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趣味古代文化常識大全11篇

      時間:2023-11-07 11:16:3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趣味古代文化常識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趣味古代文化常識

      篇(1)

      那么,該怎樣對待“梳理探究”這一部分,該用何種方式來教學“梳理探究”?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這里,筆者結合自己平時教學中積累的點滴體會,對“梳理探究”的教學方法作一淺探。

      一、態度要重視

      既然新教材中設置了“梳理探究”這個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學性。且不說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個模塊中安排的15個專題,其內容精彩紛呈,意趣盎然,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本身也值得學生去了解去探究,這也是對學生課外知識的一種拓展,對學生語文素養的一種培養。且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終身學習和個性化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筆者認為,切不可對“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應該從態度上高度重視它,把它提到與“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同等的地位。在這個思想認識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閣,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結構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個專題,每個必修模塊各安排3個專題,分別是:必修1: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2: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必修3:交際中的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必修4:邏輯與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必修5: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有趣的語言翻譯。

      這15個專題中,前7個專題側重于梳理,側重于對語言現象和語文知識進行梳理;后8個專題側重于探究,側重于對文學現象和文化現象進行探究。從縱向的模塊來看,各模塊間的3個專題內容有一定的關聯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漸進的形式,編排的意圖十分明顯;從橫向的內容來看,有的側重于對以前所學的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梳理,以便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進行鞏固和整合;有的則通過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討,培養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內容結構形式,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才能統籌安排,循序漸進,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

      三、教法要靈活

      “梳理探究”畢竟不同于“閱讀鑒賞”等,態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視,但時間上卻又無法與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處理、教學設計、時間安排和活動形式等方面都要作靈活處理。

      1.教材處理要有彈性

      每個必修均設有3個“梳理探究”專題,按照教學計劃,每學期要完成兩個必修模塊,也就是每學期有6個“梳理探究”專題,如果要求學生全部完成,顯然是不現實的,其結果很可能是有量無質。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選擇某一個專題,在一個專題內部也可以再進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專題本身的各個活動環節而言,也要作靈活處理,剪裁取舍,把握彈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設計中,我讓學生先安排課外時間自行閱讀這一專題內容,然后交給他們梳理探究的具體任務:在 5個必修模塊中,我們已經接觸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識,如《滕王閣序》中“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弱冠”,《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東”,《赤壁賦》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張衡傳》中“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的“公車”“郎中”等等,分別涉及年齡、地理、紀時、官職等古代文化常識,請4個小組的同學分別從“天文地理”“紀年紀時”“姓名字號”“禮儀制度”中選取一個角度,以小組為單位,對5個必修模塊中涉及的相關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梳理。最后安排一節課進行成果展示。結果表明,學生梳理得很具體,這等于是對文言文的一次復習。考慮到學生的梳理只展示現象,而缺乏理論,我結合本人開發的校本課程《語文趣味知識集錦》中的一個單元――古代文化常識說略,分別梳理了“古人稱謂簡說”“古代年齡稱謂小集”“古代地理常識知多少”“文言文中職官的辨識” “‘左’‘右’孰尊”等方面內容,提供給學生參考。這些內容,既有理論說明,又有例子佐證,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關系,對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幫助,學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強烈一些。

      2.教學設計要有科學性

      “梳理探究”教學設計要遵循語文學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學策略和教學思路的安排,要突顯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在一次觀摩課中,我開設了必修2中“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這一專題。教材中這一專題的內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語的來源和結構,成語的運用,成語與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側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識性比較強;第二部分側重于運用,趣味性比較濃。要想在這短短的一節課內完成這樣豐厚的教學內容,顯然是有很大難度的,我的教學思路是:本著知識性與趣味性兼顧的原則,采取刪繁就簡的方式,整個專題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側重于運用方面,先在課堂上引進游戲活動和分組競答的做法,以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第二部分再側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課下的梳理探究任務。這樣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識性,符合學生接受知識的規律和過程。

      具體的教學環節設計是:(1)激情誘趣,導入本課;(2)追本溯源,成語常識;(3)集思廣益,成語游戲:①用十二屬相填寫成語;②成語猜謎;③成語對聯;④成語接龍;(4)咬文嚼字,辨析誤區;(5)牛刀小試,課堂訓練;(6)學以致用,課外延伸:①梳理:誤用頻率較高的“不”字成語10條;②探究:成語中的謙敬現象及其文化內涵。

      3.時間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動主要靠課外進行,而不是靠課堂上教師的講授,課堂只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和交流學習心得的舞臺。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應該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寬度。為此,每個必修模塊教學開始之初,我就根據實際教學進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學習時間表,讓學生選定自己感興趣的專題,認真準備,并明確限定完成任務和展示成果的具體時間。

      篇(2)

      古文在語文教學中不容置疑地擺在重要的位置,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最重要的傳承體。古文教學對學生而言,是了解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窗口。學生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汲取其中的文化滋養,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對其語文素養的提高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目前古文教學在中職教育中有逐漸弱化甚至忽略的趨勢:一方面由于現在中職生文化基礎差,對古文實詞、虛詞、句式等古文語法知識概念很模糊,學生往往在課堂上昏昏欲睡,至于古文背誦更是既無興趣又無可能。這使老師異常困難,常常事倍功半,所以大部分老師上古文單元時往往只簡單翻譯全文及個別字句,能少講就盡量不多講,應付了事。另一方面有些學校片面地摒棄古文,認為中職語文對中職生而言就是一個工具,只要掌握應用文的寫法就行,現代文都嫌多余,更不要談“之乎者也”的古文,沒那個必要也不愿花那種時間。

      雖然中職生文化基礎較薄弱,但是對中職生古文的學習不能放任不管。通過觀察,我發現,現實生活中學生幾乎沒有接觸古文的可能,對古代的東西興趣不大。至于目前充斥熒屏的古裝劇、穿越劇,更是造成很多誤導。學生對古代的一些基礎文化知識普遍不了解,如各個時期衣著的不同要求,稱謂的時代變化,古代地域文明,等等,更不用說繼承古代優秀的文化遺產,如尊師重教,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儒家思想,謙虛禮貌、立志勤學等許多中華美德。古文中對學生所普遍缺少的修身、治家、睦親、就業、交際等道理上都有發人深省的論述,在引導中職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培養職業觀及確立個人道德體系上有著非常好的指導和促進作用。因此,我認為古文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應保留一席之地。那么,面對現在的中職生,語文教師應如何上好古文課呢?

      一、調動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增強自信心

      每一屆的中職生第一次接觸古文課文時,我都會先問他們:“你們在《語文》課本的這些單元中,最不喜歡的是哪一個單元啊?”毫無例外,他們的回答都是古文單元。接下來我會回應:“你們知道老師最喜歡語文的哪個單元嗎?告訴你們,古文單元!”為什么呢?引發學生好奇后,我開始講述承載中國兩千多年文化遺產的主要載體不是現代文而是古文,中華文明之所以成為四大文明中唯一保持文明不斷裂是因為古文的學習與傳承。如上闡述激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責任感和學習興趣。

      激發興趣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要樹立學習古文的自信心,我所任教的學校位于閩南語通用地區,我用“福建人特別是閩南人在學習古文上具有先天優勢”這一觀點鼓勵學生,并舉例說明:一是閩南語中保留了大量的現代文中已不通用甚至消失了的古文本義,如“走”字,古文本義指“小步跑”,普通話中指“走路”,而閩南語中也指小步跑。再如“鼎”一字,古文本義“鍋”,普通話中指“祭祀用的器皿”,閩南語中也指“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二是閩南語的發音更接近古漢語原音。如:“遠上寒山石徑斜”中的“斜”字,普通話發“xié”,是一個單音字,而正確的發音卻是和閩南語相同的“xiá”,這個音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了,卻被閩南語保留了下來。再如閩南語中的“入聲”也是古漢語中有,而普通話中沒有的。在講解舉例的過程中,學生往往積極性高,參與性強。這時,教師可以適當“示弱”,讓學生多發言,主導課堂,教師“虛心接受”學生的指導。通過如上兩步設計,學生對古文課文的畏難情緒就會暫時緩解,甚至開始期待自己在古文學習中的表現。

      二、教學人文性先行,工具性上適當降低難度

      學生興趣的激發與信心陡增是一時的,是教師外在引導下的一時表現,無法持久。因而,在接下來的具體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如下手段,保持和內化學生的興趣與信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語法內容的教授上,點到即可。

      對古文字、詞、句的講解,要適當降低難度。古文語法結構繁多復雜,如你一一講授,則學生只能在過程中暈乎其暈,最終不僅扼殺了培養起來的興趣,還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懷疑:你不是說很容易、很好學,原來不過是騙人,想讓我們認真聽講罷了,這就很不妙了。學生對教師個人的懷疑會導致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再配合甚至出現抵觸現象。古文教學的難度把握和教學設計的靈活多變是上好古文課的關鍵。對語法的講解只到點不到面,如對“之”一字的講解,只舉“乃夜馳之沛公軍”“沛公之左司馬曹無傷”“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等中職古文課文中出現的例句,不做過多的課外拓展,解釋字義時側重講授字的意思,而不強求學生掌握語法作用。注意對知識點的歸納,使之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人教版《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的古代散文欣賞單元時,我把出現的古文語法歸納為三個部分:字詞部分,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形容詞活用作名詞等)、三動(使動、意動、被動)、通假、古今義不同;句子部分,只講解到語氣(陳述句、懷疑句、否定句、祈使句),句法只分析到倒裝,而不要求句子的成分、結構的具體分析;文章翻譯部分,只要求意譯,不強求直譯,教會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文體內容的講授上,注重人文熏陶。

      《將進酒》讓學生體會李白從悲—歡樂—憤激—狂放的情感,體會《關雎》中輕松活潑的氛圍,體會《青玉案·元夕》的孤高,讓學生感受不同詩歌的意境,領略古詩歌無窮無盡的美。

      每篇課文講授之前,先與學生一起認識作者,貼近作者內心,或介紹其生平,或欣賞其文風,或了解其創作意圖,多方位的講解不僅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更深刻,而且讓他們在講述中感染作家作品的情感,內化其品性。

      3.知識的拓展上,充滿趣味的古文小常識。

      如介紹古代天干地支的紀年方法,它的計算方式及與西方記年法的區別和聯系,我在介紹這一古文常識時,往往結合分組比賽記憶、快速默寫的方式,使學生在競爭中更快更好地識記。再如可以歸納古代對一定年齡的稱謂,如孩提(二三歲之間)、垂髫(三四歲至八九歲)、黃口(十歲以下)、總角(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發(男子十五歲)、及笄(女子十五歲)、弱冠(男子二十歲)、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九十耄耋、期頤一百歲等。介紹詞義的演變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趣味的話題,如“字”的古義是“生子”,“自”的古義是“鼻子”,“亦”的古義是“腋窩”,教師可從講解字的甲骨文寫法入手,教學生理解其古義,再介紹其意義的演變流程,讓學生站在歷史演變的高度認識和了解古文知識。只要教師肯花時間不斷探索,古文這一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優秀知識就可以源源不斷地為學生輸送豐富多樣又充滿趣味的養料。古文的枯燥不是古文本身,而是教師不主動鉆研教材,開動頭腦思考,靈活組織課堂教學的遁詞。

      站在中職語文講臺上,我們要改變原有的古文教學方式(重視字詞句的講解,機械地切割文章,毫無美感),在古文教學中注重挖掘人文性,提煉出古文的精髓,培養學生對古文的興趣,豐富學生的文學常識,帶領學生領略古文的魅力。

      三、與職業教育特點相結合,注重挖掘古文的“新意”

      講授《鴻門宴》時,針對市場營銷101班專業特點,在解決“歷史為何選擇劉邦”這一問題時,我從個人能力、個人業績、團隊力量三個方面歸納劉項二人的表現,分析劉邦個人能力雖遠遜于項羽,但其社交能力、領導組織能力強,知人善任,綜合實力上遠遠超過項羽。最后我小結:可見,事業的成功單靠個人能力是莽夫行為,不可行也不可取,只有團隊協作,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才能最終取得事業上的輝煌,學生由此聽得津津有味。

      講授《鄒忌諷齊王納諫》時,針對會計班女生較多數特點,我在分析妻、妾、客對鄒忌的回答時,從分析其心理入手,告訴學生:在古代,男子的妻只有一人,妾卻可多人,妻占主位,死后可入宗祠,盡得夫之榮譽,所以鄒忌之妻的回答充滿驕傲與寵愛;妾在古代地位遠不如妻,須仰一家人鼻息,處處賠著小心,犯小錯就有可能帶來逐出家門不得善終的下場,所以鄒忌之妾的回答惶恐而小心翼翼;客有求于高居丞相的鄒忌,對人有所求,當然要投其所好,所以鄒忌之客的回答巴結而敷衍。再作小結:可見,與人交往須注意身份,言談要得體有度;不可盡信人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正確分析和把握他人的內在心理有利于更好地與人交往。不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而且傳授了為人處事之道,自然深受歡迎。

      古文的世界博大精深,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勤于鉆研,提煉出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知識,發掘古文的“新意”。這樣,一方面拓寬了課堂的知識面,增強了課堂趣味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讓學生從優秀的古文中學到了多樣技能。

      總之,中職學校的古文課不應該削弱。廣大的中職語文教師要鉆研教材與時俱進,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一些優秀的通俗易懂的古文,并且提取每篇古文的精華。對于古文教學要采取“古為今用”的態度,教會學生學習古文的方法,繼承優秀文化遺產。這樣老師愿意教,學生也愿意學,學生一定會在這塊中華瑰寶中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

      參考文獻:

      [1]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

      [2]曾文君.語文學習興趣研究及對策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4.

      篇(3)

      心境是個人心神所表現的情況或達到的程度,包括心思、心念、心情、心態、心靈等等,它既是一個有限的空間,存乎于每個人的內心,又是一個無邊的世界,像音樂飛翔在廣闊的天空……金錢決定生活質量這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但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心境決定生存質量”!

      由于自己上學讀書時正趕上“十年**”,雖是高中生,但實際上并沒有學到多少知識。不過我清楚:只要想學習,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我明白:只要愿意學習,任何機會都不能錯過;我相信:只要熱愛學習,我可以通過知識來改變自己。

      在全行大興學習之風、營造濃厚學習氛圍的今天,年逾五十的我也和大家一樣,在“創學習型銀行,做知識型員工”的讀書活動中,讀到了一本好書——《不可不知的2000個文化常識》。這本書以豐富的知識與史料,娓娓講述各類事物的精彩歷史,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為一體,內容涵蓋了天文地理、名勝古跡、節日節氣、禮儀習俗、醫藥衛生、政治軍事、經濟貿易、文學藝術、歷史考古、教育科學等諸多方面,既是一本知識儲備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閑書。它將一些讀者感興趣的、富有趣味的2000多個常識編輯成冊,濃縮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的精粹,集知識性、趣味性、科學性于一體,尋根探源,談古論今,讓你輕松獵獲古今豐富知識,閱聞中外萬事萬物,開拓視野。

      我很愿意將自己讀了這本書后的幾點體會與大家交流: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世界五大凱旋門,七大自然奇觀;中國四大高原,五大江河;認識了世界科技名人和中國科技名人,深切感受到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

      讀了這本書,我仿佛走進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莫斯科紅場我留連忘返,長城雄關使我心曠神怡,高大雄偉的珠穆朗瑪峰令我肅然起敬……同時我也認識了儒家七十二賢人和世界十大文豪,懂得了什么叫黑色幽默,什么叫浪漫主義……

      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近幾年資本市場上的一些術語,如“道一瓊斯”指數、日經指數、恒生指數以及我國的上證指數、深證指數等,對投資銀行、私人銀行等新興業務也有了一定了解,業務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這本書幫助我消除了一些困惑,感覺耳目一新。通過學習,對以往一些不太理解或存在疑問的說法可以在本書得到釋然。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多數人可能和自己一樣有以下迷惑:狗為什么會咬呂洞賓呢?但看過本書以后就得到了答案。原來這句話的正確說法應是:“茍杳呂洞賓,不識好人心”,茍杳和呂洞賓還是很好的朋友,為感化茍杳,呂洞賓設置一些難題,先是朋友不理解,后來是感悟之后的感激……。又如“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探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總是處于變化之中的,永遠凝固不動的東西是不存在的,人第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時這條河已經不是原來那條河了。類似的疑問還有許多,這里就不一一說之,待各位有興趣一閱便知。

      篇(4)

      高效課堂是相當于教學生命一般的存在,那么怎么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有效發揮呢?我們知道,課堂教學其實就是指通過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獲得進步。這其實在很多方面都有體現,那就是學生在情感認知方面,學生由原先的什么也不懂到懂得了知識,從不知道什么是喜歡知道了喜歡等等。因此,貫穿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高效課堂深入教師與學生的心靈時,語文教學活動便能夠大大的提高,學生也會受益匪淺。

      一、高效課堂要為語文教學注入活水,講求內容的生活化

      要想豐富學生的生活常識,少不了要對教材充分利用,充分利用教材,是一名好教師的職責所在。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不僅包含現在文化,還包括古代文化,同時還增添了不少社會習俗,社會生活,時事政治的內容,這樣顯的更具體,全面,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認識立體化的語文,豐富課外知識與生活常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要做的不僅是教授教材上的課程,只講不專攻,還應該善于發掘教材,看看它與生活實際到底有哪些聯系,從而增長學生的見識,而不是在教學時學生問到老師某個問題,老師卻一問三不知。尋找生活實際與語文教學內容的連接點,幫助學生學習現代語文,知曉古代語文文化,開拓學生的眼界,拓展其思維,去追尋語文的發展規律。因此,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要盡量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語文教學,使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將自己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做到物盡其用,學有所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夠局限于教材,還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的導入課外的知識,拉進學生與實際的聯系。把課本上的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在一起教學不僅僅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縮短學生與生活實際知識的距離,不僅僅是活在課本當中,脫離外在世界,同時,還有利于學生對世界的認識;對語文的認識;對未來的認識,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二、高效課堂要為語文教學注入趣味性,講求過程的趣味化

      我們知道,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老師站在講臺上授課,學生坐在講臺下聽的枯燥乏味,昏昏欲睡,這究竟是因為什么呢?俗話說得好,成功的一半那就是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因此,將趣味性導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中去,激發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積極性,畢竟新穎有趣的知識的導入,是可以像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的磁鐵一樣引起學生對于它的極高興趣的,是能夠緊緊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這樣,當學生的思維興趣都被帶入到了語文課堂教學中去,對語文產生了濃濃的興趣,對于語文課文的教授是非常有幫助的。

      教師的教學職責就是以學生為本,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教育觀。教學應該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的一個過程。所以,問題教學是語文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時,教師就應該注意問題情境的設立,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提問,并且要根據學生自身學習情況來進行提問,使學生基本上都能夠準確的回答出老師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思維探究與成功的快樂。這種教學不僅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提高自身學習能力。

      三、高效課堂要為語文教學增光添彩,講求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篇(5)

      一、謎語和小學語文教學特色結合的意義

      謎語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測的隱語,也可引申為蘊含奧秘的事物。謎語最初起源于民間口頭文學,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生產勞動和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是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表現。后經文人的加工和創新有了文義謎。一般稱民間謎為謎語,文義謎為燈謎,也統稱為謎語。它是古代人集體智慧創造的文化產物。猜謎語是一項妙趣橫生的文化娛樂活動,以其知識型、趣味性、益智性深受人們喜愛。哪怕到了今天,時尚氣氛濃郁的大型晚會上,猜謎也是主持人和觀眾互動、贏得觀眾好評的一項重要節目。

      語文教學是一項特殊的教學活動,它既有普通課堂教學的固定性,又有著文學活動的靈動性,它一方面作為一門考試課程需要對固定知識進行牢固掌握,另一方面,語文教學更是對學生頭腦、思維進行洗禮,提升其品位修養的重要學科。在如今愈發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加強語文教學活動的科學性、趣味性,尤其是改革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這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人格修養,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因此,將謎語突破性地植入小學語文課堂,這不僅是語文課堂教學方式的一項突破,更重要的是,通過謎語激發興趣,繼而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的一種重要方式。這在我國強調素質教育、強化教學改革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

      二、謎語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

      謎語在小學語文教學的應用包含多個方面,主要有:用謎語導入新課、用謎語巧記常識、用謎語理解詞義三項。

      1. 用謎語導入新課

      好的課堂不是將知識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而是采用科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愛好,從而自發地積極地獲取它。而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程要做好,一個吸引人的導入環節是必不可少的。而謎語本身就是一種提問,加上猜謎活動生動有趣,這對于小學教學而言,無疑是一種極為生動的引入方式。

      以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為例,在這篇課文教學開始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小動物們在雪地里用腳印畫畫,其實不正是對學生關于動物腳印這一常識的積累嗎?因此,我并沒有像往常那樣直接打開課本,而是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卡片,上面畫有各種小動物的腳印,我讓學生們自行猜測,哪個腳印對應的是什么動物。在大約5分鐘的猜謎過程中,學生們發揮集體的智慧,認識了各個小動物的腳印,同時,我也在不知不覺中將他們引入了新課文《雪地里的小畫家》中來了。

      此外,除了通過這種直接對課文內容設計的猜謎活動,本人在教學實踐中還發現,對于引入新課,可以采用將課文作者的姓名設計一個字謎,讓學生猜出來,同樣也不失為引入新課的重要方式。

      2. 用謎語巧記常識

      我國謎語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常識性的內容。例如,對高年級學生而言,陸游這樣一位著名詩人可能是眾人皆知的了,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記住陸游可能需要將某個詩篇反復背誦才行。為此,我針對這一問題,采用了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對陸游這個名字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以“大地旅行”為謎面,猜一個著名詩人。同學們經過激烈的探討后,終于找出答案:陸游。在這種謎語的方式下,學生會形成對這個名字的深刻記憶,以至于后來只要提到陸游,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大地旅行”的謎語。

      又如,本市電視臺推出元宵有獎燈謎競猜活動,其中一則謎語是“元宵節后傳捷報”(打一成語)。我認為這個謎語中蘊含的文學常識十分有趣,便將它引入了課堂中。然后課堂就有了如下的對話:

      師:“元宵節是農歷哪一天?”

      生:“正月十五!”

      師:“每月的十五,在我國古代有什么專稱嗎?”

      生(討論):“望。”

      師:“那么元宵節后傳捷報的謎底是什么呢?”

      生(思考):“喜出望外!”

      通過這樣的對話,學生在生動的猜謎活動中豐富了自己的文化常識,對于“既望”一詞也留下來更深刻的印象,關于它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3. 用謎語理解詞義

      語文教學活動,注重形式的同時,一定要把握傳遞知識的內核。解析詞義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礎,而開展謎語教學,不僅可以營造更好的課堂氣氛,更能讓課堂富含新意,增強學生的記憶。將其用于理解詞義,可以更快達到相關目的。

      篇(6)

      其次,語文教師要有熟練的專業技能。作為一個教師所應具備的教學技能,包括各種教學方法、普通話、三筆字、課件制作等教師技能。

      語文是情感的課程,語文教師普通話一定要好,起碼也要過得去,所以要勤于練習普通話,力圖講好普通話;同時,要提高自己的朗誦能力,要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課文,體現課文的情感,因此,應該通過各種詩歌美文的誦讀,較強誦讀能力。

      語言是一個教師的外在表現,三筆字也是教師顯露在外面的行為,教師最好要能夠寫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筆字,而語文是文字的課程,語文教師寫字的功底就顯得特別的重要,所以也應該加強三筆字的練習,寫一手好字讓學生有個好印象。

      篇(7)

      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師教學用書》中對其的解釋是:“梳理”,就是對過去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地整理,是一種重新學習的過程。通過梳理,學生對知識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從中掌握規律性的東西。而對于“探究”只是強調探究并非要學生搞什么發明創造,而是重在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和精神,以及富有敢于懷疑,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是一種重視學生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梳理”是對過去學過的零散的知識進行整理,使學過的知識更好地保存在自己的頭腦里更好地去運用,“探究”是在整理過程中形成獨立的學習方式、行為能力。

      二、“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梳理探究”共有15個專題,每冊安排3個專題。這15個專題分別是優美的漢字、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成語:中華文化的微觀景觀、修辭無處不在、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交際中語言運用、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邏輯和語文學習、走近文學大師、影視文化、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和有趣的語言翻譯。這些專題與學生學習的知識能力,文化修養有著密切的關系,且與實際生活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吸引力,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愛上語文學習。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具體論述“梳理探究”的重要性。

      (一)知識能力方面

      “梳理探究”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對提升學生文化修養,對培養語文知識的理解力有重要的作用。文言文向來是學生最不喜歡學的一種文體,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學生不理解文言詞語、文言句式有關。必修五“梳理探究”的第一節“文言詞語和句式”正好彌補了學生在這方面的不足。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已經有了一些分散的零亂的文言文知識,通過這節文言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的梳理學習,可以使學生分散的、不成系統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這對文言文的學習無疑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而下一節的“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可以豐富學生的古代文化知識,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為了便于學生的學習理解,課文中列舉了大量的例子,這些例子是學生之前學過的文言文,經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字詞的含義也懂了文言文的語法規律和古代的文化背景知識,文言文對學生來說也就不會那么難學那么不受歡迎了。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梳理與探究”每一個專題下面知識的傳授都是有一定邏輯步驟的,對培養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過程有推動作用。如必修一的“優美的漢字”,先是介紹漢字的起源,其次是漢字的形體,再次是漢字的構成,最后是漢字文化。對于漢字學生早已熟悉,但這樣有系統有邏輯地講授分析之前并沒有過,這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其中。讓學生自己找一個或者幾個漢字,看它的起源、形體、構成和它本身的文化,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地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形成,也就隨之找到了學習的方法了。

      (三)情感與態度方面

      孔夫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學生如果很喜歡語文,那么他的文學素養、學習成績不會差。如何讓學生喜歡上語文,“梳理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梳理探究”不像“閱讀鑒賞”中的名家名篇有時與讀者、學生有些距離,它離學生很近,并且有些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如必修一的“奇妙的對聯”、“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二的“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這些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很密切,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加的熱愛語文,熱愛我們的民族文化。

      就以必修二的“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為例,它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姓氏源流、年節風俗和民族探源。高中生在保持好奇心的基礎上還有探究的能力,學生會好奇自己姓氏的來源,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完成對自己姓氏來源的探究。風俗節日更是學生喜歡的,但他們也許并不知道為什么有這樣的節日,為什么有這樣的風俗。通過探究,學生會發現原來我們的節日是有歷史淵源的,原來我們的語文不只有深刻眼光視角的名家名篇,還有這樣豐富而有趣味的知識。

      (四)考試成績方面

      無論怎樣改革,高考始終作為一根指揮棒在無形地指導著我們日常的教學內容,目前我們仍無法擺脫高考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的狀態,但我更想說的是如果你有知識、有能力還擔心高考嗎?并且高考除了古詩文背誦已經很少直接考書上的知識。現在高考更重視的是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查閱了遼寧省2010年-2014年的高考語文試卷,發現除了上文提到的古詩文背誦,沒有一道題是在語文教材中能找到確切答案的。而“梳理探究”這15個專題就是在提升學生方方面面的能力。通過必修五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的梳理,學生在文言文知識能力方面會有很大的提升,這對高考第二大題古詩文閱讀的幫助與提高是毋庸置疑的,這一大題的分數高達36分。“梳理探究”對學生成績的提高不僅僅就在古詩文閱讀方面,更在其他的方方面面,比如閱讀、寫作等等。這些提升不僅提高的是學生的知識更是學生的能力。

      三、如何指導“梳理探究”

      “梳理探究”有許多的優點,但如何在課時安排有限的情況下來對他進行指導?依照現在語文課時的情況,把“梳理探究”全安排到課時計劃當中是不現實的,更是不可能的,在這里,筆者僅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打破每冊書的界限

      “梳理探究”這15個專題分布在五冊必修教材中,教師指導的時候可以不按每冊書依次來講解,把一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獨立完成的結合到一起,安排一個課時來探討多個板塊。如必修一的“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必修二的“成語:中華文化的微觀景觀”、“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必修三的“交際中語言運用”等等,可以進行整合。

      (二)善于取舍

      在“閱讀鑒賞”中標出了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我們在“梳理探究”中可以參考這一點,并不是所有的都要講解,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喜好進行選擇,不僅是版塊間的選擇更可以是一個版塊中各個部分的選擇。

      (三)與“閱讀鑒賞”相結合

      “梳理探究”是對原先學過知識的梳理,我們可以在最初學課文的時候就把“梳理探究”加進去,例如教材中有大量的文言文課文,我們完全可以在講授文言文課文的時候把必修五的文言詞語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識加到其中去,既便于學生理解又增加了系統性、邏輯性和趣味性,還減少了日后課時的安排。

      (四)激發學生興趣

      篇(8)

      一、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少學生學習的心理畏懼

      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書面語言,傳載著中國古代文化的大量信息,是華夏兒女傳承傳統文化必學的知識,可是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造就了文言文的深奧,不用說先秦諸子,也不用說《史記》《資治通鑒》等,就是明清時期的白話文言都給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加上初中文言文教學過于淺易,而高中文言文難度一下加大,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就不高,存在畏懼心理。那如何能克服這種畏難情緒,激發興趣呢。

      1.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學習體現階梯性。人教版高中教材把一些故事性強、較淺易的文言文安排在高一,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燭之武退秦師》等,這些文言文情節生動,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高二時,教材就安排了一些唐宋散文和說理性的文言文,如《陳情表》《歸去來兮辭》等既扣緊了高二須寫議論文的特點,同時對積累了一定文言文知識和文化基礎的學生來說,也覺得不難了。在高三時加入了先秦諸子的思想評介,這樣的安排能使學生克服畏懼情緒,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

      2.旁征博引,擴充知識,學習體現趣味性。學生為什么學習文言文會覺得難?原因之一是遠離古代社會生活的背景,之二是古代文化習俗和語言習慣與現在差距甚大。因此,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要善于聯系史實背景,擴充學生見聞和知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如介紹中國古代,天文與地理并稱,相傳大禹治水,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州,所以以“九州”稱中國,沿用至今。等等。

      高中教材所選的文言文,大多與名家有關,或與歷史的重大事件相關,如果教師只單純地講授課文內容,而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相聯系,只能讓學生覺得文言文單調枯燥,從而影響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講文言文時可以由故事導入,或講述名家的小故事,或講述歷史事件相關的人與事,從而引發學生興趣,增強學習文言文的動力。如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因此又叫別號。例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歐陽修號“六一居士”指的是“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又加一老翁也”。

      篇(9)

      1.蠶食鯨吞式閱讀,兼收并蓄,多多益善

      注重古文詞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才有可能讓學生具備閱讀簡易古文的能力。古漢語詞語是文言的基本組成部分,學生只有掌握了大量古代詞語,才會讀懂文義,對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幫助。因此教師應該把古代詞語的教學放在首位。以閱讀為突破口,閱讀奠定學生古文學習的基礎。

      2.條分縷析式閱讀,脈絡清晰,條理分明

      學習古文,還應該注重文言基礎知識的歸類。歸類整理時可以從特殊字詞的讀音、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典故、重點語句以及文化常識等多個方面分類操作,每個單項都可以自行規定一種特殊的標志,以節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不過,不管做什么樣的整理,都必須以相應的例句來證明,否則知識點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終將成為枯木、死水。

      3.反芻倒嚼式閱讀,“學而時習之”,鞏固吸收,強化記憶

      以學過的知識帶動對將被遺忘的回憶。如“許”字,學到《小石潭記》的“潭中魚可百許頭”,就聯系記憶剛學過的《與朱元思書》中的“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五柳先生傳》中的“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前兩個“許”字用在數詞后表示約數,是“大約”的意思,第三個“許”字則解釋為“處所”。不間斷地積累、鞏固、記憶,才能使散落的知識點變成有牽連的知識鏈。

      二、美讀原文:“翻譯”“品析”碰撞融合,傳統現代交相輝映

      教師進行古文教學時大多采用翻譯和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學生究竟聽翻譯還是聽分析,經常困惑,結果就會一無所得。

      古文閱讀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十分強調“字字落實,句句清晰”,常滿足于翻譯一段,分析一段,段段如此,章章如此,堂堂如此,長此以往,美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而系統論觀點強調整體性原則,這一原則也適用于古文閱讀教學。“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切入點是古文閱讀教學中的扶手。以這一扶手為中心,輻射全篇,對古文進行系統性處理,將學生引入古文世界,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古文教學切重視閱讀,但不能信馬由韁地亂讀,這里有兩點需要我們注意:

      1.遵循閱讀古文語句的一般性要求

      許多學生甚至一部分語文教師,特別喜歡以類似讀現代文的語調來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這種做法是不可行的,對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有相當大的害處。一般的古文表達,一是單音節詞偏多,二是句子偏短,三是用詞造句精當,四是從內容到修辭都遠遠比現代漢語難懂,五是尤其講究語言的節奏感。所以閱讀古文時語速要更放慢一些,詞語與詞語之間的停頓要更長些,抑揚頓挫的安排要更妥當一些。要找到那種特定的“之乎者也”的調式。

      2.品讀作品,領悟出其特有的語言風情

      這是品讀經典美文的基本要求,可是由于古代文學的特殊性而變得難了。不同作家的語言風格存在著一定差異,因為作品是“古文”,現代人閱讀古文的機會少,并且讀得十分粗糙,常常不能從語感上體驗出這種差別,閱讀古文,仔細琢磨,探其真髓,悟其真味,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將古代文化的底蘊品讀出來。

      篇(10)

      一、研究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頒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宗旨是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青少年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就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而在一些學校的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往往注重字句的積累,輕視文本的人文感悟與文化積淀。如對古文語言文字現象分析“精雕細刻”,字字落實,歸納梳理,知識傳授明顯,但對文本的文化蘊含則“輕描淡寫”,反復強化的也就是字詞句的特殊用法,對應考試的方法演練,缺乏文化引領下的品味感悟,學生自然無法品出文章的精彩和深邃,得不到熏陶感染。因此,語文教育在踐行新課程標準理念時,更應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文化意識、文化人格和文化實踐力。作為向學生傳遞知識與進行文化教育的語文課程,如何發揮文化傳承和文化育人、立人的作用,尤其值得面對心智逐步成熟、有一點理性思維、有一定分析能力的高中生的語文教師去深思與實踐。正是危機感和責任感促使教師思考如何在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并探索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方法。

      二、在高中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及實施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高中古詩文選文中有恣肆、縱橫捭闔的秦漢篇章,有情韻飄逸、恢宏豪邁的盛唐文墨,還有情深遒勁、鞭辟入里的宋代風骨,也不乏張揚個性與盡表世俗的元明清佳作,文脈清晰。經典文本所形成的學術文化體系是龐大的,思想是精深的,凝聚的是先輩們的生活經驗和民族特有的睿智與情趣,滲透著先輩們的人生心路歷程和生命意識。教師們應廣泛學習,認真鉆研,發掘文本的文化內蘊,形成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中國古稱“華夏”“華”指“章服之美”“夏”指“禮儀之大”。可以把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分為以“章服”為代表的“形而下文化”和以“禮儀”為代表的“形而上文化”兩類。形而下文化,指的是有具體可見外形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建筑、雕塑、服裝、飾品、用具、手工工藝等器物,也包括必須依托器物或外在活動而存在的節日風俗、人際交往、農業商業經濟模式等民族行為習慣。而形而上文化,則是指宗教(儒、釋、道等)、哲學、藝術(詩文、音樂、繪畫)、價值觀等以精神活動為依托的思想成果以及可能需要器物支持,但也可以獨立滲透在人們內心中的禮儀、術數、意象象征等民族心理習慣。教學時以此為依托有意識地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去品味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民族傳統習俗文化,挖掘文本中孝親敬長、珍視生命、敢于擔當等優良品德。教師的教學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滲透的自覺,學生也就沒有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傳統文化精華的傳承與發展就會被架空。2.在課堂教學方面,形成隨文滲透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在教材閱讀教學中,以文本的語言、結構與思路分析為切入口,快速把握文章的內在思路;再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內在意蘊的感悟,從而獲得對文本深層內涵的理解與感受。例如,在教學《六一居士》時,可以從文化視野中來設計文言文教學課堂,定位在知其文曉其情,懂其人悟其志。教學環節緊扣文本,由文本到文人再到探究感受人文文化。(1)知其文(文章):感受主客問答的形式,體會課文的數字之妙,在文中找出“六五四三二一”各代表什么,并用六個數字串聯課文內容,從而激發學生對內容的興趣,進而理解作者一心歸隱的情志。(2)懂其人(文人):從三貶三號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3)悟其志(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理解古代士大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最后實踐延伸,布置學生為自己的取一個字號。在隨文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古詩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本入手,認識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表現手法,但并不拘泥于此,而是引導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與魅力,體會作品深邃或清新或豁達的情懷,以及流淌在文本中的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和豐富強烈的人生意識。3.開發校本課程資源,豐富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內容節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今,傳統節日意識日漸淡化,民間藝術也面臨失傳危險,傳統文化似乎漸漸成為記憶中的歷史。校本課程材料“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源流及其詩詞鑒賞”,在高一年級每周三的發展性課程中開課,結合課堂的古詩文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風俗習慣及其象征意義,古代文人在民族節日中的悲喜憂愁情懷和人生思考,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深切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生文化品味和拓展其文化視野。4.開展活動,注重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和審美體驗。(1)認識理解漢文字的造字法,了解字的結構意義,正確認讀和書寫。開展認字大賽,既認讀漢字,也認知漢字構成,對閱讀、理解古詩詞有幫助。(2)文化常識理解與記憶比賽。將了解趣味與高考備考結合,緊扣文本(文言傳記閱讀),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文化常識。(3)古詩詞創作大賽。讓學生在古詩詞藝術技巧鑒賞中,進行傳統審美情趣和傳統倫理取向(誠、孝、義、忠等)教育,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語文文化教育的教學策略和模式。

      三、結束語

      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實踐傳統文化教學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教師進一步思考和探索:傳統文化是如何以潛在方式影響著師生的教與學的心理,影響師生的互動交流、社會交際、學習思維以及待人接物等?面對世界文化浪潮的沖擊和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如何處理傳統文化、多元文化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如何在教學中將傳統文化自然而然地滲透,形成長久性的策略?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古詩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和優勢,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體味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體味特定歷史時期特有的思想,學會關注人類生存與發展,關注社會改革與進步。同時,教師只有喚醒傳統文化魅力,賦予其現代化之魂,才能讓新形勢下的語文文化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明海,張秀清.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郭瑞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D].湖南師范大學,1996.

      篇(11)

      一、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可供使用的教材

      《古代漢語》課在高校開設三四十年來,其教學內容的安排,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并各自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教材。大致有以下五種:

      1.只講通論(或稱常識)。代表教材有周秉鈞的《古代漢語綱要》(湖南教育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

      2.通論與文選相結合。這是大多數《古代漢語》教材的編選方式。代表性的有:

      ①周本淳主編的《古代漢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高等師范院校教材。②趙廷琛主編的《古代漢語》(河南大學出版社),山東省中學教師培訓教材。

      3.通論、文選、常用詞相結合。代表教材有:

      ①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普通高等教育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②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商務印書館),國家教委文科教材辦公室推薦教材。

      4.通論、文選、練習、參考資料相結合。代表教材有許嘉璐主編的《古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師范學校教學用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系列教材之一。

      5.通論、文選、題庫相結合。代表教材有:

      ①趙光智主編的《古代漢語》(齊魯書社) ,山東省教肓委員會“九五”立項教材。②鄒德文主編的《古代漢語》(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1世紀高職高專系列教材 。

      (二)忽視了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最大的特點是要求“教、學、做”一體化,強調 “學中做、做中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個特點決定了高職古代漢語教學必須加大實踐力度,增加實踐學時,建立語言實訓室和實訓基地,提高學生運用古漢語的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普遍忽視這個問題,除了常用的多媒體教室外,可供學生體驗、實踐的語言實訓室、實訓基地少而又少,制約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內容不合理

      自從王力先生確立了文選、常用詞、通論三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后,其合理性已為學術界所公認,并成為眾多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的首選教材。但是也應該看到,《古代漢語》系列教材在高校使用的這幾十年里,情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高職院校,對知識的選取,往往偏重于一些簡單的文選和理論常識,和初中高中文言文學習有很大的重復,練習題設置不夠合理,實踐性的內容很少,導致學生對所學內容缺少新鮮感,學習興趣不大。如果不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加以調整,勢必會對古代漢語教學產生不利影響。

      二、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根據實際情況選編教材或者講義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第一步,首先在于教材的改革。目前我國國內教材針對高職院校的教材各有其特點與不足,每個高職院校的學生水平、教學安排有不盡相同。因此,根據自身教學條件,合理選擇,自編教材或者講義,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筆者建議在教材編寫中應體現五個特點:科學性,系統性,創新性,實用性和趣味性。

      (二)完善教學設備,突出實踐教學

      在信息時代,要充分利用教學媒體作為古代漢語的載體。《古代漢語》的教學媒體應是以文字教材為主,文字輔導教材、錄像、CAI課件等為輔助的多媒體所有的有機結合。為了充分提高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興趣,教師應在制作多媒體上下功夫,錄像教材和CAI課件不應是對教材知識點的簡單重復,應增加新的內容。在制作錄像教材和CAI課件時,在文字設計上,語言知識點背景介紹、課文內容分析可以用不同的文體、圖標、顏色清晰地列出來;在聲音上,用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啟發性的語言,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圖文處理上,多采用“動”態的效果表示出來。

      (三)科學設置課程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99人妻| 99热精品久久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欧美性videofree精品|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麻豆国产在线精品国偷产拍| 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4|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视频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国产91精品在线观看| 91视频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51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www|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影音先锋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