。

      以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我們進一步發現,MRI診斷的敏感度高達90.3%,特異度亦高達88.2%,均顯著性高于CT診斷74.2%、70.6%,這在高振華等人[7]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的表現。因此我們建議,在臨床中應該積極應用MRI作為早期檢測強直性脊柱炎的影像學方案。

      總之,本研究能夠證實,MRI可顯示骨結構改變,且能發現急性炎癥反應,有助于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早期診斷,值得推廣。

      [

      參考文獻]

      [1]黃振國,張雪哲,胡立斌,等.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改變的X線、CT和MRI對比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2,46(1):65-69.

      [2]Van der Linder S, Valkenburg HA, Cats A.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J]. Arthritis and Rheumatism, 1984, 27(4): 361-368.

      [3]Bollow M, Braun J, Taupitz M, et al. CT guided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into the sacroiliac joints in patients with spondyloarthropathy: Indication and follow-up with contrast-enhanced MRI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Tomography, 1996, 20(4):512-521.

      [4]耿會霞,趙德善,高桂珠,等.SPECT/CT融合圖像和MRI在診斷髖關節良性病變中的比較[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2):337-339.

      [5]李永琴.AS 髖關節改變的 CT 和 MRI對比研究[J].河北醫學,2014,20(9):1472-1474.

      [6]曾效力,黃鈺堅,伍瓊惠,等.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MRI診斷[J].中國CT和MRI雜志,2013,11(5):87-89,98.

      [7]高振華,王猛,胡曉書,等.股骨頭壞死的MRI、CT與病理表現對照研究[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2011,20(4):280-283.

      篇(4)

      MSCT技術的應用給臨床帶來了極大的進展,它的快速掃描明顯地減少了運動偽影,在一次屏氣中即可完成整個臟器的、大范圍掃描,還可獲得不同層面的薄層圖像,因而提供了早期檢出和鑒別診斷的能力,尤其在心臟的檢查上有了突破性進展,對冠狀動脈及其病變顯示清晰,這種無創檢查為臨床篩檢病人和術后影響學評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冠心病的檢查方法有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種。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為常用檢查方法,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指標,為有創檢查,并有一定的并發癥。多排螺旋CT冠脈成像(MSCT),為無創傷性檢查,通過造影增強及三維重建可以顯示冠脈管腔的大小,直接評價冠脈有無明顯的狹窄。本文對36例臨床疑診冠心病患者159支血管同時進行了MSCT和CAG檢查,旨在探討MSCT對冠心病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金指標,采用64排螺旋CT對100例疑診冠心病患者的冠脈主干及主要分支400節段進行重建和分析,評價其診斷冠心病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結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顯示冠脈主干及分支狹窄、鈣化、開口起源異常及橋血管病變,對冠脈狹窄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37%,特異度96.14%,陽性預測值95.88%,陰性預測值96.6%。但對慢性閉塞性病變診斷性的準確率稍差,靈敏度50%,特異度96.77%,陽性預測值62.5%,陰性預測值94.73%。結論: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脈狹窄病變、橋血管、心肌橋、支架管腔均顯影良好,對鈣化病變診斷率優于冠脈造影,可以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無創性篩選檢查及冠脈支架、搭橋術后隨訪手段。

      以冠脈造影(CAG)結果為金指標,采用64排螺旋CT對100例疑診冠心病患者的冠脈主干及主要分支400節段進行重建和分析,評價其診斷冠心病的靈敏性和特異性。結果:64排螺旋CT能清晰顯示冠脈主干及分支狹窄、鈣化、開口起源異常及橋血管病變,對冠脈狹窄性病變的診斷準確性高,診斷冠脈病變的靈敏度96.37%,特異度96.14%,陽性預測值95.88%,陰性預測值96.6%。但對慢性閉塞性病變診斷性的準確率稍差,靈敏度50%,特異度96.77%,陽性預測值62.5%,陰性預測值94.73%。結論:64排螺旋CT冠脈成像對冠脈狹窄病變、橋血管、心肌橋、支架管腔均顯影良好,對鈣化病變診斷率優于冠脈造影,可以作為冠心病高危人群無創性篩選檢查及冠脈支架、搭橋術后隨訪手段。

      1.2方法

      利用MSCT的高速螺旋掃描(0.42s/轉),通過回顧性心電門控的薄層數據采集和心臟扇區圖像重建算法以及二維和三維圖像重組可獲得優良的冠狀動脈圖像。在檢查前常規測量患者體重以確定對比劑用量(成年人2mL/kg)并做過敏試驗和心電圖檢查。對中重度心律不齊者,不適合檢查;若心率過快,檢查前30min口服“倍他樂克”使心率控制在50次/min~70次/min;平靜狀態下,注射碘海醇后閉氣行觸發掃描,注藥速率4.0mL/s~5.0mL/s。

      2檢查過程中注意事項

      1)呼吸訓練

      吸氣幅度:中度(同正常呼吸的吸氣幅度一樣,忌深吸氣),切記叮囑患者每一次呼吸的幅度要保持一致,防止在增強掃描時,因病人呼吸過深或過淺,丟失應有的檢查區域。屏氣情況:盡管真正的掃描時間可能僅僅不超過10s,但還是應該囑患者屏氣時間在15s以上,在患者良好屏氣的同時要求患者胸腹部要保持靜止狀態,切勿運動,避免圖像產生運動偽影。在患者進行呼吸訓練的同時,觀察其心率和心律變化情況,如患者在屏氣狀態下誘發心率過快或心律不齊,應推遲檢查。

      2)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身高、體重等),以往病史(搭橋、支架等),認真向患者講解檢查中的正常反應,如造影劑注入時因流量大會使患者產生全身的發熱感,避免因病人感覺發熱,產生緊張,致使心率加快,影響檢查質量。

      3)患都采取仰臥位,中心線位于胸鎖關節,雙臂上舉于頭的兩側,避免產生偽影。

      4)電極片粘貼位置

      左上、右上位于第二肋間,右下位于第六前肋間或以下,連接ECG導連,使掃描區域無電極片、導聯線干擾,觀察ECG信號,要求ECG基線平穩,R波清晰,無雜波干擾。

      5)為保證檢查過程中靜脈通路的可靠性,預先4.0ml/s的流速注入20ml的生理鹽水,通過試驗注射觀察靜脈通路是否通暢有效也是防止注射過程中造影劑外滲的方法之一。

      在18例患者中,其中4例正常,8例左冠狹窄(左前降支近端狹窄5例;左回旋支狹窄3例),2例單純右冠起始部狹窄,1例右冠開口起始于左冠主干且發育細小,3例經DSA內支架術后隨訪復查均未見再狹窄。上述11例狹窄病例中,其中僅6例經DSA證實病變狹窄>75%已安內支架;1例左冠狹窄并冠狀動脈鈣化較明顯;4例冠狀動脈成像正常者,其中有3例經DSA證實無狹窄。

      3選擇恰當的掃描方式

      1)在定位相掃描完成后,應該先進行冠狀動脈鈣化積分平掃:起始于氣管隆突,終止于心臟的膈面,左右各大于心外緣兩側10mm~20mm,上緣包括胸骨外緣。目的:觀察冠狀動脈輪廓、大致范圍,管壁鈣化情況。選擇冠狀動脈CTA掃描的范圍:以左冠狀動脈上緣10mm~15mm為起點,以心尖下緣10mm~15mm為終點(若為觀察橋血管,起點應位于主動脈弓以上10mm~15mm)。增加掃描范圍是防止病人因吸氣幅度的不同,丟失應有的檢查區域。

      2)增強掃描前準備

      首先,確定選擇合適的重建方式:如支架術后選擇支架重建方式等。其次,確定感興趣區層面:同于增強3D冠狀動脈掃描的起點層面。最后,增強前再次對病人作呼吸訓練,觀察其屏氣對心率的影響,再次確認病人心率是否合適于冠狀動脈增強掃描。

      3)增強掃描

      以4ml/s流速注入非離子造影劑(350~370)mg/ml,64排CT總量為55ml~75ml,16排CT造影劑用量要根據測定的峰值時間正確計算,通常為90ml~115ml,隨即以同一流速注入30ml~40ml的生理鹽水。注射同時啟動對感興趣區進行連續動態掃描(早期延時8s,以減少患者接受的放射線劑量)。(2)當升主動脈CT值上升至130HU~150HU時,作為增強掃描的觸發點進行增強掃描。啟動觸發后,請病人吸氣后屏氣。若患者因緊張或屏氣導致心率變快(80次以下)或出現心律不齊,可適當降低管球旋轉速度和降低螺距以提高時間分辨率,部分彌補其對圖像質量的影響。

      4)有報道認為在冠狀動脈CT檢查過程中適當使用硝酸甘油有利于改善圖像質量。硝酸甘油的藥理作用是松弛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擴張。它的不良反應有頭痛、眩暈、反射性心率加快、性低血壓等。方法分為舌正給藥和口腔噴霧給予藥兩種,同時需監測血壓和心率的變化。國內經驗是:用低濃度造影劑時服用硝酸甘油可以提高圖像對比度,但同用高濃度造影劑所得到的圖像相比差異無顯著性,同時由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頭痛及反射性的心率加快反而會影響檢查過程的穩定和增加后處理的難度;用低濃度造影劑而未服用硝酸甘油所得到的圖像對比度,和用高濃度造影劑所得到的圖像質量相比差異有顯著性。

      4個性化的后處理重建

      1)左冠狀動脈在心臟舒張早期血流量大,而右冠狀動脈在收縮晚期血流量大,各支血管在心動周期不同時相獲得各自最佳的圖像質量。如右冠脈普遍早于左前降支和回旋支,三支冠狀動脈最佳時相范圍在心動周期的40%~80%之間。我們的經驗是心率控制在70次/min時,選用75%期相即可獲得比較優良的圖像。原因考慮是此時心臟搏動接近舒張中期,處于相對靜止狀態、搏動偽影最小。

      2)盡管掃描前對患者進行解釋,仍有少數患者在最后增強掃描時因意外因素導致心率明顯波動,甚至心律不齊,對后期重建、診斷造成困難。此時,可以選用不同重建成方法和針對不同期相進行重建,在上述因素影響不大的前提下,有時也能獲得可以用來診斷的圖像。但需要強調的是,個體化重建方案費時費力,需要大量后期工作,并且受重建工作人員經驗。

      參考文獻

      1.KennedyJWComplicationsassociatedwithcardiaccatheterizationandangiography1982(1)

      2.SchmermundA.RensingBJ.SheedyPFIntravenouselectron_beamcomputedtomographycoronaryangiographyforsegmentalanalysisofcoronarystenosis1998(7)

      3.魯錦國.呂濱電子束CT評價終末期腎病患者心血管鈣化[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5(3)

      4.RaggiP.CallisterTQ.CooilBIdentificationofpatientsatincreasedriskoffirstunheraldedacutemyocardiacinfarctionby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2000(8)

      5.HongC.BeckerCR.HuberAECG-gatedreconstructedmulti-detecterrowCTcoronaryangiography:effectofvaryingtriggerdelayonimagequality2001(3)

      6.潘愛珍.甘毅.陳濤.鄭建忠.黃慧玲多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的應用研究[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4(9)

      7.趙紹宏.聶永康.蔡祖龍.趙紅.楊立冠狀動脈疾病多層面螺旋CT成像初探[期刊論文]-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2(8)

      篇(5)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oparhy,HIE)是圍產期新生兒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害,也是目前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的主要原因[1,2]。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和發展,影像診斷進入新生兒領域,對HIE的認識日益提高。由于CT掃描具有簡便、迅速、安全、無痛苦等優點,它已成為HIE診斷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手段[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筆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臨床確診為HIE患兒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齡:42周15例;1min Apgar評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評分不詳13例。隨訪HIE患兒并復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復查時的年齡1歲5月~11歲,平均年齡約7.5歲。臨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差,抽搐,肌張力異常,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臨床分度按文獻[4]的標準:輕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隨訪并CT復查的89例中,其中腦性癱瘓113例,智力落后97例,語言困難71例,癲癇46例,視力障礙29例,顱內高壓15例。

      1.2 檢查方法:使用設備:Somatom AR nova全身CT;掃描條件:管電壓120kV,管電流80mA,時間4s,矩陣512×512,窗寬82~87HU,窗位30~36,層厚10mm,層距10mm;初次CT檢查時間,最早出生3h,最遲29天,平均6天,全部為平掃,部分患兒給予鎮靜劑。

      2 結果

      2.1 CT分度:依據李松年主編《現代全身CT診斷學》標準:175例中,輕度44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36例,腦實質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38例,腦實質出血8例,蛛網膜下腔并腦實質出血7例。CT未見異常32例。

      2.2 隨訪并復查CT的89例,11例末見明顯異常;78例異常,全部為HIE遠期不可逆后遺癥。①腦萎縮65例,表現以大腦凸面腦溝、腦池、蛛網膜下腔的增寬(蛛網膜下腔、腦溝寬度正常<5mm)[5]為主43例。表現以側腦室變形、局部的擴大、邊緣不整齊、兩側常不對稱為主22例。②腦軟化51例,表現為腦實質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與腦室相通形成腦穿通畸形。③腦積水27例,全腦室擴大3例,導水管以上腦室擴大11例,單/雙側腦室擴大13例。④腦鈣化8例,側腦室室管膜附近、基底節區、顳葉及頂葉腦實質內點狀高密度影。

      3 討論

      3.1 HIE的病因 與發病機制。HIE主要是圍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見于新生兒疾病,如嚴重的呼吸暫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胎糞吸入綜合征、嚴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時腦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使腦細胞氧化代謝發生障礙,體液由血管內經組織間隙轉移到細胞內,產生細胞內水腫。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細胞外水腫,繼而使腦血管受壓,發生腦缺血。嚴重缺氧時心搏減少,腦血流量明顯減少,更加重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最終導致腦組織壞死。缺氧使靜脈淤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或組織壞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

      3.2 HIE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CT檢查可明確HIE患者的腦水腫部位和范圍,評定是否合并顱內出血和出血類型。從發病機制上可以看出,當輕度缺氧時,對缺氧最敏感的側腦室旁白質,尤其是雙側側腦室前角外上方最先發生對稱性低密度,而此時大腦灰質密度無明顯變化,CT表現為輕度。隨著缺血缺氧時間的延長,在上述區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腫,且水腫主要沿白質纖維擴散,使多個腦葉白質廣泛低密度,灰白質分界不清,CT表現為中度。當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時,大腦灰質也發生水腫,廣泛腦組織腫脹,甚至顱內壓增高,腦室變窄,顱縫增寬,有時并發出血,CT表現為重度。在診斷HIE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在診斷HIE 時需具有明確的圍產期缺氧史,特別是圍產期重度窒息;②早產兒、足月新生兒的腦實質CT值較成人偏低,小腦、腦干、丘腦相對密度較高,不可誤診為CT反轉征;生后2周~3周的小兒,因其大腦白質區腦神經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腦組織發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額、腦室周圍及側腦室三角區附近的大腦白質區內,可見片狀低密度影,其邊緣、境界、輪廓清晰,這屬于小兒正常生理情況,不要誤認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腦病時,雙側腦室前角周圍低密度灶應與腦積水時腦脊液外滲所致前角周圍低密度灶鑒別,后者腦室擴大,前者腦室不但不擴大,反而縮小;④合并顱內出血時,應與發生在新生兒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顱內出血區別,包括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和產傷引起的出血。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所致的出血特點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變出血量相對較少,且多與水腫灶并存。產傷引起的顱內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結合臨床一般不難確定。總之,HIE的CT診斷,應與解剖結構、病理生理特征、臨床資料密切結合,才能做出準確診斷。

      3.3 HIE遠期后遺癥的病理基礎及CT表現。①腦萎縮是中、重度HIE最常見的CT表現,因缺氧缺血導致腦灰質、白質減少或喪失所致,CT表現為腦溝、裂、池的增寬及腦室系統的擴大。腦萎縮常分為三型:皮質型、髓質型和混合型。②腦軟化、腦囊性變及穿通畸形,是腦組織壞死不同程度和階段的表現。發生在腦內出血、腦梗死及嚴重腦水腫的基礎上,腦組織局部或多灶性壞死軟化后,腦組織丟失形成囊腔,可與腦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現為形態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內密度同腦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圍腦組織萎縮表現。③腦積水是HIE合并腦室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和改變主要取決于腦脊液循環通路的機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嚴重時,腦積水可逐漸加重[6]。④腦鈣化灶是腦內出血、腦梗死致病組織壞死吸收后鈣化形成的。

      總之,CT對有高危因素及臨床高度懷疑HIE的新生兒,陽性率較高,且早期可對腦出血、腦水腫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確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降低后遺癥損害、評價HIE患兒的預后有重要價值[6]。

      參考文獻

      1 路利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分度結果分析.實用醫技雜志,2002,10:739

      2 李勇,周曉玉,許植之,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的觀察.中華實用兒科雜志,2000,15(2):735

      3 李麗玖,虞人杰,湯澤中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CT征像特點.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5,10(2):118

      篇(6)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ypoxicischemicencephoparhy,HIE)是圍產期新生兒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缺氧、缺血引起的腦損害,也是目前新生兒死亡及遠期致殘的主要原因[1,2]。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的建立和發展,影像診斷進入新生兒領域,對HIE的認識日益提高。由于CT掃描具有簡便、迅速、安全、無痛苦等優點,它已成為HIE診斷和預后評估的重要手段[3]。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筆者收集1997年9月~2007年3月本院臨床確診為HIE患兒175例,其中男103例,女72例;胎齡:<37周33例,37~42周127例,>42周15例;1minApgar評分:≤3分21例,≤6分119例,>6分22例,評分不詳13例。隨訪HIE患兒并復查CT的98例,其中男57例,女41例;復查時的年齡1歲5月~11歲,平均年齡約7.5歲。臨床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反應差,抽搐,肌張力異常,原始反射減弱或消失等。臨床分度按文獻[4]的標準:輕度53例,中度87例,重度35例。隨訪并CT復查的89例中,其中腦性癱瘓113例,智力落后97例,語言困難71例,癲癇46例,視力障礙29例,顱內高壓15例。

      1.2檢查方法:使用設備:SomatomARnova全身CT;掃描條件:管電壓120kV,管電流80mA,時間4s,矩陣512×512,窗寬82~87HU,窗位30~36,層厚10mm,層距10mm;初次CT檢查時間,最早出生3h,最遲29天,平均6天,全部為平掃,部分患兒給予鎮靜劑。

      2結果

      2.1CT分度:依據李松年主編《現代全身CT診斷學》標準:175例中,輕度44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9例,中度52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36例,腦實質出血5例,重度47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38例,腦實質出血8例,蛛網膜下腔并腦實質出血7例。CT未見異常32例。

      2.2隨訪并復查CT的89例,11例末見明顯異常;78例異常,全部為HIE遠期不可逆后遺癥。①腦萎縮65例,表現以大腦凸面腦溝、腦池、蛛網膜下腔的增寬(蛛網膜下腔、腦溝寬度正常<5mm)[5]為主43例。表現以側腦室變形、局部的擴大、邊緣不整齊、兩側常不對稱為主22例。②腦軟化51例,表現為腦實質的低密度灶,其中3例與腦室相通形成腦穿通畸形。③腦積水27例,全腦室擴大3例,導水管以上腦室擴大11例,單/雙側腦室擴大13例。④腦鈣化8例,側腦室室管膜附近、基底節區、顳葉及頂葉腦實質內點狀高密度影。

      3討論

      3.1HIE的病因與發病機制。HIE主要是圍生期窒息、缺氧所致;宮內窘迫和分娩過程中或出生時的窒息是主要的病因。也見于新生兒疾病,如嚴重的呼吸暫停、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缺乏、胎糞吸入綜合征、嚴重肺炎,心力衰竭、休克等。缺氧時腦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使腦細胞氧化代謝發生障礙,體液由血管內經組織間隙轉移到細胞內,產生細胞內水腫。缺氧也使血管通透性增加,產生細胞外水腫,繼而使腦血管受壓,發生腦缺血。嚴重缺氧時心搏減少,腦血流量明顯減少,更加重腦組織的缺氧缺血,最終導致腦組織壞死。缺氧使靜脈淤血,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紅細胞滲出或組織壞死使血管破裂,引起顱內出血。

      3.2HIE的CT診斷與鑒別診斷。CT檢查可明確HIE患者的腦水腫部位和范圍,評定是否合并顱內出血和出血類型。從發病機制上可以看出,當輕度缺氧時,對缺氧最敏感的側腦室旁白質,尤其是雙側側腦室前角外上方最先發生對稱性低密度,而此時大腦灰質密度無明顯變化,CT表現為輕度。隨著缺血缺氧時間的延長,在上述區域引起血管源性水腫,且水腫主要沿白質纖維擴散,使多個腦葉白質廣泛低密度,灰白質分界不清,CT表現為中度。當缺血缺氧更為嚴重時,大腦灰質也發生水腫,廣泛腦組織腫脹,甚至顱內壓增高,腦室變窄,顱縫增寬,有時并發出血,CT表現為重度。在診斷HIE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在診斷HIE時需具有明確的圍產期缺氧史,特別是圍產期重度窒息;②早產兒、足月新生兒的腦實質CT值較成人偏低,小腦、腦干、丘腦相對密度較高,不可誤診為CT反轉征;生后2周~3周的小兒,因其大腦白質區腦神經髓鞘形成不完全及腦組織發育不成熟,含水量高,在前額、腦室周圍及側腦室三角區附近的大腦白質區內,可見片狀低密度影,其邊緣、境界、輪廓清晰,這屬于小兒正常生理情況,不要誤認為此病;③缺氧缺血性腦病時,雙側腦室前角周圍低密度灶應與腦積水時腦脊液外滲所致前角周圍低密度灶鑒別,后者腦室擴大,前者腦室不但不擴大,反而縮小;④合并顱內出血時,應與發生在新生兒的其他原因所致的顱內出血區別,包括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和產傷引起的出血。遲發性維生素K缺乏癥所致的出血特點是出血量多和多部位出血,而缺氧缺血性病變出血量相對較少,且多與水腫灶并存。產傷引起的顱內出血,出血量可大、可小,結合臨床一般不難確定。總之,HIE的CT診斷,應與解剖結構、病理生理特征、臨床資料密切結合,才能做出準確診斷。

      3.3HIE遠期后遺癥的病理基礎及CT表現。①腦萎縮是中、重度HIE最常見的CT表現,因缺氧缺血導致腦灰質、白質減少或喪失所致,CT表現為腦溝、裂、池的增寬及腦室系統的擴大。腦萎縮常分為三型:皮質型、髓質型和混合型。②腦軟化、腦囊性變及穿通畸形,是腦組織壞死不同程度和階段的表現。發生在腦內出血、腦梗死及嚴重腦水腫的基礎上,腦組織局部或多灶性壞死軟化后,腦組織丟失形成囊腔,可與腦室相通而形成穿通畸形。CT表現為形態不一的低密度灶,囊腔內密度同腦脊液密度,常伴有周圍腦組織萎縮表現。③腦積水是HIE合并腦室內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和改變主要取決于腦脊液循環通路的機械堵塞程度,可吸收而自行改善,阻塞嚴重時,腦積水可逐漸加重[6]。④腦鈣化灶是腦內出血、腦梗死致病組織壞死吸收后鈣化形成的。

      總之,CT對有高危因素及臨床高度懷疑HIE的新生兒,陽性率較高,且早期可對腦出血、腦水腫以及病灶的部位予以明確診斷,對指導臨床治療、降低后遺癥損害、評價HIE患兒的預后有重要價值[6]。

      參考文獻

      1路利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分度結果分析.實用醫技雜志,2002,10:739

      2李勇,周曉玉,許植之,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的觀察.中華實用兒科雜志,2000,15(2):735

      3李麗玖,虞人杰,湯澤中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臨床CT征像特點.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5,10(2):118

      篇(7)

      Diagnostic value of realtime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with low mechanical index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isdiagnosed by contrastenhanced CT

      【Key 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ltrasonography; Color Doppler

      1 資料和方法

      1.1 1般資料

      超聲造影應用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2~5 MHz寬頻探頭,具備脈沖反向諧波成像模式,機械指數范圍可調節。采用SonoVue (Bracco Imaging B.V,Genevo Switzerland)超聲造影劑,使用前注入生理鹽水5 ml, 充分震蕩至乳白色液體后抽出2.4 ml(濃度5 g/L,SF6),經患者肘部淺靜脈團注,隨之用5 ml生理鹽水沖注。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1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 討論

      隨著探頭陣元數的提高和組織諧波、空間復合成像等新技術的應用,目前的高檔超聲儀可以檢出肝臟內直徑>0.2 cm的含液性病灶和直徑>0.5 cm實質性病灶。但直徑≤2 cm的小肝癌的病理變化多樣,常伴有凝固性壞死、脂肪變、纖維化、肝竇擴張、包膜形成及內部分隔等,2維聲像圖改變常不典型,也不能準確反映其病理變化特征[4]。本組資料中≤2 cm的小肝癌2維超聲顯示病灶周邊聲暈僅11例,顯示結中結征者8例,常規超聲的聲像圖改變多數不典型,定性診斷價值較低。

      本研究結果提示,超聲造影對增強螺旋CT漏診的肝細胞癌有較高的診斷敏感性和準確性,具有獨立診斷價值,對于增強螺旋CT掃描陰性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2]Li R, Guo YL, Hua X,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ocal liver lesions: comparison of pulseinversion harmonic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with contrastenhanced CT. J Clinical ultrasound,2007,35(3):109-117.

      篇(8)

      【中圖分類號】R-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3-0385-01

      1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健康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人們越來越關注疾病的預防與盡早治療,每年主動進行體檢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所以體檢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高。對于這種形勢,本文將介紹幾種在體檢中的用到的常規檢測方法。

      2 討論

      2.1 腹部B超

      腹部B超是一種常規二維超聲波檢查。在檢查過程中,一般受檢者采用右側臥位、仰臥位、左側臥位等,進行多切面檢查在受檢者各部位。要求在檢查前受檢者要禁食12小時以上。需要檢查的部位有肝、膽、脾、雙腎、膀胱等。

      在陳紅的論文里,對2387例體檢者進行了統計研究。這些體檢者的年齡分布在18~90歲,含有1341例男性,1046例女性。采用了西門子的亞當黑白B型超聲診斷儀作為測試設備。

      在這2387例里面一共檢出了920例疾病。它的檢出率是38.54%。

      其中檢查出脂肪肝男性為17%,女性為8.9%。和統計結果進行比對,腹部B超在脂肪肝這一項上檢測的準確度可以達到85%到97%。

      膽囊結石的統計結果,男性患病比例為3.68%,女性比例為3.93%。這項的檢測準確率為90.8%到93.0%。

      膽囊息肉的統計結果,總共的檢出率是2.68%。

      膽囊腫的統計結果,總的檢出率為1.55%,男性的檢出率是1.47%,女性的檢出率是1.69%。檢測的準確率是98%。

      肝血管瘤的統計結果。總檢出率是0.92%,男性的檢出率是0.93%,女性的檢出率是0.96%,檢測準確率是61%到79%。

      腎結石的統計結果。總檢出率是2.13%,男性的檢出率是2.47%,女性的檢出率是2.09%。

      總的說來超聲波檢測,可以不受患者的條件限制,相對來說,容易進行檢查,能夠檢查患者泌尿系統、肝膽系統的病變,對大多數病例的診斷是正確的。

      2.2 胸部多層螺旋CT掃描

      多層螺旋CT掃描能夠顯示病人病灶的大小,邊緣 ,形態,能夠顯示病灶的內部架構,比如空洞、擴張、狹窄、和鈣化的支氣管等等。滿足胸部體檢的要求,幫助醫生提早判斷病人的患病情況。

      在楊俊武等的論文里面,隨機抽取了50個體檢者,其中男性有21例,女性有29例,年齡分布在19到71歲,平均年齡是51.5歲。采用了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6排螺旋CT,和富士干式激光相機。

      在這些體檢者中,發現了陰性37例,病變的13例,陽性率是26%。病變的情況有淋巴結鈣化、肺大泡、結節、肺氣腫、肺結核、肺炎等。

      2.3 甲狀腺彩超

      甲狀腺彩超檢測可以及早發現甲狀腺的病變情況,對于醫生早發現,早診治這種疾病起到很重要的效果。

      在梅妹的論文里面,研究了822個體檢者,其中男性462人,女性350人。他們的年齡在27歲到80歲,平均年齡是41.3歲。采用的設備是日本東芝600型彩色超聲儀。

      在檢測結果中發現了197例甲狀腺異常的體檢者,他們中間有6例甲狀腺惡性腫瘤,占到了總數的0.03%。異常者的比例是23.92%。女性的異常者有118例,占比為32.8%。男性的異常者有76例,占比為17.1%。結果發現女性的發病率要明顯的高于男性。

      3 結論

      這三種常規的檢測方法在各自的檢測領域里面能夠發揮很大的的作用。胸部B超能夠比較準確的檢測出體檢者在肝、膽、脾、雙腎、膀胱處可能的疾病和異常。胸部多層螺旋CT對于肺部的異常能夠做出較準確的檢測。甲狀腺彩超能夠檢測出甲狀腺的異常情況,幫助醫生早做出診斷。所以最為常規的檢查手段是比較有必要性的。

      參考文獻

      篇(9)

      Abstract:Purpose Grope for the abdomen closed of injured. The diagnoses and cures of the strategy, Improve trauma of the abdomen of Treatment level. Method To my hospital September of 1996 to May of 2004 receive treatment. 86 cases accepted to cure. The abdomen-closed have injured. The sufferer's diagnoses and cures of the process,Look back of the analysis. diagnosis the abdomen cavity centesis,the CT and B ultrasonic diagnostics,distinguishes to rate in 94.3%,86.4%, 90.2%;83 cases surgical operations, after operation 8 cases death.3 cases keeps the treatment cure to get out of the hospital. Conclusion Diagnosis centesis of the abdomen cavity is CT and B ultrasonic diagnostics is the abdomen closed of injured availability of diagnosis measure, two on above. Organic the injured much more.

      Keys Word:abdomen, cavity of abdomen,centesis,surgical operations

      回顧總結本院 1996年~ 2004年收治的 86例腹部閉合性損傷病人,就此對診治策略做一些分析。

      1 臨床治療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 86例,其中男 69例,女 17例。年齡最小9歲,最大76歲。損傷類型:車禍70例(81.4%),高空墜落10例(11.6%),斗毆 6例( 6.9%)。損傷后就診時間 30分鐘~2小時。

      1.2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腹痛(86例),休克(54例),昏迷(9例),嘔吐,氣促等,體檢發現腹部壓痛,反跳痛和腹肌緊張。單一臟器損傷病人18例(20.9%),多發性臟器損傷的病人68例(79.1%)。詳見附表

      附表 腹部損傷和合并損傷的器官(例)

      腹部損傷的器官

      肝破裂

      28

      直腸損傷

      1

      脾破裂

      50

      膀胱破裂

      1

      腎破裂

      3

      腸系膜血管損傷

      10

      胰腺損傷

      1

      后腹膜血腫

      8

      腹壁損傷

      32

      小腸損傷

      胃破裂

      2

      合并損傷的器官

      顱腦損傷

      10

      脊柱骨折

      3

      胸壁挫傷

      10

      骨盆骨折

      2

      肺損傷

      3

      四肢骨折

      12

      肋骨骨折

      11

      1.3 輔助檢查 血紅蛋白<100g/L 者 42例,提示實質性臟器損傷。尿中紅細胞(++)以上者 6例,提示泌尿道損傷。腹腔穿剌 81次,陽性率94.3%,抽出不凝血、渾濁或糞汁樣液體。腹部CT檢查 54例次,陽性率為86.4%,B超檢查 32次,陽性率為90.2%。

      1.4 治療 本組手術治療 83例,非手術治療3例,其中肝破裂1例,脾破裂2例,就診時一般情況較好,無昏迷、休克等。

      1.5 結果 本組病例中,83例手術治療,其中 75例治愈出院,死亡8例,死亡原因主要是腦干損傷并發腦疝6例,出血性休克2例。3例非手術治療病人經嚴密觀察治愈出院。本組病例治療過程中出現各種并發癥有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3例次,肺部感染8例次,腹腔膿腫3例次,切口感染12例次,腦疝6例次,粘連性腸梗阻2例次,應激性潰瘍1例次。

      2 討論

      腹部閉合性損傷的患者大多為暴力致傷,致傷原因多樣,傷情重,多發性損傷的病人較多,因此,必需快速作出正確的診斷。急診外科醫生須在短時間內了解受傷經過和部位,結合生命體征變化與腹部體征及其他部位的情況,對病情迅速作出判斷。對生命體征平穩、神志清楚者,可以腹腔診斷性穿剌、腹部CT檢查和B超掃描,以明確診斷。本組腹腔診斷性穿剌、CT檢查、B超掃描的正確率分別為94.3%、86.4%、90.2%,對腹腔臟器損傷的診斷有很大的幫助。如若病人處于昏迷、休克狀態,立即予抗休克治療,保持呼吸道通暢,同時進行診斷性腹腔穿剌或胸腔穿剌,穿剌陽性者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如果病人抗休克治療有效且情況允許,可以進行CT或B超檢查,以明確病變部位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

      2.1 病人就診時如出現休克,應立即建立快速靜脈輸液通道,快速、大量補充血容量,補充的量要達到估計損失量的2倍以上,同時做好術前準備,萬不可希望通過補液和應用升壓藥物來糾正休克,待病情穩定后再行手術治療,因為在沒有通過手術有效控制腹腔內出血的情況下,補液或升壓藥物糾正休克的手段是很難達到目的的[1]。當患者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剖腹探查:①腹腔穿剌陽性。②CT或B超提示腹腔積血或積液。③膈下有游離氣體。④動態觀察腹部體征無改善或加重。⑤難以糾正的休克。⑥有腹膜剌激征者。

      2.2 肝臟損傷治療的基本處理措施是清創、縫合,大網膜或明膠海綿等局部填塞止血,另加引流以減少肝外傷后并發癥。近肝靜脈損傷(JHVI)不能控制出血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組肝損傷1例死于此因。文獻報道對嚴重肝外傷大出血的病人可先用大網膜鋪覆于肝創面,再于其上填塞紗墊壓迫以止血,且紗布墊尾端另戳孔引出體外,則能避免再次剖腹取紗布及取紗布時的繼發大出血[2]。脾臟具有免疫功能,切脾后少數人可導致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OPSI][3]。脾損傷的治療原則應在確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盡量保脾,其次考慮切除。

      2.3 胃、小腸的損傷根據情況決定作修補或切除,如不能確定損傷組織能否存活,均應切除。結腸損傷穿孔者,腹腔污染較輕,可以作修補或Ⅰ期切除后吻合。如腹腔污染嚴重,應作結腸造瘺。勿遺漏十二指腸損傷,當小腸系膜根部有膽汁染色或捻發感時,腹膜后十二指腸損傷可能性極大,單純十二指腸損傷,經修補引流,必要時輔以十二指腸憩室化手術,可治愈。腹部手術后要留置有效的引流管,便于觀察和指導治療。

      2.4 多發性損傷的處理十分棘手,損傷累及的器官越多,病人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增加,住院時間延長,預后愈差。多發性損傷的治療應優先處理危及生命的問題,如張力性氣胸予以胸腔閉式引流、出血性休克應快速輸液、輸血和手術止血;腦疝即刻開顱減壓等。病情相對穩定后現處理其他損傷。另外,多發性損傷的病人大多無法進食,必須給予足夠營養支持和抗感染治療。

      參考文獻

      篇(10)

      [摘要] 目的 探討急性脊柱創傷診斷及合理的治療措施。方法 選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 70 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均采用本組患者均采用短節段椎弓根釘固定手術治療。術后觀察回去情況(骨折的恢復、并發癥等癥狀)。結果 術后 70 例患者傷椎恢復效果良好,Cobb’s 角、前緣壓縮高度比較術前有明顯的改善。結論 在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手術方法,應依據患者的骨折類型、患者的傷勢等具體情況,采用合理的治療措施,這能使患者盡快恢復以提高其生存質量的關鍵。

      [

      關鍵詞 ] 脊柱創傷;診斷;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4(b)-0092-02

      在評估脊柱損傷患者時,脊柱外科醫師常常對損傷機理的細節對產生極大興趣,這些細節有助于提示在常規體檢或影像學檢查中易被忽略的潛在損傷,不幸的是約半數脊柱損傷患者常有其他解剖結構的明顯損傷,帶來評估脊柱損傷時的許多困難,假若對損傷機理的細節不能作出合理解釋時則更應問一個為什麼。

      脊柱創傷指下列解剖結構的任何一部分或全部結構的損傷:骨結構,軟組織,神經結構[1-2]。脊柱的力學不穩定,以及神經結構的急性或潛在損傷,是脊柱創傷中外科醫師所重視的兩個基本問題。當脊柱的骨性結構或韌帶(軟)組織受到損傷時,則會影響脊柱的力學穩定性。不穩定的涵義是解剖結構與其執行相應功能的正常關系的喪失,這意味著脊柱不能承受正常載荷,會發生不可逆轉的畸形導致嚴重疼痛,以及產生嚴重神經損害的可能性[1-3]。急性脊柱創傷的原因很多,特別是日前自然災害、運動、交通意外、工業建筑、經濟的發展等導致的復雜創傷日益增多,而占最大比重的是脊柱創傷,其臨床并發癥(如脊髓、馬尾損傷等)后果嚴重,可對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損害,不僅嚴重影響患者以后的生活質量,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常用的脊柱骨折分類是 Denis 提出的基于三柱理論的分類方法。這一分類最初是應用于胸腰段骨折,目前也廣泛應用于頸椎骨折,這一分類方法將脊柱人解剖學上分三本柱:前柱—包括前縱韌帶,椎體和椎間盤的前 2/3;中柱—包括椎體和椎間盤的后 1/3,后縱韌帶;后柱—包括椎根,椎板,小關節,以及后方韌帶復合體。

      醫務工作者必須對患者的損傷部位、傷勢、程度、類型等進行科學的診斷(待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入院后),這是進行臨床治療的關鍵環節。

      本研究對我院治療的70 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患者資料進行了分析(診療時間為: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為治療脊柱創傷的提供可靠的依據,本論文總結了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治療的多年經驗。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 年 1 月—2012 年 12 月入住我院的患者作為本組急性脊柱創傷研究對象(患者人數70 例),其中38 例男性、12 例女性;平均年齡為(34.14±13.16)歲;致傷原因分類:19 例交通意外傷、21 例高空墜落傷、27 例重物壓砸傷、3 例為其他傷;骨傷類型為:42 例壓縮型、18例爆裂型、8 例骨折脫位、2 例其他;70例患者均是單椎體損傷。

      1.2 診斷依據

      在手術前對70 例患者均進行 CT 、X 線片、 MRI的檢查,對患者的受損椎體、冠狀面、脊髓行橫斷面情況進行確認,為急性脊柱創傷手術提供具體的影像學資料。

      1.3 觀察指標

      來判斷該組患者的脊柱神經功能和傷痛程度,在本組患者入我院后,讓專門的醫護工作者于患者手術前、后測量其脊柱后凸的Cobb’s 角和傷椎前、中、后緣的高度。

      1.4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進行全麻,手術前為避免患者腹部受壓讓其有舒適。以傷椎棘突為中心,沿皮膚縱向方向切開,讓雙側椎板、小關節突顯露出來;按照“人字嵴”的方法對進釘點定位,引導定位椎體時沿C型臂X線,當椎弓根探子完全顯示椎弓根四壁之后,再將螺釘擰入,復位椎體,等待透視證實復位正常后,再將后路椎弓根內的固定系統置入;為了解除脊髓壓迫,減壓并檢查硬脊膜以及神經根;為了恢復椎體高度,重建脊柱排列;為了觀察傷椎復位,借助透視指引,等患者滿意后再縫合創口。

      1.5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的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統計推斷采用t檢驗方法。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當差異為 P<0.05時即有統計學意義[1-4]。

      2 結果

      隨訪時間8~12 個月(平均為10個月),70 例傷椎患者術后恢復效果良好。隨訪期間無一例死亡病例;沒有一例神經損傷病例;由于衛生條件不佳,有1 例患者發生感染,醫生及時對傷口進行處理,保證患者傷口恢復良好;隨訪 10 個月之后,發現有1 例患者椎弓根釘出現松動的情況;未發生斷釘患者。

      由表 1 可見,該組診療1個月之后,該組換則傷椎 Cobb’s 角、椎體前緣壓縮高度比較手術前明顯降低,有 26.71 °、38.09%的下降幅度,Cobb’s 角、前緣壓縮高度在術前、術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采用t 檢驗)。本論文參考1969年Frankel 五級方法進行評定標準,分析患者脊髓神經功能得到改善,見表 2,提示:患者的傷椎經手術治療后,脊髓神經等功能短期內恢復效果良好。

      3 討論

      目前,臨床實踐中,手術治療是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主要方法 [2-3]。患者臨床的情況、影像學資料都是診斷急性脊柱創傷的主要依據,患者僅表現為神經壓迫癥狀、患部的疼痛癥狀表現不明顯,若影響嚴重者經影像學檢查,不能顯著反映該病變能造成脊柱的功能,則應該考慮保守治療。

      在診治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過程中,聯合應用X線平片、MRI 、CT等常規治療手段[1-3],能有效地提高該類患者臨床治療結果的準確性,而且能準確且及時地判斷患者病情,能更加科學準確地選取合理的治療方法提臨床主料方案。近幾年,我國在治療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方案中,為了有效提高臨床的檢出率以及確診率,常采用X線平片指導CT的掃描。MRI的圖像具有無重疊、高精度分析等優點,是更為先進、準確的醫學治療方法之一,其能顯著提高脊柱等部位創傷的診斷率。

      在急性脊柱創傷的診斷中,我國以往常采用胸腰椎骨折前路內固定手術的方法,這種方法目前應用相對較少,其主要原因是該手術的危險較大,能容易地產生較為嚴重的手術創傷等后果。我國醫療技術在不斷地發展,這也促進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方法的發展。到目前為止,我國治療急性脊柱創傷的技術(臨床)有CT 、X 線平片、 MRI等。為了更加正確判斷病情、選擇合理的診斷方案,在臨床實踐中能為更加提高治療水平,醫院常緊密結合這3種影像檢查手段,以手術治療方法為要方法以治療急性脊柱的創傷。一般學者認為,急性脊柱創傷的手術診斷的絕對指征為由于脊柱損傷而引起的進行性神經癥狀。適應癥主要為:①保守治療半年以上,脊柱創傷癥狀未改善或者加重;②椎體爆裂骨折、脊髓損傷、前中柱不穩、傷后 CT 掃描顯示椎管狹窄、胸腰椎骨折(或者脫位)、椎間盤(或者骨折塊)突入椎管者等;③三柱情況均不穩定者。本研究對我院70 例患者均采用短節段椎弓根釘固定手術進行治療,總而言之,手術效果良好,在隨訪期內沒有死亡病例,雖然有少數患者出現感染、椎弓根釘松動等不良癥狀,68 例(97%)患者的脊柱神經功能恢復良好。因此,本論文建議:急性脊柱創傷的手術方法應該應患者的骨折類型、患者的傷勢等具體情況來確定合理的診斷方式,對患者疾病恢復、減少并發癥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

      參考文獻]

      [1] 劉俊.急性脊柱創傷診斷以及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1(8):123.

      篇(11)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或通過發生障礙的狀態。按梗阻的原因不同,可分為機械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和血運性腸梗阻;按有無腸壁的血運障礙又可分為單純性腸梗阻和絞窄性腸梗阻;按梗阻部位的高低不同又可分為高位腸梗阻和低位腸梗阻。

      腸梗阻的主要臨床表現有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便排氣,一般梗阻部位愈高,嘔吐出現愈早。依并發癥的不同又可出現更為復雜的臨床表現。

      隨著CT的廣泛應用和CT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螺旋CT的應用,CT在腸梗阻的診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CT可顯示腹平片和鋇灌腸不能顯示的腸壁增厚和腸壁血供異常、腸系膜和腹腔間隙是否存在病理改變等,在明確梗阻病因、梗阻部位和判斷絞窄等方面有諸多優勢,對于觀察病情變化和指導治療有重要的意義。因此,CT可作為腸梗阻的首選檢查方法。

      (一)基本CT征象

      當腸梗阻發生后,腸腔隨著液體和氣體的積存而不斷增寬,梗阻部位越低、時間越長腸腔擴張越明顯,梗阻以下的腸腔萎陷、空虛或僅存少量糞便。值得注意的是,萎陷的腸管特別是腸系膜腸管,可因擴張腸管的擠壓而發生移位;在低位腸梗阻時,上段空腸也可不出現擴張(特別是在進行胃腸減壓后)。

      CT表現為腸管擴張,管徑顯著增大,其內可見氣一液平面,也可完全為液體所充盈,腸壁變薄。梗阻遠端腸管明顯塌陷,梗阻遠近端腸管直徑的明顯差異,是診斷腸梗阻非常有價值的征象。

      (二)閉袢型腸梗阻

      閉袢型腸梗阻多由腸袢沿腸系膜長軸旋轉引起的腸扭轉所致,也可由纖維束帶的粘連將一段腸管的兩端收縮聚攏而形成閉袢。腸扭轉可見于部分小腸、全部小腸和乙狀結腸。

      當掃描層面通過閉袢時可表現為兩個擴張的腸環,隨層面逐漸靠近閉袢根部,可見兩個相鄰腸環的距離逐漸接近。當閉袢與掃描層面平行時,可表現為一擴張的U形腸袢。當掃描層面通過閉袢的根部時,可見腸管的變形,腸扭轉時則表現為一個三角形的軟組織密度影。掃描層面通過閉袢的輸入與輸出端時,則表現為相鄰的兩個萎陷的腸環。當腸扭轉閉袢的輸入或輸出段腸管的長軸與CT掃描層面平行時,由于扭轉使輸入端逐漸變細,輸出段由細變粗,在CT圖像上表現為“鳥喙征”(beak sign)

      閉袢型腸梗阻時腸系膜內血管束的CT表現也具有一定特征,表現為擴張腸袢的腸系膜血管呈放射狀向閉袢的根部聚攏,在腸扭轉時聚攏的腸系膜血管可形成“漩渦征”(whirl sign),中心的軟組織密度影為上一級的腸系膜動脈,周圍為伸展擴張的小血管。

      閉袢型腸梗阻可發展為絞窄性腸梗阻,有關內容見后。

      (三)絞窄性腸梗阻

      當腸梗阻造成腸壁血運障礙時,CT除腸梗阻的基本征象外,還可伴有以下的CT表現。

      (1)腸壁呈環形對稱性增厚,厚度約在0.5~1.0cm,可呈節段性分布。腸壁出現分層改變,表現為“靶征”(target sign)或稱為“雙暈征”(double-halo sign),為粘膜下層水腫增厚的征象。在空腸可見擴張的腸管環狀皺襞(Kerckring皺襞)的消失。

      (2)增強掃描時,病變處腸壁不強化或強化明顯減弱。當延遲掃描時,正常腸壁強化現象已消失,而病變處腸壁出現強化,隨時間延長可達正常腸壁的強化程度。

      (3)腸扭轉時光滑的鳥喙征,因梗阻處腸壁的水腫增厚和腸系膜的充血、水腫,變為鋸齒狀的鳥喙征(serrated beak sign)。

      (4)腸系膜密度增高、模糊,呈云霧狀,CT值上升可達-40~-60Hu。腸系膜血管失去正常結構,逐漸變粗并呈放射狀,由梗阻處向外放散。

      (5)腹水的出現:開始時為少量,聚集在腹膜間隙內,逐漸變為大量,彌漫分布,使腹腔及腸系膜密度升高。

      (6)腸壁出現梗死時,可見腸壁內出現積氣。腸系膜靜脈與門靜脈內亦可見氣體影,增強掃描時可發現腸系膜動、靜脈血栓形成。

      (四)定位診斷

      根據擴張腸袢的形態特征及擴張和萎陷腸管的移行區可以進行梗阻部位的判定。如果擴張腸袢的數量少,且多位于上腹部,梗阻部位則位于空腸,可見到擴張腸管的空腸環形皺襞。如果多數擴張的回腸腸袢布滿全腹,伴有較多的氣一液平面,結腸內無氣體或僅有少量氣體,但無擴張及液平,則梗阻部位在回腸遠端。結腸梗阻表現為梗阻近端擴張,并伴有氣一液平面,擴張的結腸可見結腸袋及半月襞。小腸多無擴張,或擴張的程度較輕。

      動力性腸梗阻CT多表現為小腸大腸的彌漫性充氣擴張,以結腸較為明顯,其內多見氣一液平面,胃內也可見大量氣體。

      (五)病因診斷

      腸梗阻的病因復雜多樣,如腸粘連、原發性或繼發性腫瘤、克羅恩病、血管性病變、寄生蟲、大膽石、糞塊、腹部疝、慢性結腸憩室炎、腸套疊、腸扭轉等。

      腸粘連約占腸梗阻病例的1/3。利用窗寬窗位技術可很好地顯示粘連的索條、部位及與周圍腸管和腹壁的關系。

      腫瘤引起的腸梗阻,CT一般可以準確地顯示腫瘤的發生部位及其對周圍組織器官的侵襲范圍(詳見小腸與結腸腫瘤)。增強掃描對于診斷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應注意尋找腫瘤的其他征象,如肝轉移、淋巴結腫大、周圍腸管和器官的浸潤等。

      膽石性腸梗阻具有較為特殊的CT表現,稱為Rigler三聯征。①腸袢的積氣、積液擴張。②下腹部異位鈣化的膽石。③膽囊或膽道內少量氣體。

      在診斷腸梗阻時,還應考慮以下問題:腹內、腹外疝的存在與否;是否存在兩種以上的病因(如粘連袢腸扭轉或腹部疝);腸管有兩處以上部位的梗阻(如結核所致的腸管多處狹窄、廣泛粘連性腸梗阻等);是否合并先天性腸管畸形等。

      推薦精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久久精品18|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狼人久久久久影院 | .精品久久久麻豆国产精品| 午夜精品久久影院蜜桃 | 国产精品久久久福利|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老狼| 91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麻豆 | 久久久久久极精品久久久|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99精品在线播放| 2022免费国产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97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看超|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影音先锋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亚瑟|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影视日本亚洲欧洲精品一区| 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 精品国产成人在线|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欧美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