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單細胞生物起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手表中存在的每一個加工的跡象,每一個設計的表現,在大自然的產物中也都存在著;并且,大自然的產物遠勝手表,超出了一切人為的計算。”
既然手表一定有一個創造它的手表匠,大自然也就應該有一個設計它的萬能的設計者,也就是上帝。
佩利的“手表類比”一經提出,懷疑論者休謨等人就在邏輯上給予反駁:手表匠要利用材料才能制造手表,而上帝卻要從無中創造出自然界,二者不是一碼事。機器有許多許多種,如果你在沙灘上見到一輛車,見到一臺收音機,總不至于認為它們也都是由手表匠制造出來的吧?依此類比,自然界有各種各樣的產物,也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設計者,而不應該只有一個上帝。如果一塊手表不是完美的,我們就可以推知它的制造者不是完美的;因為自然界并不是完美的,所以上帝也就不是完美、萬能的了?
這個類比在邏輯上還有最致命的一點:它先假定大自然沒有加工、設計的跡象,所以荒野中的手表才會顯得突兀;但是它馬上又假定大自然充滿了加工、設計的跡象,所以才像手表一樣需要有一個設計者。這樣,這個類比就不是自洽的,在邏輯上也就不成立了。
然而,盡管“手表類比”在邏輯上被駁倒,但天地萬物的由來問題卻并不因此而得到解決。如果我們不能對自然界,特別是最為復雜的生物界的起源給出一個科學的解釋,上帝的陰影就無法排除。到了19世紀中葉,現代生物學之父達爾文對生物界復雜性的起源交出了第一個科學答案:自然選擇完全可以代替上帝作為生物界的設計者。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復雜的生物體可以經由最簡單的生物體一步一步進化而來。佩利曾經拿人眼跟望遠鏡做比較,推斷只有上帝才能設計出構造遠比望遠鏡復雜、完善的人眼。因此,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專門用一節討論了眼睛的進化,通過比較現存生物或簡單或復雜的眼睛,證明人眼并非不可能從無到有,從簡單(比如單細胞生物的眼點)到復雜逐漸進化而來。他非常自信地寫道:
“如果有誰能夠證明存在著任何一樣不可能經由為數眾多的、逐漸的、輕微的改動而形成的復雜器官,那么我的理論將絕對破產。”
這種假說認為生物可以隨時由非生物產生,如中國古代的“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西方有關生命起源的實驗是通過單細胞繁衍進化開始研究的,從單細胞的草履蟲的滋生開始演變;然后是以細胞分裂為繁衍后代的方式到多細胞生物誕生變異逐步發展進化為動物的過程;證實了肉湯變腐里面存在微生物生命的一種進化,否定了肉湯變腐是自然發生說的論點。
二、生生論
生生論認為生物不能自然發生,只能由其親代產生。此種看法沒有回答“最早的生物從何而來”的問題。
三、宇宙胚種論(宇宙發生說)
這種假說認為地球上最初的生物來自別的星球或宇宙胚種,它們可以通過隕石或其他運載工具而到達我們生存的地球。我們可以通過物理現象證明宇宙胚種論只是一種原始的臆想。宇宙間存在著高能量的放射線、紫外線、含有各種波段的放射性物質。含有生命體征的微生物孢子不用考慮如何穿越高壓大氣層,只是單單這些射線的輻射強度足可以殺死任何帶有生命跡象的微生物。地球上見到的碳質隕石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蛋白質、有機分子,雖然有科學證明可以演變為原始生命,只能說明其隕石攜帶的是養分和可供生物繁衍的外界物質,和生命基本體征無關。地球上最早的胚種起源直接借助這些有機成分滋養,配合合適的溫度氣候才從單細胞到多細胞一步一步進化而來,并非直接胚胎進化那么簡便單一。
四、化學進化論
在廣袤的地球上,在空氣、水的作用下,無機物經過大氣、陽光、水的作用從無機物發展成有機物;有機物繁衍成單細胞生物、單細胞生物繁衍成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形成帶有生命體征的胚胎;胚胎進化成高級生物。這種看法比較符合科學事實。化學進化論最初由蘇聯學者奧巴林(1924)和英國學者霍爾丹(1929)提出,已為越來越多的科學事實所證實。化學進化的基本過程如下:
1.由無機物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原始地球的大氣是無游離氧的還原性大氣,包括H2、NH3、CH4、CO2、H2S、水蒸氣等,它們在高溫、紫外線、雷電、宇宙射線等原始地球條件的作用下,能合成氨基酸等組成生物體的有機小分子,這一過程已于1953年由美國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和原始大氣成分,在實驗室中合成了有機物。米勒認為,“原始地球上盡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原始地球上由無機物分子進化成有機物分子是一種化學生成的基本反映。
2.由有機物單排列分子分裂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群。可以推想,有機物合成以后,被雨水沖淋,而后匯集到原始海洋中的有機小分子(單體),經海浪的撞擊,濃縮、蒸發、聚合等,彼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蛋白質、核酸等有機大分子(聚合體)。1965年7月,我國生物學家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1981年,我國生物化學工作者王德寶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這些成果說明了,原始地球上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海洋中,經過長期的生物化學變化形成有機物單排列分子分裂成復雜的有機物分子群。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7-259-01
實驗是生物的靈魂。生物實驗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創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方法。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對生物的興趣往往也起源于實驗的神奇。興趣正是最好的老師,能夠提供無窮的動力。在興趣的引領下動手參與各項實驗活動,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實驗原理和結論,也能提高學習質量。
一、學生不是“看客”
根據新課改理念,鼓勵學生動手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蘇教版教材也安排了許多探究活動。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學校條件的約束、課時安排的限制、對于學生管理的擔憂,很多探究活動都沒有落實到實處。我覺得生物學習與獲得預期效果相比,感受學習的過程、體驗探究的樂趣更為重要。
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凡是有條件給學生動手的實驗,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動起來。如探究實驗:《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鼠婦很容易尋找到,實驗操作學生也完全能夠勝任。因此我請同學分組后,自備實驗材料,在課堂上進行探究。有些小組采用紙板遮光、有些采用電筒照射、有些拿課本遮擋、有些就拿張白紙等等,最后獲得的實驗效果截然不同。于是我乘勝追擊請同學們談論分析失敗和成功的原因,得出會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這節課不止氣氛熱烈,學生也感受到了探究的快樂、集體的力量、成功時的自豪感。
通過請學生動手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論,將學生從“看客”的站臺引領到課堂的主體地位上,真正做到學習的主人,化被動為主動。
二、走進實驗室
有一些探究實驗的操作要求較高,在教室中分組完成可能難以進行。但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動手體驗,才能感受生物實驗的魅力,并在實際操作中將相應的知識真正理解。
老師不應該只是把這些活動流于形式,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開展探究活動。在學校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可以帶學生走進實驗室,分組嘗試探究實驗,真正感受生物的魅力。如《觀察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的實驗。在這個實驗操作中,有些同學取的是紫色面、有的取了透明的鱗片葉,在顯微鏡下的實驗效果差異很明顯。通過這兩組同學交換觀察的方法,使他們在實踐中認識到染色的原因。而取材料的方法,不同小組也存在差異:有些小組直接切下了厚厚的一塊皮、有些輕輕地撕下了一層,還有同學切下一片后用刀片背面刮去葉肉。當看到不同的操作時,我并沒有制止和規范,而是在觀察實驗現象時,請不同小組的同學介紹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相應的實驗現象,再請同學們分析哪種操作更簡便、效果更好。
通過實際操作,能夠更好的發現問題,只要及時地聯系理論知識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就能獲得比在課堂多講幾遍更好的學習效果。也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對教材實驗進行“二次開發”
現行教材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安排了許多探究觀察活動。但有一些理論性強的常規課,也有挖掘出探究活動的價值。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方法、感悟學習的樂趣、體驗探索與創造的艱辛和成功時的幸福。
在實踐教學和前輩的指導下,我將《單細胞生物》設計為一節完整的探究課,分為兩個板塊進行。圍繞單細胞生物這個主題,探究一:探究草履蟲是不是單細胞結構。引導學生采用觀察模型、收集信息的探究方法,認識草履蟲的結構組成。對比細胞的基本結構,得出結論: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探究二:探究草履蟲是不是生物。聯系判斷生物的標準:是否具有生命特征,逐一進行探究。生物體對外界刺激能夠做出反應:引導學生拿出鹽、糖等實驗材料,分組進行探究,通過熱烈的探究活動,得出草履蟲能夠趨利避害的結論。
以這樣的完整探究模式能夠創造出民主的學習氛圍,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體驗家庭小實驗
學校的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對于生物實驗的興趣不只停留在課堂上。因此可以開辟出更廣闊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的動手機會。根據蘇教版生物的教材安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補充了幾個家庭實驗,但不規定實驗方案。鼓勵學生分實驗小組在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大膽假設和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會集體的力量,學會合作學習。如: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這個實驗由于需要的實驗時間較長,如果在課堂上進行沒有足夠的課時安排,而且也會限制參與動手的人數。因此我將這個實驗擴展到了家庭中,請同學就拿自己家中的盆栽作為實驗對象,在課堂上把葉子帶來,我們挑一部分進行檢驗。雖然有些同學選的植物葉子含淀粉量少,效果不明顯,有些同學操作馬虎也沒有獲得預期的現象,但是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在課堂上展示出來,同學們獲得了很大的滿足感。課堂上更愿意動腦思考了。
再如《觀察鰲蝦》的實驗,我請同學們和父母做一個親子互動。在家中一起對鰲蝦進行解剖,并請同學們做小老師向父母介紹鰲蝦的各個結構。然后用鰲蝦的各部分設計一個粘貼畫,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展示。這樣的探究活動促進了孩子和父母的情感交流,也使學生有了學習生物的自豪感。
這些有趣的實驗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給了學生在父母面前展示才能的機會。在“玩”實驗中對生物知識進行應用和遷移,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動手實驗是學生獲取知識和進行創新活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通過各種形式的動手實驗,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物的魅力,將為考試而學,轉化為為興趣而學;將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獲取。
我們又該怎么看待這一全新的事物?
看點一:是否屬于“人造生命”
“人造生命”誕生后,在醫學網絡上,就其是否屬于真正的“人造”,科研人員持不同的意見。
一位網友在某著名生命科學論壇上指出,如果只有基因組是人工合成的,其他部分是從自然界借來的,不能稱為人造生命。如果完全由無機物質(原子)開始建構,最后成為有生命的生物體,才能真正稱為人造生命。
支持這位網友觀點的學者指出,在人造生命中,各種細胞器(例如核糖體、高爾基體等)、細胞膜(如核膜)等,以及細胞整個復雜的膜D質D核系統,是否都能人造出來?即使造出了上述各種細胞器、細胞膜與膜D質D核系統,還有復雜的整個細胞系統組裝工程問題,而文特爾只解決了細胞核內“建構染色體的基因”的一部分問題,有點像借了別人的房子重新裝修,但要說“整個房子都是新建的”就有點勉強。
中山大學附屬二院黃紹良教授曾于2002年成功建立中國人胚胎干細胞系。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人造生命技術與克隆技術有著相似的地方,只不過前者把遺傳物質轉入另一個剔除遺傳物質的“載體”中,但是人造生命的這個遺傳物質是人工合成的,載體是細菌。從這點來看,質疑“人造”可以理解。但文特爾的研究重塑了絲狀支原體的脫氧核糖核酸(DNA),從構成生命最核心的DNA來說,可以在這種新的單細胞細菌體內進行自我復制,可以將遺傳信息傳遞下去。所以,說這個生物體是人造生命并不為過。
對于這樣的質疑,文特爾回應說,將它界定為“人工合成生命”,是因為它完全被人工合成染色體控制。這是第一次有人造出了完整的108萬對堿基染色體,將這一染色體移植到受體細胞并控制受體細胞,有效地將其轉化為另一個新的物種,所以這是一個全新的模式。
看點二:打破了“修補”基因的舊框架
“人造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里?國家干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韓忠朝指出,人造生命不僅要看作是生命科學技術的進步,更要看作是科學理念的進步。
韓忠朝說,現在科學界做的都是“改造”和“修補”基因工作,而不是“取代”基因。無論是基因組工程、克隆技術、干細胞技術,都是在這個概念里打轉轉。而文特爾經過十多年的研究,“重起爐灶”新建了一個人工基因組,打破了以前的概念。雖然合成DNA從技術上來看并不是很難,但是沒有人想過將DNA擴大到基因組水平。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胡松年參與過“人類基因組1%計劃”。他指出,隨著生命科學領域各項技術的發展,一些技術瓶頸已被科學界突破。文特爾堅持自己的理念,用十多年時間完成一個設想,這一研究挑戰了大家固有的理念,所以對科學界產生了巨大的震動。
韓忠朝指出,文特爾的研究提醒我們,美國在涉及生命科學等重大戰略領域研究上,再次走在國際的前沿,這點值得我們關注,而研究中的創新性思維更值得科學界關注。
看點三:人造復雜生命還有多遠
人造生命誕生后,引發不少公眾擔心:會不會有一天從實驗室里跑出來一個具有高等智慧的“怪物”?人造生命是不是打_了“潘多拉魔盒”?對此,韓忠朝說,單細胞生物體到高等生物之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到智慧生命就更遠了,公眾的恐慌還沒有必要。但是,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必須嚴格監督。
胡松年說,文特爾所使用的DN段,僅僅包含約850個基因,而人類自身已發現數萬個基因,約有30億個堿基。相比之下,新的生命體結構還非常簡短。
韓忠朝說,DNA可組成遺傳指令,以引導生物發育與生命機能運作。這次創造出的單細胞生物體,是構成生命最小的單位,可以看作所有生命的起源。更重要的是,細胞具有獨立的功能。
黃紹良說,實驗室制造的生命,有點像溫室里的花朵,并不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沒有經過自然界“物競天擇”的過程,有可能非常脆弱,是否像克隆羊多利一樣“弱不禁風”,還有待觀察。
看點四:是否挑戰倫理的底線
人造生命是天使還是魔鬼?支持者和反對者涇渭分明。反對者認為人類不能挑戰自然規則,更不能隨意改變自然規則;而支持者則將其看作人類戰勝自然規則的巨大科學進步。
影片中說,自從人類發現了基因的結構,就可以相信哪怕是塵埃,只要經過特別精致的編排,就能締造出生命這樣的高級物質形態,而且只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它就能演化出智能。
我覺得這段話說得很好,它用現代的科學文化知識向我們詮釋了世界是物質的,生物起源于物質,物質是人類起源的基石。
在中學課本里,我們學習了生物的起源,明白了單細胞生物到智能的人類是如何一步步進化的。孰不知地球源于太陽,太陽才是真正的生命的締造者。宇宙是那么地神奇,在眾多星球中,它選擇了地球,給了它生命,這更是奇跡。看了影片,我們明白了,這種奇跡其實也是有它一定的必然性,因為地球特殊的構造為生命的出現提供了機遇。
自然界中,四種相互作用力的存在維系著整個宇宙。太陽為地球創造了生命,但由于力的存在,或許曾經地球也被這種力毀滅過,又誕生生命。科學家們的不斷研究,向我們揭示著那些奧秘。宇宙創造了人類,人類發展了,又去研究宇宙,或許這就是哲學吧!
科學家們研究太陽系的行星,只想發現有沒有生命存在。然而,研究結果表明,即使是和地球最相似的金星,也未成為另一個生命的搖籃。太陽創造了生命,但它也可以毀滅生命,它的強光、強磁場及射線等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是可以將生命徹底毀滅的。
地球上生命的誕生也是經過無數日日夜夜的進化得來的,地球的演變最終產生了生命。地球上環境的完善也是眾多因素影響的結果。月球作為地球的天然衛星,它留給我們了足夠做美夢的溫馨長夜,然而它卻由于質量太小而只能成為一顆死行星,或許這就是宇宙的選擇。
從單細胞生物開始,到宇宙的支配者。圍繞著整個生命和文化的進化,堪稱野心之作《孢子》終于于9月5日正式發行。經過長時間期待,發行日當天,各地的游戲銷售點便聚集了大量為了能盡快買到游戲而躍躍欲試的人,玩家最關心的是“會是個怎么樣的游戲呢?”。本文將帶大家瀏覽下該游戲的龐大世界。
關子EA《美國藝電》
美國藝電總部設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城,是全球著名的互動娛樂軟件公司。由1982年創立至今,公司在全球為視頻游戲、個人計算機、手機及互聯網開發、、銷售各種互動軟件。EA旗下擁有EA Sports、EA、EASPORTS Freesty[e及POGO四大品牌,并且擁有27項產品的全球銷售量分別超過百萬套。
EA風靡全球的經典游戲包括EA Sports的《FIFASoccer》、《NBA Llye》,EA的《模擬人生》、《極品飛車》等。EA綜合運用多種媒體技術,并結合了小說家、電影導演和音樂家的創造,使EA的產品一直能引領互動娛樂的時代潮流。該公司下屬有著名的EA Sports、POGO、The Sims、Maxis、英國牛蛙公司、擅長飛行模擬游戲的Orngin、擅長戰爭模擬游戲的簡氏公司和開創即時戰略游戲的Westwood(現已解散重組為EA洛杉磯分部EALA)。
單細胞生物進化文明形成量終成為宇宙的支配者
制作了《虛擬人生》和《虛擬城市》等系列的,世界著名的游戲創造者威爾。懷特用了長達8年的時間,全力打造的《孢子》備受關注。Will Wright通過模擬城市和人們形態制作的《孢子》會是什么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孢子》是講述生命起源,文明發展到巡游宇宙大冒險,一次大膽嘗試的游戲。最初的模擬的場景是從孕育生命的海洋的”細胞階段”開始,逐漸向陸地進化的“生物階段”,擁有智慧后的不斷通過爭斗來擴大領地的“部落階段”,隨之變遷成在星球上穿梭戰爭的“文明階段”。隨后生命掙脫了星球,以遨游在浩瀚宇宙中的“宇宙階段”為結尾。真是龐大的背景設定啊。
構成本作的5個階段,是完全不同的設定。只聽概要的話,會有很多人有“這游戲要怎么玩呢”的疑惑。那么,讓我們首先從實際玩家的角度來體驗,具體是個怎么樣的游戲吧。
從小到幾乎看不到的單細胞生物開始挑戰漫長的進化路程
萬物起源于“細胞階段”。玩家成為在原始星球上的一個初始生命體。在原始海洋中被“潮汐”所推動。游戲剛開始時,可以選擇初期的生命體是“食肉”還是“食草”的。這個決定,將會成為之后生存戰略的一大要素。
很快,最初的生命體誕生了。“細胞階段”是第一人視角動作類的。玩家用鼠標引導生物,在海潮中為了獲得植物或者動物的食而活動著。在這海潮中,同時還存在著很多其他種類的生物,弱肉強食,適者生存,30億年反復進化著。
這個階段的玩點在于,生命的形態、捕食和攻防。玩家每吃掉一個食物就可以得到一個“DNA元素”,必須要通過”求愛”才能增加生命的組成部件。同時,生命成長為什么樣的形態取決于食物的爭奪。而且還會出現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而進化出不同形態的情況,實在是變化很多,很讓人期待。
接著,在獲得很多食物之后,漸漸長大,終于擁有了生命體最初的“腦”,便也到達了“細胞階段”的終點,邁出了向智慧生物的第一步,也意味著告別海洋的時刻來到了。為了在陸地上生存,長出了腳,“生物階段”繼續發展著。到該階段為止,即使悠閑地玩,也不過30分鐘,但是游戲中卻已過了30億年。
各種各樣的生命在海潮中涌動,仿佛是個小宇宙。為了吃食而活動,漸漸變大,漸漸復雜。生命移動到陸地上,開始群居生活。在這個“生物階段”的地圖上散布著各種生物的巢穴,不斷擴大生存間的競爭。玩家在這個階段需要做的是攻擊其它種類的生物,搶奪食物,使之滅絕,或者發揮社交能力,使之成為同伴。
移動到陸地上后備種各樣的生物在肥沃的大地上展開激烈的競爭
“細胞階段”選擇食肉性進化而來的話,最初分散在玩家“巢”周圍的是和其等級差不多的生物。食肉性生物的嘴、角用于攻擊、磨練戰斗技巧、爭奪食物。
選擇食草性的玩家,因為即使使用攻擊技巧將其他生物殺死了也不能得到食物,所以取而代之應用“歌唱”、 跳舞”等社交技巧,使之成為同伴。不論使用什么方法,打倒一定數量巢穴中的生物,或者用魅力,在巢穴中制霸的話,便可以得到“DNA元素”和生物的組件等。回到自己的巢穴中,進行“求愛”的話,便進入生物編輯畫面。在這個界面里,可以裝備新的組件,攻擊和社交的新技能。順便一提,如果加載翅膀在空中飛行的話,移動會更便捷。
隨著生存競爭的不斷擴大,獲得更多的“DNA元素”,生命的智慧不斷提高,之后便可組成“團隊”。每個進化階段,團隊的數量會從1匹、2匹、3匹、4匹逐漸壯大,直到比任何生物都強大時,擁有大腦的生命體就完成了。歷經數億年動物間爭斗的歷史拉上帷幕,挺進了“部落階段”,邁出了走向行星支配者的第一步。
“生物階段”是決定玩家培育的生物今后的發展的方向。首先力壓群雄,占據食物鏈的頂端,征戰于巢穴與巢穴之間。
成為擁有智慧的生命體后,這個階段將在以部落種族為單位,進行抗爭。在這里玩家以外的生物也從”生物階段”發展而來,逐漸集成部落。是對抗還是通過社交使之臣服,通過各種手段,成為行星上地位最高的生命體。
從這個階段開始,玩家操作的不再是一個對象,而是多個,感覺比較像即時戰略型游戲。操作標準也類似于即時戰略型游戲,所以有經驗的玩家很容易上手。實際上這個階段主要是”收集食物”,“擴建部落”和“征服其他部落”。
生物開始建設 原始社會形態作為人類而開始活動
對于食肉性的,食物是通過獵捕生活在附近的野生動物獲得的。食草性的是摘取野生植物的果實。食物收集是指把找到的食物自動收集到部落指定的倉庫中,感覺很像帝國時代。收集到一定數量的糧食后,部落里會增加孩子,可以建造各種各樣的建筑物,隨之部落會不斷龐大。接著是通過武裝攻擊競爭對手的部落,或者帶著樂器通過唱歌跳舞來拉攏同伴。
如果發展得慢的話,就會被競爭對手攻擊,從這個階段開始,就是對戰模式了。為了不被他人先得手,需要快速籌集糧食和增加成員,建造制作石斧的小屋,制作樂器的小屋之類的。攻擊性的需要把競爭部落的所有成員殺死,所有小屋破壞掉,才能對其統治。統治的部落到達一定數量后,玩家所控制的生物將成為行星上最強的生命體,從而步入“文明階段”。
部落階段,如即時戰略游戲般,玩家收集食,擴張部落技能,制作不輸于競爭對手的強大部落。
玩家在星球上開始創造最初的文明。但是星球上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說一種語言,存在著與其他文明間的競爭。從這里起,游戲的內容漸漸變得更大規模。玩家作為文明城市的支配者,制造各種交通工具在星球上探險,不論是與其他文明的斗爭還是采取友好的外交,目的在于成為星球的統治者。
在這個世界里,文明的基本資源就是”香料”,如同金錢,而且可用于城市里造建筑物和大樓,或者作為給競爭文明的禮物以建立友好關系。用運輸器,在星球的“香間歇泉”邊建造采集基地的話,城市可以快速富足的發展。
玩家所控制的生物建立起文明的建筑物,文明階段開始。同其他文明結成同盟。用盡一切手段,成為星球的王者。
中圖分類號:R3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4-0225-01
前言
抗菌肽是陽由7-100個氨基酸(AA)組成,形成先天免疫應答系統的一部分為生命系統所共享。抗菌肽對細菌, 真菌 ,病毒以及癌細胞都有抑制作用。目前這些化合物被用來研究作為替代抗生素的潛在的藥物。至少可以和抗生素互補作用來抵抗各種病菌。現在已經被報道的抗菌肽已經有3000多種,包括已經合成的和在生物體中天然產生的。大多數的抗菌肽至少含有10個氨基酸殘基,凈電荷范圍從-3到+20,疏水性<60%,這些特性奠定了抗菌肽的抗菌活性,使它們能夠與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膜結合,并破壞細菌細胞膜形成孔洞,引起細菌細胞內容物泄露。與常規抗生素相比,抗菌肽可以增強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或者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內的基因表達,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效果。
1.抗菌肽功能的概述
不管抗菌起源與哪里,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比如具有較小的相對分子質量和螺旋結構。抗菌肽的經典作用機制涉及細胞膜損傷。雖然陽離子抗菌肽可以與帶負電荷的細菌細胞膜表面通過靜電相互作用,但是,有些抗菌肽破壞細胞膜通過抗菌肽與細胞膜表面特異性識別作用。抗菌肽對細菌表現出廣譜的抗菌活性,因為抗菌肽不能與特異性受體相互作用,他們的微生物靶標很少發展為抗性表型。例如短桿菌素是第一個應用于臨床的抗菌肽,該化合物是直連和環狀D型氨基酸的混合物。非常令人鼓舞的是,在臨床使用超過60年后,并沒有發現病原微生物對其產生抗性,除了抗菌作用外,由于它們作為特定細胞功能調節劑的推定作用,一些抗菌肽還顯示出了意想不到的功能。例如,導管素是抗菌肽中除了具有抗菌活性還具有其他活性的良好實例。 通過蛋白酶的作用對化合物進行酶處理,已產生凱瑟琳家族抗菌肽以及IL-37抗菌肽。盡管這兩種抗菌肽都具有抗菌活性,但是凱瑟琳家族抗菌肽也可以作為蛋白酶抑制劑,從而參與細胞內的各種生命過程。
2.抗菌肽作用機制的研究
抗菌肽的作用機制已經通過選定一些抗菌肽進行了簡單的研究,這些肽的功能不同,一些抗菌肽可能是通過破壞細胞膜從而殺死細菌,一些抗菌肽是使細胞膜相互作用,使細胞膜形成瞬時孔洞,使抗菌肽進入細胞并且與細胞內的靶標接觸,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作用。
2.1 抗菌肽與細菌細胞膜的相互作用
抗菌肽的經典作用方式就是和細菌細胞膜的相互作用,其特點就是膜通透性。抗菌肽的表面帶有正電荷,與帶有負電荷的微生物表面相互作用,導致導致細胞膜的雙層磷脂的頭基團滲透。 因此,跨膜電位和pH梯度被破壞,滲透調節受到影響并且呼吸被抑制。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效果。目前提出抗菌機制的模型有桶板模型,毯式模型和環孔模型。
2.2 抗菌肽能夠抑制并破壞細胞內的靶標
抗菌肽除了能和細菌細胞膜相互作用之外,一些實驗證據還表明抗菌肽可以消除細胞內的靶標它們可以具有多個細胞內靶并且可以結合細菌細胞內的DNA,RNA和蛋白質,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以及DNA,RNA或蛋白質合成。 此外,抗菌肽還可以干擾細菌細胞的分裂。 所以說抗菌肽可以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形成以及抑制核酸合成,還可以通過抑制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細菌細胞內膜的活性,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效果。
結論
抗菌肽作為一種新型化合物具有廣譜的殺菌活性,低細胞毒性和獨特的作用機制被認為可能作為抗菌新藥代替原有的抗生素 , NDM-1超級細菌的出現提示我們需要找到或生產更多種類的抗菌肽來抵抗他們,抗菌肽一方面可以通過破壞細胞膜殺死細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內基因表達,從而達到殺死細菌的效果。所以說抗菌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Hu Y, Aksoy S. An antimicrobial peptide with trypanocidal activity characterizedfrom Glossina morsitans morsitans. Insect Biochem Mol Biol2005;35:105-15.
[2] Imamura M, Wada S, Ueda K, Saito A, Koizumi N, Iwahana H, et al. Multipeptide precursor structure of acaloleptin A isoforms, antibacterial peptidesfrom the Udo longicorn beetle, Acalolepta luxuriosa. Dev Comp Immunol2009;33:1120-7.
[3] Bond PJ, Parton DL, Clark JF, Sansom MS. Coarse-grained simulationsof the membrane-active antimicrobial peptide maculatin 1.1. Biophys J2008;95:3802C15.
一、太陽引力對地球的作用
太陽是維持太陽系穩定的主要星球,地球等行星繞著太陽公轉。太陽以及月球的引力不僅給地球的海洋帶來永恒的潮汐,更重要的是讓地球獲得了一個恰到好處的自轉速度。這個自轉速度讓地球產生合理的地磁場,地磁場對地球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保護盾”,可以抵擋大部分致地球生物于死地的“太陽風”(當太陽內部活動劇烈,發生大爆炸時,太陽表面黑子群數量增多,太陽噴發出大量的高能量帶電粒子,這些粒子形成了“太陽風”),減少來自太空宇宙射線的侵襲,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如果沒有了這個“保護盾”,外來的宇宙射線,會將最初出現在地球上的生命形態殺死,生命根本無法在地球上存活。
二、太陽是生命的起源
1.太陽能作為最原始的能量創造著生命
在地球早期,強烈的地殼、火山活動使禁錮在地球內部的揮發性物質不斷地噴發出來,形成了地球的原始大氣。其中含有氨、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氫氣、水等無機小分子,這些成分在太陽產生的紫外線、閃電、高溫和宇宙射線的共同作用下,合成氨基酸、脂肪酸、核苷酸、單糖等小分子有機化合物。這些小分子有機化合物隨著雨水匯集而形成原始的海洋,這就是霍爾丹所謂的“原始湯”,為生命的誕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在適當的條件下,有機小分子逐漸結合成為更復雜的蛋白質、核酸、多糖、類脂等大分子有機化合物。有機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越積越多,并相互作用,聚集構成了各種獨立的多分子體系,經過進一步演化,多分子體系結構、機能的日益復雜和完善,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由此產生了原始生命。
澳大利亞發現的距今35億年的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是最早具細胞結構的化石,這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飛躍,使得地球歷史從化學演化階段推向生物演化階段。
2.太陽能在生物起源和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原始大氣是沒有氧氣的,從非細胞形態的原始生命出現開始,到具有細胞結構生物的產生,大氣中仍然缺少氧氣。因此,它們只能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異養生活,以原始海洋中的有機物為養料,依靠發酵的方式獲取能量。直到約27億年前,出現了含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如燧石藻、藍綠藻等,一種新的生命演進過程――光合作用發生了。這些藻類能利用太陽輻射出的光能進行光合作用,成了最早的自養型生物,并且它們能通過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改變了大氣的成分。當大氣中游離氧的濃度不斷增加并達到一定濃度比例時,生物的代謝方式開始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從厭氧生活發展到有氧生活,使地球上其他進行有氧呼吸的生物得以發生和發展,大大促進了生物的進化。
從最原始的單細胞生物分裂并發展成為復雜的生命形態都是陽光的杰作。生命的本質含義就是把太陽的光能變成物質的新陳代謝。
三、太陽對生物的作用
1.對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活細胞所需能量的最終源頭都是來自太陽的光能
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只有不斷輸入能量,才能維持生命活動的有序性。幾乎所有的綠色植物和一些體內有光合色素的原始單細胞藻類、細菌類都要依靠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來獲得自身進行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即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他們被稱為光能自養型生物。所有的動物和其他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異養型生物,他們則要直接或間接的依靠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來獲取能量和營養物質以進行生命活動。
2.萬物的生長,生物的進化,都離不開陽光
太陽除了提供生物生命活動所必需的能量外,它還影響著植物的分布,影響著動物的體色、習性,影響著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等各項生命活動。
從最早的藻類植物開始,到相繼出現的各種綠色植物,不僅能將光能轉換利用,還能通過吸收陽光,釋放需養型生物賴以生存的氧氣。幾億年下來,它們通過陽光制造的氧氣為這個世界錦上添花,為更多生命形式提供了可能性。而太陽光照地面的角度,還影響著地球的氣候和環境,這些都給生物產生多樣性帶來影響,讓生物得到進化。
四、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罪惡的沉淀是地獄,因此孩子長大之后又會去犯罪,導致如此的惡性循環。一個孩子生命的開端,就已有正邪兩條道路供他選擇,這次選擇對于他生命的征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雖然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或許還會有一個交匯點,改變他的命運,然而誰也不能預測命運之神是否會給你這樣一次機會?誰又能百分之百地把握住這次機會呢?這一切都是未知數。最好的方法是在生命的起始處,做出一個正確的決定,才不會遺憾終生。
開端,又不是單獨意義上的生命開端,那樣一去而不復返,心靈、思想上的開端同樣可以改變命運。有一首《從頭開始》的歌唱得很有意思。是啊,當你的人生出現缺口時,父母亡故,商場失意,都需要你的心靈來重新確定一個開端,使你的人生再次煥發出光彩,使你重振旗鼓,輕裝上陣,迎戰新的挑戰。
15世紀,歐洲的大航海拉開了地理大發現的序幕,航海家和隨船的博物學家們到達了一個又一個地方,在那里,他們發現了與歐亞非大陸相當不同的世界。
在北美,人們見到了高達近百米、體態宏偉的巨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比藍鯨還要巨大;在南美,他們見到了體態和行為都很怪異的大食蟻獸、犰狳;在澳洲,他們見到了大量的有袋類動物以及會下蛋的哺乳動物,比如鴨嘴獸――當嚴肅的科學家第一次看到寄來的鴨嘴獸繪圖時,他們以為這是哪位哥們在搞笑……這些新大陸上生活著大量與舊大陸完全不同的生物。
事實上,這是海洋的地理隔離造成的效果――自古生代開始,地球上的聯合古陸開始解體,飄向不同的方位,每一塊大陸都成了一個生態孤島,各自獨立演化了至少數千萬年,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生態系統,也呈現了一個個生物演化史的縮影。由于現在的歐亞非大陸面積最大,生物之間的交互、競爭最激烈,經過了更多的洗禮,舊大陸的生物往往對新大陸的生物具有優勢,那些跟隨著船員們偷渡到新大陸的生物迅速站穩了腳跟,成為了無往不利的入侵物種。這種危害在海島中更加明顯,后者是一個個獨立演化的更小的小世界。如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發現了十多種地雀,這些地雀在群島不同的島嶼上演化出了各自獨立的行為和特征,這一演化系統后來成為了進化論重要的基石。海島上演化出的生物受到島嶼面積的限制,數量較少,而且往往為了適應島嶼環境而自我,比如一些昆蟲和鳥類放棄飛行能力。它們往往具有一兩項獨特的本領,但在其他方面就相當孱弱,即使隨船來幾只貓,都有可能讓它們瀕臨滅絕。
當把世界放大
17世紀,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造出了成像清晰的顯微鏡,他觀察了水,并在里面發現了很多小動物,他興奮地寫道:“我發現了自然界最驚奇的一面”。一個豐富的微觀世界從此被展示在了世人眼前。
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大量的單細胞生物――細菌、真菌、色藻、藍藻、原生動物等等。它們中的一些看起來非常死板,只是會長大,然后分裂;有些則相當活躍,就像小蟲一樣,知道捕食也會逃避,它們幾乎一刻不停,很快就能游出顯微鏡的視野。微生物無處不在,分布幾乎超出我們的想象,形成了一個個我們過去不曾了解的微觀生態系統。
它們就在我們的身體里,我們身體里只有10%的細胞屬于我們自己,另外的90%則屬于微生物,多達上萬種。我們身體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體內的菌群失衡,或者外界的微生物入侵造成的。但因為作為微生物主體的細菌細胞的體積要比人體細胞小得多、輕得多,它們龐大的數量也只占到了你體重的 1%~3%,得益于此,我們才能有個“人模人樣兒”……
微生物學的出現,使得我們在醫藥衛生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加深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也顛覆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往我們認為動物和植物之間是有著嚴格界限的,但是在這里我們往往找不到這種界限。比如眼蟲,這類形狀有點像瞇瞇眼的單細胞生物,它具有鞭毛,能夠游動,也具有可以感光的眼點,可以從環境中攝取有機物,似乎是個動物;但是,它又具有葉綠體,能夠進行光合作用,還在合成淀粉,這又是十足的植物特征……
后來,我們又發現了古菌,它們與細菌在外觀上看起來有幾分相似,但是成分又有所不同,繁殖速度較慢。古菌在與細菌的生存競爭中落了下風,現在主要生存在一些別的微生物很少占領的地方,比如高溫、缺氧等極端環境,被認為是最古老的細胞類型之一。
在黑暗中游蕩
白天,地球的表面沐浴在陽光下,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支撐起了地表的生態系統,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里,并且熟悉這個環境。然而,還有那些不曾有過陽光的黑暗之地,在那里,我們發現了與眾不同的生態體系。
首先是被探險家發現的巖洞深處的生物,包括熔巖流過后形成的深邃管道,也包括水流溶解巖石形成的溶洞。在這里,視力和體色成為了擺設,因為沒有光,很多動物都拋棄了這些特征,同樣因為沒有光,這里沒有植物。溶洞的營養來自水流的攜帶,而熔巖洞則來自上層植物穿透進來的根系。貧乏的有機質使得這里動物的數量稀少,它們不僅生長緩慢,而且都練就了忍饑挨餓的超級本事,比如洞螈 (Proteus anguinus)能一口氣餓上10年……它們有的會具有與我們完全不同的生物節律――比如安氏坑魚(Phreatichthys andruzzii)47小時當一天過,反正也沒有陽光,日子就隨便算啦。而一些在別處滅絕的生物,也能在這樣的環境下茍延殘喘下來,比如奧氏洞迷蝦(Speleonectes ondinae)是數億年前動物的孑遺。
深海,則是另一處沒有陽光的地方,在那里也沒有植物,強大的壓力可以把多數潛水設備壓癟,世界上只有少數深潛器能夠到達,這是最近幾十年我們才開始詳細了解的世界。在這里,所有的營養都來自大洋表層的掉落物。為了接住來之不易的食物,很多動物都長了一張大嘴巴和大胃口,比如深海安康魚(Melanocetus johnsonii)能一口吃下自己體型兩倍大的食物。而地廣魚稀的深海,找到異性也非常不容易,雄魚進化的體型極小,只有小指頭大小,一旦遇到雌魚,它將用牙齒終生吸附在雌魚身體上。雌雄魚的血管合二為一,雄魚的消化系統隨之退化,依靠雌魚的營養生存。這樣,深海安康魚可在任何合適的時間為卵受精,而不用擔心雌魚到了排卵期卻找不到后代的父親……
當然,落下去的最大塊的肉是鯨魚的尸體,沒有動物能一口吃得下,這些重達8~160噸的巨大尸體最終會落到大洋底部,形成鯨落(Whale-fall)。之后,吃肉的魚來了,刮骨的貝類來了,即使是骨架也會被覆蓋上白白的菌席,硫氧化細菌或古菌會成為這個生態系統新的生產者――它們將骨架上散逸出來的硫化物氧化,獲得化學能,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產生新的營養。長相怪異的管蟲會和這些微生物共生,幫助它們獲取硫化物和氧,并分享它們合成的有機物。整個生態系統可以維持數十到上百年。在海底,鯨落可能像島嶼般星羅棋布,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生物傳播和轉移網絡。這些生物傳播網絡可能和海底火山口、滲液口周圍聚集的那些生物聯網,因為在那里,同樣有硫氧化細菌和管蟲。如果真是如此,在全球范圍的那些底部,就形成了一個和地表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那里的生物利用化學物質的氧化獲取能量和營養,是一個深部生物圈。而它的范圍,也許更大,能夠延伸到巖層之中。
宇宙會有驚喜?
今天,我們的眼睛已經不只盯著地球,我們探索宇宙的序幕已經拉開。那在宇宙中,我們會不會找到其他的生命?
至少,相當多的科學家相信,地球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截至2013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對15萬顆恒星的衛星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22%的恒星都存在一顆體積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且這顆行星正處在可能有液態水的距離上。若是如此,光銀河系就應該有90億顆行星符合要求,地球應該有不少相似的朋友……那離我們最近的恒星系,比鄰星會不會有個地球?答案果然是肯定的。就在前不久,在那找到了宜居星球的蹤跡,科學家管它叫比鄰星b(Proxima b),質量是地球的1.3倍,可能有水存在,也許會有生命吧?
生命世界可以截然地分成兩個互不重疊的類群: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盡管卡爾·沃斯曾經根據16srRNA提出了廣被接受的“三域”分類體系,但地球上只存在兩類最基本的生命形式。沒有任何化石記錄或者現存生物的證據偏離“原核一真核”法則(即真核生物由原核生物演化而來),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兩個類群存在一個原始祖先。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間的分歧是生命世界最大的鴻溝。查頓最早認識到,并由代爾夫特微生物學院最早分析列出了古細菌、真細菌及真核生物間的差異。清楚地顯示這兩個原核類群間的關系比其各自與任何真核生物的關系都要近。無論是細菌細胞(其染色體組為染色絲且無生物膜包被)或是營有絲分裂的細胞(具有由脂蛋白生物膜包被的蛋白化染色體的核),都是所有生命的基本單位。
沒有任何物質和能流體系比一個活細胞更為復雜,細胞核是唯一區分真核生物和細菌的特征。細菌細胞的起源等同于生命自身的起源,而連續內共生理論則闡述了隨后真核生物通過共生方式的起源。
在進一步討論前,我們有必要區分生態學中的“共生”和進化生物學中“共生起源”的概念。
共生指的是不同的物種生活在一起;而內共生作為一種拓撲條件,指的是一類由一個成員生活在另一成員內部而形成的共生關系。共生通常是,但并非總是環境趨同的結果。共生并不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而是由環境導致的生物間在生理上暫時的或拓撲的關系;共生起源則意味著由于長期的共生關系而產生了新組織、器官、生理過程以及其他新特征。真核生物的兩大細胞器一質體和線粒體,即由共生起源演化而來。
異養需氧的α-變形桿菌可能被具運動能力的厭氧原生生物(如現生的變形鞭毛蟲類)所吞噬。在選擇的作用下,遺傳和代謝發生退化,使得曾經自由生活的真細菌演化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線粒體。此次共生所產生的后裔包括絕大多數的異養原生生物,如變形蟲、隱藻、唇滴蟲以及壺菌、卵菌(如馬鈴薯晚疫病菌)等。同樣,一些運動型的原生生物將藍藻細胞作為食物攝入,但未能成功消化,它們最終也成了共生體。在光線充足的水域,自然選擇又一次減少了遺傳和代謝冗余,將不能消化的藍藻與吞食的原生生物進行了永久的聯合。以這種方式,細胞質中含有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的藻類產生了,經過演化,一部分類群最終成為陸生植物的祖先。頂復門(一個包含了導致瘧疾發生的瘧原蟲屬的門)顯然是從這種藻類的一個譜系演化而來的。包括弓形蟲在內的本門成員,保留了一個DNA的質體殘體,但它們不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由此也可以看到“用進廢退”的原理。自然選擇并無先見之明,早先為藍藻的質體因無用而在演化過程中逐漸退化。一些自由生活的細菌(如藍藻)和某些細胞器(如綠藻的葉綠體)非常相似,這支持了這種觀點:某些細菌已經在其他細胞中滯留了千百萬年。
由于從自由生活的α-變形桿菌得到了線粒體,并且從自由生活的藍藻得到了質體,所以沒有人再去質疑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細胞器是共生起源的。
我們可以對現代共生關系進行實驗分析,無論是內共生還是外共生,都對理解進化過程具有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細胞是如何發生合并的、如何減少冗余的,這些問題都與第一個真核生物(顯然即是第一個原生生物)的出現密切相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雖然大多數疾病的條件由于循環共生而變化多端,卻沒有幾個原生生物學家和微生物學家熟悉那些具有洞察力的、蓬勃發展的、分析這種幾乎無所不在的關系的文獻。
在我們假定的復雜真核生物個體起源的歷程中不存在任何“缺失環節”,每個假定的事件都可以在再生的微生物中觀察到。有關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將證實或證偽這種主要以現生生物為依據構建的演化歷史。個體生物學加上化石記錄的直接知識對重建進化歷程必不可少。分子生物學技術和序列分析自身不足以創造可測試的進化假說。
復雜的個體和栓核
與眾不同的細胞核是如何演化的?誰是第一個真核生物?在過去的時間中,我們深入地發展了連續內共生學說。三個不同來源的新數據,使得我們能夠對細胞核起源的關鍵步驟有新的認識。
我們重建了從生活于太古代(35億~25億年前)的最早的原核生物到第一個復雜的真核生物個體的轉變過程。元古代(25億~5.41億年前)是原生生物層次上細胞出現的大背景。在連續內共生學說中,所有的真核生物都是共生起源的產物,然而沒有任何原核細胞是由完整的細胞合并而成。
我們推測,基于硫的初級合作,在游泳型原生生物的核鞭毛細胞器系統演化過程中,聯合了熱原體古菌和類似于螺旋體屬的運動型真細菌。最早的真核生物的栓核(細胞核連接器或根絲體、基體軸絲)內至少具有兩個完整的細菌染色絲組。原生生物學家已經知道,這種被稱為“核鞭毛”的細胞器系統,最早是由杰尼基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了描述,他把核鞭毛系統看成是波動足的原基體通過纖維連接到細胞核。對細菌一無所知的人通常會這么說:“細胞核連接到毛基體和它們的鞭毛上,通常是兩個或四個。”我們將這種細胞器系統(鞭毛蟲的核鞭毛、水霉和黏菌的游動孢子以及許多運動型的藻類細胞等)解釋為這些細菌第一次染色絲組整合的產物。有絲分裂的演化伴隨著具有組蛋白包被、核小體鉚釘的染色質的形成,發生在缺氧、酸性、富含有機質、可能是泥質的環境中,并且早于與后來成為線粒體的需氧α-變形桿菌發生的共生事件。
新的關于硫氧化還原過程在有核細胞和自由生活的硫共生體中所扮演角色的生化數據,以及元古代水體主要環境的地質信息,顯示我們所構建的演化歷程似乎是正確的。我們認為,現生的古原生生物(往往為多核的單細胞生物)是最早運動型真核生物演化階段的遺留產物,我們應該繼續對其進行研究。